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维生素k1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维生素k1范文1

维生素k1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维生素K 缺乏引起Ⅱ、Ⅶ、Ⅸ、Ⅹ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而致的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和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 缺乏。

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146例,其中严重病例893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为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占95.3%)。

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表现如下:全身性损害占49.2%,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328例)、过敏样反应、发热、寒战等;呼吸系统损害占26.5%,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呼吸急促、支气管痉挛等;心血管系统损害占12.92%,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悸、心动过速等。其中过敏性休克328例,占严重病例报告的36.7%。

典型病例:患者为男性,46岁,因凝血功能障碍于2010年5月19日上午11时40分静脉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10mg+氯化钠注射液10ml,用药6分钟药液剩余5ml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乏力、腹痛、腹胀、面色苍白,立即停止使用上述药品,对症治疗,症状逐渐好转。

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

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显示,该产品在临床上存在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超适应症用药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明确指出,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缺乏。病例报告分析显示,52.4%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维生素K1注射液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缓解气管、肠道、胆道平滑肌痉挛。

2.给药途径不当,速度过快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维生素K1注射液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文献报道中有一例患者半分钟内静脉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10mg,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3.超剂量用药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中明确提示,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病例报告分析显示,临床中存在超剂量使用情况。893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病例中日剂量超过40mg的62例(占6.9%)。

儿童用药问题

在国家中心数据库中,8146例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有1715例儿童用药病例(占21.05%)。儿童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病例报告295例,占严重病例报告的33%。分析1715例儿童用药的原因,815例用于防治各种原因导致的出血性疾病,900例(占52.48%)用于解除支气管、肠道、泌尿道等平滑肌痉挛,超适应症使用情况较严重。

典型病例:患儿,男,2岁,体重13kg,因急性支气管炎,在门诊给予头孢曲松钠和炎琥宁2天,无好转,第3天加用维生素K1 5mg+5%葡萄糖注射液150ml稀释静滴,静滴维生素K1约1分钟后,患者出现瘙痒,进而紫绀、呼吸困难,收入院。入院查体:意识模糊,全身紫绀,气促,呼吸50次/分,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给予地塞米松、盐酸异丙嗪、肾上腺素和利尿、纠酸、能量合剂等治疗后,约3小时神志恢复正常,呼吸困难改变,生命体征稳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

1. 鉴于维生素K1注射液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建议医务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维生素K1及注射液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药并进行救治。

维生素k1范文2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为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来我院住院的腹泻患儿,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24月,病程2~7 d。大便呈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大便次数3~9次/d,≤5次/d 18例,>5次/d 17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脱水,轻度脱水7例,中度脱水25例,重度脱水3例。部分病例有发热、咳嗽、呕吐、腹胀。

2 治疗方法

常规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退热,止咳化痰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上维生素K15~10 mg/d,双侧足三里穴交替作穴位注射,1次/d,直至大便成形。

3 疗效判断

根据1998年5月北京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标准[1]:显效: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和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4 治疗结果

经治疗后34例治愈,1例患者治疗1 d后自行出院无法追踪,其中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1.2%。

5 体会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最多见,病因如细菌、病毒、原虫、食物因素、气候变化等因素作用于胃肠道,使其功能紊乱而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或病毒及其毒素作用于消化道,使肠液分泌增多,蠕动加快,再吸收障碍而发生大便量水样便,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腹痛、呕吐等。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对于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就泄泻而言,能促进胃的蠕动,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帮助消化,对肠道有解痉而达到止泻作用。维生素K1有改变肠道菌群,促进细胞正常再生,保护肠绒毛上皮细胞免遭病毒入侵,对抗乙酰胆碱,组织胺和肾上腺素对胃肠平滑肌的兴奋作用[2]。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减少肠蠕动抑制肠液分泌,增加水分重吸收和营养物质吸收,有止泻、解痉及止痛作用。并能扩张肠道黏膜内小血管,改善肠微循环,血流通畅,使药物如抗生素及吞噬细胞易于渗入而发挥杀菌效能,有利于炎症吸收。另维生素K1有抑制细菌生长,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有消炎作用[3];尚有氢化可的松样作用,减轻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应用维生素K1足三里穴位注射,通过维生素K1的药物作用以及足三里穴的调节作用,对小儿腹泻能大大缩短疗程,疗效显著,不失为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方鹤松,魏承毓,段怒诚, 等.腹泻病疗效判定标准的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维生素k1范文3

【关键词】 早期穿刺引流; 迟发维生素 K1 缺乏致颅内出血; 疗效

维生素 K1 缺乏为导致新生儿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中又以颅内出血所占比例最高,且预后相对较差,不仅可导致患儿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可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对迟发维生素K1 缺乏致颅内出血的治疗极为重视,而不同治疗方法对于此类患儿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1],故研究价值较高。本文中笔者就早期穿刺引流在迟发维生素K1缺乏致颅内出血中的疗效进行观察,具体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于本院进行常规治疗的27例迟发维生素K1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为对照组,27例进行早期穿刺引流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的27例患儿中,男18例,女9例,日龄30.0~49.5 d,平均日龄(39.3±5.4)d,其中早产儿20例,足月儿7例,出血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其他部位出血8例。观察组的27例患儿中,男17例,女10例,日龄30.0~50.5 d,平均日龄(39.4±5.2)d,其中早产儿19例,足月儿8例,出血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其他部位出血8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日龄、早产儿足月儿构成及出血部位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主要给予患儿静推维生素K1,另给予患儿抗感染、补液、镇静、降颅压及补液等治疗干预。观察组则进行早期穿刺引流治疗干预,根据CT检查结果进行穿刺部位的选取,穿刺成功后对血肿进行引流,每次引流量控制在10~30 mL之间,必要者可再抽血,注意抽血速度不宜过快,然后给予患儿其他治疗干预措施。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不同时间的NABA评分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以患儿的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各项新生儿反应正常,CT检查示血肿完全消失为治愈,以患儿的症状体征有一定改善,且CT检查示血肿部分消失为好转,以患儿治疗后上述方面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加重为无效[2]。总有效为治愈和好转之和。(2)NABA评分是评估新生儿神经功能状态的有效量表,总分在40分,评估分值达到37分及以上为正常,37分以下为异常[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本文中的日龄、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等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而性别、早产儿足月儿构成及出血部位构成、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间的NABA评分等为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 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及不同时间的NABA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出血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的NAB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迟发维生素K1缺乏致颅内出血为由于维生素K1缺乏导致的出血类疾病,其中颅内出血占此种原因导致的出血的90%以上[4]。另外,本病对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不良影响极大,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故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重视程度较高[5]。而临床中对于本类患儿的治疗方法较多,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对其进行治疗方面的研究极为重要。早期穿刺引流是近些年来治疗本病的一类手术性方法,其效果较佳,但是对其综合应用价值的研究仍较为不足[6-7],因此对早期穿刺引流的应用效果研究仍极为重要。

本文中笔者就早期穿刺引流在迟发维生素K1缺乏致颅内出血中的疗效进行观察,发现其较进行常规用药治疗而未应用穿刺引流治疗的患儿表现出更佳的治疗效果,患儿不仅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且出血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降低,并且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的NABA评分也明显更好,说明早期进行穿刺引流的价值较高,肯定了其在本类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较佳,且安全性较高[8]。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早期穿刺引流在迟发维生素K1缺乏致颅内出血中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马荷仙.晚发性VitK1缺乏致小婴儿颅内出血4例临床治疗体会[J]. 甘肃医药,2008,27(4):4.

[2] 郭林平,孙贞舜.新生儿颅内出血外科治疗28例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6):37.

[3] 王薇,陈素萍,王大鸣,等.婴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56例临床分析[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6):651-652.

[4] 于扬,郭淑艳,张永旭.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54例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844-5845.

[5] Busfield A,Samuel R,McNinch A,et al.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after NICE guidance and withdrawal of Konakion Neonatal: British Paediatric Surveillance Unit study, 2006-2008[J]. Arch Dis Child,2013,98(1):41-47.

[6] 刘培兰,洪君,吴朝波.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合并颅脑出血9例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4):69.

[7] 王秀宇.穿刺引流治疗18例迟发维生素K缺乏并发颅内出血临床分析[J].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5):380-381.

维生素k1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病历资料

发病和诊疗情况:患儿,男,2008年8月14日出生,第1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2008年9月15日在患儿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接种第2剂新生儿乙肝疫苗5μg及左上臂三角肌皮内接种卡介苗。2008年9月16日下午家长发现患儿右臂三角肌接种部位出现青紫肿胀皮下出血征、哭闹、拒乳,到当地卫生院就诊,给予局部热敷处理,2008年9月17日患儿病情加重,出现抽搐、尖叫并呕吐,急送县人民医院就诊,由于病情危重转至市医院治疗,经相关检查得出明确诊断:①左侧额颞顶枕区急性硬膜下血肿;②蛛网膜下腔出血;③颅内压增高、脑疝;④晚发性维生素K1依赖因子缺乏症;⑤失血性贫血。患儿家长了解清楚病情后主动要求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患儿在家中死亡。

个案调查情况:①免疫史:查看接种卡、证及询问家长,患儿于出生后第2天在当地县医院产科接种了第1针新生儿乙肝疫苗5μg,生产厂家及批号记录不清,2008年9月15日在户口属地四街卫生院接种第2针新生儿乙肝疫苗5μg(A制药厂,批号20070916-9,有效期至2009年8月)和卡介苗0.1ml(B制药厂,批号200703a026-1,有效期2009年3月)。既往免疫无异常反应史。②个人史:第1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③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婚育,否认肝炎、结核、癫痫等疾病史。④疫苗调查:所接种的新生儿乙肝疫苗系A制药厂生产,使用剂量为5μg×0.5ml×1支,批号20070916-9,有效期2010年9月17日,全县本批号疫苗共使用940支,四街卫生院共接种130支;卡介苗系B制药厂生产,使用剂量为0.1ml,批号200703a026-1,有效期2009年3月4日,该批号疫苗全县共使用1033人,四街卫生院共使用172人次。所使用的疫苗都是按省-市-县-乡-村各级在有效温度监控下储藏运输和使用。乡村医生持村医证和预防接种培训合格证,预防接种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全市使用的同批号的疫苗未接到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⑤接种人员资格调查:女,具有预防接种资格证,从事接种工作6年。⑥实验室检查:凝血常规:PT130.0+秒,APTT手工法>60秒,血常规HB80g/L。⑦相关辅助检查:CT片,左侧额颞顶枕区较大硬脑膜下出血约15cm×1.5cm,上下占据7个层面;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

调查结论:疫苗接种偶合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并发脑出血死亡。

善后处置情况:患儿死亡后其家长坚持死亡是因接种疫苗所致,拒绝调查组提出的医学鉴定要求,坚决要求当地卫生院给予赔偿解决,经多方面协调不能有效解决纠纷,严重影响卫生院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对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基层的正常开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又本着从人道主义出发,经现场调查各方研究商定,一次性给予患儿家长1.5万元补助,补助经费由市疾控中心、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镇政府按商定协议的比例承担,此纠纷才得以有效解决。

讨 论

通过该案例提示:①一方面普及群众疫苗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将免疫规划及相关健康知识通过有效渠道传播给公众,促进群众自主接种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实施接种工作中认真履行知情、告之义务,做到登记时询问身体健康状况及了解接种禁忌证、接种中认真核对接种信息、接种后告之可能存在的正常反应,及出现接种反应后要及时报告和甄别,及时进行诊疗,避免延误诊疗而造成不良的后果。交代如有特殊及时就医,同时完善接种登记记录本的填写及家长签字确认相关工作,并做好和儿童监护人的有效沟通工作。②建立一系列预防接种救济渠道,完善调整补偿机制,探索疫苗预防接种相关保险,保护受种者合法权利,转移预防接种风险,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出台更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优化医患双方之间的沟通,完善法规, 依法解决医患纠纷,适时推行相适宜的保险如医疗保险、母婴安康等商业赔偿保险,才能合理保障医患双方利益,杜绝严重事件发生,保证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基层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令第434号.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4:41(4).

维生素k1范文5

关键词: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凝血因子 凝血五项检测

基金项目:乌鲁木齐市课题(Y141310020)

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临床不多见,国内外报道多为鼠药中毒或香豆素类药物过量,以灭鼠药中毒继发多见,临床中毒史往往隐匿,且出血表现潜伏期长,易漏诊误诊。既往治疗多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1等综合治疗,其中血制品价格高昂且有感染风险,目前血源紧张情况下,此种治疗更加重了治疗困难及风险,因此有必要探索更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收集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2009年1月至2015 年1月收治的46例资料完整的患者,分析病因、出血特点及预后,探讨治疗方案,为

准确治疗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46例初诊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2009年1月至2015 年1月收治,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3岁,平均(32.6±3.3)岁。所有患者诊断符合文献标准[1]。

1.2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出血部位、有无继发贫血等特点。予维生素K1注射液10~100mg/d输注(该组患者因血源紧张,均未能输注血液制品),输注后24小时及48小时复查PT、APTT,并与入院时结果前后对比分析。疗效标准以出血表现停止,凝血功能或凝血因子测定恢复为有效。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二、结果

2.1 本组46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灭鼠药中毒最常见,占33例(33/46例,占71.7%);有3例基础病分别为房颤、下肢血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情需长期服用华法林却疏于监测,导致华法林过量而出血,占6.5%(3/46);另有10例患者经凝血5项监测确诊,但无接触毒药史,无肝病史,考虑原因不明(10/46例,占21.7%)。

2.2患者均因自发性出血就诊,症状均较严重,多部位出血为主要表现,主要出血部位依次为皮肤瘀斑32例、肉眼血尿25例、粘膜出血包括口腔多发血疱22例、阴道出血11例、肌肉血肿3例、消化道出血2例,首发症状以肉眼血尿及皮肤瘀斑最常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延长,分别为52.6±5.3秒,83.6±9.3秒。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均正常,3例继发轻中度正细胞性贫血并证实为失血性贫血,肝肾功均正常,除外结缔组织病及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可能,维生素K1治疗均有效。

2.3患者确诊后立刻静脉输注维生素K1注射液,有3例心脏及血栓基础疾病患者因担心凝血纠正过程中再发血栓,治疗以停用华法林为主,该组患者因病情均较重,出血明显,治疗以小剂量开始,予10mg/d开始;灭鼠药中毒患者中出血严重患者均予大剂量60-100mg/d;本组未收入有颅内出血或内脏出血的极重症患者,治疗后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均痊愈。治疗后24小时的PT、APTT分别为21.2±0.9秒,42.3±1.2秒,48小时的PT、APTT分别为16.7±0.4秒,36.2±1.1秒,较初入院结果均显著缩短(P

三、讨论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第Ⅱ、Ⅶ、Ⅸ、X因子及PS、PC、PZ,正常情况下肝脏的羧化酶将这些凝血因子氨基端的谷氨酸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使这些凝血因子获得凝血活性。此羧化酶的辅因子是维生素K氢醌,经过此过程,有活性的维生素K氢醌被氧化为维生素K2,3-环氧化物,后者被还原为维生素K1,维生素K1在还原酶作用下生成维生素K氢醌,这样完成了循环。当维生素K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活化异常时,这些凝血因子的谷氨酸不能被正常羧化,从而缺乏正常凝血活性,无法参与凝血反应,从而活性降低出现凝血障碍[2]。临床以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为主,往往有诱因。常见原因为肠道吸收不良,肠内胆盐缺乏、使用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及毒物如华法令、灭鼠剂等香豆素类药物。其中香豆素类药物中毒或过量为成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最常见病因。本组患者出血表现多样,出血症状均严重,首发症状以肉眼血尿及皮肤瘀斑最常见。 46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灭鼠药中毒33例, ,占71.7%,为主要病因。上述临床特征均同文献报道。

目前多数单位认为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以综合治疗方案为主,即予大剂量维生素K1及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元复合物等[3-5] 。其中血制品价格高昂且有感染风险,目前血源紧张血制品获得困难,综合治疗加重了经济负担及风险,因此有必要探索更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Weitzel [6]等认为治疗首选大剂量维生素K,如无危及生命的出血应尽量减少血浆或血液制品的使用。国内陈海飞等[7]也证实了此观点。天然形式维生素K发生中毒的可能性很小,毒性主要来自于其水溶性合成类似物,其中维生素K3最为明显,合成的K3如不是经肠途径使用,可产生致死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和严重黄疸,但引起毒性阈值至少是需要量1000倍以上。该组患者均因血源紧张,均未能及时输注血液制品,确诊后立刻静脉输注维生素K1注射液10-100mg/d,治疗后24小时的PT、APTT较初入院结果均显著缩短(P

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极易漏诊误诊, 来势凶险,有必要选择起效迅速安全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提示可首选大剂量维生素K1治疗,但本组未收入有颅内出血或内脏出血的极重症患者,因此临床有必要进一步危险度分层选择合适治疗方案,为医疗安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 临床血液学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34-1435.

[2] Wasley LC,Rehemtulla A,Bristol FA,et al.PACE/furin can process the vitamin K-dependent profactor Ⅸ precursor within the secretory pathway[J].J Biol Chem,1993,268:8458-8459。

[3]王婷婷,王昭?,崔华等.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45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10): 1020-1023

[4]陈懿建,张立群,万通等. 92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临床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3): 236-237

[5] 郑昌成,吴竞生,丁凯阳等.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5): 351-352

维生素k1范文6

    摘要:目的 考察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在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 (ⅱ) 分散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0%脂肪乳注射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溶液6 h内的维生素a、e、k1的含量变化,采用显微镜法检测乳滴大小,并观察静置溶液外观有无分层、破乳以及颜色的变化。结果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不同输液配伍后放置6 h,均未见外观变化,乳滴粒径相对稳定。维生素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均有所下降,其中在脂肪乳和葡萄糖输液中相对稳定。结论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葡萄糖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能满足临床要求。

关键词: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输液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可以提供每日生理需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维生素k1,临床上作为一种常用的肠道外营养溶液(卫生部药品标准二部五册)。本品使用时一般用10 %脂肪乳注射液稀释,但其配伍稳定性以及与其他临床常用的大输液的配伍研究尚未有报道。为了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选择脂肪乳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以及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配伍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大连依利特高效液相色谱柱(c18,4.6 mm×150 mm,5 μm),zw色谱柱温箱,waters 2487 双波长检测器;satorius bp 2100d 电子天平;anke tgl―16g离心机;l2000a型数码显微镜(广州光学仪器厂)。

1.2  试药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批号:20040901,西安安健制药有限公司);10 % 脂肪乳注射液(批号:040532001,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维生素a(批号:1502-0216)、维生素e(批号:1062―0017)、维生素k1(批号:1569101)均购于中国生物制品检验所;0.9%氯化钠注射液(批号:050226,扬州中宝制药有限公司);5%葡萄糖注射液(批号:05051124,浙江康乐药业有限公司);异丙醇、甲醇、乙腈、二氯甲烷等均为色谱级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1]

色谱柱:waters ods c18(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甲醇二氯甲烷(体积比70 ∶15∶15);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 ml/min;进样量:20 μl。

2.2  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维生素a、e、k1对照品适量,用异丙醇溶解并稀释至分别含维生素a2 μg/ml、维生素e 20 μg/ml、维生素k1 0.3 μg/ml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被测溶液5 ml,用异丙醇稀释至50 ml,作为供试品溶液。

2.3  系统专属性试验

按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处方制备不含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k1组份的模拟样品,与10 %脂肪乳及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进样,记录色谱图。结果表明各维生素色谱峰之间分离度均大于1.5,并与其他峰分离较好。在空白脂肪乳溶液色谱图中,未见有保留时间与对照品溶液色谱图中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k1一致的色谱峰出现。见图1。

2.4  乳滴粒径测定[2]

将被测溶液用l2000a型生物显微镜测定乳滴的直径,用scott法测定并求平均。放大倍数:1 000倍。

2.5  配伍溶液的制备及考察

按临床用药比例,分别配制下列溶液:① 0.9 %氯化钠注射液500 ml+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10 ml;②5 %葡萄糖注射液500 ml+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 10 ml;③10 %脂溶性注射液+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10 ml。摇匀后均分装成2份,室温放置6 h,分别在0、1.5、3、4.5、6 h进行考察。其中1份一直保持静置以观察外观颜色有无变化、有无分层和破乳,另1份在规定时间分别取样,测定平均乳粒粒径,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e、k1含量,以0 h的含量为100%计,分别考察各配伍溶液中维生素含量的变化及乳滴粒径。

3  结 果

各配伍溶液的维生素含量变化见表1,图2;乳滴粒径测定结果见表2。表1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输液配伍后维生素含量变化(略)表2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输液配伍后不同时间乳滴粒径(略)

4  讨 论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为水包油乳剂,稀释至不同配伍溶液后,呈浓度各异的乳白色。各配伍溶液外观在6 h内均未见明显的分层或破乳或油滴析出现象,乳滴大小均基本稳定,说明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以3种不同输液稀释后,物理稳定性较好,均未明显破坏其原有乳剂结构。但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乳粒粒径均有增大趋势,提示配伍液不可长时间放置,应尽快使用。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需溶解于10 %的脂肪乳在临床使用。注射液中含有维生素a、d2、e、k1,其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稀释到输液后浓度太低,较难检测,因此以其中维生素a、e、k1为检测对象。

    

试验结果表明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输液配伍后,各维生素含量均有下降,且随着室温放置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增大。其中维生素k1因为更易见光分解,其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本品与0.9 %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各维生素含量下降较快,与其他2种输液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含有大量电解质而造成乳剂不稳定。3种输液中5 %葡萄糖注射液与10 %脂肪乳注射液稳定性较好,放置至少3 h后,葡萄糖溶液配伍与脂肪乳配伍组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故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葡萄糖溶液配伍亦可在临床使用。葡萄糖输液相比脂肪乳更价廉易得,可考虑作为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的稀释液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