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日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节日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节日记

教师节日记范文1

教师节日记篇【1】花儿感谢阳光,因为阳光抚育它成长;雄鹰感谢蓝天,因为蓝天让它自由飞翔;小鸟感谢大树,因为大树让它在树上做鸟巢;我感谢我的老师,因为老师打开智慧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您浓浓的师爱一直伴随左右。

老师,是您把我们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中,培育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这里凝聚着老师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如果没有你,我们就没有进步。如果没有你,我们就没有知识。老师,是您给我们知识,给我们力量,给我们战胜的勇气,让我们勇往直前。老师我永远感谢您。

记得你刚教我们的时候,在上课时,我就是知道问题的答案,也总是犹犹豫豫不敢举手。您也许觉察到了,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似乎在说:“王雅彤,别害怕。鼓起勇气试一试。即使答错也没关系。”是您温柔的目光,让我增加勇气。我才立刻举起手回答问题,虽然我回答得不怎么理想,但您还是微笑着表扬了我。

当我们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你会表扬我们;当我们考得不好时,你并没有批评我们,而是鼓励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讲给我们听。

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无论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的事情,您都会与大家一同面对。您为我们付出得太多太多,深似大海,高如蓝天。老师,您在我的眼里是神奇的。我终于明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道理。老师,我发自内心地感激您,感激您为我所做的一切。

老师,在这里,我要对您说句话;“老师,您辛苦了!祝你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写教师节的日记篇【2】今天,是9月10日,一个特别的日子教师节。

一大清早,筱薇就起来了。她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庆祝这特别的节日。她边走边边想:今天是教师节,该送什么礼物给老师呢?正当她思索时,突然,她看见田野上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野,有黄的、紫的、白的……一朵朵竞相开放。筱薇心想:这些多么像老师高尚的品格呀!于是,她兴奋地跑过去,采了一束当送给老师的礼物。

她来到学校,学校里还一片寂静。她跑到水池边,小心翼翼地握着,用水把花上的泥浆冲洗干净。便高兴地向老师办公室走去。

筱薇来到老师的办公室窗前,蹑手蹑脚的轻轻探着头,向办公室里巡视,发现老师没有在办公室里,她心想:呵,这真是天赐良机,这真是天助我也,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她轻轻地推开窗户,把了笔筒里。正当她转身要走时,却无意看到了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副老花镜,老花镜下面还放着一本语文课本和昨天刚刚测试完的试卷。她心想:老师肯定批改我们的作业到深夜。有不断回想起:多少次老师曾在办公室里熬夜,多少次曾带病上课,多少次……她百感交集,心想:老师啊老师,您的生命是一团火,您的生活像一曲歌,您的是一首诗。您太辛苦了!您有蜡烛那种照亮别人却熄灭自己的精神。您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您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粉笔染白了您的乌发,作业熬红了您的双眼。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这样想着想着,筱薇的眼睛模糊了,泪水蒙住了她的双眼……这时,她抬起头看了看衬托着几朵白云的蓝天,又看了看在阳光照耀下晶莹透亮的。于是,自言自语的说:“老师看到这金灿灿的,闻到这沁人心脾的清香,一定会欣慰的笑。”筱薇想到老师的笑,自己也抹了抹眼泪,望着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灿烂!

写教师节的日记篇【3】老师,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不仅仅是我们的挚友,也像我们的父母一样照料着我们,更像辛勤的园丁一般呵护着我们。老师用智慧哺育着我们干渴的心田。老师应得到我们的尊重,这本不可置疑。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些老师越来越让我们失望了。我多么希望碰到一位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呀!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能和我们谈到一块儿的,并不是只死板的给我们教课,布置作业。我希望老师能和我们聊聊天,能和我们说说笑笑。我也并不是说我现在的老师不好,我也不认为老师离我的距离很远,那么难以琢磨。我现在的老师,就离我心目中的距离很近,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下课老师也和我们玩乐,使同学们对他的感觉很好。

教师节日记范文2

热闹过了,就像是曲终人散,感觉更像是一次节日的狂欢,积聚到教师节达到了。于是身边的教师对于年年如此的教师节有些厌烦了,不断有身边的教师会说“教师节让我们歇一歇、静一静就好了”。这就是管理学中的“边际效应”作用,边际效应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相反的是单位效用却是逐渐递减的。简单地举例说,当你肚子很饿时,你吃第一口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得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他的包子已经不起任何效用了。了解了边际效应的概念,接下来我们面对教师的抱怨就可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教师克服边际效应而对属于自己的节日有喜悦的期待?笔者认为少些对教师整体的外部推动,重视呼唤起教师对节日的真心回应才是我们管理者需要思考的。

搞一次小调查。在教师节前由管理者分头做一次小调查,聊一聊教师的需求是什么,做归纳梳理来确定教师节的主题,或者先确定几个主题框架让教师自由选择与补充。小调查操作起来不复杂又容易贴近教师的需求,就此安排教师要求相对集中的主题式的联谊会才更有针对性与操作性。小调查更侧重于教师的真实需要,因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而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

安排一个小团体活动。充分利用年级组平台,在学校统一活动的基础上留下充裕的时间让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自由活动,学校可以提供后勤、场地,甚至是物质上的多重支持。因为年级组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可以让教师们自己商量,自己说了算,过节更具有自主性,也让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这能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合力协作提供帮助。大统一与小自由结合的过节方式更侧重于放大扁平组织的力量,让教师们感觉到教师节更轻松和随意。

进行一次家访。将教师节这种被关怀的幸福感从教师自身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及其家庭,换一种更有意义的形式来给教师自己的节日增添几分价值感。家访这种形式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神圣感,坚决淡化行政命令色彩,不能为了某种形式造成教师新的工作负担。家访形式侧重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教师节更具职业意义。

约定一次美好的期待。将教师自己或他人对自己在生活、工作、个人发展等各方面作出的美好祝愿封存起来,犹如将美好的愿望进行储蓄,随着教师自己慢慢成长“化茧成蝶”,在约定时间到来后打开当初的美好祝愿,教师会回想起那段时间的一景一幕,会很感动。美好的期待不满足于短期的激情,更侧重于将感受体验延长,这样中长期的情感交汇更能获得别样的体会和收获。

教师节日记范文3

关键词:日语 文化 交际 障碍

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讲一些语法上没有错误,可就是听起来不自然、很别扭的日语语句,在和日本人交流的过程当中,也经常因为一些不恰当的表述而发生误会。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理念去理解日本民族的语言现象,对于日本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缺乏了解。表面上看来这是语言交际障碍,其实,它是表现在语言上的文化冲突。因此,笔者认为日语教学当中,不可忽略对学生给予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和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的语言现象都体现出文化的影响,并起着承载文化的重要作用。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因为文化不但有共性,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异性,不同的人文、地理、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演变进程,必然会导致在文化方面产生差异。因此,学习日语必须了解日本文化,了解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但是,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中日文化诸多的相似之处,而忽略了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经常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去理解、表述日语,从而产生交际障碍。

一、日语学习应该从了解日本文化开始

正如前面提到的,学习一门外语,除了要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了解说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习俗、人伦道德规范,了解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更要了解他们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学习,它实际上是向学生传授一种跨文化语言交流的技能。所以,我们应该立足于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及其深刻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襦咫尺”,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给日本文化以深远的影响,这种历史渊源使中日两国无论在语言文字方面,还是在文化传统与习俗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古代的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汉字、儒家思想、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突出表现。正因为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文化精髓,也就使日本文化表现出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特色。但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生活环境,又使得中日两国文化各具特色。我们应该在看到中日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同时,知晓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的一些交际障碍与误会。

如果说对日本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那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日本人在平常交际的时侯,特别注意双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日本文化所讲究的“间”。而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和”,它指的是管理秩序、人际关系等的有序和谐。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正是日本文化这一特质的最好体现。思想意识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日语中很多表达方式都很好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这种特征。

日本文化强调“和”,非常注重礼仪道德、人伦规范。日本人在日常交际当中,特别注重上下尊卑、内外亲疏等关系的处理,体现在语言方面,必须根据上下级别、内外亲疏来决定语言表达方式,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日语敬语,简单的一个敬语被细分为“尊敬语”、“谦让语”、“郑重语”等。如果敬语运用得当,就可以很好地通过语言形式来反映内外、尊卑、亲疏、上下等级等人际关系。另外,日语动词的授受关系的表达,也是重在强调内外关系和恩惠意识。如もらぅ、ぃただく、ぁげる、やる、くれる、くださる等,如果能正确运用这些词汇,授与受的关系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无论日语敬语还是授受关系的表达,这些都是同学们在学习日语时备感头疼的部分,大家甚至不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要分这么细,弄得这么复杂,其实,这正是日本儒家文化推崇“礼”,强调道德礼仪,尊从制度习俗、等级尊卑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如果我们缺乏对日本儒家文化的了解,当然就会对这类的语言表述感到茫然了。

二、学会用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去理解日语的语言现象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我们最先接触到的语言表述一般都是寒暄语,看似普通的寒暄语折射出的却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色彩。日本人见面打招呼会围绕天气情况寒暄一番,连写信的时候,开头的问候语也一般是围绕着天气。这和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不无关系,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多变的气候条件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日本人非常关注天气的变化。这方面不同于我们中国人,我们见面常常说的是“吃了吗?”“去哪儿啊?”之类,这与日本人的寒暄方式截然不同。假如我们和日本人见面打招呼说“您吃了吗”,对方肯定会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我们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于日本人的这样的寒暄习惯就不难理解,在和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就知道如何选择恰当而得体的问候语了。

对于日本人在就餐前总要说的「いただきます,和饭后还要说的[ごちそぅさま],许多同学感觉不太好翻译,感觉找不到恰当的汉语来表述它。日本人对大自然和神明深怀感恩之心,感谢大自然赐予食物,感谢神明给予保佑。这句话很难翻译成贴切的汉语。我们只能把它理解为“吃”、“喝”的郑重说法,或者译为“不客气了”等等。然而,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角度去分析,说“我不客气,我要吃了”难免会觉得生硬,当然就更无法理解日本人一天几次不厌其烦地这么说了。其实,在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对日本文化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实际运用时就难免会感到别扭,从而带来语言交际的障碍。

三、结合中日文化差异正确理解词汇含义

初学日语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望文生义,而且犯这类错误的情况非常普遍。当大家看到日语中出现的汉字时,往往习惯于用我们中国这个汉字的意思来解释、理解它。中日两国的文字当中确实有很多相同的汉字,但这里指的相同仅仅是“形”同,其读音以及文字词汇的含义却大不一样。众所周知,日本文字起源于我们的中国汉字,这正是日本文字中会有这么多中国汉字的原因。但日本人没有照搬照用,稍加改变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东西;再就是由于日本所特有的文化背景,赋于它们不同于我国汉字的独特含义。这类词汇很多,如:“大丈夫”“娘”“勉强”等文字,它们的含义和我们汉语中这些词汇的含义截然不同。

另外,在理解、翻译一些比较特别的词汇的时候,我们如果对日本特有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产生。我们汉语中有“洗手不干”一词,在日本却被译成了“足を洗ぅ”,其单纯的词面意思是“洗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也是源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特色。日本的水资源丰富,有许多优良的稻田,农民平时劳动主要在水田里,下水田劳作结束后要洗脚,所以,“洗手不干”在日本被译成“足を洗ぅ”,即“洗脚不干了”。如果我们对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对于日本人如此翻译“洗手不干”一词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可见,理解一些特定词汇的含义,应弄明白这些词汇背后所反映的特有的文化背景,这对于我们学习日语会有很大帮助。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中日两国有这么一些节日,节日的名称完全相同,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节日的庆祝方式、通过节日庆祝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却不尽相同。比如“七夕”这个由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而流传下来的节日, 使我们联想起的是牛郎和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爱情的朴素情感。日本也有“七夕”节,但却是孩子们的节日,在这一天,孩子们会把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写在纸条上,再把这些纸条挂在树枝上,以此来期盼愿望成真。

四、正确理解日语表述的模糊性

前面我们提到日本人强调“和”。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会特别在意对方的感受,日本人习惯于很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日语给我们的感觉很模糊,甚至有些暧昧。他们在日常交际中很少使用直接断定的表达方式。在正式的书面表达中也很少看到“…は…でぁる”这类的判断句式表达,取而代之的是“ではぁるまいが”“ではなかろぅか”“…のょぅな がする”等模棱两可的表达。在日本人看来,太过于直截了当有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不好的感觉,有可能会被认为没礼貌、不谦虚,甚至会给人独断专行的感觉,所以他们对于一个问题尽量避免正面回答,而是尽可能使用犹豫或拿不定主意的口吻,听上去像是在和对方商量,这样做的好处是给自己和对方留出了回旋的余地。另外,日本人在谈话时,时常夹杂着“ぁぁ,そぅか”“ぁぁ,そぅぃぅゎけか”之类的自言自语。日本人为什么在谈话时总好像在自言自语,他们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如“こまったな”这句话,如果是直接对对方说的,就会迫使对方产生一种帮助你的义务感;但如果你是在自言自语,对方则有可能提出帮助你,也有可能装没听见。这样给自己和对方都留有余地,对方即便不想帮助你,也不会感到难为情,因为这样不需要直接拒绝,避免双方都尴尬。因此,日本人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愿望,像这样的含蓄、暧昧的表达形式还有很多。而我们中国人崇尚的是“是非分明”,行或不行都应该告知对方的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对于问题给出一个不明确的模糊回答,不是我们提倡的。若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日本人这种模糊的语言表述,恐怕会引起误会。还有一种情况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你如果想对一个日本人表达赞美之情,在措词上也要十分小心,而且必须考虑被赞美者的身份、地位。比方说,学生想赞美老师课讲得好,可以这么对老师说“老师,您的课讲得太好了”,在我们中国,这样直接向老师表达赞美,不会被认为没礼貌。可如果在日本,这样直接赞美老师却被认为是极其失礼的,日本人认为,对于长辈表达赞美不应该太直接,而应该采取婉转的表达方式,同样是赞美老师,他们可能会这样说“非常感谢老师,因为您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由此可见,日本人习惯于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理解日语的模糊性这一特质,尊重日本人的语言表述习惯,有助于避免交际障碍的产生。

五、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内容

在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文化的共性较为容易掌握,而看待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时,却容易产生局限性。一些流于表面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容易被感知,而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特质,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将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导入日语教学之中。在进行文化内容导入时,应注重实用性,必须有针对性,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中日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性导入,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日本文化的深刻内涵,逐步引导学生走出日语交际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刘宗和.日语与日本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松下幸之助.关于日本和日本人[M].东京:株式会社大进堂.

[3]徐一平.日本学基础精选丛书——日本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南博.日本人の心理[M].日本:岩波新书,1978:49.

教师节日记范文4

积试验,效果明显。为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推广,现将辣椒嫁接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

1.l砧木选择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是从南美洲引进的野生辣椒品种,高抗土传病害,耐高温高湿。

1.2接穗选择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辣椒品种,如陇椒 2 号、陇椒 3 号、陇椒 5 号、新陇2号、陇椒 13号等。

2嫁接育苗

2.1播种期日光温室辣椒越冬茬栽培一般在 7 月上中旬至 9 月上旬开始播种育苗,适宜温度为气温 25~30 ℃ ,地温15~20 ℃ ,砧木播种期应比接穗早 5~7d左右,砧木一般用营养钵育苗。

2.2嫁接方法采用劈接法。当砧木苗长到 5~7片真叶时,即开始嫁接。嫁接时将砧木苗上端的 2~3 片叶切掉,保留 2~3 片真叶,用嫁接刀在断茎顶端自上而下垂直一刀,刀口长 0.80~1cm ;接穗选择长 5~7cm ,生长健壮、节间长短适中、不徒长、组织充实的辣椒苗,剪掉上面的大叶和花蕾,保留2~3片真叶,在半木质化处除掉下端,将切口处削成楔形,楔形面长与砧木的切口大小相等,然后将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使砧木与接穗切口两端对齐紧密结合,用圆形嫁接夹固定。

2.3嫁接后管理嫁接后将苗床浇足水,搭小拱棚呈密闭状态,7d内不通风,保持95%以上的湿度,温度白天 20~26 ℃ ,夜间 16~20 ℃ ,防止高温。在小拱棚的薄膜外层覆盖 4~6 层遮阳网或其它遮阳物,嫁接后的 4~5d,全部遮光,以后半遮光,随着伤口的愈合逐渐将遮阳网一层一层去掉,并且逐渐通风,由小到大。通风期间仍要保持畦间较高的湿度,地面要经常浇水,完全成活后转入正常管理,及时打掉砧木萌发的侧芽,并且去掉嫁接夹。嫁接后第15~20d即可定植。

3定植

3.1定植前准备及时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株烂叶、病虫残体,在播种或定植前;对土壤深翻后扣栅,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高温闷棚消毒。药剂消毒每亩用硫磺粉 2~3kg 、敌敌畏 0.25kg 拌上锯末分堆点燃,然后密闭熏蒸一昼夜,放风,无味时使用。使用的农具全放进温室,共同消毒。温室大棚通风口及前屋面距地面 lm 范围用防虫网密封,防止害虫迁入。

定植前整地施基肥, 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 3~5吨、复合肥 20kg 、酵素菌生物菌肥 100kg 、硫酸钾 15~20kg,深翻细耙,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按行距120~130cm 起垄,垄高 20~25cm,垄中间开深10cm小沟,然后灌水,覆膜。

3.2定植选择晴天早晨或下午进行,有遮阳条件的可全天进行,按株距 45~50cm开穴,并灌满配置好的消毒水,将苗坨放入定植穴,每穴2株,穴内再浇水,第2d封穴,每亩定植4 500~5 500株。

3.3定植后管理

3.3.1温度管理。缓苗期白天温度24~27 ℃ ,夜间 12~17 ℃ ;壮秧期白天温度为 20~25 ℃ ,前半夜 14~17 ℃ ,后半夜 13~14 ℃ ;开花结果初期白天 24~28 ℃ ,夜间 13~18 ℃ ;结果期白天 25~28 ℃ ,夜间 12~18 ℃ ;深冬季节实行三段变温管理:上午 25~28 ℃ ,下午 25~20 ℃ ,夜间 12~18℃;当棚温升到 28 ℃ 时,开始放顶风,下午室温降至 20 ℃ 时关闭通风,夜温低于 10 ℃ 时,应多层覆盖保温;翌年春夏季节辣椒第2次结果盛期,白天 25~28 ℃ ,夜间 13~20 ℃ ,当室内夜温在15 ℃以上时,揭去草帘。

3.3.2水肥管理。定植后 3~4d开大沟灌缓苗水,之后不再灌水,进行蹲苗。开花前1周喷叶面肥2~3次。门椒坐住后开始浇水,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和磷酸二铵的配方肥 25~30kg ,配方比 1:1.50。以后视土壤墒情进行浇水,原则是见干见湿,小水勤浇。浇 2 次水,追 1 次肥,结合浇水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 30 kg,钾肥25kg。进入12月份,每天在揭帘前30min开始施用 CO2 ,使温室内CO2浓度达到 800~1 000ml ,增产效果显著。

3.3.3光照管理。定植后 3~4d,适当遮荫,苗不萎蔫不遮荫。以后各阶段要经常清洁棚膜,保证透光良好,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草帘尽量早揭晚盖,在阴天和雨雪天也要揭帘 3~5h,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权,摘除老病叶,保证株间透光良好。

3.3.4植株调整。门椒开花前,在定植穴上方拉2 道南北向的铁丝。铁丝高度一般为 1.80~2m ,牵引的角度要视植株长势而定,植株旺时,可放松些,把主枝生长点向外侧稍微弯曲,因结果而造成生长势弱的枝条,可用绳缠绕提起,以助长势。在门椒以下各叶间发生的腋芽,及时抹去,如果腋芽萌发枝条,可将其摘心处理。一些老叶、病叶要及时摘除。辣椒忌枝条重叠,前期剪除拥挤枝条,以防直立生长,早春发出的大量枝条,造成内部拥挤,要疏剪弱枝、徒长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采收

门椒要适当早收,以防坠秧,果实要长到最大限度,果肉增厚变硬,果色变深时采收。辣椒枝条很脆,采收时要注意防止折断枝条。因管理不当而出现的僵果、尖果、红果要及时采收。

5病虫害防治

辣椒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疫病、白粉病、灰霉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白粉虱、红蜘蛛等。

5.1病毒病在生长期间喷施 2~3 次病毒灵或病毒K防治病毒病,并注意防治蚜虫、白粉虱,防止病毒病的扩展。

5.2疫病 定植后前期用 25%瑞毒霉或甲霜灵 800 倍液, 5~7d灌1次根,定植后用代森锰锌 600 倍液喷雾保护。发病严重期用硫酸铜等铜制剂农药灌根,每穴灌药液 0.50 kg 。

5.3白粉病发病初期用 50%的特富灵或70的晴菌唑粉剂 1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7d l 次,连续 2~3 次。

5.4灰霉病发病初期用 50%速克灵粉剂 1500 倍液或 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液喷雾,每隔 5~7 d喷 1 次,或用速克灵烟剂连续 3~4 次熏蒸。

教师节日记范文5

初级日语教学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指对于日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针对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各类教学活动和综合运用的教学活动。目前国内日语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才开始学习日语的“零起点”学生,在一年内掌握日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为后续的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日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必然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进行,缺一不可。然而现行的日语教学模式更注重理论,单词——语法——课文——习题的惯性教学模式,专攻单词、语法,以通过各类考试为目标,语言成为了毫无生气的静态的道具,实践教学环节单一,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学习兴趣变淡,学习欲望低下,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潜力。只有加强初级日语教学阶段的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为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必须重视初级日语教学阶段的实践教学。

二、初级日语教学阶段的实践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认为实践教学只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处于辅助地位。特别是初级日语教学阶段,教师缺少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实质性的总体规划;在课程结构上,实践类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大三或大四学年;大部分高校日语专业实践活动一般是以日语角、日语沙龙等形式进行,由于受时间、经费、资源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此类锻炼学生日语语言实践形式的活动往往难以保证有效进行,每学期只能是开展一次或两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用并不大。

另外,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新建本科高校日语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院校在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管理以及实践教学评价等文件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缺乏一套完整的日语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开展对学生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效果等方面的管理与评价。

三、初级日语教学阶段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课程设置上,增设实践类课程

尽管有些高校在初级日语教学阶段开设视、听、说等课程,但是没有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基本上是初级教学阶段开设2课时的会话课、听力课。这样就使一些教师认为这门课是多余的、是累赘的,从而影响预期教学效果。实际上日语实践教学课,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工作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阶段的日语实践教学应增设日语会话、日语视听等实践类课程,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性较的课程,设置小班授课

初级阶段的日语教学,是纠正学生语调,培养语感,养成良好听说习惯的关键期。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日语专业班级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有的高校班级人数多达40人左右。对于这样庞大的班型,要想保证教学效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如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开课前,由外教对学生进行日语语言模仿测试,按照考核成绩依次分为几个小班,每班 5~6人,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小班授课,使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有展现的机会,强化学生开口说日语,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开发和利用实训教材,多利用网络,报纸,媒体信息

实训教材主要包括实训授课计划、实训指导书、实训多媒体课件、实训教学音像教材等。没有实训教材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实训效果。很多高校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匆忙查找一些资料给学生,难易度把握不当,系统性也有缺失,无法起到引导学生操作、检验学习过程和结果。初级日语教学阶段的实训教材,应根据学生水平制定授课计划和指导书,优化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知识点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利用网络、资料室,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此,应加强网络、日语图书资料室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个性化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日语实践环境。

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初级阶段的日语教学,应注意到学生本身掌握的日语表达有限,对日本社会文化的了解较少,因此在讲授知识时,更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创设情景教室,让学生有较直观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给学生看日本人有关书信、明信片、贺年片等方面的录像,并进行现场操作,当场指导他们练习写书信、明信片、贺年片及一些简单公函的写法与格式等。另外,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应该是“输出式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并举,如果和往常一样以传授知识的“输入式教学法”为主,便会削弱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

5.举办各类适合初学者的活动

作为第二课堂的所举办的实践活动,应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日语水平,为他们量体裁衣的举办一些活动,如有话题准备的日语角,专家讲座,日语书法大赛等。

日语角不是学生和老师单纯地聚在一起聊天,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提前一周由学生和老师商量确定日语角的话题,话题一定要体现出日本文化特色和交际特点,在日语角的交流中予以体现。学生事先学习和调查与该话题的相关知识,包括语言表达、文化背景等。老师也可根据该话题相关的文化语境以及符合该语境的日语表达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随时对学生错误或不恰当的表达进行纠正。

另外,邀请经验丰富的日籍人士进行讲座和培训,并开展与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日语语言的运用以及对日本文化的理解,真正做到了所谓的“求真务实”。同时邀请国内专家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进行日语的专题讲座,可以高效及时地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同时带来先进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开阔学生的眼界。

以上,针对初级日语教学阶段的实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点滴看法,希望由此得到更多来自大家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向洁.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

教师节日记范文6

关键词:日汉外来语;历史发展;介入方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2-0085-05

对于外来语的研究,近年来日中学术界多集中于对各自语言体系中外来词汇在形成、分类、用法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外石野博史『現代外来語考(1983)中以西方外来语源语为研究对象,通过源语和外来语的词义比较,传入前后发生的词义差别,以后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国内,史有为《汉语外来语》(2000)探讨了汉语外来语的历时概述,外来词的性质与功用,外来词的类型以及外来词的走向与规范等;刘正琰《汉语外来词的历史回顾和词源考证》(1983)等运用计量词汇论,对照词汇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整体和特殊领域两个角度,对汉语中来自西欧的外来语传入历史,词性、词义来源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在外来词汇比较研究方面,参照石绵敏雄的『外来語の総合研究(2001)、彭广陆的『中国語の新語辞典に見られる日本語語彙の受容(2004)、李玉的《关于日语和汉语中外来语的考察》(2007)等文,可以发现日语学界大多集中在以词汇量的统计、功能类型、语义类型、原语和借用语的词义用法差别、汉语外来语和日语外来语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对比研究。

“外来语区别于其他一般词汇的特质就在于它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交融,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带有两个民族文化的烙印[1]”。因此本文选取了从介入历史背景及方式等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对外来语在汉日词汇体系中的融合过程出现的异同,分析社会变革,语言、民族文化等对词汇融合的影响,旨在揭示这一表层现象后二者之间的深层文化现象,为日汉外来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汉语和日语中关于外来语的概念

关于外来语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日中两国学者各有不同的认识。石野博史、金田一春彦等众多日本学者认为,日语外来语应该从狭义角度进行探讨,即从欧美语系引入的词语;和制英语;以及近现代从汉语、朝鲜语等东南亚各国引进的词语。中国著名学者史有为、杨锡彭等都主张从广义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即外国的语言传入本国,经同化,被社会普遍接收,作为本国日常使用的语言。本文亦是采用广义概念的观点。

二、外来词汇介入的历史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完全封闭的,都要同其他民族的语言进行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交往”[2],这就直接导致了任何语言的词汇中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外来词。因此,可以说外来词是不同语言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不同民族间交流往来的见证。

(一)日语外来语的介入历史

日本同西方文化的接触始于16世纪中叶。1543年来自葡萄牙的商船漂流到日本的种子岛,开始与日本进行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往。随着贸易与文化的往来,一部分葡萄牙语被引入形成最初的来自西方国家的外来词汇。如,现在日语中常用的“パン(面包)、ボタン(纽扣)、タバコ(香烟)、キリシタン(天主教教徒)”[3]等外来词汇都是由当时传入的。此后,来自葡萄牙的传教士也进入日本进行传教,现今日语中的罗马字,即拉丁字母,就是由当时的葡萄牙传教士传至日本的。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曾几度兴起“罗马字热”。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的商船与传教士也来到了日本,并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语,例如:ペンキ(油漆)、ビール(啤酒)等。

荷兰人最早登上日本列岛是在17世纪初。江户时代,日本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断了与外国的交流,只保留同中国与荷兰进行贸易文化往来。因此当时的日本社会主要是通过荷兰人与荷兰语书籍获得西方的学问与知识,于是出成了“蘭学”现象的盛行与发展。日本大批的学者及有志之士学习荷兰文化、翻译大量的荷兰书籍,伴随着这种状况,从荷兰也传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ガラス(玻璃)、ゴム(橡胶)、コーヒー(咖啡)等。

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后强迫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使日本失去了闭关锁国的状态。特别是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开始实行文明开放政策。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日本政府决定学习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等。并派遣大批有志青年到欧美国家深造。“西方文化的余波像怒涛一样波及整个日本,日本社会从上到下到处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4]”这种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促使西方诸国的语言词汇也不可避免的被移入日语,并广泛分布于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科技、文艺、美容、化工、音乐、教育、政治、经济、法律、体育、日常饮食生活、生物、戏曲等各领域。从而使外来词汇的传入进入了一个。后来,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盛行,外来语传入的被迫一时中断。但战争结束后外来语又开始在日本流行。直到现在外来语的发展一步也没停止过。特别是当今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高科技的应用,互联网的出现,更加速了外来语传播的速度。

(二)汉语外来语的介入历史

汉语中吸收我国各民族及国外其它民族中的外来词很多、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汉语第一次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频繁的贸易往来不但引进了许多新事物,也随之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词汇[5]36”。这些外来词多与动植物名有关,如,葡萄、狮子、苹果、酋长等诸多词汇,一直到现在还经常为人们所使用。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汉民族与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贸易的往来,从而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丰富了汉语中的外来语。如,哈达、骆驼等。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不断传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佛教有关的外来语,如,菩萨、世界、平等、如实、刹那、绝对、相对等。这些从西方以及国内各民族之间传入的外来词汇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明清时期,大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也带来了大量的西方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生活、地理常识等方面的词语,如:芭蕾、沙龙、啤酒、马拉松、赤道、地球、寒带等。

近代到前后,是外来词汇融入汉语中的第二个高峰。后,中国的许多有志之士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伴随着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各种新思想、新事物、新概念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同时也使大量的外来词汇不断融入汉语。这些被汉语吸收的新的外来词中,不少词汇来自日本。 这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的诸多知识分子到日本学习,翻译对西方的科技文化、文学、社会著作等文献,一些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的日语词汇也开始融入汉语,如:工业、农业、经济、社会、国家、时间、科学、文化、思想、真理、民主、知识、政府、阿司匹林、凡士林等等。这些外来词汇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不但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加深,在中国又掀起了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文化的,随之又产生了新的外来词汇。如,伊妹儿、托福、脱口秀等等。这些外来语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进入汉语,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日汉外来词介入历史发展比较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汉语吸收外来词汇的历史远比日语悠久。从西汉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就与中亚国家进行交流,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也引进了大量外来语。而日本开始接触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语则是在1543年以后。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

其次,吸收阶段和语源上的差别。中国在明代以前主要吸收的是边疆少数民族以及中西亚各国的语言。如西汉吸收西域、东汉吸收印度佛教梵语,宋代吸收女真语、契丹语,元代吸收的蒙古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语。明清及近现代以来主要引入的是欧美及亚洲的日本等国家的外来词。日语中外来语的来源主要为西方国家的语言。如最早接触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后来的美、德、意、荷、法、英等。而且,这些从西方诸国传入的外来词汇中英源外来语所占得比例最大,达到80%左右,并且广泛分布于日本社会各个领域。

三、日汉外来词的介入方式

由于语言特点的不同, 外来词汇融入某种语言之前, 必然要经过本土化,使之具有本土语言的特性。因此,汉语外来词汇与日语外来词汇的介入方式必然符合两国的语言特征,是有所区别的。

(一)日语外来词汇的介入方式

根据日语语言的特性,日语中的外来词汇的引入主要采用了意译与音译两种方式。

1. 意译

由于汉字在日语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绝对地位,并且汉字具有形声、会意等造词、表意功能。因此,日本人在吸收外来词时,按照汉字词汇的造词特点以及日语语言文字的特性,将原有的借用词重新组合成新的词汇,即创造了“和制汉语”,如,“环境、公害、情报、社会、民主、科学、癌”[6]等,诸如此类在日本诞生的汉语词汇已是不胜枚举,不但丰富了日语词汇也推动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外,当日本人碰到本民族特有的事物、概念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汉字来表示,熟悉中国造字法的日本人便根据汉字的造词功能,设法创造出日本特有的新的汉字。日语中将这种汉字称之为“和製漢字”或“国字”,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素在意义上的重合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如,峠(とうげ):山路的最高处;榊(さかき):神社院内的树木;畑(はたけ):田地;辻(つじ)交叉点、十字路口等。受西洋文化的影响,现代日本人又创造了一些新的“国字”词汇。如:腺(せん)、鞄(かばん)等。

2. 音译

即采用片假名模仿原语发音来标记的日语外来词汇。该借入方式已成为日语外来语的主要借入方式,并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用近似音替换英语中的发音众所周知,英语有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而日语只有5个元音,辅音的数量也要远远少于英语,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英语单词在日语中找不到与其完全对应的发音,因此,只能以近似的读音来代替。如:レポート[report];ヒューマニズム[humanism];ファッション [fashion]等。

第二,为了便于发音,省略原来单词中的词尾语法。被省略的词尾语法主要是ed、ing、s等。如省略词尾ed的:プリーツ.スカート[pleat(ed)skirt];コーンビーフ[corn(ed)beef];省略ing 的:スケート.リング[shat(ing)ring];ハッピーエンド[happyend(ing)];省略s的:スリッパ[slipper(s)];サングラス[sunglass(es)]等。

第三,外来词形构造的变化。利用外来语词素创造出日语外来语里没有的合成语,即日本人自造的外来语,这种外来语在英语等外语中找不到原形。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使用英语词素合成的外来语。 如:オフィス.レディ(office +lady):女办事员;バース.アプ(base+up):提高工资

(2)英语词素与其它词素合成的外来语。如:スキー.ズボン(英ski+法jupon):滑雪服;テーマ.ソンゲ(德thema+英song):主题曲等。

(3)将较长的汉语词改成英语式缩写语。如:日本放送协会:NHK;国际电信电话柱式会社:KDD等。

第四,直接借用外文缩略词。即不用翻译,使用外来语的缩略原文表达形式来表示其意义。这种外来语在英语等外语中可以找到其原形。如WC、CD、VIP、IMB、UFO等。

第五,“混种语”的出现。把和语、汉语、外来语三种词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新的词汇结构形式。现代语言学家称之为“混种语”。如:赤ダイヤモンド:红宝石;ストレス解消:解除紧张状态;バタくさい:洋味的等。

(二)汉语外来语的借入方式

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具有强大的表意构词功能,因此汉语中的外来词汇主要采取意译,此外还有音译以及意译与音译的组合、日语借词等多种形式的介入方式。

1. 意译

有部分学者认为意译词汇是“用汉语词给外语所说的概念重新命名”[7],不应属于外来词。但是这些新出现的词汇在原来的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是对汉语词汇的补充,同时也是从其它民族或国家引进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新词汇应归入到外来语中。意译一般来讲通常归为如下3种情况:

第一,借形翻译词汇。也就是使用汉语中固有的词汇来表达外来词汇的意义。如,铁路、桌子等。由于这类词汇是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词素而造的新词,并且其意义是汉语中原本就有的,因此有的学者不将此类词汇归为外来词汇。

第二,仿译词汇。根据外国语词的语素而逐个进行翻译,在语素对应及构成方式上保持外来形式,因此称为仿译类词汇。这些词在原来的外语语言里大多是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看出其意义,而是指它们的延伸意义。比如,现在我们熟悉的“热点”这个单词,就是由英语单词“hot point”意译过来的,另如我们经常吃的食物“热狗”也是意译词汇,汉语中原本没有该单词,是由英语的“hot dog”翻译过来的。若把“热”与“狗”隔离开来,我们是无法理解其本身含义的。此外,还有“黑马、题库、黑匣子、白皮书、橄榄枝、蜜月”等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都是仿译过来的。

第三,派生词汇。也就是根据外语词源的词义,使用汉语的词素成分构造新的词汇。如,激光、维生素、扬弃等。这类词是“因为借用外语词而产生的,其词形是新的,词形是在意译外语词的过程中产生的”[5]30。

2. 音译

这就是“按照外族语言词的读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来翻译[8]”。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外来词汇,不知道它的内涵与外延时,采用音译是最简便、最合适的方式之一。音译始终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常用方式之一。现在汉语中除了国家、地名、人名外,存在大量与音译有关的外来词汇,如:基因、克隆、马达、伊妹儿、乌托邦、摩丝、拷贝、模特、沙发等。由于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词汇的低级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有部分音译词汇已经变成了死语或被后来新出现的外来词汇所替代。如早期的外来词汇“赛克斯、德律风”等分别被“科学、电话”等新的外来词汇所代替。

另外,还有采用表音汉字兼顾外来词汇词源意义的翻译方式,其汉语读音与词义基本一致,从字面上就可知其含义。如单词“cocacola”在英语中只是表示饮料的意思,但我们汉语中将其翻译成“可口可乐”,在该词介入的过程中确实是兼顾其读音与含义,可谓是煞费苦心。还有“香波、幽默、维他命、芒果”等外来词汇也是采用此种介入方式。

此外,近年还出现了直接借用外文缩略词的音译形式,即按照原语言语法规则不用汉语翻译而直接借来使用的词汇。这样的外来介入词汇既有直接使用的外文缩略词,也有与汉语混合使用的混合词。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融和,这样的外来词汇的使用在近几年尤为突出,如,DNA、WC、DVD、IBM、OK、GDP、AA制、B超、T恤、A股等。

3. 音译与意译的组合

有部分外来词汇若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人们很难知道它的分类与归属。于是就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如,迷你裙(mini skirt)这个外来词汇,前半部的“mini”在汉语中是“微型、小型”的意思,是音译词,它也可以借用汉字“弥尼”来写,然而却用了“迷你”。原来这种裙子不单是“小型”,而是“超短”的含义。使用“迷你”能使人产生如见其形的强烈的视觉想象感,若是有“弥尼”则很难体现出该词的这种含义。再比如,“(Marxism)”中的“Marxism”是汉语中的“马克思”的谐音,汉语中没有与“—ism”相对应的词汇,于是就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成“主义”。“冰激凌、摩托车、霓虹灯”等词汇都采用这样的翻译方式。

还有采用音译附加汉字作为词缀进行意译的方式。如,“桑拿浴(sauna)”中的 “sauna”是汉语中“桑拿”的谐音,再用一个“浴”字表明其性质类别;“吉普车(jeep)”中的“jeep”是汉语中“吉普”的谐音,若只讲“吉普”可能有的人不知道其是何物,但若加上“车”,即使没有见过该东西的人也会知道其是交通工具,汉语中部分外来词汇就是借用汉字的表意功能,将人们不易理解的事物翻译的活灵活现。“夹克衫、卡片、扑克牌、沙丁鱼、艾滋病、啤酒、芭蕾舞”等词汇就是采用此介入方式。

4. 借形

主要是指从日语中借来使用的词汇。借形词已成为汉语词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词汇是日本人借鉴古汉语中的词汇或使用汉语造字法构成借译欧美等国的词汇,在汉语中由于能够代表其所表示的概念,因此源自日语借词的外来词汇大多是以汉字为载体直接进入汉语中。如,“蜜月、自由、哲学、社会、赤字、革命、教育、景气、消极、物流、开发、手续”等。有人统计:“汉语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史上,曾吸收了近一万个外来词语,数据显示,汉语的新词中约有十分之一为日本人创制的汉语词。[9]”通过这样的借译方式,既把西方国家社会发展之风引入中国,也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

(三)日汉外来词的介入方式比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汉外来词在介入方式上都采用了音译、意译及二者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词形构成方式,但是由于日汉两种语言的特征以及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意识的不同,日汉外来词的介入方式也略有不同。

日语由原来的以汉字标记的意译、音译发展到后来以片假名为标记的西方外来语的音译。特别是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使用纯音译词的方式使日语中的语音有所增加;音译的外来语介入方式也多种多样,并且使用西方不同国家的语言重新组合,创造了新型的“和制外来语”,改变了日语中外来语品词单一的结构。而对于汉语外来词的介入,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意译比音译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意译吸收的外来词汇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数量,对汉语语言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很多都是用汉字表记的,吸收以后不需要翻译就可以直接使用,非常方便。

外来语的引进是从外族语言到本族语言的演变,因此必然会受到本族语言特点的制约。因此,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由日汉两种语言文字本身因素导致的结果。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所以在引进西方国家的外来词汇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制约因素。但是日语文字体系则不同,它可以利用自身具有表音功能的假名来快速、大量而准确的吸收外来词汇。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汉日两民族在与外族交往的过程中,或直接借词或通过译词的方式接收外来词汇,在民族间的互相往来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词汇体系。外来词汇的介入不但带来了新的文化、知识,丰富了日汉词汇的数量,对日汉语言的结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日汉语言中的外来词汇将会持续增加。

[参考文献]

[1] 邵宇.中日外来語词汇的比较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7.

[2] 王秀文. 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98.

[3] (日)沖森卓也,木村義之. 図解日本語 [M]. 东京:三省堂. 2008:75.

[4] 蔡忠良. 外来语对日语文字体系的影响[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5):36-37.

[5] 杨锡彭. 汉语外来词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6] 王金东. 现代日汉外来语比较—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D]. 延边大学, 2004(6):13-17.

[7] 张德鑫. 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6:179.

上一篇刘大白

下一篇数学物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