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1
一、上年度地质灾害的灾情基本情况
我县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春夏多雨,地质灾害多发的重点时期为每年4月至9月。在主汛期,台风频起,若是连降暴雨、大暴雨,极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近几年来,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分别发生在*年7月19日、*年5月17日、*年5月20日和*年4月27日。*年度全县累计发生地质灾害12宗,由于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的灾难。地质灾害具有渐变性和突发性,同时也具有难以抗拒的破坏力等特点,致灾的诱发动力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而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影响,常随社会发展而日益增多。因此,防治人为地质灾害发生是本方案的一个侧重方面。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
(一)危险区
1.县城*公园南面县自来水有限公司供水二厂。该区域内的开发工程未经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厂区及其周边山体潜在的地质异常仍有进一步孕育的可能,由于此处西、南面下方均有较密集的民居,危险因素显而易见,是个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县政府去年*县自来水有限公司必须迅速依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避险预案。
2.*矿排土场。该矿的主采场虽不在本县辖区内,但其排弃的泥土、废石大量长期倾倒于*凡水坑一侧,日积月累形成了地质灾害源,每遇连续降雨时期,大量排弃物自上而下随水而流,引发多次规模各异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不及时治理,大面积经济林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
3.*镇*采子山铁矿。此处经多年采挖,矿区周边已经形成陡峭的采矿边坡,采场东北面上方出现3条明显的裂缝,长度20米至40米不等,宽约10至20厘米。裂缝北侧边有一条*——新丰迴龙的公路,此路段下方路基已被蚕食破坏,对交通运输和过往行人造成重大威胁,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理,危险源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二)隐患区
1.*林场龙集工区水浸洞。此处曾于*年发生过山体滑坡,*年、*年均有小规模滑坡现象,当地进行过简单治理,重大威胁及当地村民不安的情绪暂时得到缓纾,但是由于当地的地质条件比较特殊,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处民居集中,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彻底有效的治理。
2.坝仔镇群辉滑坡群。灾害影响区域为胡竹坝一带,此地曾经是省国土资源厅特别关注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并对局部组织进行了必要的治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要地段的滑坡隐患。当地的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依然未完全消除。未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得进行用地审批、切坡建房。
3.*镇*小学。*年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中,发现该教学点存在地面塌陷的隐患,校区建于洪积扇构造堆积层之上,地表1米以下多为砂砾和鹅卵石,极具松散透水性,如果计划兴建三层以上的建筑,必须先经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镇*矿区。由于多年乱采滥挖,露天采场已形成不规则异常陡峭的采矿边坡,又因排土场未经规划,随意排弃,松散的土方量比较大,已对附近居住的村民造成威胁,若遇特殊天气,极有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5.*镇*村*村。*年汛期,此地曾发生颇具破坏力的泥石流灾害,汛期要加强巡查监测,同时要教育村民慎重选择建房地点,尽量不要在排洪水渠沿线、不稳定的山体边坡下等地域修建房舍。
6.翁城镇富陂村温张屋。*年此处局部耕地发生地面塌陷灾害,使经济作物遭受一定的损毁。据初步监测,灾害发生地为古河道区域,地表4—5米以下土质疏松、透水,甚至可能存在地下暗流,应加强巡查监测,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7.主要公路沿线。特别是国道106线凉沙公路和**塅,公路两侧常因连续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公路主管部门应在汛期加强巡查,及时清淤,确保道路畅通。
8.*林场龙体工区新山至凡水坑区域。多年来乱采滥挖已造成让人触目惊心的地下采空区,与之相邻的凡洞一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发生过大面积地面沉降灾害,由于此采空区上方压力依然存在,隐患尚未消除,在此区域作业的*铁矿从业人员和林业生产、管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应及早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要时采取避让措施。
三、防灾基本措施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办法和应急措施,各镇人民政府及*林场要制定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
(二)建立地质灾害日常监测预警责任制,明确单位责任和主要责任人,落实监测、报警、防灾责任制,确定可行的应急避灾预案,建立健全信息员和联络员制度。各镇政府、*林场为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县国土资源局矿管与地环股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行政管理的日常办公地点,县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监测站为这项工作的监测服务和技术指导部门,各镇国土资源所为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监测预警联系机构。形成县镇监测网络,加强联合巡查,跟踪监测,完善灾害速报制度,确保这项工作的落实。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2
一、2011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灾害发生简况
(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情况
2011年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联合可能影响我市的地质灾害预警共6次,其中三级黄色预警4次,四级橙色预警2次。我市根据区域降雨量、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状况及成灾可能性预测分析,地质灾害预警17次。
(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受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市西部中低山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011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8起,出现重大险情1起,其中崩塌6起,滑坡2起,直接损失56万元,无人员伤亡。
二、2012年全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依据我市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分布规律、隐患点稳定状态和市气象局对2012年汛期降水趋势的预测,预计2012年全市发生地质灾害的频度、密度将不会低于2011年,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较大,类型仍以崩塌、滑坡为主,多发期为5~9月份,其中高发期为7~8月份,发生地点将主要集中在我市西北部、以及三镇中低山区区域,强降雨、连续降雨和台风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触发因素,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也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重点防治区
根据我市往年气候规律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统计,每年汛期是全市地质灾害的高发期,5月后,我市即将进入汛期,雨量开始逐渐增多,7~8月份会出现一段降水集中期,台风、强降雨和连续降雨频繁,进入9月份降水才开始逐渐减少,因此5月~9月为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重点防范期内连续降雨和强降雨及其过后的2~3天内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时段。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区划调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数据库,确定我市重点防治区:
(一)西部山区居民聚居区
重点防范的镇、街道为、、和街道,附表中分布在上述镇、街道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重点进行防范,同时要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做好管理和防范工作。
(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因某些单位、企业和居民在山脚切坡过高过陡建房引发边坡失稳的区域,西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导致的切坡区域,相关责任单位应加强监测和防范可能发生的崩塌和滑坡危险。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是“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灾害隐患点则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如何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开展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需实行分级负责、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监管,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主要领导要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要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要求,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列》和“六项制度”的各项规定,做到领导到位、任务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全市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预报等工作,发生地灾险情时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告知成员单位,共享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地质灾害历史灾情等情况;市财政局按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署,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救助工作;市交通局、公路局负责公路修建切坡诱发产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监管工作;市水利局负责河道及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管工作;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中小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监管工作;市卫生局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组织医疗卫生队伍开展灾区伤员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市气象局要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降水监测,及时向国土部们共享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等实时观测资料和降水预报信息,并与国土部门合作,地质灾害气象警报,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提供抢险现场的气象服务;市林业局负责加强对山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而引发地质灾害地段的植被保护和林地征用管理,并指导和督促林地权属单位制定生物治理方案,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单位要加强台风、强降雨等灾害天气期间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因工程建设引发以及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由建设单位进行监测和治理。
(二)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强化地质灾害应急管理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应急预案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要求,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和更新包括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详细内容的防灾预案和防灾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每户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地质灾害易发的镇、街道应邀请相关部门配合组织一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确保一旦灾害发生,能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突出工作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集中强降雨为主要引发因素,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1.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对各自负责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区段内城镇、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和工程房屋建设项目开展巡查工作,重点巡查各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情况,警示牌设置和应急预案落实情况,监测工具、通讯工具、报警系统的完好情况,“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及“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的发放情况,危险区域人员搬迁避让情况,宣传工作是否做到家喻户晓,是否有新的隐患点发生等,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派出督察组,对重点防范区内各责任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察,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责任单位要求限期整改。
2.加强汛期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要会同气象部门,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制度。由于我市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来自于强降雨和台风,市气象局在强降雨和台风预报中要增加防范地质灾害的警示内容。
3.做好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制度,严格值班纪律,落实值班责任,确保通讯24小时畅通,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和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一旦出现灾情,迅速启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组织防灾、救灾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的防灾体系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是防御地质灾害的有效办法,市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进行排查。根据已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村、组为单位实施群众监测,由受威胁的居民点或单位中责任心强的人员进行监测,同时将涉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至监测责任人,注意提高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保持监测人员相对稳定,及时落实新发现隐患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建立群测群防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市、镇、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市国土部门要加强针对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推广地质灾害简易监测预警设备,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预警水平。
(五)加强监管力度,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各自责任区域内的在建工程及房屋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和新建房屋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禁在已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一定要依法查处,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3
(一)为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做好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政办〔20*〕21号)、*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地灾组〔20*〕1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算的通知》(*办[20*]4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属地管理、依靠科学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市、乡政府分级负责制,有关部门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四)地质灾害应急,是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时,为了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
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是指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短期内可能发生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危急状态。
(五)地质灾害应急分为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
临灾应急,是指出现地质灾害险情后,进入临灾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
灾害应急,是指发生地质灾害后,进入灾害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
(六)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七)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按照受威胁的人数,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级:受威胁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
2.重大级:受威胁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3.较大级:受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4.一般级:受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指挥机构及职责
发生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级以上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时,执行《*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或出现较大级临灾险情时,执行《*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或出现一般级临灾险情时,市人民政府应成立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自动转为抢险救灾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必要时由市长直接担任总指挥,市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和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及灾区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负责同志任副总指挥,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由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二)工作机构及职责
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6个工作组作为具体工作机构。
1.紧急抢险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民政局、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组织抢险队伍抢救被压埋人员;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除隐患;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2.调查监测组:由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牵头,市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气象局、地震办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调查、核实险情或灾情,组织险情或灾情的监测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提出应急防范对策、措施,开展监测工作。根据灾情发展实际,调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补充调查人员力量,确保应急工作需要。
3.医疗救护与生活保障组:由市卫生局、民政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及保险公司参加,负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和所需药品及医疗器械的供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指导灾区做好灾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包括急需救济物资的供应、调配和管理,灾民临时安置和管理,以及死难者的善后、保险理赔等工作。
4.治安保卫组:由市公安局牵头,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救灾物资,灾区人员和财产以及重要部门、单位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5.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组:由市发改委牵头,市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农委、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通信、电力、供水、供气、水利、交通、校舍等设施;指导灾区修复损毁的农田、林地及灾民住房重建,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和教学秩序。
6.应急资金保障组:由市财政局牵头,市发改委、民政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落实由市政府安排的抢险救灾资金,负责指导、监督救灾资金的安排、使用和管理等工作。
(三)应急调查队伍
由地质灾害防治和气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灾害险情的地方进行调查、会商,尽快查明其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影响范围等情况,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减轻和控制灾情。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危险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三、应急准备
(一)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根据本预案和部门职责,制定具体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报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要求,做好应急救灾所需设备、交通工具、救灾物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准备工作。
(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落实应急队伍和人员,进行抢险救灾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
(四)市、乡两级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水利、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对公众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应急响应
(一)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重、特大级、较大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大型、特大型、中型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应迅速向省、*市人民政府及省、*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市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同时在省、*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下,迅速组织应急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二)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一般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应迅速组织应急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险情、灾情,并密切跟踪其变化情况,提出应急抢险方案,建议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启动并组织实施本预案,成立指挥部,各工作机构赶赴现场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市政府视灾情和险情的情况,向*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部门报告,请求指导和支援。
(三)临灾应急响应
1.组织专家对险情调查、会商,确定抢险避灾方案。
2.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按照当地政府确定的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和重要财产撤离。情况危急时,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分析、预测险情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应急对策。
(四)灾害应急响应
1.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及时抢救被压埋人员。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进行抢险和防范。
2.迅速查明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及诱发因素,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组织灾情监测和评估,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对策。
3.划定受灾群众安置区域,组织救济物资供应,搭建临时住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4.指导当地政府组织抢修通信、供电、供水、交通等设施,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教学秩序。
(五)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组织收集、整理信息,按规定将险情、灾情、灾害发展趋势和抢险救灾情况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及*市国土资源部门,争取指导和支持。
(六)按照有关规定,经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批准,由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向社会灾情。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江西省宜春至安福二级公路,起点位于宜春市清宜线127+852处,终点位于吉安市安福县山庄乡塔基前附近,与已建成通车的省道S239线(分宜至安福)二级公路相接,路线全长41.822公里。沿线设有大、中、小桥30座、隧道1座。分析和研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防止与减轻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危害、防止与减轻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提供地质依据。
2 地形、地貌
本项目沿线地形中段高,北、南两端低。北段为丘陵、盆地区,线路绕山脚而行;中段穿越武功山脉,为低山区,线路沿七里河南下,南段为丘陵区。北段,标高85-204米;中段,位处武功山褶皱隆起区,地形起伏剧烈,山体陡峭,沟壑纵横,切割剧烈,海拔高程200~660米之间,植被茂密;南段(双田至终点段),位处安福褶皱带,山体呈波状起伏,海拔高程115~250米之间,植被发育。依据公路沿线不同的地貌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将评估区地貌类型划分为岩溶盆地、冲洪积盆地、剥蚀丘陵区、剥蚀低山区。
3 地层岩性
沿线出露地层较多,岩性复杂多变,地层自新至老有:第四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震旦系,不同地形地貌分布岩性如下:
岩溶盆地区:主要岩土类型为第四系冲洪积层,下伏基岩为石碳系灰岩及二叠系厚层状灰岩、钙质页岩、含炭钙质页岩,岩溶发育。
冲洪积盆地区:岩土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层与下伏震旦系松山群老虎塘组千枚状砂岩、变质砂岩及混合岩。受构造影响,岩石裂隙发育。
剥蚀丘陵区:岩土类型主要为震旦系松山群老虎塘组砂质千枚岩、变质砂岩及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砂岩、粉砂岩。岩层受构造影响,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山顶标高143~220米,高差10~90 米,地形坡度10~25°,山体覆盖层薄,松散土层厚一般小于1米,局部基岩。洼地区覆盖层厚一般小于5米,主要由粘土及中粗砂组成。一般千枚岩全风化带厚度5~10米,而千枚状砂岩、变质砂岩全风化带厚度2~5米,风化残积层以含砂低液限粘土、粉土为主,厚度一般1~4米。
剥蚀低山区:岩土类型主要为晚元古界震旦系松山群千枚岩间夹千枚状砂岩、变质砂岩,及混合岩,岩石具有硅化现象,石英脉发育,局部发育有燕山期花岗岩。基岩全风化带厚一般5~10米,局部12米,风化残坡积层以低液限粉土、粉土质砂为主,厚约2~3米,局部4~5米。
4 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新建公路沿线地形地貌条件复杂,褶皱、断裂等构造发育,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地质环境条件较差,降雨集中时段易发生崩滑流地质灾害,采矿活动、开采岩溶水及外部加载与震动等条件下易产生地面塌陷,线路处于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易发区。
据调查和收集沿线及周边发生的崩、滑地质灾害点17处。以小型崩滑为主,主要因修路切坡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在集中降雨或暴雨诱发下形成,总体上属于暴雨型地质灾害。
5 沿线人为工程活动及其影响
新建公路沿线人为工程活动主要有当地居民建房、修路切坡、取土、以压水井等形式少量开采地下水、采石、采高岭土矿、采硅石矿等。
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经对公路沿线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点、公路两侧的自然斜坡、人工切坡、面向或穿越新建公路并有可能形成泥石流的沟谷、公路沿线地面塌陷易发性实地调查,并分别对上述灾点、人工切坡、自然斜坡、沟谷、地面塌陷对新建公路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估,结果如下:
6.1 滑坡
公路沿线部分地段路堑边坡发生小型滑坡灾害,发现有13处,灾害规模50~1800m3,均分布于丘陵低岗区。其中11处分布于震旦系老虎塘组变质岩地层中,1处分布于泥盆系佘田桥组沉积岩层中,1处分布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层中。滑坡性质均为土质滑坡,主要是因公路工程建设,对山坡坡麓、坡脚进行开挖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临空面,使坡体失去了支撑力、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在强降雨条件下,边坡失稳并沿结构面(层面、裂隙面、软弱夹层等)发生滑移。
6.2 崩塌
公路沿线部分地段路堑边坡发生有小型崩塌灾害,发现有4处,灾害规模6~30m3,均分布于剥蚀丘陵人工切坡部位,处于震旦系老虎塘组变质岩地层中。崩塌主要为土质崩塌,次为岩质崩塌,①土质崩塌:有两种崩塌方式,其一是边坡顶部开始产生裂缝,经不断的发育形成土体剥落式崩塌;其二是边坡中下部存在较松散砂性土层或存在持水度较高相对软弱的土质,经不断淘蚀后而发育成的坠落式崩塌。②岩质崩塌:发生在变质岩类区,岩质崩塌方式有错落、剥落。从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来看,顺向坡、坡体高(大于10m)、坡度陡(50~80°)、岩体裂隙发育、有不稳定结构体或危岩、有软弱夹层、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等,均是有利于岩质崩塌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具备这些或某些条件的岩质边坡易在持续几天降雨作用下,发生崩塌。
6.3 自然斜坡稳定性
公路沿线穿越低山、丘陵及冲积堆积平原,地形起伏较大,特别是中段,位处武功山褶皱隆起区,地形起伏剧烈,山体陡峭,切割剧烈,海拔高程200~660米之间,自然坡度均较大。沿线出露地层以震旦系变质岩为主。受构造的影响,岩体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坡体表层多有残坡层粉质粘土、碎石土层覆盖,厚度为1.00~8.00米。在强降雨条件下,高陡自然斜坡存在崩、滑的可能,对公路存在一定的威胁。
6.4 泥石流
据野外调查,评估区范围内未发现泥石流现象。
6.5 地面塌陷
据野外调查,沿线1000米范围内未发现岩溶地面塌陷,也未发现采矿采空塌陷。
6.6工程切坡稳定性
公路沿线主要切坡路段有122段,共计长度16156米。切坡工程主要分布于变质岩类地层区,在降雨(特别是汛期)条件下,工程切坡易诱发崩滑灾害。
7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对存在诱发滑坡、崩塌可能的高陡边坡和人工切坡段应采取挡土墙、喷锚支护和坡面防护等适宜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治,防止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2、填方段应根据边坡高度、基底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和填料种类等控制人工边坡的坡度,做好相应的排水设施,并采取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路基塌方。
3、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桥梁工程,对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桥头岸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4、对沿途人工切坡应进行复垦或采取生物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
5、对公路沿线矿区在开采时,控制开采巷道与公路的距离,并做好支撑防护,防止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
8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深刻领悟到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于是展开了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在山区傍山修建道路,不可避免地要开挖边坡。部分路段边坡开挖高陡且没有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雨季极易崩滑,威胁交通安全。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应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止公路建设和运营阶段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江西省宜春至安福二级公路施工图设计阶段路线工程地质报告A段[R].南昌 东华理工学院勘察设计院南昌分院,2006年.
[3]江西省宜春至安福二级公路施工图设计阶段路线工程地质报告B段[R].南昌 江西省物化探地质工程勘察院,2006.
[4]宜春至安福二级公路新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南昌: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2010.
[5]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D2008-02)[S].2008.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利用
地质灾害是人类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伤害较大,危险系数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若是某一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当地的地质环境也会受到影响或者是发生改变。地质灾害有很多种类,像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随着人们对地质的不断研究,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众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地质灾害的形成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从人类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我们要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整合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地质环境的利用工作。本文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一、地质灾害概述
1、概念。
地质灾害属于地质现象的范畴。通常情况下,不良地质现象称之为地质灾害。板块运动容易使地质灾害产生。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活动较为频繁,会给地质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的恶化,容易促使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时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地质灾害会危机人类的生命,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延缓经济、社会建设工作的进程。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滑坡、土地沙化、黄土湿陷等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受地质灾害的侵扰较为严重,我国拥有较为宽广的国土面积,绵长的边界线,地质条件较为多样。从世界受灾程度上看,我国无论是对规模、强烈程度以及危险系数的统计,相对来说数字较为庞大,可见我国受地质灾害的程度较为严重。我国西南地区降雨丰富,物资充沛,但暴雨现象也比较常见,西南地区山体受暴雨的冲刷,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表现为滑坡或者是泥石流,对该区域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对当地的通讯设施和经济建设有所破坏。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人群较为密集,使得土地沙化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延缓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进程,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四川等地多年来深受地震的困扰,对当地以及国家带来严重创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也随之加大,致使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急需要被解决,防治工作必须被落实。
二、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我国深受地质灾害的侵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倍受众人所关注。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上级到下级都有较为合理有效的安排,形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我国通过对国民普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常识以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等方式,强化国民意识,避免因慌乱使地质灾害中人员伤亡率上升。我国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心放置在“预防”上面,有利于对地质灾害做出及时有效的整治方案,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区划调查。
地质灾害发生会给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影响。有关人员调查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地质环境情况,并做好记录整理归档,作为评价地质灾害潜在危险系数的资料依据,然后对评估风险并做区划。统计各地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做好区划调查工作,有利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监测警报。
监测指的是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并对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掌握可能诱发灾害的隐患资料。警报是构建灾害报警系统,依据监测的结果,向居民发出防灾预警信号。监测警报对技术和行政有较高的要求。监测警报系统的完善支撑着后续防治工作。
3、搬迁整治。
上述两个系统为搬迁治理系统奠定了基础。搬迁是指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将该地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治理是运用工程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治理地质环境,清除灾害隐患。二者主要以调查监测地质灾害的数据为根据,评价地质勘测的结果,分析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确定灾害隐患地点。
三、环境利用评价系统
地质环境的利用具备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评价系统的构建要从地质环境利用自身出发。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是在弄清某地地质环境利用实况的基础上,分类设置实施方案,从而提高地质环境的利用率。地质环境若是能够被充分利用,可以有效缩短地质灾害的波及面,减轻危害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服务的功效。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中开展评价活动要以体现地质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标,考虑活动是否符合实用的要求,是否可以实行的问题。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评价的范围涉及地质环境条件及变化,环境质量,灾害成因、风险级别等等。评价系统的思维模式不能固定于一种模式上,要有探究意识,勇于革陈出新。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灾害防治调控、功能区域的划分等都属于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系统研究的内容。评价系统遵循评价结果好用的工作原则,考虑工作方案是否符合区域特征和服务目标的要求。在工程方面,构建地质环境安全系统,有利于人员实施凿山建隧等大型工程时,降低对地质环境的损坏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构建工程地质环境安全系统,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结束语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不定时性和不可避免性,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伤害。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地质环境的探究。我国深受地质灾害的侵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倍受众人所关注。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地质灾害入手,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概述,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和环境利用评价系统,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洪,冯薪霖,周芙蓉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
[2]陈国金,陈松,陈江平等.巴东城区规划发展的地质环境综合效应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38(4).
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范文6
今年年初,和执法大队、矿管科、有关国土所的同志一起对洪范池镇刘庙石子厂等七家石子厂依法进行关停,限期拆除机器设备,做到不留人员、不留机器、不留建筑物,实现了矿产资源整顿规范工作目标。
二、济菏高速(平阴段)破损山体治理工作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应急防治指挥部,制订并下发了《平阴县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平阴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关于做好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平国土资字[2009]95号)。配合山东省地质环境总站编写完成了《平阴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发放“明白卡”50余份,遇到暴雨天气,及时通知相关责任人加强巡查,做好防范措施。
四、保证金收取工作
今年以来,按照新标准,加大保证金征收力度,共收缴保证金324.6万元。
一、城乡携手共建工作,为帮扶孝直镇刘所村,建起了二千多册的农家书屋一个,改善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二、为刘所村购买了两台喷雾器,用于防治美国白蛾,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协助刘所村搞好新村规划,现进入招标阶段。
四、对全县高速公路两侧22座破损山体进行了治理,提前完成了破损山体治理任务,受到了上级的好评。
2009年工作总结
1、200*年12月,济菏高速(平阴段)破损山体整治工程启动。参与了《济菏高速(平阴段)破损山体整治实施方案》的拟稿、印发工作,协助完成了项目的公开招标工作,工程已于2009年5月30日前全部完工。
2、参与了《平阴县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平阴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拟稿及印发工作。及时收听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遇到暴雨天气,及时下发通知,确保信息渠道畅通。今年以来,我县没有发生由地质灾害引发的事故。
3、今年以来,加大保证金征收力度,共收缴保证金324.6万元。
一、完成了矿山企业储量管理工作的交接;
二、由于今年2009年发生了几次范围较大的强降雨过程,省厅、市局多次了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通知和预案。根据通知及预案的要求,及时通知各所负责人派专人到我局领取上级有关文件;
三、根据省厅市局提供的几个探矿权申请范围坐标,在1:5万的《平阴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进行了标注,包括“大顶山铁矿区”、“东峪南崖铁矿区”、“南侯庄矿区”、“洪范铁矿区”、“尹村铁矿区”、“刁山坡铁矿区”
一、协助完成济菏高速沿线12个标段的工程施工、竣工测绘工作,与测绘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一起协调完成施工中的工程量数据采集工作。
二、对济菏高速沿线的影像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使得工程完成前后的对比有了最直观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