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微课

初中阶段是学生快速成长和发育的阶段,思想意识也快速发展,如果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语文阅读作为积淀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自身原有的阅读教学理念,重视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微课伴随教育信息化过程出现,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语文阅读课堂的创新,强化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在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要根据相应的原则进行设计,紧密结合阅读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微课应用的有效性。

一、语文阅读微课的设计原则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微课设计应当遵守完整性原则[1]。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即使是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也应当制订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系统化地深入了解阅读内容,感悟其内在情感。阅读学习评价是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方式,也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结合阅读学习评价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方法改进。其次,初中语文阅读微课设计应当遵循知识点化原则。语文阅读教学包含许多重点,如生僻字词、阅读主题总结、写作体裁、写作技巧、优美段落等,教师应当按照知识点化原则将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再融入微课中,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初中语文阅读微课设计应当遵守线性排列原则[2]。在内容编排上,初中语文教材会把具有相似特点的阅读内容放置在同一单元内,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具有单元性特征,这一特点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的角度出发,对单元内的阅读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点以线性排列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例如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时,可以将诗词按风格进行分类来制作微课,如专门制作婉约派词人的微课,包含柳永、李清照等,将其代表作品和作者简介以图片加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婉约派诗词的特点。教师要确保微课内容与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相匹配,防止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二、语文阅读微课的设计方法

在进行语文阅读微课设计时,要掌握合理的设计方法才能够保证实际应用的效果,充分发挥微课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第一,要做好前期分析工作。包括三个环节,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明确本次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分层原则对教学目标进行阶梯式设计。第二,对微课相关要点进行总结,针对要点进行合理设计。微课设计要素包括学习内容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活动、反思和总结,要求教师能够利用合适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第三,要重视评价反馈环节。包括学习分析、获取学生反馈以及自主反思,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次微课设计中进行弥补和改进。

三、语文阅读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课前导入环节应用微课微课具有时长短、讲解知识点有针对性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插入教学环节之中[3]。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将微课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知识点,并结合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主题内容实施课前导入。微课视频应当同时具有引导性和趣味性,这才能够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连接阅读脉络及重难点问题,展现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4]。课堂导入的效果也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语文阅读这一类需要调动学生情感的课程而言,应该更加合理地利用该环节,否则难以创设出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会影响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的领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更要重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例如,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抉择的概念,之后将文章中所涉及的六个抉择分别列出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文章脉络。首先,教师先利用微课视频展示抉择的含义,让学生思考所做过的抉择,并结合阅读内容设计多个不同场景,让学生讨论如何做抉择,微课视频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话语“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对待人生重要抉择的”,使学生进入教师所营造的阅读和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对抉择的意义有所了解,明确抉择这一行为的具体内容,从而让学生将语文阅读和自身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此外,学生在阅读时还可以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以抉择为线索,找出文章中作者所做的抉择,此举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有序性,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文章脉络,对提高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微课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主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讲解,教材上图片数量有限,学生无法获得对阅读内容的形象化理解[5]。利用微课视频,教师则可以添加有关阅读内容的图片,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除视频之外,教师还可以引进各类不同结构的资源,包括视频资源、音频资源等,多种资源相互结合可以将阅读内容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获得具象化的认知,深化理解。微课视频的引入能够使学生与课文中的阅读内容快速建立起联系,缩短学生与阅读内容之间的距离,以让学生真正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6]。例如,在针对《黄河颂》这篇文章实施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微课视频作为辅助手段。《黄河颂》是现代诗人光未然1939年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内容,展现了黄河的豪迈,并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加入有关黄河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直观体会黄河水奔涌前进所展现出来的波澜壮阔,体会《黄河颂》中所描写的“一泻万丈、浩浩荡荡”。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微课视频中插入《黄河大合唱》的音频内容,利用音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感悟《黄河颂》的阅读内容,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政内容,收获德育成果[7]。3.在语文阅读课后复习中应用微课微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只局限在课堂之上,还可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提升课外学习的效率。与“板书式”教学具有极大差异,微课视频可以由学生自行下载,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观看,这意味着延长了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存储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学习时间及时复习。微课打破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空局限,使学生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并在微课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视听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作具有拓展性的教学视频,并在视频后附上小测试,以此来提升微课的教学效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8]。例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行录制微课,为学生讲解阅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是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阅读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在录制微课视频时从人物、作者和时代三个角度出发,向学生系统性地分析《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意图和情感。学生由此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培养自身对于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设计小测试,以巩固学习成果。学生完成课程检测之后可以点击附带的知识拓展链接,自主选择某一课外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如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该体裁的写作技巧、相关阅读书目等,从而丰富知识内容,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四、结语

阅读教学能够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促使学生从阅读内容中学到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随着语文阅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阅读教学也必须要不断创新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此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对微课的特点和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完整、系统和规范地进行微课设计,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语文阅读课程中。

参考文献

[1]王璟璟.简析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21(4):91-92.

[2]柴秀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展示环节的优化探究[J].新课程,2020(37):26.[3]刘芳.“互联网+”时代下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19):19.

[4]梁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阅读思维深度发展[J].广西教育,2020(21):61-62.

[5]龚静.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微课实践思考[J].新教育,2017(14):41-44.

[6]阳红玲.探讨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7):26-28.

[7]王婧.借助微课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课外语文,2020(25):22-24.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运用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实施高效课堂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环节。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也日益显现,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容量小,从而使课堂效率低,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教学需求。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信息技术手段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更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更感兴趣,更愿意去继续探索,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情感的培养也不再显得生硬,而是水到渠成。信息技术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进行美感熏陶。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黄河颂》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先播放歌曲《黄河颂》,用歌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导入新课。这样,教师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整节课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属性。由于学生受时代、生活经历、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情感难以沟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振,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以教学诗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在一节课中我不仅轻松地完成了诗句的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作者简介、诗句评析,还给学生进行了苏轼的其他爱国作品的比较、欣赏与品读,使学生提高了诗歌朗读和赏析水平,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节约时间,增加课堂的容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挂图,需要时间贴在黑板上;教师提出问题,需要给学生反复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节约这些无效的时间,教师把节省出的时间进行其他练习。例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片段了解安塞腰鼓。在课堂中利用课件设计习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这样课堂的容量比传统课堂要大得多。

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因此,所有阅读教学的工作都要围绕阅读教学的任务来进行。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虽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其在教学中的不足,和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信息技术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信息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会在教学中会产生如下负面影响。

1.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添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2.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会舍不得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其实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好它。

3.辅助手段变成主要手段,造成学生兴趣迁移。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如果为了增大所教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一味增加视觉效果,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把信息技术的优点变成缺点。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用大量时间在播放课件上甚至手忙脚乱,指导性下降,学生大量时间在看,就像看电影一样,动手、动口的实践少,学科能力得不到提升。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3

语文教材内容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情感丰富,教师创设情感情境,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切合的气氛,促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启发学生语文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体会和发掘情感,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感情境,优化开展语文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语文朗诵资料创设情感情境。例如,教师在讲《海燕》这首诗歌前,可以从网上搜寻专业的朗诵材料,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深意,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情感。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感情境,加深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体会。如《父母的心》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电影给学生看,让学生领会电影中深厚感人的母子之情,然后开展文章内容讲解,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深意。教师创设情感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陶冶和丰富。

2.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语文文章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或者深化,所以与我们的生活有相似之处。教师想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内容,就需要创设相符的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深入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积极专注地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端午节》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端午节大家都做什么。有的学生可能说:“吃粽子,赛龙舟。”有的学生会说:“插艾草。”当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问问学生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大部分学生会说:“纪念屈原。”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再展开文章讲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如,教师在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回忆自己年少的经历和心境,通过回忆勾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体会,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能使语文教学不再晦涩难懂,从而减轻学生听课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和压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精彩。

3.创设言语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中,虽然教学方式先进多样,但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所以教师的言语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师对于言语的有效运用,能为语文教学增强效果和魅力。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把握语文课堂,就要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言语掌控能力,有效创设言语教学情境。首先,可以提高言语的幽默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说网络流行语,穿插小笑话,在调节教学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推动学生语文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将感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语更好地体会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讲《黄河颂》这首诗时,可以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句子间语气和感情的变化,既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中感情的体会。教师创设言语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成绩,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

4.总结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生态道德观;个体的生活;渗透;生态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教育是指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为目的,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在继承与扬弃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教育活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德育观自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创造了条件。语文“文道合一”的特征也同样决定了语文在生态德育教育中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科书应倡导生态自然观、生态生存观和生态幸福观,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层发问、思考和寻求答案,认同一种更深层的理念,并逐步完成思想方式上的转变。

生态道德观应超越时空的限制, 初中语文教材应增添和强调超越时空的生态启迪内容。首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以外的生态问题,真切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奇特星球及其未来前景和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站在宇宙的高度,更真切地认识自己、生命和世界。 再次,可以精选非正常状态意识下的感悟文章,如经历过死亡威胁的回忆录或者遭遇意外事件的感想录等。

1.指向精神的提升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态道德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抛弃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自私冷漠的"时代病",唤起他们对他人、对生物、对各种生命体的爱心和同情心,从狭隘的"小我"走向博爱的"大我",从完全利己走向"利大家"。其次,要引导学生抛弃实用主义,克服贪婪嫉妒的"心魔",帮助学生认识贪婪嫉妒对人对己的严重危害,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勤于反思内省,以豁达克己的精神不断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要引导学生抛弃享受主义,克服空虚无聊的"精神垃圾"。 例如,我在教学《黄河颂》时,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明白,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再让学生看黄河被污染、被破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知道这都是因人们的自私、冷漠造成的,在对比中到达了生态道德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找回精神的家园。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倾向和物质主义泛滥,使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完全人工化的环境中,在世俗文化中丢失自由的精神,失去与自然接触沟通的机会,忘却了无数世代以来形成的,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的人的深层节律。 因此,中学生态德育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对话中提高认知世界的深度、自我认识的能力和精神回归的动力,重新找回人类精神的家园。

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以自然的方式依偎自然。人类要抛弃功利的眼光,把自然物当作单纯的审美对象或精神的寄托来加以欣赏和关注,以人的直觉来发现自然物与人的心灵的共通之处,从而"把大自然视为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在广阔的自然天地里找到轻松愉快,以自然的纯真、朴实、恬静与嘈杂、喧嚣的社会对立,以获得心灵上的休息和安逸" 。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的复归之所。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人与自然》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去走走,看看美景,听听鸟语,闻闻花香,让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美味佳肴,我们的一切生活所需均是自然的馈赠,因此,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关爱自然、怀着敬畏之心守护回馈。通过活动,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教益。

2.指引个体的生活的提升

学校生态教育应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一定的生态敏感性,并在面临生活中的生态问题时能够自由和明智地作出自决,以生态的眼光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反思,正确选择日常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上不片面追求稀少昂贵、高热量高蛋白,从减少需求的角度节约食品供应,避免食物资源的浪费;衣着上不一味追求时髦和品牌,而是挑选适体耐穿、美观大方的衣物,从节制消费者欲望的角度,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辨析,为未来的职业生活作准备。应帮助学生纵观全局,揭示职业生活中潜藏的生态问题,以生态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指导未来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生活。如农业和园艺业从事者要看到化学肥料的生态危害,追求合乎生物学要求的生产方法的完善,以既能增加土地肥力,又能提供安全、美好的环境为职业基本道德。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培养

一、导:前置背景,营造氛围

一首好诗,总是在相应情境的促发下从诗人心中流出来的,大诗人郭沫若就曾说过:“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意思是,当情感积聚到一定程度,加之某种因素的触发,曾在心中脑中反复酝酿的诗意就会以作者最熟悉的语言文字习惯自动组合成句,自胸臆奔涌而出。笔者深以为然。“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固然也是古人写进诗中的诗歌创作方法,但是,“推敲”“斟酌”说的应该都是对字词的锤炼而不是诗意的造作。写诗的人如此,读诗也就不能先从字词入手,而应该从了解背景和创设氛围进入诗歌的学习。

二、学:反复吟诵,理解诗意

创设好了理解诗歌的背景情境,自学环节最关键的就是读诗。诗是必须配合声音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读不成诗。好诗不仅耐读,甚至可以吟之诵之,歌之咏之。反复诵读才能充分理解诗意甚至升华诗境。当我们投入全情去诵读一首好诗时,心中被调动起来的情感及思想高度活跃时的火花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会觉得惊讶。因此,要理解诗意,就一定要反复读。此环节可以师生共同参与:指名读、领读、范读、赛读、转换身份读……务必在读中领会诗的情与意。比如在教学《雷电颂》时,这虽然是一个剧本,但从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来看,我把它定位为一首长诗,因此,我设计了反复读的环节:假如你是屈原,你会怎样读?假如你是郭沫若,你要怎样读?假如你是当时观看此剧的热血青年,你能怎样读?回到今日今时,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回想祖国强大的艰难历程,你又该怎样读?一节课,一大半的时间,我们都在操控不同的情绪,转换不同的角色,反复的诵读,对诗意的理解就在诵读中迎刃而解。

三、展:寻找诗眼,融情体验

一首好诗,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作者非常着意也非常得意的用词,而这个词也一定是读者倾心赞叹而又望尘莫及的独创。在反复的诵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感悟进而理解这个“眼”。为什么叫“诗眼”?笔者认为,亦如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一样,“眼”应该是最直切最真实的沟通切入渠道,人的交流可以通过捕捉“眼神”,诗也一样。找到了“诗眼”,也就找到了“诗神”。《沁园春.雪》当中的“惜”。流露出一代伟人的睥睨天下雄才大略;《归园田居》中的“愿无违”表现了陶渊明的淡然与坚定;《黄河颂》中,光未然用反复的“伟大坚强”不H说出黄河更说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魄;《华南虎》中的“羞愧”隐含了作者的反思和自省……当我们找到这些连接情感的切入点时,我们也就找到了与诗歌与诗人交流的“眼睛”,最好的理解是感同身受,也许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学生可以在思考中理解,进而将自己的理解展示给大家,所以,在此基础上,体验诗境将升华对诗情的理解,学懂诗,读好诗将不再困难。

四、点:亦步亦趋,仿形模神

对于好诗来讲,会读绝不仅仅是终极目标,在读诗基础上,要想心中有诗意,形式的模仿是情感理解的必经之路。网上有一个著名的段子,可以诠释诗在人生表达中的作用:当你向一个人表达爱意时,你可以说: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而不是只会说:我喜欢你,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当你思念一个人时,你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是只会说:我想死你啦;当你失恋的时候,你可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只会说:蓝瘦,香菇……对于经典作品的模仿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学诗的必经之路,例如,学习苏轼名作《水调歌头》时,可以告诉学生,此诗意其实是借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学习《游园不值》,教给学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将陆游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借用了;学习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源自于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学习《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要知道它源自《世说新语》“山不高则布灵,水不深则不清”……古人也知道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对经典亦步亦趋的模仿,才能辨别精华与糟粕,在不经意的积累中提升品位。因此,学完诗歌之后的点拨仿写,相当必要。

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98-01

一、用爱打开学生情感教育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爱是眼神的传递,是心灵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情感。我在从事教学工作中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特别是对学困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诱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我在指导学困生时,通常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而让他们感到丢脸。我找他们面对面座谈,先表扬和鼓励他们的闪光点,然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如能改正这些不足之处那就更好。这样学生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因为他们明白,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想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怀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情感,学生便会感到到老师可亲可敬,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迸发思维的火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教育教学的实力的体现。可见,关心爱护学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一)创设情境,激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气氛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比如对描摹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兴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像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我大量收集关于三峡的图片,分类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既让学生领略三峡四季美景,又让学生了解古今三峡之壮美,再强调“今日三峡大坝更令世人瞩目”,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之中就目睹了祖国南疆的美丽。又如:小说《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乙己》中我以讲台作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场境,自然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二)活用教材内容,渗透情感教育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教育因素,把情感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中。比如《在山的那边》、《理想》、《我的信念》等文章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理想,并让学生为之奋斗;《羚羊木雕》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好朋友、家庭之间关系的能力、换位思考的思维角度;《春》里优美的词句,对景物生动的描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黄河颂》、《最后一课》里头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材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培养情感的基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基地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通过开展活动,加强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多样化的,对待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由于观察者着眼点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因而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这就需要教师融入学生之中,成为他们课堂中的朋友,要成为朋友,就必须以情感为纽带,这就需要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来促进感情交流。

如读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为文中深沉真挚的父子情而感动之余,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爱我,我爱父母”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感受父母之爱,去反思过去自己面对父母之爱的态度,去思考自己如何报,同时要求学生把对父母是回报付诸于实际行动,并记下自己“爱”的行动与感受,然后在同学之间交流活动过程与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而且写出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情实感,感人至深。除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活动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开展相关的以感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我感动,我要说,我要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来自课外书籍或是来自生活的感动与感悟;可开展“他(她)受伤后的报道”、“本校贫困生之现状”等等语文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使自己的心灵感动,使自己懂得爱与责任,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情感素养的提升,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学生把语文学习活动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

三、通过多渠道的评价方式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应体现多元化,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不管你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真实、及时、对比、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一点,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除了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打牢双基以外,还应把情感教育结合进去,结合教学活动,用真情、用真诚诱导每一个纯朴求知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