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筝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筝教学范文1
关键词: 古筝;基本功;兴趣;情感
古筝,是一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其音韵古朴、典雅、华丽、委婉,既可表达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委婉细腻的情调,又可表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情感,学习起来容易上手,因此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喜爱,全国上下学习和教授古筝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古筝教师我觉得我们不应只是仅仅教会学生们怎么弹琴,同时也应该强调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并从各个方面开发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学会演奏的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途径和方式,使学生练好练就基本功,对学古筝保持持久兴趣?如何使学生自主地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就进行听觉意识训练,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琴的兴趣和热情
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部分家长、学生、甚至老师互相攀比,强调速成,失去兴趣等种种因素,导致教学很难系统化进行,学生们只是快速的弹会曲子,参加每年的考级,就是最大的收获,或由于枯燥而学不久就放弃了。其实不然,我们教师应该多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在训练中多增强趣味性,踏踏实实的打好基础,对今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器乐学习中,有“一双好的耳朵”很重要,它能发现好的声音,辨别音准,能帮助指导自己的演奏,并且每个学琴的人不一定都能弹得一手好琴,但若能在学习之后有一双欣赏音乐的耳朵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初期教学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听觉意识的训练,一开始就能从听觉上辨别发出声音的好坏,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如何控制左手的按弦力度来表现音乐,长此以往这种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比如最简单的单指弹奏,我们教学生用手指去感受触弦的角度、深度、力度等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用耳朵去听正确的声音是怎样的,而且从单音开始就训练他们把每个单音连起来,耳朵听到连绵不断的线条,并反复用对与错的声音效果让他辨别,从而在手指肌肉记忆的同时也让听觉记忆启动。这种训练不但可用于双音、套指、各类指法组合、按滑音,在今后的整个学习中都应有意识地坚持训练。
在教学伊始,学生对古筝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这时如教师采取一味强压、批评的方法,其教学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应以音乐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兴趣培养为依托来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抓住学生好奇、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事物上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事实证明,当学生对古筝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其学习古筝的积极性就会表现出来,这时学生对学习内容就会有一种自发的注意倾向,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热情。正是这种“热情”鼓舞着孩子们主动且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古筝是一种负担。所以,兴趣和热情是儿童学琴前进的动力,兴趣和热情是相辅相成的。
如,教师可采用融技巧和乐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生第一个音符时,就应避免追求纯机械的手指运动,应注意用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初学琴时,学生和家长都有一种迫切求成之心,他们都想尽快在琴上弹出小曲来。这时我就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结合练习曲,教会学生演奏几首优美动听的小曲,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如一开始就过多地让学生弹一些纯技术的练习曲,就会使他们感到十分枯燥,产生厌烦情绪,易导致半途而废。因此,在教学的启蒙阶段,应选用一些把技巧性融于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格调清晰、短小精悍的乐曲之中的教材,激发儿童学琴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艺术实践增加学生的学琴兴趣。如采用小型音乐会、音乐观摩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时教师的教学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让学习者在演出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在演出中体验成功,有了鼓励与表扬,有了成功的感受,孩子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会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为今后奏出美妙动听的琴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把单纯的教学表演化、生动化,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形象化,把枯涩的概念优美化,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教育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言传身教,诱导想象,启发学生对不同流派乐曲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基本功很扎实,但演奏的音乐平淡无味,有时感觉力不从心,尤其在不同流派乐曲的把握上。这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年龄小阅历浅、地域差异、没有这种意识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目的地启发他们,通过形象的描述、讲解、音像等方法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大胆想象,真正地用自己的音乐来表现作品。古筝九大流派,受当地的语言、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说唱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我们在启发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他们的接受力,尽量用最通俗易懂、最接近他们的例子,可以模仿说一些各地的语言,学唱一些当地的戏曲,指定学生去看去听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例如教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陕西筝曲,可以先讲述陕西筝曲形成的背景、当地的语言、人们的风俗习惯性格特点等,再讲一些相关的革命故事,并分段启发他们的想像,构造一个个具体的画面、曲调可以让学生们回忆电视上阿宝的唱腔和他说话的语调,老师也可以做一些示范。
古筝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有着不同派别的流传。但是教学中切忌有门户只见。不要自命清高,我是纯古典的正宗流派,现代的东西太浮躁了,没有内行;也不要自以为,我是现代派的,学院派的,民间那些东西太老土了;也不要摒弃流行音乐改编的曲子,以为没深度,殊不知,很多古典、专业的曲子曾经也是那个时代流行过来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偏好,给予不同风格或派别的曲子,互相补充,合理引导,同时也能让学员学到一些“弦外之音”,譬如古曲“怀古”和民间歌曲“采茶扑蝶”结合弹,去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
三、利用体态律动来表达音乐,注意情感启发与培养
初学古筝的学生很难放松弹奏,很多肌肉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我们可以适当的用一些肢体动作如大撮抬臂走弦,左手颤音抬臂走弦等方法帮助他们放松弹奏,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一种美感。
学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在音乐的表现中更应鼓励他们随着音乐的律动、起伏大胆的运用肢体动作,它不但能帮助演奏的放松,同时能在这种随音乐的律动中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从而认识音乐的多种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情绪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以达到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目的。古筝乐曲的演奏和很多乐器一样,通常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在古筝教学中,应该有意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这种想象能力,让他们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乐曲,通过乐曲节奏、旋律来表达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传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感动自己的时候相信听众也深受其染。
古筝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抽象的艺术。在古筝演奏中,有的演奏者在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却给人以缺乏神韵、平淡无情之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古筝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者、作品风格、意境以及情感内涵的认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学习古筝的初始阶段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情感表现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去不断感受和体味。因此,在实际的古筝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技术层面的训练,而忽视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则会造成学生的演奏平淡乏味的结果。情感启发和技术的学习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如:在学习古筝曲《寒鸦戏水》中,教师要先把乐曲的意境描述给学生,筝曲以委婉清雅的旋律,明快清新的节奏,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群寒鸭嬉戏于波水细浪间的情景。教师还要介绍全曲的结构以及各个段落之间的情感表现。在学习演奏古筝曲《渔舟唱晚》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该曲的两个部分的表现情景,即第一部分优美宁静的旋律所表现的“晚”的静谧和“唱”的自得;第二部分则是勾勒出一幕喧闹欢快的“近景”。
教师的富有情感的演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示范演奏时,要尽可能做到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手段,去解释每一个乐句的美感。例如,在学习演奏古筝曲《战台风》的第二部分中,这一部分是描写剧烈的台风袭击的画面,演奏手法采用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扣摇等技法来模拟台风的呼啸。在模仿台风的演奏时,要体会那种由远至近,由慢渐快的风速,这就要求教师在演奏这一部分时的情感表达恰到好处,教师本身必须有足够的音乐观察力、感受力,必须敏锐感知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和流动的美。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包括中国的民歌、戏曲、说唱音乐以及少数民族的音乐等。让民族民间音乐旋律和节奏的美留在演奏者的脑海中,感受并了解人类丰富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将古筝学习和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真正做到技术与文化的统一,对于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正确诠释古筝作品,以及情感表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艺无止境,法无定则。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特定时期有所突出。我们认为,古筝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占筝艺术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音乐实践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自主地感受音乐,同时又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演奏技艺,从而真正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总之,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学生学筝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2]李利飒. 古筝教学基本原则刍议[J].艺术教育, 2008
(4).
[3]王安国.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4]王小平. 1+1古筝基础教学法论文[M]. 扬州. 广陵书社,
2010.
[5]张晶晶.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几个基础问题 [J].黑龙江科技
信息,2008(10下).
[6]张志羽. 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7]周耘著.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8]朱玉江.论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J]. 中国音乐教育,2003
(12).
古筝教学范文2
【关键词】激发兴趣 音乐素质 艺术魅力 展示自我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3-02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流传了几千年而不息,它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多变的指法、独特而神奇变化的音色、弹奏时扣人心弦的“表演”性,以及古筝所独有的花指和刮奏所带来的行云流水般的意境,使古筝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国粹”。把古筝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充分感知中国筝文化的丰厚底蕴,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本人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古筝教学进入课堂的好处。
一、“古筝教学进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
筝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民族音乐中极具华夏传统音乐特色,约产生于两千年前,因此,人们习惯在其名字前加上一个“古”字。在姹紫嫣红的民族音乐中,具备华夏传统音乐特色的筝乐,是繁花丛中最为秀丽的一朵。古筝不仅音韵典雅优美,而且风格多姿多彩,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而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民族乐器,所以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既擅长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人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加之迷人的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因此学生很容易听懂旋律。对于古筝学习者来说,入门相对容易,对于简单的曲目能够很快入手,这就为古筝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使之能够更深入、更大化的在课堂上加以推广。所以,古筝教学进课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民族乐器文化得到深入了解,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古筝教学进课堂”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现在许多学生学唱歌是靠听碟片模仿而成的。可是要用古筝演奏音乐,就无法单纯靠听来模仿,非要会识谱不可。由于学生对学习古筝怀有兴趣,因此识谱、视奏、视唱就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活动了。而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好基本音乐知识,而且也学到了技能技巧,还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各音乐要素在表情达意、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认识功能和操作功能,从而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古筝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其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古筝教学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筝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堪称各类乐器之首。这是由它独特的构造、纷呈的指法、多变的音色所决定的。从音色丰富变化这一点上看,古筝可谓乐器家族中的翘楚。由于是直接在琴弦触弦发声,并且同一弦的不同弦段音色效果不同,近岳山的弦段发音清晰、圆润、结实、富有弹性,弦中段部位发音浑厚、朴拙、意韵悠长,且越近琴码的部位音色越深沉,这使古筝演奏者在弹弦时可按不同音乐的内容、情感的需要作不同的音色选择,从而弹奏出音色效果变化丰富的旋律和音乐。在演奏中,获得这种丰富变化的音色效果的途径有以下几种:触弦位置的变化;触弦速度的变化;手指用力部位的变化等。
四、“古筝教学进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古筝教学范文3
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弹拨乐器,有秦筝之说,因形态古朴,音色明亮悦耳,表现力强,深受人们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上的需要之后,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丰富。在社会有关人士推动下,古筝的传播与创新也步入了快速的阶段。不仅在乐器本身的制作、音色、工艺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越来越多的新作品也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古筝的表现力。
如今,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古筝培训机构,学习古筝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对儿童来说,学习古筝可以开发智力、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和丰富孩子的兴趣培养;对成年人来说,学习古筝可以充实闲暇生活、丰富文化内涵、陶冶情操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因此,在古筝教学中会遇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学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分析在古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少儿古筝和成人古筝的教学区别。
在古筝教学中,无论对象是少儿还是成人,大都存在学习不能持之以恒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点原因:
1.古筝教学的教案过于古老,一本教案有的甚至运用了几十年之久。传统曲目没有创新,内容没有新意,很难跟上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时间一长,大大地降低了人们的兴趣。
2.教学手段太单一。在古筝教学中,家长都认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好的。其实不然,学生在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所沟通的对象只有老师,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久而久之学生就照着老师的风格来演奏,完全不能体现自己的演奏风格。渐渐地学生就会对上课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对古筝的学习主动性,也无法发挥自己对古筝的演奏灵感。
3.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都采取同样的教学手段,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特色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待少儿古筝教学和成人古筝教学就应采取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必须从学生自身的特点上来实施相应的教学。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只能让学生的发展空间变得狭隘。
我们如何来改善现在这种状况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因材施教,首先要搞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对于儿童来说,有的学生学习古筝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有的学生则是为了一纸证书;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基本都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艺术的感悟能力。不管学习的初衷是什么,帮助学习者培养学习的热情和提高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各类古筝教材其实有很多,乐曲、练习曲、传统曲目、现代筝曲、流行乐改编的筝曲、独奏曲、合奏曲,等等,没有必要一味地学习考级曲目。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古筝学习人群,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来相应教学。在少儿古筝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考级机构的要求来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和曲目,着重基础的打造,以提高弹奏的技巧和技术为主,曲目以乐曲、传统曲、练习曲、现代曲为主。而在成人的教学上,除了基础的稳固以外,教材的选择可不必偏难,侧重选择名曲荟萃的教材、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和现代流行乐改编的曲目。总的来说,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来教学,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分析。
二是采用小组课与小课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少儿古筝教学来说,小组课是非常好的选择,学生的作息时间相对稳定,年龄段也相对接近。传统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对错,学生只能相应的地模仿老师讲解、示范。这样大大地抹杀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动性和演奏中情感的感悟能力。而在2―3人的小组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非常好的交流,并且会有表现欲的产生,相互之间有了对比,从而产生进步。在授课上,可让学生分别进行弹奏,然后由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领悟见解的成就感。最后再由老师指明错误及不足,诱导学生谈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达到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才是主体。而在成人古筝教学中,由于成人年龄跨度大,作息时间不稳定,并且时间也并不如少儿充裕,因此成人教学可为两周上一次课,也建议采用一对一的模式。
古筝教学范文4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帮助学生鉴赏美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掌握古筝弹奏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合理地加入鉴赏美的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创造美
古筝的演奏者主要是借助于情感共鸣创造出优美的乐曲,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进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这样不但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筝乐曲的欣赏、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可以有效地美化人们的心灵,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2]。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古筝音乐,准确地把握古筝音乐的内涵,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技艺,而且还要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例如,音乐作品是何时何地产生的、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音乐创造者的个人简历如何等。这是由于对于每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假如没有充分地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演奏者只是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却是无法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有效地提升演奏的表现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寒鸦戏水》这一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其介绍潮州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此古筝作品的表现风格,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能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是无法得以形象具体的参观以及模仿的。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演奏示范,要能够恰当地展示出节奏的力度以及音色等[3]。如此一来,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滑、按、颤、勾等。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的技巧,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在古筝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其身体的协调性。而且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通常,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及技术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审美的要点,培养其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感的丰富与表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地提升审美教育。如此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筝弹奏的技术,使其充分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好,而且学生也能够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合理地选择一些古筝曲目,根据个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古筝曲目中会塑造出许多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情境。古筝艺术是抽象的,然而在每部古筝作品当中都会体现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因此在开展古筝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语言,要将一些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要借助一些具有特性的音调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所存在的意境[4]。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乐曲的意境,即:夕阳西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这样就能够刻画出一幅渔舟唱晚的情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演奏的技巧处理方式:在最初时,要以较慢的速度即“慢板”,从而以一种抒情的方式,合理地使用左手的颤以及滑音,进而能够发出优美愉悦的情调;在进入“快板”后,表达的情绪要欢快,旋律要活泼,具有层次感;尾声部分要能够充满着向往以及回忆,要带有一种含蓄深远的情绪。通过如此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乐曲的内涵,可以在实际弹奏中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与旋律,准确掌握演奏力度以及节拍等,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之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帮助学生感受意境美与仪态美
对于每一首古筝曲目而言,其都具有良好的意境。这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艺术创造方面。所以,许多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意象”的过程,我国哲人们都会将其思想体系认定为“境界”。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充分地重视“境界”以及“意象”,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的表现水平。所以,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古筝乐曲《渔舟唱晚》中,其表现出的是一种恬美,即“落霞与孤鹜齐飞,七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美景是恬静的安逸;而在《战台风》当中所体现出来“风狂雨暴,波浪滔天”是一种壮美。两首曲目都是描写水面的美,但是其意境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演奏中,也要根据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美,进而能够抓住曲目的内涵,表现出曲目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古筝弹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感动他人,那么演奏者必须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就必须要用“心”地去感受与表达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真情流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要点头晃脑或是身体僵硬,而是要在真正地掌握乐曲的意境之后,在实际演奏中做到心随情变,能够动作自然,体现出良好的仪态美。例如,在演奏《战台风》这一古筝乐曲时,为了表现出其中的气势磅礴,那么演奏者的身体动作幅度也要自然而然地加大,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演奏仪态的自然美,更好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
(六)实现古筝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古筝教学的水平,那么教师就要将审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培养其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其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的美好,了解劳动的美好,有效拓展其审美视野,提升其创作欲望,进而帮助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妙[5]。而且在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实现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演奏古筝音乐作品,充分展示其弹奏技能,如此一来就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帮助其感受美、创造美,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有着优美的意境以及旋律,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对人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培养价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审美价值,就要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有效地发挥古筝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王敏 单位:潍坊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06):141.
[2]谢可可.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4,(05):117.
[3]王妮娜.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乐,2015,(13):118.
古筝教学范文5
要求古筝教师要把乐曲所含有的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是教师“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因此,作为古筝教师要在教授乐曲时,要“德”与“技”并施,统筹兼顾。既要注重对乐曲指法和谱面音准等问题的指导,同时也要将乐曲内在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体会和理解,以陶冶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如筝曲《战台风》,这首乐曲以其丰富多样的技法,热烈奔放的旋律,成为学生学筝考级的必弹曲目,全曲五个段落,而每一个段落都有其深刻地思想内涵,在乐曲开始时,所表现出的是繁忙的码头景象,以及台风阵阵袭来时的情境,全曲的中心段落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到最后雨过天晴,码头又恢复了一片欢腾场面。所以,当代学院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因而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诸如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或行为,进行对与错、爱与憎的判断能力的熏陶和感知,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本文作者在讲授这首筝曲时,除讲解示范乐曲基本技巧外,重点向学生讲述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奋斗精神;讲述码头工人不畏艰难、勇敢豪迈的气魄;讲述码头工人对未来必胜的信念,使学生在学习本曲之前,对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有所了解,也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本曲目的思想内涵,寓“道德教育”与学习曲目之中,从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信心和热情,为圆满完成古筝技能课堂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总之在大学古筝技能课堂教学上,应该技术性与思想性并重,应该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举两得,实现“双益”,不仅要求学生勤学苦练,提高演奏水平,而且还要结合曲目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也为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所以,古筝教学必须教之有型,言之成理,论之有情,由浅人深,由简到繁,有效渗透,才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效果。
二、“学之有思”与“学以致用”
在当今古筝教学领域,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定式,即:模仿,更具体来说,就是教者要求学生仿声、仿动作,每位弹筝者弹琴的一招一式,古筝行内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谁的学生。本人在古筝教学中,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而是要求学生在古筝专业学习中做到“三思”,即:一要“学有所思”;二要“学后再思”;三要“课后多思”,尤其是对古筝专业术语的理解,要求学生多加记忆和学习,定会使学生学有所成,圆满地完成学业。孔子曾言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有所思”,这是本人对学生课堂学习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心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遇到难解的演奏指法问题时,能够自主处理。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古筝教师王莹认为,“学有所思”,“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学后要思,要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把学到的教学语言艺术精华,凝练出具有自己特色并能够为之所用的新语言形态”。从本人学习古筝曲目的实践规律得知,学习任何一首古筝曲目,哪怕是一首练习曲,都要注重对思维的启动,在弹奏和练习时,多动脑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曾记得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画如此,他道出了技能教学的真谛。他告诉人们:任何一种器乐演奏学习,都是一种技艺才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有多思、多想,才会少走许多弯路,才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不断提高创新与创造能力。笔者也曾学习过大量传统筝曲,也曾得到古筝老艺人传授技艺,如在大学期间,作为我国客家筝派传承人饶宁新教授的学生,对于古筝技艺学习也曾有过亲身体验和教诲,从而得知,早期的老艺人在教受乐曲时,往往教授的是乐曲的骨干音,要求学生在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加花或变奏。资深的老艺人强调演奏者在原始谱基础上创造旋律的重要性,强调旋律的优美与否,取决于演奏者的音乐素养与自身气质,而且,还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发挥自主创作能力和技巧,以充分体现和地方风韵。
本人在古筝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学之有思”,而且,还要做到“学以致用”,以检验学生的而接受能力.”学有所思”这一环节,检验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的是兴趣问题,“学以致用”则是解决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学习内容化为演奏实践.所以,为了提高学生演奏实践能力水平,本人在教授各流派筝曲时,通常以乐曲的“骨干音”为基础,将“颤”、“按”、“滑”、“揉”等技巧、各筝派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加花”、“变奏”特点,以及“古筝摇指的点、面、角、速、力、气等所构成的不同音色的几个要素”,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和示范,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筝派的演奏特点和技巧,在基本的乐曲框架内,让学生能动的自由发挥,使演奏的乐曲不仅具有地方性的风韵,同时也具有演奏者自身独具的特色,特别是古筝的“摇指”,技法和种类很多,不仅有“摇指”,还有“轮指”,仅就摇指古筝“摇指”而言,就有“大指摇”、“食指摇”、“中指摇”等技法[6],由此看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进而将知识融会贯通,理解透彻。“学以致用”,是师者的期望,也是学者的追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后,以至能够登台演奏,这是学习古筝曲目的最终结果。学习最终目的是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谈到学以致用,则必然要提及教学实践的过程,古筝也是一门专业艺术,学生学筝是为了有“用武之地”,以便日后言传身授,为己所用,为社会服务,这是每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者所期望的。
三、“音乐之美”与“欣赏之美”
一般来说,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以审美体验为尺度,衡量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古筝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古筝艺术教学中,作为民族器乐专业学习,本人通常也将美感教育,放在技能教学的突出位置,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古筝的学习和演奏中,尽情滴享受旋律之美、音色之美。为了让学生对古筝演奏的姿态之美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习筝的兴趣,本人通常是将美育教育注入古筝曲目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美,欣赏美。比如在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教学中,就是如此。《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是一首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筝独奏曲。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全曲分为三段,而每一段都表现出了独特魅力的音乐之美。如:第一段的慢板,深刻滴表现了柔情似水音乐之美,悠扬如歌,平稳流畅,极富有抒情性。在右手弹奏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整段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展现了迷人的景象: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它带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乐曲第二段的音乐,虽然速度有所加快,但仍描绘出幽美美的意境。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以及进入第三段快板以后,音乐旋律虽有变化,但在演奏过程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美好景象。在乐曲进入突然切住之后,乐曲尾声缓缓流出,所展现的出人意外的音乐之美,使人沉浸在美丽的景象里,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讲授古筝演奏基本技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传授乐曲中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将会使得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古筝演奏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这是古筝艺术教育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四、“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
在古筝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采用交流互动教学方式,能唤起学习动机。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喜欢学习新曲子,它类似于工科开设新学科,或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寻求新鲜感之前,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定会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而古筝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等形式,因此讲授是十分必要的。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讲授是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技能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注重学习方法,更缺乏学习的目的性。我们都本能的知道,有些学生用一种方法会学的很好,而有些学生则用另一种方法可能会更有效。一方面,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需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拓展新思维与新的教学观,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地理论依据和专业技能的新成果,在理论上,即是“教学相长”。倘若教师只停留在现有的某一阶段,那么,若干时间以后,你的教学语言就必将会失色,缺乏生动和激情,缺失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艺术魅力和潜在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入、启发性语言,使学生激发灵感,敢于评论,敢于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学生只有在教师面前积极的进行语言锻炼,积极参与教学,彼此观摩,互相评价,交流互动,才能够更大的进步,形成“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的良性循环,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以筝曲《浏阳河》为例,《浏阳河》原本是根据湖南民歌旋律创作于1951年的一首歌曲,后由古筝演奏家高燕老师讲其改编为古筝独奏曲,乐曲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的处理,并加入了双手快速演奏和左手快速琶音等技巧,增加了乐曲的难度,使之成为一首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旋律中有浓郁的湘西风格,演奏这首筝曲是由于大量旋律音是由左手滑出来的,所以对于左手上下滑音音准的准确掌握是演奏好这首筝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乐曲之前,首先以《浏阳河》这首歌曲导入,让学生细细体会旋律线条中百转千回的韵味,并要求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每个字的拖腔及地方性的音乐特点,然后再开始学习演奏乐曲,由于对乐曲旋律的前期准备,因此避免左手滑音音不准的问题,有助于更好的表达音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必须运用语言,通过教师讲授能与古筝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衔接,并相互作用,与之相连的就是课堂提问。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最好方式。古筝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它的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与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比如:学习各古筝流派曲目,教师应该向学生提问:古筝流派有几种?古筝各流派乐曲的特点?某一古筝流派曲目表现的意境等等。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由老师予以解答。“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当前大学课堂技能教学常见的一种模式,其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启发式”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水平,也就是提问的技能水平。而提问技能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方面,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本人古筝教学的实践证明,提问式教学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达到了理解,思维也得到开拓,激发想象与联想,培养创造性或灵感,在古筝教学上,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古筝艺术教育人才。
五、结语
古筝教学范文6
一、古筝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校音乐学院古筝学习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专业演奏技能,以及较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但是全国高校的古筝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各位专业教师自己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般采用传统的独奏作品,主要传授古筝的演奏技法和表演技能。纵观古筝专业课教学,多年来都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灵活掌握教学进度,针对新的技法和技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从左手以韵补声到双手配合演奏,从摇指、轮指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肢体表现结合气息运用等等,一旦演奏技法和表演技能有了创新和改进,都会很快纳入教学内容中,并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广。这也是当前古筝这一传统乐器演奏魅力长久不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然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古筝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无法进行重奏的训练,使很多学生在学习古筝的时候缺乏集体意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少,更是无法相互协同进行重奏表演。针对该问题,目前有些高校组建了民乐团或者古筝乐团,使得古筝合奏和重奏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将古筝重奏课列为专门的基础课程,纳入专业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的院校却非常少,或者说对重奏的教学相对滞后,根据调查一般高校古筝教育的重点是独奏的学习而完全忽略了重奏的教学。
二、古筝重奏课程的重要性
重奏,属于室内乐的范畴,它的每一个声部都是由单一的一件乐器完全独立演奏,在重奏过程中,各乐器之间能够互相衬托和引导,它们可以共同推进整个音乐向前发展,既具有独立性又能够强调整体性,使得重奏曲的各个声部均衡,音乐语言表达十分丰富,能够体现出感情的细腻,展现出重奏的内在美。古筝重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筝自身的重奏,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古筝分声部重奏,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甚至是几十台古筝的重奏;另一类就是以古筝为主,以其他器乐为辅的重奏形式。
传统的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在个人独奏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但合奏和重奏的能力会较欠缺。学生不能对音乐的声部以及单一乐器的发声进行辨别学习,就无法在重奏中发挥出古筝的独特音色,展示古筝的演奏魅力,限制了自身的音乐发展。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以独奏作品为主,学生的多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进而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立体感的认识,在跟伴奏或重奏时常常不够自然流畅,这就限制了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发展。如果能够让学生接受一定的重奏课程的实践学习,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能力的发展,那么就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纵向的思维模式;而且可以从孤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可以从单一型的学习走向多元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乐器,练习更多的器乐作品、声乐作品,古典音乐、外国作品等等,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古筝重奏课程的多元化
现代古筝演奏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演奏技法和表演技能,而且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乐器和西方音乐特点,呈现出演奏作品的多元化,演奏风格的多元化和演奏形式的多元化。相应的,古筝教学也应该紧跟着时代的变化,无论在教学作品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都应该在传统的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作品选择的多元化
将古筝重奏教学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在每个阶段选择不同风格的重奏作品,使得教学内容多样化,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笔者了解,目前已出版的古筝重奏作品选集有: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柔情古筝齐奏重奏曲集》、广东科技出版社的《古筝重奏曲集》、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的《古筝曲谱集》、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古筝重奏合奏曲集》和《古筝独奏?重奏?合奏曲选集》等。
(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古筝重奏的多元化模式教学应该合理、系统、科学地设置。特别是在与其他乐器伴奏的选择上既要丰富又要突出个性,比如,与西洋乐器的重奏,可以选择钢琴或大提琴;与传统乐器的重奏,可以选择琵琶或二胡;与打击乐器的重奏,可以选择鼓等等。教师在古筝重奏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古筝的演奏技法,还应该注重传授演奏的创造力,启发学生对古筝重奏作品的全方位理解,根据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去感受重奏曲目的魅力,增加学生想象力、多声思维及音乐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在传统口传心授的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电子视听设备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在课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辅助传统教学,加深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全方面的感受,深刻理解讲解内容。也可以在课上加入吟诵、书画、舞蹈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使得古筝与其他多种类别的艺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构造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氛围。进一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加课堂气氛和教学氛围。
四、结语
古筝重奏的多元化模式教学,既可以在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演奏者练习、聆听、发现乐器之间配合的旋律感,又可以与古筝独奏相结合,取长补短,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古筝重奏作品的全方位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