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管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管控范文1
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广泛宣传计量法律法规,提高经营者诚信计量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计量、人监督计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市场主办者也要转变和加强自身思想观念,切实担负起管理职能。积极学习,宣传计量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以“谁经营谁负责”为原则,做好农贸市场内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登记造册,并且要积极主动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指定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做好强制检定工作。对于公平秤的设置,一定要按照要求设定在农贸市场的醒目位置,并且要做好维护保管工作,定期将公平秤送到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消除公平秤不公平现象。创新措施,因地制宜,优化服务,以适应农贸市场所特有的现状。
针对农贸市场经营者流动性大以及其自行配备的计量工具流动性大的特点,要支持和鼓励农贸市场主办者统一配备经过强制检定并且检定合格的计量工具,供流动性较在的农贸市场经营者使用,以此降低计量器具的流动性,从源头上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减少和杜绝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的发生。计量服务站产生的修理费和修理后的强制检定费纳入政府买单范畴,既提供方便、高效、低价、优质的服务,也堵住修理环节中存在的改装作弊电子秤的漏洞。同时,大力推行《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起一支懂业务的计量协管员队伍,并编制农贸市场计量管理服务手册,在选、购、检、用环节渗入“秤准、量足”的诚信管理观念,提升市场管理水平。
创新机制,从单一部门管理转变为多个部门联动,实行复合管理。积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联动、百姓互动的民主工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逐步推进计量器具“统一配置、统一检定、统一管理、统一公平秤”模式,从源头杜绝“作弊秤”;聘请农贸市场计量义务监督员,定期开展巡查暗访,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计量检定合格公示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通过各渠道有着监督信息;制作100g标准砝码,发放到不同社会群体,推动社会监督,震慑短斤缺两的违法行为;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开展农贸市场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多管齐下,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开展农贸市场评比活动。在所在的地区定期开展“最佳最差”农贸市场评比和诚信计量度测评活动,评选出“诚信计量农贸市场”。
市场管控范文2
前言
政府的责任就是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由此规定政府应该做什么,也就是政府的职能。所谓提供公共服务,就是解决公共性问题。政府为解决公共性问题而存在,但并非只有政府才可以解决公共性问题,公民、非政府公益组织和企业都可以参与解决公共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公共性问题关系到公民和企业自身的利益,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最好是自己参与,如城市的火灾救援,市民和企业平时就应参加消防演练,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防火,火灾发生时首先自己设法逃生等。另一方面,解决重大的公共性问题需要较多的资源投入,因财政资金有限,政府在规划解决此类公共性问题时,必须考虑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一般来说,私人企业的工作效率要高于政府机构的效率,因此,在解决公共性问题中利用市场机制引入私人企业参与,成为当今政府在灾害管控中的重要考量之一。本文基于现代城市灾害管控中的政府行为,探讨政府的相关职能和相应的市场运作机制。
一、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与管控特点
(一)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
灾害可以定义为:引起大规模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突发事件或自然事件。建设部在1997年《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中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定为城市的五大类主要灾害,但近十年来中外不断出现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和2009年中国乌鲁木齐“7?5”事件,以及至今尚不知其原因的2003年春夏之际的SARS烈性传染病等,无不在警示我们: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致使灾源也在扩展,尤其是在不断扩张但防护系统脆弱的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四类突发公共危机灾难,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除常见的自然灾害外,其余三类都与人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工业技术、流行瘟疫不断导致新型灾害出现。
《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北京市主要的灾害源认定如下:大风及沙尘暴、浓雾、冰雪、暴雨和雷电等城市气象灾害以及地质、地震灾害等主要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信息安全、有限空间及地下营业场所空间安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超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城市路桥事故等主要事故灾难;新发或烈性传染病、重大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重大、恐怖袭击等主要潜在致灾因素。
综观各地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可以将城市面临的突发灾难归为以下十类: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火灾与爆炸、交通事故、环境公害、烈性传染病、工程质量事故、生物化学灾害、恐怖与社会灾害。
(二)城市灾害管控的二元分析
根据城市灾害的类别与发生情况,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快速扩大化的趋势,可以得出城市灾害管控的二元性,即:一方面是城市灾害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抗灾力。从上述城市十大灾害来看,城市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易扩散性、连锁性以及救援的复杂性。抗灾力是指城市抵御现代灾害的能力,表现为一负一正两种属性的平衡:一负是城市的内部属性——脆弱性(Vulnerability),即城市系统因人为、自然灾难干扰易受到危害侵袭导致功能丧失的属性;一正是城市的危机可控性(Manageability),即防灾减灾的抵御能力。
脆弱性指标:一旦灾害发生,即有大量人群暴露在灾害面前;由于城市实行集中供电供气供水,灾害一旦发生马上会覆盖大片区域;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会使灾害持久影响;由于城市工业和商业活动集中,容易造成人为事故灾难频繁发生。城市可以据此制定衡量安全脆弱性的指标。
可控性指标:本地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发生频率、人力资源丰富、危机防范和应对机制、市民防灾和救助的知识及演练、防灾减灾的技术创新,等等。城市可以据此制定衡量灾害可控性的指标。
城市管理当局应当根据灾害源的情况和城市市政设施及人力资源来确定本市的脆弱性和可控性指标。灾害源的分析可从灾害的触发者来进行,通常有四类灾害的触发者:自然界作为灾害触发者,如地震、洪水;技术作为灾害的触发者,如化学气体泄漏、工厂爆炸、有毒废物;暴力活动作为灾害触发者,如因引发的暴乱抢劫;因人为活动造成环境退化,如城市某个时段烟雾集中不扩散,造成大量人群不适需到医院就诊。事实上,城市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工业企业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虽然经济开发带来了大量税收和消费人群,但经济开发也伴随着灾害风险增大,从而使城市的脆弱性增强。
二、城市灾害管控的主导者及其公共政策机制
(一)政府须强化城市灾害管控的主体地位
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解决公共性问题,提供公共服务。所谓公共性是指那些消费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存在“搭便车”的可能,私人从个体理性考虑而不愿提供,除非他可以通过交换来弥补因他人“搭便车”带来的损失。于是,公共性问题需要由公共理性来解决,人类的共存正是基于公共理性。公共理性的实质是人们将部分权利让渡,由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性问题,但公共权力本身并不创造财富,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所需资金来源于公民,因而公共财政资金有限。灾害风险是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公共性问题,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因此城市政府在面对其管控灾害的公共性问题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分析。从公共理性的逻辑上说,政府就是城市灾害管控的主体,即有关城市灾害的减灾防灾和应急救援都应由政府负责来应对,但政府在负责灾害管控时采取何种方法和手段,则要考虑成本问题。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兵库行动框架》建议,各国旨在减少灾害风险的战略和行动,必须有各个利益相关方参与,但是必须确保国家对减少灾害风险的所有权和主导权。①即使是政府在灾害管控中采取了市场交易的手段,也并不意味着政府逃避了责任,而是有关利益相关方参与了灾害风险治理,政府仍然是灾害风险管控的主体。
按美国学者萨瓦斯的说法,公共服务中有三个基本参与者:消费者、生产者、安排者。②政府对灾害管控的责任说明,政府基于公共性问题的要求,应当是提供防灾减灾的安排者。在这里有必要区分公共服务的安排者和提供者。安排者是最终的责任者,政府应当为城市的灾害防治与救援承担主要责任,但政府采取何种方式、任用谁去做这些工作则要考虑效率和成本因素。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即公共服务的生产者,既可以是政府雇员或机构,也可以是非政府公益组织或私人组织。政府可以做出用公共开支来提供某种服务的决定,征收税费、决定服务内容、服务水平、开支水平等,但不意味着必须依靠政府雇员和设施来提供这种服务。这种安排者和提供者的关系,就如同建筑市场中,开发商作为投资者要安排建筑公司来承包建筑工程,同时作为该建筑物的责任方,开发商有权监督建筑公司的工程质量。
政府在安排公共服务时,究竟是由政府的雇员或机构来提供公共服务,还是由其他社会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需要衡量该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如果是在政府内部来安排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因为要维持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和管理层级系统,必然会产生官僚制成本。如果在政府外部向私人公司招标来提供公共服务,则因为要进行招标和聘用,以及质量监管,必然会产生交易成本。两种成本的比较决定了政府在管控灾害活动中采用市场机制是否值得。
(二)政府灾害管控的公共政策工具
现代政府治理主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进行。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针对特定的公共性问题所制定的一组相关联的决策,实现此公共政策需要适合的政策工具。政治学将现代社会组织分为三类: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它们各自行动的依据(机制)分别是行政(法律法规与行政干预)、市场(自由、平等的交换)和志愿(自律、公益),这三种机制就构成政府公共政策工具的三种来源。
行政机制是通过法律法规来强制社会的主体按照政府要求的目标来行动,例如,政府可以颁布建筑物抗震强制性标准来约束企业,以确保高质量建筑物减少因地震造成的损失;可以禁止某种农药的生产销售,以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的发生。市场机制是一种竞争性的契约机制,政府在公共性问题的解决中采用市场机制是对市场主体权利的尊重,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志愿机制是社会行动者基于某种信仰,自愿自觉地从事公益活动。
依公共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划分,从政府工作重点、功能目标来确定采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可用下表来表示:
城市由于人口聚集、工商企业集中,对交通、供水、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依赖程度很高,而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一旦受灾极易产生连锁、放大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灾难。而城市主要的灾难源或是影响到不同社会行动者的利益,例如暴雨导致工厂停工,或者就是这些社会行动者自身引发的灾难,例如火灾和化工厂有毒气体泄漏。因此,政府应根据不同的灾害源、灾害影响,以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适宜的灾害管控政策。例如,在防灾预警阶段,由于灾害尚未发生,政府除了强制性控制企业生产标准等政策之外,还可以采取对污染企业增加足够高的契税,使企业主动减少排污或停止生产。这种税既减少了污染性灾害的风险,又提高了经济福利。在应急处置阶段,由于灾害趋势不明朗,救援迫在眉睫,不容讨价还价,这时如遇救援障碍,只能由政府采取强制性手段,快速控制局面,减灾消灾。同时,要鼓励具有公益精神的志愿者加入救援,听从政府组织的统一调度。在善后重建阶段,由于灾难已经过去,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可采取补贴、免税、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重建。总之,市场的实质在于等价交换,这意味着政府要向企业提供符合社会效率的激励。
三、城市政府灾害管控的基本职能
市民的终极需要是幸福生活,而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城市政府是代表市民利益并为市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机构,作为幸福生活的基础,显然,维护公共安全、免于灾害侵扰就成为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这一总的职能要依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和政府的能力来具体分解。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即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类公共产品由于非排它性而没有私人或私人组织愿意承担。因此,城市政府进行灾害管控的基本职能如下:
(一)制定灾害管控的法规政策
城市灾害管控过程中,政府具体可以进行以下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定适合本地的实施细则法规、建立跨机构协调机制、制定鼓励市民和私营部门参与灾害治理的激励政策,等等。
(二)编制灾害管控的总体规划
在制定城市突发灾难应急总体预案时,将企业和非政府社会组织纳入到城市灾害防控的总体规划中。如果遇到已经发生的较为重大的灾难时,则要将恢复重建计划纳入到城市长期发展总体规划中,避免浪费。2012年5月发生的香港援建绵阳民族中学被拆事件,就是因为大地震后急需恢复民族中学教学而重建的校舍与绵阳市城市发展规划不一致所引发。
(三)改建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
通常,减灾防灾管理被认为是单纯金钱的付出,而不是产生利润的投资。但是,当人们看到一些城市投巨资改造城市地下排水管网,从而不再有因暴雨而引发的街道积水交通瘫痪,就会改变看法,因为这笔巨额花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经济活动的效益。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指出,在灾害防范方面每投入一美元,可以因灾害减少而获得7美元的经济效益。③
(四)建立城市灾害的预警系统
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及其监控在灾害管控中发挥着未雨绸缪的功效。有些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等,非人力可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预先转移、加固等措施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为使广大公众在灾害来临前做好物质和心理准备,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来临之前,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向市民直接消息,通过移动电话公司发短信或网络微博及时通知广大市民,可以通知居委会和城管在每个社区及城市的大街小巷广贴气象灾害布告。
(五)组织重大灾害的预防演练
要使得自助、互助的灾难安全文化转变为市民的自觉行为,需要经历“观念宣传-预案演练-行为转化”的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从市到社区,每一级机构都有责任组织开展城市安全文化宣传,基本的灾害防范与救助应做到人人皆知。在第二个环节,应当由市、区两级机构适时组织突发灾难应急演练,政府应当保证演练的经费、人员到位,使参演人员切实掌握应急救助的技能、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在第三个环节,行为转化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安全行为准则,推广正确的行为模式,实施必要的奖惩措施。
(六)构建突发灾害的应急机制
当重大灾害发生时,危机情况呈现信息不确定、险情急需控制、人员伤害需紧急救治等特点,只有政府才具有在紧急情况下实施行政应急措施的权力,也只有政府的行政强制权力才能确保灾害控制和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政府行使突发灾难应急管理的权力应确保行动的高效率,这就要做到应急处置机构人员的专门化、专业化。欧美国家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构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一是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总署(隶属国土安全部)模式;二是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模式;三是新加坡在国内事务部下设立民防部队的模式。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与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专门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瑞士的国家紧急行动中心(NEOC)是由物理、化学、地理、测量、气象、能源或通讯方面的专家监控和回应突发灾害的专门技术中心,保证24小时都有各方面的专门技术专家值班,对突发灾害事件作出评估,并提出应急救援的建议和事故报告。
我国现行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负责的二元体制,地方政府首长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别处理各自分管领域的突发危机事件,缺乏一个权威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快速反应的专业救援队伍。借鉴发达国家处置突发灾害的经验,我国一些城市近年来开始以消防队为主体,组建综合性的救援队伍,形成通用性的常备救援力量。例如湖南省于2009年建立起以消防总队为主体的综合应急救援队,其主要职能为: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爆炸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便于统一管理、统一装备,提高救援效率。
(七)重视城市灾害的善后重建
大型灾难过后,往往是满目疮痍,受灾民众生活无着。此阶段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尽快恢复秩序,稳定灾民生活,筹措资金尽快规划重建。政府主要有以下工作重点:(1)灾民生活善后。政府要负责为灾民安排非正式定居点,通过政策、规划和项目来妥善处理非正式定居点的建设,尤其是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临时住处,帮助贷款融资解决受灾户的住房问题。(2)防止次生灾害,如建筑物工程设施破坏而引起的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抢劫、暴乱等社会性灾害;以及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安抚和咨询。(3)基础设施重建,要尽快确保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生命线工程的重建。(4)组建专家组进行灾情或事故责任调查,对于责任事故灾难,有条件的应当委托第三方进行独立的调查,弄清原因,追查责任,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5)逐步恢复日常经济活动,引导或资助企业恢复生产;开展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灾害管控中基于市场机制的政策工具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城市管理领域,市场化进展缓慢。我国城市的防灾减灾基本上由政府包办。因此,政府在灾害管控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质上就是政府从相应的灾害管控服务直接供给中退出,实行民营化。政府之所以同意在部分领域转向民营化,因为它能够引发私人产权、市场和竞争的力量,从而为公民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④根据萨瓦斯的民营化理论,可以得出城市灾害管控的市场机制的几种模式。
(一)灾害保险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要求:“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推动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城市应当推广相关的灾害保险,鉴于中国主要由政府包办公共事务的现实,改革可以先从城市最常见的火灾防范开始,设立消防保险,由保险公司分担检查火灾隐患的工作,并且让保险公司参与社区消防站的建设,这样可以让消防部门腾出精力专门从事灭火救援工作。在现阶段,还可以强制要求涉险涉爆企业投保,保险合同中包含一旦发生事故由保险公司对受害人支付保险金的条款。灾害保险的实质是风险分担机制,城市一方面因为脆弱性易遭灾害,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个人难以承担受灾损失,如果多数市民增加财产和生命的保险,遇到灾害的袭击就可以多一份保障,特别是市民购买了住房保险,就能在灾后迅速获得保险资金重建住房。
(二)合同承包
政府可以通过与营利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的形式实现某一活动的民营化。例如,用于灾害演变和灾害救援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就可以外包给专业公司,他们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以高效、快捷响应的方式为灾害应急处理和灾后重建提供支持。
私营部门能在消防中发挥作用吗?丹麦的Falck公司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Falck公司是一家私营公司,根据1926年的一项法律,该公司为丹麦提供了三分之二的火灾救援服务;另三分之一则由地方当局承担。Falck公司的消防站就像现代的办公室,工作紧张而有序;地方政府的消防站则设备老旧,工作人员悠闲安逸,二者几乎无法对比。而且,Falck公司的救援人员身怀多技,更能有效地争取救援时间,除火灾救援外,他们还经营救护车服务,以及道路交通事故救援。他们的雇员比地方政府的消防员受到更好的培训,也挣得更多。与一些国家的消防队是按火灾和出警次数来获得资助不同,在丹麦,合同是按固定费用来支付,因而更具激励效率。⑤
(三)特许经营
企业的特许经营是指特许者以合同约定的形式,允许被特许经营者有偿使用其名称、商标、专有技术、产品及运作管理经验等从事经营活动。城市政府采用特许经营则是以合同约定的形式,授予某一企业一种权利(排他性的),允许企业直接向公众出售其服务或产品,该企业则为此向政府付费。例如在灾后的恢复与重建中,为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混乱,政府可特许某些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在规定时期内进入现场销售生活必需品或提供其他特定服务。
特许经营还可以采取租赁的形式,即私营企业租用政府的有形资产从事商业活动。例如,政府开发的地下防空设施,平时可以租赁给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用于防灾设施的维护费用,又可以获得财政收入。
合同承包和特许经营都属于政府的委托授权,是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们需要政府采取主动行动。由于政府是合同的委托人、特许经营的授权方,只不过是把实际生产活动委托给民营部门,因此政府对经营活动的结果承担全部责任,要求政府持续而积极的介入,以确保质量和委托目标的实现。由于合同承包和特许经营都明显地是公权力介入,有可能产生权力寻租,所以都应放在一个开放、透明、竞争的环境里进行。
(四)多元补助
委托授权也可以通过补助的方式来实现。一些城市为避免山洪爆发,需要在郊区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同时供作郊区农业用水调节,政府可以鼓励民营企业出资修建水库,由企业进行资源开发利用,政府可视情况予以资金补助,或是对企业的该项经营活动予以税收减免。灾后城市重建中,为引进外部资金投资建厂,尽快形成规模生产,以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政府可以减免这类企业的税收。
(五)发放凭单
在突发灾害袭来时,由于道路交通受损,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往往得不到保证,这时政府可以通过向需要救助的人群发放食品券等凭单,民众凭券向商企换取相应的食品,最后由商企与政府统一结算。采取凭单的方式,可以减轻救援人手的紧张,减少食品发放的成本。
综上所述,城市灾害管控中的市场机制工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出资为市民买单所提供的服务,如合同承包和凭单制;另一类是政府授权企业经营但须市民付费的服务,如特许经营和补助。企业为潜在的风险投保则是政府强制与市场的结合。无论上述哪一种市场工具,政府要么作为行为的直接主体,要么作为企业行为的监控者,都必须发挥主导者的作用,真正履行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公权力责任。
注释:
①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2005-2015),/we/coordinate/hfa/。
②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③Asia Development Bank.Asia Must Increase Investment in Urba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2 May 2012,/news/asia-must-increase-investment-urban-disaster-risk-management-adb-seminar。
市场管控范文3
作者:李兰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为此我们在对文化产业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明确了市场对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并根据这些市场需求,分析出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对每个岗位能力标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从事文化市场营销、推广和经纪人事务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
根据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素质、技能、知识结构。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学习领域和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包括公共类(包括体育、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安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思想政治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业学习领域包括专业基础类(文化概论、文化市场调研与预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概论、文化产品营销、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产品鉴赏),专业核心类(演出经营管理、影视节目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文化公司经营、版权贸易),专业选修类(口才与谈判艺术、商务文书写作、公共关系学、商务礼仪、纪录片鉴赏、理财与投资、影片后期制作、文化活动策划)。2、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根据以上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围绕文化产品的运作体系、赢利模式和经营模式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探索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构建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的教材体系。本套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两方面: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一是文化企业对产品的经营。教材的核心内容是讲经营。在这套教材里,各类文化产品的经营模式和企业的营运模式,都将作为教材的重点内容加以深入而详细的剖析,便于学生牢牢掌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精髓。这套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色:实战性:这是本教材的基本宗旨。即要让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比较熟练的了解和掌握各类文化产品的制作、经营手段。
毕业后能在各类文化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在技能上、能力上与企业进行“零距离”对接。前沿性:在本教材中,我们所要传播给学生的经营理念、制作流程、营销手段、经营模式,有些是国内已经大量采用并成功了的,有些则是因受国内文化机构的体制、机制或政策所限而暂时还未采用、但却是国际通用的。系统性:这是本教材的一大创新。我们首次提出了文化产品的分类系统和生产制作经营的模式系统,在本套教材里,我们除了系统的介绍文化产品分类外,还将对各类文化产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独立单位到区域整合的经营手段、经营模式进行系统的介绍。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文化产品的各种经营手段,并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系统。丰富性:这是指在文化产品经营手段上的多样性,在本套教材所列举的文化产品的经营方式中,我们将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特性,对每个产品所突出的经营手段进行侧重介绍。具体讲我们拟编写一套实用的“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系列教材,共计六本,分别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文化产品鉴赏》、《演出经营管理》、《影视节目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自己开公司》。其中《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文化产品鉴赏》是我们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演出经营管理》、《影视节目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自己开公司》等是我们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以上是关于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能还要做一些调整。
市场管控范文4
作者:王晓红 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工商旅游教研部
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社会及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战略性、重要性以及基础性作用,把吸引、培养以及用好人才当做其重要任务来抓好抓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为更好地开发及管理人才服务。重视人力资源,增强旅游市场人才结构的稳定性要稳定我国旅游市场人力资源队伍的结构,首先要对现有的分配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层次化管理来分配工资,从而逐渐消除薪酬体系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问题。同时还要对其他行业的薪酬情况有一个大体了解,这样才能确保相同职位的平衡薪酬,防止出现恶意争夺人才的问题。其次,旅游企业要通过开展员工辞职面谈、工会协调、福利制度以及有特点的休闲等来对员工进行肯定。第三,要给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要努力制造能够锻炼及发挥员工才能的机会,使员工从中不断提高自己,并获取提升的机会与空间。第四,要逐渐改变不尊重员工、不顾及员工感受的传统的权威式的管理模式,给员工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工作氛围,使其在工作中有足够的自,并能够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同,不断培养员工的成就感。第五,要积极改变员工的结构队伍,通过个性心理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等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使其在一个融合度极高的群体中工作。最后,对素质较低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不断提升对工作的热情,如果部分员工不能通过培训来努力提高自己,工作态度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则可以通过减员的方法来优化人才结构,增强人才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更好地保障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抓好旅游市场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工程我国旅游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发展与引进人才,在补充内部人才时要抓住以下三点:首先是培养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行政管理者专业素质以及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旅游企业要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其有效管理以及依法行政的能力。其次,加强对紧缺人才的培养,旅游企业的紧缺人才主要是高级职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电子商务人才、旅游商品设计人才、旅游商品开发人才、会展人才、市场促销以及度假区管理培训等途径进行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职业经理制度进行管理,不断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相关院校增开一些新的科学及新的专业来培养急缺的高级管理人才,还可以鼓励与支持一些培训机构进行快速培养。健全人才管理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旅游企业要建立健全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工作环境,以此来稳定与吸引人才。旅游企业要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来引进与招聘各种人才,并科学合理地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努力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规划、分析与调研工作来优化人力资源环境,以此来推动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此外,还要把员工看做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或者重要资源,而不单单是生产成本,大力开发与培养人才,引进各方优秀人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用战略性的以及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培养人才的归宿感以及成就感,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被尊重的需求。通过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还可以使员工真正地参与管理,从而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另外,旅游企业还要通过建立高风险汇报以及高职高薪机制来引进与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以及紧缺人才,并通过采取各种奖惩措施来激发旅游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可以把人才优势转变为社会优势以及经济优势开发旅游产品除了要加快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还要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以及发展战略,这样才能使开发出的产品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开发各种旅游产品有很大帮助。因此,旅游市场只有强化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才可以把其自身的人才优势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这样才能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人力资源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旅游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也不断趋于成熟,我国的旅游业不再是低层次的单一的观光旅游,而是逐步出现了以体验化以及情景化为特征的高级消费模式,这种旅游模式更加注重住、吃、游、行、娱以及购等活动的一体化,在这种体验式旅游中人们更容易满足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需求。所以,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时要注重其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注重其专业特长以及个性的发展,通过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来激发起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市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以市场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来发展与壮大我国旅游业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积极健全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发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市场管控范文5
【关键词】 区域房地产 风险管理 监测预警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是区域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波动尤其是非常态的危机波动不仅危及地区经济,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也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准确把握是政府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的基础。而且,区域房地产市场与区域金融环境密切相关,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值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情况下,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学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于风险管理。强调狭义风险管理的美国学说,重点在风险的处理上,如威廉姆斯(Williams.C.Arther)和汉斯(Heins Richard M)等;英国风险管理学说侧重于对经济的控制和处理程序,如迈克尔(2000)等。其二,关于经济预警。以法国为代表的“经济恐慌学派”;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警告指数学派”;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指数学派;以经合组织为代表的多指标监测系统。当今最受重视的预警理论是由Kaminsky,Lizoondo与Reinhart于1997年创建的KLR信号分析法。其三,关于房地产市场风险。房地产业周期含房地产周期本身的研究(Mueller,1999;Hendershott,1997等)和房地产周期对宏观经济影响(Brown,1984;Hekman,1985等)。房价预测( Quigley,1995;Pace,Barry,2000;Kelley,2005;Gouriéroux,Laferrère,2009等)。房地产市场评估方法:收益还原法(野口悠纪雄,1989;中尾宏,1996等);数据比较法;层次分析法(T.L.Saaty提出)。房地产泡沫及其形成机理预期(Blanchard and Watson,1982等)、银行信用(Richard Herring,2002等)、信息不对称(Allen,Morris and Postlewaite,1993等)。上述很多理论和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对区域房地产市场风险管理的研究及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西方国家房地产制度和房地产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而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这些理论的具体运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经济预警。我国关于经济预警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以引入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波动的周期理论为主;1988年后自主研究阶段(袁兴林等,1988;顾海兵,1992,1993等)。第二,关于房地产预警。指数预警法,中房指数、国房指数、上房50指数、武房指数、北京30指数等;统计预警法(赵黎明等,1999;郭峰等,2006,2008等);模型预警法(胡健颖等,2006;余凯,2008等);模拟预警法(丁烈云等,2000;Chen,2009等)。第三,关于房地产市场风险及其管理。多从微观角度如企业投资角度研究,涉及宏观的主要集中于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研究,泡沫论(吕宗泽,2010;吴敬琏,2011等);局部过热论(萧灼基,2005;叶剑平,2005;王晓国,2003等)。总体上,我国区域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的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建立合理可行的区域房地产预警系统成为学者和整个行业关注的热点,但还存在以下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现有房地产市场风险管理及风险测度、评价多从微观财务分析入手,鲜有从宏观角度研究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对房地产宏观市场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等,没有从影响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各个因数来定量分析其市场风险及风险程度。过多关注房地产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估及规避研究,缺乏区域房地产市场风险产生的基础、根源等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市场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入手,以房地产市场风险体系的实证性监测、预警结论为突破口,通过对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风险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程度、主要影响因素、未来发展态势等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明确不同时期房地产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和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符合房地产市场发展现实的风险管理策略体系。
二、房地产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的内涵
房地产市场风险。本研究认为,在短近期,房地产供给过剩与短缺,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事件所引发的市场风险都会通过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的波动直接表现出来,所以从价格和交易量来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可以很好的把握短期内区域房地产市场风险状况。从年度或更长的时段来看,房地产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及供求平衡问题。
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监测预警的内涵。指为了避免房地产市场震荡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房地产供求格局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出发,着重对房地产价格和市场交易状况及后果所进行的预测、评价和报警。通过动态监测预警,对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宏观态势给出正确评价和科学预警,促使政府及相关部门预先拟定对策,提前采取必要的控制行为,以消除或缓解警情,维护房地产市场的良性运行状态。
三、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
1、监测预警的内容
主要围绕房地产市场运行风险系统展开:房地产市场供给风险子系统――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数率比值,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值、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增长率与全社会企业贷款增长率,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与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比值等指标的分析;房地市场需求风险子系统――主要围绕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影响因素如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人均住房面积等;房地产交易风险子系统――主要分析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商品房竣工面积比值,商品房空置率,房价收入比,商品房价升幅与GDP增幅的比值等。
监测预警的手段:确定各指标值的风险底线及其区间进行数据的收集、汇总期初对监测指标进行预测对照确定的风险标准预测房地产市场风险程度并报警期末将监测指标观测值与确定的风险标准进行对比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并报警。
2、风险区间、警度区间的划分
要对区域房地产市场风险情况进行监测预警,首先要确定监测预警目标的标准,即确定市场风险的临界值,关键在于确定无风险区间或安全区间。无风险区间的确定首先要与经济理论和已经有的定性认识一致。确定无风险区间的思路是客观分析与主体调查相结合。按照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的研究,客观分析主要依据指标的历史数据,根据多数原则、半数原则、少数原则、均数原则、众数原则、人数原则、负数原则、参数原则风险或安全临界线的选择。主体调查法确定临界线的关键在于调查对象的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由于其相关知识、经验、分析判断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对同一问题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采用该方法确定临界线时要关注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本研究认为,鉴于房地产市场风险状况的判断是依据指标市场供给风险子系统、市场需求风险子系统和市场交易风险子系统构成的指标体系,可以运用扩散指数法来判断区域市场风险水平和程度。
DIt=■%100
若在t期内,风险指标个数等于指标总个数,则DIt=100%;
若在t期内,风险指标个数等于0,即全部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无风险,则DIt=0;
若在t期内,风险指标个数与无风险指标个数相等,则DIt=50%。
总体市场风险程度和等级依风险指标的个数和等级确定。
也可以采用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的风险程度打分,用加权平均求出风险值,再根据风险值的高低判断风险水平和等级。将房地产市场风险划分为五种类型,由低到高分别是无风险、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与危机,分别对应无警区间、轻警区间、中警区间、重警区间和巨警区间,对应的警度分别为无警警度、轻警警度、中警警度、重警警度和巨警警度。
安全度和警度区间的划分采用百分制,并设定不同的符号与之对应。具体解释如下:
无风险(无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60分以下;
轻度风险(轻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达到60~69分
中度风险(中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达到70~79分
重度风险(重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89分
危机(巨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90分以上
对以上风险类型、警度类型的具体含义说明如下:
无风险:用绿色信号灯表示,指区域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均在合理区间,表明房地产市场运行处于较好状态,利于或者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60分以下的状态。
轻度风险(轻警警度):用蓝色信号灯表示,指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构成的指标体系中超过50%的指标值本身或其变动水平超过合理区间,对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存在轻度的负面、消极影响,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60―69分之间的状态。
中度风险(中警警度):以黄色信号灯表示,指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构成的指标体系中超过50%的指标值本身或其变动水平超过合理区间达一定程度,对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存在较大的负面、消极影响,应该引起关注的状态,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70―79分之间的状态。
重度不安全(重警警度):用粉红色信号灯表示,指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构成的指标体系中超过50%的指标值本身或其变动水平严重偏离合理区间,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80―89分之间的状态。
危机(巨警警度):用红色信号灯表示,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构成的指标体系中超过50%的指标值本身或其变动水平远远偏离合理区间,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已经受到巨大影响,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90分以上的状态。
四、区域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的实证研究构架
区域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主要分两步完成:第一步,要首先根据搜集的数据及前面介绍的风险区间、警度区间的划分方法、原则来确定具体指标的安全区间和警度区间,然后利用各指标的历史值及其未来环境的可能变化预测各指标期初预测值,根据预测结果对照风险区间、警度区间得出各指标的打分值,经过加权处理后得到近短期房地产市场的监测预警结果并预报风险度和警度水平;到期末再根据各指标的观测值计算其得分值,然后对照风险区间和警度区间来对本期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并对比预警结果评价预警准确度,如果预警结果与评估结果一致,可以采用该方法对区域房地产市场展开监测预警。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3B7903
88)。)
【参考文献】
[1] 顾海兵等:未雨绸缪―宏观经济问题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2] 曹振良、高晓慧:中国房地产产业发展与管理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叶剑平等:房地产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杨继瑞:中国房地产业的理论思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市场管控范文6
关键词:卷烟工厂;精益化;成本管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成本”通常具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广义的“成本”是指为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随着烟草行业改革步伐的深入推进,目前,卷烟工厂已不再具备法人资格,管理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制造”成为卷烟工厂经济运营的核心职能,因此,如何加强生产制造过程成本管控成为基层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众所周知,企业行为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成本管控方法也要适应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在不同运营模式下,为实现企业运营目标提供相适应的成本管控技术。
一、理论基础
定义:精益化成本管控模式是以精益化理论为指导,以成本管控精益化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成本管控手段和方法,管理企业所有资源和管理耗用这些资源的活动,识别达到目标的机会,监控进程并不断地改进成本,以期实现成本管理流程规范化、方式精益化、效益最大化。
手段:综合利用企业外部和内部各种信息,平衡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系统的成本优化和效益提升的成本管控机制,在生产过程上下游间逐步发挥成本管控联动效应。
二、实施步骤
第一步:推进成本管控“精细化”进程。细化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使生产经营的每一个过程、每一时刻的成本发生都处于一种受控状态。本阶段主要是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夯实企业成本管控的基础工作。
第二步:推进成本管控“及时化”进程。强调成本控制反应及时,以期进行分析、控制等。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指标倒推、下达任务、过程跟踪等管控措施,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及时化的目标。
第三步:推进成本管控“精益化”进程。在实现成本管控精细化、及时化的基础上,本阶段通过实施流程梳理、精益改善、成本三级控制等措施,实现运营风险防范、管控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等目标,进而全面推进成本管控精益化进程。
三、基本架构
1.全面预算精益管控框架。结合卷烟工厂实际,将预算管控职能作为成本费用管控的主要手段,将预算管控体系划分为“预算管理委员会-企业预管办-预算指标归口部门”三个层级,预算指标归口部门成为预算管控第三个层级,亦是最为关键的一级,但在管控过程中,预管办实为预算管控的主责部门,管控责任没有发生根本性转移,预算归口管理部门没有真正承担起第三层级管控责任,造成“责权不对等”,因此强化“以预算绩效为导向,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预算绩效管理势在必行,需要将绩效理念融入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和考核的全过程,着力搭建“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预算管控系统性。
2.重点物耗指标控制框架。纵观行业15项对标指标中有7项直接涉及到成本费用,烟叶、嘴棒、盘纸消耗指标均位列其中,生产过程中废品烟支管控、嘴棒接收管控水平,是影响烟叶、嘴棒、盘纸消耗指标的主要因素,通过动因分析发现,企业废品烟支的过程管控还没有建立标准,同班不同机型、同机型不同班的物耗消耗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过程控制、措施跟进等还没有实施系统性管理;嘴棒接收管控过程中,与嘴棒供应商在管控流程、管控职责方面尚存在管理盲区,因此将加强生产过程废品烟支管控、嘴棒接收管控,作为探寻降低烟叶、嘴棒、盘纸消耗指标的新途径,是企业控本降耗的重点,需要通过加强三级管控的方式组织实施。
3.成本费用三级管控框架。成本费用三级管控方案,确立成本费用三级管控基本原则,明确企业成本费用三级管控思路、管控目标、管控职责、管控程序、管控要求。
四、成果与成效
运行结果表明,精益化成本管控模式提升了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培育了企业精益管理文化,营造了精益生产实施氛围,成果与成效显著。
1.具有两大管理特点。特点一:有助于不断营造精益改善的氛围,打造精益文化,充分调动员工改善的热情,培养员工主动改善的意识的同时,使“管控”成为员工自觉行为,形成员工自我改善的内生动力。
特点二:有助于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职能优势,提高各职能部门的参与程度,通过各部门联动,研究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确定目标、制定措施,有力推动精益管理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有效形成推进合力。
2.具有四大管理亮点。亮点一:实现全员成本管理。每个员工都参与到成本改进工作中,使其认识到自己在改进成本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而调动其改进成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创新,成为成本长期持续改进的坚实基础和保证。在管理组织上,从单纯依靠少数成本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成本管理活动扩大到全体员工都参加的全员成本管理,从而深层次控制成本。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的降低成本活动贯穿于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这是精益成本管理的本质要求。
亮点二:实现全过程成本管理。影响成本的一切因素,不论是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皆纳入成本管理范畴。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成本管理体系,重在不断改进,实现了成本管理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
亮点三:实现全企业范围的成本管理。卷烟工厂的成本费用三级管控方法,加强了层级间的组织协调,对财务管理职能如何由核算向管理转变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各管理层次明确个子成本管理的内容、任务、职责,齐心协力保证成本持续长期的改进,从而实现工作各责任主体之间相互牵引、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耘彤,代立平.精益成本管理――企业竞争优势新突破.经济管理2007,8(下):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