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作文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作文材料

高考作文材料范文1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如果学生能够走出材料积累的误区,学会一材巧用,不仅能使材料变得多姿多彩,而且能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在高考作文打胜战,除了注意积累材料之外,还要学会一材巧用的本领,这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之一。学会一材巧用,就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战作文材料,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减轻备考负担与压力,实现新课标下高效学习与备考的目标。

一、精彩文段,灵活化用,一材巧用,点亮语言

例如精彩文段: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灵活化用示例:

1.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坚毅把生命的门推开。直面生活,不要轻易说不,凭着坚毅的品质,笑傲人生,谱写生命亮丽的篇章。(2008年《不要轻易说不》)

2.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常识把生活的门推开。拥有常识,生活更精彩。(2009年《常识》)

3.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邻居的门推开。付出真诚,与你为邻。收获真情,赢得芳邻。(2010年《与你为邻》)

4.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纯美把文化的门推开。回到文化的原点,自然纯美!(2011年《回到原点》)

二、典型材料,多维转换,一材巧用,充实内容

例如:钱钟书“横扫清华、饱蠹牛津”“澹泊宁静、毁誉不惊”

①举例论证:兴趣能催促你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一代奇才钱钟书嗜书如命,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他以国文英文两科特优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横扫清华图书馆;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更是一刻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做了大量的笔记,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兴趣就是他孜孜不倦的动力,这不同于强打精神的坚持,而是一种不觉疲倦的享受。这不同于为功名利禄追求,而是纯粹的自我陶醉。

②点面论证:于名利之外,人生还有更高更远的境界。不好名利者,有学者钱钟书,孜孜不倦,寒窗经年,以淡漠执着给世人一个安如泰山的楷模。澹泊宁静,超越名利,人生境界便显得宽阔高远。自古至今,不好名利者又何止钱钟书一人呢?不慕名利者,有宰相房玄龄,肚里撑船,不居高功,以谦和睿智载起一个绝代的盛世。不喜名利者,有诗人李太白,不拘礼节,放鹿青崖,以豪迈狂放吐出一个壮丽山河。不贪名利者,有影星李连杰,弃影从善,尽心尽力,以“壹金”之力唤起千万温暖慈爱之心。

③因果论证:大爱无疆,身先士卒。钱钟书正因为对学问执着的爱,才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埋头做学问;正因为对后辈无私的爱,才把多年的稿酬捐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成材报国;正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才将多次国外对其高薪聘请的机会拒之门外,默默地为中国奉献。钱钟书用尽他一生的钟爱一世的言行告诉着世人:爱,不是一纸空谈,而是一生坚守;爱,不仅是一种思想,而更是一种力量!

高考作文材料范文2

论文关键词:作文材料,吸收,积累,捕捉,感受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卷,不乏内容深刻、材料丰富、个性鲜明的时文,也不乏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美文,然而,更多的则是材料一般、语言平平,甚至有许多是应付之作,材料十分贫乏,主题难以体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不注意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考场作文的“灵感”决不是一时生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准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农民常说的一句话,而对于考生来说,“手中有料,作文不慌”,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大量的词语,那么不管考题怎样,也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

材料的积累,固然要靠学生自身长时间的努力,但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更需要高中三年语文教师耐心而细心的指导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占试卷很大比分的作文教学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与实践中,而不应当仅限于有限的作文课,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日日所见的教材中提炼作文的素材,从单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中感悟生命,从日常的小事中发现美丑。

一、引导学生吸收教材中的知识,把教材作为丰富的作文资料库。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实践证明,多读多背的好处是多样化的,不仅丰富了知识,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事半功倍的。

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将各科的专业术语和有关知识融入作文中,以丰富作文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中挖掘独特的体验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中学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美的东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发现罢了。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我们常常缺少的是用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感的心,你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声问候体察到交际的重要;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宽容的魅力……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日日眼见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不就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吗?应鼓励学生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瞬间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笔者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同学是寄宿生,他们常抱怨的话题是用水难、饭菜难吃,于是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便让学生将用水如何难、饭菜如何难吃的感受化成语言文字,“告诉”老师,结果出乎意料,许多平常作文不好的同学,都能写出精彩的句段来。因为他们从“日日所见”的、已经让人麻木的现象中,挖掘出最真实的体验,用最有真实感受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了。

通过有意识的长期引导,学生就会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心去细腻地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三、引导学生捕捉各种社会信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谁能及时获得社会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获得优先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学生如能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便会及时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写作中,就会因题创新,别出心裁。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广泛的,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社会信息,并去粗取精,获取积极的、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去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从而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首先,关心广播电视中的新闻节目。看新闻节目是最直接的获取社会信息的手段,而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最准确、最有现实意义、最有价值的。笔者多年来提倡学生每天至少收看或收听20分钟的新闻,特别是高考前的几个月,多看多听新闻,能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把它用于高考的的作文中,便能因富有时代气息而增加分数。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校多看报刊、杂志,在家多听父母与亲友的谈话,走在路上多关注街头的广告标语。

其次,从歌曲的旋律中体会生活的节奏。

高考作文材料范文3

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读懂读透材料,准确地审题立意

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余闻说“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读懂读透材料,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部分考生面对材料不知所措,行文时往往不能切中要害,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面对材料“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会准确解读材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文章的理解蜻蜓点水,未能一语中的,或未能真正吃透材料,没有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造成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虽是洋洋洒洒,却文不对题。

那么,如何认真读懂、读透材料?首先要注意整体感知材料的内容和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以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为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开始,以学生的扩展终止,由个别到一般,通过审读确立话题的中心有:家书的珍贵、书信的消失蕴涵对传统文化的消逝担忧、写信交流方式的不可替代、呼唤一种亲情、友情的回归以及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等。

同样,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根据冯骥才的一段关于时间与赛跑的话为材料,从整体上看,本则材料中心明确,如从时间的有限和无限,拓展到任何事物的有限与无限。如:认为有价值,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时间虽短暂,生命要辉煌;在有限的生命中多作贡献是在延长生命等等;还可结合名人事迹谈有限的生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等;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等感动人物素材,也可写平凡人平凡事,在平凡的日子里充实自己,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等。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根据不同材料学会多角度分析

1.寓言类材料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中,以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思想启示的效果。主题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意深刻的哲理深受命题者的喜爱。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作者把自己要说的话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里。寓言的表现方式是由此及彼,通过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的手法,揭示事物丰富的内涵和蕴含的深刻道理。寓言具有三个特点:隐喻性、多义性、哲理性。

不妨把目光投向2011年辽宁省高考作文“苹果的香味”。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不难发现,这则寓言材料,面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哲学家手拿塑料苹果在教室里走动”,学生的反应和感觉是不一样的。

对材料进一步分析:学生面对哲学家手中的塑料苹果的认知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1)从“有的学生说闻到了,有的说是甜味”分析:有味道、甚至是闻到了甜味的现象分析,可见有的学生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盲从。

(2)从“一个学生说没闻到”分析,提炼出要勇于坚持自我,要实事求是等观点。

(3)从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分析,可以提炼出实践出真知,要有问题意识。

(4)从感冒了没有闻到这个现象分析,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回避矛盾。

(5)从哲学家角度看,哲学家拿一个苹果给同学们看,说这是他刚从果园摘来的,问学生是否闻到苹果香味,结果最终是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分析,可透视哲学家以假乱真干扰了学生的认知分析,启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应多长一双慧眼,不要轻信权威。

2.叙事类材料

叙事类材料作文,就是按照传统材料作文的模式,给一则现实中的叙事材料,让写作者根据材料内容来进行写作的命题模式。审题时应该通读材料,拽住叙事内容,对材料逐句分析,多角度罗列观点,筛选观点,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如:以2011福建高考作文为例,通过仔细审题,材料的显性信息:袁隆平工作是培植杂交水稻,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

审题:感恩之心―感恩工作,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有一个强健的身体,那是工作的本钱。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审题:我的梦想―水稻获得巨大丰收,梦想成真,享受成功所带来的自得与惬意。

透过材料文字细解其意,这道作文的角度还是多元的,比如:奉献、浪漫主义情怀、工作并快乐着、放飞梦想、编织梦想的生命之帆、梅花香自苦寒来、生命的高度、敬业与乐业、理想与现实、平凡与伟大、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感恩的心态面对工作、苦中作乐、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人因梦想而伟大等。

3.议论性材料

有些材料作文,在引出材料前后,通常有几句议论的话。这些议论性语言既兼顾到了材料的核心内容,又暗示了写作的基本立意,因此,它是我们审题的关键,必须认真分析,深入领会。我们在剖析材料时,除了分析材料的整体含意和关键细节外,要静下心来分析材料的意图和指向,深入分析材料内涵,扣住材料中的议论性文字,字斟句酌,挖掘出蕴含于其中的哲理,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

例:上帝召开一个会议,想了解赐给动物们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已成了沉重的负担”。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遨游”。上帝忽然发现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我的灵魂可以飞翔,它带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这则材料的重点应分析上帝赐给动物们翅膀后使用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人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的原因是拥有可以飞翔的灵魂。

深入分析材料内涵,立意如下:

(1)从鹰的角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2)从鸵鸟的角度:优势也可能丧失而转化为劣势。

(3)从企鹅的角度:善于根据环境改造条件。

(4)从鹰、企鹅的角度:成功者善假于物。

(5)从上帝的角度:上帝是公平的,上帝关上一扇门,必会打开一扇窗。

高考作文材料范文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高考考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其中语文科目有两点主要变化: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二是“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以达到“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对于这些变化,广大师生有赞赏,有质疑,有困惑……

请根据材料,从实际情况出发,就这次高考语文科目的某一点调整及其意义阐述你的认知与理解。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社会热点类的新材料作文题。题目从最新的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考纲修订引发关注一事入手,没有任何的情感态度倾向与隐性引导,极具客观性。所以我们在审题立意时需要从材料本身出发,深入挖掘材料的实质,并探究文件颁布的深层次原因,从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入手,结合社会的种种正在热议的语文教育和改革方面的种种问题,从历史溯源,向现实看齐,试着从青年人的角度来谈谈这一及修订社会影响和价值导向。

从语文学科考纲修订的内容看来,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这则修订,可以主要从语文学科考查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重视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方面来看,可以说这样的修订,体现的是语文学科面对信息化时代的积极应变的态度,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

二是“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以达到“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色独具。为了提高中学生现代汉语的读写能力,批判性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要知道,传统的文化是中国社会和中华儿女的精神之“根”,只有根系茁壮成长,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为健康地发展。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果考生能够更进一步,从修订一体现出的积极面向未来、适应时代的倾向,和修订二体现出的勿忘传统、薪火相承结合起来,联系到高考考纲对学子综合素养提升与培养的宏大布局和良苦用心,可谓是把材料吃透,以这样的整体观照的眼光和视野去行文,定可无往而不利。

合适的立意可以有:与其抱怨怀疑,不如激流勇进;努力做适应新时展的新人才;找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之根;新时代的语文,新时代的命运与责任等。

例文1

找回失落的情怀

郑宇琦

无论何时想起,拥裘衣炉火,泛舟湖上,烹茶煮酒,踏雪寻梅,在一片银色素白之中,都是那种令人心醉的恣意。

无论何时想起,四世之家,长辈高坐,慈眉善目,小辈承欢膝下,欢歌笑语,热闹满堂,都是那种令人心暖的温馨。

无论何时想起,暮春之时,竹林送爽,二人对坐,闲敲棋子,夜挑灯花,读书分茶,都是那种令人心驰的自在。

无论何时想起,也都只是想起,也许在当下匆匆忙忙的日子里,我们已经无意间失掉了前人的那一份情怀,无处寻觅,而眼下高考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便刚好给了我们一个找寻的契机,去寻回那份不知何时失落的情怀。

当下,我们有林林种种要追求、要顾虑的事,在紧张的现实生活中,为了让我们多了解古代文化,只能高考做出硬性要求,诚然这是无奈之举,但确实是最为行之有效、最有意义的办法。

高考要求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是在我们去真正感受这个文明古国经久不衰的宏大气息,是在给我们机会去触摸它那温热跳动的脉搏。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黄钟大吕,是笔墨春秋,是一段段铮铮铁骨的故事,是一幅幅素淡朦胧的丹青水墨,可是我们整日里慌慌张张地奔波,有多久没有想起它,即便高考现在提及了它,可我们也确实要真真切切地回望它,走近它,找回我们伟大华夏的庄严与博大。

高考作此要求,也确实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陶冶了我们的素养。

当我们走入历史,忘记高考,一想到这个世界曾来过孔孟老庄、大小李杜、岳飞苏武、秦皇汉武,一想到空气中留有他们的温度,树木上有他们的指纹,怎么不会让你热血沸腾,豪情万丈?高考的要求恰好让我们得以名正言顺地去学习和感受先贤留给我们的深沉睿智,旷达洒脱,让我们与之共沐风雨,代代守望,提升的怎能仅仅是我们的作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高考的要求,让我们真正地可以转身,凝望过去,去触碰那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去感受那些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去寻找那些先人们带给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做好一个历史重任在肩的学子,锻炼历史中人应有的魄力与情怀。高考如此恳切地放我们收拢过去的岁月,熔炼隽永的情怀,去发现有美可以留恋,有梦可以相依,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高考作文材料范文5

关键词:史论结合;教学实践;应用;材料论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41

一、史论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看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2011年(课标卷)试题内容:欧洲崛起的方式。试题设问:“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年(课标卷)试题内容: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试题设问:“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东汉、唐代地方行政区划方式的比较。试题设问:“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课标Ⅱ卷)试题内容: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之间的比较。试题设问:“提取图片材料中的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关于内容的教材目录,试题设问:“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

(课标Ⅱ卷)试题内容: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试题设问:“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15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试题设问: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课标Ⅱ卷) 试题内容: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年(课标Ⅰ卷)试题内容:启蒙思想及实践。试题设问: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并阐述。

(课标Ⅱ卷)试题内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试题设问: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从近6年的全国卷的41题中,我们发现对学科素养中史论结合的能力考查更加突出了史论结合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这种突出史论结合题型的小论文的能力呢?成为高中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二、从高考真题实践演练探寻方法指导

例:(2011年湖南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w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 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

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比如2011年41题: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正确,论据及说明如下:

2. 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我们熟悉的丰富的史实出发去论证观点,这样降低我们论述的难度。如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3. 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4. 了解评价体系,分层论证,逻辑严密

5. 史论结合的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检测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 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 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参考文献:

高考作文材料范文6

作文考的是“介绍中秋节。”作文给了几个条件,“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旅游”,然后根据这些材料用100词介绍。

您可以点击收藏此页,及时了解2013高考作文信息。

更多高考作文信息请点击:高考作文频道

推荐:2013辽宁高考作文题目:沙子与珍珠

上一篇乡土文学

下一篇审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