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孟子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孟子名言范文1
1、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2、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9、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1、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4、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8、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9、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1、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2、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5、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26、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27、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28、王顾左右而言他。
29、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3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3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3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5、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3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0、其进锐者,其退速。
4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2、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43、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4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6、食色,性也。
4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9、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5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5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3、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5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5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56、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5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6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63、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64、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r也。
6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6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68、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70、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2、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7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74、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7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孟子名言范文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果有所谓的太贫穷,不过是不敢再做梦。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孟子名言范文3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3、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4、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6、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7、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8、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9、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10、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
11、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1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13、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14、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15、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16、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
17、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18、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19、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20、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21、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2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4、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25、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尊老爱幼名言名句【二】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6、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7、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
8、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9、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10、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11、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12、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13、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14、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15、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16、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17、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18、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19、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20、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2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22、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
2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孟子名言范文4
关键词:孟子 辩论 语言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原有的社会秩序渐趋动荡,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吹自家学说,抨击非己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成为这个辩论时代的佼佼者。孟子的辩论,学识渊博,挥洒自如,说服力极强,特别是运用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生动、形象的譬喻,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孟子善辩,在论辩中十分善于运用比喻和比喻论证。据粗略统计,《孟子》全书261章,共有93章运用了比喻。其比喻数量之多,是先秦诸子中首屈一指的。孟子善用比喻,成为他辩论的一大特色。他的比喻取材广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自然贴切。汉代首位研究《孟子》的赵岐,在《孟子章句・题辞》中就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通过运用比喻去帮助他辩论,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战胜论敌。
在《梁惠王上》,孟子询问齐宣王治国的最大愿望,齐宣王羞于出口,“笑而不言”,孟子在虚设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之后,单刀直入地说出了齐宣王的迫切追求――发动战争,随即把这种追求的结果比喻为“缘木求鱼”,而且“殆有甚焉”、“后必有灾”。孟子的这一番论辩,采用形象、生动、贴切的比喻,深刻地揭示出齐宣王希望依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荒唐想法,警示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在《滕文公下》,针对关市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孟子以寓言故事“偷鸡贼的逻辑”来比喻,幽默生动,直击要害。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指出,“日攘一鸡”和“月攘一鸡”都是非义的偷盗行为,改正“非义”,何必等待来年?这种比喻鲜明有力,发人深省。
另外,孟子的比喻,还有大家所熟悉的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喻不能;以“揠苗助长”喻违背客观规律、急功近利,必定失败;以“五十步笑百步”喻不从本质、根源上解决问题;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喻生死的选择(舍生取义);以“水无有不下”喻“人无有不善”;以“茂林不加保养变秃山”喻“善性不加保养变兽性”;以“一暴十寒”喻学习不专心致志,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以“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喻百姓向往仁政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喻。这些高度形象化的比喻,准确地阐明了深刻的哲理,能够有力地说服对方,战胜论敌,使论辩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推理严密,讲究逻辑
孟子在论辩中,熟练运用了多种逻辑技巧,去反驳论敌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谭家健在《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中指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①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成功地运用了逻辑技巧,从而“无论和谁辩论,孟子都从没有输过”。②
孟子在辩论中,非常善于运用类比推理,他向对方提出一连串问题,欲擒故纵,步步紧逼,巧妙设防,请君入瓮,最后使对方无言以对。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采用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先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司法官的失职,再推论到国君的行为。孟子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最终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在辩论时,孟子还善于运用演绎推理,从容应付对方所出的难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辩证解决,使谈话逐步向他预定的结果发展。如《公孙丑下》: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陈臻的推论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二者必居其一,但实际上却局限于形式逻辑的范畴,缺乏辩证逻辑的灵活性,不能解决特殊性的问题。陈臻采用了两端论推理形式,这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的综合推理,词锋犀利,看似难以回答,但孟子巧妙地跳出了“两难推论”的局限,用一全称肯定命题“皆是也”机智作答,使陈臻疑惑不解,然后孟子就“取”与“不取”的理由作了充分说明,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论据充足,使对方完全折服。
孟子在辩论时,还经常使用归谬法来驳斥对方,以证明自己的论点。如《梁惠王上》: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一段叙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运用归谬法分析了“不为”与“不能”的本质区别。孟子首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让齐宣王自己对此加以否定,然后再联系齐宣王自己的做法“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使齐宣王自己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而予以否定,轻而易举地总结归纳出齐宣王不施行仁政是“不为”,而不是“不能”,即齐宣王是不愿意做,而非做不到。
孟子的辩论,除了运用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类比推理、归谬法等逻辑技法外,还运用了归纳推理、反证等逻辑技法,推理严密,语言准确,很少有人能找到纰漏将其驳倒。
运用成语,简洁精辟
孟子在论辩中,常常借助于前代权威人士的言论来增强自己论辩语言的说服力,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他精通历史,熟记诗书,引用典籍名言,字字千金。《孟子》一书中,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成为我国古代典籍中重要的成语源。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成语:不远千里、与民偕乐、弃甲曳兵、兵刃相接、秋毫之末、明察秋毫、不违农时、衣帛食肉、不可胜用、仰事俯畜、缘木求鱼、挟山超海、始作俑者、寡不敌众、放辟邪侈、上下交征、旱苗得雨、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成语:疾首蹙额、匹夫之勇、箪食壶浆、凶年饥岁、鳏寡孤独、旷夫怨女、大旱望云、见死不救、出尔反尔、流连忘返、发政施仁、创业垂统、幼学壮行、水深火热
《孟子・公孙丑上》中的成语:如运诸掌、易如反掌、浩然之气、恻隐之心、与人为善、倒悬之急、心悦诚服、出类拔萃、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尊贤使能、反求诸己、具体而微、恶其所好、坐于涂炭、饥不择食、闻过则喜、舍己从人
《孟子・公孙丑下》中的成语:地丑德齐、舍我其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采薪之忧、恶湿居下、绰绰有余
《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成语:饱食暖衣、绝长补短、守望相助、用夏变夷、下乔入幽、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纪纲人伦。
《孟子・滕文公下》中的成语:独行其道、毁瓦画墁、乱臣贼子、不忘沟壑、吊民伐罪、一傅众咻、逾墙钻穴、枉尺直寻、富贵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救民水火
《孟子・离娄上》中的成语:离娄之明、规矩准绳、天下无敌、濯缨洗耳、濯缨濯足、濯缨沧浪、授受不亲、好为人师、罪不容诛、安宅正路、授手授溺、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舍近谋远、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自暴自弃、声音笑貌、殷鉴不远、无后为大、孝子慈孙、仁心仁术、足蹈手舞、易子而教、守身如玉
《孟子・离娄下》中的成语:赤子之心、夜以继日、富贵利达、左右逢源、私淑弟子、由博返约、易地而处、掩鼻而过、视如草芥、过门不入、披发缨冠、视如寇仇、若合符节、声闻过情、取友必端、盈科后进、已饥已溺、好勇斗狠
《孟子・万章上》中的成语:源源而来、以文害辞、以辞害意、以意逆志、先知先觉、枉己正人、岌岌可危、自怨自艾、不肖子孙、一介不取、知人论世、藏怒宿怨、齐东野语、幡然改途
《孟子・万章下》中的成语:辞尊居卑、市井之臣、充类至尽、位卑言高、金声玉振、却之不恭、顽廉懦立、抱关击柝、勃然变色
《孟子・告子上》中的成语:专心致志、乐善不倦、舍生取义、杯水车薪、一暴十寒、操存舍亡、心有鸿鹄
《孟子・告子下》中的成语:敬老慈幼、动心忍性、以邻为壑、献血为盟、寸木岑楼、困心衡虑、
《孟子・尽心上》中的成语:穷不失义、鸡鸣而起、摩顶放踵、引而不发、久假不归、安身立命、进锐退速、一毛不拔、不言而喻、曾经沧海、举一废百、当务之急、习而不察、独善其身、安富尊荣、居仁由义、以身殉道、过化存神、俯仰无愧、不愧不怍、弃若敝屣、春风化雨、豕交兽畜、似是而非、死于非命、岩墙之下
《孟子・尽心下》中的成语:百世之师、来者不拒、自以为是、守约施博、总而言之、同流合污、再作冯妇、言近旨远、茅塞顿开、仰不愧天、负隅顽抗
孟子成语的结构,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多字格”的,这些成语意思精辟、形式简洁,富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育启迪意义。运用大量的成语,是孟子论辩语言的一个突出特征。
排比铺陈,气势逼人
孟子在论辩中,大量运用排比手法,气势奔放,感情激昂,词锋犀利,观点明确,文章纵横捭阖,排比铺陈,具有令人无法阻挡的超凡气势,充分体现了孟子擅长辩论的语言风格。如:
《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中,针对齐宣王希望实现自己的最大愿望,孟子故意设问,连用五个排比问句,欲擒故纵,引出齐宣王有大欲,“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五个排比问句并列铺陈,凸显语势,穷尽了齐宣王可供选择的所有可能情形,但齐宣王已经领教了孟子的厉害,避而不答。于是,孟子以锐不可当之势,又用了四个排比短句,和盘托出了齐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抚四夷”,直切主题,毋庸置疑。这种排比,句式齐整,情感激昂,掷地有声。孟子运用排比,既渲染了情绪,又增强了说服力。
《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中,孟子与齐宣王论乐,希望齐宣王能“与民同乐”。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两种截然相反的施政结果。“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运用两个排比段落,形成鲜明对照,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这一段集中地运用了铺陈、设问、排比、对比、对照的形象描写,反复论述“与民同乐”,酣畅淋漓地渲染“与民同乐”的效果,气势逼人,令人信服。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运用一组排比来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即“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在这里,孟子反复运用排比句式,重言申明,以壮文势,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准确扼要地表达了性善思想。
注 释:
①②谭家健:《光明日报》,1957-09-08、1957-09-15。
孟子名言范文5
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r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离娄》上)
【注释】桀纣:桀是夏桀,纣是商纣,历史上的暴君,最后都亡国了。圹:音kuàng,旷野。獭:音tǎ,水獭。爵:通雀字。r:音zhān,一种猛禽。汤武:是商汤和周武王,历史上的圣王,分别取代了夏桀和商纣。艾:艾草,可以治病。三年之艾就是陈年艾草,治病效果好。淑:善的意思。载: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
【解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中国传统中最简洁有力的政治原理,它正是出于孟子这一番议论。所谓民心,就是最大多数民众的共同意愿。一般时候,民心表现为对富足生活的向往。施政者的行为和这种意愿息息相关,或是符合,或是背离。当背离到极端的时候,民心就表现为巨大的政治意愿,从而决定不同政治势力的兴衰。孟子举了桀纣覆灭和汤武兴起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商取代夏,周取代商,的确是中国古代最具思想意涵的历史时刻。孟子总结其中的意义,认为得天下就是得民,得民就是得民心,得民心就是和民众意愿一致,和民众意愿一致,就是民众想要的事努力去实现,民众厌恶的事不去做,如此而已。孟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时代,他提醒执政者,不要像桀纣那样把民众赶跑,而要像汤武那样顺应民心。孟子很感慨,天下失道很久了,就像害了大病一样,一定需要陈年艾草来治,天下一统也需要仁道爱民的君主才行。统治者如果不是这样,终究会和其他人一样,归于覆灭,就像《诗经・桑柔》中说的:那怎么会好起来呢?不过是一起掉入水中罢了。孟子的告诫当时没有人理会,直到秦统一天下又迅速灭亡,人们才认识到这个原理,并一直珍视至今。
二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焉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尽心》上)
【注释】著:显明的意思。
【解说】孟子说,每天照着规则行事,却不能显明,顺着习俗的样子做,却不会省察。一辈子顺着道而不知道大道的原委,那些人就是普通民众啊。普通人总是生活在日常世界中,关心的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所以像仁义这些大道,他们或许做到了,却不能深彻明达地把握,因而不免于行事游移,有时候还会背离仁义。因而,孟子认为,民众自己并不能挺立起大道,还需要圣人君子来引导和治理。
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e,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
孟子名言范文6
1、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4、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5、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6、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7、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8、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9、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1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1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2、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1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4、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15、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6、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名人名言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17、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1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0、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2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24、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25、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26、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27、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8、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9、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30、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31、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32、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33、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34、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6、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7、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38、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39、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4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41、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4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43、长幼有序。——孟子
44、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45、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46、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47、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48、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第一》
49、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50、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5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52、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5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5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5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
58、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5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6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61、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