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别人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别人的故事

别人的故事范文1

多么痛的领悟

少年成名的摄影师娜塔莉亚在25岁之前一直顺风顺水。她从10岁就开始接触相机,十五年的钻研和拍摄经历,让她在25岁就成了一位非常出色的摄影家,既给杂志供稿,也接商业摄影。彼时,她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汉诺是建筑设计师,两人相亲相爱。他们俩一个记录美,一个创造美,娜塔莉亚要去寻找世界上最美的事物,用相机永远记录下来;汉诺要设计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房子,要走访世界各地伟大的建筑。于是,他们一起周游各国。

那是一段用幸福都不足以形容的时光,他们牵着手,寻访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筑,也寻找那些古老而濒危的建筑。汉诺负责发现它们,娜塔莉亚则用镜头将它们记录下来。每次,汉诺都会强烈要求在那些知名而古老的建筑前和娜塔莉亚自拍,自动快门即将响起的瞬间,他会热烈亲吻妻子,就像初吻那般。他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事让我着迷,这些建筑和娜塔莉亚,她自己都不知道她举起镜头聚焦的那一刻是怎样的美。”与此同时,娜塔莉亚也偷偷把镜头转向工作中的汉诺,那个投入工作的男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如初见般吸引着她。

然而,天妒深情。1992年,娜塔莉亚夫妇从东欧飞往东南亚国家,途径印度尼西亚群岛时遭遇了历史上著名的大海啸。他们躲过了这场灾难,并计划着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印尼。可是,待在宾馆里,汉诺看着关于灾情的报道,得知数百人因海啸丧生时,他对娜塔莉亚说:“一走了之,我会终生活在愧疚里。”娜塔莉亚亲吻了丈夫,“去吧,我等你回来。此刻,我为你的决定感到骄傲,而且我比从前更加爱你。”可是汉诺再也没有回来,救援过程中海啸二次来袭,本有逃生机会的汉诺,为了救一个老人而被海啸卷走……

五个月后,娜塔莉亚孤身一人回到了家乡罗马尼亚。她再也没有碰过那台相机,那里面贮存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尽管曾经的同行、朋友试图让她重返工作岗位,但娜塔莉亚一一拒绝了,汉诺的离开让她第一次看到了人生的虚无和无意义。她在家里宅了整整半年,既无活下去的欲望,也没有死去的决心。

半年后的一天,娜塔莉亚决定到大街上走走。街上,有人眉头紧锁,有人结伴而行,边走边笑。太阳依旧明媚,这一切都深深灼伤着娜塔莉亚的内心:世界还是那般人潮人海,却再也没有了那个叫汉诺的人。

有一对情侣在公交车站点,旁若无人地亲吻。公交车来了,女孩上车,男孩的目光一直追着那辆车,脚步也下意识地朝着公交车行进的方向移动,眼里全是不舍。这一幕,让娜塔莉亚泪流满面:汉诺参加救援,临别时,她和他何尝不是如此依依不舍?自己何尝不是将万千牵挂都化作深情的一吻?如果知道他再也不会回来,她应该吻得再久,拥抱得再深一些……

公交车终于消失在男孩的视线里,他转过身,落寞地走远了。娜塔莉亚在那个消失的背影里,想起了自己与汉诺的约定――寻找世界上最美的事物。那一刻,娜塔莉亚恍然大悟:最美的事物?不就是爱吗?娜塔莉亚黯淡的眼睛重新明亮,她决定重新启程,沿着和丈夫约定的路线,把没有走完的旅程接着走完。

这一次,娜塔莉亚有了一个全新的拍摄方向:她想用相机记录全世界情侣的爱情故事,她要把爱的最美瞬间定格下来。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时隔五年半,娜塔莉亚再次回到伤心地印尼,按着和丈夫约定的路线,开始她的拍摄计划。

娜塔莉亚找到的第一对情侣是在那次海啸中幸存下来的法国情侣加利和妻子宝娜。海啸发生时,他们在印尼度假。值得一提的是,那是他们的分手之旅。从法国出发前,两人决定一起来印尼旅行过后就此别过。然而,海啸来袭,他们如“泰坦尼克号”般将生的希望留给对方,幸运的是,他们成了幸存者。那场天灾也挽救了他们濒危的爱情,旅行结束两人就结了婚,还在印尼开了一家很小的杂货铺,生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不富有,但很悠闲。他们每年都用两个月的时间带孩子旅行,偶尔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吵架,“可是,经历过生死劫,才知道这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人和自己有同样的经历,所以格外珍惜,就连去菜市场,都牵着手一起去,保证在任何突况下,我们都在对方的身边。”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娜塔莉亚镜头下的加利和宝娜总是结伴而行,去超市,去杂货铺,去批发市场进货,为了省路费而背着货物一路走回店里……夕阳西下,宝娜牵着儿子,加利把女儿放在肩头,一家四口说说笑笑地回家……他们的家不大,但养了两只猫、一只狗和很多花,宝娜说:“经历了海啸之后,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充满了感情,觉得活着真好,活着就好。”

结束拍摄时,宝娜问娜塔莉亚:“不知道该送点什么给你?如果你不嫌弃,想让二宝陪着你。”宝娜所说的二宝,是家中那只小猫,它从见到娜塔莉亚第一面起,就对她莫名地亲近。娜塔莉亚带着二宝上路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侣,都如加利和宝娜这样,愿意接受娜塔莉亚的拍摄。为了找到合适的情侣拍摄,有时候娜塔莉亚要解释几十遍,人们才勉强相信。即便如此,她也经常碰壁,被人骂成变态、神经病、疯子,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怀着对丈夫的思念,娜塔莉亚走遍亚洲,穿越太平洋抵达美洲。一个人独自穿梭了美国、加拿大和拉美等国,而后又辗转澳洲,最后返回欧洲,去了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英国、荷兰、葡萄牙……

开始的五年,娜塔莉亚走得异常艰辛,孤独、疲惫,无依无靠,不停地奔波于陌生的异国他乡。重要的是,五年间她反复问自己: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

直到在荷兰的乡村,娜塔莉亚拍摄了一对老夫妇――妻子已经失明多年,可是每天清晨,老伴都坚持像从前一样帮妻子化妆,从院子里采最新鲜的玫瑰,拉着她的手去抚摸花瓣,让她猜今天玫瑰的颜色。老人每天都给妻子读诗,有些是别人写的,有些是他写的。当娜塔莉亚发现老人居然会写诗时,老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世界那么好,老伴却看不见。所以我必须把这世界的好告诉她,只有诗才能表达出那种美好。”因为爱,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伯伯成了诗人。当娜塔莉亚决定给老夫妇拍合影时,一向高冷范儿的二宝居然主动走到了两位老人的脚下,温顺地来蹭镜头。

按下快门的瞬间,两位老人笑靥如花。娜塔莉亚仿佛看到了自己和汉诺的晚年。在她心里,他们也将这样终老,这是他们最期待的暮年。娜塔莉亚知道,这些美,她看得见,在另一个世界的汉诺,也看得见。

娜塔莉亚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走访了近一百个国家,记录了一千多对情侣的爱情故事。她从一个年轻貌美的,变成了一个年过五旬的中年女子。只是,她的很多朋友每次见到她都惊呼:“娜塔莉亚,你好像一点变化都没有,依然是二十几岁的样子。”娜塔莉亚总是一笑而过,说:“或许是老天安排我代汉诺用一生活出两辈子吧。”

如今,娜塔莉亚的摄影作品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她的摄影轨迹。很多人将娜塔莉亚的作品视为爱情纪录片,一部以她的经历为素材的电影剧本也在筹备中。制片方强烈要求娜塔莉亚出演她自己,娜塔莉亚拒绝了。她说:“我无法把对汉诺的爱演出来,只能继续用我的镜头去践行我对他的承诺。”

别人的故事范文2

总是

总是那么平淡无奇!

于是偶尔牙疼一回

都算有了新意!

不变的两点一线——

从家里到学校

从学校到家里

自己的生活总是平淡无奇

一切都像事先编好了程序

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全知道了:

这一天将怎样开始

这一天将怎样结束

连中间的过程都近似与抄袭

日子如此互相抄袭

却没有人抨击

日子如此互相抄袭

仿佛天然合理

于是就去找别人的故事看

在别人的故事里想象自己——

我在新奇的经历中

我在陌生的角色里

别人的故事范文3

这几年全国各地我走了一些地方。每到一地,体验山水风情外,主要是看人文景点。但看来看去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导游给出的故事大同小异。要么是,当年某童男和某玉女情投意合,王母娘娘不同意,童男玉女毅然私奔,在这个地方安家,如何如何;要么是,当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在此地停留,于是这个地方就怎么样了;或者是当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饥饿难耐,尝到了某某食品,连声叫好,某食品自此声名远播……同时导游还会指着某个地方说,那就是当年王母娘娘的簪子,你看,像不像个簪子?那就是乾隆皇帝的马鞍,你看,像不像个马鞍?这时候,你不得不跟着点头附和,嗯,是有点像。一旁看热闹的本地村民都忍不住笑,估计他们也把这帮游客当成傻子了吧?

所以我犯下严重后遗症,只要一听到导游提王母娘娘和乾隆,脑袋立刻嗡嗡作响。明知道他们是在扯淡,但还是想提醒他们,扯淡也要有创意,尽量靠谱。王母娘娘那里扔个簪子,这里丢个戒指,天长日久,还不成啊?

这次在山东淄博见到颜文姜祠,本以为也是那样的老套故事,没往心里去。看导游递过来的说明书,忽然眼前一亮,这个故事我读过,而且是从《太平广记》中读到的。故事如下:山东淄川县有一女子名颜文姜,对婆婆很孝顺,每天都从很远的地方担水回家。后来感动一位神仙,神仙送她一根神奇的马鞭,藏在水缸中,只摇一下,缸内就有清泉水汩汩流出,省却了整日山路上的奔波劳碌。后来,好奇的婆婆乘她不在时拔下马鞭,酿成水灾。文姜立刻跳入滔滔大水中,舍身将婆婆和小姑救出。人们远远地看到颜文姜坐在大水之上,泰然自若,自此以之为仙人……

本地人添油加醋,给该故事加了很多细节。比如,颜文姜的丈夫身患重病,为了冲喜才把文姜娶过来,当时丈夫病重,无法举行仪式,就由小姑抱着一只大公鸡跟文姜拜天地;刁钻的婆婆为了不让文姜在担水时偷懒,制作了一对尖底筲(水桶),一放下来就倒在地上;神仙向文姜讨水喝,文姜说,你喝后面这桶水吧,前面的水更干净些,是给婆婆留的……这些耐人寻味,易于流传的细节成就了颜文姜的故事,使得一个本来无名无姓的妇女流芳百世。最主要的是,这个故事来头很大,取自名著,虽然也做了敷衍和演绎,但不掩其高贵的出身,让你不由不肃然起敬。

我国的历史类书籍浩如烟海,拜托各地旅游主管,认真研究一下,从中找找灵感,别总拿掉了牙的故事糊弄人。俺受不了。

别人的故事范文4

我国现行刑法典第14 条规定,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学者们根据这一规定对间接故意进行学理表述, 但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 认为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用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这种见解目前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其二, 认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上述两种危害观点的分歧焦点在于对 明知会发生 的不同理解, 即在间接故意情况下, 是否包含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情况。换句话说, 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 是否还存在放任 的心理态度。观点一对此持否定说, 认为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就不存在放任 的心态, 主张应将这种情况纳入直接故意范畴, 故而将间接故意的 明知会发生 理解仅限于 明知可能发生 。观点二反对上述见解,认为间接故意犯罪的 明知会发生 应理解为 明知会必然发生和可能发生 两种情形, 并认为区分故意罪过的不同形式, 只能以意志因素的 希望 或 放任 为根据。如果行为人是 放任 结果的发生, 不论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便都是间接故意犯罪。

为评价上述分歧, 提请认清下列命题:(1) 必然性是与偶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尤其是对立基础的统一, 也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纵然是存在着必然性发展趋势, 仍然同时伴随着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偶然可能性;(2) 必然性(或偶然性) 认识或观念并不是必然性(或偶然性) 本身, 前者是主观认识范畴, 后者属客观范畴;(3) 可能性与现实性相对应, 而且可能性量化的结果包括必然性和偶然性两种情况;(4) 犯罪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认识和意志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明知会发生 是行为人自己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发生, 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一种主观认识。现行刑法理论通说将 会发生 分解为 必然发生和 可能发生 两种情形, 并以此为前提进行讨论, 其立论前提是错误的。因为 会 字在这里是 表示有可能实现 , 所以自然应当包括必然性和偶然性两种可能。换言之, 应当将 会发生 理解为 必然发生 和 偶然发生 两种情形。而且, 通说容易给人这样的误导, 将必然性观念等同于必然性本身, 将必然性这种趋势等同于现实性, 故而有明显的不足。观点二, 虽然注意到必然性并不就是现实性, 但仍然囿于上述立论前提, 并没有明确区分必然性与必然性观念, 故而亦有缺陷。我们认为, 间接故意就是行为人本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在这种观念下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现综合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之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刑法典第15 条第一款规定,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是过失犯罪。据此规定, 学界一致认为, 过于自信的过失, 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这种罪过形式, 也有两方面的特征:1.认识因素上, 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不仅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有发生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而且还同时认识到了阻碍这种结果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但由于对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错误认识, 故错误地认为这种结果是能够避免的。这里行为人存有一个注意力没有正确地充分地发挥问题。具体理解这一特征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这种对结果发生的预见, 应当是从行为人的角度, 预见到了结果有可能发生。

(2) 这里的 可能性 仅限于偶然性的可能发生, 因为行为人无法一方面认为结果有发生的必然可能, 另一方面又确信能够避免, 这两种相对立的观念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头脑中。

(3) 这种认识因素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最初, 对结果的发生的可能性认识是具体的, 即预见到行为发生什么危害结果, 而不是对结果是否发生不得而知的抽象的危惧感或不安。所以这时候这种可能应为现实可能 。否则, 行为人便用不着去避免了。因为在哲学上, 可能性又分为现实可能和抽象可能。所谓现实可能是在目前就有条件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抽象可能是指虽然在现实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但是在目前还缺乏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还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 看起来似乎不可能, 因而叫抽象可能性。但行为人的认识过程并不是到此为止, 而是在尔后, 行为人对阻碍结果发生的主观条件。如个人素质方面:体高力壮、娴熟技术、灵敏的过人反应性、丰富的生活经验、过去曾有过相同的经历等, 以及客观条件如地理环境开阔、光线强、视线好、道路平坦等有认识, 并确信有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阻碍这种可能性的现实化, 使之永远处于不可能或抽象可能之中。最后, 行为人的认识存在错误而得出的结论是: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属于抽象可能性或不可能而无发生的现实可能。

2 .意志因素上, 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 其意志因素也表现为两个方面:(1) 调整自己的行为指向特定的目的;(2) 同时利用自信的主客条件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避免特定目的之外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最终表现为, 避免能力没有很好的发挥, 行为人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分离。此外, 理论界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种意志因素:有学者认为,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一种有认识的过失, 但其意志因素却隐藏在行为人的潜意识之中, 法律以应当避免而没有避免作为测量这种意志的标准。如果说, 没有避免是所为行为, 应当避免 是应为行为, 那么, 过于自信过失就是以这种所为行为与应为行为相分离为特征的。也有学者认为, 所谓轻信能够避免, 一方面是指行为人希望并且相信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 另一方面是指行为人没有确实可靠的主客观根据而轻率地相信, 可以避免。这些观点都无非是在说明, 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意志因素表现为危害结果的出现对行为人来说是事与愿违, 或者说对结果的出现, 行为人不仅是不希望 而且是希望不 。

三、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司法认定

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对这两种罪过的认定, 可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别人的故事范文5

身处异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切,不禁感到无尽的酸楚,只能对月空吟,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句。

背景离乡,李月也曾吟诵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转化为家乡水对自己的万里送别,构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强烈,铺案写下这传颂千古的名句。

与多年好友相别,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别,却不知何时才能够再会,自然心生不舍,但诗人却以乐观的态度,抛开惜别之情,丝毫不会哭哭啼啼作儿女态,挥豪写下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

别人的故事范文6

1、通过欣赏故事和事例讨论,知道讲信用的含义。

2、懂得做一个守信用的人,答应别人的事要说到做到。

3、感受到守信用对交往的重要性,体验守信用给别人带来的愉快。

【活动准备】

布娃娃两个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对信用的关注和了解,理解含义。

(1)导入:

师: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名字叫《乐乐和波波的约定》,谁知道约定是什么意思?(帮助幼儿理解约定就是彼此说好的事情)

(2)师分段讲述故事:

A、欣赏前半段,提问梳理故事印象:

故事里波波和乐乐约定了什么事?

波波做到了吗?他这样做对吗?

乐乐为什么难过?你是乐乐的话你会怎么想?(帮助幼儿分析体验不守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愉快)

什么是守信用?你觉得波波应该怎么做才对?(引导幼儿明白守信用就要说到做到,如果不小心忘记了约定要及时向对方道歉争取别人的原谅。)

B、欣赏后半段,提问梳理故事印象:

波波妈妈答应了波波什么事?她做到了吗?

乐乐和波波玩到了妈妈做的风筝,感觉怎么样?(体验到守信用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愉快。)

2、组织幼儿开展讨论:为什么要守信用?怎样做才是守信用?

(鼓励幼儿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引申到平常的生活事例中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懂得守信用的重要性。)

3、教师讲述事例,通过具体生活情景引导幼儿进行辨析,加深对信用的理解,增强感受。

A、小玲答应爸爸晚上只看半小时动画片节目,看完就准备睡觉,时间到闹铃响了,小玲就自己关了电视机。

B、小明答应妈妈上街不买玩具**了,可是到了商店,他一定要买**,妈妈不买,还哭闹。

C、辨析讨论:小玲、小明谁做的对?谁是讲信用的孩子?为什么?

4、生活经验交流我喜欢讲信用的人

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交往经验讲讲自己是怎样守信用的,有没有哪件事情因为不守信用引起了自己或者别人的不开心?

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守信用的人,所以我们要做守信用的人,答应别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如果不小心忘记了约定要及时向对方道歉争取别人的原谅,这样大家相处才能快乐。

【附故事】

波波与乐乐的约定

小兔波波与小狗乐乐是好朋友,一天,他们的好朋友小花猫生病了,波波和乐乐约好第二天早上8点钟去看望生病的小花猫。可第二天早上,小兔花花来找波波去踢球,波波就跟花花去踢球了。乐乐左等右等都等不到波波,生气地哭了起来,最后自己一个人去看小花猫了。当波波记起与乐乐的约定,去找乐乐时,乐乐说:你怎么才来呀,我已经回来了。说着,掉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