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的记叙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的记叙文范文1
[关键词] 记叙文写作;小说教学;问题;方法
一、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知识较为陈旧
目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依然停留在文章知识层面,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没有突破初中阶段的水平,学生往往只是围绕简单的写作要素进行文章的构思,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写作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果。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写作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都会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写作教学被高考异化
当前,我们发现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教学极其容易受高考的影响,写作教学被高考异化为文本教学的现象比较广泛。很多的高中语文老师受高考的束缚,往往会将写作教学转变成得分技巧教学,整个的教学内容都围绕高考展开,指导学生如何在考场上取得高分,然而写作的文学性已被渐渐忽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写作教学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写好开头、结尾,如何引用热点问题,如何吸引阅卷老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很难有真情实感,很难打动人。
二、将小说引入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的方法
1、把握文体要素
小说的文体基本上都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却不完全都是小说。记叙文要想成为小说,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记叙文才能称之为小说。高中生考试的作文基本在800-1000字,因此学生在引用小说进行记叙文写作时,一般情况下最适宜的是截取一个片断或者是横断面,且这个片断以及横断面的选择必须能够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需要学生们注意的是在写作选材模式上,应尽可能选择类似于史书体的“纪传体”模式,也就是以一个人物为写作的中心,再穿插与此人物有关的几件典型事件,切记在选取事件时注意详略得当,尽可能的把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事例详写。
2、注重模仿精品练习
经典的小说通常是我们学生阅读、借鉴、学习的对象,老师们在将小说引入记叙文的写作中时,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借鉴。在写作情节的虚构上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利用范文进行一些扩充性的练习以及局部性的改写。学生可以从范文写作中的影子进行想象与再创造。将小说引入高中记叙文的写作中,主要是借助小说这种文体,进而提升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3、修改交流提高
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待学生所写的作文,老师们应当做到少做删改,重点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理解、去做更改,由此来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而且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关点,给予学生的作文评语应尽可能做到亲和有力。高中语文老师应善于为学生营造自我展现的平台,像进行班级朗诵赛,学生优秀作文的传阅等活动,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投入到杂志社,力求出版在报刊杂志上。
三、将小说引入记叙文写作中的作用
1、增进学生写作的新意
小说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叙述以及结构的安排上都具有匠心独运的特点,因此将小说引入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中不仅能够增加写作的新意,而且能使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合理有序。小说的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将那些最典型的环境场面写入小说中,这无形中就在指引学生在写作时会选取那些能够“以小见大”的环境片断,在选取写作题材时,也往往站在新角度,新立意上选择。
2、增多写作时观察的视角
学生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小说的作者是社会各界中的人士,因此他们写作的素材也都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将小说引入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中,一方面能够增多学生写作时观察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写作的素材具有广泛的时代气息。在小说作者的笔下,一个个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侧面、一种意境、一个生活片断等等都可以成为作者创作的素材,由此来看,小说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一双感悟生活的慧眼,能够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学习,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而为写作储备更多的创作素材,避免了写作中无话可说或者写作题材不新鲜的一系列问题。
四、结语:
记叙文写作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载体。将小说引入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益补充。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构建“读小说,写记叙文”的写作模式,将会对高中阶段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霞.依托小说教学促进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初探[M].河北师范大学,2014-05-12
[2]张薇.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M].四川师范大学,2012-04-26
优秀的记叙文范文2
一、点滴小事,发现身边精彩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善于发现和感悟身边小事,从中体会生活精彩。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叙述,做到以小见大,从细微之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这正是记叙文写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记叙文的指导时,应善于巧妙运用已有资源,语文教材中的给定阅读文章便是极好的写作参考资源。教师可以将教材中许多名家的作品进行系统整合,从中发现其写作特点与精妙之处,以使学生得以借鉴和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两篇文章,分别是《背影》和《春》,他的写作特点正是善于发现身边小事和细微之处,使文章表达更真切、朴实。以《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可在新课讲授环节有效引导学生对该文章的表达方式、独到之处进行讲解:“同学们,通过对文章《背影》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思念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过思念,也会有过不舍,但是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将这份情表达的如此真挚呢?”待学生陷入思考后,教师可继续讲解:“在《背影》一文中,作者仅就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这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中,描写得极其细致入微,将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生活当中处处有精彩,处处有感动,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和一颗善于感动的心,这样才能将平凡的小事刻画得不平凡,将记叙文描写得更精彩。”同样,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属于通过细节描写进行叙事。文章中作者仅通过描写沦陷区以学校的一节普通的法语课,却展示出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充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些优秀作品都是值得学生借鉴与参考的。另外,教师也可通过写下水文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标新立异,拒绝老生常谈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创新性是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新颖的文章可以使人眼前一亮,更能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文章具有创新性,杜绝老生常谈呢?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极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美”,这样记叙文的写作才能更有特色,标新立异,文章内涵也自然更深刻。教师指导写作新颖性时,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立意新颖。所谓立意新颖就是从常见小事中见新义,善于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在此方面教师可进行如下讲解:“同学们,要想在实现立意新颖,就必须要有新颖的观点和思维角度,做到‘博’‘深’‘新’,所谓‘博’即为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深’即为善于看到事物的实质;‘新’即为从常事中看到相反的道理。”做到以上这三点,便可实现立意新颖。其次,题材新颖,主要包括题目和材料。在此方面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讲解:“同学们,对于文章来说,一个新颖的题目至关重要,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如何能拟出新颖的题目呢?我们可以遵循五种方法:①运用修辞手法,如《我闻到了阳光》《信念是飞翔的翅膀》;②运用名句,如《东北日出西边雨》《生活不相信眼泪》;③运用逆向思维,如《渴望苦难》《真想做个差生》;④设置悬念,如《我是捡来的吗》《1+1=?》;⑤中西结合法,如《comeon,给我感觉》《女孩,sorry》等。另外,同学们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新的感悟、发现记录下来,多读优秀的课外作品,这样便可以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做到材料新颖。”最后,结构新颖。通常学生习惯将记叙文的结构设计成“时序顺进式”、“平列展开式”,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更新颖的结构,如“对比照应式”、“穿插回放式”等。
三、真情实感,抒发内心感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在学生进行记叙文的习作过程中,不仅要讲真人真事,更重要的是要抒发真实情感,但是在许多学生记叙文的书写中往往最缺乏的就是真情实感。为此,教师应在此处多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情感因素。
优秀的记叙文范文3
关键词:记叙文;特殊化;方法
高考作文议论文占了绝大多数,记叙文比例很低,学生为什么不敢写记叙文呢?因为议论文结构模式较少,容易按模式套写,不容易偏题;而记叙文比较复杂,人物、情节难以写好,且容易偏题。自然,写记叙文的学生就少了。的确,学生记叙文中存在人物形象苍白、故事情节俗套等毛病,所写的记叙文没有鲜明的特点,难以得高分。难道就没有途径提高记叙文水平吗?
记叙文,即记人或叙事的文章,记叙文就是要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认为要写好记叙文,可以采用特殊化手法。所谓特殊化,是指对记叙文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进行特殊化处理,从而达到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情节巧妙新颖、环境逼真如实的效果。
一、人物的特殊化
文学创作要突出所描写对象的“个性”,写出特色,写出感情、写出灵魂,让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这一个”而非“那一个”。特殊的人物比普通的人物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响,他们的人生经历更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启迪。一个残疾人奋斗成功的故事比一个正常人的成功故事更能激励人,一个历经磨炼的人比一个生活平顺的人阅历更丰富,一个行为怪异的人比一个行为正常的人更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心……司马迁、贝多芬、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史铁生,这些人物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就在于他们的特殊身份。
教育故事《一个差生的经历》写了一个差生韩峰因为奶奶去世前的叮嘱而发奋读书,取得了好成绩,但遭到了老师、同学、父亲的怀疑,最终又变成差生的教育悲剧。正是因为“差生”的身份,老师、同学、父亲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韩峰,才会让韩峰绝望,彻底变坏。可以说,一个想要变好的差生这样特殊的身份,让作品的主题沉重、深刻。
聂华苓的小说《人,又少了一个》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乞丐形象: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因为家庭的穷困而外出乞食,刚开始她是羞涩、有自尊的,后来变得毫无羞耻感、人格泯灭,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正是因为她由一个大学生变成了乞丐,这个故事更发人深省,让人深刻感受到人丧失了尊严无异于行尸走肉,恶劣的社会环境吞噬人的灵魂的主题。
特殊化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的特殊性,“一个人物只要有了这样‘特殊的东西’,他(她)就‘活’了,具有艺术的生命力”。特殊化的人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旨。
二、情节的特殊化
记叙文的情节要避免俗套、雷同,要力求新颖。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比如写母爱,很多学生一写就是下雨天母亲冒雨给自己送雨伞、生病了母亲送我去医院,人人都这样写,怎么能把你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区别开来呢?你和你的母亲总有区别于别人的故事,把这样的故事挖掘出来,才能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
叶倾城的《母亲的心》一文,描写了在母亲招待客人的家宴上外婆把饭装进口袋的怪异行为,这让客人们很惊讶,让母亲很丢脸,原来是得了老年痴呆的外婆只认得女儿,她要把饭带回去给女儿吃。这篇文章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外婆把饭装进口袋的这一特殊情节,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写流浪汉苏比为了御寒一心想要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为此,他吃霸王餐、砸橱窗玻璃、调戏女人、偷人雨伞,但警察就是不抓他,当他经过教堂听到赞美诗内心受到触动想要好好做人时,警察跑来把他抓走了。苏比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滑稽可笑,但又让人心酸难过,这种“带泪的笑”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三、环境的特殊化
特殊的时间、地点、环境有助于情节的展开,更好地展示人物性格。老舍《我的母亲》中写了“我”除夕回家看母亲的情境,非常感人。家中无人,母亲一个人过除夕,非常凄凉,但“我”还须返校,不能陪母亲。母亲由惊喜到失望,情感上的落差很大,最终她选择理解儿子。在别人家团聚的时刻,母亲却不得不独自忍受孤独,可以说除夕这一特殊的情境,让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明,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
2007年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写了高考前两天“我”和父亲在烈日下收割麦子的情境,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乡下的家长们供儿女上学的不容易,体现了“我”对父辈们的理解,情境真实,很有感染力。烈日这一特殊的场景,让“我”的内心触动很大,让“我”真正理解了父辈们的坚韧与伟大。
那么,怎样产生特殊化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整合重组。鲁迅先生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创作出了众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例如,阿Q这一人物,可以说是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他质朴、狭隘、愚昧、保守、麻木、健忘、圆滑无赖、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等性格集中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2.对比衬托。我们可以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形成对比,用梦中情景反衬现实生活,拿过去、未来和现实形成反差,通过对比衬托,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卢画庐《高明的药方》采用这种方法塑造了一位独特的患者家属:
他一生医过病人上万,什么样的病人家属都见过,很糊涂的家属需要提醒,很慌乱的需要安慰,很蛮横的需要解释……独独一位,不仅不糊涂不慌乱不蛮横,还曾授意他开过药方。
告诉他怎样开药方的,是病人的女儿。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境营造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仙世界,用梦境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污浊、丑陋,表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的高洁。
3.夸张变形。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产生幽默、滑稽、荒诞的效果,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达到常规手法无法实现的艺术效果。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写小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里不小心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身上,小文官唯恐将军会怪罪自己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最终因为恐惧被吓死了。一个喷嚏竟然吓死了一个人,这样的故事可谓夸张。小说通过对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及心理变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卡夫卡的《变形记》故事情节更加荒诞,把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直接把人异化为物。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家庭的支柱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的自私、冷漠和残酷,让人深刻感受的人性扭曲、异化的可怕。荒诞的情节,放大了人性的缺陷、可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记叙文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学生对记叙文的畏惧、忽视,和语文教师缺乏指导是有关系的。语文教师只要能积极有效地指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是愿意写、并能写好记叙文的。
参考文献:
优秀的记叙文范文4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记叙文;写作教学
读和写是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两个方面,它们二者是合二为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具体文本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做基础的。
一、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到高达40%的比例,也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界定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规范,教师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共识,语言运用能力是在对基础知识把握之上的一种能力提升,因而,在作文课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一些范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由于各地区的情况不一样,因而在作文教学中也就无法可依,教学工作的开展显得混乱。但是,总的来说都重视对学生作文写作形式的培养,重视批改式教育,而没有去对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指导,没有在作文课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信息反馈。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自己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二、作文课程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将作文课程单独列出来,采用单独式教学法,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不合理的,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个相反的教学过程,因此,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教学,其效果会远远大于单独式教学模式成果。
在阅读课程中有意识地将相关的写作知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分析懂得如何去遣词造句,如何去构架问政,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充满人文关怀。
笔者在此以《外国小说欣赏》阅读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记叙文教学活动,如何将各个单独的作文技巧贯穿于文本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学会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三、《外国小说欣赏》与记叙文写作教学互渗模式
1.正确的教学定位
在文学世界里,外国小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开设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第一,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了解更加丰富的世界。第二,这门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对原有基础知识形成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第四,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熏染培训。
之所以将这门课最后定位到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训上是因为《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理念正好与作文教学的思路不谋而合。教材是按照小说的构成要素来编排的,其中分为“叙述”、“场景”、“主题”等八个单元,而在每一个章节单元中又将其分为了四个板块。
例如,在“场景”这一单元中,就在“话题”这一板块中先为学生介绍了什么叫做“场景”描写,然后又介绍了场景描写的五大功能。学生通过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学到的是关于记叙文要素的特点,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获得了关于作文的写作技巧。作为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作品细化,例如,对《桥边的来人》的语言描写、《牲畜林》的故事结构,《墙上斑点》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进行分类讲述。对这些作品文本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记叙文如何写作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无形地使记叙文的相关知识得到运用。
2.实施过程要点
首先,应该将记叙文的各种要求细化,并分步骤实施。教育心理学家曾说,有效的教育开始于期望能够达到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任务细化,确定每一小步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对所学文本进行研读后对某一个句子进行仿写,通过这种简单地训练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第二,选择摹句,注意难度适中。教师在选择学生需要仿写的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因为过难会让学生失去信心。例如,《老人与海》这篇文章,本身是寓意较强的文章,读起来需要很多的解读,因而在仿写的时候就应该摘取一两句,或是修辞手法运用出神之处,或是语言简洁之处,而不是要求学生做整体文本的模仿,这样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
第三,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教材能够让学生打开视野,然而教师的正确引导才是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选取与生活实际,与教材本身相贴切的题目,让学生将文本、实践与自身结合,写出优秀的记叙文,而不是空谈理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有感情。
四、结语
教学具有灵活性,就《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程来说,应该让每一个板块单元发挥其指导学生作文创作的目的。让“情感”专题指导学生创作的真实性;让“情节”专题指导学生的生动表达;让“场景”专题指导学生作文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优秀的记叙文范文5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针对目前写作教学的无序可循的现状,提出以生为本的写作教学理念,只有以生为本确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才能使学生写作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
问题 序列化 读者意识 提高
目前作文教学课堂教学存在两个问题:
1.无目标。经常性出现的情况是作前无指导,作后乱指导,一节作后讲评课,教师指导的内容常常涉及多个方面,“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言优美……”,把作文评分标准作为经典台词进行指导,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有提高,高一是这样,高三还是这样,实际上没有一项能够落到实处。
2.无差别。一节作文指导课,教师把写作技巧一股脑儿抛出来,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这不是以生为本的作文指导,而是作文知识讲座,优等生是这样,学困生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有几个学生能够有收获,又能有多少收获?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所以,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眼前的材料,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目标序列,是作文教学现实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实现作文教学提高的关键。
笔者以为,遵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提高写作教学的课堂指导的有效性,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一直在倡导的生本课堂。所以,只有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为依据来确立课堂教学的内容才是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以下是笔者就自己的探索总结的几条经验:
(1)以生为本确立教学内容。
一节写作教学课教什么?教多少?这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必须有序列,有角度,有提升。
譬如以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笔者把高中记叙文相关的知识点分割为五个点:
①材料与中心。能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和自我表达的需要,通过观察、阅读、调查、访谈等方法选择、积累写作材料,围绕中心选择最合宜的材料。
②结构与思路。能根据主题、人物的表达需要,艺术地处理材料、事件的详略、顺序与节奏。
③语言与情感。有目的地在平时阅读、生活中积累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运用,借助语言、人物形象刻画艺术地表达真实的感情。
④人物与场景。能根据中心表达需要,恰当运用多种描法刻画人物,注意人物的视角和腔调,恰当运用场景、风景描写烘托人物。
⑤波澜与冲突。根据中心表达、人物形象塑造需要,合理设计小小说、短剧情节的波澜与冲突。
这样根据拟定的写作序列有目的地开展写作教学,每次写作指导课能够围绕一个点展开,这样学生能领悟的东西可能会更多。每一个点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2)以生为本实现共同提高。
作文课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教师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以为这样就能让全班同学明白什么
是好作文,好作文就应该这样写?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只能让一小部分同学有领悟。现在很多
教师热衷于“升格”训练,这类方法的问题在于教师选出的升格例文肯定不能代表全部学生的水平,对于优秀学生或许不屑一顾,对于学困生或许高不可攀,所以要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提高的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的作文指导只有兼顾学生个体和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给出最合理的指导建议,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每一课的教学重点给出分层指导建议,譬如下面的表格是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指导建议,这是针对“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这一写作指导课的分层指导建议:
学生以层级表为依托,就可以清晰地明白自己的作文处于什么层次?优秀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提升?如果教师能够给每一层次的标准配备相应的范例,学生的自我修改会更有目标,提高的可能性会更大。
(3)以生为本倡导读者意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和学生都能很轻易地获得所谓的写作技巧大全,如怎么开头,
优秀的记叙文范文6
1什么是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针对一种现象或事物,自由命题进行作文。这类作文题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即话题作文的“三自”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不要离题写作,不能离开“话题”的约束而另起炉灶。立意要在大众化的前提下求新颖,避免为了追求个性的独特而失去应有的主题。同时,话题作文还具有以下特点:①漫谈性;②形象性;③辐射性;④论辩性。
2中考话题的一般特点
2.1新颖性。中考是非常重要的考试,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发展,如果题目不新颖,或者一些学生已经练过,就达不到选拔的目的。
2.2涵盖广。中考话题作文一般涵盖较广。比如,以“力量”为话题,可以写:信仰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信赖的力量、科学的力量、法律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品格的力量、小提琴的力量,甚至还可以是小草的力量、面瓜的力量……总之,只要围绕着“力量”这个话题选材,都算符合要求。
2.3创新性。作文中所给的话题,要能使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同时又可以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3如何通过材料确定主题或话题
一抓材料中开头结尾的语句。二抓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三抓材料中带引号的词语。四把握材料中作者的态度。
4对应试作文的要求(巧设文章的结构)
4.1对应试作文各部分语言上的要求:(1)凤头;(2)猪肚;(3)豹尾。但要注意点明:①“凤头”虽美,也要简约,一般不超过作文纸的三行为佳。这样设计的开头,简明扼要,干净利索,便于很快入题。作文的开头,可以进行专项训练,找些材料或者作文话题,只写开头,然后评议,以便达到理想的效果。②文章主体“猪肚”,要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这也是基础写作的一般常识,在写作练习中,稍加指点即可,不必专项训练。③“豹尾”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最好能让读者回味无穷。这方面,也可专项训练,跟开头的训练方法类似。
4.2对开头的一般要求:①起笔美丽;②迅速入题。
4.3对主要内容的要求:内容充实,要按规定的字数来写,上下最好不要相差50字。过犹不及,写得少不好,写得多就一定好吗?也不是这样。字数写得太多,恐怕就不能都写到作文格里,必然要写到卷子的其他地方,这样显得很零乱。如果你写得太多,必然时间紧张,可能影响了做其他的题或者检查。如果你的作文是打草稿的,必须把草稿之上的内容眷写到卷子上,把草稿纸附在卷子上是不算分的。
4.4对结尾的要求:要用结束性语言。干净利索,警策有力。你可以响应开头,也可以深化主旨,还可以发出号召。总之,必须有结尾,一些考生由于时间紧了,不写结尾。没有结尾,按结构不完整对待,那样的文章得分是很低的。
5可以选择的体裁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童话,寓言,日记体,书信体
6如何确定文体
6.1发挥文体,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文体,要扬长避短。你多情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就写记叙文;你善于雄辩,就写议论文;你想象丰富,就写成童话;你文采飞扬,就写成散文。总之,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
6.2根据话题确定文体。有的话题适合写记叙文,有的话题适合写议论文,有的话题适合写说明文等等,比如以“发现”为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写成记叙文比较容易些。
7语言亮丽,讲究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