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咏雪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咏雪诗词

咏雪诗词范文1

关键词:教材改革;学科渗透;文学诗词;科学情境;科学概念;素质教育

随着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云南省已经全面取消小学升学考试。如何做到即能切实有效的减轻学生负担又能真正提高教学,这是我们每个小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科学是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生物、中学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为很好地进行学科间的衔接与渗透,教学中应注意文学诗词、科学故事、媒体报道、广告、文献资料中所隐含着的大量科学知识,以此为素材设置的文理综合题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各地科学期末试卷中,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理念。本文就文学诗词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声、光、电、热、磁等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内在规律,而文学又恰恰以描绘自然现象、借景抒情作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是古典诗词,它往往无意识的借助物理知识背景来描摹物态、阐明事理。因此如果教师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诗词,则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尤其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作用。

一、利用古诗词创设科学情境,导入科学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因势利导引入概念。例如,讲授分子动理论的概念时,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学生问为什么会有“暗香来”,稍作讨论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可谓水到渠成,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考系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共同运动,以船为参考系,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要求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参考系。许多古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进行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表述严密,且部分不太好理解,学生因此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欣赏和分析,可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在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再如讲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自然界中的呈现加深理解其规律。

三、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科学概念

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对诗中意境有深刻的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的同时也是对光学知识、力的作用、能的转化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面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

四、利用文学诗词进行素质教育

科学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科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运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地在蓝空中消逝,只见那滔滔长江水滚滚而下,汹涌澎湃,向天际奔流,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的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诗既是一道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又是一道多学科综合题,学习鉴赏这首诗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水光潋滟晴方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古人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描述的景色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诗句使学生能准确描述他们熟悉的物理现象,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而且讲诗时间与做题的时间相比,前者少于后者,能做到精讲多思,一般来说,在选择诗词时应将明确描述物理知识作为第一要求,其次再考虑诗词的艺术性。也就是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原则下,尽量使内容生动有趣,努力去追求科学教学的语言美。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标资源库科学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材

咏雪诗词范文2

其实,我认为学习诗词的目的是:一是为了拓展语言的资源,获得丰富的资源,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诗词中汲取典范的、优美的、精炼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通过不断地诵读,获得丰富的语感,从而化古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所谓“熟读成诵”正是造成这种转化手段。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意思。趁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强,多读一点多记一点,语言丰富能“出口成章”。二是汉字汉语言简意丰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作品更是精彩绝伦的。诗词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形成美感。正像读李白杜甫的诗,没有直接利益,但他能陶冶情操,澡雪精神,有利于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

在平时诗词教学中我始终把审美教育贯穿其中,按下面步骤去做。

一、诗词最重要的是情感以情感人

在学诗词以前我都先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这是学诗词的基础。让学生带着作者的思想去学习。例如:学岳飞的《满江红》我先给学生介绍岳飞想驱逐金人而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被迫害而死的历史,然后在让学生去读,学生都感到愤慨和壮志难酬。有条件时听录音,让学生感受朗诵家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例如:学《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闭眼去听去想感受对春雨的喜爱和欣喜之情。

二、感受诗词的形象美

流传千百年的诗词塑造了一个个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能获得美感。例如:乐府诗中的《木兰词》感受花木兰的坚毅勇敢、冲破传统束缚的英雄形象。学习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通过读找出词中人物感情由消极、失望、不满变成积极、向上,从中学习苏轼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诗风。

三、体验诗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例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院落中没有一个人,台阶上都长出了青草,茂密的树木上只有鸟叫这样一种冷清的图画。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又如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学生想象秋雨秋风凄凉词人独坐窗前听着雨打梧桐,看着满地落花,在相应的图画下感受词人背井离乡生活困苦的悲凉。所以学生弄清词的意思后,我常让学生联想、想象诗词中描绘的图画感受词的意境。

四、学习诗词的语言特点

诗词语言凝炼,有美感效应。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以清泉、明月、浣女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的美妙图画。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高超艺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不仅读起来抑扬顿挫还凝聚了无限的凄凉。所以学诗词时我都让学生找出好词好句,结合诗歌体会为什么这样写,说说自己的体会。

咏雪诗词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境式词语 教学实施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1-01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词语的教学是一个基础环节,在语文阶段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因为语言就是由词语构成。而词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思维,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引导学生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掌握词语涵义

小学阶段语文词语学习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词语理解是广泛采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从阅读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词语涵义。

例如,在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与“惊涛拍岸”“骄阳似火”相关的语句,学生找出后再进行阅读、体会,从而加深对这两个词语的认识。同时,“骄阳似火”这个词在文中可以找到两句话来解释,第一是主人公在背书过程中的解释,第二是主人公的爸爸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解释。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掌握词语涵义,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文章中,词语解释比较容易找到,然而,有时还需要教师在不断引导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词语解释。例如,学习《狐假虎威》这篇文章时,课文里并未出现“狐假虎威”的概念解释。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词语理解,学生在抓住文章关键语句之后,对于词语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课文分析结束,学生说出了另一个词语“借刀杀人”,并且询问教师是否同“狐假虎威”意思相近,从学生学习状况来看,通过上下文进行词语理解是一个高效的方法。

二、创设语境理解词语的氛围

情感通常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所以,在进行词语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思想感情,这样,即使不去解释词语涵义,学生也会对词语涵义有独到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郑和远航》这篇文章时,需要掌握其中有一个词语“雄伟壮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运用这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对词语形成正确认知。同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出课文中的“两百多艘”应当采用重读方式,从而体现出数量之多。还有“这些大船又叫宝船”,在这句话中“大”字表现出了一种气势,而“宝”字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因为在“雄伟壮观”词语中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在课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渐渐发现了阅读技巧,例如,将“一百四十八米”“六十米”“一千多人”等短语朗读得铿锵有力,这表明了创设课堂情境给学生在词语理解方面带来了一定帮助。最后,教师再将课文阅读技巧与“雄伟壮观”的概念涵义相结合,这就使得学生们对词语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了。

三、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新词

当前,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对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新词也成为了教师的新课题。教师的责任在于使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表达,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是杨利伟叔叔的粉丝”,在作文评阅过程中,教师让该同学将“粉丝”一词改为了“崇拜者”,并且告诉了学生为何不用“粉丝”这个词,因为用“粉丝”去形容英雄会显得不够严肃、庄重。从另一方面来看,“粉丝”是否能够纳入到词典还无法预知。教师在向学生分析讲解之后,学生也能够理解。

四、建立一种对话语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在语境式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所需讲解的词语,建立一种对话语境,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先解释“不屈不挠”这个词语的涵义,学生大部分认为这个词语意思是在面对困难时某个人表现出了坚强的一面。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在课文当中,是谁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回答是主人公“海伦”,教师继续进行引导,从课文什么地方能够看出主人公的“不屈不挠”。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又如,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这篇文章时,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气势汹汹”这个词的涵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讲台表演,教师扮演“小稻草”,学生扮演“杂草”,依据文章内容,通过语言表达、神态等表现出一种“气势汹汹”的感觉,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词语的内涵。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无法准确掌握词语涵义,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理解词语涵义,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敏.认知语言学理论视阈下的小学词语教学[D].山东师范大

学,2013.

咏雪诗词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数学教学

中国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文学作品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部分。中国古代诗歌词曲早于先秦发端,历经几千年流传至今,读来仍然让人回肠荡气,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我突发奇想,试着在讲解数学题时,根据解题思路由感而发,顺口吟上几句,确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学生们也会随着我的开头齐声应和,既更深刻领会了数学解题思路,又体会了古诗词的高远意境,真是两全其美。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曾经说过:“我最珍视类比,它是我最可靠的老师。”。把数学内容与古诗词内容这两者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一类比,你会发现其中滋味妙不可言。现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若(a-1)2+(ab-2)2=0,求的值。

解:(a-1)2+(ab-2)2=0,(a-1)2≥0,(ab-2)2≥0

(a-1)2=0,(ab-2)2=0

a=1,b=2

原式=

=

=

=

此题有杜牧《过华清宫》为证:“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数学解析:此题解法名曰“裂项法”,用常规方法无从下手,用“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两句,也可算是一种解析吧。

例2:现规定两种运算“”和“”,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b,ab=a+b-1,ab=ab-1,求123

解:123

=(1+2-1)3

=23

=2×3-1

=5

此题有苏轼词《水龙吟》中几句为证:“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无情有思。”

数学解析:这类题目叫做新定义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都有确定的意义。事实上,除了上述的四种运算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符号,给予新的定义,即所谓新定义运算。新定义运算通常是通过我们熟悉的运算来规定的。但这类问题学生初步接触如坠云雾,真有点“似花还似非花”之感。

例3:解方程:5x2-6xy+2y2-4x+2y+1=0

解:5x2-6xy+2y2-4x+2y+1

=(x2-2xy+y2)+(4x2-4xy+y2)-2(2x-y)+1

=

=

原方程可以变形为=0

又x,y都是实数,(x-y)2≥0,(2x-y-1)2≥0,

且,

原方程的解是x=1,y=1

此题有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为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笠翁,独钓寒江雪。”

数学解析:此题属于数学中的非负数问题。乍一看,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无从下手,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用配方法,结合非负数的知识,还是能求解的,“独钓寒江雪”,还是有鱼可钓的。

例4:求使关于x的方程2x3-ax2+a2x+a2-

a-6=0有整数根的所有整数a

解:原方程可以看作未知数a的一元二次方程:

当x=-1时,原方程变为:-2x-2-6=0

此时x=-4

当x≠-1时,设两根为a1,a2,则

故x=0,1,-2,-3时,是整数,从而a1+a2是整数

当x=0时,原方程变为a2-a-6=0,解得:a1=3,a2=-2

当x=1时,原方程变为2a2-2a+2-6=0,即a2-a-2=0

解得:a1=2,a2=-1

当x=-2时,原方程变为:-x2-5x-2=0,无实数根;

当x=-3时,原方程变为-2x2-10x-60=0,无实数根。

综上所述,当x=-1,0,1时,方程有整数根:a=-4或a=3或a=-2或a=2或a=-1。

此题还是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数学解析:此题如果从关于x的一元三次方程来解,一条胡同走到黑,是做不出什么名堂的,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它看作关于未知数a的一元二次方程,将会豁然开朗。数学上把@种方法叫做“主元转换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自然可以恰如其分地解析。

例5:若a,b,c是正数,解方程:

解:

=

-=0

a> 0,b> 0,c> 0

>,>,

>

++>

++-≠0

x-a-b-c=0

x=a+b+c

正应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两句名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数学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无中生有”法解题,这道题目的解法的巧妙之处在于“生”出了三个“1”和一个“3”,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解题时注意观察,培养洞察事物的能力,才能提高解题水平。

例6: 求函数y=+的最小值.

解:构造如图所示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即RtPAC,RtPBD,使AC=1,BD=2,PC=x,PD=4-x,

求最小值可转化为:

在L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

取点A关于L的对称点A′连结A′B,

则A′B与L的交点即为所求P点,

故PA+PB的最小值即是线段A′B在RtA′EB中,A′B=,

故函数y的最小值为5.

此题有唐初四杰的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为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数学解析:此题若用代数方法来解很麻烦,通过对函数形式观察,发现:可以看成是以x,1为直角边的三角形的斜边,可以看成是以(4-x),2为直角边的斜边,此题可归纳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和的最小值,于是可构造图形来解决. 本题由数思形,由形思数,不失时机地抓住两者的相互结合和转化,冲破数和形之间的那种固有的差异,更多的强调二者的和谐统一,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迅速解决数学问题。华罗庚教授也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

例7:四边形ABCD中,,AC平分,,,求BC和AB的长。

解:作CEAB于E,CEAD于F

在Rt?BEC中,

在Rt?ACE中,AC=7

由勾股定理,

综上所述:BC=5,AB=8。

吟上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的前四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张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白居易的《长恨歌》运用转化思想可谓足矣,明明是唐朝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故事,却转化到汉武帝的头上,真是用心良苦。

数学解析: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我们也常常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之间互相转化,可以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转化思想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本题是四边形问题,通常要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由已知∠ABC=60°,AC平分∠BAD,所以想到由C点作CEAB于E,作CEAD于F。由已知可求出CF,由CE=CF,可知CE的长,通过解Rt?BEC可求出BC的L。BE也可求,再通过解Rt?AEC由勾股定理求出AE的长,这样,AB的长就求出来了。

例8:(2005年河南课改)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B=2,DC=22,点P在边BC上运动(与B、C不重合),设PC=x,四边形ABPD的面积为y。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若以D为圆心、12为半径作D,以P为圆心、以PC的长为半径作P,当x为何值时,D与P相切?并求出这两圆相切时四边形ABPD的面积。

解:(1)过点D作DEBC于E,

∠ABC=90°,DE=AB=2,

又DC=2,=2

BC=BE+EC=AD+EC=2+1=3

S四边形ABPD===4-x,

(2)当P与E重合时,P与D相交,不合题意;

当点P与点E不重合时,在RtDEP中,

DP2=DE2+EP2=22+|2-x|2=x2-4x+8

P的半径为x,D的半径为12, ①当P与D外切时,

(x+)2=x2-4x+8,解得x=

此时四边形ABPD的面积y=4-=

②当P与D内切时,

(x+)2=x2-4x+8,解得x=

此时四边形ABPD的面积y=4-=

P与D相切时,四边形ABPD的面积为或

此题有诗仙李白的《行路难》里的几句诗为证:“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数学解析: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涉及到“分类讨论”的问题十分常见,有很多岔路,你要分析仔细。因为这类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与方法,而且考查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然而从近几年的中考阅卷中发现学生在解此类问题时,考虑不周全导致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的教与学中,尤其是在中考复习时,对“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分类讨论涉及全部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其关键时要弄清楚引起分类的原因,明确分类讨论的对象和标准,应该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再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答案。

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里,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学习数学当然可以和其他学科互相借鉴,古诗词与数学学习的结合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学习的效果是同学们印象深刻,记忆久远,并能灵活地运用。

咏雪诗词范文5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08-01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何教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 要任务之一,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就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艺术谈谈具体教法。

首先,利用具体情景掌握单词的读音和语义。具体情景指的是生活情景、模拟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 景、想象情景,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学单词,不但可以克服孤立记单词容易遗忘的缺陷,而且能培养学生灵 活运用单词的能力,学会在交际中使用单词。

其次,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掌握单词的拼写形式。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音和形的统一与结合,使学生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联系起来,又把一定的形同可能对应的一定的音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练习在大脑中建立起来一类一类词的音、形模式联系,如让学生把长元音[i:]和she,see,sea,piece等单词中的元音字母及元音字母组合的形联系起来。

最后,操练和使用新词汇。介绍新词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词汇,而操练和使用词汇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而 迅速地说出新的词汇。如下是具体操作方法:

一、教师提出词汇让全班同学思考,在人人思考的基础上,让个别同学说,并让同学们纠正,让学生互相说(一问一答),鼓励人人开口。做听写练习。让上、中、下三种程度的同学代表到黑板上听写,其余同学在原座位上听写,然后让同学们先纠正。

二、使用新词汇

如:学习market(市场)这个词,教师围绕这个词连续提问问题,让学生回答,重复使用 这个词,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掌握这个词。如: Do you often go to the market?

Do you live near a market? When does your mother go to the market? What does she buythere?

三、词汇的扩展

学生学习一个新词汇时,往往想知道一些其它与其相关联的词,这给词汇的扩展提供了 自然的良机。下面介绍几种词汇扩展的方法:

a.关联词群或称联想词群。如:教fruit时,指出这是水果的总称,为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水果的词,教师在 黑板上表示关联词群,这样联想,就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同学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b.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密切结合起来。如:利用拼读规则:学生知道了ar读[a:]的规则后,可帮助记忆arm,art, part, party, dark, argue等词。利用词形变化规划。如总结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可分为:

A-A-A型:cut-cut-cut put-put-put

A-B-B型:build-built-built dig-dug-dug

i-a-u型:begin-began-begun drink-drank-drunk

利用构词法知识,.利用同根词:如教过use后,经过构词分析,学生就可以推测出useful,useless, user的词义来。教师就 可以说:"useful" comes from"use". It means "of use". "Useful" comes from "use", too. Itm-eans "of no use"or "not useful". 利用分析前缀的方法。如教retell,rewrite,学生已掌握了tell,write,要向他们解释前缀re-的含义 是"again"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推测出retell, rewrite的意思来。教师就可以说"Retell"comesfrom "tell". "Retell" means "to tell again."利用分析后缀的方法。如在学生已学过China, Japan的基础上,指出后缀-ese的含义,学生就很容易推 测出Chinese, Japanese的意思来。

四、利用归纳、对比法

a.利用同义词。同义词都是相对的,比如nice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它的同义词可能是pleasant(令人愉快 的),kind(亲切的),fine(好的)。根据这个特点,不要孤立地看某词的同义词,而要把它放在句子 中来看是不是同义词。如:The weather is nice today.和Thew-eather is fine today.这两个句子中,nice和 fine就是同义词。

b.利用反义词。在英词中表示相对的概念的词汇经常可以遇见。如学过big以后,当学到small时,可以指 出Small means not big.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small的意思了。

五、把单词放在句子里,放在各种搭配里记

咏雪诗词范文6

一、有的放矢地备课

1.“备教材”

《磁铁的磁性》既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也是第四单元的基础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因此,教师应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深入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选择教学策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磁铁的磁性》一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我知道的磁铁”,二是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三是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相同。这三部分可分别理解为“激情导趣”“初建概念”和“内涵外延”。

2.“备学生”

在教学《磁铁的磁性》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磁铁,体验过磁铁的磁性。但这种概念往往是片面的、模糊的。同时,学生头脑中会存在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概念,其表现是对新概念的排斥,甚至扭曲对新概念的理解[2]。

3.“备教法”

“教学策略”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会事半功倍。针对小学科学课中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应用“POE教学策略”能使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POE”是Prediction Observation Explanation(预测――观察――解释)的缩写,“POE教学策略”即通过三个连续的步骤促成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

(1)预测

让学生在概念学习的情境中或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或事件中的某些现象或规律作出预测,并尝试阐述预测的理由。

(2)观察

让学生观察实验或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看到的现象。

(3)解释

让学生对预测结果和观察结果之间的矛盾作出解释,并总结规律。另外,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二、“POE教学策略”的应用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所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即按照既定目的合理安排课堂的各个组成部分,使其顺序合理,衔接紧密,时间分配得当[3]。

在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相同”这一重要环节时,我应用了“POE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提出问题,二是提出猜想,三是制订研究计划,四是小组实验表达与交流,五是形成结论。其中,“猜想”和“制订研究计划”这两个阶段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因此这两个阶段占用较多时间。

2.“POE教学策略”贯穿始终

采用“POE教学策略”,即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1)情境引入――认识“我知道的磁铁”

创设情境:教师一手拿一条纸鱼放在在蓝色的纸板上,另一手在纸板背面来回移动,纸鱼也跟着来回运动。这一现象马上引来学生的预测:因为纸鱼里面有铁质物体或磁铁,所以磁铁吸引纸鱼,纸鱼就运动。

教师提问:为什么老师手上拿着磁铁就能让纸鱼运动呢?纸鱼里面真的有铁质物体或磁铁吗?教师的问题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掌握实验证据。

通过实验,学生找到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共性――都是铁质物体,从而对引入的情境作出有效解释,并得出结论――磁铁有磁性,能吸引铁质物体和磁铁。同时,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及其实际的应用。

(2)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相同

创设情境:通过投影,请学生观看教师欲把一颗小铁珠放在一个条形磁铁的中间。教师一放手,小铁珠滚向了条形磁铁的一端。

教师提问:在条形磁铁上,什么位置的磁性最强?

于是,学生自主创新,开展小组合作实验,锻炼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我巡视并指导学生,要求学生收集实验过程所产生的数据,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概念。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3.各种评价贯穿始终

在应用“POE教学策略”的同时,还应强调评价的激励性。例如在“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又如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采取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肯定,可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展示个性,施展才能和欣赏别人。

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四方面:一是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三是关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与获得的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在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POE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概念,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