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形象大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形象大使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南北方大学生;消费行为
一、引言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本文将以校园文化对南北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为研究目的,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SPSS,对南北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做了分析,并将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研究,得出结果。本文的研究对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1)消费类型多样化。综合以往的研究数据进行比较,除去日常必需品和饮食消费以外,大学生每月的平均消费结构主要为学习投资,娱乐休闲,服装及化妆饰品,手机和电话费等。其中娱乐休闲的消费比例最大,可见大学生的日常娱乐生活较丰富,他们并不像以前一样一味地投身学业,而是希望可以更大地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紧跟潮流,过分追求时尚。许多大学生由于想使自己看起来紧跟时代潮流,于是着装大胆前卫,他们渴望凸显自己的个性,希望通过昂贵的服装来展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部分大学生则成为校园中的时尚宠儿,属于前为消费者范畴。
(3)储蓄观念淡薄。研究表明,当一些大学生被问及一学期结束后其经济状况如何时,大多数都回答自己的花费支出都已经超出自己的计划范围之内,只有大约极少数的同学在之前有过计划,而且到学期末还有储蓄剩余。
(4)支出结构不合理。如果学生每天都在学校食堂吃饭,一般一个学生每天的饮食花销大约在20元,那么一个月下来他将花在饮食上面的数额将是600元左右。但是,有些女生为了减肥或者甚至使自己看起来更加“苗条”,他们则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每顿饭的饭量甚至不吃饭;另外有的男生可能会因为要支付玩网络游戏的钱而减少在饮食上的支出。
三、校园文化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的大多数时间要在学校度过,学校整体消费风气就会对大学生能否正确持有科学的消费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应该负责任地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免他们走入歧途。具体应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正确消费思想的引导和培养。也就是将科学消费观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金融常识和消费常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科学地进行消费。
其次,在校园内宣扬正确的消费观念,促进积极校园文化的形成。现在大学基本上都建在经济发达、商业繁盛的街区。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北京林业大学的南边有五道口购物中心、北边有“圣熙八号”购物商场,而且这周围也是各大高校林立。这些地方确实给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带来了许多方便之处,但是大学生也难免会受灯红酒绿的影响而走入消费误区。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在校内组织宣扬正确消费观念的活动,例如讲座或者相关比赛等,以此促进积极校园文化的形成,同时传达积极的正能量给学生。
最后,鼓励实践,培养正确消费观念。实践出真知,学校应该提供多种渠道,鼓励大学生走出学校,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挣钱的不易,通过这种方法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
总之,基于其他研究者对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我发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校园文化确实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校园文化如何影响南北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题,并没有被指出来。因此,以此为目标,我在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进一步探讨了校园文化的影响方式与结果,为结论树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所说问题,我在北京林业大学对校内大学本科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73份,占总数的91.3%,已超过问卷总数85%。在所有调查问卷中,男女比例大致均衡、南北方大学生分布大致均衡。因此,本次调查问卷属于有效问卷。根据搜集的数据,利用SPSS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得出了结论。
(1)调查样本比例。本次抽样所选取的样本中,南北方大学生比例大致相同,其中北方大学生和南方大学生的男女比例也大致均衡,因此为后面的分析建立了科学基础。
(2)消费比例。1)基本消费比例。根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用集中在1000~1500元左右,而且不论是北方大学生还是南方大学生,在平时生活的比例中,排在前3位的都是吃、穿和购买生活用品,由此看来,基本的生活需要无论对北方大学生还是南方大学生都是最重要的。2)其他消费比例。北方大学生:从问卷结果统计看出,除去基本生活需要,对北方大学生和南方大学生来说,在他们的其他消费支出的比例中,排在前三位的都是休闲娱乐(包括唱歌、看电影等)、学习进修、外出旅游,其中北方大学生中,三者的得分比为177∶90∶74;在南方大学生中,三者的得分比我145∶73∶60。三者的得分比例中,休闲娱乐所占的份额大约是学习进修所占份额的两倍,而学习进修所占份额和外出旅游所占份额大致相同。由此可见,在生活费用有限的情况下,在大学开放性教育的影响下,当今大学生更看重自身的娱乐,而对于学习方面的支出则相对较少。大学生更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朋友去唱唱歌或者看看电影,或者是利用现在相对空闲的时间到各处走走,多接触一下世界,他们更看重文化的消费,渐渐忽略了学业的消费。
(3)消费观念的转化。当被问及“来到大学后自己的消费观念是否有所改变”的问题时,在北方大学生中,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改变的大学生和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没有改变的大学生的比例大致相同;但是,在南方大学生中,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存在改变。可以看出,由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地理位置位于北方,所以她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更趋于北方化。在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化的那些大学生中,他们普遍认为是他们身边的朋友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化。从数据还可以看出,大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历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4)消费倾向。前面的消费比例是在生活费用有限的情况下成立的,但是如果大学生的经济状况相对自由、支付能力相对较强,那么以上的比例就会有所改变。1)北方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北方大学生还是比较注重吃、穿这样的基本消费,这与北方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北方人的思想观念中,饮食、穿衣在他们的文化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北方的大学生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大学生毕竟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前卫,所以如果经济允许,出去旅游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最好方式,这样不仅能放松自己,还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使自己开阔眼界。2)南方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南方大学生则把外出旅游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他们更注重心灵的享受而不是物质的享受。这与南方的经济较普遍北方发达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来自南方的大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好,因此对于物质的享受并不看重,他们认为趁着年轻出去走走才是这个年龄最应该做的事。
五、结论
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综合看出,校园文化对南北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有限的情况下,二是在经济相对自由的情况下。
(1)经济有限的情况下。在经济有限的情况下,南北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基本趋于一致:吃、穿、用,这些基本的生活需要在他们的消费中占主导地位;除去基本的生活需要,文化消费在他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中所占比重最大,大学生喜欢将自己的生活费用的很大一部分用在看电影、唱歌或者旅游方面,而对于学习方面则没有那么重视。形成这种情况的愿意有很多,经济的限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身边的朋友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大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他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他们每天一起吃饭、上课、锻炼、逛街、看电影、参加活动甚至同寝室的还要每天在一起睡觉休息,因此这些同学、朋友的行为肯定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反过来,他们也在影响着他们的同学、朋友。另外,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或者在学校的影响下他们自发的去寻找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经历会提供给他们许多之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例如学生中有人做过超市收银员的兼职工作,那么他对于超市中商品的价位、是否有促销活动、哪些商品更受消费者欢迎等都会有大致的了解,这促使他在购物挑选商品时会有与不了解这些情况之前不同的地方;同时,辛苦的工作会让他知道挣钱的困难,那么他在以后的花费中可能会更节俭。其次,大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他们在学校中的学生工作经历对他们的消费行为影响也很大。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会发生改变,这种思想上的改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因此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行为。另外,学生工作经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学生组织会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也会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同样,他也在改变着大学生对社会、未来的看法,因此他们可能投入资金到自身素质、知识以及能力的提高上。
(2)经济相对自由的情况下。首先,所谓经济相对自由,并不是指有无限的财产可以支配。这一情况就像你有一笔数目不小的存款并且计划花掉这笔存款,那么你首先会把这笔存款花在什么地方,其次是什么地方,再次是什么地方。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之后会时常发生,比如大学生将自己赚的第一桶金如何支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出了南北方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的差异性。对于北方大学生,即使是经济相对自由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更愿意把自己的费用首先使用在饮食和穿衣上,这与北方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历史五千多年的演变与形成中,北方形成了对饮食、穿衣十分注重的传统习惯,相对于南方人,北方人更讲究吃穿,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方的饮食种类、穿衣习惯更多而且更受世界各地的人喜欢的原因。因此,身处在北方的大学生也被这种文化影响,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另外,北方的大学生受自由开放式校园文化的影响,他们渴望走出去见见世界,看看世界的样子,因此旅游成了他们除去吃穿之外的不二选择。对于南方大学生,在经济相对自由的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首要选择放在旅游上面。因为南方的经济发达程度相较北方要高,来自南方的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都不错,这反而让他们不太注重物质的享受,而注重心灵的自由,因此旅游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但是,受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也偏趋于北方化,因此在旅游之后吃、穿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总之,即使南北方大学生在文化、价值观、行为标准等等理念,受家乡地理环境、传统文化、教育背景、经济发达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来到北京林业大学之后,他们的消费行为受校园文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基本趋于一致化。而且根据数据显示,这一致化实际上更趋于北方化,原因是北京林业大学位于华北地区,它在其校园文化的形成上也会受北方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参考文献:
[1] 马新妍.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4).
校园形象大使范文2
1引言
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间交流渗透到我国经济、科技的每一个领域,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熟悉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英语教学在最近几年有了几个重要的转变,那就是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从研究教学法到研究学生;从形式教学到功能和意义教学;从语言技能教学到内容
教学;从终结性测试到形成性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从前的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以四六级考试为目的的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保证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知识的需要,尤其是医学院校的英语学生,他们面临着要广泛阅读最新进的医学英语资料,要在国际期刊发表最新的医学英语论文成果,要去参加国际会议,要去国外进行访学,甚至要在外资医院工作,等等。因此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英语以后应该转向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模式。专门用途英语已经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ESP教学是改革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也在逐渐向ESP教学转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积极探索大学英语ESP教学对教师专业素质与角色的要求,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实战经验的ESP教师队伍,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文章将从ESP理论出发,分析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理论基础,探讨ESP教师角色的转变,并结合参与医学英语课程开发的实践,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成功的实施ESP课程,并实现向ESP课程的转型。
2大学英语教师向ESP转型的理论依据
21关于ESP的一些理解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18~21)。ESP课程不同于双语课程。双语教学是指兼用外语和汉语来讲授专业知识,它不是以与研究学为目的,而是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ESP教学侧重语言,双语教学课程专业侧重专业知识。ESP课程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或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英语课程(EAP)之间的过渡性课程(卫乃兴等,1994:36)。“ESP教学应主要由外语教师来承担,而双语课程可由专业教师授课” (蔡基刚,2004:27)。Robinson(1991)也认为普通语言教师可以灵活地转向专门用途英语老师,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要求。事实上,目前无论是在英美等英语国家还是在新加坡、香港等英语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由英语教师承担ESP的教学工作(梁友珍,2003:402~464;Ho Wah Kam,2001:258~267;王海华等,2003:26~31)。
22ESP的特殊性
ESP属于英语课程的范围,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它又与普通英语有所不同,是一个特殊的英语课程。相对于普通英语,ESP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ESP具有特别的专业词汇、句法以及篇章结构
ESP英语大量使用专业词汇和抽象词汇。很多熟识的普通词汇在专业领域内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句法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句式复杂,长难句多。语篇行文严谨客观、程序化。面对大量晦涩生僻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结构,即便是英语应用能力很强的大学英语教师也常常束手无策。大学英语教师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才能熟悉专业英语词汇和行文结构特点,才能读懂专业文献。
222ESP课程设置要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ESP课程设置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别需求的基础上的,它是ESP产生发展的原因,是ESP的精髓。与大学英语课程相比,ESP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需求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和进行课程评价。
223ESP课程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ESP课程具有边缘性,是英语语言与专业内容的结合。对于ESP教师是否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也一直是讨论的重点。传统观点认为ESP教师不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理由为ESP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技能,不是传授专业知识,学习者通过适当的语言技能指导可以凭借其专业背景理解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因此专业知识可以成为很好的后盾。但随着ESP的发展,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BELL(1999)通过两个专业英语培训项目的实证研究证明ESP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教师就无法理解专业内容,削弱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无法展开课堂活动,将自己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因此,ESP教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掌握语言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3ESP教师角色
31语言教师的角色
作为一名ESP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个语言教师。秦秀白教授的描述颇为精辟,“ESP教师首先是个合格的英语教师”。ESP的教学内容更倾向于语言功能和语言活动。ESP教师必须具有语言能力,能灵活运用语言,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包括外语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一个语言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授课技巧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对专门职业领域内所使用的英语语法、词汇、局势、语篇、问题等独特语言技能的训练,从语义、语用、修辞和语篇等角度,探讨和分析英语各种功能语体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语言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运用语言能力。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ESP教师,都应该明白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就语言教师的素质来讲,ESP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并无区别。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人都忽视了ESP教学的实质。将普通英语教学和ESP教学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从而过分强调ESP中的特殊内容。
32课程设计者的角色
Strevens提出ESP教学的四个区别性特征: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学习以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中的语言运用为主;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开展需求分析师设计课程和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有能力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ESP教师学习需求分析,分析研究学生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必须或应该先学什么而后学什么;教师必须考虑到学习情境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了解未来工作对学生技能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ESP知识与技能的用途。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获得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如学生信息,语言学习需求,从而进行课程设计。因此,很多时候ESP教师会发现没有现成的适用于本校学生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因此他们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编,甚至自己动手来编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像一个管理者,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变化要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而在教学任务完成后,他们还要对整个课程进行评估,看其是否还有待提高和改进。
33ESP教师应该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关系
ESP教师既是专业教师的合作伙伴,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首先,ESP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和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在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分析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学习专业知识可以缩短备课时间避免盲目劳动。其次,同行之间的交流同样有助于ESP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同行之间的交流是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必要手段,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全国性的、区域性的、校际间的,多种多样。通过交流不但可以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也为ESP发展和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了平台。
4医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向ESP转型的实践
41教师培养
本项目采取专业培训、团队合作和个人研修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教学团队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能动作用。邀请医学专业教师为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介绍医学知识。邀请行业专家开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医学讲座和会议。专业培训将大学英语教师带进了专业的大门,对教师转型起到了引领作用。向ESP转型的过程是需要创新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集体的支持,更需要集体的智慧。我教研室组建了课程开发教学团队,由几位专业教师协助英语教师开发ESP课程。专业教师的协助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阅读清单,推荐专业网站、杂志、书籍,进行目标语言情境描述,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帮助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审核教材译文。职业转型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团队的智慧,更需要教师本人的个人研修和自主发展。英语教师通过旁听校内医学专业课程,研读网络资源,丰富了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
42需求分析与教材开发
ESP的性质决定ESP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需求分析是制定ESP教学大纲、编写ESP教材的基础。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方面。目标需求分析学习者将来必然遇到的交际情况,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者缺乏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哪些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等(秦朽败,2003:82)。我们对医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医院对毕业生专业英语的具体需求;并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专业基础、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在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了医学英语教材。同时教师还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43具体实施
在教学实施阶段,医学英语课程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充分整合,采取了多媒体课堂教学与项目网络协作学习相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采取多米提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引入真实的学习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设计真实的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习者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交际和协作完成知识构建。利用网络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探索创新的主动性,增强合作和团队意识。
多媒体课堂教学。传统的ESP课堂采取“语法+翻译”的教学形式,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虽然该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但却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对日后工作中需要用英语交流不利,而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忽略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创建了真实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内容内在设计的科学紧密与外在形式的形象生动紧密联合。多媒体教学创造了语境丰富、多感官的互动交际课堂。文章将以“高血压的产生机制”一课为例,说明ESP教学的实施过程:
课前教师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材料的难点和关键词语注释,提前一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材料内容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网络探索,制作PPT介绍高血压的产生机制。课上首先请两组同学利用PPT演示,进行presentation,其次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和点评。最后教师结合教学材料和视频详细介绍。该单元结束前,教师让学生以pair work形式完成角色表演任务:一位学生扮演高血压患者,一位扮演医生。病人陈述症状,医生向病人咨询病情,并回答病人关于高血压疾病的若干疑问,以及药物的使用,潜在的风险和如何控制病情的继续发展。让学生尽量使用该单元出现的词汇和句子。情景式队徽互动任务增加了学习者有意义的话语输出量,促进学生实现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44教学成果反思
课程结束时,在我教研室教师不参与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客观地了解医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教授ESP课程的态度。学生认为专业英语非常重要,有助于未来的专业研究和职业发展。而且学生对该课程表示非常满意。他们认为教材专业面广,难度适中。课堂补充的视频材料形式新颖,教学活动丰富,趣味性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英语教师的转型也持支持和欢迎态度,他们认为英语教师语言驾驭能力强,教学方法先进,课程设计能力强,课堂活动丰富,气氛活跃,对由英语教师转型教授ESP课程充满信心。
校园形象大使范文3
一、主要衔接形式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主要采用三种形式[1-4],即以赛促教式、以赛促改式和以赛促学式等。
(一)把课堂教学融入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
将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反映在职业技能大赛中,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使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考场,检验高职院课堂教学是否突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是否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是否把握了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核心内容以一个或多项目形式,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形式把课程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促进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学习法的推广,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改
这种衔接模式是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把职业技能大赛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将职业技能大赛结果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测量和评价的一个环节,以职业技能大赛来推动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一体化目的。
开展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定职业技能大赛模式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各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技能板块和专业核心技能板块都要安排职业技能大赛形式的专业教学课程;另一方面需要组织、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完善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和奖励办法。这样能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提供有利平台,也能为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创造良好平台和氛围。该模式将职业技能大赛纳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因此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三)把高职学生学习纳入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日常学习管理融入职业技能大赛中,从而出现学生到职业技能大赛中学习,教师到职业技能大赛中教学的局面。在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操作中,要求每个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要参加一次或多次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还必须完成各专业课程以项目任务形式出现的其他类型技能竞赛,并以此为依据取得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这种模式将多种贯穿于高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较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学习技能和用技能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打破了高职院校原来理论课起主导作用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有效地强化和加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除了能较大提高学生学职业技能外,还存在着不少缺点,比较明显的是过分强调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性,过多要求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这样可能会违背“学生意愿”,造成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出现。这种模式教师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发挥出来。如果出现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不佳的情况,将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和老师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二、相关性分析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物,其促进了高职教育发展,但是这些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5-8]。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效果发挥的程度,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以解决。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模式优点
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学都比较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在专业学科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专业定位比较清晰。职业技能大赛能从市场职业需求变化和方向考核相关专业的知识点。它们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中有清晰的目标,即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学科设置,把学生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和零距离就业为最终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平台,会对相关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思想造成一定冲击,能够启发教师思考课堂教学相关问题,促进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进而提升其课堂教学能力。在专业教师参与和指导下,学生协作利用技能训练、模拟比赛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课堂教学项目任务问题,这样不但强化了专业基础知识,也提升自己专业操作能力,因此学生在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同时,了解到相关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也为今后的课堂学习方向和基础知识学习目标明确了,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这些衔接模式能比较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和师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模式缺点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提高了高职院校社会美誉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有些偏差和问题。
1.高职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高职院校实施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是为了高职院校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一些高职院校,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职业技能大赛代替课堂教学,紧紧以少数优秀学生为对象,偏离了高职教育是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从而走向一个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中心的极端。没有发挥课堂教学真正作用,造成学生发展缺乏后劲,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2.课堂教学有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任课教师有时会放弃日常课堂教学备课时间,节省时间指导学生训练,而学生则会放弃正常的课程教学,把大量时间投入到高强度的训练活动。学校有时也会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这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因此干扰了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甚至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采取对策思路
校园形象大使范文4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转轨,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单一的授课形式,陈旧的学习内容,日渐遭遇学生的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唯有创新教育方法,填充新的教学内容,才能重新召回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厚感情。而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恰恰能适应这种需要。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学生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能够使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实践、艺术情感熏陶、身心素质锻炼等活动,是丰富师生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载体。
1 校园文化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1 校园文化环境的内涵
社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起直接作用的则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思想信念、道德、法律、人们相互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多项活动情况。人们的思想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社会文化环境融合各种教育因素而产生。
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体系,一种专门从事培养人才的特殊单位。校园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之分。校园文化环境是属于校园环境的软件部分,具体包括教风、学风、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学风、校风为灵魂完全展现校园文化环境是否优化的核心特质。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虽然教育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有狭义教育和广义教育之分,但思想政治教育则能把狭义的教育和广义的教育交叉契合。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是狭义的教育也可以是广义的教育。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以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载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条件四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完成这一教育过程。
2 校园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塑造人。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校园环境中的文化内容、形式、校容、校风、校纪符合社会的价值主流,也与每个人的理想追求、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相符合,能够比较容易被师生所接受。换言之,这种接受过程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导学生健康发展。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校园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最终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2.2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向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指导。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多元性的发展为标志,先进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也会势必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复杂化、多样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不和谐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如何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完全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引导和把握。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题内容,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导,突出主题,以学生为主体,把德、智、体、美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用党的思想升华学生的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着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其育人目的。
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一个学校精神状态和作风的整体体现,良好的校风具有内在的激发作用,对学校品牌形象的打造、学校员工的思想觉悟、教学水平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大力建造优良的校风,使其作为一种精神和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其次,要加强教风的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教育理念、文化知识水平及各种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教风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延伸教师的发展空间,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催发优良教风的产生和形成。
再次,要加强学风的建设。学风是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良好的学风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努力培养社会所真正需要的高品质人才。
3.2 彻底转变观念,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
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地方,更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提升的摇篮。来自于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们怀揣着同一个梦想,涌集于此,他们不仅仅渴望畅游于知识的海洋,更渴望获得尽快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学,作为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力的获得甚至比知识的拥有更加重要。因此,高校尤其是由曾经的中专升格为大专及本科水平的院校,更应彻底转变观念,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
3.2.1 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环境
师生关系在大学校园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是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楷模,更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由于处于这个年龄段上的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虽已基本形成,但又没有完全形成,其心理不太稳定甚至比较脆弱。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全部的感情、尊重、理解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才能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环境。
3.2.2 建立团结互助的师生环境
进入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群,如何处理好新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敏锐的思维,但恰恰是这种特点和优势无形增加了他们相处的难度。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应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广大学生开辟广阔的交往天地。其次,管理者应广开门路,搭建弘扬诚信,反对虚假,践行互助,拒绝冷漠的交往平台,促成同学间友好情谊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余光辉.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校园形象大使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
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地方大学生及军校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不同专业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指挥院校有着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高密度大强度的训练,其生活环境单一,训练、学习任务重,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毕业后都将成为武警部队一线的带兵干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武警部队的建设,但关于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掌握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同时探讨地方生人校学员与战士人校学员的应对方式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为武警指挥院校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3所武警指挥院校1115名学员为研究对象,收回106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5.6%,全部为男性,年龄范围:最小19岁,最大26岁,平均22岁。其中本科生学员798名(占74.9%),大专生268名(占25.1%)。地方生入校学员256名(占24%),战士入校学员810名(占76%)。
1.2 方法 以团体方式进行测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答卷当场收回。测试工具为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该量表每个项目均采用1~5分(自觉无症状至严重)5级评分制记分;②应付方式问卷啪,该问卷共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除第19、36、39、42项选择是得0分,选择否得1分以外,其余条目均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所选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t检验、相关等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武警指挥院校不同生源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选择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均值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退避、幻想、自责。战士人校学员与地方高中生入校学员应对方式进行t检验,各因子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战士入校学员、地方高中生入校学员应对方式分别与战士及军官应对方式常模比较各因子间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武警指挥院校不同来源大学生SCL-90因子分相互比较及其与全国军校大学生、全国大学生及军人常模比较:武警指挥院校不同来源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偏执、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各因子分有显著差异,本次测试的学员SCL-90各因子分值均低于国内军校大学生、全国大学生及军人常模(见表2)。
3 讨论
校园形象大使范文6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学习成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98-02
一、方法
(一)调查工具
采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2014”。该问卷是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逐步完善而成,是一个基于教育过程、针对学生学习行为及院校教育实践的调查工具,为院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内部质量评价、问题诊断和改进工具[1]。问卷具有较高的测量信度和效度。
(二)调查对象
以我校2014年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学生样本(含本科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583份,回收率98.9%;剔除无效样本,共获得有效样本1581份,有效率98.8%。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对基于学生视角的“学习性投入”院校综合分析五大指标、院校教育过程诊断九项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学生学习诊断三项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见表1),与学生学习成绩排名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无关指标及相关系数小于0.1的指标项;再将相关指标包含的具体分项与学生学习成绩排名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具体分项中的无关指标及相关系数小于0.1的指标项。将相关分项指标作为自变量,学生学习成绩排名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剔除sig>0.05与学习成绩排名无关的指标,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成绩排名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各项指标是连续分数,而学生学习成绩排名是以排名前5%、前5%―20%、前20%―50%、50%―80%、排名后20%五个等级来计算的。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
二、结果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排名的指标具体涉及课堂上专心致志听老师的讲解、质疑老师提出的观点、总结课程中所学到的东西、帮助其他同学理解课程内容等学习行为,课外和任课教师一起做研究,参加各类学术、专业、创业或设计竞赛等拓展性学习行为,专心致志学习时内心充满了快乐等情感因素和学习动力因素,包含在院校综合分析五大指标的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的丰富度,院校教育过程诊断指标的课程学习行为、课程外拓展性学习行为、向学/厌学和学生学习诊断指标的学习策略内。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排名影响均具有显著性(sig
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5.061-0.008*sA1j-0.004* sA1h-0.004*sA1f-0.005*sA4i-0.002*sA15e-0.003*
sA15h-0.004*sA17g-0.007*sA18,即:学生课堂上能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解、能对老师提出的某些观点进行质疑,课后能经常性地总结课程中所学到的东西、帮助其他同学理解课程内容,课外和任课教师一起做研究、参加各类学术、专业、创业或设计竞赛,学习时内心充满快乐和强大的学习动力均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各影响因素得分越高,其成绩排名越靠前。
三、讨论
(一)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概念
源于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乔治・库(George D・Kub)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于2006年提出了“学习性投入”理论。所谓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是一个测量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业与有效教育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力度的概念,其本质就是学生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2]。因此,学生学习性投入度反映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内、外等学习活动的程度,揭示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校支持学习的政策和环境情况,能够有效预测学生学习发展成果。
(二)学生W习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通过不同层面相关分析及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排名的8个具体指标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生在课堂上下及课程内外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学习的动力强弱及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度,参与教师科研及参加与学业相关的各类竞赛也起到了一定影响。但院校教育涉及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复杂,尽管统计结果显示主要集中在学生层面,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和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组织,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方式。因此,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参加各类学术、专业、创业或设计竞赛,加强生师互动,提高有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加之良好的条件支持与政策保障,必将对学生学习及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良好的保证。
当然,医学院校教育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具备基本的岗位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如何确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医学生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在院校教育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与成长感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核心目标,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史静寰,涂冬波,王纾,吕宗伟,谢梦,赵琳.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4):9-23.
[2]蒋华林,李华,吴芳,王平.学习性投入调查: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04):45-5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