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爆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电站爆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电站爆炸

核电站爆炸范文1

[关键词] 核能 核事故 福岛 警示

人类几千年来都是从自然界中取得能源,特别是工业化时代以后,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能源,大量地消耗各种化石燃料,使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同时也由于大量“三废”的排放,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能源。

1 核能是20世纪重大发现

自从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现象后,人类就开始试图利用原子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令人遗憾的是,核能一出现就被用于制造核武器,危害人类而没有造福人类,直到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开始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建造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不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不会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而且核裂变能量大,可建造大功率发电站。因此,核能被认为是能量大、耗料少的清洁能源。随后,核电站便开始迅猛发展。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近500座。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是拥有核电站最多的5个国家。核能的利用和发展成为20世纪的重大科技成果,在20世纪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核能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唯一能代替化石燃料并大规模使用的能源。

然而,随着核电站在发展过程中核事故的出现,特别是美国三里岛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核事故的出现,核电站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使人们对核的恐惧与日俱增。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出现,则又一次加重了人们对核事故的忧虑,许多人甚至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由于核电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十分突出,有人甚至这样形容核电:核电就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正常状态下是安全的,而一旦失控,就可能危害人们的安全。

2 福岛核事故与应急监测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核电,全国有18座核电站,54个反应堆,大都是沸水堆。然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强地震并引发高达10米以上的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下属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一、二、三号运行机组紧急停运,反应堆控制棒插入,机组进入次临界的停堆状态。在后续的事故过程中,因强烈地震的原因,导致其失去场外交流电源,紧接着因海啸的原因导致核电站内部应急交流电源(备用柴油发电机组)失效,未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反应堆冷却系统的功能全部丧失并引发事故。此次事故按照国际核事故分类等级,达到最高的7级,与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相当,由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爆炸性、短时间高架排放,而福岛事故排放持续时间较长,放射性排放位置较低,大气弥散速度较慢,排放的放射性核素碘131总量仅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1/10。

事故发生后,按照环保部要求,我国立即启动核应急预案,开展环境辐射剂量率监测,加密测量频次,并随着事故状态的变化,增加了监测点位和监测内容,监测结果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由于事故状态发展存在着不确定性,制定了应对措施。从监测结果看,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对福建省的影响是存在,但影响极其轻微。

3 福岛核事故对核安全的警示

在当今有核电站的国家中,日本可以说是核电站建设较早的国家,已经有过多次小的核事故教训,但福岛核电站出现这样的特大事故,确实让全世界为之震惊。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外,也暴露出在核电站安全管理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在对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表示同情和关注的同时,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核电站更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警示。

3.1 核电站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

核事故的防范设施必须与核电站的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核电的安全性是核电建设必须考虑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经济性和安全性关系上,应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则,绝不能为了节省核电站的建设成本而降低安全标准。比如,福岛核电站由于对气体排放管道监测不力,忽视了安全壳氢爆炸的可能,虽然在建设核电站时节省了成本,但最终造成氢气向壳外泄漏而发生氢爆炸,使反应堆厂房受到破坏,产生放射性泄漏到环境中。同样,核电站也不能为了提前发电产生效益而赶时间、抢速度,缩短建设工期,这样可能会降低安全系数,也许提前发电对运营商来说是有经济效益的,如果影响到安全,就可能埋下事故隐患,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得不偿失。

3.2 要考虑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正常情况下,发生地震后,反应堆停堆,发电功能即停止。核电站可利用外部电源驱动冷却和控制系统,即使地震对电网造成大规模破坏,核电厂备用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也能准确启动,提供电源。但是,因大地震并引发的海啸接踵而来,摧毁了核电站的海水保护墙,淹没了地势较低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导致了核电站失去所有的外部电力供应,反应堆失去了强迫冷却的手段,堆内温度不断上升,造成爆炸。福岛核事故是因为地震与海啸极端事件叠加效应造成的。因此,在核电安全性方面,应充分考虑多重自然因素影响的叠加效应。福建省核电站建在海边,属于滨海核电站,经专家评估福建沿海的海洋、地质环境不具备因地震引发大海啸的条件,但福建沿海的台风是常有的,每年会出现几次,有些强台风的能量大,破坏性强,带来的暴雨也会造成洪水,引起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能造成供电中断。也许几种极端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非常小,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可以说,人类有记录以来虽然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并不等于以后不会发生,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福岛9级地震和海啸以前也没有记载过。

3.3 重视对小故障的排查

核电站虽然建立了纵深防御体系,但核电生产企业仍应该建立核安全文化体系,以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管理核电站,重视对小故障的排查和修正,防患于未然。福岛核电站的事故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因为早在几年前,该核电站就曾发生过核泄漏事件,但日本核电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形象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隐瞒,也出现过试验报告造假和温度测定资料报告被篡改现象,被监管部门作停堆处罚过。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日本能够以小见大,对核电站各系统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也许就不会发生去年的爆炸事故了。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核安全监管部门对全国已经运行、正在建设的核电厂开展全面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对于核电站来说,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3.4 加强核电科普,提高公众应对核事故能力

福岛地震和海啸都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夺去上万人的生命,损失大量的财产,但核电站事故最让人担心和关注。这次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周边3公里开始撤离,随着事态的发展,撤离范围扩大到20公里,数十万日本居民井然有序地撤离办公室和住宅,前往安全地带。20~30公里内的居民回建筑物就地隐蔽。日本公众在撤离过程中服从指令,忙而不乱,表现出良好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能做到这样,与日本平常的核电科普宣传和应急能力培养不无关系,这是值得学习的经验。有关报道曾说,如果类似灾害发生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伤亡人数恐怕都要大于日本。由于我国核电科普尚不全面,加上原子弹爆炸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严重事故的阴影,使人们“谈核色变”,这种恐慌心理在中国引起了荒唐的 “抢盐事件”。因此,做好核电站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演练,加强公民的自律和团结精神,提高应对核事故能力,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政府应当及时向全社会普及核污染的基本常识,让公众了解一旦出现核电站辐射泄漏事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镇定,听从指挥,千万不要惊慌,懂得做什么?怎么做?要尽量获取来源可靠的信息,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让公众相信政府具有处置各种情况的能力。

3.5 加强核电技术交流与合作

采用先进技术,不断发展新型的、更安全的核电站是提高核电站安全性的根本措施。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说明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核电站发生泄漏,全世界都可能影响,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在核电技术上,全世界都不要保守,要尽可能消除核电技术壁垒,核电技术发达的国家要尽可能向其他国家传授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世界早日共享核能为人类带来的共同福祉。

核电站爆炸范文2

很多人不解:地震、海啸怎么会轻易摧毁发达国家日本的核电站呢?核电站就这么脆弱吗?我们国家的核电站安全性又如何呢?核泄露事故带来的危险可以规避吗?应该怎样规避呢?

笔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石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霁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谭晓筠等专家。

福岛核电站爆炸是怎样产生的?

据两位专家介绍,福岛核电站的核燃料在燃烧发电过程中,需要制冷系统降温才能够维持正常运转,而这个重要的制冷系统需要外来的动力驱动,如柴油发电机或者蓄电池。核电站被海啸冲击以后,这些动力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因而引发核电的制冷系统陷入停滞,导致冷却水温持续升高,达到沸点,逐渐蒸发。日本说,核反应堆芯附近蒸汽外泄以后,产生的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引发爆炸。就是说,还不是核爆炸。但是,东京空气中已经检验出核污染超标。这些超标的核污染是哪里来的呢?据了解,贮藏核燃料的金属罐可能发生了破裂,使核燃料泄露出来,泄漏的核燃料含有铯和碘,都是堆芯燃料铀核裂变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不过,碘对人类威胁不太长,在三个月内就会全部挥发。日本向福岛核电站灌注海水,是希望海水能够把核反应堆的堆芯温度降下来,消除核爆炸的危险;同时,这样做也意味着放弃了这个核反应堆,不准备今后再使用了。

这次核污染,令人想起当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悲惨事件。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已经死亡9.3万多人,还有27万严重受辐射者,这些人随时可能发生死亡。核爆炸太可怕了。

不过,日本福岛核电站陆续发生的都是氢气爆炸,还不是切尔诺贝利那种可怕的爆炸。就这样,已经造成了核泄漏,美国驰援的“罗纳德・里根”号航空母舰途中有十几名士兵受到核辐射,立即向后撤退。

德、法、意等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示威,要求停止使用核电。

我国核电设施安全性如何?

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和相对安全的能源,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核电。我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在运行,还有若干座在建,从未发生过重大核辐射事故。核电厂所在地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的放射水平维持在自然范围内,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这次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对国内核电站的安全性十分关注。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特地做了说明。他说,我国在建核电站采用的是第三代核电技术,比福岛的第二代技术更进步,安全系统属于“非能动”,不存在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问题。为了增加安全性,我国核电站还在放射性物质和环境之间设置了三道坚固的屏障:第一道是燃料包壳、第二道是反应堆压力容器、第三道是核岛安全壳,比日本福岛核电站安全性能更高。

据专家介绍,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核心位置,每年大小地震发生3000多次,远远高于我国。由于岛弧相隔,能够传入我国近海的海啸能量有限,环渤海海域、东海海域、东南海域和南海海域形成的海啸波浪一般都比较小,破坏性也相对较小。不过,我国对此并没有放松警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提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工业和人口密度大,要抓紧当地的海啸灾害危险评估和区划工作,把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国家政府预案。

怎样规避核泄露事故带来的危险?

据了解,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有α、β粒子和γ射线三种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 、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当发生核泄漏事故、有放射性物质释放时,要尽可能远离放射源,缩短被照射时间,注意屏蔽,可以利用铅板、钢板、墙壁挡住或减少照射强度。在户外的应尽快进入室内,关好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性较差的部位隐蔽。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减少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减少体内污染的机会。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稳定性碘片,成人的量为100毫克。但有甲状腺病史者和碘过敏者应该慎服。

核电站爆炸范文3

核能是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不能以一次突发严重事故否定核能对人类的便利功能,但是触目惊心的核泄漏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给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时期。根据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4%。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28台核电机组。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

其次,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天灾的因素,确保安全。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引发的。因此,中国核电建设在设计的层面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

核电站爆炸范文4

水能:海洋能发展空间广阔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是常规能源,一次能源。

就河流发电而言,中国是水电大国,2012年中国水电发电总量达到8641亿千瓦时,居全球第一。同年,美国的水电发电量为2793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二。位于中国湖北省的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位于巴西和巴拉圭的伊泰普水电站是世界第二大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400万千瓦。但是,伊泰普水电站的全年发电量达到946.84亿度,超过了三峡水电站的843.7亿度,这是由于三峡水电站每年会经历6个月的枯水期,水量不足限制了其发电量,而巴拉那河供应伊泰普水电站的充沛水量几乎不受季节影响。

就河流而言的水能发电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水能发电的技术新领域是海洋能发电,海洋波浪能。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各国的新能源开发计划中,海洋波能的利用都占有一席之地。日本、美国、英国,印度都建有海洋波能发电站。海洋波能虽然取之不尽,但也有难以搜集的难点。海洋波能发电,对人类能源利用而言,还是一块尚待技术突破的领域。

氢能:触手可及却面临技术瓶颈

氢气是另外一种环保能源,氢燃料有很多优点。氢气燃烧后产物为水,不污染环境,氢气泄漏后,自动升空,不会聚集,爆炸危险相对较小,1公斤氢气的热值,是汽油的三倍。氢氧焰温度高达2800度,高于常规液气。氢氧焰火焰挺直,热损失小,利用效率高。氢能来源于水,燃烧后又还原成水,理论上具备循环利用可能。氢气是活性气体催化剂,可以与空气混合方式加入催化燃烧所有固体、液体、气体燃料。加速反应过程,促进完全燃烧,达到提高焰温、节能减排之功效。氢气来源广泛:氢气可由水电解制取,水取之不尽,每公斤水可制备1860升氢氧燃气,即产即用。

氢能的缺点是,目前的制取成本较高,电解水制氢工艺耗电量大。目前,科学界研发出一种氢电池,已经装备在新能源汽车上,中国的氢电池技术目前主要装备在客车领域,这种电池工作原理是:圆形容器内装有一种特殊成分硅化钠,与水相遇时便会产生氢气。反应过程安全而且环保,唯一的副产品是一点点水蒸气,使用时只需向下部容器中放置一些水,容器内的化学药剂便能通过反应提取氢元素并为电池充电。日本已经将这种技术装备到轿车生产领域。

核能:让最危险的核反应变得安全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三种形式:

核裂变,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如铀-235、钚-239等)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是目前核电站普遍运用的发电核反应,核裂变发电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三代,目前正在进行四代核技术攻关。

核聚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这也是太阳的发热原理。相比于核裂变,核聚变几乎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来源几乎取之不尽,是理想的能源方式,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是还不能稳妥、持久地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相关技术正在研究过程中。中国、美国、法国、英国的核聚变研究处在世界前列,知名的国际研究项目有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法国的热核聚变实验堆,中国的EAST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

核衰变,是一种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因其能量释放缓慢而难以加以利用。

就目前核电站普遍应用的核裂变发电技术而言,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代,发展到了现今的第四代。发生事故的切尔诺贝利可算作“第一代”核电站――石墨反应堆,既无内安全壳,更无外安全壳;福岛可算“第二代”核电站――有内安全壳,但无外安全壳。中国在2012年底通过的《核电安全规划》明确,新建核电站必须符合三代核电站安全标准:内外安全壳兼有。中国的第三代核电站,采用AP1000技术,配备“非能动”安全系统,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遭遇地震等紧急情况,无需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恢复核电站的安全状态。中国内陆的首家核电站目前已经选址在湖南桃江,进入前期施工准备阶段。

第四代核电技术是指待开发的核电技术,其主要特征是防止核扩散,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安全性高和废物产生量少。包括钍基核电站,钍基核电站用金属钍代替铀作为核电站原料,钍基熔盐反应堆主要优势是:一旦发生地震导致的电力供应中断,反应堆内的固态盐就会熔解,液态燃料流入储存池并固化,核裂变反应终止。钍基核电研发的难点在于,熔盐的腐蚀性较大,对核电站的部件材料要求较高。

核电站爆炸范文5

关键词:核事故;核电;不能;放弃

一、背景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核电,在三大核电公司积极抢占核电资源,五大发电集团也跃跃欲试欲涉足核电,甚至全世界都沉浸在核电美梦中的时候,一场梦魇悄然而至――日本地震引起福岛核电站泄漏了,这引起人们极度恐慌:“核危机来了”!这不仅是日本的地震,更是全世界核电行业的大地震。让人们不得不再次联想起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这座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却由于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当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事故已导致死亡人数9.3万人,致癌人数27万人。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

核电站真的安全吗?核电站非建不可吗?纵使核电站在设计上已非常成熟,但天灾人祸是防不胜防的。据称智利大地震还可能移动了地球形状轴,改变了整个地球质量的平衡。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以前的地质资料已不再可靠,仅参考之前若干年的地质资料做核电站选址依据已不再充足。

另外,核电站也和水电站一样具有对战争、恐怖袭击、强震的不可抗性。还有一个与核安全同样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核电站退役以后含有高放射性的乏燃料的处理以及核电站本身的处理问题,这将是我们不久就要面临的问题。

二、世界各国对福岛核事故反应

继日本福岛核电站2011年3月11日因地震引起核泄漏以后,世界各国对核电站反应不一:

德国5月30日宣布,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全部17座核电站,成为“无核化”工业国家。

法国已明确表示,不会放弃建设新一代核电站的计划。

英国称,没有必要削减核电计划,并针对新核电厂兴建计划提出26项“建议”。

与此同时,欧盟决定提高现有核电站的安全标准。从6月1日起,欧盟委员会开始对成员国核电站进行“压力测试”。测试内容除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外,还包括恐怖袭击、飞机坠毁等人为因素。

美国称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继续坚持核能。

俄联邦原子能机构表示,将建设全球第一座海上浮动核电站,并在浮动核电站领域开展同其他国家的合作。

而至今尚未从福岛核事故中走出来的日本,却发出“不会停运全国核电站”的信号。

面对各发达国家对核电站态度的强烈分歧,3月16日国务院称“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暂停审批核电项目。”的确,在核电站的安全性未得到充分论证之前,谁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国家装上“核炸弹”!

三、我国的电力构成及现状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我国2010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已达9.62亿千瓦:火电7.07亿千瓦占73.41%,水电2.13亿千瓦占22.17%,风电3107万千瓦占3.23%,光伏发电60万千瓦占0.06%,核电1085.4万千瓦占1.13%。世界核电平均比例为17%;法国80%;韩国35%;美国30%;德国26%。相比较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核电比例还有待提高。

我国火电比例的偏高决定着我国对火电的过度依赖,一旦发生供煤紧张,则对全社会用电都将产生极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近几年来电荒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我国的国情是“少油、缺气、贫水”,随着一次能源的快速消耗以及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供电紧张将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正面临着能源供需缺口加大,石油、天然气后备资源不足,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严重污染三大矛盾,迫切需要快速发展清洁能源以缓解供电压力。目前国内各种电源经济效益对比如下(仅供参考):

单位千瓦造价(元/kW):水电4000~20000、火电3500~5000、风电8000~15000、核电12000~14000;

最大单机容量(万KW):水电80、火电100、风电0.15、核电175;

年利用小时数(h):水电3700~4400、火电5000~5500、风电1800~2800、核电5600~7900;

运行成本(元/kW•h):水电0.04―0.09、火电0.25~0.35、风电0.1~0.2、核电0.2~0.3。

虽然水电运行成本较低,但目前国内大中型水电资源已开发殆尽,不少待核准项目估算单位千瓦投资都已接近2万元左右。此外,水电站会带来大量的征地移民、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泥沙淤积等负面影响,并且一旦大坝遭遇战争、恐怖袭击或者强震发生溃坝,其后果将不堪设想。1938年为阻日军下令炸开黄河大堤,顷刻之间89万百姓命丧洪水的惨痛历史,至今仍触目惊心。

风电虽在环保上占了优势,但其是间歇能源,接入电网在技术上有瓶颈。当前已投入运营的风电机组多数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在电网出现故障导致系统电压降低时容易脱网。光伏发电也具有与风电类似的问题存在。

这些都表明我国在其它能源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环保的角度看,对比各种发电能源,核电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以在建的浙江三门核电为例,据测算,一期工程(2台单机125万千瓦)与建设相同发电能力的最先进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相比,可以每年减少500万吨优质动力煤(从北方产地到浙江)的运输量、1149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908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345吨烟尘排放量。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的“十二五”主要目标中,有关电力的核心内容和节能减排目标是:

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

2.到2015年底开工建设核电4000万千瓦。

这些信息表明,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工作中,核电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我国将建设“更安全” 的核电站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上陆续建成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核电机组。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行的400多台机组大部分在这段时期建成,称为第二代核电机组。福岛核电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也属于第二代核电站,其反应堆是沸水堆。第二代核电站的缺点是应对严重事故的措施比较薄弱,在设计上并没有把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必须满足的要求。第三代核电则把预防和缓解堆芯熔化作为设计上必须的要求。

目前,世界上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据以建造的第三代核电机组的设计主要有:美国的AP1000(压水堆)和ABWR(沸水堆),以及欧洲的EPR(压水堆)等型号,它们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均比第二代核电机组小100倍以上。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已投入商业运行核电机组13台,在建28台。

与福岛核电站沸水堆不同,我国核电站都采用了世界上较先进的反应堆型,多为二代改进型机组,有的甚至接近第三代技术水平。安全性能优于福岛。并且我国核电站都吸取了切尔诺贝利事故教训,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更为严格的标准。

在建的浙江三门核电站和山东海阳核电站则引进了美国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是一种先进的“非能动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汤紫德受访时表示:“这种‘非能动’安全系统,是靠自然力驱动和维持安全系统运作,即使失去动力,安全系统也可以自动启动,不受影响;能将堆芯熔融物保持在压力容器内,使大规模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的概率比现有的第二代核电机组大约低100倍。”即使遇到地震和海啸的双重叠加作用,也不会产生类似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我国将通过在建的4台AP1000核电机组来引进、消化、吸收最先进的核电技术。CAP1400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

核电站爆炸范文6

“三里岛”一夜成名

在1979年之前,几乎很少有人听说过“三里岛”这个名字,但一场危机让这座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核电站一下子闻名世界。在那场持续一周的危机中,世界的目光被定格在哈里斯堡(宾夕法尼亚州首府),记者们喧嚷着拥入该地区,有人发誓说他看到辐射物像水珠一样从反应堆建筑物的一侧渗出、滴落。工程师们在全力对付复杂的核技术难题,世界则屏住呼吸注目事态发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要从1979年3月28日说起。那天凌晨4时许,三里岛核电站第2组反应堆的操作室里突然一片慌乱。原来,反应堆二次回路冷凝水泵出现故障,由于两天前维修时的一个出水阀门没有打开,反应堆的冷却水不断流出,但一时间没人察觉,而系统自动添加高压注入冷却水不久,却被控制人员错误地关闭阀门给挡了回去。这一系列失误造成的结果是反应堆堆芯冷却水逐渐丧失,部分燃料棒锆包壳和铀燃料熔化,大量放射性物质,特别是氙、氪之类的气体与碘一道从反应堆释放出来,并有少量放射性物质随部分冷却水的泄漏而释放。

美国相关部门对这起事件的反应是迅速的。当日上午7时45分,美国核管理委员会设在宾州普鲁士王市的办公机构接到消息,15分钟后,该机构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总部发出警报,其行动中心动员起来,并派出一队人员前往出事地点。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环境保护署也动员各自部门的反应部队。9时15分,白宫接到了通知。11时,所有无关人员被要求撤离核电站。一场美国史上前所未有的核危机就此拉开帷幕。

恐慌情绪蔓延到整个美国

最初传出的信息是模糊而矛盾的。运营三里岛核电站的公司称局势可控,但该地所属市的市长办公室官员在向白宫报告时,却表达了对形势恶化的担忧,甚至担心发生氢气爆炸。在距离核电站10英里外的哈里斯堡,宾州新州长正为是否马上将可能受到影响的60万民众转移而苦恼,助手们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在100英里外的华盛顿,美国核管理委员会的官员也很焦虑,他们迫切需要可靠的信息,以便引导地方官员,并向总统提出建议。

如果说前48小时低估了事件的危险性的话,美国核管理委员会随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关于核泄漏危险性的报告。正是在该机构的建议下,30日,宾州州长下令核电站方圆5英里内的孕妇和儿童撤离,10英里内的学校全部关闭。但很多人举家出逃到12英里外。全美国为此震惊,附近有核电站以及有在建核电站的城市,民众纷纷集会示威,要求停建或关闭核电站。首都华盛顿到处是反核标语。

作为一名核工程师,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得到消息后并没有慌张,他派核管理委员会的一名官员代表他去了哈里斯堡。但随着美国媒体和国际媒体连日来将三里岛事件作为头条新闻报道,一些著名的美国媒体人开始用“恐怖”这样的字眼描述该事件,还称“情况会更加糟糕”。4月1日,卡特亲自视察三里岛核电站。就在这次视察后不久,美国的各路专家得出一致结论:氢气爆炸基本上不可能,危机基本解除了。大家虚惊一场。

美国民众对核电的信心受重创

事后调查发现,除了设备本身的问题外,三里岛事故的发生与一系列人为操作失误有很大关系。而且事故产生的重大破坏力量,主要在反应堆内,对于外界的辐射出乎意料地小。以在事故中泄漏的放射性碘的影响为例,它比之前的预想小得多,只有核管理委员会假定的三千分之一,居民所受辐射剂量如此之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到1980年4月,核管理委员会裁定,三里岛事故不是一次“非常核事故”。

尽管三里岛核事件没有造成一个人死亡,也没有导致核电站被毁,但该事件的影响巨大。

不考虑诸多赔偿,三里岛电站仅二号堆的总清理费用就达10亿美元。而一号堆尽管可以使用,却在此后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电站不得不向邻州,甚至一度计划向加拿大购买电力以维持当地居民供电。电站所属的公司1979年的收入下降31%,保险公司截至1980年2月,对因事故遭受损失的人的赔偿已达1.3亿美元。

上一篇左邻右舍

下一篇交流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