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叶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叶经济范文1
1茶叶品质优异
消费者认可度高,已成为马边的一张名片马边茶场主要集中在海拔600m~1300m的二半山区,该区域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孕育出了风味独特品质上佳的马边茶叶,深受消费者亲睐,赢得了“送礼就送竹叶青,喝茶还喝马边茶”的美誉。茶叶已成为马边的一个品牌,一张特色名片。
2基地设施完善
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马边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近几年来,马边积极争取、整合项目,加大基地建设投入,不断建设、完善茶园路、渠、池等基础设施,茶农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累计已新建、完善茶叶产业路40km、茶叶园区路104km、沟渠10km、管道165km、水池350口共1.2万m3。同时,积极开展7个万亩示范区和15个千亩标准园的打造工作,通过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色板、矿物农药和生物农药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喷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标准,新技术,种良种,用良法”的现代农业的跨越。茶叶基地已成为全县现代农业的一个典型示范窗口。
3基地面积快速扩大
规模效应显现,已成为全国重点绿茶原料基地马边茶叶产业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基地面积快速扩大,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截至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1.46万亩,已成为全省五大茶叶原料基地之一。年加工能力可达1万t,整体加工水平已跃居乐山地区第二位。优质、丰富的原料,每年都吸引众多的省内外厂商前来洽购,规模效益显现。目前,马边已与省内的竹叶青茶业、峨眉雪芽茶业、叙府茶业、米仓山茶业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与福建、浙江、江苏、陕西等地的采购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马边茶叶几乎年年都是供不应求。
4产业健康发展
产值逐年提升,已成为马边农民的绿色银行茶叶是中国传统瑰宝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六大保健食品之首,正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绿色健康健康饮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推崇。马边茶叶产业发展是全球茶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飞速发展后步入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阶段,供求基本保持同步稳定增长。2013年,全县干茶产量8144t,干茶产值7.98亿元,分别较10年前增长224.9%和1195.5%。2013年,全县茶叶鲜叶产值5.42亿元,农民人均茶叶鲜叶收入3045元,农民人均茶叶纯收入2588元(含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82元的56.5%,茶叶产业已成为马边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已成为了农户的绿色银行。
二茶叶产业链条完善,带动县域内产业发展
茶叶既是农产品,也是工业产品,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涉及基地建设(含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生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及服务。茶叶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马边县域范围内,有力带动了全县产业的全面发展。
1茶叶产业已成为县域农业经济支柱性产业
有效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个劳动力可有效采摘2~3亩茶园,马边21多万亩茶园,可就地解决1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在名茶采摘期间,每人日收入可达150元/天~300元/天,即使在大宗茶采摘期间,每人日收入也在80元/天左右,全年(采摘时间半年左右)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可达2万元。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民还可以在家从事其他农业生产或就近务工,这种在家门口挣钱的方式并不比外出打工差。就带动就业而言,马边的茶叶产业堪比一个绿色的“富士康”工厂。
2茶叶产业已成为县域内农民季节性劳务项目之一
增加了农民季节性劳务收入茶叶生产季节性很强,采摘和加工主要集中在2~8月。随着全县加工能力的提高,茶叶加工工人需求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县域内较稳定的劳务活动项目之一,全县219个茶叶加工企业(点),每年可吸收1000个季节性生产工人,工人在茶叶加工期间人均加工劳务收入可达5万元。同时,通过积极争取基地建设项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每年可吸收200人次的季节性劳务工投入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劳工人均劳务收入可达1万元。农民就近就业,既没有荒废农业生产,又能照顾小孩料理家务,有利于稳定农村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3茶叶产业已成为马边农业与第三产业有效对接的契合点
拓宽了马边农民工就业渠道随着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开设的茶叶销售点、品饮店和茶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增加了就业平台,拓宽了就业渠道,吸收了大量从事茶叶销售和茶楼服务的务工人员。就马边而言,招聘从事茶叶销售和茶楼服务的人员主要以马边县域内为主,每年可吸收800马边人从事与茶叶相关的第三产业,其中,300人从事茶叶销售工作,500人从事茶楼服务工作,每人年务工收入可达1.8万元。
三后续发展潜力无限
茶叶经济范文2
关键词:茶叶行业;贵州会展经济;市场经济
会展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各项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人们时常都会看见各式各样的会展,如电子产品、书画、陶艺等等。这些会展并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展示产品,而是将展示与促销结合在一起,依靠展示来吸引更多的目光,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这些产品、增加兴趣、诱导购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近年来,茶叶行业在贵州的发展蒸蒸日上,贵州的名茶也逐渐在全国有了较高的名气,例如遵义红、春江花月夜、都匀毛尖等在国内都有着大量忠实的爱好者。以茶叶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会展在贵州的举行也日益变得频繁,这主要是由于以茶叶会展能让贵州茶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1茶叶行业对贵州会展经济发展的推动性
1.1有利于贵州会展经济多元化
贵州茶叶会展经济并不是单纯的展示,也不是片面的销售,而是以展示会主旨来引导消费的一种手段。茶叶作为我国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具有宽阔的受众范围,以茶叶为主要内容的贵州会展定然会吸引大量的饮茶爱好者,不仅如此,茶叶会展中还可以对精美的茶具、茶艺、茶文化进行展示,让人们在参观名贵茶叶的同时也能见识到这些在饮茶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传统产品与文化。这就是会展经济多元化的一个方面,正是因为茶叶在上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保留了大量优秀、精美的传统茶艺与茶文化,人们才会对茶叶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进而购买消费。此外贵州茶叶会展还可以搭配其他的产品绑定展示,例如茶与艺术设计、茶与建筑学、茶与饮食产业等等,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展示功效。因为茶文化本身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与茶文化相关的衍生文化,这些不同领域的文化通过与茶文化进行融合,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全新、优秀的文化内涵,为该产业的完善和优化带来了新颖的发展方向。在贵州的茶叶会展中完全可以让这些衍生文化也加入其中,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认识到原来茶叶并不是只有单纯的一种拿来饮用的功效,还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提升人们的观赏性质,丰富人们的茶叶知识,促进茶叶会展经济以及衍生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1.2有利于贵州会展经济创新化
创新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力量,就如同我国转型成为创新国家的口号一样,一个强大的国家离不开创新,而强大国家的根本就是经济,因此,经济也离不开创新。贵州会展经济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具有竞争性,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茶叶会展是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会展答案是肯定的,现在我国的市场上与茶叶相关的产品越来越多,例如具有茶图案的生活用品、茶文化的传统服饰、茶味的饮食用品等等。这些都是与茶叶有关的创新产品,都可以加入到贵州茶叶会展当中,为茶叶会展提供新鲜的血液,保证会展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其实在会展中不只展示单一的内容,经过衍生、联系,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产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1+1模式十分的常见,这样做的好处是确实能进行各种类型的创新让人们大饱眼福,但是,也会出现许多造成反效果的情况,将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产品牵强附会地联系到一起,反而会给人们许多的不自然,达不到促销目的,无法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茶叶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优势就在于不需要顾虑这样的牵强附会,因为茶叶在上千年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其思想、文化与精神早已进入了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以茶文化进行的1+1创新模式,不仅不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还会给创新出来的产品增添传统文化风采,为人们所欣赏。
1.3有利于贵州会展经济品牌化
我国是茶叶发源地,可以说在数千年的茶历史中,我国人民不断地发现茶叶、栽培茶叶、嫁接茶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更好的饮茶口感。我国茶叶种类繁多,仅仅是贵州也有着上百种茶叶,这些茶叶各自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品牌,较为著名的就是遵义红、春江花月夜、都匀毛尖等。当这些本身就具备强大品牌效应的茶叶来作为茶叶会展的主体时,那么茶叶会展的品牌性就会突显出来,这样的品牌性会带入到贵州会展经济的发展当中,造成一种品牌效应,提升会展的促销效果,帮助贵州会展的展示与销售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推动贵州经济发展。并且贵州的这些名茶本身就有着大量的受众群体,即使是不作为贵州会展的主体,只是挂一个名或者与其他的产品捆绑展示、销售都会带来品牌效应。
2以茶叶行业为例的贵州会展经济发展策略
2.1茶叶产品开发模式
正如前文所说的会展经济是一种将展示与促销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导人们消费购买的经济模式。因此,也可以说展示是前提,销售是根本,以展示来提升人们的兴趣与购买欲望,才是贵州会展的根本目的。贵州茶叶会展就是通过对茶叶的展示让人们提升兴趣,购买茶叶相关产品,促进经济增长。那么怎样让人们对茶叶展示的兴趣得到提升,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创新,让参观者见常人所未见、买常人所未买。茶叶产品开发模式下的贵州会展可以让会展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人们通过参观会展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茶叶相关知识,见识到许多新奇的茶叶产品,在这样的好奇心驱使下与社会信息的传播下,贵州茶叶会展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参观,消费基数就有显著的提升,造成的经济效应也就更高了。贵州会展的茶叶产品开发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开发准备阶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不能盲目地进行开发,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对特定的受众群体进行详细的介绍,甚至可以在会展中专门设置一个小型的主题展览园,专门展示那些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满足特定喜好的人群需求。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模式才能切实地带来经济效应,缺少目的性,那么就会让观看者觉得莫名其妙,虽然可能并不讨厌,但是也不会产生购买的欲望。
2.2茶叶品牌建设模式
品牌经济效应是现在各大企业最为注重的发展战略之一,之所以品牌能够被大量的企业所重视,原因就是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脸面,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服务的一种保障。当人们在购买了这个品牌的产品之后就购买了高质量、高水平的享受与服务,因此,企业才能被更多的消费者喜爱,这就是品牌效应。在贵州会展当中,通过与茶叶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品牌建设模式,一方面可以是以茶叶品牌为主,其他品牌为辅两种捆绑进行展示与销售,也就是将茶叶放在第一位主要推广与茶叶相关的产品,或者以茶叶为主要成分的衍生产品,依靠贵州名茶本身的品牌性来作为会展主体,促进会展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以茶叶品牌为辅,在以其他产品为会展主体时,添加上贵州名茶品牌,不仅可以依靠贵州名茶品牌来赚取眼球,又可以推销自身产品与茶叶产品,实现双赢。
2.3茶叶行业与贵州会展互助模式
贵州会展的举行主要由三种方式;政府举行、私人举行、企业举行,在企业举行中又可以是大企业赞助与企业联合两种方法。茶叶行业与贵州会展互助模式主要是依靠政府与茶叶企业联合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贵州会展经济,另一方面又能让茶叶企业获得一定的社会声誉与实际利益,可谓是一石二鸟。互助模式下的茶叶会展,通过政府与企业的联合可以让会展更顺利的举行,并且有着充沛的资金投入,政府负责场地审核、企业负责资金,双方各展己长、各取所需,共同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出力。
茶叶经济范文3
【关键词】专业建设 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14-02
一 专业建设的县域经济背景
广西昭平县是公认的全国茶叶生产最适宜等区之一,适合发展各种茶类生产,尤其适合发展绿茶、乌龙茶和红茶。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区划课题组完成的《茶叶区划研究》,把我县划为全国茶叶生态最适宜区;在广西茶叶区划中,把我县划为青绿茶的适宜区。2004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广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将昭平县确定为名优绿茶优势产区。
近年来,昭平县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在茶叶的规模和品质上做文章,提出了“建基地、抓质量、树品牌、拓市场”的茶叶富民兴县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茶叶产业扶持政策文件,在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优化茶品种结构、对外宣传推介、产品流通销售、品牌打造等核心环节给予大力扶持,促进了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2.5万亩,预计今年全县生产干茶约6200吨、总产值可达3.85亿元,与2008年同比分别增长24.5%、27.9%以上,创昭平县茶叶产量、产值历史新高。2008年以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其中仅茶叶单项人均收入达660元,茶产业已成为昭平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兴绿色支柱优势产业。
昭平县始终把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来抓,扶持龙头全力打造茶叶产业化“航母”,加快了茶叶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县已培育出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亿健茶业有限公司、大脑山茶厂、凝香翠茶厂等茶叶生产企业100多家。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荣获“2006年中国茶叶百强企业”称号;昭平县凝香翠茶厂和昭平县大自然茶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贺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随着昭平县茶叶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种植面积和规模不断增加扩张,农民种茶热情空前高涨,茶叶种植面积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基地化模式更显突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生态型无公害茶叶基地和有机茶基地示范点遍布全县9个产茶乡镇。茶农的钱袋子充实了,生活条件改善了,部分种茶大户已盖上了“茶叶楼”,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如走马乡合水屯、福行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这样一来,对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据调查,昭平县缺乏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各类人员4000余人,农民希望通过短期培训掌握职业技能的愿望非常迫切。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茶的需求越来越大,茶叶市场稳定增长,带来了茶叶市场的兴旺发展。对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预计未来5年内,昭平县需要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在6000人左右。
因此,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以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抓住广西昭平县已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列为青绿茶适宜区,是广西创建无公害茶叶示范县、名优茶优势产区,根据县城总体规划,以此为契机,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进行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促进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探索建立适合我校运作并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农村中职校为县域特色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依托县域的特色产业,建立校企双赢、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二是构建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初中和化技术学校为两翼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二 专业建设服务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茶叶种植、茶叶加工以及茶叶营销等方面的操作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县内茶行业及其他企业,从事茶叶产品开发、种植、生产以及茶叶营销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探索,昭平县职业教育在逐步形成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通过学习借鉴外地的理论、经验和做法,寻找行之有效的农村中职校为县域特色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运用于指导教改实践,形成“我有人无,人有我精”的办学特色,在职教办学向集团化发展和生源争夺战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为农村中职校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子。
第二,通过对昭平县茶产业的广泛调研,分析该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明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准确定位茶叶生产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茶叶生产加工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实现“学生—毕业生—准员工—企业员工”的有机衔接,为昭平县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广西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是县、市、自治区级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并成为全国茶叶百强企业,具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品牌、一流的信誉。目前公司生产设备、设施配备齐全,拥有国内先进的蒸青茶清洁化生产线,年产干茶可达200吨,在规模、技术方面引领昭平茶业向前发展。公司每年可以接纳300名学生顶岗实习。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引进的自动化微波杀青、微波干燥,6CQ蒸青茶清洁化生产,这些设备可以满足我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因此,我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有良好的实习基地和先进的实训设备。
第三,通过学校与昭平县将军峰茶叶有限公司联合开办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班(每年联办2个班,招生100人),寻找在办学经费、场所、师资、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以茶叶生产加工岗位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职业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定项目组织教学,以基地为平台实施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实现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适应”角色的自然转换。我校与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以“1+1+1”三段式的模式联合开办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即:我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第一年在我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年,根据学生本人申请、家长同意,到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学习专业技术,第三年由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安排在县内的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大脑山茶厂、象棋山茶叶有限公司等18家大的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在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工作或在昭平县其他茶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为此预计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将是供不应求的。
第四,通过在乡镇初中学校渗透职业教育,在乡镇化技术学校组织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构建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初中和乡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为推广先进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扩大昭平茶产业规模提供服务平台。
三 专业建设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
茶叶经济范文4
关键词:钻石模型;茶叶;产业集群
本文为2014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湖北省城镇化建设与农业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201426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4日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在这个大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奠定了基调。茶叶作为特殊的经济作物,是湖北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茶叶产业也是湖北山区最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作为湖北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茶叶产业集群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近几年,湖北茶叶产业不断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一批茶文化生态产业园区、生态茶叶科技示范园区逐步建立,通过各类园区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带动附近地区的茶叶产业链发展,辐射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本文运用钻石模型对影响湖北茶叶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湖北茶叶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钻石模型”理论概述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的地域以某一产业为主而与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的现象。茶叶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形成茶叶产业资源、技术、品牌等或这些因素组合的竞争优势。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辅因素,即政府和机遇。这些因素构成一个菱形的结构,因此又将其称为“钻石模型”。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应用中已经证明对产业集群要素有很强的解释力,能够运用该方法分析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提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的依据。
二、湖北茶叶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要素
1、自然生态资源。湖北省处在长江中游,地理位置在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之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水资源丰富。目前,湖北茶叶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形成,四大优势茶叶产区分别槎跷魑淞晟郊耙瞬三峡茶区、鄂东大别山茶区、鄂南幕阜山茶区以及鄂西北秦巴山茶区。湖北四大茶叶产区地理位置上,主要集中在北纬31度附近,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降雨光照均衡适度。
湖北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山地、丘陵、平原兼具。从土质资源来看,一个是湖北土质类型较多,其中适合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的黄棕壤、黄壤在湖北鄂西和鄂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湖北大部分茶区的土壤酸碱度比较适中,大部分呈现微酸反应,土壤清洁度很好,沙质土壤居多。土壤中农药重金属残留、微生物等污染指标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除此之外,土壤中有机元素含量丰富。目前,湖北省发现了约70万公顷的可以作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富硒土壤,从全国来看,有70%以上的土壤都属于缺硒或贫硒的土壤。但是硒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摄取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非常大的好处。有研究表明,硒元素能够起到抗癌的功效。湖北的富硒土壤分布较为集中,能够连成一片,非常有利于集约式开发;同时,硒含量以中高硒土壤为主,属于富硒分布,能长期为农作物生产利用。以上这些都为湖北出产天然优质的茶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茶叶品种资源。湖北由于有着较为长久的产茶、制茶历史,其中湖北的宜昌三峡茶区更是中国茶树发源地之一。作为产茶大省,湖北茶类品种丰富,包括了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和黄茶六大类茶类产品,也是传统花茶的重要生产省份。在绿茶、红茶及黑茶上更是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绿茶是湖北省的优势茶类。如,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的恩施雨露,早在唐代就有了记录。恩施雨露的制作工艺相当古老,是我国现今保留下来的唯一一种用蒸汽杀青的绿茶。羊楼洞在万里茶道的源头,是湖北青砖黑茶发源地,这里生产的青砖茶是黑茶中的一种,也有着100多年的历史,以外形为长方砖形而得名。泡出的茶汤汤色红黄,滋味醇厚。宜昌宜红同湖北青砖茶一样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宜昌宜红茶又称作宜昌功夫茶,是全国三大红茶之一。宜昌红茶形状似条索,细长紧致,色泽乌黑。泡出的茶汤汤色红亮,回味香甜鲜爽。英山云雾茶产自鄂东大别山茶区,这一区域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年雾日超过100天,降水丰沛。大别山区海拔差异大,云雾缭绕,森林景观丰富多彩。湖北雷家店是英山云雾茶发源地,这里生产的英山云雾茶色鲜嫩油绿,汤色清亮,有消炎杀菌、减肥降脂、防辐射等功效。湖北虽然是绿茶生产大省,但是长期以来都不产乌龙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茶香持久,入口甘甜,口感柔顺。是一直非常受到消费者喜爱的茶叶种类,同时作为我国特有的茶叶种类,出口势头一直较好。近几年,湖北茶叶产业不断发展,在不断提高已有优势茶类品质基础上开始进行乌龙茶茶叶生产布局,开发了有机乌龙茶产业基地,目前这些有机乌龙茶产业基地产制的乌龙茶清香持久,品质能与福建安溪乌龙茶媲美。
3、生产条件。生产条件包括劳动力的投入、生产技术的研发及创新以及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等。湖北是全国六大茶叶生产省份之一,2015年湖北省茶园面积464万亩,采摘面积343万亩,产值130多亿元人民币,茶产量在全国排名第四位,与2014年相比增长6.43%。六大类茶产量普遍增长,其中绿茶产量130,534吨、红茶产量21,520吨、黑茶产量39,412吨、乌龙茶产量4,886吨、白茶产量551吨、黄茶产量仅3吨,相对较少。生产质量和生产水平提高,亩产值按茶园面积和采摘面积计算效益都提高了,并且湖北茶叶也是其他省份知名品牌原料。湖北现有的茶园都达到或超过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
在茶叶产业生产技术和科技创新方面基础较好,省内有大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湖北农科院和各市、州农业园都有专门的技术团队为茶叶生产技术发展提供保障。从传统制茶工艺传承到新工艺的研发、品种的选育、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工、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都取得较大的进步。位于湖北的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在茶叶清洁化生产及绿茶机械化加工、花茶制作等方面都有多项专利,为湖北茶叶产业现代化生产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方面还包括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相关单位与湖北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相互合作战略协议,在红茶、绿茶、砖茶产业及茶叶深加工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如,2013年湖北省科技厅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宜昌建立院士工作站,每年会有专家团队来对湖北茶叶产业提供指导,打造湖北茶叶产业链,以加快提升茶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2014年安徽农业大学与湖北赵李桥茶厂就茶学产业人才培养、输送,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果转化等建立“安徽农业大学赵李桥茶叶研发中心”。2015年宜昌,2016年恩施州、五峰县分别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对宜昌宜红茶产业规划和恩施富硒茶绿色发展及五峰茶叶质量安全保障方面建立技术支持体系。2016年在恩施州农科院设立了“硒应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解决硒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从而推动湖北省富硒农业产业发展。
(二)需求条件
1、国内市场需求。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消费增长迅速,规模巨大。尽管2015年中国经济整体增速放缓,消费市场增长平稳,茶叶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仍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国内销茶叶总量为176万吨,同比增加10%。其中,绿茶占53%、乌龙茶占12%、红茶占9%、黑茶占8%、其他茶类占16%。据智研咨询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茶@总面积达到4,316万亩,中国茶叶市场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其中电商销售市场规模近120亿元,政府超过40%。根据China Health andNutrition Survey,CHNS(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十年间数据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随着收入的增加,对茶叶消费不断增加,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全国来看,2015年茶叶消费群体为4.71亿人,市场庞大;名优茶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占消费总额的70%。随着绿色消费观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开始接受茶叶消费,各种多样化的茶类产品不断开发如茶油、果茶、袋茶、茶枕、茶叶牙膏等吸引了大量的女性和年轻的消费群体。并且从人均消费情况来看,我国2012~2014年人均消费茶叶仅仅为1.14公斤,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国际市场需求。全球茶叶消费量近十年一直呈现增长趋势,随着茶文化和研究的推进,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茶叶的健康、保健功能。全球茶叶的消费量从2006年的357.3万吨增加到了2015年的494.4万吨,增长了38.37%。FAO-IGG秘书处对全球茶叶市场分析后预测未来十年中,全球的两大茶类――红茶和绿茶的产量将分别以3.7%和9.1%的速度增长,而出口量则分别仅以2.4%和8.9%的速度增长。红茶的消费量仍会稳定增长,每年以3%的增速,全球茶叶市场的价格也会稳步回升。因此,全球茶叶消费市场在未来十年还是会呈现增长态势。
3、总结。虽然总体来看,茶叶市场需求较大,前景良好。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在一些商家的炒作下,可以存放的黑茶、白茶价格偏高,许多商家和茶叶爱好者将其购买主动存放,导致市场销量不能反映真实的消费情况,也容易误导茶农种植。另外,在全球市场上,红茶消费比重最高,占所有茶叶消费的60%。红茶饮用文化被广泛接受,但是我国红茶品质还没有被其他国家认可,其他茶类的口味在国际上也没有被普遍接受。而我国消费者消费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进口茶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进口茶叶金额为9,300万美元,2015年为1.1亿美元,以红茶为主,占进口茶类的76%。平均单价在4,616美元/吨,远远高出国内红茶均价。
(三)相关和支撑产业。按照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优势产业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同其他优势产业共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湖北茶叶产业相关和支撑性产业的良好发展才能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竞争优势。具体来看,相关和支撑性产业包括生产资料供应业、良种繁育、茶叶种植、茶及茶制品加工、茶文化产业、茶树种植基地旅游开发、茶具生产、茶叶销售等。这是很庞大的产业体系,在这些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虽有一些优质品种,但是与福建、浙江等茶叶强省还存在较大差距。新技术推广普及还需一段时间,截至2015年,无性系良种茶园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55%,与福建省的96%相比差距很远,也没有达到全国平均56.5%的水平;(2)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期内还难以普及。主要原因之一是茶叶简单加工机械多,精加工高技术机械少,中小型机械多,大型深加工机械少;另一个原因是没有专门机械化操作技术培训制度和队伍;(3)在茶叶产业链的下游没有专业扎实、能够将湖北茶叶推向全国的强大营销队伍,导致湖北茶叶品牌在全国影响力和认可度不高,许多品质好的茶叶只能为其他省市做贴牌生产。
(四)茶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力。湖北茶叶产业发展以“龙头+基地+农户”的形式,集种植、加工、经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为主流的战略发展目标。据湖北农科院相关资料,2015年湖北国家级茶叶产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63家,其中有12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通过ISO9001:2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的55家。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陆羽茶生态科技园,萧氏茶叶加工基地、生态观光茶园,宜昌的采花茶业科技园,夷陵经济开发区茶业高新科技工业园等都是湖北重点发展的项目,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的劣势主要是茶叶生产小企业占比仍然较大,许多市、县还以小作坊为主。农户的文化程度和生态意识较差,不利于茶叶现代化、绿色化生产的培训、推广和普及。
近几年,湖南、河北、四川等产茶省份发展非常迅速。如四川名优茶以20%的速度增长对湖北的名优茶市场空间有较大的冲击。湖北龙头企业实力相对河南、湖南较弱,没有在全国的知名品牌。而河南仅“信阳毛尖”品牌价值就达到41.39亿元,居全国第3位。洋品牌立顿,一年产值就高达208亿元。而湖北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茶叶企业仅2家。
(五)外部因素分析
1、湖北茶叶产业集群发展机遇。在茶叶贸易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一带一路”沿线涵盖了44亿人口,也是全球最为重要茶叶生产和消费区域。在该战略推动下,这一区域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会不断完善,茶叶进出口贸易的相关通关的政策也更加便利。
在茶叶经营管理方面,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农业方面,要用互联网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打造创新型生态农业模式。随着这一计划的实施,为传统茶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传统茶叶产业链重新打造和延伸带来的新的思路。湖北茶叶企业也对传统茶叶的生产组织、销售流通形式进行重新改造,形成多样化的商业和销售模式。
第三产业的带动也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方面对外交流中,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演讲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另一方面国内随着文化对产业的渗透,文化对产业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将茶文化注入茶叶生产、生态旅游,实现文化产业、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
2、政府对茶叶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 “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中央1号文件毫无意外的连续14年持续关注了“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点。湖北省政府大力鼓励生产茶园建设,对茶叶龙头企业和绿色茶园加大了资金、技术的扶持力度。各县市地方政府也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茶叶企业。并且针对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促进茶叶产品品质提升,使茶农收入增加,相关涉农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一系列的政策都为茶叶产业加工和推动茶叶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茶产业作为地方打造特色农产业的重点会向以规模化种植基地为基础,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融合文化、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建设成高附加值的茶叶产业链条。资源共享型、循环经济型的茶叶产业园区的建设是今后发展趋势。
三、湖北茶叶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对湖北茶叶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可以看出基于资源、生态、文化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湖北茶叶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巨大。但仍然存在茶叶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规模带动力不够,区域品牌化发展落后,茶叶深、精加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在影响湖北茶叶产业集群发展所有的要素共同发挥积极作用时,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针对上文分析,提出湖北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区域品牌。区域品牌与企业独有品牌不同,区域品牌是通过“地名+产品+特色”的方式为某个特定地区的产品进行定位。区域品牌一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就能为区域内所有生产经营者带来效益。因此,打造特色区域品牌可以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区域品牌要与特有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工艺及文化等相结合才能形成具有长期、广泛的品牌效应。湖北茶叶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在各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茶叶产业园区,通过与当地独有的资源、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等优势结合来打造各具特色的茶文化生态产业园、茶叶旅游观光园以及各种类型的茶叶产业科技园。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将区域内企业和农户联系在一起。提高企业和农户对区域品牌效益的认识,引导各方参与到区域特色品牌的建立和维护中,并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形成区域品牌特色,提高区域品牌核心竞争力。
(二)开发多元化茶类产品,增强集群内企业抗风险能力。近几年,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在信息化、互联网的浪潮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消费者可以从各种渠道方便地接触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最新产品,传统产业下生产的茶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必须以食品科技的创新发展为载体,从茶叶用途的开发,如茶叶提取物做除虫、洗发、食品加工配料等;到消费形态的扩大,如果茶、袋茶、速溶茶;再到相关周边产品如茶叶枕、茶具等不断开发多元化茶类产品,注重茶类产品的深加工,拓展产品多样性,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差异化经营。
(三)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茶叶产业集群发展制度保障体系。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上对茶叶产业集群及茶叶园区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科技、信贷等优惠政策的引导,吸引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进入产业园区,提高茶叶产业园的承载力度和辐射功能。对园区内及园区辐射的周边区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对茶叶产业集群发展方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最后,创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严格市场监管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谢芬,杨江帆,高水练.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策略[J].茶叶科学技术,2004.4.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茶叶经济范文5
关键词: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
一、引言
中国是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的发源地,不仅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而且是生产、消费及进出口贸易的大国。
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结合测算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MPR)、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贸易竞争指数(TC)等三个指数,进一步分析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遇到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近20年来,中国茶园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状态,从1978年的1048千公顷上升到2006年的1450千公顷,增长了38.4%;茶叶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26.8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102万吨;茶叶出口从1997年的20.54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28.88万吨,增长了40.6%,涨幅比世界水平还要高出13.5个百分点。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类: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显性指标用于评价特定产业所产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如国际市场占有率(MPR)、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贸易竞争指数(Tc)等;隐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生产率差异,如单产率、价值增值率等。印度、印尼、肯尼亚、斯里兰卡以及中国是世界上五大产茶国,近几年这5国的茶叶出口总量都占据世界茶叶出口额总量的半数以上。本文采用显性指标评价法,对比其余四大产茶国,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PR)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出口总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之比。在五大产茶国中,出口竞争力最强的是斯里兰卡,MPR在23%左右,在近几年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说明斯里兰卡茶叶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但总的趋势有所下降。印度尼西亚的MPR值在五国中最小,说明茶叶出口竞争力很弱。肯尼亚MPR值排在第2位,总体来看上升趋势不明显。中国茶叶MPR指数处于10-20%之间,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上升趋势,在2002年MPR值已超过了印度,仅次于肯尼亚,上升到世界第3位。
(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产品占其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率。中国的RCA值处于1.25-2.5,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其他四国都在2.5以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肯尼亚的RCA值排在最前列,斯里兰卡排在第2位,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分列3、4位,而中国则排在了最后。总体趋势看来,最近几年中国、印度以及肯尼亚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印度的下降趋势最明显,降幅达到了48.8%,肯尼亚也达到了12%,中国下降趋势较小。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斯里兰卡上升趋势很明显,从2000年的274.21上升到2005年的369.94,涨幅达35%。
(三)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与该类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该指数一般用来反映一国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五大产茶国的Tc值数都在0.8以上,说明五大产茶国的茶叶竞争力都很强。但是各国的指数值又呈下降的趋势,受到其他产茶国出口增加的影响。中国的Tc值数在五大产茶国中是最低的,且下降的趋势也是最大的,从2000年到2005年下降了接近0.1,其余各国下降幅度较小,相对较为稳定。
三、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茶叶资源丰富,茶叶产品种类繁多,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中国地域辽阔,茶区分布广,特别是在东南部地区。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利于造梯田,排水体统良好;土质呈酸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冬天温度较高,茶树可以安全过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与雨量充足,适宜茶树的生长。
2、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茶不但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也很广泛,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茶在精神领域的延伸。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3、品牌优势。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资源相当丰富,茶类之齐全、名优茶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中国近年来名优茶生产发展迅猛,中国名优茶有1200多种,其中包括中国的十大名茶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冻顶乌龙、祁门红茶、苏州茉莉花茶等。
(二)劣势(weaknesses)
1、出口茶类品种单一。中国茶叶在生产、出口量上都排在世界前列,但其出口主要是以绿茶为主,而红茶和特种茶的出口量远远低于绿茶出口量。近年来,中国茶叶的出口量都在上升,但主要的增长是来源于绿茶出口量的增加。2004~2007年,绿茶出口量上升了2.75万吨,在总出口量中所占比例也由2004年的70.02%上升到2007年的77.24%,而红茶与特种茶出现下降。红茶从3.94万吨下降到了3.03万吨,特种茶也从4.46万吨下降到了3.55万吨。这一变化趋势显示出中国的红茶与特红茶的发展趋势呈现出非良好的状态,而绿茶则保持出口量上升的良好趋势,使得中国茶叶出口品种单一,不能完全符合全球消费者需求的发展。
2、出口市场单一。中国茶叶出口市场比较集中,波动较小。2004~2007年中国茶叶出口量排在前5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俄罗斯联邦以及香港。每年出口量前5位的国家出口总值基本保持不变,集中度也保持在47%左右,在小范围内波动,但不显著。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高,说明对单一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大。这种单一的出口市场结构十分脆弱,很难以抵御该出口市场的风险,一旦该地区发生经济危机或与中国经贸关系恶化,中国茶叶的出口将会大幅下滑,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3、缺乏国际品牌。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不仅名茶林立,而且中国茶叶产量高居世界第一。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等名茶品种,可谓声名远播。但提起名茶品牌,却是寥寥无几。虽然近些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在国际上享有名气的却是凤毛麟角。“品牌”茶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的薄弱环节,中国茶叶进入了“有种类、有名茶、无名牌”的瓶颈时期。中国目前的茶行业,还处于前品牌时代,还是仅仅用口味来决定茶的价值,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品牌时代。没有品牌,中国茶叶在世界上始终难以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首先,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相对自由化,中国可以获得永久性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待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其次,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扩大中国茶叶出口的非关税壁垒等不公平待遇,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最后,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强化茶叶深加工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立顿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6年,为中国茶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立顿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经费,同时还引导国内企业的研究方向,对中国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市场导向,实现经济效益观念的改变提供示范;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培养了大量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新进的管理理念。
2、茶保健作用的推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茶叶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向保健方向发展。现代医学证明饮茶有助提神益智、保护牙齿、滋补营养、减肥健身、解毒利尿、降胆固醇等功效。中国茶叶种类之多为世界之冠,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饮用者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身健康的茶类饮用。
(四)威胁(threats)
1、国际市场冲击较大。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中,可乐品牌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咖啡品牌有雀巢、麦斯威尔,世界茶饮料第一品牌被公认为立顿。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立顿进入中国后,在为中国茶业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目前,立顿茶叶已经抢占了近80%的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可谓是凤毛麟角。立顿公司通过在中国收购茶叶然后进行拼装包装后销售,极大地抢占了中国茶叶的自然资源,通过加工赚取行业最高的利润。同时,立顿加工技术先进,研发队伍强大,中国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管理理念不完善的家庭作坊式的中小茶企难以与之抗衡。
2、日本、欧盟等国的技术性壁垒。日本是中国茶叶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也是中国绿茶、乌龙茶的主销市场。2006年5月29日,日本施行“肯定列表制度”,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有71项增加至276项,并采用“干茶法”检测,将设限以外的农残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明确设限以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此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对日本出口额。欧盟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从2001年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的茶叶实行新的MRLs,共134种;2003年欧盟茶叶MRLs标准增加至193种;2005年8月1日,欧盟再度决定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这一新标准相当于把监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除少量有机茶外,中国的大部分出口欧盟的茶叶硫丹残留量都无法达到欧盟的新标准。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中国茶叶自然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名优茶的品牌多种多样。但出口茶类品种及出口市场也较为单一。名优茶品种多样、品质高,但缺少国际化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品牌竞争力很弱,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中国茶叶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管理理念不完善。
(二)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促进茶文化的推广。继续发挥绿茶出口优势,提高红茶及特种茶的生产及出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市场的范围。茶叶企业应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利用中国茶类多茶区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类绿色茶叶,研制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者喜好的绿色茶叶食品。发展有机名优茶,是促进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树立品牌化,增强中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整合茶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培养国际化品牌。加强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茶叶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增强出口茶叶在国际社会的认同感。重点扶持有实力、有信誉的龙头企业,以保证品牌品质的可控,促进品牌的集约化发展。中国国内茶叶生产商应借鉴国际品牌的经验,树立大品牌的意识,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茶叶品牌。
第三,在茶叶生产企业中实现机械化生产,推广HACCP体系,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加强茶叶的质量管理,提高安全性,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中国茶叶冲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茶叶出口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余艳锋,邓仁根.我国查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7(12).
2、陈冀.中国茶品牌忧思录[N].经理日报,2008-03-01.
3、丁俊之.论提升中国茶品牌竞争力的紧迫性、可行性[J].茶叶经济信息,2006(4).
4、王庆.品牌建设――中国茶叶发展的必由之路[J].茶世界,2007(312).
5、许咏梅.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06(321).
6、许国权,陈春根.基于RCA和“国家钻石”模型对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
7、李道和,高岚.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07(7).
茶叶经济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农业经济;全域旅游;关系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自然禀赋优势,并在产业化发展模式下建构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这样就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不同了。另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形态,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这样就使得在充分调动区域各项要素的情形下,有效地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福祉,进而也就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也使得具有生态旅游属性的茶文化旅游应得到业界的足够重视。
1农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就本文的主题而言,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1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农业经济在发展中不应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应追求可持续、可再生。第二,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考虑到代际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应节约使用各类资源。第三,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时,应关注该产业的区域植根性问题。可见,目前诸多农村地区所发展的采矿业、水泥业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其就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1.2强调产业的关联性
与“行业”这一概念不同,“产业”是指相互关联行业所形成的集合。因此,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关联性,它应在纵向和横向能覆盖更多的行业。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所覆盖的行业较多,所以主导产业在发展中所惠及的企业、人群也就越多。不难理解,发展农业经济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也在于破解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强调产业的关联性便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
1.3发挥自然禀赋优势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需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禀赋优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在于:第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资金资源,且在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下,向金融机构融资也将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第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拥有生态资源,正是与城市环境相区别的自然优势,这也就在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商机。事实表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从而,部分农村地区将茶文化导入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1.4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前面已经指出,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惠及周边农户,使得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家庭经济能纳入到整个农业经济系统之中。那么这时就需要注意,应考虑行业的进入门槛。这里的进入门槛包括:资金的进入门槛、人力资本的进入门槛。不难理解,这两样对于农户而言都是稀缺和不足的。
2二者的关系分析
结合以上的论述中,茶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
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城市经济形态的现象,即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大力推进“农户+企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似乎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则经常出现企业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以及农户被企业所“绑架”而无法直面市场需求。茶文化旅游导入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就能使周边农户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并将家庭旅游服务业与茶文化旅游项目进行融合,从而就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市场弱势地位。
2.2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它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可持续程度。茶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类文化系统。其中,显性文化系统又包含: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消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茶道、功夫茶、盖碗茶等元素。隐性文化则较为晦涩,其主要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元素。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系统,它都使得茶文化旅游能覆盖大量的行业,并使各个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就满足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要求。在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下,茶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
2.3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
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茶文化都具有可再生、绿色、共生等可持续特征,所以茶文化旅游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通过全产业链的全域开发,便能较好的实现以上三大效益目标。特别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及传统乡镇企业在发展面临资金和技术瓶颈时,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2.4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若要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则需要为农户创建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而不仅是通过雇佣农民来使他们获得工资收入。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与全域旅游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就能将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之中,最终为农户提供“当家作主”的增收模式。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动下,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项目全面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若是做工是难以达到这一收入水平的。
2.5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
茶文化旅游项目并不是在任何农村地区都能设立和开展的,它一定需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共生。这就意味着,茶文化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而这符合旅游项目开发的要求。
3茶文化旅游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构建:
3.1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
各地根据自然禀赋优势确定导入茶文化旅游,那么这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即,是作为主导产业来给予培育,还是作为一个子项目来给予开发。对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茶叶生长的自然属性来看,其一般存在于高寒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区域条件的限制,以及资金瓶颈的限制。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进而打造出专业化的全域旅游特色。
3.2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
茶文化旅游项目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偏好,根据调研可知,域外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在于休闲、拓展视野、放松身心。那么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则可以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来实施。如,将茶叶种植纳入到生态观赏茶园的项目打造之中。再如,将茶叶生产纳入到游客个人体验之中。沿着产业链条向下仍可以打造出诸多旅游项目。在项目的打造中需要关注的便是,应重视将周边的民俗、民风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来展示给游客。
3.3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
茶文化旅游主要以显性成分展示给游客,所以这里需要规划和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而规划的重点便是生态观赏茶园项目。由于,在未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茶园尽管在布局上形成连片发展的格局,但从产权的角度都归属于不同的农户所有。因此,为了使得生态茶园的规模符合观赏的要求,当地村社应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将这些自然资源整合起来,作为整体来向游人开放。再者,对于山地景区也需要纳入到规划范畴之内。
3.4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
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茶文化旅游之中,成为了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但作为一个规范的旅游项目,在全域范围内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旅游服务标准。因此,这里需要统筹安排周边农户进行旅游培训。培训的内容需要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的类型来确定,如针对农家乐类型的农户则需要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培训;针对开办茶社的农户,则需要向他们进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可见,这是将家庭经济纳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3.5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本文在全域旅游范畴来看待茶文化旅游的导入问题,那么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监管的重点在于:(1)旅游服务价格;(2)旅游食品安全;(3)旅游服务欺诈;(4)接受游客的投诉。总之,这将保障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小结
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具体的实施措施为: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2]张晓峰.新媒体背景下的茶旅游经济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5(5):42-44.
[3]乔秋敏.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66-5467.
[4]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