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体备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体备课范文1
集体备课,从老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两方面同时展开,教师在思考和备课的过程中得到教学启发拓宽教学思路,改善教学方法;学生在预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培养学生动脑、动手习惯能力。
一、教师的备课所备内容
1) 备《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的总体目标。
2) 备教材:整合教材,简化语法,挖掘学生语言学习潜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备学生:突出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教学应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 备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和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法制知识渗透。
另一方面,教会学生预习并教会学生写预习报告。学生的预习报告含以下内容:
5) 文化背景知识:以《Go for it》九年级第八单元为例,让学生查找中外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公益活动的资料。
6) 归纳本单元的主要话题及相关的表达方式。
7) 归纳本单元的基础语言知识。
8) 归纳本单元的学生自己的疑惑和疑难,目的在老师的教学中一一击破。
集体备课,以年级为备课组,强调教材的整合和单元内容的整合。在备课的同时要重视实效性。
二、在备课的过程中所要注意的环节
2.1知识的输入
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式学习,避免老师一言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采用设问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并且老师的设问也要分层,不同的问题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在设问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2.2知识的输出
在输出的过程中,针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可给学生一定的模板、例子,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模拟式输出。英语程度较高的学生在模板的帮助下发挥或紧扣主题自由发挥。
2.3知识的拓展
由于各班级学生的情况即学情有所不同,知识的输出和拓展的深浅应有所不同。
三、教学案例
以《Go for it》九年级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为例,备课分为七个板块:主讲人、文化常识和德育渗透、引入、听力、阅读、写作、练习与作业设计。每个板块由一位老师负责,资源共享。
3.1主讲
主讲人确立本单元的主题、语言功能、学习策略;根据本单元内容安排课时,本单元需要几个课时完成及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是什么。例如,第一课时要完成以下内容及目标: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及家人、朋友助人为乐的事例或参加过的公益活动,完成1a。
目标:归纳、总结出多样化地帮助他人的方式,有用的词汇和句型。
听力训练完成1b、2a及2b。
目标:巩固1a的话题。
口语训练,完成1c、2c。目标: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型结合本单元话题进行口语操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句型、学会有用的表达方式。
语言知识分析:
语言目标:总结和归纳能为本单元话题提供帮助的有用词汇、短语、句型,为交流、阅读、写作服务。
语法:动词短语小结。归纳初中阶段所学的动词短语,总结其含义、用法和结构,并进行归类。
本单元的重、难点:not only ... but also ...,介绍其含义、用法(倒装)和就近原则。
3.2 文化意识和德育渗透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以志愿者活动为中心,因而可以从志愿者的概念、校园内、街头巷尾所见的助人为乐行为及绿丝带扩展到在北京奥运会、广州大学生运动会、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出现的志愿者形象及志愿者工作,升华到志愿者代表的是国家、城市的形象及民族的象征。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3.3 导入
老师设计了三种导入的方式,由浅入深,每一种都要做到有效性。导入要与本单元主题紧密结合,展现相关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
1) 由课本图片引入志愿者
2) 由三创一办和绿丝带导入
通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学生自己参与的志愿者活动和助人为乐小片段引入
3.4听力
通过听力训练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可以结合中考听力,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负责听力训练的老师可充分利用好课本的听力材料,设置听力连线题、表格题、完形填空题及任务型听力题,训练不同层次学生的听力。例如:连线题针对全班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表格题和完形填空题针对中等学生;任务型听力针对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
3.5阅读
以训练阅读技能、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为主要目的,并为写作打基础。在教授阅读技巧的过程中,为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结合课文,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老师精心设计一些题目,题型多样化,难易程度不同。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设计连线题、判断正误题、单选题;对于中等生,可设计短文填空题;对于好学生,可设计任务型阅读题或让学生根据课文设计一个mind map, 以此为主线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让学生能力得到更有效地提高。另外,阅读课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3.6写作
写作训练必须以听力、交际、阅读训练为依托,在做好以上铺垫好,负责写作训练的老师设计了以下写作训练的步骤:
谈论周围的助人为乐现象、志愿者活动,目的:让学生头脑中“助人、志愿”概念清晰化、细节化、具体化,并积累素材。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需词汇、短语、句式,针对学困生,给出一个范例。目的:充分发挥课本作用,教会学生借鉴课本中有用的表达方式,降低写作难度。
作文体裁: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不同的体裁,分层布置写作练习。
3.7练习与作业设计
结合学情分析,根据学不同的学生特点和情况,分层布置相应的习题作业。
四、结束语
集体备课的过程不仅是教师资源共享的过程,更是教师精读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及确定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的过程。我们要充分依靠集体的力量提高集体备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我们的教学提高有效的帮助!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 肖礼全. 英语教学方法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集体备课范文2
一、备课规范模糊
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就是把教相同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的主题,就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究。
现实中有些学校三令五申地强调集体备课,到底怎么备?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规范、引导教师的备课行为,仅凭偶尔的兴之所至,随便指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被形势所逼,即使没有眉目,也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或者散兵游勇,由着自己的性子,敷衍了事;或者“跑龙套”,诸位教师轮流上阵,“慷慨陈词”一番,便万事大吉;或者“”,大家轮流值日,“一人栽树,大家乘凉”。如此这般,集体备课,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而且耗时费力,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难怪大部分教师每每谈起集体备课,便不知所云,心生厌烦。
集体备课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这就要有一个科学的章法,使集体备课的各环节能够环环相扣,相互衔接,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教师才能按部就班地开展备课,使集体备课发挥应有的实效。我们反对教学的模式化、程序化,更不赞成扼杀教师的个性。但凡事之初,通过一定的“规范”,抛砖引玉,加强教师工作开展的方向性,绝对不是一件徒劳无益的事。鉴于此,要备课,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不能只提出口头要求,要拿出科学的章法。一要整体规划,阶段推进。二要集思广益,明确主题。三要科学设计,专业引领。
二、管理机制疲软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想搞好教育,管理是必做的一门学问。“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名校的先进经验都昭示着一个道理:要向管理要质量。实践也证明,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只有建立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由于对教研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认为开展教研活动是“不务正业”,自然也就懒得费时费力地去建章立制。于是,我们就经常见到这样的集体备课:大家围坐在一起,集体拉呱聊天,或者偶尔你一言我一语,表达一些无关痛痒的意见。一次活动记录,要么寥寥数语,不知所云;要么老生常谈,套话连篇。研讨结果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而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健全,但却只是案上花瓶、沙盘蓝图、墙壁标语。原因就在于对制度的落实打了折扣,管理中或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者置制度要求于不顾,只做表面文章。因此,有时一些学校开展活动,看似大手笔,却难见真文章。
由此可见,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看似是教师拿不出热情,其实是学校管理没有到位。课改之初,教师对教研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深入,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具有一些惰性。纵观课改十年,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契机,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是办学思想落后,还是教学模式滞后?思来想去,都不是,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模式确有独到之处,但现状没有改变,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制度的建设,或者对制度执行不到位。
一言以蔽之,推行集体备课,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要在具体的活动中“激活”制度。健全与落实管理机制,一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二要规范严谨,科学实用;三是要循规蹈矩,适时介入。
三、合作观念薄弱
集体备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思维的碰撞”。而这种思维的碰撞需要教师个体的能动创造,在互动中擦出智慧的火花。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们只有一个苹果;我给你一种思想,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们却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同一问题的两种思想并存,自然就会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而拓宽教师的视野。
但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往往以“老教师”自居,成了典型的经验主义者。这些人往往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习惯于“依葫芦画瓢”,得过且过。对冲击他的僵化的思想,或者多年积淀的定势思维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思维,常常感到无话可说,甚至于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还有部分教师,拘泥于个人主义,对于集体活动总是漠然视之,或者置身事外,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于分内的事不是推三阻四,牢骚满腹,就是装腔作势,无病;要么缄口不语,冷眼旁观,要么肆意发挥,夸夸其谈。这种状态下,怎么会有所谓的“思想碰撞”呢?现在的集体备课普遍缺乏实效性,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经验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都可谓是集体备课活动中的“保守派”,是阻碍集体备课活动有效开展的“魔障”。经验主义、个人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学校变着法地“搞应试教育”,重成绩,轻过程;重个人表现,轻团队建设,同事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弱势群体的教师怎么会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将锦囊妙计倾囊相授?而这种经验主义、个人主义如果掺杂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危害却是十分严重的,这种状态下,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怎么进行合作呢?如果这样,加强集体备课,实现智慧共享,岂不是一句空谈。
集体备课强调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在互动互补中,实现优劣相长。而忽略了“合作”,这一活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要能够在新的形势下,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在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校就要为教师创设合作的环境,搭建交流的平台;教师也要放下包袱,实现“合作共赢”。要坚信“相击发灵光,切磋成良玉”,“合作”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集体备课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备课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备课管理,切实提高备课效益,我们决定进一步改进集体备课,开展备课改革。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的高度融合,让集体备课活动与新课程改革携手同行,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二、主要措施
1、制订计划。学期初,由教研组长提前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时间、中心发言人及研讨主题,提前三天通知。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内容后,钻研教材,进行备课准备,撰写备课发言稿及教学设计思路,以备集体议课时发言。
2、磨课实践。首先集体研讨,由主备人写出教案,并执教。参与听课的老师评课,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共同改进。对教案进行二度修改。个人执教可根据本班的学情,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修补,写出个性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付诸教学实践,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教师本人和班级的实际,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以求最佳效果。
3、反思提炼。在教学结束后,备课组教师根据交流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在反馈的基础上,各位教师要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认真撰写教后札记,分析成与败,总结得与失,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范文4
经过集体备课,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奇怪的是:一样的导人新课,一样的质疑讨论,一样的教学过程……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
显然,这种集体备课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情感的沟通,没有商榷,没有争辩。可以说这是违背了“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回顾我们过去的集体备课,人们由于只注重“集体”,忽视了有些关键因素,难免走人“误区”:注重了“集体”忽略了“个体”,注重了“形式”忽略了“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共性”,忽视了教师的“个性”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过去,我们通常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彰显教师个人对文本教材的独到见解,但个人独立备课有它一定的局限性。现在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目的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但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同一模式。
其实,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像上述提到的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如出一辙”,这样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是否能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是否能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呢?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人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我们学校鼓励写个性化教案。在集体备课共同教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和思维惯性,要求体现个性特色。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组内成员进行整合,提倡块状设计,即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整合者可以根据大家的讨论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间,以便于执教老师作个性化的修改。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其他教师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其他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钻研、反思、改进。这“空白”之处为教师提供了思考时间,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重视“集中”,忽视了平时的“交流”
有的学校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规范。如制定了“四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各次备课内容等。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每周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做好考勤记录。还专门安排集体备课时间,每星期1课时。每次备课组集体活动先拟定讨论课题,减少盲目性。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确实使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其实,组内集体交流过程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中落实教法的过程。
但是,在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这样在交流时无形中就有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大部分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商榷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集体备课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在交流中我们赞赏的不是对某一个问题的相同观点,而是对某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然后引导争辩,在争辩中产生“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沟通情感”,最终择取较好观点。
备课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让教师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习惯。应该放开备课形式。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学习先进的科学教育理论,获取教科研信息,更新教学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带到教研组来。不仅是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因为就靠集中的那么几课时,是很难把问题真正地解决。而应该注重平时,大家有空就进行交流。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在忙碌自己的事情,而且长久以来形成“文人相轻”的倾向,不屑于交流。如果平时在教学空暇的时候,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确定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点,教师在交流中,把自己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那么,学生中的问题也就可以及时地反馈。集体备课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应该说“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集体备课的理想状态。
三、注重“课前”,忽视了课后的“反思”
预先备教学重、难点,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集体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生情、班级情况,在此基础上确立教W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这样,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才能为集体备课打好基础。
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老师们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课后,教师认真反思,突出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都是在备课。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可能成为失败的教训,教师们将教学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第二年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
人总是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学校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捕捉教学细微之处。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集体备课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51-01
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老师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我们五年级数学组以“圆”这一单元进行了集体备课的尝试。
下面把这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概括成三个方面,采撷其中的几朵浪花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备教材,理解教材意图
1. 对比新旧教材
讨论组合图形面积教学时的情境:
师1: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旧教材选学内容,为什么新教材中却把它作为必学内容?
师2:教材的意图是通过增加环形面积的教学,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计算难度问题可用计算器计算。
师3:用计算器计算,这样如何面对考试?学生用惯了,依赖计算器怎么办?
师4:教学时我们要教育学生计算难度大时用计算器,难度不大时不用计算器,不依赖计算器。
师5:这一单元中确实有的题目计算较难,比如课本第107页第5题、第110页第6、7题,由于要尊重事实,数据较大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而像课本第108页第9题无须尊重事实,数据计算又复杂。教学时可以适当改变数据,降低计算难度。另外计算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细心计算、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
集体备课时老师们的思维碰撞,在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中,凸显新课程理念。备课时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联系前后教材
数方格方法的讨论情境:
师1:这里数方格时涂色部分接近1整格的,按1整格计算,其余不满1格按半格算。我记得上学期我们在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是凡不满1格的按半格算,这样前后数方格的方法就不一致了。
师2:如果我们教学时不告诉学生这种数法,学生肯定会按照原来的数法,这样数出来的四分之一的圆面积是11.5平方厘米,一个圆的面积就是46平方厘米,就算不出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或3倍多一点。
师3:我记得上学期数树叶等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题目中有要求不满1格的按半格算,而这一题没有要求就应该按具体情况来看,在第一幅图中有两格非常接近1格,就按一格算。教学时一定要先具体指导学生数方格的方法。
备课时注重教材的前后比较钻研,了解教材前后的联系和区别,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二、备教法、学法,高效掌握知识
研究圆的特征情境:
师1:我觉得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必要出示书上的四个讨论提纲,可让学生先猜想圆有哪些特征?你准备怎样验证?然后围绕猜想小组合作验证。
师2:我想学生可能猜想不出。
师3:学生应该能猜想出。因为学生有画圆和学习半径、直径的基础。
师4:有了这样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可以更大胆点,让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直接探索圆的特征。
师5:那教材出示这四个讨论题的意图是什么?
师6:我觉得教材并不是唯一,有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备教法和学法,教法要为学法服务。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在几种教学方法中选择最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
三、备重、难点,突破常规教法
关于例8教学讨论情境:
师1:沈老师先让学生用16等份的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动手用32等份拼。我觉得用32等份的拼学生操作起来既困难又费时。
师2:我也认为将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的操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拼成的图形会有什么变化?
师3: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极限思想,学生能想象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吗?
师4:我觉得可能较难。如果在课前或导入部分安排剪圆的活动,在剪圆的活动中学生会发现,平均折的份数越多,剪出来的圆越圆。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就能想象出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师5:如果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拼法,怎么办?
师6:我觉得学生拼出什么图形,就引导学生由哪种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师7:由其他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太繁琐了,更何况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先处理由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其余的情况,可以另行安排时间处理。
集体备课范文6
步骤一:个人先期备课(在进行集体备课前完成)
1.主备人印发备课内容预案(下周讲课内容)
2.个人备课的要求:
①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山东省考试说明。②研究教材特点,弄清重难点 分析与其他章节的关联。③分析学生的基础情况与学情实际。④阅读、研究参考资料。⑤演做习题,从中选取随堂练习和随堂作业。⑥写出个人教案。
步骤二:教研组长检查个人常规
1.教研组长检查各位教师的个人常规,并通报检查情况。
2.检查具体内容是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情况两项。教案检查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否恰当,可操作性强;(2)教学过程中教法设计是否具体有效,能体现新课改要求;学法设计是否得当,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重、难点是否明确、准确,有没有具体的突破方法;反馈练习是否能强化检测效果等;(3)学案个数是否与课时一致,是否与教学计划一致;(4)有没有个人教学过程的反思。作业检查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作业布置是否适量,题目大多数是否经过精选,有一定的典型性、指引性,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要求。(2)批改是否及时、规范,批改日期、等级是否齐全,有没有评语,特别运用激励性的评语。(3)绝大多数作业有没有反馈矫正措施,改错的题目是否做了二次批改。
3.检查的侧重点在于教案和作业是否切实做到了“备学生”,使得讲授内容切合学情;是否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学习、综合探究的理念,这是评价是否实用的最重要的标准。
4.教研组长在检查完毕后,对教案和作业以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作出评价,并签字。对缺乏实用价值,达不到中级要求的要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步骤三: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
1.主备人一般由组内教师轮流担任,但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2.陈述的基本顺序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
3.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说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
4.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步骤四:集体探讨(关键步骤)
1.讲―其他教师简要陈述教学设计、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一般选择两三位老师,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环节有异议的地方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3.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4.主持人作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归纳起来,提供给主备人和其他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注意问题:①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②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③主备人要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逐一解决。④教师在初备的教学设计上要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步骤五:修改个案(二次备课)
1.根据步骤三达成的共识,形成“六统一”( 统一进度;学目的;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
2.立足本班实际加工修改个人备课的教案,通过“圈、点、画、批、注”,加入自己的特色来形成最后的教案,以备下周教学使用,这是对集体备课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