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农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农业论文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1

>> 智慧新城(园区)建设关键举措研究 智慧园区建设探讨 建设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升级 浅谈智慧园区建设模式 智慧园区系统建设研究 软件谷智慧园区发展道路研究 我国智慧园区研究综述 智慧园区为智慧城市建设铺路 智慧园区设计概要 智慧园区孕产业 拥抱智慧园区 以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管控平台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应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华为助力“天安云谷”智慧园区建设 关于智慧农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贵州都匀市加快园区项目建设 着力打造“产业新城” 网新城云: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从产业园区到科技新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8,10;

[3]李广斌,王勇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论文]规划师2007(06);

[4]童隆俊,陈铭 构建“智慧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南京构建“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信息化建设 2010(05);

[5]朱敏 智慧城市的愿景路径及借鉴 [期刊论文]新经济导刊 2011(04);

[6]陈桂香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览 [期刊论文]中国安防 2011(10);

[7]吴建新 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信息界 2011(05);

[8]巫细波,杨再高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前瞻 [期刊论文]城市观察 2010(06);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交互设计;衡水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基于“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智慧地球”提倡全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全方位的联系与深度互通,“智慧城市”以城镇化为起点,将数字信息化体现在城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为实现“智慧地球”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智慧城市”成为现实,“智慧”成为一种符号贯穿于城市系统的每一个角落,由于信息交互设计方法的正确实施,居民通过“智慧”的途径,作出“智慧”的分析,得到“智慧”的成果。“智慧城市”与信息、数字化密切相关,但“智慧城市”不等同于“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慧城市”不单单是信息技术的体现,里面包含了生态化、人文化、人性化的诸多方面,作为城市的受用者——城市居民,是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应该首要考虑的,居民生活方式的智慧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二、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与条件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智慧城市的建设顺应了时代潮流,也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发展的宏伟愿望。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衡水市紧跟时代步伐,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早在2011年就制订并出台了《衡水市电子政务2011—2015年发展规划》;2012年9月,衡水被确定为“智慧生活”首批20个启动城市之一;2013年7月19日衡水市政府与河北联通签署“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4月22日,由衡水市政务办、衡水市工信局和衡水联通共同筹备发起并经市民政局注册批准的“衡水市智慧城市推进协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研讨会。”

三、信息交互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方法

(一)建立智慧城市大架构,健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全局规划时,要明确以居民为中心,围绕健全居民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指出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并且将各个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以全局性的视角实现信息与设施之间联系纽带——技术性,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以“4G、家庭光纤宽带覆盖力度、云平台、智能城市管理控制系统等信息工具”为智慧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二)信息交互设计引领智慧城市良性发展

信息交互设计与多种学科相交叉,与“一种有意识的信息控制活动相关”,致力于将信息做合理的控制和安排,“它密切关注信息表述、处理、检索、识别、传达活动的全过程”,达到信息传达的有效、便捷和准确。4信息交互设计最重要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使用交互产品或交互系统的人群需要,最终使得信息传达的更快,居民与城市对话更加顺畅。设计虽不可增加信息量,但设计可以使信息更有序和人性化,这在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的密度与强度增大,从而为信息交换创造最佳可能性。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Ruchanan)曾定义交互设计为:“通过产品的媒介作用来创造和支持人的行为”5该定义将“人的行为”确定为交互设计的核心要素,这就与工业社会区别开来。人对环境发生“动作”,环境给予人“回应”,这一连串的行为过程,产生了交互。

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交互设计的流程

信息交互设计涉及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实体城市到虚拟城市;操作系统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程序的信息交互设计;从物的设计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信息交互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不以高科技承载的信息传递为目的,而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己任,为居民提供适度、适宜、人性化、智慧化的信息交互方式。因此,合理的信息交互设计构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信息采集与网络传输

精确地、适时地掌握公共空间的信息成为智慧城中信息交互设计的第一步。对于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普通市民已经惯常使用的信息工具,如智能手机。也可以通过为采集信息而专门设计的智能设备,最终实现对自然的、人为的环境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的目的是要进行信息整合并进行传输,通过多种技术的通信网络进行互联互通,并且进行数据的深度整合与共享,达到高效且准确的信息资源。

(二)信息整合与信息交互

信息整合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形成智慧化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它主要由“公共综合应用平台、为政府服务的应用系统、为行业应用服务的系统以及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等。”1在“智慧城市”的复杂系统中,信息的交互成效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幸福指数”、“智慧城市管理指数”、“智慧城市社会责任指数”城市居民通过信息的的交互实现了生活中人与物的对接与交流,它表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例如:医院、学校、街道等。

结语:

智慧城市将深刻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未来城市居民在信息交互设计下将会体验到更智慧化的信息交流模式,居民的城市生活体验将发生质的变化,居民不会因为信息科技而感到无所适从,信息交互设计与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深度交融,“人、物、环境”将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城市生活将变得“智能”、“绿色”、“和谐”。

参考文献:

[1]郑杨硕.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交互设计[J].装饰,2014,02:21-22.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3

不是只有耕作。

前几年,台湾最早的农业生活刊物《乡间小路》改版,用插画的元素设计每期封面,在主题企划上,更是从吃入手带领民众认识农业:日常吃到的米是在哪里种的,有什么特色,是哪些农友种的。农夫们的面孔因此慢慢变得清晰,农业也不再脱离日常生活。

高雄美浓有一家由三位85后创办的“野上野下文化有限公司”。三个人,有的做插画,有的做设计,有的做企划,这个留“美”文创工作室将文创包装理念带入农村,为农产品说故事,为农会举办的应季农产品宣传活动做出好看的海报和文案。他们尝试从日常生活出发,凝视美浓这块土地上的人、事、物、景,透过《野上野下》手帖来发现这块土地上的生命力。除了手帖的采访与编辑,他们延伸了野上野下的内涵,在野上野下的过程中,以美浓的自然为材料,以美浓的产业、人物、景观为意象,加上纸张、陶土或棉布等天然素材,发展具有美浓野味的文创商品。

“上下游”由五位分别来自媒体专业、农业耕作、生产制造、编辑采访、网络科技、工艺创作等领域的人一起创办,这个关心农业以及友善土地议题的社会企业,集合新闻和市集两个平台,独立制作新闻(从食物出发,连结土地到餐桌),也开发小农商品(加工品),并选择其他农作良品、小刊物在网络贩卖。

有人以农产品开拓出文创品牌;有人为农产品搭建产销结合平台;也有人以独立刊物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在地风土的关怀。总之,认识乡土的平台越来越多。

譬如,沈岱桦她们创办的《风土痣》。

《风土痣》是一份形式新颖关心“土”事的刊物。创刊人之一沈岱桦,是《乡间小路》杂志改版时的编辑。传播系毕业的她,在硕士论文时问了一个问题——“台湾1990年代以降饮食文化论述的改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发现农业是让变化产生的根本。沈岱桦第一份工作是在农业出版社当编辑,此后都在农业采访的第一线,无论是撰写稿件、编辑书刊、策划展览,她所从事的工作都与台湾这片土地有关。

《风土痣》是沈岱桦和前同事插画师,也是美术设计师的王春子一起创办的。在前年11月推出的试刊号编者话里,她们写道:“有内心的关注,结合自己发声的方式,业余报刊《风土痣》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学生时代,教授会称这是志业,出了社会做事,发现自己关心的是土地之事,才懂志业是用在此刻。风土作为一种志业,除了倾心于记录作物的生长条件、人文气息、文化地景的风土志之外,更喜欢这是一种见微知著,由病症到病灶的‘痣’的观察。”而取“痣”非“志”,是希望保持幽默态度观察风土世界。“痣(mole)有标记之意,将风土地域的标记视为土地的痣,更何况有人说过痣的形成如同天线的功能,无形中会发出一股信念,也会接收一股磁波。作为一名有痣之士,能像天线宝宝一样发出信号,接收磁波,感知风土。”

这份以杂志逻辑编辑的报纸,每期只关注一个主题。试刊号出刊时时值冬季,台湾农家喜把盛产的东西用腌制的方式保存,有感于生活中有数不尽的食物透过腌渍发酵美味,“从最原始的一层盐巴,一层食物,彼此交叠覆盖,起初为了保命,日后竟成为各地风土的饮食文化”,《风土痣》从“腌渍”开始挖掘身边隐藏的风土智慧与生活故事。创刊号以生命的开始“种子”作为主题,9月推出时恰逢台湾农作第二季,也让许多并不了解农事的读者知晓,原来播种并不只在春天,金秋也同为播种的季节。解释主题企划的考虑时,岱桦说,“《风土痣》的‘风土’二字借自葡萄酒文化,做农业刊物时经常跑产地,发现台湾中部浊水溪流经的农田稻谷长得和其他地方的就是不一样,沐浴不同风向的太平洋的风,出产的蔬果即便种类相同选种也有差异。在讨论风土条件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人,就好像葡萄酒,不同的风土条件孕育不同的葡萄果实,可出来的口感也跟不同人的不同酿制方式有关。”

随着四季晴雨观察农渔业延伸出的食物、人物、职业、民艺等在地生产文化,再多一点关心环绕于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期望透过杂志让读者理解台湾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地方智慧,也让来台湾旅行的人对台湾有更深的了解。这是她们想做的事。

海峡旅游:《风土痣》受到读者的肯定,你觉得和台湾人对乡村“关怀”的情绪是否有关?台湾人的“乡村关怀”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沈岱桦:《风土痣》受到读者肯定,乡村关怀并不是最直接明显的关系。从“no.00”题目腌渍到“no.01种子”,再到“no.02火锅”,想和读者分享的并不是只有乡村。“00腌渍”因为冬日保存食物关系,带着读者一探农村妈妈的腌渍绝活。“01种子”是《风土痣》的创刊号,种子是从土里长出来的食物源头,也代表对刊物的期待与希望,于是从种子切入,介绍读者平日不会遇见的育种员,感受种子得来不易。

台湾一直有些人,对乡村带着关怀的情绪,有的人写诗,如吴晟;有的人唱歌,如林生祥(早期是交工乐队);有的人做社运,如蔡培慧(台湾农村阵线发言人);有人作刊物,如舒诗伟(青芽儿)等等。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把南投震垮了,南投是台湾唯一不靠海的乡镇,也是主要茶区,很多人投入赈灾行动、社区关怀;2009年的“八八风灾”,也震跨了南台湾高雄山区,如甲仙、桃源。很多人的家没了,当关注农村的朋友,社会运动团体进入当地帮助居民重建生活,最后村民还是必须回到这块土地上,也因此大家开始思考和环境共好这件事,可不可以不喷洒农药,可不可以不用除草剂,可不可以友善耕作。经过天灾,再加上人祸(如苗栗大埔事件),台湾人都深刻感受到土地的可贵。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也震醒了很多人:社会的发展不应该只看高科技与商业行为,对土地的珍惜是很重要的。这期间,台湾也流行单车旅行、岛内出走,以农产品为基石的文创品牌纷纷出现在市场上,认识乡土的媒介变多了。

海峡旅游:台湾有许多帮助农业的平台,比如大王菜铺子、主妇联盟、248农学市集、弯腰农夫市集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平台?

沈岱桦:出现这些平台的原因,综合来说,是希望农民的脸孔可以被认识,不再像是以往蔬果农作都是透过大盘商收购,恶性循环使得农民收入低薄。同时也让农民接近消费者,对自己耕作的蔬果更有一份责任,不仅要让消费者吃得健康,也顾及土地的友好。

你提到的这些平台,都是一些长期以来关注农村的朋友自发建立的。再往前追溯,农业开始被注意跟1990年后流行饮食写作有关,饮食作家,比如韩良露、叶怡兰等等,她们除了告诉大家什么东西好吃外,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让大家思考食物和土地关系的媒介,这些食物是被谁种的,在什么时候吃最好。饮食作家和饮食研究者透过媒体不断发声,美食记者也开始关注,食物不是只是从餐厅端出来的一道菜,而会溯源到谁养的鸭谁养的鱼,越来越多这样的报道成为民众认识农村的渠道。此外,台湾出版界近几年也出版了好多跟返乡种田、绿色食物、绿色建筑有关的出版物。

台湾社会回到思考怎么样跟土地共好,怎么去过更自然的生活,于是有人会把这些跟文创产业做结合,就有所谓的“农创”出现。应该说整个社会氛围到了就自然出现。

海峡旅游:跑农业线这几年下来,台湾乡村最让你觉得自豪的地方是什么,以及这几年你所感受到的最显著的变化?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4

专业学位研究生[1]从发达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的热爱农村,了解农村,关心农村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类人才,这个任务应该由农业推广硕士的相应领域来完成;需要一批集产品生产、加工、运销联成一体,把农业建设成为一体化经营的综合产业的人才,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要培养一批懂得科学管理,又有市场管理理念的综合人才;更需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业建设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新型产业,这就需要农业推广硕士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性人才;新农村建设更需要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和环境,把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产业,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一批林业和农业机械化,农村和区域发展领域的应用人才。从以上几个方面足以看出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应用性人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二、目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在招生考试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执行的入学考试是通过GCT考试,然后参加各招生单位组织的专业课程考试和面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进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这样势必会有一些人会因为对数学、外语、语文和逻辑知识的淡忘而使其失去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

2.招生单位偏多,使得生源分散。目前我国有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单位有73个[2],这里既有高等院校,又有科研院所;既有农林类高等学校,又有综合类院校。因此,在招生单位的布局上,有关职能部门要有合理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业推广硕士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区域性布局上可否考虑一区一所或两所,另外在各个学校的招生领域上也要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求多求全有时未必是件好事,这样保证农业推广硕士有一定的招生规模,不至于造成生源的过分分散;只有保证规模,才能有效益,才能最终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在有的招生单位每年的招生数量很少,有的领域只招几个人,很难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案例教学偏少。据笔者了解,各个培养单位在农业推广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想了一些办法,但目前来看收效不是很大,大部分的任课老师还是按照全日制硕士的授课方式来给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任课老师尽量的教授与农业推广有关的知识和内容,但是苦于目前一个老师的精力有限,涉及的研究课题有限,所有案例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保证农业推广硕士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改革招生入学考试的模式,使那些真正从事和热爱三农问题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有机会提高自己。农业推广领域的各个协作组配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调研,研究出一套适合农业推广硕士入学考试的科学合理的方案,使招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又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使这批人经过农业推广硕士阶段的学习,无论在理论上和能力上都能有提高,更好发挥各自岗位的作用,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笔者建议能通过宽进严出的方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处理好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关系,使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上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道路。现在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单位多,在区域上的布局等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有一些自律性较差的招生单位不遵守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一些规定,存在跨地区办班现象,更有一些单位不执行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或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偏差,造成对考生不公平的现象,使一些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这既浪费了我们的教育资源,又影响高校的社会形象,这部分考生混得了文凭,进而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建议各个招生单位加强自律,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生源,录取合格考生,使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上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道路。

3.加大案例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农业推广硕士不同于科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别于全日制研究生,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直接切入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案例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尽可能组织在农业推广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实现资源共享[3]。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智慧教学;实验中心;体系研究

一、引言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即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提高相互交流、信息处理能力的速度,促进社会发展。随后“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多种理念相继提出,这激发了我们对基于高新技术发展及网络普及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发展的遐想――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灵活舒适的学习环境,高效智能的管理模式以及人性绿色的服务理念。

二、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概念

1.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提出

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是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心概念的发展。它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结合心理学与人体工程学,对中心与教学、科研、管理甚至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互联与集成,基于深度的技术发展与分析,为学校工作提供更公平的资料共享、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更智能的管理模式以及更人性的服务理念。

2.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特征

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

拥有丰富的访问渠道和手段。全校的广大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通讯设备访问资源平台。

来自全球的信息源。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舒适、低碳、灵活的学习环境。基于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结合低碳环保理念的设置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具体模型

由于具有以上特征,所以它的构建将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支撑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具体包括:

1.虚拟资源平台

这是一个资源广泛传播高校利用的虚拟资源共享平台,即所谓的虚拟馆藏。在美国,学生在校内图书馆登陆,可以直接访问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库,查阅到需要的各种文献资料。在我国,北京市海淀农业图书馆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内,开创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实现了馆际互借的服务功能,发挥了图书馆为学生服务的职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此系统不但有公共的联合目录,也有共同购买的咨询资料库、期刊检索资料库、全文期刊资料库供各馆使用。中心的运行机构有专人管理,互借资料有专车送或用传真方式传递。如果读者愿意,也可以亲自前往其他图书馆,用个人的借书证借阅。

虚拟资源平台面是向全体高校大学生,提供各类的信息服务,如信息检索、权限管理、计费管理、智慧化交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等的一个联合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各馆书目均可任意检索,全文数字资料统一,便于学生进行选择阅读,同时还推出咨询服务、讨论社区以及个性发展服务:组建专业高水平的咨询服务的队伍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类检索问题,设置虚拟社区讨论模块便于使志同道合的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提供一个与出版商直接对接的专栏推荐一些在此平台上发表且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文章,为有想法有兴趣有能力的未来作家提供机会。

2.智能教学系统

智能教学系统是基于Internet环境下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行为统一的虚拟教学平台。从功能上,系统主要分为5个模块。

知识维护主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自适应的、开放的、可操作的知识库框架和服务设施,其他教学资源均由它来组织管理。这样有利于将核心的教学领域知识分解为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形成网络结构。既便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方便教师将教学领域的知识有序地输入知识库。

教学测评主要用于出题、评卷、试卷分析以及提供教学建议的“虚拟考场”。其中包括:题库根据老师设定的考核目标、考核题型、及题目的难度系数自动生成试卷,系统根据考生的答卷内容自动生成成绩,并且通过智能化运算程序分析出考生个人的试卷答题情况,为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阅卷的负担,也减少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教师备课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进行计划教学和编制教案。主要功能有:结合教学相关领域知识库和学生群体特性,结合已有的教学资源自动生成教学策略,便于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案。另外,系统自动连通素材库,必要情况下能够更快速更准确的找到目标素材,并且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接口,使得能在多种多媒体软件下运行。

自主学习辅助学生进行自学活动。首先,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性格测试结果智能化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同时系统内包含来自全球的课程资源可供学生自行选择。然后,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智能产品如手机、ipad等进行远程旁听来自全球的课程同步教学。根据所学课程以及授课老师要求结合教学测评模块进行课程考核,若通过则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交流互助用于课程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是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组成讨论角,用远程通讯设备组建讨论群。不论语音或是文字形式的讨论,系统都会自动生成文字或是图表形式同步记录,便于用户对讨论过程的内容进行提炼。

3.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管理改变了以往由人工操作带来的繁琐、高失误率、低效率等现象,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全方位系统的管理体系。实验中心管理由系统维护、教室管理、学生管理、培养方案、实验课程管理、实验项目管理等模块构成。

系统维护有利于实验中心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在每天晚上机房关闭之前的某一特定时间自动清理计算机内非基本设置外的数据然后恢复到系统初始化状态下工作。

教室管理实现了对全校教室信息统一管理,能够随时掌握各教室的使用情况。另外我们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网上360度教室实景观看。便于学生们寻找自习室提供了便捷,同时也不打扰老师上课。

学生管理结合安卓操作系统的实验中心管理制度可以对学生进行授权,学生通过设定用户注册信息登陆校园内可利用的任何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在实验中心进行资料查询、课程的讨论以及教室、座位的预订和退订、还可以利用身份认证进行考勤识别。

实验课程管理、实验项目管理主要为排课、科研过程中减轻了大量的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绿色”服务

绿色人文环境和绿色实验中心是高校实验中心的发展趋势,一种新型的教育环境所营造的绿色文化。绿色实验中心营造出一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有助于提高师生学习和研究效率的幽雅环境。“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贯彻到实验中心的硬件设施及软件设备建设中。

实验中心在室内空间结构上应该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原则。一方面应重视“室内空间设计将对使用者心理产生影响”这一因素;另一方面使空间得以高效率利用,从而满足学习与学术的研究等多方面问题。为此在设备摆放的空间位置,桌椅的形态、尺度材质等问题上应该根据使用者的高矮胖瘦,生活习惯,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等问题来调试。结合人体工程学知识设计可调节的桌椅以满足每一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不使用时可将桌椅折叠收入墙内,节省空间;在选择桌椅材料时,应兼顾实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原则,可选择如纤维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或其它可回收材料制成的桌椅,使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最大满足;室内采用智能化测试控制,根据当日的阳光、湿度、温度将室内调节到最适宜学习的环境。节能监控也是“绿色”服务的一项重点项目,计算机等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未被登陆或使用则关闭机器;积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使用节能设备对实验中心建设进行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

建立实验中心室内定位信息服务平台。鉴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在校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因此可以通过利用智能手机的Wi-Fi室内定位的功能,从而提供实验中心内定位服务和查询服务。用户可以发起位置信息服务,通过定位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周边自习教室、会议室、实验室、机房等基础设施的固定位置,及其使用情况。同时可以结合现今成熟的XSL的预订系统,直接用手机客户端预订教室甚至是座位。同时信息服务平台后台也将主动发起位置信息服务,实时更新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同时也可在固定资产上贴上有源电子标签,后台就可以主动获取到这些固定资产是否被移动等信息,便于实验中心的管理。

实验教学中心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普遍提升。智能手机与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与发展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验中心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开发正是发挥了移动设备即时移动等先进特性,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元、便捷、实用的服务。客户端应涵盖传统实验中心网页中的内容,同时包含实验中心室内定位信息服务平台等内容,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客户端应设计选课导航系统,首先,该系统可以使学生更方便的进行选课;其次,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所选课程,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选择,提高选课效率;最后,可以帮助学生定制自己专业所需,兴趣所在的个性化课表。

四、结语

在我国资源常常分布不均,降低学生接受教育公平性,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日趋严重。为了使教育更为公平,资源更高效的利用,结合现今科技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提出智慧实验中心的概念。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网络通信技术等营造一个拥有更大资源利用率,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更无障碍的学习方式的“绿色”智慧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Baker , Shirley 1 The future of re source of re source sharing1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1 1995(21) : 1 - 2

[2]Crawford Walt & Gorman Michael Future libraries : dreams ,madness & reality1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1995

[3]闭应洲,陈宁江,吕皖丽,冯志新. 基于校园网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61-64

[4]王妍,孙德兵.高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6:105-108

[5]刘海宁,施浩.基于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实现实验室管理系统[J].硅谷,2012,06:23-24

[6]谢和鹏.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12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6

 

自20世纪中叶伊始,生存环境的愈加恶化促使人们不断进行反思与探索,如何改变其现状,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的观念逐渐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从而提出了“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观”等。同时一系列相应学说不断影响着当下与未来。生态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作用于环境,城市,建筑,哲学,经济,文化等。而中国古典文化正是最生态的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展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智慧。其所展现的生态与绿色理念,不断的在影响着当代与未来。

 

1 中国古代风水学说概念

 

1.1 风水学说概述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民族,在悠远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先祖有了超前的环境科学意识,他们在漫长的农耕生产中,不得不受限制于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促使先祖们对人与自然密切关系进行主动性的认知,从而一切生产活动,都与自然智慧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优结果。我们的先祖崇拜天地,日月山川,这种崇拜随着历史的迈进,逐渐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在先贤哲学中成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进入中国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成为聚落建设与建筑活动中的重要原则,力求与自然融合协调。

 

从周代伊始,先祖们已经开始关注人居环境,他们登上高山,走下平地,观察原野与河流,丈量土地观测日照等。这种遵循“天人合一”的意识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园林规划、寺庙建设等方面都不断渗入继承与丰富,从而不断上升成为了中国独特的环境意识。

 

这种环境意识从古至今不断的被丰富和系统化,而很多的内容却展现在了风水术数上面,从风水术数中我们能去发现这种带有中国古典特色的环境生态意识。

 

1.2 风水学说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极为精粹的一环,这一思想使得风水学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极度重视,达到非常之高的研究成果。在物质上,对于人与自然的和睦,协调非常的注重;在心里上也注重人内心对环境的感受。风水宝地的居住模式,被西方称为“东方文化生态”。以中国古代造园为例:古代造园讲究风水,风水术以四灵兽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这种四灵兽之地最终所显现出来的环境就是,房屋的四周山水环绕,水口含和,水道绵延曲折,这种利用风水术所选择出来的环境的确拥有着良好的小气候与生态环境效益。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学建筑理论与处在地球北半球的中国的实际地理位置相吻合。这种环境下有益于建筑的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御寒;同时对于进行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农业生产也有便利之处,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衔接在了一起,使人在对生态进行最小改变的同时收获最大效益,这也是风水学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在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中,风水学的应用不仅为先人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2 古代风水学说中“理想环境”分析

 

中国古代先人,崇尚山水神灵文化,产生了昆仑、蓬莱、壶天等“神域仙境”。不论是蓬莱仙境还是昆仑仙境,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高大山体、广博海洋水体、岛屿等环境元素形成一种山水围绕的景观模式。高山上有四时花草,高低不同的树木,还有着建筑人居空间,这种布局是在风水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环境”的写照。

 

中国追求的风水福地,要穴的四周山水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和,水道绵延曲折,这种环境中有着优良的游赏性、观览性、活动性。绿色植物也在这个“理想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我们已知的保持水土、吸附、过滤灰尘以净化空气、杀菌、吸收噪音、盛夏降温等作用之外,还对人类有医疗保健功能。虽然风水学说只是以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与经验积累为基础建立的,并没有科学的数据来支撑这,但在现代技术发展的今天,中国古代风水学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主题。

 

3 生态意识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风水学说中的生态意识,不仅是在“理想环境”上体现,先祖们在城市,村庄,建筑活动中不断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践行着这种观念。

 

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都是在顺应自然环境,但因地理区位因素,很难达到理想环境,必须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对于不理想的地形也常通过开沟、挖塘、垒坝,比如园林中水池通过凿井,养水生动植物等,来抵挡水质的恶化。还有一些建筑因区位因素不同,不能实现以子午线为基准,坐北朝南的风水准则,于是产生了一些偏转角,但是这些偏转角大都在南偏西30度,南偏东30度之间,各地的偏转范围都与当地最佳朝向范围吻合。这样的偏转,使得建筑与天时相互协调,一方面顺应地形,一方面顺应良好方位,布局非常合理。

 

“风水林”一般分布在村庄四周的溪流入水口或房屋后山处,或河边湖边,其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旱涝和风灾,调节小气候,同时能有效强化盆地的围合效应。这些建筑设计手段的运用都是风水学说中生态意识的典型体现。

 

4 风水学说生态意识在当今的构想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虽然是基于古代先贤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学说,并没有各种科学数据做理论依托。风水学说从根本上是基于生态目的选择出的一种最佳的适宜人居住的空间。这种宜居空间是一种最生态的生活环境,其顺应天时、地利、最大限度最优方式的利用了自然能源。此种方式放在今日,可能并不能顺应时展,社会的经济基础也不再是农业,但风水学中的生态意识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在当今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中,生态意识可以指导设计师进行生态设计。从大的方面讲,顺应天时地利,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与地形土壤等,以做出最优选择;同时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现代生态,例如:清洁能源发电、地热泵技术等。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使建筑达到最优生态空间。

 

5 结语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是中国今后发展不可避免、亟待解决的问题。风水学说是经过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所推崇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都值得学习。以敬畏的心去尊重自然,人类才能生存的更久远,以怜悯的心去体会自然,人类才能被自然所接纳,以感恩的心去保护自然,人类才不会被自然所剔除,最终走向毁灭。

 

作者:顾强 来源:居业 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