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爬山虎的脚课件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1

1.通过文字了解作者观察到的爬山虎的样子和如何爬的,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动。

2.抓住“一脚一脚往上爬”这个学生疑惑处,仔细观察后,比较准确地表达观察所得。

3.感受作者长期细心的观察方法,激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聚焦观察习惯

今天,我们就向一位语言大师――叶圣陶老爷爷学习一种本领,学习如何观察的本领。叶老先生说他的写作秘诀之一就是:观察。我们看看叶老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到底观察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课文,大致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第四段写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最后一段写爬山虎的变化。

2.教师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揣摩词语,体悟作者语言之精妙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感受细致观察

1.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2.叶老观察到这脚长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画爬山虎脚的位置。

3.重点抓住“反面”体会叶老语言的精准与生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反面”的味道。

4.除了脚的位置,叶圣陶爷爷还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叶老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清清楚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的样子。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争取背下来。

5.叶老是怎样观察到脚的位置的呢?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了解爬山虎之“爬”,感受细致准确,用词精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关键词语。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找到的动词,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课件。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当爬山虎的脚,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动作,说明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着重理解“触”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师生合作读文,边做动作,边体会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向上爬的。

5.播放视频资料,直观演示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经过。

6.重点体会“一脚一脚”的含义,与“一步一步”进行比较,体会叶老用词的精准。

7.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语中可以发现叶老一直在观察,且时间很长呢?

2.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3.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不但仔细观察,而且长期观察的习惯。

四、写字指导

1.出示含有本课生字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段。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虎”“茎”“柄”“逐”的写法。

3.学生进行仿写。

五、反观前文,质疑文本构架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沟通 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受众是正处于充满着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小学生,这使得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激发学生的灵气与创造力。“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逐渐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占据主流位置,也成为课堂教学生命力的源泉。教师应借助于各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得认知上的提升,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一言堂”、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特点,而对于学生的接受兴趣则考虑较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水平。本文从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过程的角度着手,列举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例,来强调观察、体验、沟通等方式在推动师生互动中的作用。

一、在激趣引入下,师生互动从体验中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恰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闪光点”。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借助于提问的形式,充分地发掘小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让小学生在课堂中碰撞、接触,使得小学生从提问中获得启发,思维进一步得到活跃,就会使师生互动变得有意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她问好吧:“玲玲,你好!”

(正音“玲”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师: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小组学习,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老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1]

在课堂教学中,该老师采取将记忆性问题与说明性问题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情况下学习到了知识,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学习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学习的兴趣也获得了提高。

二、在场景模拟下,师生互动从感知中升华

由于小学生具有喜爱直观、生动事物和抽象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师生互动为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应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使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以使小学语文课教学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增强小学语文课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以加强教学中师生的沟通与互动。

小学语文课文《爬山虎的脚》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利用脚爬行的,启发人们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是重点。教师如何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则是难点。老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动手操作,找准生长点的环节,再借助于提问的方式,既使学生通过训练牢固掌握,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2]

片断一: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视频画面: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几个词语体会。

视频画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一句的画面及意境,配乐让学生欣赏感受。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印象与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么就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片断二: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壁,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指名发言,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粗大的茎上有爬山虎的叶柄和叶片的静止画面。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鼠标点按出来。

生1用鼠标点按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电脑出现提示语:“错了,再试一次!”

师:仔细读读课文中写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读句子,思考)

生2用鼠标点按长叶柄的反面。该位置出现爬山虎的脚有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末端成圆盘的动画。同时出现语音提示:“对了,你真聪明!”

(让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

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引导,知识面得到了提高。教师将提问整合到多媒体的教学中,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实际体验下,师生互动从理解中提高

实际体验是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基础,是产生思想火花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性的认识,则会有助于加深理解,且印象深刻。

下面以小学语文H老师讲授的两次公开课为例,谈谈在场景模拟中如何加强话语沟通与师生互动这一问题。

在《曹冲称象》公开课中,H老师根据曹冲称象的三个步骤:赶象上船、划线―赶象下船、装石―称石,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呢?写出实验方案。场景模拟中,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称象办法:用曹营中的士兵代替石头,士兵直接站到船上去,直到船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再称出士兵的重量,更方便;把河里的水一桶桶往船里倒,等船下沉到记号处,算算一共倒了几桶水,称一称一桶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3]这堂公开课教学,师生话语融合,互动效果非常好。

在《只有一个地球》公开课中,H老师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因为不了解电脑知识、地球的形成起源而踊跃向老师提问,从而提高了师生互动的质量与课堂教学的成效。[4]

小学语文教学中场景的模拟,其目的是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借助于现代多媒体,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思维的质量与效率,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H老师在教学中的场景模拟做到了这一点,师生之间话语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互动。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既充满着难度与不可预测性,但正因为如此,又存在着丰富的创造性与无限可能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观察、体验、提问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沟通的有效性,使得师生互动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来运行,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梁俐萍.让作业设计鲜活起来――新理念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探索[J].苏州教育,2008,(11).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3

师:(展示墙壁上爬满爬山虎的精美课件)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生:爬山虎!(大家异口同声)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观察了这种植物,那你见到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呢?

生1:我家的房子边上就种有爬山虎,它们都顺着墙面往上爬呀爬,都跑到我家的房顶上去了。

生2:我在上学的路上见过爬山虎,它生长在一户人家的窗子边上,把窗子都遮住了。

生3:我舅舅家种得有爬山虎,它能爬到三层楼那么高,夏天还常常有蛇藏在其中呢!

生4:有一次,我看到爬山虎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几间小屋,密不透风,阴森可怕极了!

生5:我家花盆里也扦插有爬山虎,开始我还以为不能独活呢?现在却长得很好,爬山虎的生命力真顽强啊!

……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说啊,那咱们就在小组里讨论自己见到的爬山虎吧。(学生开始分小组,很热烈地开始讨论交流)

这位教师用了很长时间,让学生来交流生活中他们所看到的爬山虎,文本的价值取向,也随之被这种讨论、交流无度地“放”开,于是,学生仅仅关注基于自身认识体验的爬山虎,而忽视了文本对爬山虎的描述――“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如此生动优美的语句,如此细致传神的描写刻画,师生均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放任过度,就是无效。深究下去,还是教师功利浮躁之心在作祟,在对文本内容并没有整体精准把握的情况下,马上就把学生引入“大讨论”的圈套,造成一种虚张声势的“课堂繁荣”。所以,往往是书还没有认认真真地读完,文本没来得及大致理解清楚,一下子就抛出一个带有“爆点”的问题,辩驳、争论、交锋,丢开文本,天马行空,满堂问,满堂答,以学生的“架空讨论”,代替教师的“架空分析”,实质上,热热闹闹的表象背后呈现出的是肤浅和漠视。

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在面对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体验时,应给予一种有效地“收”,力争把学生的个人理解、独特体验引入正确的价值方向,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

在课前,要弄清楚课堂上到底要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对文本的理解固然要联系生活,语文教学也确实离不开生活,但是,如果一味地把学生导入生活而完全孤立文本,虚化弱势了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训练,交流、对话就显得毫无价值,文本价值取向则完全失当失位。

在课中,事实上,教师出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良好心愿,而一味加以鼓励,把爬山虎生活化的记忆无限放大,这种无原则、无底线、无纪律的“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学生对文本产生误读的客观基础,甚至对学生错误的主观价值取向起到一种直接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教师遇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同价值观时,不能以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和理解为由,放任自流,搪塞应付。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4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高效课堂 打造策略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这种教学势必削弱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语文的魅力,导致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为此,大家都在探索如何建立高效课堂。纵观各名校高效课堂的范式,笔者认为打造高效课堂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重视阶段教学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人格的独立、精神世界的逐渐丰富,在一堂课的学习之后往往很难看到明显的变化,只有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才会看到明显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高效是相对的、辩证的。要达到真正的高效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每一个学习过程,除此别无他法。要达到真正的高效教学,有时要舍弃对一堂课表面效果的追求,从而腾出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扎扎实实的语文学习过程。

二、高效源自生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学生的学情就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学的落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尽量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确立目标、设计训练点,这样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必须以生为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重视细节教学

学习了一些高效课堂模式之后,一些教师开始效仿,并创立了本土化的“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但在同一模式下却有着截然不同效果的两节课。老师设计的诸多问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我们应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教学别要注重细节教学。所谓教无定法,不要让模式束缚了课堂。

再如一些特级教师的课,不言高效,却处处体现着高效。他们特别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法指导。例如吉春亚老师的《爬山虎的脚》一课,开头就告诉学生,叶圣陶老先生的写作秘诀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用我们的手指当爬山虎的脚,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动作,表现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学生互动,老师巡视。

师:怎么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呀?我们仔细观察,请看课件(播放课件),这是“触”,这是“巴”、“拉”一把了,“贴”住墙了。这就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学生练习说话的时候,老师示范:“茎就长大了,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伸出了六七根细丝。”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适时地做了引导,同学们更活跃,所表达的内容也更到位,更精彩了。灵活的教法,细节的指导,让学生发现学习之美,反思自己的学习特点,从中总结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高效课堂离不开多读、多背、多写

要打造高效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效课堂的作用,首先就要重视读。预习就是读教材,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的知识点;课后也要求学生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少不了的,学生不仅要读教材,更要通过教材拓展到课外读物,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才可大大提高语文素养。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5

导游解说法。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先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色,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首先出示课件,威尼斯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此,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故事诱导法。“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情境创设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是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

目标定位法。导语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主题教学内容的讲授,一定要有针对性、有技巧地设计和选择导语类型,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导语内容不能脱离主题,哗众取宠。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精彩,也不足取。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个“脚”字,并亲切的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动物有脚吗?这些动物的脚用来干什么?你们听说过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紧接着我把课前准备的爬山虎发给学生。“这就是爬山虎,大家仔细看,注意它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安排,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生观察后争先回答以上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但使学生有所知,而且有所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我的目的,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脚。

设置悬念法。“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时,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答案欲望,让他们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比如在教《山中访友》一课时,可以问学生:“你们拜访过自己的好友吗?都拜访过哪些朋友?”学生说出自己拜访的朋友,接着又问:“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作者也拜访了他的朋友,他都拜访了哪些朋友呢?”学生个个流露出困惑的目光,“学了课文就知道了。”学生听后顿时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从网络上获取并加以修改的资源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因为课文语言较为感性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另外农村学生对奥运知识的了解也比较少,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在远程教育资源上找到了不少关于本文的资料与图片,利用电脑制作了十多张精美的图片,配以历届奥运有关资料和会歌旋律,让学生陶醉,让学生惊叹。同学们的学习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大家积极朗读课文,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

一堂新课的巧妙情境创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学完第七自然段后教师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这时,播放一段时事视频:利比亚战地硝烟弥漫、炮弹轰响,到处是残壁废墟。在播放完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痛苦煎熬的生活画面之后,出示一组数据:在过去的10年里,有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多万儿童成为孤儿。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这些画面、数字触动了孩子们的心弦,使学生痛恨战争的心情达到极限,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呼声在孩子们心间流淌。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有效引导了学生的学。

三、突破重难点,帮助老师教

有些文章中出现学生比较陌生的内容,教师讲授时重、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光凭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似乎也难尽人意,在学生“启而不发”时,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帮助其充分感知体验,转变思维定势,提高思维能动性,消除对难点内容的困惑心理,有效突破重难点。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对于“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问题,处理时就比较难。植物向上生长不难理解,可向上“爬”却难以理解。我从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了关于这一难点的flash课件,形象生动地演示了爬山虎的茎以及茎上小圆片的生长过程,是如何一步一步抓住墙向上爬的,这样的课件恰到好处,使老师轻松抓解决了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的过程进行了宏观模拟,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作了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师的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四、拓展延伸,丰富学习资料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