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编辑出版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编辑出版学范文1
一、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逻辑
每个学科都必须遵循自己特有的学科逻辑,将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的概念系统按照逻辑顺序加以叙述,编辑出版学专业也不例外。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提供了探索编辑出版活动规律、解释编辑出版现象的视角、方法和过程,并为对编辑出版学研究和实践有共同兴趣的人们搭建了一个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的平台,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获得系统化知识、建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从这层意义上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必须遵循编辑出版学科的学科逻辑。多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也表明,遵循学科逻辑,才能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保证课程之间衔接紧密。
编辑出版学课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出版产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以及编辑出版职业特点,选择课程设计者认为应该掌握的思想、知识与方法,传递给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科目和进程。因此,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并不等于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逻辑。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所遵循的逻辑,除了编辑出版学学科的逻辑外,还应当兼顾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逻辑。也就是说,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应当是由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组成的多元逻辑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应当按照这一多元逻辑体系,将知识内容分配到各个范畴中。但是,由于目前学界对编辑出版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科逻辑,以学科逻辑取代课程逻辑,将课程体系必须遵循的多元逻辑体系简单化为单一的学科逻辑,严重忽视了出版产业人才需求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
这种以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取代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仅按学科逻辑将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累积到课程中去的做法,对编辑出版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远离真实的产业发展环境,难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编辑出版工作实践,忽略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在“象牙塔”专业教育作用观指导下,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于时展,严重脱离出版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此外,将课程体系限定在学科逻辑规定的领域内,不考虑编辑出版学课程的多元逻辑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的功能与应用就会因此而消减,学科发展就会因为失去出版产业的滋润而失去生命力。编辑出版学学科知识只有与编辑出版职业活动相结合,适应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逻辑,才会产生意义,才更可能让学生有效地接受。不考虑学生职业发展逻辑,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意能力等编辑出版职业必备素质的培养,不仅难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职业归属,更无法从学理高度改变业界“编辑出版是技能而不是专业”的错误认识。②学界应当认真研究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尽快纠正编辑出版学学科逻辑就是课程体系逻辑的认识和做法,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兼顾产业人才需求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只有如此,才能既坚持学校教育传递知识的高效性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保证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传递的高度组织性和系统性,又能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主动搁置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学科之争,有利于加强在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体系下的全国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之间的团结,使他们共同专注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二、违背学科逻辑
检视既往编辑出版学课程建设,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以学科逻辑替代课程逻辑,另一方面又在编辑学学科群和出版学学科群的课程设置中违背学科逻辑。
近年来,在编辑学一般原理和图书报刊等载体编辑学研究成果不断巩固的基础上,社科书籍编辑学、科技书籍编辑学、学术著作编辑学、文艺编辑学、辞书编辑学、少年儿童读物编辑学和英文书刊编辑学等著作相继出版,标志着编辑学学科已形成了普通编辑学、载体编辑学和载体专业编辑学三个层面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学科发展日臻成熟。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建构编辑学课程群时,没有及时汲取载体专业编辑学研究成果,课程设置依然为编辑学原理、编辑出版史和载体编辑学课程。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为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补充来自业界鲜活的“内容编辑”的知识内容,更违背了学科逻辑,犯了常识性错误。以期刊编辑与书籍编辑为例,试想一下是科技期刊与科技图书在编辑工作中的相似度高,还是文学图书与科技图书编辑在编辑工作中的相似度高?这种强调载体形式编辑学而忽视载体内容编辑学的后果,使学生仅仅浮光掠影地学习了编辑工作的一般流程,无法进一步掌握不同内容的编辑规律。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学科专业越分越细,数字出版方兴未艾,载体的鸿沟已经打破,专
业内容的编辑差异大于不同载体间编辑工作的差异,编辑不仅要有驾驭不同载体编辑工作的能力,更要具备对某一专业方向内容进行深度编辑加工和信息开发的能力。仅仅学习不同载体的编辑知识,无法培养出适应全媒体时代数字出版的编辑出版人才。从这一意义上说,编辑学课程设置中单纯强调载体编辑学,缺乏内容编辑学课程,也是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出版学课程群也有类似情况,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群的逻辑结构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明确基础与应用、内核与外围的逻辑关系,导致因产业发展和出版新技术需要而仓促设置课程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和电子出版之间是什么关系,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出版一般原理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以至于这类新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明,课程之间联系不够,课程体系也不够稳定。
三、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关系不明
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按照内在的规定性运行,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表现出高度的复合性特点。业界普遍认为,21世纪的编辑出版人才,必须是掌握先进的网络数字出版技术、懂得经营管理、能够驾驭多种媒体编辑工作、能够撷取当代人类最优秀文化加以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分析业界对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期望,不外乎包含了经营、技术和创意三个因素,其中谁是皮,谁是毛,谁是核心,谁是外围,就是编辑出版人才能力结构逻辑的关键所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是编辑出版业的使命,内容为王是编辑出版业发展的真理。从这层意义上说,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应当是创意,学生最应当学习的是终身学习和创意的本领。
遗憾的是,业界尽管对复合型编辑人才有所认识,但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能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界面对现代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必须掌握的十八般武艺更是如坠云间,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成没有通盘考虑,课程设置只能采用“添油战术”,业界面临什么新问题,出现了什么新技术,学界就开相应的课程。如此“杂拌”课程体系,难免使学生学完之后“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精”。在不断设置时髦课程的同时,忽视的恰恰是出版人才最宝贵的创意能力的培养。
四、忽视编辑职业发展逻辑
编辑的成长有其内在规律,也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编辑职业发展逻辑。传统的师徒制编辑培养方法,是选择具有一定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进入出版社,跟随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一同工作,通过观察、模仿、交流,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体会编辑成长的逻辑,进而成长为合格的编辑。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则是从编辑出版实际活动中抽象出编辑出版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编辑人才。③毫无疑问,学校教育在传递概念知识与事实知识方面,在进行结构完善的简单问题技能的教学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正如前面所述,由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特别是在教材编写、制订教学计划等具体课程建设中,大多根据学科逻辑展开教学内容,基本不考虑编辑职业发展逻辑,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知与行割裂,即使一些实务性课程,也过分强调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概念迁移,内容空泛、无针对性、可操作性差,无法让学生感兴趣。不仅如此,不考虑职业发展逻辑的编辑出版学课程内容,无法完成学生职业角色的心理建构,导致他们就业后难以立即进入角色,使业界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颇有微词,这也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五、多元逻辑体系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以上分析表明,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明确课程体系的多元逻辑结构,确立课程的多元逻辑体系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进而发挥学科逻辑、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的系统作用,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学科逻辑为基础,增强专业课程内容对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的适用性
编辑出版学的学科逻辑具有高度严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是一代代出版人在长期实践中对相关知识领域不断探索、总结、升华的结晶,并经历了出版实践的检验。学科逻辑传递知识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在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这是编辑出版学课程多元逻辑体系的基础。但是,与任何学科一样,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受教育者是其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学生作为未来的编辑出版人才“做什么”和“怎么做”,即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是课程体系的中间结构,而能够适应编辑出版工作的编辑出版人才,则是课程体系逻辑的终点与归属。因此,要转变将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体系单一化为学科逻辑的误区,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应兼顾学科逻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编辑职业发展逻辑,增强学科课程内容对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和学生职业发展逻辑的适用性。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编辑出版学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逻辑来设置课程。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组织和运用于未来的编辑出版实践中,使编辑出版学学科发展永葆活力。
2.以出版内容创意教育为核心展开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
现代编辑出版人才必须能够根据读者需求、文化发展、科技进步诸多因素,组织学术、大众文化和教育三大类别的出版活动。与此同时,出版业所承担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承重任,只有在特定的载体上才能实现。因此,出版物内容编辑开发知识能力和载体复制知识能力相互交织,是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关键性特征。
内容为王是编辑出版业发展的真理,创意和终身学习的本领是编辑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创意贯穿于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出版经营管理、复制传播技术,都离不开创意。虽然驾驭不同载体,进行复制传播也需要创意,但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出版内容的开发,现代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有各类不同内容的出版创意能力,能够根据读者需求、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组织、开发各种类型的出版活动。在多元逻辑体系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应当以不同内容出版创意为主线,传授不同载体开发、复制、传播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具备出版创意能力、能够适应全媒体出版的现代出版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种以出版创意教育为核心展开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逻辑的思路,符合编辑出版学的学科逻辑,但因为编辑出版内容几乎涉及所有人类文明成果,课程开发的难度很大。笔者建议,除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之外,应当以内容编辑学课程为纵线,以不同载体出版实务课程为横线,建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这样,编辑学和出版学课程就可以通过内容创意与载体平台开发、经营管理和营销传播创意的交汇,实现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在出版创意教育与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统一。
3.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来表达编辑出版人才职业发展逻辑
统一认识,破解难题,是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编辑出版人才的职业发展逻辑,业界认为应当是“专业毕业生——学科专业编辑—复合型出版人才”,而学界认为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普通编辑——复合型出版人才”。④人才供需双方在编辑出版人才职业发展逻辑认识上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出版产业和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
现代社会是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出版业界对编辑出版人才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无可厚非,编辑加工专业稿件、策划专业性较强的出版项目,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毕业生缺乏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是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短板。但是,编辑出版本身就是一个专业,业界认为具备了一定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通过师徒传承,掌握了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就能成为合格的专业编辑,进而成长为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有失偏颇。特别是将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纳入职业培训范畴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全媒体出版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既然可以在工作中学习编辑出版知识,掌握编辑出版技能,为什么不能在具体编辑出版工作过程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成长为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呢?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编辑出版人才职业发展逻辑,是统一业界和学界在编辑出版人才成长逻辑上分歧的最好办法。
根据这一思路,编辑出版专业课程建设,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出版创意教学,进一步充实内容编辑学课程,强化专业特性,另一方面应当拓展一般人文社科类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领域,尤其要注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一般原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内容,努力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通学科壁垒,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适应编辑出版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出版学范文2
一、人才规格定位
根据浙江万里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创造条件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的办学层次定位,编辑出版学专业层次定位是:开展编辑出版学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编辑出版学本科层次人才。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与浙江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成为专业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与省内其他高校有所区别的编辑出版学专业。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符合社会需要,向着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方向上发展。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编辑出版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杂志、图书、网站、电子出版物和报纸的策划、编辑、制作、运营等业务技能的全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杂志社、网络公司、出版社、报社、广电媒体、新闻宣传单位和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策划、编辑、制作、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编辑出版人才。
在服务定位上,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将立足宁波,面向浙江,朝向全国,专业办学努力为浙江省出版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服务,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杂志的出版与发行工作,新媒体、网络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策划、采集与印制工作,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媒体策划与传播工作,出版社图书编辑、发行与管理工作。最终形成与浙江省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相配套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形成浙江万里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品牌特色。
由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实验教学上将侧重培养全媒体出版人才,并将环节设课、校媒合作作为发展特色。
二、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工作开展情况
1、硬件建设
2008年5月,编辑出版学专业成功申请浙江省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60万,学校配套30万,建立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9年12月竣工。实验室建成后,创新和完善了以数字出版为特色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实践适应现代出版业需要的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数字出版方面的现场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该实验室将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推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还能提供编辑出版人才培训、出版产业创新与咨询决策等方面的服务。该实验室的功能定位与软硬件设施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与我院已有其他专业实验室、基础实验室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保障。
目前依托该实验室,编辑出版学专业获得Adobe考试中心认证,可以进行版式设计类课程认证考试。2011年4月27日宁波地区“新创意新媒体校企技术交流研讨会” 由本专业主持召开。随着“流媒体编辑出版实验室”等实验室的积极申报,本专业实验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2、实验课程开展情况
“实验课程”共设置有9门课程, 26学分,核心实验课程有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实务、校对实务、电子杂志设计与制作、印刷流程工艺。本专业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课程前后呼应,互为延伸。如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中的《数字出版实务》、《印刷流程工艺》等课程是对理论教学课程中的《数字出版概论》、《杂志出版印刷实务》课程的延伸。在课程开课时间上一前一后,学分设置上保持总量平衡,既符合课程体系内部的一致性要求,也理顺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实验教学体系特色
1、全媒体导向,提升实验教学前瞻性
全媒体出版是一种整合多种介质形式对同一主题进行多媒介同步发行的全新出版理念。为满足社会对全媒体出版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围绕“一个实验平台、数个受众群体、数种媒体展示形式、综合出版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在杂志、报刊、广电、网站等各方面的操作技的,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人文与科学素质提高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发展。
2、环节设课,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环节设课是对全媒体导向的落实和深化。全媒体强调学生通过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训,掌握受众阅读行为确定、信息查询与确认、不同载体的加工技巧与等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能够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以报纸、杂志、网站、电子杂志、广播、电视为载体,选择具有价值的媒体内容进行加工,涉及到的实验内容繁杂,如果面面俱到不但现有人力物力无法配套到位,教学重点和主要方向也无法把握到位。编辑出版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全媒体技能要求,将所有课程体系中的四个重要环节——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实务、电子杂志制作、印刷实务列为重点,环节课如同人体的关节一般,与基础教学课程、专业教学理论课程、其他专业实践课横纵相联,导向清晰,既适应现有产业形势,又具有很强的发展弹性。
3、校媒合作,检验实验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编辑出版学范文3
前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关于学科定位与学术创新
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定位在我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科发展定位存在缺陷。1998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类下设置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而教育部1997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却只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这样的学科定位是其他专业没有的,其他专业都是本科专业设置个数小于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个数。如文学门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古典文献”五个,而研究生专业设置“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八个二级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二级学科设置上的倒置,抑制了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发展。如此以来,我国培养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只有本科生,而没有研究生。我国也就只有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教育而没有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了弥补设置缺陷,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就在自己业已获得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图书馆学、传播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自行设立与出版相关的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较早设置编辑出版学研究方向的学校有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目前,被教育部认可和备案的出版学类研究生专业名称有两个:一是从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一级学科中的“出版发行学”;二是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的“编辑出版学”。其中,前者授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后者授文学博士或硕士学位。这一变通使得“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得到“正名”。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培养出版学本科生的高校尚没有与出版相关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所以这些高校也就不具备自主设立“出版学”研究生专业的资格。因此,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是在不同的二级学科下以“借鸡下蛋”的方式培养出版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就目前我国“编辑出版学”这一本科专业名称而言,也值得商榷。编辑、出版、图书发行三者研究成为一体,可以直接用“出版学”来概括之。就专业定位而言,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文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新闻传播学”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二是在“管理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等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三是将“出版学”定位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四是将“出版学”定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五是在国家总体学科设置改革方案中的交叉学科门类中直接设置“出版学”学科,根据各培养单位培养目标,授予本专业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上述几种方案,前两种对出版学的成长最为有利,它给了出版学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够完全按照出版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组织课程体系等,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难度相对较大。第三种方案沿用了1998年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它保证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定位上的连贯性,是一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对容易通过的方案。第四种方案,在2002年的研究生专业备案制度中曾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而且由于本方案是在管理学科范畴内组织出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授予的是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也得到了出版业界和学生的认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案。而第五种方案依赖于我国下一次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根据有关会议讨论或考查被选方案,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将有可能进行较大的变革。但具体改革方案出台还有待时日。
总体而论,我国关于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设置不尽合理,没有系统化的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历学位教育,未能为出版学的学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导致在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繁荣的情况下,出版学学术创新未能实现足够发展。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45所,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这些学校有的是专业高校、综合性大学,有的是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或其他类型的院校。就编辑出版专业隶属的院系而言,有的学校设在新闻学系或传播学系,有的设在管理系,有的设在中文系、科学技术系,甚至有的设在艺术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系。每一所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也都大不相同,而恰恰是这些多样化的特色,使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编辑出版的实践需要与工作特点,编辑出版学培养是知晓各学科知识、具有广博知识素养的“杂家”,而不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关于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现在许多学校都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即:学生大一入学先在其他院系如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英语系等学习,两年以后择优选拔有编辑出版专业志向的学生,再加强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时拿两个学位。这样做,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避免缺乏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劣势,同时增加就业的能力。是否还有更好的培养模式,应该引起高校管理者与高等教育研究者重视。
关于教学计划的骨干课程设置原则
政治原则。编辑出版事业不仅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有很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管理功能。在设置本专业骨干课程时,要注重政治原则的贯彻,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从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出发,落实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
实践原则。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设置骨干课程一定要贴近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不能因师设课、因人设课,更不能过多开设空洞无物缺乏联系实际的课程。
分层次原则。在坚持专业导向、学科定位的前提下,分层次设置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骨干课程。大致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方向课程。第一层次开设有政治、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等方面的公共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同学习;第二层次开设出版学原理、编辑学概论、书刊发行学、选题策划学、编辑出版史、书刊编辑的理论与实务、现代出版技术、出版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版经营管理、版权与图书贸易等。第三个层次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不同学校本专业的侧重点设置不同的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如:以编辑为重点的,要加重文化知识、语言修辞和必要的古文等课程;以培养发行人员为重点的,要突出营销、市场调查、图书宣传和广告等课程;以培养经营管理为重点的,要注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课程大致也依据以上原则来设置。当然,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各高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校会给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安排20周左右的专业实践:包括编辑业务和出版业务方面的初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比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还要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图书的市场调查,写出市场调查报告,并适时总结。有些同学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到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实习,从采写、组稿、校对等基本工作做起,慢慢积累自己的编辑经验。甚至有的同学还参与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活动,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得到河北省教育厅首批百名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人:刘邦凡)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省略/bbs/73490/messages/1496.html.
2.邵益文:《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需要总结和提高》,《出版科学》,2005(5)。
3.萧东发、杨琳:《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学出版》,2005(3)。
4.方卿:《关于我国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4)。
5.仝冠军:《论编辑出版专业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编辑出版学范文4
关键词:期刊;数字出版;编辑;职能转变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7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Gao Ronghui, Fan Hongy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 mode of thinking and action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under the environment which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to digital publishing. Editors should increase the identification of authenticity of the manuscript on the base of the traditional editing proofreading, converte from selecting the manuscript to meta information, from using media to control the media, from sitting on the brand to enhance the brand effect, from post offices to promote reading, from the unconscious copyright to the importance of copyright. And editors also nee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journal; digital publishing; editors;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已渗透到信息情报传播的各个角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iPad、iPhone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出现等,开创了在线阅读、超文本阅读为特征的屏幕阅读时代,科技人员也越来越普遍地通过网络检索、阅读研究资料进行科技交流。医学期刊也被快速推入数字化出版时代,数字出版给编辑的业务流程、编排体例、编排格式等带来冲击。从传统的纸质变为虚拟的网络,虽然出版模式改变了,但功能是否发生变化了呢?传统出版方式下的编辑职能,转为数字化出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在数字出版的大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应如何应对、如何利用传统的出版方式促进医学科技期刊的发展,是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 在传统编辑审校稿件基础上增加了鉴别稿件真伪
到目前为止的医学科技期刊,是将医学研究的新理论、新疗法、临床体会、心得等通过论文的形式进行组织、撰写后,投给编辑部,通过编辑修改、加工,形成符合编辑规范的文稿,并印刷成以纸为载体的出版物,公开发表、发行,让更多的同行或相关人员了解、学习,起到将知识、信息广泛传播的作用。在稿件出版前的一系列过程中,作者的稿件虽具有原始价值,但不一定具有完整、科学、高质量的表现形式。编辑的任务之一就是对稿件进行取舍、对符合录用条件的稿件提出审稿意见、督促其尽快修改,对修改后仍不满意的稿件进行文字加工,使稿件质量、表现形式得以优化、提升,达到期刊的出版要求。
进入数字化出版时代,由于网络的发达,人们获取信息、数据极其便捷,稿件的不端行为日益凸显,科研的诚信问题包括科研过程中造假、重复发表、论文抄袭等越来越受到关注。编辑又增加了鉴别稿件真伪的工作,即通常所说的把关[1]。期刊的编辑、包括编委会在内的相关人员要对刊载的稿件进行质量控制、把关,去伪存真,通过同行评议、定稿会等不同方式,筛选有价值、高质量的稿件,这也是全社会的科研活动能公正、客观、有序进行的前提。
2 由选择稿件转为荟萃信息
医学期刊出版的固有流程是读者投稿,编辑通过初审、复审、外审、终审等一系列过程,根据稿件的社会价值、新闻价值大小,从中选出可用的稿件。根据期刊栏目的需求对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加工、出版。选择稿件的过程基本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数字化出版环境下,由于其载体具有海量存储、开放性、交互性等特性,加上同类期刊之间的竞争日益明显,优质稿源的去处较多。期刊编辑就必须改变以往“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式、习惯,从选题策划开始,千方百计通过市场调研、跟踪报道热点问题等多种方式、途径,聚焦学术前沿、突出期刊特色,以提高杂志的传播效果。编辑需要从大量的来稿中选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稿件,因每篇稿件都有其自身特点,要考虑各稿件之间的关联性及其荟萃后可能产生的效果,通过专家评议,定稿会等讨论的结果,组成有相同主题的稿件群,以使期刊达到更好的整体效果、传播效果。这一过程中,虽然作者是原创,但在成稿之前的一系列活动中,编辑起着在科技需求基础上再创造的作用。
3 由利用媒介转为驾驭媒介
传统的出版模式仅要求编辑能深谙Word、Adobe、Acrobat等基本的文稿编辑软件,掌握图表绘制软件等,就能对文稿进行相关专业的处理,即可完成日常工作。
但数字化出版要求编辑不仅能利用、而且要有驾驭媒介的能力。最基本的技术支撑是多媒体数字技术、计算机联网传输以及电信通道服务。编辑通过服务器处理、对所要出版的内容进行加工,直接传输到互联网上;读者通过个人电脑搜索、阅读,也可以使用较便捷的手持阅读器先从网上下载到阅读器上,再在阅读器上阅读。网络出版,直接从作者、出版者,到达读者,中间没有印刷加工过程,也没有发行环节。可以理解为同时就是发行。因此,其最大特点是快捷、直接。盈利模式,已没有物流、资金流的循环系统,只是以出版者、读者点击阅读,实行网上即时支付。但网络数字化出版,带来的只是出版形式的变化,医学期刊为学术交流而设置的初衷以及功能并未改变,所以,医学编辑的角色更加重要。在对学术前沿信息的收集、整理、更新过程中,可以阐发自己有价值的判读或取向;或客观公正地表达对相关稿件的评价等,促进与作者的互动与促进[2]。驾驭媒介的能力包括:①远程服务提高了稿件处理能力:在线稿件处理系统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作者投稿、读者阅读、编辑审稿、专家审稿等工作流程,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根据作者反馈、编辑自身的工作特点及流程要求不断完善各项功能,使该系统尽可能操作简便、直观易用。②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的力量,对传统期刊进行开发、改革,延伸传统科技期刊的价值链,发挥传统期刊在医学传播领域的权威性、公信力等优势,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③充分利用网络、博客、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发挥虚拟空间的人际传播功能,加强不同研究领域、支分、维度的联系。聚集焦点问题,引发学术争鸣,使学术氛围更加活跃。读者、作者、同行专家都可以直接、便捷地了解期刊动态,及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促进期刊的迅速壮大和发展。
4 由坐拥品牌转为提升品牌效应
期刊品牌是科技期刊的无形资产,可反映期刊的发展潜力和长期的竞争力。以前总认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是“老牌精品”、有几十年的办刊基础,出版业务能力、专业水平毋庸置疑,所以只要循规蹈矩地持续下去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但事实上,仅有业务能力,对市场经营活动一无所知、不认真打造品牌也不一定能适应数字化出版的需求。
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时代能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特别需要品牌的影响力。期刊品牌作为出版专业的无形资产,能产生多重效应,这是传统出版者在数字网络化出版产业链中的立足之本。因此,医学编辑要树立品牌的经营意识,做好“把关人”,将期刊的质量视为第一生命,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如不端学术文献检测系统等审查来稿,保证出版质量。随着出版业的发展,期刊品牌的强化、再塑成为出版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开发高质量稿源的途径包括:①采用走出去、开门办刊的方法,积极参加医学各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学术活动,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成果,争取通过会议约到优质稿源;②深入高校或科技机构,追踪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组织参加项目研究的专家定向撰写某领域的稿件;③深入听取学术界、出版界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期刊的经营、出版、发行模式;④定期组织编委会、座谈会等相关会议,听取利用期刊发展的建议,开辟新栏目。找准期刊的定位,面向科技,从根本上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以强化期刊的品牌特色[3]。
5 由邮局转为推介导读
科技期刊以往的发行完全依靠邮局,发行费的40%归邮局所有,而且期刊丢刊、查无下落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进入网络时代,编辑部应积极开展与期刊营销有关的多种宣传活动,扩大营销途径。在邮局的基础上,编辑部可通过邮购业务,直接联系读者、作者,将杂志直接寄送到他们手里;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开放获取,建立更多联系;对专业群的读者重点突破,建立双向互动以增加发行。
期刊出版的终极目标是满足读者工作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办刊过程中应时刻树立尽最大努力让读者满意的服务意识。编辑是站在引领学科发展的制高点判别稿件优劣的,编辑的专业知识、信息掌握能力不仅是判断稿件的依据,也是编辑拥有的丰富而潜在的资源[4]。在期刊推介导读方面,医学期刊编辑应重点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导读的推介作用:一个好的编辑可以通过对文稿的审修,将自己对作者文稿的创新判断用文字以导读的形式置于文稿之前,除突出展现期刊重点之处外,还可激发读者进一步关注此文信息的兴趣。编辑通过导读,可使读者获得期刊的文本信息、及时了解专业动态资讯,提高期刊的传播效率。②期刊专号的推介作用:集结出版期刊专号是最能体现办刊宗旨及期刊编辑思路、学术敏感、文化积累和创新意识的。专号的选题策划可使期刊的当期发行量大大增加、知名度提高,也是推介和导读的最好方式。③对投稿作者进行论文写作培训:针对当今大学生科研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定向培训,为期刊培养一批有专业潜力、高写作水平的忠实作者。
6 由无识版权转为重视版权
长期以来,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以纸媒为主,版权意识薄弱,甚至认为期刊的版权理所当然的归编辑部所有,对版权的保护问题处于无意识状态。但数字化出版的产业链中,内容的版权、授权、运营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法规的保护,普遍存在数字版权的利润分配不平衡、侵权盗版等问题,特别是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5]。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要更新版权意识,认识到数字版权与纸质期刊版权的分离,注意数字版权的合法取得和保护。
7 结语
作为中国的医学期刊编辑,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一份振兴中国传统医学的责任。医学期刊在传播科技新知识、新技术的过程中,也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作为医学期刊的编辑,我们能做到不怀偏见、不因人废言、不看人选稿,只根据稿件判断其科学价值,使更多的科研人才能够通过论文的发表而脱颖而出。对中医中药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促使中医中药的相关研究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为医学期刊的编辑,应与时俱进,客观、公正、敏锐地从众多论文中甄别出符合医学发展要求的论文予以发表,在选题、组稿、审稿等过程中,发现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继祥.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李若溪.进化中的网络学术期刊[J].编辑学报, 2013,25(4):312-314.
[3]倪集裘.科技期刊“品牌”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16(2):226-228.
[4]夏登武.新媒体语境下科技学术期刊应重视“编辑立言”[J].编辑学报,2012,24(1):40-42.
编辑出版学范文5
真题集萃前沿卷A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精彩填白
(共10题;共18分)
1.
(1分)
26740020000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_______
2.
(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 =_______%
3.
(1分)张明在教室的位置是第
2
列第
3
行,可以用数对(2,3)表示,李强在第
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为_______
4.
(1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72
cm2
,
底是18
cm,高是_______ cm。
5.
(1分)幼儿园小朋友做传花游戏,8个人围坐一圈(如下图),从1号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向下一人传花,当传到第38次时,花应在_______号小朋友手里.
6.
(1分)下图列出了200克黄豆和200克花生所含的主要成分的统计图
每200克黄豆中的脂肪比花生多_______克
7.
(1分)数学老师的教具里有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老师告诉陈明,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锥的高是12cm,这个圆柱的高是_______cm。
8.
(4分)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9.
(2分)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3分米,它的底面积是_______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_______立方分米。
10.
(1分)大城百货商店四月份售出黑白电视机32台,收货款17497.6元.五月份比四月份多售出同样的电视机14台,收入货款是_______元.(用比例解)
二、数学法庭
(共5题;共10分)
11.
(2分)大牛与小牛头数的比是4:5,表示大牛比小牛少
,小牛比大牛多
.(判断对错)
12.
(2分)一个数(0除外)除以真分数,所得的商大于这个数.(判断对错)
13.
(2分)大圆半径是小圆的直径,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2倍.(判断对错)
14.
(2分)今年六年级学生植树102棵,全部成活,成活率是102%.
15.
(2分)利息一定小于本金。
三、精挑细选
(共5题;共10分)
16.
(2分)下列关于旋转和平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旋转使图形的形状发生改变
B
.
由旋转得到的图形一定可以通过平移得到
C
.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
D
.
平移与旋转都可改变图形的位置和大小
17.
(2分)表示时刻的是(
)
A
.
工作了8小时
B
.
休息20分钟
C
.
7时40分开始上课
D
.
看书45分钟
18.
(2分)下面四幅图,图中的阴影部分不能用
表示的是(
)
A
.
B
.
C
.
D
.
19.
(2分)盒子里有4块巧克力、6块水果糖,它们的形状、质量一样,任意取一块,取出的(
)是水果糖。
A
.
一定
B
.
不可能
C
.
可能
20.
(2分)六一节前夕,同学们布置校园,在学校大路的一边插彩旗.开始时,每隔3米插一面.当插到第10面时,发现彩旗不够,于是重插,改为每4米插一面.重插时,不需要移动位置的彩旗,除第一面外,还有(
)面.
A
.
第二和第六
B
.
第三和第七
C
.
第四和第八
D
.
第五和第九
四、神机妙算
(共4题;共56分)
21.
(1分)按规律填空。
25%,100%,_______,1600%。
22.
(20分)用喜欢的方法算
(1)
(2)510÷[42×(
)]
(3)62.5×0.6+
×56-18.5×60%
(4)
23.
(30分)解方程
(1)8a÷4=32
(2)10+5
x=35
(3)3
x+5
x=48
(4)3x-1.4=1.6
(5)6x-3=27
(6)x-2.4+3.5=4
24.
(5分)求下面多边形的面积。
五、手工作坊
(共2题;共15分)
25.
(5分)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连一连。
26.
(10分)学校的位置是在(2,3),小红家在学校正东方向500米,小强家在学校南偏西45度方向300米处.
(1)在图上标出学校的位置.
(2)按比例尺1:20000在图中标出小红、小强家的准确位置.
六、解决问题
(共4题;共20分)
27.
(5分)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的距离是12厘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已知甲车速度每小时90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
,两车几小时后相遇?
28.
(5分)张庄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女生占
,后来又转来了15名女生,这样女生占六年级总人数的
,六年级原来有多少名学生?
29.
(5分)小明读一本书,已读的和未读的页数之比是5∶4.如果再读27页,已读的和未读的页数之比是2∶1。求这本书有多少页。
30.
(5分)一段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5:6。已知他上坡时每小时行2.5千米,路程全长为20千米。此人走完全程需多长时间?
参考答案
一、精彩填白
(共10题;共1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二、数学法庭
(共5题;共10分)
11-1、
12-1、
13-1、
14-1、
15-1、
三、精挑细选
(共5题;共10分)
16-1、
17-1、
18-1、
19-1、
20-1、
四、神机妙算
(共4题;共56分)
21-1、
22-1、
22-2、
22-3、
22-4、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4-1、
五、手工作坊
(共2题;共15分)
25-1、
26-1、
26-2、
六、解决问题
(共4题;共20分)
27-1、
28-1、
编辑出版学范文6
发展现状
首先,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发行专业首次招收本科生。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出版学列为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目前百余所高校设立编辑出版专业,并且其中37所已经开始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7所已经拥有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形成了编辑出版学本、硕、博三层培养模式。
其次,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内容日趋成熟
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编辑出版学、中国编辑史、图书编辑学、数字编辑技术等。相关的教材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共出版相关专著和教材425部。①编辑出版专业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据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从事出版高等教育的教师学历以硕士研究生居多,占总数的48%,博士研究生占25%。教师的职称构成以教授为主,占35%,副教授占26%,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其中,35岁以下的占33%,35~44岁的占32%。可以说,目前我国出版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以中青年、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为主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②
再次,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研究会议在国内得到重视
比如说,2006年河南大学举办了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地位、学科性质,编辑出版教育的现状、问题等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再如,2013年11月,第四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国内外专家除共同讨论了数字时代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外,还共同商讨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数字时代出版高等教育发展等议题。
突出问题
经过30年的发展与积淀,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数字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传统的编辑出版活动,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相应地也暴露出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与实践脱节、培养体系不甚成熟、缺乏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等问题。
首先,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与编辑出版业务实践严重脱节,导致高校办学“热”而学生就业遇“冷”的问题
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很多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学忽视了其较强实践性的特征,重视对出版理论的讲授,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错位。除了教学理念陈旧外,高校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以及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也是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
其次,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合理
数字时代,出版业急需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数字出版人才。目前的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虽初步形成了包含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但是人才培养仍以本科为主,相应的硕士教育较少,博士层面的教育更是显得不太协调,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甚合理。
再次,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没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
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专业课程设置以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平台;以编辑史论知识讲授为主;关于数字出版的课程较少,这显然与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态势不太协调。
最后,对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创意社会阶段,只有拥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编辑出版产业也不例外。这一点通过河南大学出版社的招聘信息可以佐证一二,2013年8月河南大学出版社的招聘信息全部是招策划编辑的。然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高校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通常受不到应有的重视。
对 策
首先,重视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根本原因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要改变现状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编辑出版专业师资力量逐渐增强,但这些教师大多数理论知识丰富而相对缺少业界实践操作经验。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先从提高老师的实践经验着手,让教师到编辑工作的一线积累经验;也可聘请业内资深人士为师,讲授编校实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提升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层次
数字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我国目前的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仍以四年本科为主。毕业生普遍缺少其他学科知识背景,难以胜任深层次信息整合的需要。近年来,出版社的招聘将应聘者的学历锁定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科生的能力与编辑出版工作实践之间的矛盾。故提升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层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此外,“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容忽视。因为出版工作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所以学界和业界都提倡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跨专业攻读编辑出版学专业,或者选修第二学位作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
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且对数字出版的相关课程安排不够。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的传授无可厚非,但在数字化的今天,编辑出版产业的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从业人员被要求掌握更多的现代出版技术,尤其是对各种编校软件的应用。此外,计算机、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经营管理等课程也应受到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视。
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冷,究其原因,一是专业学科知识素养欠缺,如物理类图书的编辑多是物理学方面的专家,能对稿件质量进行深层次的把关;在文史类稿件的处理上,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不及文学院毕业生扎实、到位。二是对编辑出版专业认知不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竞争力。出版行业策划人才的稀缺,不仅对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编辑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活动中,创新思维以及创意能力已经关乎一个出版机构的兴衰,因此,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应该着重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意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可以通过对经典选题策划案例、书刊装帧案例、版式设计案例、市场营销案例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以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努力让书刊策划能力成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结 语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活动已经发生了多重变化,滞后的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改革,加剧了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与编辑出版产业实践的矛盾,催生了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应该顺应产业发展形势。只有在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理念、学科培养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与调整,才能使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注释:
①肖东发 张文彦:《从“印刷文明”走向“数字时代”进程中编辑出版教育的变革》,《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