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范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土高原的范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土高原的范围

黄土高原的范围范文1

本节课采用大量形象生动且具体清晰的图片资料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运用图片让学生找出黄土高原范围及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又以形象的风成说示意图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接着出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动画,让学生直观体会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充分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造成的脆弱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养成学生审图、分析图的能力;最后介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学会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设计特色

1、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2、水土的流失和生态建设的教学,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强,有效地化解了这节课的难点,节省了教学时间。

3、采用小组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学生参与率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2、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该地区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黄土高原的范围范文2

关键词 小流域 灌木 土壤水分

中图分类号 S1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095-04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地区半干旱和半湿润环境条件下,人工林草植被过渡耗水导致土壤水分收支负平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水文现象[1~4]。土壤干化现象最早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然而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5],80年代,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普遍出现土壤干化现象,土壤干层厚度不断增加,甚至可以达到8~10 m左右[6~8],由此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并对土壤干层的形成、危害及其缓解对策进行了探讨[4, 9~10]。

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亏缺状态,土壤干层的存在比较普遍。土壤干层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主要为长城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为毛乌素沙漠地的东南缘。该区域为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沙化严重,水分亏缺极为严重,土壤干化极大地限制了林草植被的生存,是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最为恶劣的地区[4]。

1 研究区简介

六道沟小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北端陕西省神木县,是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水蚀风蚀全年交错进行,土壤干化严重。试验区各类土壤水分性质见表1。该区多年平均降水437 mm,年平均干燥度1.8,年蒸发量1 400 mm,人工林树种以柠条、沙柳等灌木为主[11],由于水分亏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衰败,人工草地主要以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为主[12]。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低储水量水平,水分亏缺较多,一般占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70%[4],在黄土高原北部轻壤土或砂壤土,只有49%~54%,成为田间稳定持水量,南部质地较重的地区,此值较高,丰水年可达田间持水量的80%。一般认为,这种亏缺是一种正常状态的亏缺,不是生物作用引起的,而是土壤条件和气象因子决定的,因此在确定土壤干层的量化指标时不应该把这部分亏缺计算在内。根据黄土高原的普遍情况,土壤干层的判断标准多以其湿度介于田间稳定持水量和凋萎湿度之间为依据[2~4,10]。

2 沙柳林地土壤干层分布

2004年春在六道沟小流域选择一块20年生沙柳林地布设6 m中子管,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该沙柳林地0~380 cm为风沙土,380 cm以下为沙黄土质地。

2004,2005年沙柳生长季末土壤剖面含水量如图1所示。2004年沙柳林地土壤干层范围在0~380 cm,2005年土壤干层范围在0~480 cm。2005年沙柳林地土壤干化加剧,土壤干层加深的主要原因是降水明显偏少,全年降水仅294.5mm,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7.4%,沙柳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来满足自身正常的生理需要,造成深层土壤水减少。

2005年天然降水仅仅补给了沙柳林地0~100 cm土层土壤水,18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减少,尤其是38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减少较多,土壤干层从0~380 cm增加到0~480 cm。

2004年10月沙柳林地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为2.47%,2005年10月增加到3.47%,增幅为40.6%,2004年180~38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为5.72%,2005年减少为4.59%,380~6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则从2004年的12.99%减少到2005年的10.49%。

2004,2005年沙柳生长季末0~38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4.07%和4.02%,接近萎蔫湿度,土层干化十分严重。与2004年相比,2005年沙柳林地0~6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减少62.38 mm,这主要是由于土壤干层加深,沙柳林地深层土壤含水量继续减少造成的。

3 柠条林地土壤干层分布

3.1 柠条林地土壤干层分布特征

2004年春在六道沟小流域选择三块不同土壤质地20年生柠条人工林地,布设6m中子管,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

2004,2005年柠条生长季末风沙土、沙黄土以及硬黄土质地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如图2所示。

风沙土柠条林地0~6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均低于稳定田间持水量。2005年降水较少,降水补给深度仅达到50cm土层。2004年柠条生长季末50~260cm土层平均土壤水分含量为7.36%,2005年只有4.36%,减少了33.7%,土壤干化现象加剧,260~600cm土层土壤水分基本不变,稍高于凋萎湿度,可能已成为永久干层。

2005年降水并没有使得沙黄土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得到补给,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减少。2004年降水稍多,柠条生长季末,0~20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0.2%,土壤干化现象轻微,2005年同期只有6.9%,减少了32.2%,土壤干化严重。沙黄土柠条林地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受天然降水影响较大,降水充沛时,土壤水分可以得到补充,因此2005年的干化现象应属于临时干化。200~600cm土层土壤水分年季间基本没有变化,接近凋萎湿度,土壤发生严重干化,土壤水分难以得到降水的补给,水分亏缺主要是由于柠条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引起的,可能已发生永久干化。

硬黄土柠条林地0~220cm土层土壤水分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2004年柠条生长季末0~22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为7.8%,2005年同期只有5.5%,减少了28.7%,土壤临时干化严重。220~6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降水影响较少,年季间基本没有变化,而且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增加,出现轻度干化现象。

3.2 质地对柠条林地土壤干层形成的影响

2005年10月底不同质地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如图3所示。不同质地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差异非常明显。土层深度0~200cm左右,各种质地土壤水分含量均受天然降水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变异较大。风沙土柠条林地0~20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为5.3%,硬黄土为5.5%,沙黄土稍大,为6.9%。然而,200cm土层以下,硬黄土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含量远大于风沙土和沙黄土,干化现象也较轻;320 cm以下,风沙土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大于沙黄土,这可能的原因是风沙土柠条林地风沙土的厚度在[KG)]0~380cm之间,380cm以下土壤质地为黄土,水分条件较好。风沙土和沙黄土柠条林地均出现比较严重的土壤干化现象,在200cm土层以下可能已经出现了永久干化层。

3. 坡位对柠条林地土壤干层形成的影响

为了明确坡位对柠条林地土壤干层形成的影响,我们于2004年10月在硬黄土柠条坡地(坡长80 m,坡度9°)测定了坡上、坡中和坡下位0~6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图4)。

坡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00 cm土层,200cm以下坡位对土壤水分影响很小。0~200 cm土层土壤平均水分含量,坡上为8.9%、坡中为8.3%、坡下为10.8%,坡下土壤水分含量较高,主要原因是较多的降水在坡下聚集、入渗,土壤水分补给较好,土壤临时干化现象较轻。

200~60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坡上为8.1%、坡中为7.7%、坡下为8.5%,差异不明显,出现比较明显的土壤干层。坡上位土壤水分稍好于坡中位,这可能是由于坡上柠条林地时常受到人畜破坏,柠条长势较差,蒸腾较弱引起的。

4 结 论

天然降水是六道沟小流域土壤水分的唯一补给源,然而该研究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区,天然降水少而且年季变化大,土壤水分得不到有效补给,灌木林地土壤水分亏缺,干化现象严重,植被出现明显的退化。

不同灌木林地土壤干化层范围不同。风沙土、沙黄土柠条林地土壤临时干化层出现在0~200 cm之间,200 cm以下土壤可能出现永久干化,硬黄土柠条林地土壤干化现象较轻。不同质地柠条林地土壤干化现象差异明显。不同坡位对柠条林地土壤干化也有影响,总的来说,坡下位干化现象较轻,坡上位较重。明确灌木林地土壤干层范围,对该区域植被恢复、生态重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玉山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对陆地水分循环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3,3(2): 91~101. [Li Yushan. Soil Water Cycle Character and Affect to the Land Water Cycl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3, 3(2): 91~101.]

[2]李玉山.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5): 427~432. [Li Yushan. Effects of Forest on Water Circle on the Loess Plateau.[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1, 16(5): 427~432.]

[3]杨文治, 余存祖. 黄土高原区域治理与评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Yang Wenzhi , Yu Cunzu. Region Rehabilitation and Estimate[M]. Beijing : Science Press, 1992.]

[4]王力.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亏缺状况与林木生长关系[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Wang Li. The Relation Between Soil Water Condition and Forest Growth. PHD Paper of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5]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水分组. 陕西省东旱塬农田墒情调查[J]. 土壤,1975, (6): 279~285. [Soil Water Team, The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CAS. Investigation on Soil Water in the Arid Farmland in East of Shann Xi Province[J]. Soil, 1975, (6): 279~285.]

[6]从心海.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棘根系特征与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6): 98~103. [Cong Xinhai. Research on Seabuckthorn Root System Character and Soil Water Dynamic in the Semiarid Area of Loess Plateau[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0, 10(6): 98~103.]

[7]梁一民, 李代琼, 从心海. 吴旗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及生产力特征的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6): 113~138. [Liang Yimin, Li Daiqiong and Cong Xinhai. Research on Soil Water and Productivity Character in Astragalus Adsurgens Land in Wu Qi County.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0, 10(6): 113~138.]

[8]李玉山. 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J]. 土壤学报,2002,39(3):401~411.[Li Yushan. Productivity Dynamic of Alfalfa and Its Effects on Water Eco~Environment [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2, 39(3): 401~411.]

[9]侯庆春, 韩蕊莲, 韩仕峰. 黄土高原人工草地“土壤干层”问题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 1999, (5): 11~14.[Hou Qinchun, HAN Ruilian and HAN Shifeng. The Primary Research on Dried Soil Layer in Artificial Grassland of the Loess Plateau[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1999, (5): 11~14.]

[10]程积民, 万惠娥, 王静, 雍绍萍. 半干旱区柠条生长与土壤水分消耗过程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 41(2): 37~41. [Cheng Jimin Wan Hui'e Wang Jing Yong Shaoping Growth of Caragana Korshinskii and Depletion Process of Soil Water in Semi~Arid Region[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5, 41(2): 37~41.]

[11]杨光, 宋耀选. 神木六道沟流域林业现状分析及林业发展战略[J].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 1993, (18): 106~112.[Yang Guang and Song Yaoxuan. Forestry Condition Analysis and Develop Stratagem of Liu Dao Gou Catchment in Shen Mu County[J]. Memoir of NISWC, Academia Sinica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1993, (18): 106~112.]

黄土高原的范围范文3

一、突出优势

1.重组结构,创新教材设计

本着创新教材设计、优化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八上新教材处理思路相对比较清晰,如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设置三节内容,即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很明显教材是从地形、气候、河湖三方面说明中国的自然环境,这样安排教材结构比老教材清晰、简单。其中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将老教材“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基本特征”两节内容揉和一起,编者的出发点不言而喻,将中国的自然环境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目的安排,新增阅读内容“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推移及其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接着新教材呈现“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内容环环相扣,成为新教材亮点之一。

新教材修订以八年级下册尺度为最大。八下“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为中国地理分区开篇,之后设专门章节分别讲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分区。四大地理区域中穿插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既有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必学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又有东北三省、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从而实现课程标准关于“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些区域作为其中的一个自然或行政区域,在四大地理分区的背景下,有宏观地理知识作铺垫,学生学习会比较轻松,也利于深化对四大地理分区知识的理解。

2.情境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八下中国区域地理新教材编写的思路和七下世界区域地理新教材编写思路相同,由导学情境与区域主图和名片一起占据完整的一页,构成独具特色的“导学篇”。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策略是:选择一幅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画面,或提供照片,或给出地图或人物图像,以资料卡的形式提供材料,用简短文字叙述,自然地切入教学主题,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子目标题,突出区域特征

八下新教材中国区域地理每一节内容都设有子目标题。子目标题往往是对某一目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其很强的概括性便于学生理顺图文脉络,建构知识框架以掌握主要知识内容。虽然老教材编写也注意突出区域特征,但新教材处理更为明显。如关于每一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老教材专门用一目进行介绍,新教材则将各个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安排在导学篇中进行学习,每一节的每一目都以区域最突出特征作为标题。这对于感性知识较强而不善于逻辑思考的初中生而言,学习有关键词可抓,易降低学习难度。如八下“黄土高原”一课,共由四目组成:第一目“全球最大的黄土区”、第二目“水土流失严重”、第三目“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第四目“生机焕发的黄土地”。再如,“东北三省”一节,共由三目组成:第一目“冷湿的自然环境”、第二目“重要的农牧业基地”、第三目“转型中的工业基地”。每一子目标题都是对该目内容的高度概括,很好地突出了区域特征。

4.地理活动,关注探究过程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课堂活动设计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如八下“黄土高原”一节第20页新增设的活动“水土流失小实验”,讨论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笔者认为这一活动不仅是本节教材的亮点,更是必须重视的活动内容――地理探究活动。该活动通过三个对比实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地面植被、降水强度、坡度大小的关系。该活动并未直接给出结论,需要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这类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更为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生成过程及探究意识的培养。

5.图片精美,承载信息丰富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能够承载丰富的地理信息。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重新绘制地图、示意图,使其更加科学、美观、形象,景观图片更具视觉冲击力。图像与课文结合紧密,起到以图引文、以图释文的作用,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对学生产生很强吸引力。八年级下册新教材这一特点非常明显。如“黄土高原”一节中直接提供有效信息的图表多达17处,其中第18页图6-3-1“黄土高原范围和地形”,可了解黄土高原位置,清晰找出黄土高原范围、流经该地区河流、所处地形单元等有效信息,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素养以及获取信息能力。又如,第19页黄土地貌景观图和第21页黄土高原景观图,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特征,可为后面教学创设情境――“假如你生活在这里,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你会有哪些举措”,从而过渡到第四目“生机焕发的黄土地”的学习。

6.海洋国土,全面认识国情

八下新教材增加了“我国的海洋国土”一章。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它顺应时展,体现课程标准“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的要求。同时也避免老教材中国区域地理只讲陆地区域,不讲海洋区域的局限。教材由陆地到海洋的编排方式,隐含了中华民族正在以开放的胸怀和气魄走向蓝色海洋,走向世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国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和国土观念。

二、不足之处

1.个别内容表述不够严谨

八下新教材第54页香港组成描述如下:“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组成”。这种描述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即“香港只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而从图7-3-4“香港特别行政区”图上可知香港组成不仅有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还有周围200多个岛屿。教师新授课时应让学生明确香港的组成部分。

2.某些地方抢占学生探究空间

八下地理新教材编写有许多地方用文字形式直接给出结论,笔者认为这样做忽略知识的生成过程,也阻碍有效教学活动。如八下新教材“黄土高原”一节第二目“水土流失严重”,开篇即给出结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等自然原因,也受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人为因素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是本课重点,也是组织学生从事探究活动最好内容,这样设计忽略知识生成过程。可做如下改动:在组织学生做完“水土流失小实验”,得出水土流失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呈现课本第21页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干燥的黄土遇水后变为泥浆、延安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口头描述或写出黄土高原的外在特征;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究,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可通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得出结论,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3.局部内容编排略显混乱

八上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第二目编写,教材内容略显混乱,层次感不强。为了承接第一目季风气候显著,可这样编排:“季风影响下,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是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体现,人们通常根据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然后呈现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还表现在气温时空分布上”,紧接着呈现“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及其相关内容。“我国气候复杂多样还体现在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上”,可呈现教材内容与“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这样编排教材,内容紧凑、层次分明。

黄土高原的范围范文4

关键词: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0前言

黄土高原是东南湿润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的过度带,也是暖温带阔叶落叶林向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过渡的地带。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植被大面积的破坏。近年来,有关黄土高原植被、植物区系、群落功能和开发利用方面已经进行广泛研究,为植物资源调查提供了重要参考。

1黄土高原自然概况

黄土高原地理范围位于北纬340°~400°、东经1010~1130°、东起太行山,北自阴山,南至秦岭、伏牛山,横跨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总面积达5.8×105平方千米。其中包含有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以及黄土覆盖的高平原。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和雨量季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年平均气温414℃,年均≥10℃,积温2000℃~3400℃;年降水量1506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份。全区自北而南跨越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降雨量逐渐减少,温度降低,包括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带。

2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的调查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一群野生植物。包括园林植物,花卉植物和绿化植物。利用样地调查法,我们对陕西省延安地区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经过统计,该地区有野生观赏植物53科105属176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6种,占总数3﹪,被子植物50科101属170种,占总数的97﹪。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占绝大多数,单子叶仅占一部分,裸子植物的比例。

3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价值

3.1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在园林绿化中,树木是一个重要的材料,它是园林绿化的主体,又是绿化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因为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与作用,主要是通过绿化树种来完成。离开树木就没有绿化,就没有绿化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也谈不上绿化水平提高的问题,因此,除了充分开发利用栽培绿化树种外,更应就地取材选用更多的野生植物资源。在未来的社会里,人们将更加重视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其具体利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道树指列植于道路系统两侧树木的总称。主要栽培场所为人行道绿带分年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和濒临因几公里两侧。理想行道树的选择标准是从养护管理要求出发,行道树应该耐瘠抗压,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从景观效果出发,应该春花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实,冠整形优,景观持久。

(2)园景树这类数是指植于庭院、园林或公园,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能独立成景的树种。其选择标准是根据树种自身的特性和生态关系,因地制宜,还必须重视树种的配植,更能发挥园景的观赏价值。

(3)庭荫树是指主要为枝繁叶茂、绿荫如盖的落叶树种,其中以阔叶树种为佳,如能兼备观叶花或品果效应则更为理想。庭荫树其要求是树冠宽大,枝条向四周扩展,而下枝较多;叶片大而成浓绿色,阳光辐射不易透过;树干通直,分枝点高,干上无刺,便于人们在树下活动;生长较快,寿命较长,不易衰老,抗病虫害能力强;花果繁茂,树枝挺秀,不污染地面,能保持坏境卫生。

(4)绿篱树是指在园林绿化中行列式紧密栽植组成的篱笆树墙或栅栏的树种。其功能与作用是起范围和防范,或用来分隔空间和作屏障作用以及美化坏境等用。选择绿篱树的标准是要求其萌蘖性与再生能力强,耐修剪,移植易成活,多分枝,生长不易过快,植株、叶片宜小而密,花小而密,果小而多,能大量繁殖的树种。

3.2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对观赏植物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它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也比较清楚了,现在世界公认,一个地区绿化程度,园林植物覆盖率及其配置,是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标志。所以各地都非常重视开发本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观赏价值日益被开发利用,其观赏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花类。

指在花形、花色、花量、花香诸方面具有特色的植物,其中以花色更为重要,常见的观华植物:山丹丹、黄刺玫、棣棠、红瑞木、香荚迷、毛樱桃、贴梗海棠、山桃、山杏、野牡丹、毛泡桐、黄蔷薇、迎春、连翘、木槿、华北绣线菊、蛇葡萄等。

①山丹丹LiliaceaepumilumDC。

百合科,百合属。花鲜红色,无斑点或有时有少数斑点,花下垂,花被片反卷。花单生或数朵排成总状。花期7-8月。苏轼有“堂前种山丹,错落玛瑙盘”之经典诗句来赞叹其观赏价值。

②黄刺玫RoseanthinaV。

蔷薇科,蔷薇属。花黄色,单瓣或半重瓣,无苞片。自然花期5-6月,是春末夏初的重要观赏花卉,宜做花篱,花开时金黄一片,光彩迷人。

③棣棠Kerriaaponica。

蔷薇科,棣棠属。花色金黄,枝干鲜绿,花期初夏,重瓣棣棠花期更长,可陆续开花至入秋,通常栽植作花篱和建筑的基础种植花材,或植于水池岸边,假山石旁,草地一隅丛植,冬赏翠枝,夏赏金花,颇具野趣。

(2)观叶类。

以观赏叶色、叶形为主,有些可终年观赏,常见的观叶植物:白皮松、银杏、栾书、雀舌黄杨、茶条槭、蛇葡萄、华山松、油松、侧柏、杜仲、小叶女贞、沙棘、臭椿、黄栌等。

①白皮松PinusbungenaZuccexEndl。

松科,松属。白皮树是我国特有的观赏树种,其树形雄伟壮观,干皮层班驳状的乳白色极其醒目。衬以青翠树冠,独具奇观。

②银杏GinkgobilobaL。

银杏科、银杏属。枝叶茂密,叶形秀美,每逢秋季,树叶一片金黄,成熟的种子也白中透黄,为优良彩树。

③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Laxm。

无患子科,栾树属。其树形端正,枝叶茂盛而秀丽,春季嫩叶红色,入秧叶黄色,夏季满树黄花,观赏价值极高。

(3)观果类。

指果实形状奇特,色泽鲜艳,经久耐香,并不污染环境的植物。常见果类:火鸡、枸骨、枸杞、文冠果、红瑞木、接骨木、毛楱、山茱萸、山楂、柿树、杜梨、狼牙刺、南蛇藤、沙拐枣、黄刺玫等。

①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

黄土高原的范围范文5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道;土地整治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黄土确系西来黄尘在黄土高原上空与东来湿气相遇不断降落、堆积增厚所成。[1]黄土高原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2]。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在陕西境内的黄土高原,一般海拔800—1500米,约占全省面积的36%。它分布于风沙高原区以南,陕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南界大致到韩城、铜川、麟游、千阳一线。

沟道土地整治就是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塬梁沟壑区、黄土台塬区沟道的现有耕地进行整理,对宜农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垦,对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新建和修复中小型淤地坝,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陕西在黄土高原沟道土地整治项目的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陕西省更是提出了“陕西粮食生产潜力在陕北,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在沟道”的口号。及时总结沟道土地整治的经验,对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沟道土地整治探索一条路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陕西沟道土地整治的潜力、目标、原则及基本要求

1、整治潜力

陕西黄土高原区面积7.4万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的各类淤地坝3.9万座,其中骨干坝占2%、大型淤地坝占8%、中型淤地坝占34%、小型淤地坝占56%,已淤成坝地约5.2万公顷,可淤地7.2万公顷,可新建淤地坝14.55公顷,三者合计为26.95公顷。其中榆林18.67公顷,延安6.67公顷,关中地区1.61公顷。根据沟道的不同形式,目前陕西省沟道土地整治的潜力主要体现在现有坝地整治、旧坝修复整地和新建淤地坝淤地等工程措施上。

2、整治目标

黄土高原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为基础,通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基本原则

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规划、农田防洪规划、沟道造地工程规划的要求,采取沟、坡、水、田、路、林、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在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应做到五个结合:(1)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禁止对已经实施退耕还林的土地进行沟道土地整治,避免造成新的破坏;(2)与耕地保护相结合。要把沟道整治的土地纳入耕地保护的范围,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与发展粮食生产相结合。通过实施沟道土地整治,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促进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创造有利条件;(4)与农民增收相结合。要在沟道土地整治项目区内,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5)与移民搬迁相结合。要因地制宜做好沟道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并与移民搬迁规划充分衔接。对计划实施移民搬迁的区域,不得进行沟道土地整治。

二、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及灾害防治

1、整治工程措施

为了切实保证沟道土地整治的健康发展,维护坝系工程安全,须采取各种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1)沟道防护体系建设,从上游到下游,支毛沟到干沟,修建淤地坝,以坝系工程建设为主,两侧平缓地改造为梯田台地,发展坝系农业,并在沟道植树种草,以抬高侵蚀基点,形成以沟道工程与林草措施相结合的沟道防护体系;(2)沟坡防护体系,采取自然封育措施,恢复林草植被,适当实施造林种草,拦截上道防护体系的剩余径流,固土护坡;(3)峁缘线防护体系,以沟头防护体系为主,拦截梁峁坡防护体系的剩余径流,分割水势,防止溯源侵蚀。

2、灾害防治措施

在沟道土地整治中,由于地形复杂,土方工程量大,且工程对防洪措施要求较高等原因,所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局部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如:在施工中,大型机械为了取土,将缓坡改造成堑坡,有可能影响和改变山体和土包的内应力,如遇暴雨,有可能造成程度不等的崩塌、滑坡现象;又如,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挤占排洪渠用地,使沟道的洪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溃坝、垮坝的风险;同时,该地区生态本身就比较脆弱,沟道土地整治有可能破坏植被,造成局部新的水土流失,如果措施不力,有可能影响退耕还林成果。为了防止这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从防洪入手,有效防止崩塌、滑坡、溃坝等风险。

三、陕西沟道土地整治的实践及效益分析

1、整治实践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北的人民群众为改善耕作条件,在各级政府的号召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年久失修、水毁等因素,使建成的梯田、坝地遭到了毁坏。2010年以来,陕西省沟道土地整治工程首先在延安市子长、延川和宝塔区3县(区)进行试点,三年(2011-2013年)规划整治耕地1.08万公顷,2011年计划完成面积0.37万公顷。自启动以来,延安市及子长、延川和宝塔3个试点县(区)完成投资1.28亿元,开工建设小流域16条,治理点354处,完成沟道土地整治面积0.18万公顷,约占全年任务的一半。以子长县为例,该县治沟造地项目从2009年开始实施,目前全县累计整治沟道38条,造地0.57万公顷,其中新增0.08万公顷,改造0.49万公顷,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口粮田面积由不足0.09公顷增加到0.17公顷,6.2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整体合格率达到99.66%,林草覆盖率达到32.8%,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上升到36.2%,较好地解决了县域发展中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整治效益

整治后的效益主要包括:(1)减少了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通过沟道土地整治,在沟道中新建、加固淤地坝,通过上拦下保,降低流水侵蚀,减少入黄泥沙,增加土壤水分,增强农业抗旱能力。据测算,陕北沟道每公顷地平均可拦泥沙7.5万吨,大大减少入黄泥沙,缓解黄河河道淤积问题;年蓄水可达3709.91万吨,年保土741.98万吨,农业抗旱能力大大增强。沟道土地整治还能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林果上山,米粮下川”,全省可巩固退耕还林面积约133.33万公顷,使坡面植被得到恢复,提高林草覆盖率,有效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证生态安全,促进项目区域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2)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可以建成高标准农田21.33万公顷左右,新增耕地5.33万公顷,为实现陕西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3)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强了粮食安全。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全省可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6.66万公顷,年增产粮食13.52亿公斤,年增加经济收入24.34亿元。同时,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又可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黄土高原的范围范文6

关键词:数据库 水土流失 区域 黄土高原 GIS

水土流失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可分为3个层次:坡面、小流域和区域研究[1]。区域水土流失以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宏观规律为研究目的,可以为水土流失的规划、区划、区域环境治理决策、水土流失灾情快速调查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实现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区域大面积定位监测研究,然后通过信息汇总(Aggregation)和尺度转换(主要是Upscaling)的方式获取区域的整体信息,这种方法如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方法的区域应用,其实际上仍是基于对坡面的定位观测,不是区域尺度意义上的模型;另一种方法是地学综合统计法(Geostatistic),主要是通过地理综合的办法对区域进行分区或网格化,然后分析全部单元区或单元格的专题信息的区域统计规律,建立起区域宏观统计模型,作为评价和获取区域宏观信息的依据。本研究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所以,这里所提的区域水土流失研究的概念,不同于传统坡面、小流域研究依赖于定位观测的特点,它主要强调区域尺度的层次性、系统性、整体性、宏观性和综合性,是一种从宏观尺度出发并获取宏观尺度结论的地学综合统计方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定位观测研究。其目的在于建立区域宏观水土流失模型和获取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区域宏观规律,具有数据需求量大、数据更新快、比尺不一和数据多源、多型的特点和要求。而一个高效、全面的数据库系统则是实现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必须从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现实需要出发,科学解决区域评价中数据库建设的问题。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从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荒漠过渡的地带,由于受历史上战乱和人为不合理利用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区62.38万km2的面积,存在水土流失的面积就高达50万km2,其中,年侵蚀模数超过5000t/km2·年的面积达14.5万km2[2]。如此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必然要求在治理的决策、规划上有一个合理的统筹安排,同时也为区域水土流失宏观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条件(目前这一领域的工作还较薄弱),而这一切则主要依赖于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完备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目前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数据库建设,主要集中在小流域或试区、县级等层次,且多属信息系统性质[3,4],与本文所谈的评价数据库有所不同。信息系统主要提供专业信息的系统查询和检索,而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则是立足于区域尺度评价的现实需要,主要强调信息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数据源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数据处理与更新的高效性、库结构的可扩充性以及与“3S”和土壤流失模型集成的可能性。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系统和宏观评价的需要,首先分析了所涉及的数据需求,探讨了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设计原则、结构等问题,利用GIS,将多种来源、多种类型和多种比尺的数据集成到一个GIS系统中,并通过GIS的二次开发和数据库系统开发的联系,实现了各类别数据的有机结合和集成一体化。

1 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思想及方法

1.1 区域水土流失的评价思想 区域水土流失研究的是大面积水土流失发生的宏观规律,它强调这种规律的区域尺度层次是有别于坡面和小流域尺度的。而研究黄土高原这样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宏观规律,靠建立定位观测网络所需要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均是相当惊人的;而采用地统计法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区域水土流失的宏观规律在理论上是有别于坡面和小流域水土流失发生规律的,但作为水土流失问题的一个分支,区域水土流失的发生机制仍取决于各个影响因子。按照传统的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分类,通常包括土壤、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地利用5大因子。这里设土壤流失强度为L,土壤因子为S,气候因子为P,植被因子为C,地形因子为G,土地利用因子为M,并且各因子之间均是相互独立的,则土壤流失可以用下式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