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1
一、读标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 点明了时间“落日黄昏”;《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的田园生活;《孤独的收割人》的标题则点明了抒情对象――收割女孤独的神情。
二、联作者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风格是闲适恬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
三、明背景
诗歌总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袒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
四、品词句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如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感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五、记术语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
5.意境:如安谧美好、华美壮丽、恬淡闲适、意境高远、开阔宏大等。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2
关键词:朗读; 诗情画意; 诗眼; 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77-001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典诗词因其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它以其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而易于学生朗读。学生通过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塑造人格魅力。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笔者认为唯有朗读。教师要在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古诗词的意境,使得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都绽放出来。
一、知人论世,读出情感
古代教育家孟子最早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所了解。诗人本身的经历是与社会政治背景息息相关的,要把作品与作者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思考。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期待和不能亲眼所见的伤感及遗憾之情。诗人将这首诗作为遗言告知后代,对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很难理解的。在教学本首诗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查阅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思想。
诗画自古为一家。一首诗,就是一幅融自然风光与诗人情怀的画卷,这里有高山,有草原,有瀑布,有溪流,有皓月当空,有黄河落日;它们或清新,或明媚,或一碧千里,或黄沙滚滚,或清幽安逸,或鼓角争鸣。读诗,要引领学生充分想象,要让学生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在诵读中想象诗词的画面,这样才能读出美,品出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一切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在诵读中远航。由“红杏枝头春意闹”,“白雨跳珠乱入船”“霜叶红于二月花”“独钓寒江雪”想象争奇斗艳、变幻莫测的四季美图;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想象色彩斑斓、鸟鸣莺飞的动态美景。
二、紧扣诗眼,读出意境
诗词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精练的部分,其氛围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意境表现出来,而意境的表达则是借助跳跃的诗行。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和咏唱,才能体味到诗词的明快、含蓄、和谐的音韵,才能领会诗词美妙的意境。
一句诗中往往有一个最精练传神的字,即“诗眼”,它是一首诗最精华的部分。准确的理解与揣摩诗眼的艺术表达效果,品味诗眼的艺术表达力,才能真正领悟诗词的意境。
例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本阕的诗眼。前三句,描写的情景即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简单易懂。但一读“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个“愁”字点睛,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学习《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一定要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思想,让学生以欢快的语言和畅快心情描绘蝴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是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让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学生充分体会这一点,将自己的情感融合诗词的意境中,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互相激荡,情感诵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赏析,读出韵味
朗诵古诗词注重的是欣赏品味和审美感悟,这需要学一点“品头论足”的功夫,需要准确把握文学语言的艺术形象,需要准确认识诗词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本质,加深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获得赏析的愉悦和欢欣。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词教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31-01
现行的语文教材,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小学也不例外。这些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觉得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重现古诗词情境
一首诗词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韵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是古诗词虽然短小精悍,但却充满画意,充满美的意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诗词中美丽的画面"复制"出来,从而刷新美的意境。例如教学高鼎的《村居》这首诗时,我借助电教媒体出示了一幅村居图:春光明媚,小草从睡梦中醒来,吐出被春风染绿的嫩芽;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在高空中自由飞翔,仿佛在歌唱春天;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秀发,抚摸堤岸;儿童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在春风中奔跑着放起了风筝……放风筝的画面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激活了他们的内心体验。我深深地知道,古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词,学生对古诗词画面美的理解将会是笼统的、模糊的。为此,我抓住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媒体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词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内涵美,真正达到诗、画、情为一体。
二、信息技术突破古诗词难点
体会诗意是古诗词教学的一大难点,它一般是在理解诗句内容上进行的。应该根据每首诗词的背景、内容、情境等的不同,合理选择电教媒体,真正给学生创设一种联想的意境,从中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及诗句的美。如教学《暮江吟》一诗,可以说这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具有立体性的图画。教学时,在学生理解了主要内容之后,我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黄昏时分,天上夕阳斜照,红霞满天;远处山连山,近处江水粼粼,红绿相间,一诗人伫立江边,眺望江水。夜晚,江边绿草上,滴滴清露犹如珍珠,天上一弯新月,巧如银弓,一诗人信步江边。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诗中创造出来的美的色彩,美的意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声音、图画等优势,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与古诗词情感交融,深入体会古诗词内容,品味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尽量使得学生能在最佳的状态下由心地品味古诗词。
三、信息技术强化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节奏强,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而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因此,我们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乐曲烘托、渲染诗词的内容。在开始学习古诗词时,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那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和着与古诗词基调相和谐的音乐,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学生就会从朗读的语气、感情上去想象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这样就会对古诗词的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随着清新优美的音乐和娓娓动听的朗诵,一幅广阔画卷仿佛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其中有寒山“远”、石径“斜”、枫林“晚”、霜叶“红”,他们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景物互相映衬,画面优美,学生会随着绘声绘色的古诗朗读录音,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对古诗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同时,标准的古诗朗读录音,不仅给学生以悦耳流畅的音韵美和均匀有力的节奏美的享受,还能把这种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自己的朗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信息技术拓展古诗词资料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4
第一招,读诗题,明确描写内容。
诗题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浓缩,除少数词曲外,大多数诗词的标题都或明或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明诗词的描写内容。有“送”“送别”“饯别”字眼的为送别诗,一般抒发惜别之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读题目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朋友是杜少府,送别的事由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表达了作者宽广博大的情怀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意,这样全诗的主旨就一目了然了。有“望”“游”“登”“过”“行”字眼的为山水田园诗,一般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壮志豪情,如《望岳》《游山西村》《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等。以《钱塘湖春行》为例,题目就直接告诉我们作者是在春天游览钱塘湖的,交代了游览的总地点和季节,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本诗主旨就豁然开朗了。有“塞上”“塞下”字眼的为边塞诗,一般描写塞外风光,表达思乡爱国之情,如《塞下曲》《使至塞上》等;有的标题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甚至还点出人物的心情,如《春夜喜雨》,一个“喜”字透露出诗人惊喜激动之情。词曲中的题目往往就是所写对象或中心事件,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沁园春・雪》等。
第二招,察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与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诗人的生活遭遇等息息相关。通过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诗歌的主旨和表现形式。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如南唐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要准确鉴赏该词,必须结合词人的身世来理解。本词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由于江山易主,昔日威风凛凛、享受荣华富贵的帝王,突然变成了失去人身自由的阶下囚,其生活的强烈反差,激起了词人深沉的忧愁,所以李煜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痛苦和无边的忧愁。该词是李煜自述其囚居生活的名篇。词的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情景,一个“锁”字,透出了囚禁生活的痛苦与不自由。下片写离愁,词人赋予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以具体生动的形象,点明全词主旨,真切感人。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第三招,抓诗眼,把握主旨。
诗眼者,诗歌之灵光汇聚的核心词语也。打开这个词语,便可以触摸到诗人的心跳,窥见诗人的心境,进而测量到诗人的心温。“诗眼”既可以是具有点题作用的关键词,也可以是具有独特的辅助诠释功能的“第三只眼”。擦亮“诗眼”,就是找到了诗歌的主旨,找到了解读诗歌的曲径、幽径、妙径。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融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静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诗眼呢?
一、注意位置。词曲中,诗眼一般在下阕、下片中,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二、注意表达方式。绝句律诗中,诗眼一般为议论句、抒情句,如《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论诗》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等。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 古诗教学 诵读与绘画 诗的觉醒 审美的世界
我国是诗歌王国,假如对中西文学稍加比较的话,能与西方的史诗、戏剧分庭抗礼并且最能代表中国文学传统的无疑是诗。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诗经》的幽幽古风,有《楚辞》的浪漫抒情;有陶渊明的自然归真,有李白的恣纵倜傥,有杜甫的忧国忧民……它们语言凝练,发人深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要在课内外学会150首左右的古诗,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积淀知识,而且能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然而,由于古诗词字句凝练,委婉含蓄,并且距离小学生的生活遥远,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欠缺,因此不管对于老师教,还是对于学生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低年级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古诗诵读的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在绘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与画中得到美的享受,丰富心灵,启迪智慧。
一、激发意趣,熟读成诵
诗歌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古人对她推崇备至,为她呕心沥血,终成流传千古的锦绣诗篇,今人能感受到她凝练背后的强大生命力,含蓄深处的奔放激越,平淡之处的华美优雅,让人无不为她的魅力所倾倒。
以诗歌魅力为后盾,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投入情,才能感悟情。以《村居》为例,一、二两句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三、四两句描绘了天真活泼的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画面。在教学前,可设计情境导入,问他们放过风筝没有,什么时节放的,心情怎样,那个季节的风景如何?放风筝这件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融入教师的问题中,投入课堂中,学生畅所欲言,所谈所想所感,均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引出诗歌便水到渠成,学生便满怀兴趣地读:古人是怎样写春天?怎样写放风筝的?
一读之下便觉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再与自己及同学们描绘的春景比较,不同立刻就出现了,《村居》一诗只用寥寥四句七言就让早春的大好风光尽现于眼前,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态那么生动自然。学生对诗歌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对诗歌的兴趣更浓厚了,争相一睹诗歌的风貌。此时,不用老师要求,他们便会自觉地诵读,自觉地想要找到诗歌的奇特之处和独特的美,这种愿望虽然很朦胧,但对于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初读时,教者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提醒他们注意“草长莺飞”、“拂堤”、“醉”、“纸鸢”等的读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读熟练,注意断句及停顿,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要多读多练,这样才能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韵律美,尤其是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中国的古典诗歌,注重格律,讲究对仗、押韵,学生年纪小,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合宜,只有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才能让诗歌美妙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发芽。背诵是熟读诗歌后自然到达的境界,美丽的东西人人都爱欣赏,对于诗歌,学生都充满兴趣,从心底爱着,对于喜爱的东西,怎么留住呢?当然是背诵,记于心间,让诗歌的美丽馨香充溢其中。
因为古诗本身的魅力,学生感兴趣;因为古诗自有的浑然天成,学生感兴趣;因为古诗的天然芬芳,学生感兴趣;因为感兴趣,就更喜爱古诗,也就更能体会古诗的美丽,从而更感兴趣。
二、疏通诗句,读出己思
古诗的语句凝练,含义颇深,加之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需要教学字义,疏通诗句。
古诗的字义教学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文排除障碍,另一方面为有朝一日学生能自学古诗打好基础。比如《草》的教学是在激趣导入读诗文后,先理解“离、原、岁、枯、荣、尽、生等字,然后进行诗句理解。字义教学前,出示诗文,字义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意思与相关的字联系起来,老师随手标上序码,如:
草
白居易
离离①原②上草,
一岁③一枯④荣⑤。
野火烧不尽⑥,
春风吹又生。
①草木茂盛的样子;②草原;③年;④干枯、枯萎;⑤茂盛;⑥完。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是学生将来会看注释的“启蒙”教育,为今后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打下基础。
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可以疏通整句诗乃至整首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诗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同的见解,而要让他们的独特之处显露出来,为他们的个人成长铺路。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诗,是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这一部分主要让他们自主诵读,曼歌轻吟,浅吟低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属于自己的诗歌。
三、诗画结合,相映成趣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不分家。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者是山水画,或者是田园风光,或者是历史画卷等,无一不是风光独特,虚虚实实,浓淡有致,充分展示了中国画的特点。之前列举的两首诗都是代表作,现在另举《江南》为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讲解过“田田”的意思后,学生知道江南的荷田莲叶接天,水面铺满荷叶,在学生的脑中就有了这样一幅强烈的画面:水面一片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高出水面,亭亭玉立。“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幅极具动感的画面,教者可运用多媒体,播放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情态,一忽儿西,一忽儿东,有时又藏在水下不出恚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
W生在理解诗句、观看挂图、观赏动画之后,脑中就有了极强的画面感,那一句句诗就变成了一幅幅画,那一幅幅画就是一句句诗。诗画结合,情韵悠长,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诗句就活起来,读诗就更有趣了,仿佛自己就是水中那一尾小鱼,在水中、在莲叶间嬉戏游玩,自由自在。
读是领悟诗意的一种手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自由想象,落笔成画,画出诗中人、诗中物,诉说诗中情,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就有了新的突破。画一画《村居》,春之美景就在眼前,放风筝的儿童就是自己。勾画那一棵棵《草》,那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就是自己。泛着小舟,悠游《江南》,那水中自在的鱼儿就是自己,和鱼儿一起感受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光,感受江南的富庶与丰饶。
诗美在韵律,还美在画面,用色的映衬渲染,着墨的浓淡疏致,运笔的轻重缓急,勾勒出一幅幅散发独特韵味的画。在朗读前,画一画诗中景,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心灵相通,收获独特的体悟。
四、碰撞心灵,美育树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诗也要追求“破”读,也就是要读透彻,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拘于原有的见解。
名人、名诗、名句是一个整体。赏析名句,能明白诗意,能领悟作者寄予的深刻含义,从中受到教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其中一句。诗句通俗,寓意却深刻。这寓意不应是老师教授的,而应是自主理解体悟得到的。诗言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古诗词的传统,诗人常常借此咏怀抒怀。浅显的诗句后是深刻的意蕴,寥寥数行诗句后是难以言说的高远志向,明快的山水画后是诗人沉郁的胸怀。我们今天让孩子读诗,不求他们跟诗人心心相印,但求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教学中,先让学生感知画面,体会这首诗的壮阔,黄河、大海,气势磅礴,还要体会作者胸襟的宽广。朗读时,学生个个声情并茂,声势壮阔,溢于言表。此刻,老师顺水推舟:如果人想要看得远那么应该怎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延伸:“更上一层楼”之后,这个人会有什么变化?再延伸:如果一个人要取得更高的成就必须怎样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目标,把学生的思维、激情推向。自此,学生想到王之涣,就会想到古诗《登鹳雀楼》,想到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陶醉于积极向上的意境之中。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学生向上的品格、不屈的精神自然养成。
诗与学生心灵碰撞后,心就与诗交融了,在此基础上,才会真正爱诗、欣赏诗,从而有独到的见解,领悟诗的内涵,把诗内蕴为自己的东西,不知不觉间完成美的熏陶、诗的教化。
浅吟低唱,妙笔生花,让诗美、诗情、诗韵在教学中展现,袅袅古韵中生成一颗颗玲珑向美之心。
参考文献:
[1]谢斯燕q低年级古诗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1):45.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6
【关键词】诗词;意见;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而作为浓缩了文化精华的代表——诗词更是备受关注,民间一直就有“唐诗宋词”的说法,可见人们对于诗词文化的推崇。事实上,中国诗词的发展并不是仅限于唐、宋两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多年的诗词歌赋,而随着近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体诗更是出现了许多经典代表作。就初中诗词学习而言,由于当前教材上所选取的部分古典诗歌的写作时间与学生的时代间隔较远,且传统古诗词教学多采用“字词句段篇”的剥竹笋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侧重点放到字、词、名的解释及用法上,很难从整体意境上来理解诗歌的美感,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以期寻找到合理途径。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创作背景
从诗歌创作的内容来看,初中课本当中出现的诗歌可以大致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诗歌,想要真正去领悟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都不可能将诗句与当时的创作背景割裂开来,只有深刻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才能从意境上去真正领悟诗歌内涵以及写作意图。
如学习唐代李白与杜甫两位大诗人的诗歌,这两位诗人在中国古诗作者当中的地位可谓首屈一指,分别被后人推崇为“诗仙”、“诗圣”。但这二人的诗词写作风格却是天壤之别,李白诗歌中充满着一种自由浪漫主义色彩,整篇诗句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放荡不羁的感觉;而杜甫的诗词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的诗词里面充满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与悲悯,用词上严谨、形象。那么,为什么这二人同为唐代著名诗人,但诗歌的风格以及内容却差异这么大呢?这就要归结到二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
李白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天宝元年时被荐入京为官,此时正值大唐国力鼎盛之时,且从族谱来看李白也同样归属于大唐李氏一族,他年轻时就纵情于山水之间,游览各地自然人文风光,因而造就了他不甘寂寞、洒脱浪漫的个性,留下千古名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发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无限感慨。而杜甫的一生与李白相比却是另一个极致,杜甫字子美,乾元元年因直谏被贬,此后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接触到的都是穷苦大众。且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正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场社会变革,在动荡中成就了他的诗词风格。他的代表作“三史”、“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其中的名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形象传神地将他悲悯大众、批判官吏以及忧国忧民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诗歌时,可以将二人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给学生以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诗歌融入创作背景当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全文思想、作者意图的准确把握。
二、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篇幅较短、字数较少。因此,作者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选字用词时往往会慎之又慎,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就要求大家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要逐字分析、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炼词炼字之妙境。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一个“绿”字,按现代语意来讲属于表示色彩的形容词,但在这里却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同时,从修辞上来讲这个绿字还是一种“通感”的用法,风一般只能让人从听觉和感觉上辨别出来,但在这里却作为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表述出来,真正起到了传神、形象的作用,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事实上,只有抓住关键的字词,才能从意境上更加准确地鉴赏全文。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对后续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
从字、词、句上对诗词进行分析只是局部上的学习,而整个篇幅下来对诗词的理解就涉及意境的体会,也就是对诗词美感的把握。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美感。
(一)体会语言美。与其他文体相比,诗词的形式更加讲究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感十足。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标准化阅读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品读,以自己的实际感受去领略诗词意境。
(二)体会画面美。在众多诗词描写中,画面描写是每首诗词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诗词内容在自己脑海中去勾勒一幅场景画面。如讲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幅广阔无边的大漠画面。
(三)体会思想美。古诗词中的许多名篇都是以热爱祖国、奋发向上为主旋律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从思想上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区分大是大非。
总之,初中诗词教学并不仅仅只是字词的简单理解,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灵魂当中去,切实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目的等内容,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