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含春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含春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 《吕氏春秋》成语 结构形式 意义演变 儒学思想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可考其年代的著作。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①书中的文章结构严谨,构思精巧,锋芒锐利,说理深刻,善于运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醒世人的艺术效果,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经调查,《吕氏春秋》一书中出现的成语共有四十余个,本文将就这些成语的结构形式、意义演变,以及这些成语所承载的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吕氏春秋》成语的结构形式
《吕氏春秋》中出现的成语可以分为直接采用《吕氏春秋》原句的成语、调整原文语序、改动或增加少数字词的成语以及从《吕氏春秋》故事、寓言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等三类。下面分而述之:
(一)直接采用《吕氏春秋》原句的成语
这类成语是指后世沿用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功能而形成的成语。《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经典和中华文化名著,世代相传,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一些富于深刻哲理、含义丰富、形象生动的词语,为大家所熟知,并直接转化为成语。如:
①竭泽而渔——《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泽而渔”字面意义是说抽干池塘里的水,以捕捉其中的鱼。比喻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利益,做事不留余地。亦作“涸泽而渔”、“竭泽涸渔”。如汉·刘安《淮南子·本训经》:“焚林而畋,竭泽而渔”。又如晋·裴松之注引刘向新序:“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竭泽而渔,则龟龙不见”。再如姚雪垠《李自成》:“请皇上勿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为小民留一线生机”。
②鸿鹄之志——《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鸿鹄”是指天鹅,因它飞得很高,故常用以比喻志向远大之人。“鸿鹄之志”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志向远大。如《史记·陈涉世家》:“庸者笑应曰:‘若为耕庸,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又如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这样的成语在《吕氏春秋》中占大多数,代表了主流,不能一一详解,类似的还有“亡戟得矛”(《离俗》)、“博闻辩言”(《疑似》)、“不教之教”(《君守》)、“不偏不党”(《士容》)、“殚智竭力”(《本味》)、“道而不径”(《孝行》)、“伐性之斧”(《本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尽数》)、“扬汤止沸”(《尽数》)、“天下太平”(《大乐》)“五脏六腑”(《达郁》)、“烟视媚行”(《不屈》)、“言行相诡”(《辞》)、“以利累行”(《审为》)等。
经分析以上成语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在《吕氏春秋》里都只是一般的句子,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表示某种具体的意义,后来经过长期的使用转化为成语,成为一个凝固的整体,意义上也不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使用的时候相当于一个词。
(二)调整原文语序、改动或增删少数字词而成的成语
这类成语是后人在《吕氏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简略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主要方法是删减、增加个别字词,或是对原文语序稍加调整,使原文语句凝固成四言成语,以达到精简含蓄的表达效果。
①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改造为成语“东面而望,不见西墙”。该成语字面意思很简单,是指向东面看,看不到西面的墙。用来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②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为詹子曰:‘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改造为成语“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魏阙是指朝廷,该成语比喻虽然不当官,却关心朝政。如唐·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余独坐一隅,孤愤五蠹,虽身在江湖,而心驰魏阙。”
这样的成语还有“舍本事末”(《上农》)、“因噎废食”(《荡兵》)、“一夔已足”(《察传》)、“按兵不动”(《恃君》)、“贪小失大”(《权勋》)、“物极必反”(《博志》)、“泽及枯骨”(《异用》)、“发指眦裂”(《必己》)等。
(三)从《吕氏春秋》故事、寓言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
此类成语是将《吕氏春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语句的意思加以概括,摘取其中的主要成分或新加成分组合成的。
刻舟求剑——《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概括为成语“刻舟求剑”,本指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后比喻方法不对头,拘泥固执,不知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唐·刘知几《史通·因习》:“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受人家国之托者慎无刻舟求剑,托名为儒,求治反之乱。”
这样的成语还有“罄竹难书”(《明理》)、“尝鼎一脔”(《察今》)、“掩耳盗钟”(《自知》)、“分行同气”(《精通》)、“射石饮羽”(《精通》)、“癣疥之疾”(《直谏》)、“宵鱼垂化”(《具备》)、“丁公凿井”(《察传》)、“鲁鱼亥豕”(《察传》)、“良工巧匠”(《不广》)等。
二、《吕氏春秋》成语意义的演变
见于《吕氏春秋》中的成语在后来使用过程中,大部分保留了《吕氏春秋》中的原义,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的成语,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其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最初的意义稍有不同,综观《吕氏春秋》一书中的成语,最具特色的是该书中的成语在后世的演变中普遍产生了比喻义。
(一)与原义保持一致的成语
①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古今义都是指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
②博闻辩言——《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古今义都是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③不教之教——《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不言之诏。”古今义都是不以直接的方式教育。指自然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熏陶。
此外出自本书的成语如“殚智竭力”(《本味》)、“道而不径”(《孝行》)、“烟视媚行”(《不屈》)、“言行相诡”(《辞》)、“按兵不动”(《召类》)、“物极必反”(《博志》)、“宵鱼垂化”(《具备》)、“良工巧匠”(《不广》)等均属此种情况,其古今含义始终保持一致。
(二)古今语义存在差别的成语
①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今贪于小利而失于大利者也。”原指因贪金而致失国,现形容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②射石饮羽——《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原形容射出的箭力量很大,后来泛指武艺高强。
③舍本事末——《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原指弃农从商,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后用来比喻做事情只在枝节上下功夫,放弃了根本或轻重主次颠倒。
(三)现在多用比喻义的成语
①立锥之地——《吕氏春秋·为欲》:“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天也。”比喻能够容身的极小之地。
②亡矛得戟——《吕氏春秋·离俗》:“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比喻有得有失或得失相当。
③鸿鹄之志——《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比喻志向远大。
《吕氏春秋》中具有比喻义的成语很多,不能一一详解,故列举如下:“竭泽而渔”(《义赏》)、“鸿鹄之志”(《士容》)、“满而不溢”(《察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尽数》)、“扬汤止沸”(《尽数》)、“五脏六腑”(《达郁》)、“舍本事末”(《上农》)、“因噎废食”(《荡兵》)、“罄竹难书”(《明理》)、“尝鼎一脔”(《察今》)、“掩耳盗钟”(《自知》)、“丁公凿井”(《察传》)、“鲁鱼亥豕”(《察传》)等。
三、《吕氏春秋》成语中蕴含的儒学思想
《吕氏春秋》这本书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它的内容庞大驳杂,思想内容与先秦诸子百家的主张有着深厚的渊源。《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对此书做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不韦固小人,而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③
中国传统文化,其主流是儒学,《吕氏春秋》中蕴含丰富的儒学思想,它不仅是一部学术性著作,它也是吕不韦“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的思想武器”。④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一般总是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和词一样具有结构的定型性、语义的融合性以及功能整体性。⑤源自《吕氏春秋》中的成语,其中大部分与原义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大部分能够反映出该书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成语都显示了汉语大量吸收《吕氏春秋》思想学说的营养作为自己一部分的建筑材料,涉及了《吕氏春秋》各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领域。《吕氏春秋》所蕴含的儒学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本思想
《吕氏春秋》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提出民本思想的目的是希望国君能够顺应老百姓的意愿,关心民生问题,解决老百姓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实现政权的巩固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吕氏春秋》详细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并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人为本思想理论体系。该书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成语主要有:
①泽及枯骨——《吕氏春秋·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②立锥之地——《吕氏春秋·为欲》:“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天也。”
③舍本事末——《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④竭泽而渔——《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语“泽及枯骨”指恩泽及于死人身上,形容恩德深厚,普遍。“立锥之地”指插下锥子的一点地方。比喻能够容身的极小的地方。“舍本事末”原指弃农从商,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说明了该书对农业的重视,对人民生存的担忧。“竭泽而渔”指抽干鱼塘里的水,以捕捉其中的鱼,这是一种只图眼前利益,不够长远的做法,是应当否定的。该成语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方法的反思与认识。这些成语无不折射出了君主对人民的重视和关心,正是民本思想之所在。
(二)“和”的目标与“教”的手段
“和”的目标,即追求“和而不同”。《吕氏春秋》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包容性,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贵和尚中”在先秦时期自觉地、较为成熟地体现。“教”的手段,即重视教育及教化的积极功用。《吕氏春秋》以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为核心,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思想,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稳定和谐,推动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提供了精神的动力与支持。例如成语:
①伐性之斧——《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曰:‘伐性之斧’。”
②不教之教——《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③宵鱼垂化——《吕氏春秋·具备》:“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
成语“伐性之斧”指毁坏性命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吕氏春秋》将与养生结合在一起,明确提出了“节欲”的主张。“不教之教”指不以直接的方式进行教育,在自然的言行中进行熏陶。这与孔子的教学理念相契合,也正是我们当今教育所追求的。“宵鱼垂化”是形容地方官吏治理有方,善于教化。这些成语正是《吕氏春秋》“和”的目标与“教”的手段的具体体现和有力的佐证。
(三)认识事物的方法
《吕氏春秋》为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在研究政事时十分注重认识事物的方法与途径,并且运用儒家洞察社会的认识方法,指出观察事物要察其秋毫。这种“察其秋毫”的方法之一就是要仔细辨别传言。这样的例子在《吕氏春秋》成语中有明确的体现:
①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是指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
②一夔已足——《吕氏春秋·察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夔相传为尧时的乐正。孔子答鲁哀公问,说“足”是足够的意思,表示有夔一人就可以制乐。后用成语“一夔已足”比喻只要是专门人才,有一个就可以了。
③丁公凿井——据《吕氏春秋·察传》记载,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挖了井,不须外出汲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比喻语言辗转传误。
《吕氏春秋》为了适应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政治需要,试图在意识形态上统一天下的思想,吸收诸子百家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等多方面内容的杂家理论体系。特别是保存了大量的儒家思想言论片段,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前期的思想基础,也为后人研究先秦时期儒学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该书中的成语虽只有近五十条,但是这些成语以它表意丰富,结构缜密、功能完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等优点在汉语宝库中熠熠生辉,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10.
②班固撰,张传玺主编.汉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654.
③[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608.
④夏征农等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728.
⑤邵敬编.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9.
参考文献:
[1]吕不韦著.高诱注.毕沅校.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刘万国,侯文富主编.中华成语辞海[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4]韩省之.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9.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含春的成语范文2
“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我们一年级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的过程中,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纯良的学生。《弟子规》中蕴含着丰富的、有意义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很多是我们现在喜闻乐见的成语。从《弟子规》走进,从成语故事走出,学生通过读、找、讲、演等活动,感悟国学经典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知晓做人的准则。
活动过程
1.从“开笔礼”即引入《弟子规》的学习,通过吟诵《弟子规》,将《弟子规》的学习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相结合,主要定位在实践和指导学生行为习惯上。
2.背诵“中华传统美德100句”中的“一年级学习内容(10句)”。
3.学唱两首国学歌曲《咏鹅》《春晓》。
4.学习成语故事。
《弟子规》里学成语。读《弟子规》,从《弟子规》里学成语。师生共同寻找《弟子规》中的成语,学生结合精彩两分钟进行展示。年级利用小叮当电视台每班讲一个《弟子规》里的成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思考与践行。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寻找藏在校园中的成语。学生找到文化墙上的四个成语故事后,教师请学生读一读这些成语故事,让学生领悟到成语中蕴含的上进、孝顺、勇敢等美好品质。
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处处皆识字”活动,学生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学生懂得意思,会讲述故事,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结合实践应用。学生在理解成语蕴含的美好品质的基础上,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运用之,最终成为习惯。
活动收获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历经“我找成语—我学成语—我讲成语—我演成语—践行成语”几个阶段,在感悟国学经典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知晓了做人的准则。每个阶段的活动后,学生都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在班中和同伴交流,而后将集体小结出的收获带回家中,带到社会大家庭去,从而实现“践行成语”这个最终成果。
学生们不仅乐在其中,更是把口中诵读的一言一语融入到行动中,影响着身边的家人与朋友。很多家长对学生吟诵并实践《弟子规》中的“孝道”部分非常感动。他们感言:“孝悌之道,对学生是很好的教育,孝弟之道作为道德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成为了成人道德的终身教育。”
新的思考
含春的成语范文3
一、混用感彩设置
好多成语都含有感彩,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分,否则,就有可能混用而导致错误。高考命题者就很喜欢把成语的感彩混淆而设置错误项。
【示例】
1.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解析】蠢蠢欲动: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这个词是个贬义词,此处用来指报考学生,显然是感彩不当。
2.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解析】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这是属于成语感彩不合语境的错误。
二、混用特定使用对象设置
很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把对象搞错。高考命题者就很喜欢从这方面来设置错误项。
【示例】
1.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解析】大人不见小人怪:旧谓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根据语境,句中“小人”原是指说话者自己,而不是指“你”,这就是使用对象的错误。
2.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解析】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这里用“洋洋洒洒”修饰“中华地方文化”,显然也是用错了对象。
三、不合逻辑设置
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或逻辑,违背了就是错误,有些成语本身没有错误,但使用时有的就违背生活逻辑而错误,命题者也喜欢以此设置错误项。
【示例】
1.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解析】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说法或行为的矛盾。而句子表达的不是“自己跟自己”的,而是自己与别人的。
四、否定设置不当
有些成语自身含有否定性,使用该成语时,不小心又加上一个否定词,就可能变成了双重否定而错误,命题者也喜欢以此来设置错误项。
【示例】
1.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解析】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而在其前面再加上“不应”,很显然句子与要表达的原意正好相反。
五、特定含义设置不当
成语是长期使用而来的,有其相对的固定性、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命题者喜欢错用其特定含义而设置错误项。
【示例】
1.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解析】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好像外面来的人都是人才。句子显然望文生义地将其当成了“从别的国家引进来的东西就是好东西”的意思了。
2.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解析】遇人不淑: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句子也显然想当然地将其当成了“遇到不好的人”去理解了。
六、前后词语的搭配设置不当
句子讲究搭配,成语使用时同样也讲究搭配。搭配不当,显然就会出错误。命题者就往往这样来设置一些错误项。
【示例】
1.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解析】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此处用“猝不及防”作定语来修饰“惊喜”,显然犯了修饰不当的错误。
七、轻重设置不当
词语的意义有轻有重,成语的意义同样也会有轻有重。轻重意义必须加以区分,否则,就会使用错误。
【示例】
1.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解析】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行动与目的相反。考虑问题的不同,意义是很轻微的,此外,最主要的错误,是对南辕北辙的理解错了。两人目的相同,只是行动方法不同。
八、重复设置不当
由于对某些成语没有真正了解其含义,使用时就会不自觉地重复成语本身含有的意思。这也是高考命题者非常喜欢设置错误成语考查题的原因。
【示例】
1.近两三年来,他越来越变得滑稽可笑了,有时候,他的一个动作往往能够引得周围的人忍俊不禁地哈哈大笑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本来就是忍不住大笑起来的意思,可在这个成语后面又说出“哈哈大笑起来”,这显然就是重复的错误。
【模拟训练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科学上的一些概念有时很难界定,更难准确地定义,所以人们感叹科学术语至当不易。
B.在江南水乡的土地上,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象曾经感染过多少北国文人墨客的惜春情绪呀。
C.巍巍的大兴安岭,莽莽的松辽平原,是祖国丰饶的土地;胼手胝足、面朝黑土背朝天的,是祖国勤劳的人民。
D.鲁迅曾经痛斥工人运动和革命者营垒中的变节分子,指出他们终于是跪在敌人脚下胁肩谄笑的万劫不复的奴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真舍不得同这个全身浸透了硝烟、瓦斯,一生栉风沐雨的刚强的老同志分手。
B.说不定明天来个命令,他就开拔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他何必为这些地头蛇去火中取栗?
C.地球上有多少号称鬼斧神工的奇迹,也无非是古代人民曾经拿手触摸过的痕迹。
D.我们山沟里自通了自来水后,村民们可高兴了,他们洗啊洗,濯缨濯足,真想洗掉自古以来的落后面貌和那些残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封建迷信思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对待差生,老师们不能有轻视或厌弃心理,要用教猿升木般的耐心去感化、诱导他们。
B.过去的奴才总是唯主子马首是瞻,桀犬吠尧,整天跟在主子后面屁颠屁颠的。
C.董事长经常对其下属和员工说,要壮大发展公司,不能人浮于事,也不必人才济济,真才实学者一夔已足。
D.党的十六大以后,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朝着已定的目标奋斗,真正出现了一个百卉含英、万木峥嵘的可喜局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看来,美英当局要想摆脱在伊拉克的困境,还得及早改头换面,如果继续一意孤行,更多更大的麻烦或许还在后头呢!
B.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可以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C.现在有些青年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津津乐道,对中国许多传统节日则一无所知,这真可谓数典忘祖。
D.你读了那么多儒家经典,应该懂得做人要正派的道理。现在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很不道德的,古人不是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采血车每天上街采血,献血者络绎不绝,有在校的大学生,也有路过的旅客,还有进城的农民等等。
B.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期间,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元旦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不像上半年那样走势平稳,他随时准备把手中被套住的股票抛出去。
【参考答案】
1.A 【分析】至当不易:形容极为恰当(易:改变。不能理解为达到恰当的地步不容易之意)。B绿肥红瘦:形容暮春时节花木自然兴衰的景象。C胼手胝足:手上脚上都生起老茧来,形容长期的辛苦劳动。D万劫不复:永远不能恢复(万劫:比喻万世)。
2.D 【分析】濯缨濯足:比喻敬重、轻蔑均由人自取。(并非指洗涤方面的意思) A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冒着风雨辛苦奔波。B火中取栗:常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自己却一无所获。C鬼斧神工:形容技艺非常高超,十分精妙,好像不是人工所能达到的。
3.A 【分析】教猿升木:比喻教唆恶人为恶。(非指耐心方面)B桀犬吠尧:比喻奴才为主子效劳,不问善恶好坏。C一夔已足:意思是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也就够了。D百卉含英:形容冬去春回、花卉争妍的景色。也可比喻在繁荣昌盛的时代,很多有才识的人正待吐露才华,大显身手。
含春的成语范文4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对于成语的学习是十分重视的,几乎每个学习单元都有相应的成语教学项目。但是目前关于成语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教授意思的层面上,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成语的意思、作用,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地将成语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探究的依据和意义
1.教学的依据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成语的学习。在第一段就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2.课题探究的意义
不管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面,成语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成语的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都遇到了问题,只能让学生强记成语。而这样会影响教师对成语的教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本文联系教学实际,对成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更好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要求。
3.成语教学的方法
(1)朗读成语,把握韵律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对于成语的朗读,只需要咬准字音,感情平淡就行了。其实不然,朗读成语也是需要有感情的,这样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含义。例如,在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练习3》的“语串”中,学生读到“一泻千里、雷霆万钧、汹涌澎湃”等成语时,声音洪亮、情感高亢;读到“波光粼粼”时,声音很轻柔;读到“水中捞月、海底捞针”时,则表现出很无奈的感情,觉得一切都是幻影。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成语,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记住成语,还能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成语的时候,也要表现出一定的语气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感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2)生动传授成语的意义
每个单元的“熟记成语”都有一定的意境,如果将成语串起来连成一起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想象,又可以让他们自主的感受到成语的魅力。
以十一册《练习7》的“语串”为例,将“博闻强记、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忍辱含垢、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等成语串在一起就是司马迁的故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介绍司马迁的故事和事迹,让学生联系故事去理解成语的意境。例如学生听到司马迁为了替将军进谏,蒙受不白之冤,从而入狱,就可以体会到“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等成语的意义,下面的成语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生动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3)联系生活,感受成语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成语,这样得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看到“春暖花开”,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春天里,阳光灿烂,花朵开得很鲜艳,从心理上就能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又例如,孩子看到小学语文第五册中“山崩地裂”的成语,会联想到地震时候,山和地都裂开了。还有第六册中“飘飘欲仙”就会让学生有飞的感觉。
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和物来学习成语,感受成语的含义,从而能够很好地学习成语并合理地运用成语。
(4)很好地运用成语
在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后,学生应该要学会运用成语,将成语变为自己的语言资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运用自如。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生活,让成语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使学生可以分辨出成语运用是否合理。
例如,在教学中出现了“耿耿于怀”“安步当车”“颐指气使”“不足为训”等成语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后,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可以提出这样几个句子“母亲病危,你都没顾得上回家,说明你把耿耿于怀的石油事业当作高于一切的事情了。”“当时暴雨如注,汽车已经无法行走,抢险队员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小时才赶到大坝。”“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才酿成了8.火。”这四个句子中只有一个是使用正确的,但是句子都是选自学生的生活中的,所以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句子含义,从而辨别对错。
教师在成语教学中,应该利用生活,选择有利的材料,让成语在不同的生活语境中出现,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成语的不同含义,感受到成语的生命力。
四、总结
含春的成语范文5
万物复苏 万木萌发 万象更新 蛰虫昭苏 春燕回巢
春生秋杀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骀荡 春风荡荡
春风煦煦 春风送暖 春风曛暖 春风温煦 春风料峭
春*满园 满园春*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如海
春深似海 春*迷人 春*撩人 春*弥望 春山如笑
春和景明 韶光淑气 春日阳和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万紫千红 百紫千红 千红万紫 万红千紫
春花怒放 花红柳绿 柳绿花红 柳媚花明 柳暗花明
花明柳暗 桃红柳绿 柳绿桃红 桃红李白 桃李争妍
桃李争辉 桃柳争妍 杏雨梨云 杏雨梨花 百花吐艳
百花争妍 百花齐放 百卉含英 百卉千葩 飞花点翠
草长莺飞 莺飞草长 柳亸莺娇 莺歌燕舞 燕舞莺啼
含春的成语范文6
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草 一( )雨丝 一( )宝塔 一( )清泉 一( )花 一( )桌子 一( )老师 一( )城市
三、读一读,把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 宽 穷 善 弱 富 败 强 恶 贵 窄 内 减 胜 贱 加 外
四、我会把下列诗句和对联补充完整。1、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千秋雪,____________万里船。3、赠人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暖万家。
五、我会说,我会写。 ( )的春光 ( )的天空 ( )的阳光 清脆的( ) 清新的( ) 可爱的( )
六、给下面的字换个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 烧( )( ) 密( )( ) 环( )( ) 坡( )( ) 喝( )( ) 沙( )( )
七、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___” 标出来。好 (hǎo hào)学 空(kōnɡ kònɡ)气 乐(lè yuè)趣
八、排列句子顺序。 ( ) 春天,迎春花儿笑得合不拢嘴。 ( )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丽。 ( ) 夏天,一湖的荷花竞相比美。 ( ) 冬天,山山水水变成了朴素的水墨画。 ( ) 秋天,山上的桂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九、读一读,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合适的标点。1、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么美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怎么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读一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人见人爱的大熊猫 在所有的动物中,大熊猫是最招人喜爱的了。它长着两个黑眼圈,好像戴着一副墨镜。走起路来四平八稳,还真有点绅(shēn)士风度呢。 大熊猫是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出现的古老动物,一直存活到现在,所以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现在世界上大熊猫的数量已经很少了, 而且只生活在我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是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1 大熊猫是( )以前就出现的古老动物,被人们称为( )。2 大熊猫什么样?请你用 __________画出来。3 全文共( )段,第二段( )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