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相思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相思垢范文1

“实”就是具体地、直接地写;“虚”就是抽象地、间接地写。作文训练中的“实题”提供的多是具体的人物、事件、实物等方面材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老师的眼睛》、《教室里的欢笑》等,写此类题目若是一味求“实”,不注意“实中有虚”,则表达上易呆板,也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或必要的思想深度。故“实题”一定要“虚做”,或揭示具体事物的本质,或揭示具体事件的意义,或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或回避正面实写,代之以旁敲侧击。如《在阳光下成长》,可由“阳光”联想到“父爱”“母爱”“师爱”“友爱”,而不能只在“阳光”本身做文章。又如《*比赛》这类题目,若是正面描写比赛场面,做到“实中有虚”,揭示比赛意义,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学写跳绳比赛,却回避了正面实写,而是写一个“潜补队员”因给同学看衣服不能观看比赛,只能听到赛场传来的阵阵的欢呼,揭示他想看比赛但又不的矛盾心理,如此化实为虚,更耐人寻味。

二、褒与贬的转化

刘禹锡的《陋室铭》看题目是在贬陋室之“陋”,但文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写“陋室不陋”,这种化贬为褒的写法令人感到独具匠心。《妈妈说谎了》这个题目,固然可以批评妈妈的缺点,但为什么不可以写妈妈为了高尚的动机撒了一个令人感动的谎呢?

不仅“贬题”可以“褒做”,褒题也可以“贬做”。如《老师,你对我太好了》,题目是个“褒题”,但有的学生写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对“我”特别好,结果使“我”和同学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同桌疏远了“我”,“我”好苦闷、孤独。文章写得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三、散与聚的转化

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几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材料,可称之为“散题”。如《羊肉、菜汤和考试》、《小桥、男孩和我》、《爸爸、妈妈和裙子》。这类“散题”须“聚做”,也就是通过各种联想,合乎情理地将其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小河、男孩和我》,有的学生写:“我”过小河时发现一位老大娘也在过河,她拄着拐杖,站立不稳。“我”想帮一把,但又不想麻烦自己。此时,对岸的一个小男孩冲进河里,扶大娘过了河。这种化散为聚的训练,同时也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聚”题则要“散做”。写《我的班级》,就应该从构成班级的各个要素如同学、老师、教室、学风等几方面展开,否则,很难使文章具备充实的内容。当然,“散”中也要有“聚”。

四、因与果的转化

如《妈妈不在家》,可把题目看作原因,文章可把重点放在写“结果”上。这是化“原因”为结果。又如《他终于受到了表扬》,题目是“结果”,作文时要重点写原因。有些现象既可以看作甲种现象原因,又可以看作乙种现象的结果,可以既写原因又写结果。新晨

五、宽与窄的转化

宽题指内容上空间范围大、数量多的题目,如《我的老师们》、《父辈》、《我们这代人》。“宽题”不能当“窄题”写,否则会离题,如《父辈》不能写成《父亲》。但要注意“化宽为窄”,办法很多:可以用分解法,如《眼病的防治》,可分解为“近视的防治”“远视的防治”“红眼病的防治”等几个“窄题”;可以采用赋例法,如《父辈》,就可以自己的父亲为例,剖析父辈在价值观念上与年轻一代的差异。

相思垢范文2

关键词:李觏 富民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富民”思想的理论基础一“贵利观”

李觏(公元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人。李觏生活的仁宗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社会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之势不可遏制,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宋初科举取士的规模愈来愈大,士人待遇优渥,庞大的官僚队伍日益成为政府的负担。与之相比朝廷养兵的支出更加惊人,加之岁币的盘剥,国家财力匮乏,积弱之势已成定局。面对这种情形,李觏深切认识到富国的重要性。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李觏提出了富民思想。李觏富民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于他的“贵利观”,“贵利”在先秦经济思想中是不少见的,比如孔子就提出过“足食,足兵,民知信矣”,墨子也曾提出过“尚义、重利”。秦汉后由于儒家唯心主义统治地位的建立,贵义贱利和讳言财利成为了占据支配地位的观点,“愚窃观儒者之论,鲜不贵义贱利,其言非道德教化则不出于口矣。”李觏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无情的驳斥,指出上至国家下至黎民百姓都赖利以生,“盖城郭宫室,非财不完;羞服车马,非财不具;百官群吏,非财不接;矜寡孤独,凶荒札瘥,非财不恤。”。在这里李觏指出物质财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追求是正当的行为,所以没有理由不可宣之于口。“富民”还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只有百姓富足安居乐业,才可以教之礼仪,施之教化。李觏的“贵利观”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在那个道德教化禁锢人言论的时代,大胆疾呼“贵利”,是大胆的,也是进步的。

二、“尽地力,广垦辟”与“去冗食”

李觏认识到“富民”的前提是发展生产,“是故圣人制天下之民,各从其能,以服于事,取有利于国家,然后可也。”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所谓“王法必本于农”。土地则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仁宗时期的土地兼并自真宗之后愈演愈烈,“势官百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未能止”,土地日益集中到少人数手中。土地集中造成的一个严要后果就是“地利不尽”。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却不直接从事生产,“专以财役使贫民”。农民虽然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但是土地并非自己所有,虽欲尽力也是做不到的。与此同时,贫农中的狡黠者逐末业成为冗食者,造成田广而耕者寡,土地得不到精耕细作。李觏从发展社会生产的角度,认识到了平土均田的重要性,“法治不立,田土不均,虽有耒耜,觳不可得而食也,……”。李觏很推崇周代的井田制,指出“井地之法”是关乎生民权衡的良方。但他并不主张恢复井田制,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地私有制越来越发达,已经不具备恢复井田的条件。可以说李觏对井田的推崇,也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着眼的。“言井田之善着,皆以均则无贫,各自足也。此知其一,未知其二。必也人无遗力,地无遗利。”李觏虽然不赞成恢复古制,但是主张依据井田制的原则实施限田,强调“限人占田,各有顷数,不得过制”,以达到“游民既归而兼并不行,则土价必贱。土价贱,则田易可得。”在这里,他既没有指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而是认为只要是对土地占有额加以限制,一般民户就容易得到田地,就可以使他们“一心于农。”至于那些依旧没有财力购买土地的贫农,可以“依富家为浮客”,豪强地主的田地因为可以得到充足佃客耕种,而“地力可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觏是站在小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反对土地兼并,主要是从生产着眼,认为这种现象不利于田地垦辟。李觏因为身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从分配不均所引起的贫富分化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更谈不上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本身。李觏在土地思想上过分强调生产的观点有着他的片面性,但是相比以往的思想家专从分配不均角度考虑土地问题,还是进步的。

李觏的富民思想表现在土地问题上了除了“尽地力外”就是“广垦辟”。“垦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二是有相应的财力。一般贫民虽欲从事垦荒,但是他们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所以垦田不得不依赖于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他们势必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去垦辟那些贫瘠的土地。为此,李觏主张远取西汉晁错的办法按垦田多寡赏以官爵,来鼓励垦荒。富人因为不能广占田地,而垦辟得以拜爵,那么必然依靠自己雄厚的财力从事垦田。李觏的垦田思想虽然在主观上有利于发展生产,但是在客观上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西汉时的纳粟入官得以拜爵,在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情况下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在促进农业发展的问题上,李觏还提到了驱“冗食者”归农和农政。李觏把冗食者归为冗吏、释老、巫医卜相,倡优百戏等四大类。他把这些人列在四民之外,认为他们徒然浪费谷物钱帛并减少了全社会从事耕织的劳动力。农政包括“稼器”和“稼政”两方面的内容,为政者要重视农器的改进和推广,同时设立专门的官吏劝课农桑,传授先进的耕种方法,晓谕百姓不误农时,及时耕种收获,对不事农耕荒芜田地者给予处罚。

三、“反禁榷”与“薄赋敛”

李觏的富民思想表现在分配领域是支持富者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他反对封建国家禁榷与百姓争利,尤其是盐茶专卖。李觏认识到禁榷在刚一开始有利于国计民生,“是时,国用饶给,而民不益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的弊端日益显露。“累世之后,事同凡响,吏或解弛,人或习惯,而奸谋日生,未以是弊也。”李觏认为禁榷的弊端有以下三点,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组织管理盐茶的专卖,由于官吏徇私枉法侵吞其利,加之私贩猖獗重法不能禁止,国家从中获利无几;大商人因为政府垄断专卖不得插手,不能获其利;政府专卖的盐茶质量低劣,价格昂贵,普通的百姓也从中受害。因此李觏主张一切通商,再让利于民的同时既可以使国家从繁琐的专卖制度中解脱出来,又可以使一般的平民百姓用上质高价廉的盐茶。社会财产的分配上,李觏还主张薄赋敛,减轻农民的负担,恢复古制十一而税。难能可贵的是李觏指出赋税的征收,要视年景的丰歉进行适时的调整。因为“耕获之事,丰俭无常。……农虽尽力,觳有不登,而有司必求之法,於理可乎?所以国家税收数额的制定也要灵活掌握,“丰年从正,凶年则损之”。国家财政支出也要根据年景的好坏,“量入以制出”。李觏还推崇平准之法,防止农民遭受商人盘剥。

相思垢范文3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

基层央行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一)应注意克服和解决的问题1、认识上模糊。人们对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偏差,人们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性质与内容在认识上处于模糊状态,有失偏颇;在工作理念上,上行下效,被动接受的多,对过程和效果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思想道德建设处于片面、低级阶段。2、机制不健全。当前,基层央行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机制上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思想道德建设的优劣缺乏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和应有的激励机制,思想道德建设缺乏针对性和长效性,表现出解决现实问题不够,实用性不强,群众性基础不牢,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配套措施上也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3、教育形式单一。基层央行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教育上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跟着感觉走,各职能部门在教育的部署设计上没有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规划,教育效果没有进行整体评价,教育的载体单一、形式呆板,现代信息网络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对身边的典型挖掘不深,榜样的引导作用不够明显。(二)应注意体现“两种精神”1、要体现民族精神。道德是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要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道德环境以及具有社会主义鲜明特色的思想道德体系。有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如:尊老爱幼、诚实正直、勤劳勇敢、谦虚谨慎等,公民道德基本行为规范中的“爱国、明礼、团结、勤俭、敬业”等,就是对我国优秀道德思想的继承;而“守法、诚信、友善、自强、奉献”,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则是思想道德理念的进一步升华。2、要体现时代精神。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赋予其新的内涵,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只有反映时代特点,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们增强信用意识,所以基层央行更应发挥优势,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道德信誉,树立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民主法制观念等,体现形势要求和时代特点。

加强基层央行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建议

1、以人本理念为原则,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要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加强基层央行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建设作为基层央行思想道德体系的主线贯穿始终,增强队伍的凝聚力,事业发展的推动力,抵御外界影响诱惑的抵抗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央行员工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要从加强理论学习、强化道德教育入手,坚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开展实效性强的主题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做到学以立德,教以养德。2、以制度约束为核心,完善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宣传教育机制。宣传教育是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要营造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氛围,把思想道德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宣传教育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考核。二是典型示范机制。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让干部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三是监督评价机制。通过行务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民主监督,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满足正确的自我需求。四是考核约束机制。要营造惩恶扬善的制度环境,加大制度约束力度,将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工作绩效考评范围,使教育的导向变成利害得失的实际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知荣明耻、扬善弃恶的和谐央行道德风尚。3、以各种载体为依托,营造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座谈会、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网上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利用报刊、内联网、简报、宣传栏等多种有效载体,大力宣传基层央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使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参与到基层央行思想道德建设之中,让干部职工的道德观念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升华。4、以央行文化为主线,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效用。把央行文化作为思想道德体系的主线,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要求,结合文明单位创建、职工之家建设、女职工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各项创建活动和方式,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努力打造民主和谐、昂扬向上的央行文化,营造一种使全体干部职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能促使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积极发挥基层央行文化在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树立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央行的职责和作用。

相思垢范文4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

共享服务起源于财务部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流程途径。美国福特公司20世纪80年代首先建立并实施。目前在全球领域中,此共享服务模式更多地被运用于财务方面领域。作为新兴的财务管理模式,它可以解决在大型财务组织建设中的重复化、简单化管理的弊端,使得财务管理趋于集中化及高效化,是目前大多企业中首选的压缩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服务水平的管理体系。世界知名的企业都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价值作用有所肯定,比如惠普企业、IBM企业等等。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

(一)降低成本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降低企业运作及财务方面的人力成本,将企业集团内子公司下事物进行集中化统一处理,使得业务得以规模管理化,大大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拿大型企业集团为例,如果处于分散管理模式下,50家子公司分别需要设置5名专业会计从业人员来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而若是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约50人即可以完成同等的工作量。

(二)提升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将集团下的子公司业务进行集中化处理,使得重复业务工作的信息进行整合并细分,繁冗的操作步骤得以简化,流程得以优化处理。财务数据的汇总信息与分析信息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形成良好的平台,为集团企业的服务流程提供了标准化参考,使得数据变得清晰明了,跨部门之间或者跨地域之间的信息整合不再费时费力。信息的标准化流程加速运行,使得财务管理的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水平趋于完善。

(三)增强竞争力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集团内外的客户业务信息进行整合运作,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为良好的平台支持,提升了企业集团的整合能力,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针对核心业务进行充分关注及发展,使得企业的运营中心得以保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业务服务满意度。

(四)强化管控力

由于集团企业的子公司具有相对财务的独立性,各子公司的核算及处理的程度决定了最终呈现财务状况的偏差,层层报表汇总到中心很容易看出内部管理的漏洞及不足,这也是导致企业运作低下的原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相关财务核算进行统一标准流程,使得子公司财务信息实现统一规范化,使得子公司财务信息实现实时性,同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网络达到对于集团内外管理的实时监控,使得财务管控能力得以增强,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发展进行。

1.前期准备

(1)关于变革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不仅仅带来财务管理理念的改变,也带来管理模式的改革。它不仅仅使得参与者明确自身的重要性,也影响到参与者的切身利益。变革管理设计到疏导问题,管理层要针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进行疏导工作,及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变革趋于标准化为后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工作打好基础前提。

(2)选择地址

通常需要选择一个新地点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地址。新地点的选择关系到成本,当地的薪资标准影响后续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结构建立,影响后续合理的财务激励制度建成,也关系到是否能够降低企业标准提升员工工作效率。

(3)业务选择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叠情况,重叠指的是财务管理方面与管理控制方面、最终的管理决策方面,这三个方面的重叠现象不利于财务内部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财务管理的实现,直接影响最终财务管理的效率,使得会计核算无法真正实现。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针对业务来由目的地选择,第一在于对大量的同性质业务的选择,比如采购业务、销售业务、费用支出等方面的财务结算处理或者财务的账面处理。第二在于单元业务模块中普遍性的业务,比如一些集团企业的日常财务处理及财务账务处理。第三在于专业业务的选择,比如子公司的总账及会计报表编制等等。第四在于管理需求层面的业务,比如一些财务管理分析之类的报表等等。

2.关键因素

(1)模式选择

在初期筹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需要建立不同的战略要求来选择模式。一般包含托管于独立两种模式。托管模式属于基本的财务共享管理模式,通过对同类日常财务业务的合并处理及合并服务收费,使得企业经济趋向规模化房展,从而降低企业成本,使得财务管理趋于规范化,提升财务业务服务质量。而独立模式是以客户为主体,通过客户的自主选择服务及结合市场趋势定价,使得财务控制与业务服务分离开来,从而获得最佳最有效的服务方案。作为独立的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通过商业化服务提供来达成企业利润的创造目标。独立模式是托管模式的提升,但两者模式各有千秋,需要结合企业运作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实施分析,才能得到最佳模式的选择。

(2)处理流程

通常情况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利用托管模式上收子公司的权限,仅仅需要少数的会计人员从事提供原始会计凭证的基础工作。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服务统一模式化,服务计费统一收取,使得子公司无需再另外开设其他功能部门,达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集权化及信息数据集中化,为财务企业集团的最终决策提供可靠性的依据。按照业务循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般将服务流程划分为总账流程、应付账款流程、应收账款流程及其他流程。需要注意的是应收账款业务流程的几个问题:

关于数据维护问题,财务流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及有效性要得到很好的维护。比如关于入账审批流程,在管理部门进行分类信息登记,并受到相关原始凭证后,可在财务系统中进行审核入账操作,审核成功即可导入财务模块,自动生成电子版凭证。如若审核不成功,就需要联系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来进一步确认凭证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在最终确认信息后,需要发送书面申请修改说明进行附注,或直接凭证驳回,重新相关批复的工作。

关于销售订单的工作处理问题,在相关客户销售订单产生后,管理部门需要对订单的信息严格审核,确认原始单价及销售数量数据的准确。最终在结算时,核对客户订单的购买额度,如达到折扣标准,需要专人核对、主管批准才能处理。

关于月结收款业务处理。在受到业务款后,生成凭证后,应进行清帐处理,将财务数据导入系统,并对相关凭证进行整理后归档以备后查。

(3)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需要依靠IT平台的建立及影像系统的传输。IT技术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得到真正的落实,利用ERP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所有模块的管理系统来将财务制度固化存在于数据库中,使得财务管理包括业务流程都可以在财务信息数据系统里达到统一设定,这种财务系统可以设置一定的权限,使得其他成员不得随意对数据修改删除,使得企业的总战略实现真正的落实。影像系统的传输一般运用于财务单据的流转。通过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平台来进行实物影响传输,可以增强财务审批的流程,使得财务信息的辅助获得有利的支持保障,最终促使财务管理趋于高效化及便捷化。

3.后续改进

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后,企业公司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后续改进维护的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地位得以被管理者所重视,绩效的评价结果可以达到真正的客观、真正的工作、真正的全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协助合理安排及处理,提升员工专业业务素质水平,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为客户提供高效稳定的服务质量。

相思垢范文5

关键词:作文构思转化思想转化技巧

清人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里说的是炼字过程中对立面的转化。构思过程也存在这种转化。作文构思的实质是对写作素材的改造和制作,而要完成这一改造制作过程,必须离不开对材料实施转化。就中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而言,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题目只能提供对立面中的一个方面,构思时必须涉及对立面中的另一个方面,因此,实题要虚做,虚题则要实做;原因要化为结果,结果则要追溯原因,等等。可以说,转化,是作文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而作文构思训练必须包括辩证转化思想的训练。

训练转化思想必须掌握转化的技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一问题。

一、实与虚的转化

“实”就是具体地、直接地写;“虚”就是抽象地、间接地写。作文训练中的“实题”提供的多是具体的人物、事件、实物等方面材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老师的眼睛》、《教室里的欢笑》等,写此类题目若是一味求“实”,不注意“实中有虚”,则表达上易呆板,也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或必要的思想深度。故“实题”一定要“虚做”,或揭示具体事物的本质,或揭示具体事件的意义,或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或回避正面实写,代之以旁敲侧击。如《在阳光下成长》,可由“阳光”联想到“父爱”“母爱”“师爱”“友爱”,而不能只在“阳光”本身做文章。又如《××比赛》这类题目,若是正面描写比赛场面,做到“实中有虚”,揭示比赛意义,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学写跳绳比赛,却回避了正面实写,而是写一个“潜补队员”因给同学看衣服不能观看比赛,只能听到赛场传来的阵阵的欢呼,揭示他想看比赛但又不的矛盾心理,如此化实为虚,更耐人寻味。

二、褒与贬的转化

刘禹锡的《陋室铭》看题目是在贬陋室之“陋”,但文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写“陋室不陋”,这种化贬为褒的写法令人感到独具匠心。《妈妈说谎了》这个题目,固然可以批评妈妈的缺点,但为什么不可以写妈妈为了高尚的动机撒了一个令人感动的谎呢?

不仅“贬题”可以“褒做”,褒题也可以“贬做”。如《老师,你对我太好了》,题目是个“褒题”,但有的学生写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对“我”特别好,结果使“我”和同学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同桌疏远了“我”,“我”好苦闷、孤独。文章写得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三、散与聚的转化

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几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材料,可称之为“散题”。如《羊肉、菜汤和考试》、《小桥、男孩和我》、《爸爸、妈妈和裙子》。这类“散题”须“聚做”,也就是通过各种联想,合乎情理地将其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小河、男孩和我》,有的学生写:“我”过小河时发现一位老大娘也在过河,她拄着拐杖,站立不稳。“我”想帮一把,但又不想麻烦自己。此时,对岸的一个小男孩冲进河里,扶大娘过了河。这种化散为聚的训练,同时也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聚”题则要“散做”。写《我的班级》,就应该从构成班级的各个要素如同学、老师、教室、学风等几方面展开,否则,很难使文章具备充实的内容。当然,“散”中也要有“聚”。

四、因与果的转化

如《妈妈不在家》,可把题目看作原因,文章可把重点放在写“结果”上。这是化“原因”为结果。又如《他终于受到了表扬》,题目是“结果”,作文时要重点写原因。有些现象既可以看作甲种现象原因,又可以看作乙种现象的结果,可以既写原因又写结果。

五、宽与窄的转化

宽题指内容上空间范围大、数量多的题目,如《我的老师们》、《父辈》、《我们这代人》。“宽题”不能当“窄题”写,否则会离题,如《父辈》不能写成《父亲》。但要注意“化宽为窄”,办法很多:可以用分解法,如《眼病的防治》,可分解为“近视的防治”“远视的防治”“红眼病的防治”等几个“窄题”;可以采用赋例法,如《父辈》,就可以自己的父亲为例,剖析父辈在价值观念上与年轻一代的差异。

相思垢范文6

令人担忧的倾向

乡镇机构改革目前的主要做法是合并乡镇,减少人员。特别在合并乡镇方面,各地很有积极性,好像是雷声大,雨点也大。积极性尤其来自县里,经验告诉我,只要是动人员、动机构、动土地、动资金,县里总有很大的积极性。可是,如果办一件事情只有热情,没有科学判断就要出偏差。这项工作让人担忧的倾向已经出现。

乡镇规模大,未必是好事。除过极少数中心镇之外,农村一般乡(镇)的辖区规模不能太大。乡镇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治权力中心,也是最基层的其他各类公共活动中心和满足一般需要的交易中心。这个中心的辐射半径和覆盖人口不能过大,否则就会降低中心的服务效率。过去农村社会形成大小不等的“集”,是不同层次的交易中心,慢慢发展成了政治文化中心。通常,农民用步行走1-2小时以内的路程,就应该是一个乡的合适辐射半径,这个半径让一般农民也可以在乡里常来常往;用动力交通工具走1-2小时的路程,应该是一个县的合适的辐射半径,因为农民进城办事后一般不会住饭店。一般情况下,农业乡的面积在****平方公里就可以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乡可以小一点;人口稀少的,可以大一点。按人口算,目前,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1公顷土地接近2户人家,一个乡有2万左右人口足矣。这样一个人口规模,搞体育比赛,组织文艺演出,作为政治选举的投票、检票中心,设置教育和卫生中心,就比较方便,如果再大,对居民不方便。现在搞合并,追求的目标是100平方公里,人口也是5万、10万,结果对居民不方便,对公务人员也不方便,最终又在乡镇一级下面设置了“片”或“区”这样一个非正式的层次,降低了效率。

从经济布局的一般要求看,一个县里的中心镇平均每10万人口不要超过1个为好,中心镇可以定位于工商业的发展;其他集镇只能是为农民和农业服务。但是,在目前的合并风潮之下,搞了许多不大不小的乡镇,乡镇领导都在为“政绩”吸引资金,结果使得这些镇子作为工商业重镇嫌小,作为农村公共活动中心又嫌大。在权力干预之下,这种行政区划的调整势必产生浪费。

从长远看,村这个社区是要逐步消失的,尤其是自然村消失得会更快,一些地方的村因为人口减少,税费不能收足,以至影响到乡村两级办公费用的支出。如果一个村的人口减少60%或更多,村一级目前所发生的“公共事务”恐怕就要到乡镇一级去协调了,那时,“村”的概念将失去意义。这种情况下,乡镇一级的公共事务会增多,如果乡镇规模太大,服务效率会降低。

最近还有报道,说一些地方的官员借助乡镇机构合并的时机大肆侵吞公有资产,中饱私囊。我在某地调查发现,有两个乡在没有合并之前都是财政赢余的,合并了以后立刻产生债务,原因是原来的乡官员不愿意把赢余留给新机构,只愿意留给他们债务。

乡镇机构改革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乡镇合并中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认识还不大清楚。我以为,乡镇机构改革本质是要提高政府运转的效率,而效率的衡量最终是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所以,最后衡量的标准还是一个财政收支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对比。

不见得政府花钱少就是有效率,要看花谁的钱,花了钱干什么。目前农村的问题是花了农民的钱,花钱又主要用在所谓干部“人头费”上。人头费中有一大笔是乡村教师的工资,而教育活动是一种效果外溢性的活动,全部由农民来掏钱本不应该。所以,改革的目的如果定在减少乡镇开支上,是很片面的。在我的调查中发现,乡一级的开支其实是很紧张的,相对宽裕的是村和县这两个层次。

也不见得人员少就是效率高。美国农业部有10万雇员,而中国农业部人员只有500左右,加上地方农业厅局的干部,也远远不能和美国相比,要知道美国的农民只是中国农民的零头。意大利工业革命前的一个北方镇子,有****男人,而公职人员达到860名,平均5.8个男子人口摊了一个公职人员。要知道北方是意大利的先进地区,而这个时候意大利的城市实行的是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