中班角色游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班角色游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班角色游戏

中班角色游戏范文1

【关键词】角色游戏 实践 探析

“角色游戏”是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顺应幼儿角色扮演、角色模仿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形式。角色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幼儿园中班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征,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扮演相关的角色。角色游戏的开展符合中班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征,能满足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时鼓励教师加强“角色游戏的教学”,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愿望,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体验生活,抒发对生活的热爱。

一、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探析

1.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目的性进一步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中班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由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进行过渡。比如,中班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能够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恰当、合理地安排家务劳动,买菜、烧饭科学安排,招待客人热情周到、大方得体,能够扮演爸爸的角色简单修理家用电器,如扮演电工的角色学习修理煤气灶、修理电视机等;扮演木工的角色学习修理板凳、八仙桌子等;扮演瓦工的角色学习修理卫生间内破损的瓷砖、墙面上掉落的瓷砖等。角色游戏的主题可以由中班幼儿自主确定,主题一旦确定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开展得也就越逼真,角色行为也就越形象具体,也就越感人。当然,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之前,应自主定位好各自的角色、明确各自的任务,目的性应明确。比如,在以“娃娃家”为主题的角色游戏展开之前,中班幼儿就应该共同协商各自应该担任的角色。如,谁去担任爸爸的角色,谁去担任妈妈的角色,这样在目的性明确的基础上再去开展角色游戏才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2.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规划意识进一步加强。由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之前就自主确定了各自扮演的角色,所以在真正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中班幼儿的兴趣都很浓厚,热情都很高涨,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角色游戏中,并且都能按照事先确定的角色进行游戏。比如,在“乘地铁抓小偷”的角色游戏中,大多数中班幼儿扮演乘客的角色,而有几个男孩扮演地铁中的“乘务员”,其中一个皮肤黑黝黝的小男孩扮演“小偷”的角色,当地铁停靠某一站时有大量的“乘客”涌入地铁,这时“小偷”的眼睛贼溜溜地在“乘客”身上扫来扫去的同时向某一“乘客”靠近,正欲下手盗窃时,被“乘务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加以擒拿,并且将这个“小偷”扭送到“派出所”。在这样的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按照游戏规则适时恰当地展开,培养了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形式,但绝非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可以放任自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1.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尊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自主性。教师应尊重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无论是在角色游戏初期、中期、后期,中班幼儿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想法或许会超乎寻常,教师宜大加赞赏、大加鼓励,切忌不予理睬甚至批评制止。

2.教师指导的方法是以间接指导为主。首先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丰富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因为生活经验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动力源泉。教师可以借助于让中班幼儿进行参观校园、参观社区,观察植物、观察动物、逛商场、观看录相、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去有效丰富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其次,教师在中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应认真地进行观察,并科学合理的参与其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细致观察,才能准确了解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程。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某一特定的行为代表着什么,为何会作出如此的反应,对中班幼儿的发展的价值在哪里。教师在细致观察幼儿角色游戏的前提下更应主动地去参与其中,让幼儿进一步获得心理“支撑”,以增加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乐趣,促进角色游戏的发展。

三、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做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持者。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给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以大力支持,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应给予大力支持。随着角色游戏的推进,教师应适当进行调控,对于良好的表现加以表扬、鼓励,对于有待商榷的地方教师应随时加以明析、加以“导航”。比如,在中班开展的“我当理发师”的角色游戏中小男孩阳阳表现极棒,教师就应大加表扬、鼓励,而小女孩蓉蓉则表现得欠为理想,教师就应启发、引导她,让小蓉蓉找回自信,踊跃表现自己,从而主动投入“我当理发师”的角色游戏之中。

中班角色游戏范文2

关键词 区域 角色游戏 家长 参与式指导

《纲要》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又指出“家长的参与教育活动是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邀请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特长的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借助家长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等资源配合幼儿园教育”。

区域角色游戏中的“参与式指导”是一种新型的家园合作模式,即体现了以游戏为主的教育理念,又体现了家园合作的理念。区域角色游戏是指班级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游戏角,家长参与区域角色游戏是指家长作为一个活动的独立体和幼儿一起游戏,在某个角色区扮演某个角色,同时在游戏中根据游戏主题和情节的变化,又作为一种角色的行为指导者,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式的指导,以游戏指导游戏。以下是我园在中班年段实行的区域角色游戏中家长“参与式指导”的一些感悟。

一、幼儿自主唱,铺垫游戏经验

自主唱是指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幼儿的自主游戏往往情节较简单,游戏中会出现许多矛盾体。我们在游戏的第一阶段,并没有请家长进行“参与式指导”,因为孩子对角色充满渴望,都想进入角色区进行游戏,如果这时候请家长来进行“参与式指导”势必会造成主次跌倒的现象。孩子没有玩尽兴,爸爸、妈妈却抢占了他们的地盘,势必会出现一种游戏滞待效果,孩子参与的兴趣和游戏的创造想象力都会相应减弱。所以,我们让孩子先进行自主游戏,前期有一个游戏经验的铺垫。

二、家长幕后唱,丰富游戏材料

这里的幕后唱是指家长资料的建立和游戏材料的增添、改进。我们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班级实际情况在中班年段分别创设了超市、肯德基、麻辣烫、小小交通岗等角色区。在创设角色区的同时,我们对中班的家长资源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排摸工作,发放家长信息资料卡,建立了中班家长“参与式指导站”的名册和个人信息。在幼儿自主唱阶段,我们首先分批邀请“参与式指导”站的家长前来熟悉、观摩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教师向家长介绍角色游戏的特点、指导要素、指导目的及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观摩后家长大胆感言,对我们角色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家长本身的职业特点促使他对本职业有着特殊的、丰富的经验,我们的角色区正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模拟区。做护士的妈妈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专业方面的知识;理发店的老板给我们的一些自制理发用具取了专业的名字,比如:衮梳,卷发杠,平梳等;超市收银员妈妈们还和我们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制作超市的条形码扫描仪;卖麻辣烫的妈妈向我们提供了专门烫麻辣烫的漏勺,我们根据漏勺的特点用大的雪碧瓶一起制作了游戏专用的麻辣烫漏勺……

三、亲子互动唱,拓展游戏情节

亲子互动唱是指家长参与并指导,也是家长“参与式指导”的核心部分。有了前期的幼儿游戏经验铺垫和家长的观摩、了解,家长就能轻松的参与指导游戏。

(一)家长本色参与,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和能力。

在角色区中根据家长的不同职业特点,邀请家长参与游戏。家长自身的职业特点给指导活动带来了便利与深入,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鲜活。幼儿在这种轻松的游戏体验与润物细无声的指导下,更容易进入角色,增强角色意识。

家长“参与式指导”无疑给游戏注入了新的促进剂,赋予游戏新的活力。经过几次的“参与式指导”活动,孩子们已经能自如掌握各方面的细节,在角色交往中还学到了难能可贵的人际交往技能,对一些社会角色,职业特点更加有兴趣地去了解,在生活中会更多地去观察和关心各行各业的人们。

(二)家长交互参与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想象和情节变化。

交互参与是指家长可以跨越自己职业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特长在“参与式指导”站中自愿报名选择角色。家长的交互参与给游戏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元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们在角色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这一角色的实践与创新,他们的这种实践与创新拓展了幼儿的思维,激发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四、收获与反思

(一)家长“参与式指导”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角色意识,发展了幼儿人际交往的技能,提升了人际智能。幼儿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中逐步提高了游戏技能和游戏质量。

(二)家长“参与式指导”提升了家长的教育能力,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进一步让家长了解了幼儿教育“寓教于乐”的理念,更加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中班角色游戏范文3

《幼儿游戏理论》明确提出:“角色游戏是象征性的高级手段,是随着装扮动作和以物代物以后出现的一种活动方式。角色扮演很重要,因为它不但代表幼儿开始对他人的了解,而且也是幼儿对角色分配、角色间关系及角色行为的认同。”由此可见,角色游戏在孩子们的行为发展、与人相处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我们必须要了解孩子对角色游戏中角色选择的要求,才能为孩子创设更适合他们的游戏角色。所以,“选择的倾向性”成为我本次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们一直在为孩子创设角色游戏,可是我们创设的角色游戏孩子们都喜欢吗?我们创设的角色游戏是否跟随孩子的认知水平呢?我们创设的角色游戏材料,孩子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呢?孩子为什么始终喜欢某一角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影响孩子们快乐游戏的重要因素。所以,了解孩子们角色游戏的需求,掌握孩子们角色选择的倾向性,才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游戏环境,提供更有效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更乐于参与角色游戏的活动。

三、研究结论

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大三班的小朋友,他们都是2012年8月入学的孩子,其中有15名男孩,15名女孩。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到问卷30份。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来,孩子们在角色选择上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新角色游戏和传统角色游戏的交锋!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行业层出不穷,孩子们接触到的角色游戏种类也越来越多,虽然新角色不断涌现,但新设的高铁站、快递公司、银行、并不是特别的吸引孩子,有的孩子甚至说:我晕车,妈妈都没有带我坐过高铁。所以我认为孩子在没有生活经验,自身能力发展水平达不到,在幼儿园也很难开展的情况下,传统的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这一类普遍性的角色游戏更加被孩子们喜爱。孩子们更偏爱传统角色游戏。

2、可操作的新材料、新情境,孩子们才有新选择!

我们给孩子开展角色游戏,正是为了给孩子体验社会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会选择可操作的角色来扮演。如:交流、买卖,洗衣、烧菜等操作内容。那些一直处于等待状态的角色,很少有人喜欢。

游戏中的幼儿随时都在操作材料,玩具材料越新鲜丰富,情境越生动有趣,幼儿的活动就越积极,其思维也就越活跃!

3、在角色游戏中,同伴选择在角色选择时存在着倾向性

我们经常会在选择角色游戏主题的时候徘回不定,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会先观察角色游戏里都有谁,是不是他的好朋友在那里,如果在,他会毫不犹豫的走进去和他一起玩,并且玩的很开心。但是换成陌生的不熟悉的小朋友,他就玩的很不自然。孩子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会选择怎样的玩伴。《幼儿游戏理论》也告诉我们:儿童游戏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无论哪种交往关系,都是以玩具材料为媒介联结起来的。玩伴的年龄也决定了孩子们的游戏技能。

角色游戏在孩子们一日活动中很重要。它让孩子体验了生活,学会了交往。通过研究,又给今后角色游戏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的为孩子增加适当的材料,让冷门角色死灰复燃;不断的为孩子创设新情境,让常规游戏有声有色。同时,结合时代需求,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发展特点,创设新角色游戏,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角色游戏。

附录:

关于《大班幼儿对角色游戏中角色选择倾向性》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为了更好的开展我们幼儿园的角色游戏,让你们在角色游戏中玩得开心,特邀请你参与我的调查问卷,谢谢你!

幼儿姓名 幼儿性别 年龄 班级 调查时间

请你在相对应的答案下面打“√”,可以多选!

1.在以下游戏中,你都玩过哪些?

娃娃家、医院、食品店、理发店、超市、公共汽车、火锅店、高铁站、花店、银行、汽车修理店、宠物商店、大马路、快乐农庄、美容院

2.如果你去参加游戏,你最想参加哪个?

A.娃娃家 B.医院

C.快递公司 D.银行

3. 下面几个游戏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A.高铁站 B.超市

C.理发店 D.开心农场

4.娃娃家游戏中,你最想扮演谁?

A.当妈妈洗衣服

B.当爸爸在厨房烧菜

C.当宝宝等待妈妈喂她

5.理发店游戏中,你觉得谁好玩?

A.当理发师给客人剪头发

B.当客人等待理发师给他剪头发

C.当收银员收钱

6.在超市游戏中,你喜欢扮演谁?

A.当顾客买东西

B.当收银员收钱

C.当理货员整理物品

7.在医院游戏中,你喜欢扮演谁?

A.当医生给病人看病

B.当病人等待医生治疗

C.当护士给病人打针

8.在医院里,我开设了康复中心,新添了很多健身器材,你愿意扮演谁呢?

A.当病人在康复器械上锻炼身体

B.当医生在一边观看指导

9.如果我在超市游戏中给理货员新添了手推车,那么你愿意扮演谁呢?

A.当顾客买东西

B.当收银员收钱

C.当理货员整理物品

10.超市游戏里的限时抢购即将开始,你愿意去扮演谁呢?

A.当大声叫卖的超市工作人员

B.当拼命抢购的顾客

C.当收银员收钱

致谢:

中班角色游戏范文4

交往能促进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却不善于与人交往,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本文立足于社会化角度,通过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并加以分析指导,以正确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加快社会化发展进程,促进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角色游戏;小班幼儿;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交往能力指的是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和技巧,一个人交往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他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因此,学会人际交往,善于人际交往,在交往中发展自己,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幼儿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处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交往对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但是,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多数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充当着“小公主”“小皇帝”的角色,成为众星捧月的对象。由于父母长辈的溺爱,造就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有的自我封闭,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有的任性霸道,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交往能力明显低弱。对于刚从家庭走出来步入小班的幼儿来说,除亲子关系之外,同伴关系又是他们在初入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社会关系。尽管同伴关系不像亲子关系那样持久和牢固,但是却为幼儿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与同伴的交往使幼儿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因此,作为教师,在幼儿园里有意识地培养并发展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其中,角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可以说,角色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往的起点,他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初步认识社会,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不乏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对小班幼儿在活动中的交往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尚小、缺乏生活经验,不善于与人交往,以及在交往中常遇到困难,处理问题能力弱等特点,在角色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一定指导,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一、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通过教给幼儿一些常用的交往语言,使幼儿学习交往的技巧

在游戏中,实际操作最多的便是幼儿言语和动作,他们要用言语进行交流,用动作去游戏。言语是交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联系的重要工具。但小班的孩子,由于受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不善于与人交往,总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因此,教师应教给孩子一些常用的交往语言。一种方法是,可以向集体幼儿直接教授。如,在玩超市的游戏中,老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如果你是营业员,你应该怎样问顾客呢?”幼儿就会回答:“你好!请问你要买什么?”(此时如果大多数幼儿不知道的话,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提示)“如果你是顾客的话,又该怎样跟营业员说呢?”幼儿说:“我要买这个,请问多少钱?”又如,玩娃娃家游戏时,老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如果你是娃娃家的主人,有客人来你家的时候,你应该怎么说呀?”幼儿回答:“欢迎来我家做客,请坐!”“当客人走的时候,又该怎么说呢?”幼儿边做挥手的动作边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老师可以在结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商讨。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可以与个别幼儿进行互动。教师扮演其中某一角色,以角色身份主动与幼儿交谈,从中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如:老师当妈妈,幼儿当孩子,妈妈问:“妈妈要烧菜做饭了,你愿意帮帮妈妈的忙吗?”由于角色之间互动的需要,幼儿必须开口和老师交往,经过几次游戏,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而在其他游戏中,幼儿就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别人交谈,交往能力相应有所提高。

(二)创设情境,给提供幼儿与人交往的机会

角色游戏的中有各种各样的主题,幼儿在其中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娃娃家中家庭成员的关系,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等等。小班的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喜欢独自玩自己的事,很少与外界发生关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幼儿的交往范围得到不断发展。如,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娃娃家的菜吃完了,该怎么办呢?”这时,幼儿就会想到要去菜场买,这样一来就促进了娃娃家与菜场的联系。“那你打算怎么过去呢?走路的话多累呀!”本来幼儿想不到要坐出租车的,喜欢直接跑到目的地,经过老师的提醒,孩子们就想到可以坐出租车去。这样,幼儿与外界之间交流的机会就增多了,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解决交往中产生的矛盾

交往中往往会发生一些麻烦,特别是小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较差,彼此之间也不懂得如何交往,常为一些小事而发生冲突。如在点心店游戏中,一位扮演服务员的幼儿就是不肯让另一个扮演娃娃家妈妈的幼儿到点心店来,原因是这位妈妈没有带钱,可是因为宝宝肚子饿了,确实需要吃东西,于是两位幼儿就吵起来了,谁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这时,教师介入了他们的游戏,跟娃娃家妈妈说:“你应该好好地跟人家商量,告诉他们你的孩子在生病而且正饿着肚子呢,他们一定会先让你们吃东西的。”这位妈妈就走过去说:“求求你们帮帮忙!我的宝宝生病而且饿着肚子,我身上确实没钱,他如果不吃东西一定就会饿坏的,我很着急,能不能先让我们吃东西,等我有钱了一定来还。”点心店的服务员想了想,说:“那好吧!你们需要吃什么就点吧,我们先给你们吃,等你有钱了再来还。不过你要记得来还啊!’’孩子们在这个协商过程中,体验到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因而,就答应先让他们吃点心。这样一来,幼儿在学会解决交往中存在的矛盾的同时,交往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二、关于角色游戏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建议

(一)通过角色游戏,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空间

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游戏之一,它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所在。由于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定主题,自由充当角色,自行设计游戏情节,它可以充分表达幼儿的个人意愿,满足幼儿渴望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幼儿在这种游戏中有着极大的主动性。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为实现游戏的愿望,需要按照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去支配与控制自己的行动,按自己的意愿作用于周围的环境,这就要求幼儿积极地去从事活动,并为达到游戏的目的,不断地解决与克服遇到的种种障碍,这充分发展了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能力,发展正常的交往关系,教师不可过多地去支配幼儿或干预他们的决定,更不是直接教幼儿如何做,甚至代替他们去做。

(二)通过细心地观察,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指导空间

中班角色游戏范文5

关键词:中职生;班级管理;自主管理;角色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6;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56-01

在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的方法再巧妙、情感再真挚,最后还要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认识、思想和行动上。因此,中职班主任应变组织实施者为引导点拨者,“简政放权”,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实现对班级的自主管理。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优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本文从集体制定发展目标、民主制定合理班规、推行“班干值周”、自主组织主题班会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自律意识,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一、集体制定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刚做班主任时,常常会自问: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怎样才能围绕这个核心去有序开展班级工作?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自己:班级管理的核心,其实从很大程度上就是制定明确合理的班级目标。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能够给全班同学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感到有奔头、有盼头,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实现的一天。因此,开展班级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确合理的班级发展目标,这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重中之重。制定班级目标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前期,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相互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归拢整理。最后再在班会集体讨论、与班干部研讨,制定出最能展现班级特色的发展目标。这样的目标,来自基层、来自学生,离现实最近,认可度和自觉实现的可能性也是最高的。

二、民主制定合理班规,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科学合理的班规是营造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班集体的重要保证。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制定班规的过程中来,包括学习方面、纪律方面、卫生方面等,让学生自主讨论后再进行集体投票、修改,最终确定班规。班规不一定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关键是要有理有据,合情合“法”,让学生愿意接受、愿意服从。班规一旦确定下来,就必须要求人人遵守,否则将形同虚设。同时,班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班规的实施和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班主任应定期与班干部共同商量、讨论,一方面是把班规逐步细化起来,另一方面是把不符合班情、学情的予以修改,使班规更趋于合情合理化。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才能逐渐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推行“班干值周”,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

班级管理工作非常烦琐,课堂纪律、班级卫生、学生谈话、纠纷处理、活动开展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班主任去操心。仅凭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因此,班主任可以发挥班干部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成为同学们的带头人,成为班主任的好助手。例如,在班上推行“班干值周”,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亲力亲为,同时,也能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可以实现齐抓共管之效。“班干值周”就是每周实行值日班长制度,对班级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和督促,包括自习课、卫生、安全和出勤等方面。全员参与,自我约束,人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同时,在推行“班干值周”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自律和尊重。这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

四、自主组织主题班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主题班会不仅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有效平台。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加班级凝聚力。要让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组织等全过程,让学生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在活动中积极地表现自己,既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在思想和情感上与班主任产生共鸣。在主题班会上,掌声阵阵如雷,班会的热烈情况可见一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不仅使学生受到教育,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了天赋和创造才能。中职学生自主筹划和组织安排的能力之高,当真不可小觑,细致缜密的策划方案和精彩纷呈的活动节目几乎全部都是出自学生之手。这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特色,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中职班主任要把重点放在“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要注重引导学生集体制定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民主制定合理班规,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推行“班干值周”,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自主组织主题班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周艳玲.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绩效的要素[J].职业技术,2007(08).

中班角色游戏范文6

(一)中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频率

本研究以调查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一个中班,并对其两名带班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观察,教师取代码为a、b,两名教师的教龄依次为5年、1年。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频率是指在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的发生介入行为的次数。幼儿园中班每次进行角色游戏的时间为40至45分钟,除去游戏的准备时间和游戏后的整理,本研究以每次角色游戏活动时间为30分钟为观察区间。所以下面表格显示的是30分钟为时间单位记录的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次数与平均频率。根据观察后的记录下的数据,统计得到以下的结果。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

(1)两名教师在笔者观察的时间内介入中班角色游戏的频率较高,两人介入次数总数为46次,在每三十分钟内教师平均介入次数为11.5次,也就是说教师平均每分钟要介入0.38次,每隔4分钟就要对幼儿游戏发生一次介入行为。根据调查发现,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行为如此之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①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自主的,游戏兴趣也是很高涨的,所以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机会。②中班幼儿的特性让教师对于他们进行角色游戏时的介入行为增多。处于过渡阶段的中班幼儿,其游戏内容和情节较小班更为丰富,而且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都有一定的提高,但还不具备大班幼儿的交往技能,常常与同伴发生纠纷,会出现较多违反游戏规则与纪律的问题,而且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角色意识不强,游戏主题不稳定,出现频繁换场的现象,是规则逐步形成的阶段。所以中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游戏水平更需要教师介入后进行支持,并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就是教师对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介入行为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2)a教师的两次介入次数及介入平均频率都相较于b教师要低。根据调查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教师的教育经验有关。介入次数较高的b教师是教龄为1年的新教师,她认为教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幼儿的游戏,但是对于哪些游戏情境是教师必须介入的有利时机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她在各种适宜的或不适宜的情况下均介入幼儿游戏。这样就使介入次数及介入平均频率偏高。而介入频率较低的a教师有着5年的教育经验,她认为介入行为并不是想当然说介入就介入的,有时不介入会比介入更好,有时只有介入才能促使游戏的继续发展,关键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收获经验,培养教师自身的观察敏感性,把握好适当的介入时机,促进幼儿在游戏发展。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师介入时机选择

本研究对介入时机的分类,发现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有六种介入时机情境,具体见下表。通过上表的统计记录,可以得出:

(1)当教师发现游戏中蕴含提升幼儿经验的教育契机时,教师介入次数为20次,是所有介入时机的情境中比重最大的一个。这说明了教师在选择介入时机上首先关注的是为了引导、支持和发展幼儿游戏而介入的介入时机。在尊重幼儿为游戏主体的前提下,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游戏向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向进展。因此,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及观察敏感性,时刻关注教育契机的出现,把握好适当的介入时机。

(2)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的介入次数为11次,居次。这说明幼儿主动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的介入机会。幼儿的主动寻求帮助,使幼儿对教师的介入行为较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这类介入时机,主动把握幼儿的需要,把这种机会转化为有利的介入时机,使介入的正向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教师的介入效果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是为了强化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那么以上介入时机情境下的介入都是适宜的、不可缺少的吗,它们是否出现了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为此,本研究对教师的46次介入行为进行了效果的考察,分析在这些介入时机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给幼儿的游戏行为带来的影响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即是否支持了幼儿游戏,是否对幼儿的游戏意愿给予满足。本研究对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了效果考察,得出每种介入效果类型的介入次数及占介入总数的比例,见下表。从表2.3的数据可以看出:

(一)正效介入为最多,却只占介入总数的54.35%。从整体的介入效果来看,教师的有效介入最多,占了一半多。这肯定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的介入对幼儿的游戏开展是起到一定支持作用的,但这也同时说明了,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有效指导率并不理想。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现在承认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因此在介入幼儿游戏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幼儿自身的游戏意愿。当教师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游戏意愿时,就会选择适合幼儿游戏情境的,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介入时机,幼儿也就会主动的接纳教师的介入,从而达到介入的效果,实现正效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