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经新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经新闻范文1
同为都市类报纸财经报道,新闻标题的风格却大相径庭。《M商报》的新闻标题,厚题薄文,提要式的标题信息容量大,简练的标题模式适应了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C商报》的新闻标题文采飞扬,妙用词格,新颖别致,运用了疑问、反语等修辞手法,新闻标题具有爆发力。
一、《M商报》与《C商报》财经报道新闻标题比较
(一)标题长度比较
如上表所示,7期《M商报》财经新闻共有标题364个,最长字数为77个字,用得最多的标题字数为11-20字数之间,占标题总数的52%,其次是字数在21-30之间,占标题总数的19%。《C商报》5期共有标题372个,最长字数为94字,用得最多的标题字数是在11-20之间,占标题总数的46%,其次是字数在21-30之间,占标题总数的20%。
(二)标题中出现的数字
如上表所示,《M商报》和《C商报》都在标题大量使用数字来说明问题,分别达到了31%和34%,如:“深圳3月房价继续攀升 每平方米已近5万元”(《M商报》2016.4.2);“‘万恒’争雄:一季度销售额抛离其他千亿房企200亿”(《C商报》2016.4.2)。
(三)标题使用技巧比较
疑问句是以疑问或反问的方式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代表了一种语气和态度,如:“楼市‘虚火’会否向二线城市蔓延?”(《M商报》2016.4.1);“二手车限迁将取消利好市场?车商观望中”(《C商报》2016.4.1)。
冒号代表了一种句式,后面一般跟着人物的言论,在标题中起着提示作用,如:“国务院:守住民生底线和社会稳定底线”(《C商报》2016.4.1);“‘万恒’争雄:一季度销售额抛离其他千亿房企200亿”(《C商报2016.4.2)。
引号代表了修饰,在引用或强调时,常常使用引号,如:“徒手接人的蒋大伯伤情稳定下城区委书记病床前‘点赞’”(《M商报》2012016.4.1);“黄新初在调研‘北改’工程时强调今年努力攻坚 明年基本收官”(《C商报》2016.4.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M商报》的标题制作比《C商报》更具有变化性和多样性,形式较为丰富。
二、《M商报》与《C商报》财经报道新闻标题特点
(一)易受性
“标题的易受性指读者读标题时的费力程度最小。传播学家施拉姆称:‘费力程度’为受众接受信息时付出的代价(时间支出精力消耗)的大小。”[1]新闻标题是否被读者接受、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是标题是否具备可读性的重要标准。标题的“易受性”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二)可达性
标题“可读性”的要求,除了标题语言的“易受”外,还要做到标题内容的“可达”。“可达性简单地说”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2]标题的可达性,是指标题内容可以达到读者心灵深处的程度。标题的情感穿透力是标题内容可达性的重要因素。《M商报》与《C商报》财经报道新闻标题标题的情感穿透力表现在形象传神、新奇醒目两个方面。
三、财经新闻标题的发展趋势
(一)口语化、趣味化、通俗化
新闻媒体的繁荣与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市场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但使报纸与报纸之间相互竞争,而且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格外激烈,特别是网络对报纸的影响非常巨大。报纸新闻第一个映入人眼帘的是标题,标题能不能抢眼关系到受众的接受程度,它是受众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读下去的重要标准。如果因为标题做得不好而失去读者,报纸的新闻宣传效果无疑将无复依附,这是关系到报纸竞争与生存的重大问题。
所以,当现今报纸读题时代来临的时候,标题通俗化是顺应时代变化和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的举措,是报业生存考量后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做好新闻的标题,对于在一瞬间留住读者的视线,任何创新都不容易,新闻宣传的创新也是如此。在媒体样式多元、人们的利益诉求多元的现实情况下,很多报道还是抱残守缺,固守传统的观念和思路,一味地孤芳自赏、自说自话,其结果必然是失去了受众的信任,失去了舆论的主导权。
财经新闻范文2
一. 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
我国的都市报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这些报纸凭借其区域性较强、以市民为主要阅读对象、在内容上突出服务性等特点深受本地居民喜爱。而财经新闻是包含有金融、产业、行业、消费等有关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新闻。以前的财经新闻报道通常是指狭义的财经新闻,即以金融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题材的相关新闻报道;现在的则扩大了外延,指的是广义上的财经新闻,包含政经类、财经类、产经类、社会经济类等。这些新闻报道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受人们关注,这样的财经新闻既是新闻概念中涵盖经济新闻和金融新闻的“大财经”。
从目前市场上刊载财经新闻的报纸来看,通常有两种类型:专业财经报纸和都市报。专业财经类报纸虽然分析深刻、内容全面,但因对目标受众的定位较高,以致于一般的读者很难读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炒股、炒期货、黄金,做基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读者需要得到财经信息,特别是需要深入浅出的“翻译”,这样的需求给都市报开辟财经新闻版块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本土化、通俗化的要求。
二. 都市报财经报道的本土化方向
1. 融入生活,剖析百姓关切话题。
受读者群广泛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影响,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必须要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想要做到这一点,都市报财经版的编辑就要将全国政策“落地”,找出本地市民对重大财经新闻的关注点,通过“小切口”做“大文章”。
2010年1月份,国家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4月份,国务院发出关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9月底,多部委出台取消三套房贷、提高首付比例等楼市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政策对居民生活影响巨大,针对频繁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包头晚报》财经版、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报道,阐述这些政策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政策出台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并结合包头市的实际,对居民买房、还贷,该政策对中介、房产等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一系列新闻报道可以使读者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影响,贴近百姓生活,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成功报道。
2010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五个月攀升,11月份达到5.1%,创下近28个月以来的新高。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稳物价十六条措施。物价指数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的措施,深受市民关注。《包头晚报》财经版针对这条新闻在头版头条连续报道,并结合年初以来不断达到物价高点的绿豆、大蒜、糖等价格与新华社的分析、评论做成综合性报道,深入浅出地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将新闻做足,受到读者好评。
2. 通过实用性达到通俗化
财经新闻要通俗化,加强服务性。想要达到实用性,通俗化是必要的手段,而财经新闻报道通俗化就要求编辑对国家的财经政策进行分析解读。
2010年4月16日,酝酿十年、筹备三年多的资本市场基础性工具――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交易。虽然该机构运行当时还处于尝试阶段,但股指期货的推出正式宣告了A股告别“单边市”。《包头晚报》财经版在对该消息进行报道的同时,(下转32页)还配发本地资深股评人的评论,结合股市实际和本地股民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该机构的成立对股市、股民投资的影响。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是实用性与通俗化一体化的报道,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是都市报财经新闻应有的报道方式。
3. 当好民生政策、经济数据的“翻译官”
财经新闻范文3
关键词:财经记者;金融危机;反思;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45-02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相互影响日益加深。2008年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低迷。作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此次危机不可避免地对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各国经济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过低的经济增长率导致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相继陷入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衰退。失业、社会福利降低等社会问题接踵而来,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人们对银行、政府、媒体等公共机构信任的流失[1]。新闻媒体在西方社会被誉为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立的“第四权力”。新闻媒体的权力和影响力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agenda-setting”(议程设置)理论,“framing”(框架)理论和“priming”(预示作用)理论阐述了媒体如何通过对事件、信息源、报道角度、报道框架、报道语言、图片等的选择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观念。媒体被定义为“salience transfer”:媒体具有将“Media agenda”转变为“Public agenda”,“Policy agenda”和“Corporate agenda”的能力。财经新闻媒体的重要在于媒体报道和市场、贸易、价格和投资者行为之间的联系。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都在提醒着人们财经新闻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当前西方财经新闻报道质量提出了质疑。
一、对西方财经新闻记者的主要批评
财经新闻记者缺乏深度调查(Doyle,2006;Tambini, 2010),是目前针对西方财经新闻报道最主要的批评之一。Tambini指出由于深度调查是“昂贵和危险的投资”[2],因此财经新闻记者越来越少的进行深度调查。一位资深财经新闻编辑在接受Tambini采访时说:“让两到三个记者花一个月的时间去调查一个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的项目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很高……我们过去有一个很小的调查部门,但我们现在已经不这样做了”。Doyle(2005)也同样指出鉴于调查报道的“巨大的投资和不确定的产出”,在英国绝大部分的财经媒体都不会把调查作为日常的工作,因此媒体作为监督者的作用就变得非常有限。
财经新闻记者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独立判断能力,传播不实谣言,制造恐慌,导致金融机构崩溃[1],是另一主要问题。Doyle(2006)指出专业知识匮乏削弱了财经记者督促公司承担责任的能力。在研究中Doyle 采访了部分记者和编辑,其中一位受访者说:“经验丰富的人都去金融系统赚大钱了而不是写关于财经的新闻。”2007年9月BBC商业编辑Robert Peston报道了一则关于Northern Rock(北岩银行)流动资金问题的新闻,引起了客户对银行的不信任和恐慌,客户开始排起长队取走存款,使得银行的问题进一步恶化,最后宣告破产。Juko[3]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关于希腊财政状况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媒体报道强化了市场对希腊出现危机的观念导致了市场主体对希腊政府的不信任。Juko[3]总结在希腊案例中媒体基于其自身与金融市场的关系通过大量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导致投资者信任的流失。财经新闻记者没能预见即将发生的金融危机,并对全社会特别是银行和投资公司提出预警,从而预防金融危机的真正发生。“为什么没人预见危机的到来”,“危机发生前媒体做了什么”,“财经记者是否履行了他们应该履行的职责”等问题成为了2009年11月9日至10日EJC(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危机报道”研讨会的热点问题。华盛顿邮报记者Howard Kurtz说:“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大量曝露在公众视野里:过分扩张的投资银行,房利美和房地美危险的业务,奇特的衍生金融工具,这些都成为了阴云笼罩的银行系统的一部分。但是当这些问题体现在日益增加的新闻报道和少量的专栏中——财经媒体并未引起重视从未传达真正意义上的报警信息,直到金融机构开始崩溃。”
二、财经新闻的影响力
如果没有有效地信息共享,任何金融市场无法运行。投资者依据公开信息对投资对象进行评估,并据此设定价格。公开信息来源于媒体每天对市场行为和价格变动的新闻报道。财经新闻报道降低了买方和卖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如Keynes的“选美理论”,选股就如同选美大赛选冠军,选大家都会选的美女。怎么知道别人会选谁呢,媒体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标准设定者”(价格设定者)的角色。大量的学术研究探讨了财经媒体和记者对贸易、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价格的影响。
财经新闻范文4
关键词活动策划主流需求评价标准活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第三次销售”理论即影响力理论应运而生,而活动营销无疑是在内容生产以外扩大媒体影响的最佳选择。媒体不再满足于仅仅扮演一个信息传者的角色,而是借助各自的传播优势和影响力涵盖活动传者的定位。从企业家评选到营销力评奖,从“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评选到“中国品牌价值管理”论坛,我国几乎所有的新财经类报纸都对活动营销乐此不疲。
作为报纸整合营销的传播元素之一,我国新财经报纸的活动营销主要有两种形式:排行榜、论坛(年会)。为何媒体编制的排行榜会受人关注?因为媒体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一个咨询机构或研究单位想做排名是很难有机会的,显然,相较于其他机构,媒体在这方面绝对具有垄断性,这种话语权给予媒体一种天然优势,当然还需要加强媒体自律来确保排名的公正可信。作为一个立体组织形式,“论坛”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使新财经报纸突破了“单向度”传播信息的有限性,为报纸创造了与客户互动的机会,也使得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更有价值。但在国内新财经报纸“活动热”的喧嚣背后,我们似乎很难看到“活动营销”的价值体现,活动营销原本是为了开辟新途径去诠释报纸定位,从而达到换一种维度去思考解决报纸内容同质化的目的,但不幸的是,由于报纸经营者缺乏经验和创新意识、急功近利等诸多因素,它们似乎又陷入了另一个新的同质化怪圈中。那么,新财经报纸究竟应该如何实现活动营销的价值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新财经报纸主要活动形式的运作过程及其成果的深入分析,找出造成其活动营销发展瓶颈的四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使新财经报纸经营者们对活动营销有一个更加理性的把握和运用。
一、盲目追求活动数量,活动影响力不足,应准确定位主流需求
受国外财经传媒业大品牌活动效应的波及,我国新财经报纸也热衷于举办各种活动,然而仅仅数量上的堆积并不意味着就是“1+1≥2”,反倒是“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比比皆是:活动过程看似轰轰烈烈,活动结束却什么也没留下。
事实上,报纸的版面有限,而报纸组织的社会活动的表现空间才是无限的。与有形的文本相比,在紧扣报纸定位的前提下,报纸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能为读者提供更多形式的增值服务,能产生作用更为持久、影响更为深远、辐射面更为广阔的品牌影响力。所有的活动营销都应围绕报纸定位(与竞争对手的区隔点)来进行,不能为了单纯做活动而做活动,活动同样要有核心竞争力。由于受到媒体品牌影响力的辐射和经济报道资源的支持,新财经报纸举办的“活动”所聚集的能量及关注度会远远高于其他类型报纸或一般企业举办的活动。
对于以“影响力最大化”为追求的活动营销,关键在于准确定位主流需求。首先,主流市场的目标人群属于社会的决策行为人群,消费潜力巨大,掌控社会主流话语权及社会重要资源,定位于该群体的活动必然能迅速扩大报纸影响力。其次,要在研究市场状况的前提下,以主流读者需求为出发点,把那些具有经营价值和开发意义的细分市场定位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和密集化的活动营销。其三,拓宽活动主题范围,提高活动参与度。活动主题要有丰富内涵,包括保持市场新鲜感、社会主流需求与项目关联度等,新鲜感是为了吸引眼球,主流需求是为了影响空间的增大,关联度是为了提高回报率。①需要注意的是,过于高端的主题不易激起大众兴趣,而高端受众的关注点又很难统一,因此,应善于设置社会关注度高的经济热点议程,并开展高参与度的活动营销。
二、活动策划和报纸内容缺乏协同性,应注重发挥两者的配合效应
总体梳理一下我国新财经报纸举办的各种活动,不难发现:没能很好的利用自身是传播平台的有利条件,没能借助活动效应深入开拓新闻源,以活动带动报纸内容的热销,以新闻的抢手反过来促进活动影响的最大化,亦即活动和内容脱节的“两张皮”现象随处可见。殊不知,报纸的社会功能正是在文本与活动的协同作战中得到发挥的,其中文本是报纸的基础,活动则是报纸文本的延伸。②一次成功而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策划,一定要有新闻策划与版面策划的通力配合,以新闻报道扩展活动知名度及影响力,以版面策划提高活动在读者心中的感知度及参与度,而这两点又恰恰是媒体独有的优势所在。③其实,新闻策划和版面策划本来就属于活动策划的一部分,它们是对活动的一种系统宣传,是对活动的各个项目、各个环节信息的及时追踪传播。
新闻策划不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有时还需要超前,即在活动方案初立但具体流程尚处酝酿筹划阶段就应启动,而且这种前瞻的视距越远,它为活动积聚的能量也就越大。新闻策划必须全程跟踪活动的每个环节,根据活动组织者的要求随时变更方案,能放大某个亮点,同时也能淡化处理负面影响。在活动结束后,新闻策划还承担着为该活动划上圆满句号的任务,使人们在总结性的新闻报道中继续感受活动的余热。④版面策划则是新闻策划的影子,版面是新闻和广告的载体,个性化的版面设计往往会使活动更具轰动性,此外,跨媒体组合的整合运用也能最大程度借助目标读者群的差异化来扩大活动的影响面。
三、活动同质化严重,应推出各种创新的评价手段
目前,我国新财经报纸之间“活动竞争”的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即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及活动对象的雷同,主要由于面对相近的受众市场,思维都局限于为该高端群体定制议题,专业操作手段的缺失也使得媒体举办活动的思路过于狭窄,导致活动的同质化严重,活动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以下对策或许能为新财经报纸经营者拓宽思路:
1.推出独家评判标准及评价体系
新财经报纸跟其它类型报纸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更强调专业化品牌打造,其财经新闻本身的深入性及专业性易于建立起公信力,因此,新财经类报纸要善于利用这种优势,善于凭借这种权威性对企业、人物、事件等做出科学评价。做媒体最难的并不是收集素材、发现思想,也不是招人、找钱,而是推出一整套媒体独有的判断标准、判断方式、判断规范,有了这些,媒体就可以保持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方式与判断标准有时需要适当超前,如何均衡、稳定、巧妙地体现自己的分析方式和判断标准是对报纸经营者的一种考验,要想让读者形成稳定的阅读依赖,就一定要让读者知道你一贯会以什么标准、什么方式来判断什么问题,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清晰、稳定的品牌形象,进而形成很强的读者忠诚度。⑤
新财经类报纸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是品牌,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忠实的读者群?当然主要是品牌,这离不开独家创造,它是专门为了做大品牌而特意创立的一种评价企业的方式,同时还要牢牢控制对独家创造的解释权及创新权。在此之前,人们很难说清全世界哪家企业实力最雄厚,而有了某种角度的评价,无论它是否足够精确合理,都可以让人们有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比较,这就是排行榜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2.拓宽价值评判角度,注重可持续性及社会利益从不断思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评价方式如何能够多元化,如何能够更深、更广地进行,从主要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到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相关指标,我国新财经类报纸的各项评比活动的积极意义在不断提升。自美国“安然事件”以来,公众对企业品牌声誉的心理期望空前高涨,以至于企业一旦做大,“受尊敬”或“受信任”的公众要求就会随之而来,品牌可信度这个指标也因此备受世人关注。公众需要这个稀缺资源,当然也需要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企业也需要真正的好榜样,并且这会是个长期需求,再者,凡是有助于社会效益的活动必然会提升报纸品牌影响力。从社会责任角度进行排名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我们重新构建了企业成功的评判标准,开辟了一个企业评价的新角度,企业成功要看是否满足了多种群体的需要,而不只是满足投资者需求,而评判角度的多维性既拓宽了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又符合“成功并非由财富唯一决定”的社会效益理念,同时也有效避免了活动同质化现象。
四、忽视排名的根本目的,应注重提升活动的实用价值
产生这种弊端的原因首先在于活动动机不纯,过于看重活动参与者的广告资源,由于效益好的行业可以给报纸提供很强的广告支持,因此商学院有排名,汽车业有排名,房地产业也有排名,而很弱势的行业是没有排名价值的,这种短视最终可能导致排名结果会受到资本力量的影响。再有,就是排名机构的操作手法,大家知道报纸大都是新闻人或文人在运作,但是真正做排名需要有科学的指标,有数据的采集,还有评判工具,这一切都需要有科学体系的支撑,不依靠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研究机构或咨询机构是很难做到专业性,这些都造成了现在很多排名的公信力有待商榷。打造活动的公信力绝非一日之功,新财经报纸首先自身要练好内功,建立推出权威性评选活动所依托的科学体系。
公布排行榜后,财经类报纸活动营销的使命就完成了吗?不,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应继续提出一对一的“定单式”建议,单纯的评比排名并非活动营销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后续研究工作才是活动营销的价值所在。分析研究为什么有些企业排名靠前?是内在的竞争效率导致,还是垄断、价格优势造成?为什么有的企业能迅速提升名次,是做了哪些改进还是客观环境变化导致,既要将其成功经验中的共性点推而广之,还要为落选者或后进企业把脉问诊,为它们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方案,而要对参与者提供如此定制化的深层服务肯定离不开研发力量的支持。从国际上知名财经报纸的成功经验来看,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权威判断的能力是财经报纸获取影响力的核心武器,而培养这种能力不可能完全依赖报纸的采编力量,一是由于能力有限,再者权威公正性也不够。国外着名财经大报大都设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保证了其不断推出定期化、系列化、多领域的经济信息产品,真正确立了“商界人士咨询顾问”的角色定位,因此,建立独立于自身采编体系之外的研发机构是我国新财经类报纸的明智之举。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找到了造成新财经报纸活动营销瓶颈的症结所在,提出的建议或许能有助于新财经报纸实现报纸发行、广告收入以外的延伸盈利,从根本上突破报纸的单一产出模式,溢出报纸现有的产业边界,并努力寻求与其它行业的对接与融合,从而形成跨行业的产业链和经营空间。其实,国外传媒集团早就注意到通过“活动”创收的方法,有的活动收益甚至远远超过了其单纯的广告与发行收益,那么,我国新财经报纸的活动营销也理应回归到创收来源的正途上,这也许正是我们下一步的探索方向,同产品营销一样,活动营销也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一财经研究院的“业务营收单元”模式对此不无启示,作为我国第一家全媒体平台、市场化运作、以赢利为目的的财经媒体自主研发机构,它针对政府、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专业投资者进行市场细分,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定价分层明晰,有效地促进了第一财经内容与渠道的整合。
此外,作为新财经报纸活动营销的最核心元素,创建具有媒体自身和市场特色的价值标准是克服目前新财经报纸活动竞争过于同质化的最有效措施。标准意味着掌控,可以从内容的策划、营销还有主题等诸多方面创建标准,去为受众“设置议题”,引导受众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不应让商业利益因素渗透到标准的制定当中,“谁花钱多,谁排名就靠前”这种现象最终只会损害标准直至活动的品牌价值,此外,活动内容和标准还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活动品牌的领导地位。总而言之,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视域来看,新财经报纸要将每项活动既看成是报纸品牌经营的一部分,又是完成单项任务的品牌行为,把每一次活动都当作一个品牌事件用心去经营,围绕品牌定位做长远规划,不沉迷于有违定位的短期利益,只有建立起“大品牌”观,才能有效保证活动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从而最终实现活动营销的双重目标——开辟新财源和提高报纸品牌声誉。
注释
彭剑:《活动营销:报纸“版面外”的盈利》,《传媒观察》,2005年第9期。
朱胜龙:《文本与活动并举:现代报刊竞争新走势》,《传媒》,2005年第7期。
财经新闻范文5
巧用人名 生动传神
在标题中直接用新闻人物的名字加上描写、评价、赞扬来制作标题,会给人以深刻传神的印象。以人名入题,突出了体育报道的主角――运动员,让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主要新闻事实。例如:
《仲满:一剑划开新纪元》北京日报2008年8月13日;
《王峰夺冠,鲜花献爱妻》竞报2008年8月14日;
《打破垄断,娟娟一箭定江山》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15日。
数字入题 对比鲜明
数字有着奇特的感染力,而竞技体育的成绩绝大多数是以数字来体现的。数字在新闻标题中的巧妙运用,具有反映事物特性和独到的对比鲜明性和深刻性。例如:
《国际奥委会连用“五个满意”》北京日报2008年8月14日;
《中国红五破世界纪录》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14日;
《有无搞错,9秒69!》羊城晚报2008年8月17日。
借助夸张 融情入题
修辞上的夸张,是出于形象化地突出人和事的特点,表达一种强烈感情的需要。标题的夸张,必须严格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从真情实感出发,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例如:
《谁言韩箭不败,张弓一矢破的》北京日报2008年8月15日;
《三虎下山,乒乓男团创历史》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19日;
《惊喜一掷,女力士砸开金库》北京晚报2008年8月19日。
亲切呼告 生动感人
写文章不能板着面孔训人,要循循善诱说理,娓娓动听叙事,这是文章能不能吸引读者的因素之一。制作新闻标题也是如此。多用面对面讲话的语气,就能使读者感到亲切温暖。例如:
《重装杜丽,再度出山》竞报2008年8月14日;
《郭晶晶,靓晶晶》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17日;
《国梁双喜》北京晨报2008年8月19日;
《何雯娜人美,蹦得更美》北京晚报2008年8月19日。
口语制题 易记易懂
群众口语,通俗、生动、形象、有趣,运用生动活泼的群众口头用语制作标题,它就像人造丝一样,用的是极平常的材料,而出来的却是光滑柔美的丝。口语制题,常常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例如:
《马赫带女篮,赢了新西兰》北京日报2008年8月14日;
《这块金牌谁也抢不走》羊城晚报2008年8月17日;
《顶住,金牌到手了!》北京晚报2008年8月20日;
《姐妹们,就一个字:拼》体坛周报2008年8月21日;
《乒乓跳水要“包圆儿”》北京晨报2008年8月23日。
提出疑问 出奇制胜
采用疑问的方式来制题,吸引读者在阅读内容时引起思索,寻求答案,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女曲:“魔鬼教练”能否圆梦?》北京娱乐信报2008年8月21日;
《退役后,跳水公主何去何从?》羊城晚报2008年8月21日;
《赛艇比赛无领奖台?》竞报2008年8月22日。
对称均衡 美感倍增
“对称”是指以一条直线为中轴,左右、上下、前后均等。这种对称均衡美的法则,在古代园林、建筑、绘画等各方面均有所体现,也是制作新闻标题的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例如:
《女双四连冠,小花续传奇》北京日报2008年8月16日;
《巅峰对决,林丹卫冕》羊城晚报2008年8月17日;
《8年一剑,王者归来》北京晚报2008年8月20日;
《乒乓三姐妹,包揽金银铜》北京晨报2008年8月23日。
制造疑团 引起悬念
为了增强感染力,在制作标题时,对有些事的原因、结果不直接点明,而是利用巧妙手段,先给读者制造一个悬念,调动起紧张心情,催促人们往下看。例如:
《浑身是谜,如同大西洋底来》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14日;
《鸟找到了巢》新京报2008年8月21日。
标出气势 先发制人
这种标题采用抛开读者,由编者直接对着记者所写的人和事物提出意见、建议或问题,而不是向读者陈述事实。题中表现的是编者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所具有的责任感,并具有强烈的感彩。例如:
《老少绝配,浪花落处无敌手》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14日;
《“全能王”奥运终称王》北京日报2008年8月15日;
《姚明:见一个拼一个》竞报2008年8月15日。
幽默制题 平添生动
常言道,笑比哭好,生活中需要幽默,其实,反映体育比赛的新闻也需要幽默,特别是标题上能将幽默味制作进去,将平添不少生动与意趣。例如:
《逆转射金,陈颖增肥见奇效》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14日;
《何冲蜕变不再是毛躁小子》法制晚报2008年8月20日;
《神雕侠侣折翼令台湾心碎》环球时报2008年8月21日。
标出不足 不失一美
成功总是伴着失败,完美总是伴随着缺憾。在报道体育比赛时,新闻标题如能准确描述出体育健儿功亏一篑,失去奖牌的欠缺美,同样对读者有强力的视觉冲击力。例如:
《距梦想只差一剑,三姐妹泪洒赛场》北京日报2008年8月15日;
《心理失衡,女佩丢金》竞报2008年8月15日;
《只差0.02秒,史冬鹏抱憾出局》北京晚报2008年8月21日。
文采飞扬 方为上品
为什么一些看来似乎普通的人和事,拟成新闻标题时就那么美呢?这是由于采编者,费尽心机,运用文学修辞手法,配置一些声情并茂的标题,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亲切感人。例如:
《摘金夺银破纪录,双花怒放水立方》北京日报2008年8月15日;
《蝶花双绽,泳池放歌义勇军》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15日;
《吴静钰“瓷都”里走出个铁娃娃》竞报2008年8月21日;
《小飞侠爆发,梦八擒“袋鼠”》法制晚报2008年8月21日;
《青春红火,雨打沙滩见银铜》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22日。
巧用谐音 丰富多彩
谐音能使汉语多音多义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在标题中使用谐音,可使标题含义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灵动感,更加让人回味无穷。例如:
《杨威终于扬威》羊城晚报2008年8月15日;
《林丹,灵丹》北京晨报2008年8月18日;
《雨中观战,美丽冻人》法制晚报2008年8月21日;
《艰难曲胜》北京娱乐信报2008年8月21日;
《楠舍》竞报2008年8月23日。
活用诗词 意蕴隽永
在新闻标题中改装古诗词,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以达到听来音节匀称、整齐而有节奏,从而增强标题的表现力、感染力。例如:
《奥运时节又逢君》北京日报2008年8月7日;
《可心可欣,小荷才露尖尖角》北京晚报2008年8月19日;
《映日荷花别样红》北京晚报2008年8月19日;
《大江东去,巴西金牌梦碎“永远的对手”》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21日。
财经新闻范文6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赤壁赋》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就非常精彩。作者面对月夜秋江的美景,先是飘飘欲仙“饮酒乐甚”,但紧接着哀婉、凄切的箫声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阴影,让人不禁怆然而泪下。最终在主客问答之间主人胸襟又得以开阔,精神得以旷达,于是主客两人开怀畅饮,由悲伤又转到了快乐。从乐到悲再转到乐的情感流转和对比使行文跌宕起伏,别有意蕴。在呈现主客问答的内容时,文章把历史上的“一世之雄”和如今的“吾与子”进行多方面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到人生的短促无常。而作者在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对比分析之中,最终领悟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才又开始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自然美景……读完全文,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是对比手法,让文章变化多姿;是对比手法,让文章意境开阔;是对比手法,让文章充满思辨的力量。
在写作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必能使我们的作文显得色彩鲜明,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在人生中作出正确的抉择。当然,在具体运用时要抓住三个要点:
第一,借助对比强化悲喜感情。如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萤火星空》中,考生先以全家到天目山度假时“父亲提议在山间散散步,大家欣然同意……”开头,再写自己虽然走在昏暗的山道上,倒也觉得“别有一番情趣”,并通过自己偶然抬头,惊讶发现的一片星空“繁星满天,忽明忽暗”,从没见过这么多的星星的“我”于是惊喜地叫大家看,大家也非常叹服这片星空的美,轻松的文字过后作者突然笔墨一转,因为他忽然想到自家楼下灌木丛里的萤火虫消失已经很长时间的情况,并由此想到“生活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里,抬头望见的都是高楼大厦,我们都快忘记仰望星空的姿态了”。更令人悲伤的是由于人们不断入侵黑夜,并私自将黑夜点亮,“黑夜的精灵——萤火虫却被逼退到了不为人知的角落”,在充满忧思的分析后作者提出了“还我们一片萤火,一片星空”的希望。考生假期中远离城市的山间漫步,美好而充满情趣,萤火星空,生机盎然,让人欣喜,也足以感动读者,而都市生活那“萤火星空”不再的惆怅又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悲喜感情的对比,既使文本内容跌宕起伏,又强化了主题表达,令人动容。
第二,借助对比形成今昔对照。如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安然相对不惊飞》中,考生把现代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和古人寻幽探险的“虔诚而小心”进行纵向比较,古人虽然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美好情景,但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知道适可而止,作者认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又不对其惊扰的方式,这样才会“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作者反思现在人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几乎没有隐藏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到时人虽“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考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的原因,提出要想自然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就要做到“人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的解决方法。作文显现了难得的大思路,虽触及的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问题,却是通过感性具体的古今内容对比表达出来的,既见意趣,又见慧解,更具历史辩证法的意识,让人印象深刻。
第三,借助对比突出对错抉择。如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点亮万家灯火》中,考生一开头就写道“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对比式的开头既开宗明义,又突出矛盾多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作者认为“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面对别人的热心你却嗤之以鼻,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作者也反对“虑者,乃忧虑、焦虑”,因为这也非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而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才是值得肯定的。由此自然得出结论“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作者在逐步的对比分析中,不仅针对现实,而且明确正确错误,是非曲直,让人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点亮万家灯火”的方式,令读者涵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