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托物言志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托物言志的散文

托物言志的散文范文1

1、散文的分类。散文按内容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叙事散文的特点是以小见大,写景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情景交融,叙事散文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多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2、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形散而神不散”,或称“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在选用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所谓“神聚”,是指蕴涵于外在“形”中的思想感情是统一、高度集中的,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散文的“神”,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己服务。

3、散文的线索。散文的选材主要靠线索来贯穿,线索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前提,也是文章发展的脉络。散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以是作者感情,还可以是时间或空间,甚至是时空的结合。

4、阅读要三抓。一抓线索,二抓“神”,三抓意境,重点是抓“神”。主要方法是:找文眼,进意境,品抒情,明技巧。扣住了文眼,就找到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进入了散文的意境就能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体会了作者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了表达技巧,就把握了作者是怎样表现写作意图的。

[考点]

散文阅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评价鉴赏能力,重点又在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1、鉴赏散文语言。主要是考查理解作者的遣词用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到的作用与效果,能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内涵。

2、鉴赏作品形象。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鉴赏这些形象的特点,体会作品形象的寄托和作用,也是散文阅读不可缺少的方面。

3、分析归纳思路。思路,是作者对全文结构的一种设计与安排,是作者思维活动趋势的形象说法。如果说体现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是文章的外衣,那么思路就是文章结构的内核。

4、鉴赏表达技巧。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如高考全国卷中基本上是考查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铺垫、渲染、托物言志、扬抑、以小见大等,考查是要求分析鉴赏,即分析鉴赏某种技巧的作用与艺术效果,而不是简单的辨别。

5、分析评价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散文阅读的必考点,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技巧]

1、审题干,明要求。阅读解答前要审析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条件,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根据文章内容,寻找答题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2、抓暗示,定区间。暗示条件有时与文章题目或出处有关,有时则源于题干本身要求或鉴赏题设置的选项,更多的则是在与题干有某种密切关联的文章文段中,抓住这些暗示,再据此找到信息点所在的文段区间,作答就不难了。

托物言志的散文范文2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5.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7.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托物言志的散文范文3

笔者在散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 抓“文眼”,悟情感。

文眼,顾名思义是指“文章的眼睛”,也就是文章中最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的句子或词语,它有时是文章的标题,有时是文章开头或结尾的一个句子或字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从文眼中具体体悟作者的情感。

如我们在教学《散步》时,怎样才能走进文本,让学生懂得文章“珍惜亲情,理解责任,明白一切情感都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的主旨呢?我的做法是:抓文眼,悟感情。我抓住了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两个人都不重,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如此的感慨?一问激起千层浪。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内容上,“重”是物质,“不重”是精神,一个是身体的重量,一个是感情的重量。这一抒情议论句,体现了亲情的力量,责任的可贵,生命的价值。如此,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心句的理解带动了文章整体的理解。

二 品字词,悟情感。

自古文人讲究遣词造句,揣摩语言,推敲文字。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世人评价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境界全出,古人都认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比“满”、“吹”等字用得好。在散文教学中,如能像分析诗歌一样抓住一些重点字词加以揣摩,一定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散步》第3节时,我让学生咀嚼三个词语,即“太迟,太迟”、“总算”、“熬过”。方法是从传情达意中体悟,在调换词语后比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为什么儿子(作者)觉得春天“太迟,太迟”而庆幸“总算”来了?经过点拨,学生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揣摩出: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母亲的生命再次获得了新生,这两个词语实则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熬过这个严冬的庆幸。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带母亲散步的原因,同时也从这个原因的把握中理解到作者对母亲的孝敬和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依赖。因此,当我问“熬过”能否换成“度过”时,学生马上回答“不能”,因为“熬过”是指要经历一定的磨难,这更体现了母亲度过冬天的艰难、下地散步的不易和与生命抗争的可贵。

三 析手法,揭情感。

选入教材的散文尽管风格各异、地域有别、时代不同,但都是情意浓厚、语言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重在抒写作者的感受,表现作者的性灵,着重突出“自我”,但这种“自我”的展示是有所凭借的,作者往往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其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将作品所描写的事物和所要寄寓的情感联系了起来。

例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引导学生抓住对比和借景抒情这两种手法,在鲜明的对比中,领悟文章的情感。十多年前的紫藤萝伶仃、稀落,十多年后的紫藤萝辉煌、茂盛;先前的作者焦虑、悲痛,遇到紫藤萝之后宁静喜悦。情感自然得出: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四 巧借经验,以情激情

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等。在这多重关系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教师只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学生独立自主理解散文的意义,把握散文的情感,就需要调动已有的经验储备,通过联想、想像重构经验体系,激发自身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散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教学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文中有一个环节是父亲引导儿子走下悬崖,战胜困难。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首先组内交流,讨论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怎样;然后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说说你的父亲如何教育你,与文中的父亲比,哪种方法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调动他们身边的经验。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中父亲高明的教育方法的理解,也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不能依赖他人,学会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领悟到父爱的伟大,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五 朗读吟咏,以声传情

抒情性强的散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朗读的作用,以有声的语言传递情感。重点段落要反复读;教师范读要有感情,能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共鸣。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反复朗读这一段文字,注意体味加点字的含义,作者满怀激情地歌颂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更感受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锻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这样,情感就较容易把握。

六 诗情画意,由景入情

写景状物的散文中,对景物的描绘比比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读这类文章对绘景的句子固不可忽略;而写人叙事散文中,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处写景句,亦耐人寻味。

托物言志的散文范文4

一、命题依据

几年来,江苏省《考试说明》都有这样一句话:“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这几年的江苏高考只有2008年对此没有考查,因为2008年考的是小说,其他年份都考了。由此可见命题者对此的重视,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一定要对《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作详细的解读。

二、理论解读

《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内涵。

(一)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各自特点及其作用。

1.记叙的方式及其作用。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丰富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曲折有致,深化主题。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内容。

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的方式及其作用。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举止、风度姿态景象描写,刻画人物外在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描写:对人物行为、动作的具体描绘和摹写,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补充交代说明。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环境、场面描写:作为提供事件、感情、思想的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又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相统一。

描写角度: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议论、抒情的方式及其作用。

直接抒情:不借助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于表达浓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虚实结合、借古讽今、象征等,作用是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景、物,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二)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二者的关系。

记叙描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记叙描写的升华。

三、考查角度

2006年江苏高考15题:

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该题考查了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的关系。

又如,2007年江苏高考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参考答案为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该题直接考查了描写的方式。

2009江苏高考13题: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托物言志的散文范文5

现代文可根据文体的异同,按不同方法去阅读。

一、记叙文体。此类文章的阅读,要找准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以及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理清事件条理,找出所记之事的重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找到。

二、写景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善于找出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景物不同,则特征也不同。还要找出描写景物的次序,是从上到下,还是由远及近什么的。最后应注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否含着特殊的意义,是不是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三、说明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注意说明的物体的特征,只有把所说明的物体突出的特征找得准,看得透,才能找到被说明物体的本质,还应注意的一点就是找出说明文中写得生动的地方,找出其所用的说明方法,通常这也是考题。

四、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认为是现代文中较难理解的一种文体。因此你应试着揣摩作者的心境,用作者写作的心情去理解,同时也试着揣摩景物的特点,这样有助于对此类文章的理解。

托物言志的散文范文6

荷之美

孔 明

荷花盛开的季节,浏览博客,常有荷花的照片扑面而来,忍不住轻点鼠标,细细观赏;散步驻足水边,也是常与荷不期而遇,看半天舍不得移步。我忽发呆想:荷美,荷为何这样美?

周敦颐赞美荷:“出淤泥而不染。”只这一句,千百年来,众口啧啧,可谁曾想过,如果水底下是水泥而非淤泥,荷花会怎样呢?没有淤泥,荷花首先不能亭亭玉立;没有淤泥,荷花之藕将无处深藏其清白;没有淤泥,荷花之美无从谈起。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也无荷。一些人喜以荷自比、自诩、自美,姑且不去臧否,但不能无视一个事实:只要是人,就必须吃喝拉撒睡,不食人间烟火的是神,只能泥塑而供奉,不能握手而言欢,更不能谈情说爱。荷美,美在水之滋养,也美在淤泥之营养。

荷之美,是孤美,是大美,是完美,是造化之美与生俱来。不是么?荷叶、荷花,荷苞、荷蓬,荷茎、荷藕,甚至春之荷芽、秋之荷残,各是各的姿态,各有各的韵致,丰美炎夏、凄美仲秋,无不动人心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是天地造化的小精灵,知美、解美、爱美,所以抢先赏美。初夏之荷,乍露碧波,叶欲展而未展,而半展,不正是欲掩还羞的少女之美么?伏热渐至,荷满莲塘,荷叶田田而舒展,荷苞满满而待绽,荷茎直直而挺立,荷之高洁、高雅、高傲,荷之丰韵、清韵、美韵,淋漓尽致而令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远眺,一望的旖旎风光,何等养眼!近观,一眼的曼妙多姿,又何其养心!人在观荷时,精神常恍惚,何故?荷在人间,荷非凡品,所以才有了荷花仙子之喻也!人间百花媲美,唯荷有孤芳自赏的资格和资本。

荷可以傲立,却不能独立、孤立。红花需要绿叶扶持,荷花更不例外。不一样的季节,荷会展现不一样的姿态;不一样的地方,荷会营造不一样的气场;不一样的心境,荷会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初夏的荷,生机勃勃而使人浮想联翩;盛夏的荷,美不胜收而让人流连忘返;秋后的荷,即使风吹雨打,依旧不减美感。荷生盆池之中,譬如鸟在笼中,鸟语悦耳,却只悦一人之耳;荷生大泽之中,譬如白云长空,别有天地,便别有怀抱。少年时代出游,常有女友在侧,游荷塘而眼中无荷,却喜形于色,色不在荷上,色在脸上。记得有一年盛夏,与一女友分手在莲湖边的柳荫之下,一湖的莲花,一眼的泪花,视而不见花的艳美,闻而不觉花的幽香。今夏,几度与荷邂逅,郁闷荡然,愁绪释然,心境豁然,羡慕了蜻蜓翼然飞吻,陶醉了蜂蝶翩然歌舞,恍惚回到了少年!散步终南,于幽谷之涧,见石围一摊清澈,水溶一片蓝天,点缀睡莲一簇,掩映嫣红数朵,美呀!背过脸去,下山。美属于这儿,就搁这儿,心灵的拥有长久。某一个黄昏,与数友走在田野,不知不觉走近了水,也走近了莲。日落月出倒映水中,与莲白莲红浑然一体,这就是画了。天作画,人陶醉。

荷之所以是荷,不论生在哪里,都会吸引人的眼球。如果不是荷,最好别生荷的梦想,这是荷之美赐予我的感想。

【赏析】

历代文人都曾被荷的风姿倾倒,留下了大量赞美荷的诗文佳作。荷是常见的写作题材,写荷要想推陈出新自非易事。陕西当代作家孔明的这篇《荷之美》敢于突破俗套,抒写富有个性的感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欣赏。

一、思路清楚,结构明晰

“荷美,荷为何这样美?”首段设疑,引人入胜,统领全篇;中间的三个自然段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逐层拓展,阐述荷之美;最后一段卒章显志,升华主题,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文章思路清楚,结构明晰,令人一目了然。

二、托物言志,感悟深刻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运用逆向思维,评论周敦颐的著名观点。周敦颐以淤泥衬托荷之高洁,被世人赞美,作者认为其实也不尽然。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对此进行了驳斥:“没有淤泥,荷花之美无从谈起”;任何美都来自于平凡,美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三、四自然段,作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正面审视荷之美,抒写自己的感悟。在作者看来,荷之美“是孤美,是大美,是完美,是造化之美与生俱来”,它“可以傲立,却不能独立、孤立”。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言明主旨,画龙点睛。文章表面上是在谈论荷,其实是托物言志,探讨做人的道理。荷美离不开水和淤泥的滋养,做人更不应该忘本,要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荷有孤傲之美却不能孤立,犹如做人可以清高却不能脱离大众和现实生活;荷之美乃“天生丽质难自弃”,“如果不是荷,最好别生荷的梦想”,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不要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作者的感悟逐渐加深,让人读之感觉意蕴无穷、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