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预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业绩预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业绩预告

业绩预告范文1

2017年的业绩预告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业绩预喜成主流。

不过,创业板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市值最大的温氏股份(300498.SZ)预计201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七成以上,那么2017年全年净利润估计难以超过40亿元。而2016年因猪肉、鸡肉价格大涨,温氏股份实现创纪录的118亿元净利润。

目前,166家公司2017年中报业绩修正公告,77家公司净利润增加、占比46.39%,89家公司净利润减少、占比53.61%。亏损变盈利的公司有6家,盈利变亏损的公司有12家。

亏损变盈利各有招

亏损变盈利的公司有6家,其中靠政府补助2家,靠并购重组的1家,其他的,或者因产品价格上涨,或者是销售增加、费用控制。

天山股份(000877.SZ)原预计净利润为-3400万元,修正后盈利2200万元,业绩修正原因是,受市场供需情况影响,公司疆内及华东市场熟料及水泥价格上涨、销量增加,二季度盈利较一季度预计时大幅增加。

再如,齐星铁塔(002359.SZ)原预计净利润为-1500万元至-500万元,修正后盈利2300万元-3100万元,业绩修正原因是,公司于2017年5月办理完成北讯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过户登记手续,合并北讯电信股份有限公司6月份利润导致业绩修正。

扭亏为盈的公司中,南山控股(002314.SZ)最有意思。原预计净利润为-1亿元至-5000万元,修正后盈利1.2亿元至1.4亿元。

不过,南山控股上年同期净利润可是4.13亿元,即使2017年上半年满打满算可以盈利1.4亿元,同比还是暴降66%。从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四季度,每个季度都实现盈利,营业收入最少的一个季度也有6.20亿元。进入2017年,南山控股貌似大变脸,收入下滑,开始亏损。

2015年4月,因注入大股东资产,南山控股成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多元化、集团型企业。交易对方承诺,标的公司2014年、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合计分别不低于4亿元、4亿元、5亿元及2.5亿元。

资产注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012年至2014年,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两度亏损,但在资产注入的当年盈利2.22亿元,扣非净利润2.30亿元,这是2012年以来首次扣非净利润盈利,上市以来首次净利润突破2亿元大关。2016年再接再厉实现扣非净利润5.38亿元。连续三年,标的公司均完成业绩承诺,2017年业绩承诺只有2.5亿元,完成起来应该更加轻松。2017年是业绩承诺的最后一年,而盈利预测还预计2018年、2019年的净利润为2.33亿元、1.20亿元。

2017年上半年不少房地产公司都交出骄人业绩,而南山控股的业绩在2016年已到高点,即使2019年完成1.2亿元净利润,也仅为2016年的24%。当初的重组公告称,本次重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盈利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多价值。但不断下滑的业绩,怎么体现出持续发展的能力,又如何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2016年7月,南山控股公告,拟以发行A股股份换股方式吸收合并深基地B。后者2014年至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13亿元、6.50亿元、6.7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9亿元、9164.49万元、191.81万元,扣非净利润2.20亿元、8309.40万元、-171.86万元。盈利能力持续恶化,投资收益是深基地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投资收益分别占利润总额的32.31%、53.31%、46.69%。深基地2016年末负债总额高达49.3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5.37%。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极低,分别为24.99%、24.95%,说明其自身的还债能力较弱。

在房地产行业发展并不出彩的南山控股又将如何分身玩转物流?

任性补贴助ST公司“还魂”

对一些无法从产品价格暴涨受益的ST公司而言,2017年也许备受煎熬。但一些地方政府岂会袖手旁观?

*ST德力(002571.SZ)已经连续两年亏损,2017年上半年亏损似乎难以避免,公司曾预计亏损2000万元至2500万元。且大股东质押股票频频面临爆仓,曾在6月份号召员工、供应商进行增持,虽然3名员工、4名供应商累计投入193.38万元以表示支持,但依然无法阻止股价继续下跌。

7月14日,*ST德力业绩预告修正公告,2017年上半年,盈利2600万元至3200万元,业绩修正原因,一是公司加大了营销力度;二是本期收到凤阳县政府给予的节能减排专项补贴1777.97万元;纳税奖励2173.90万元;贷款贴息2139.79万元;三是加大了客户回款力度,计提坏账准备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

业绩预告范文2

关键词:业绩预告;制度;质量

一、我国的业绩预告制度

我国业绩预告制度始于1998年,证监会颁布《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发生可能导致连续3年亏损或当年重大亏损的情况”的上市公司做了预告披露规定。

业绩预告的规定在2000年得到进一步完善后,2001年年末,沪深两市交易所分别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1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这一规定将业绩预告政策从单纯的预亏披露扩展到包含预增和预减在内的较为全面的政策体系。2002年,监管部门确立了“前一季度预告后一季度业绩”的预告原则。2006年度起,监管层开始要求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也进行预告,进一步扩大了业绩预告政策的适用范围。

针对年幼的创业板市场,2012年1月创业板公司管理部出台了《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1号: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及其修正》,强调业绩预告的及时性。自该规定颁发,200多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对外进行了业绩预告及业绩快报的披露。

二、业绩预告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公司特征

回顾以往文献,发现大致从行业特征、公司成长性、公司规模、公司盈利能力以及业绩波动性方面考察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

范德玲等(2004),以17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公司规模、盈余业绩对年报中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张宗新,张晓荣等(2005)对108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同样的结论,即公司规模及业绩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正向影响。

(二)公司治理

公司质量特征主要从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持股、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长兼任CEO以及外部董事等方面人手。

Gul和Leung(2004),以小样本的香港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两职”兼任情况及外部董事比例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有负向的影响。Eng和Mak(2003)的研究显示管理者持股比例、外部董事与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负相关。

(三)管理层动机

Skinner(1994),发现诉讼风险的存在会促使管理层披露坏消息。如果有授予管理层股票期权,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操纵盈余预测信息的,授予时会打压股价(Aboody and Kasznik,2000)。

管理层有很多动机比如分析师预测、降低融资成本、避免法律诉讼、内部人交易、股权激励、股票回购等,在以后的研究中,管理层动机对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多的视角。

三、我国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的现状

(一)披露了业绩预告的公司数量

我们对2010年到2011年,两年间,对外披露了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做了统计分析。以披露的业绩预告所属会计年度为时间标准进行区分,发现2010年对外披露了业绩预告的公司有805家,而2011年对外披露业绩预告的公司有863家。2011年比2010年略有增长,但是相对A股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规模,披露了业绩预告公司还未达到50%。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没有对外披露。业绩预告制度对亏损公司,或是业绩变化幅度较大的公司做出了强制性的要求,对其他公司则强调自愿性。

(二)准确度

继续分析业绩预告在精确度方面的表现。在年度业绩预告中披露了预计盈利准确数的上市公司有430多家,该数字还是两年的数据。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定性预告,包括预亏、预减、预盈以及预增等,并未提供准确的预告数字或是增减幅度。这样含糊地披露,虽然对投资者发出了预见性的信息,但却未给出明确或是精确的预告。

(三)披露频率

对2011年的披露频率(次数)做了描述性统计,发现平均值为2.22次,中位数为2次。可以推断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次数过少,如果排除年度预告,这些上市公司仅在中期对外披露一次业绩预告。我国的业绩预告制度模式是,“上一季度预报下一季度,第三季度预告本年度”。而且统计发现对为披露5次以上的上市公司有30多家,也即这些上市公司对已经的业绩预告做出了修正,当然不排除是更准确的预报了盈余,但一部分上市公司修正后的业绩预告跟修正前的预告在盈余方向上大相径庭。

白晓宇(2009)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高水平的信息披露对分析师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缓解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制定业绩预告制度的目的是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以上分析看出,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的质量并不是很高,包括预告精度及披露频率,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并未发挥应有的功效。

四、对策建议

业绩预告的质量高低跟公司的业绩波动情况及公司的成长性密不可分。业绩波动较大的上市公司,业绩预测难度也相应增大,管理层业绩预告的质量比较低。

(一)进一步完善披露要求

进行业绩预告的公司不仅需要披露未来的盈余情况,还需详细说明业绩变化的原因。此外,对业绩预告披露的及时性做进一步的调整,现在创业板市场的相关规定便体现了及时性的要求,除了对中期预报做了最晚时间限定,还对特殊情况作了要求,“在定期报告披露前业绩被提前泄漏,或者因业绩传闻导致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异常波动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披露包括本期相关财务数据在内的业绩快报”。

业绩预告范文3

【关键词】 业绩预告; 预告意愿; 预告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60-04

一、引言

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一种重要的前瞻性信息。我国的业绩预告制度始于1998年,在此之后,业绩预告制度几经修订和完善,直到2006年才基本稳定下来。然而,在业绩预告制度逐步完善的同时,上市公司究竟有没有按照要求预告?其的业绩预告质量如何?本文以河南省上市公司2007―2012年间的业绩预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公司业绩预告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提高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积极性和预告质量。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7―2012年在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6家河南省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其年度业绩预告情况进行研究。业绩预告样本中剔除了内容为“不确定”、“无法预测”等没有提供确切预告的公告。本研究所用的业绩预告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二)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业绩预告意愿、预告偏差和误差、预告及时性和预告精确度等指标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行为进行分析。业绩预告意愿,是指公司是否愿意业绩预告。尽管我国业绩预告制度规定,业绩变化达到一定标准的公司必须业绩预告,但仍有一些公司出现“应预未预”的情况,还有一些不需要业绩预告的公司却自愿了预告。

预告性质是指披露的预告同上年同期业绩相比,是属于“好消息”、“坏消息”还是“不好不坏的消息”。业绩预告偏差,是指公司的预告是高于还是低于公司的实际盈余,即公司的预告是乐观还是悲观。在本文中,业绩预告偏差的计算公式如下:预告偏差=(实际盈余-预期盈余)/实际盈余的绝对值。预告偏差值小于零表示公司预告过于乐观,大于零则表示公司的预告比较保守。业绩预告误差用预告偏差的绝对值衡量,误差值越小,表示预告越准确。

业绩预告及时性用业绩预告披露日和会计年度结束日的间隔天数衡量。间隔天数越多,说明公司业绩预告越早,也就是预告越及时。在本文中,业绩预告按照精确度分为“点预测”、“区间预测”和“最大/最小值预测”。一般认为,“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是比较精确的预测。

三、上市公司业绩预告行为分析

(一)业绩预告意愿

表1对2007―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率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表1显示,从2007到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在110个需要强制性预告的公司-年内,平均预告率达到94.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77.9%);在134个不需要强制性业绩预告的公司-年内,平均预告率达到47.8%,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6.3%)。这说明,河南省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积极性相对较高。表2显示的是2007―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的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河南省上市公司自愿性业绩预告率逐年上升,从2007年的13.3%上升至2012年的73.1%。

(二)业绩预告性质

表3对河南省上市公司2007―2012年业绩预告性质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从2007年到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共了193个业绩预告,其中好消息预告占比60.1%,坏消息占比39.9%。在139个强制性预告中,好消息占比59%;在54个自愿性预告中,好消息的比例更高,为63%。这说明,在自愿披露业绩预告过程中,样本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好消息,从而获得吸引投资者、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股价等好处。

(三)业绩预告偏差和误差

在河南省上市公司的193个预告样本中,包含133个点预测和区间预测,在全国上市公司的6 869个年度预告中,包括4 763个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本文只选取点预测和区间预测计算预告偏差和误差。表4对2007―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偏差值和误差值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表4显示,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平均偏差为0.011,而同期全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偏差为-0.123,这说明总体来看,河南省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更偏保守。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平均误差为0.185,而同期全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误差为0.334,这说明相对而言,河南省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更加准确。

表5是对河南省上市公司2007―2012年业绩预告偏差和误差的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河南省上市公司的坏消息预告比好消息更加保守,但坏消息明显比好消息预告误差更大。另外,表5显示,河南省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业绩预告比强制性预告更乐观,说明自愿业绩预告的公司存在利用其预告来达到抬高股价或者在资本市场争夺资金来源等目的的可能。

(四)业绩预告及时性

表6对2007―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及时性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如表6所示,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平均在会计年度结束前17.71天,小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9.47天),这说明,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及时性相对更差。表7对河南省上市公司2007―2012年业绩预告及时性进行统计。表7显示,相比强制性预告,自愿性预告得更及时,公司在会计年度结束前平均51.96天左右就自愿业绩预告。Kothari,Shu和Wysocki(2009)发现美国上市公司好消息业绩预告比坏消息更及时,即公司管理者会及时地将好消息业绩预告披露出去,而将坏消息延迟到不能再隐瞒的时候才披露。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及时性具有同样的特征,好消息预告在会计年度结束前19.96天,而坏消息在会计年度结束前14.33天。

(五)业绩预告精确度

表8对2007―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精确度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表8显示,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中点预测和区间预测占比68.9%,略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表9对河南省上市公司2007―2012年业绩预告精确度进行统计,表9显示,相对强制性预告,自愿性预告中点预测和区间预测占比更高,为78.8%。一些美国学者(Karamanou和Vafeas,2005;Skinner,1994)发现,相对坏消息,美国上市公司的好消息业绩预告更加精确。但河南省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中,坏消息中的点预测和区间预测占比更高,达到70.1%。

四、总结、分析和政策建议

(一)总结

通过对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意愿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积极性较高,无论是强制性还是自愿性业绩预告,其预告率均高于同期全国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其次,河南省上市公司业绩预告质量较高:相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其业绩预告总体偏向保守,预告准确率更高,但精确度较低,及时性较差。

但河南省上市公司在业绩预告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强制性预告是上市公司根据相关法规必须的信息,或许有的公司存在“不情愿却不得不披露”的情形,因此,相对自愿性预告,河南省上市公司在强制性预告时,其预告误差率更大,披露更不及时,而且精确的预告占比更小。

其次,自愿性预告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相比强制性预告,公司对这类信息披露得更加及时,更加准确;但是这类预告更加乐观,可能是因为公司试图利用乐观的自愿性业绩预告来达到抬高股价、吸引投资者、降低筹资成本的目的。

(二)分析

西方学者Skinner(1994)认为,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行为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

一是法律风险。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业绩预告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但是如果公司没有及时对比较重要的业绩变化预告(尤其是业绩下降的消息),或者业绩预告不够准确而导致投资者受损,公司很可能会被投资者。二是公司自身的声誉。Skinner(1994)认为,如果公司没有及时业绩下降的预告,在业绩公布日很可能令众多投资者受损,从而影响其在证券市场的声誉。

(三)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总结和分析,笔者认为,规范公司业绩预告行为,关键是从法制和声誉两方面增强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制约力,提高其业绩预告的准确度、及时性和精确度。

首先,相关机构如证监会和证交所等单位应完善有关规定,不止要适当加大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违约的行政处罚力度,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执行力度,使所有业绩预告违规公司都能被发现,并且受到相应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对多数试图通过操纵业绩预告来谋利的公司起到威慑作用,保证业绩预告的质量,使业绩预告能够真正对证券市场参与者的相关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其次,相关的行政处罚并不能对所有公司的业绩预告行为起到威慑作用,对于由业绩预告违规而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的,需要考虑诉讼程序。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刑事和民事责任追究制度不够健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公司由于业绩预告违规而被。因此,需要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制度,保证因公司预告违规而受损的投资者能够对违规公司提讼。例如,为了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集体诉讼制度,给遭受损失的中小股东成功提讼提供更多的便利,并且在中小股东胜诉后对违规公司判处巨额赔偿。

最后,除了行政处罚和诉讼这样的惩罚之外,还可以考虑用声誉这种无形却有效的制约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行为进行监管。声誉属于公司的无形资产,建立良好的声誉需要若干年的时间,然而毁坏声誉往往只需一瞬间。证券市场投资者在考虑投资对象的时候,公司的声誉也是其重要依据之一。因此,除了行政处罚和诉讼之外,还可以考虑对业绩预告违规公司实行通报制度,使得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公司违规的前因后果,从而增加预告违规公司的声誉成本。

【参考文献】

[1] Karamanou, I., Vafeas, 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boards, audit committees, and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43(3):453-486.

[2] Soffer, L. C., Thiagarajan, S. R., Walther, B. R. Earnings preannouncement strategie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0,5(1):5-26.

[3] Kothari, S. P., Shu, S., Wysocki, P. D. Do managers withhold bad new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47(1):241-276.

业绩预告范文4

作为A股市场中奶牛存栏量(即养殖场里所养的奶牛数目)最多的乳企,原奶价格的回升,使得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部牧业”,300106.SZ)有了触底回升的机会。

过去几年,受制于国际原奶价格的持续调整,西部牧业的盈利能力也呈现下滑趋势。近日,西部牧业三季度业绩预告称,其净利润将出现大幅下滑,这也会成为自公司上市以来最差的业绩。

西部牧业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是否与原奶行业的调整有关?倘若原奶价格回升,西部牧业是否会在四季度获得转机?布局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能否对其未来业绩增长带来动力?带着这些问题,《投资者报》记者于10月20日在西部牧业的投资者交流平台向其财务总监张予惠和董秘梁雷提问,均得到了相关解答。

上市以来最差业绩预告

10月14日,西部牧业三季度业绩预告称,三季度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01%~386%,亏损金额约为5800万元-5500万元。《投资者报》记者查看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这将是西部牧业自2010年上市以来取得的最差业绩。

究其原因,西部牧业财务总监张予惠对记者表示,主要有三点:一是原奶价格持续低迷,造成养殖企业亏损;二是公司2015年收购伊利乳业新成立的全资子公司西牧乳业,目前正值产品“西悦”的投入期及市场拓展期,销售费用开支较大;三是公司对外投资大,形成较大财务支出压力,造成财务费用大幅增加。

据了解,西部牧业在2014~2015年投资合建了13家专业牛奶养殖公司,这也是造成业绩大幅亏损的原因之一。

根据此前的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仍有9.32亿元短期借款。张予惠对此表示,针对西部牧业的高额短期借款,目前正在通过政策性的中长期贷款及增加融资租赁业务调整融资结构,从而缓解高额短期借款带来的财务压力。

Wind数据统计显示,从1月4日至10月20日,其开盘价为19.79元,收盘价为16.93元。其中,最高价为19.99元,最低价为11.11元,期间的跌幅为15%。由此看出,今年以来西部牧业没能为投资者带来什么收益。那么,接下来公司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回报投资者呢?

张予惠对记者说道:“为了努力提高公司未来的回报能力,公司拟将加快实施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还将在今后采用现金方式让股东获得即期收益。”

未来重点布局奶粉

西部牧业称,在未来的发展中,婴幼儿配方奶粉将成为公司重点打造的板块之一。

今年5月18日,西部牧业获得了新疆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

据了解,目前西部牧业所属的两个乳品生产企业(西牧乳业和花园乳业)均具备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能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西部牧业累计向内地发放婴幼儿配方奶粉约2500余吨。

今年6月初,西牧乳业全新推出因爱宝贝全益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西悦优护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由于西牧乳业还处于前期改造时间过长,仍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可查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花园乳业销售产品共计约为2.8万吨,销售额1.64亿元;2013年,花园乳业销售产品共计约为3.3万吨,销售额2.1亿元;2014年花园乳业销售产品共计约为3.6万吨,销售额2.5亿元。而2015年没有公布具体的销售数据,只是提及增长。

此外,西部牧业也已筹建自己的O2O平台、微商平台等电子商务平台。董秘梁雷告诉记者说:“目前电子商务平台刚开始投入使用,公司正在积极提升电子商务等销售能力。”

国金证券研究报告称,西牧乳业和花园乳业是新疆目前仅有的两家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销售经营许可的本地企业,未来婴幼儿奶粉占比将成为西部牧业下游乳企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四季度或有望扭亏

据悉,8月份全球原料奶环比上涨34%至33.7美元/100公斤,同比增长超40%,已经连续三个月上涨。同时,9月初美国脱脂奶粉、西欧全脂奶粉、大洋洲全脂奶粉保持前几个月的持续上涨态势。而国内方面,去产能化正在加速,原奶价筑底回升的预期较为浓厚。

原奶又称生鲜乳,是乳制品的主要原料,处于整个乳品产业链的上游,决定了乳制品的产品品质及生产成本。按用途分类,原奶可用于制作液态奶及干乳制品。其中,液态奶爆款有巴氏奶、酸奶等;干乳制品包括奶粉、干酪等。

针对原奶价格回升,梁雷对记者表示:“国内原奶价格长期低迷,对我公司养殖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近期国外进口奶粉价格上升,我公司乳制品销售价格出现部分上升,但本地区原奶销售价格还未出现大幅上升。”

然而,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倘若原奶价格回升,西部牧业是否也会随之上调产品价格?对此,梁雷说道:“近期国外进口奶粉价格上升,对公司产品销售价格提升有一定影响,但近期新疆内原奶售价上升尚不明显。”

业绩预告范文5

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创新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招,就业难、难就业等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就业问题,高校如何未雨绸缪,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引领毕业生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更新就业观念,顺利就业,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阶段,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源源不断输入了新鲜血液。例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而2012年则达到650万,是十年前的五倍。这是一笔可观的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却屡屡见报。因此在高校中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创业型人才培养,通过创业促进就业已迫在眉睫。创业教育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迫切需要。

同时,当今的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也悄然发生变化,他们面对就业时不是一味地采取等、要、靠,而是更加注重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获得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有创业欲望的与实际参与创业的人数比例相差非常大。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出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的吻合度不高。只有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要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而重点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

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尚处于发展和研究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最早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但其最初仅限于少数高校举办的一些创业活动上。1999年在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该文件指出:“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召开“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讨会”。同年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并形成了3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即“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

2005年8月,KAB创业教育项目引入我国。KAB创业教育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KAB作为一个成熟的国际创业教育项目,已成为中国创业教育的第一品牌。截至目前,共有24个省份、209所高校参与了KAB创业教育项目。

2010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一些国外教育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比较落后,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水平。

三、基于就业角度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路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和研究创业教育改革措施,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开展创业教育,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结合学科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个过程,提供一定的创业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机会,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要求高校将思想认识上面的高度重视落实到校内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最大程度整合学校的办学资源,加强创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活动更规范科学,提高教学质量。

2、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在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要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强调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学科体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化和养成创新精神。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业教育和加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同时,要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结合,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传统的生产实习、实践等教学安排中间融入创业教育的新元素。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是要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要积极开展理论案例研究,及时反馈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引进企业管理人才,促建创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使学生能系统的接受创业教育。

4、搭建实践平台,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或者就业指导的范畴,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灌输。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仅有课堂理论是不够的,一定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期间的实践主要包括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实践,包括在企业的实践以及一些社会具体工作的实践。

总之,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毛国涛.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0,(3).

业绩预告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企业文化;深度融合;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胡海员(1964-),男,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编号:2010SJD880077)和2011年度江苏省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36-03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高职教育只有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肩负着为食品企业(行业)培养从事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提高这些人员的全面素质离不开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素养这一核心内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是高职食品类专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概况

食品类专业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的主打专业,也是多家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同时也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轻纺食品大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目录内这类专业具体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和粮食工程,在目录外这类专业具体包括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及管理、食品检测及管理、酿酒技术、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乳品工艺、发酵技术、食品工艺与检测、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工艺技术、畜产品加工与检测,合计共19专业。这19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要进入食品企业工作。本文所指的食品企业不仅指从事单一食品生产与营销的中小型食品企业,更多的是指类似卡夫集团、双汇集团、洋河集团、三全集团等具有完整食品产业链的大型食品企业。为了使这些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度融合先进食品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深度融合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背景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职食品类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先进食品企业文化传承的责任,要把为食品企业(行业)培养职业素养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有文化品位的人当作自己的使命。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明确指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阐明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必然性。笔者认为,努力提高食品产业链从业人员的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肩负着为食品产业链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所以说在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中深度融合先进的食品企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深度融合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路径

(一)融合食品企业理念精神,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大多数的食品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要到食品企业就业,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技术的适应问题,还有如何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问题。为此,要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食品企业家、技术大师和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使专业建设指导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食品企业需求,要想更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要融合食品企业理念精神。例如“我们相互信任”、“我们要做主人翁”、“我们力求简洁”、“我们开放,我们包容”、“我们实事求是”、“我们做事理智,也听从内心”、“我们探讨,我们决定、我们实现”是卡夫的七条核心价值观,也是卡夫集团文化的核心部分。作为全球零食领域的强大集团,作为创新、营销、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领先者,卡夫集团倡导把员工看成是一家人,在卡夫食品,没有他们,只有我们。在多次合作的基础上,笔者所在的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抢抓先机,与卡夫食品(苏州)有限公司共办“卡夫”订单班,在“四个合作”中实现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将食品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敬业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融合员工培训类课程,架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架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本着“立足苏北,面向行业,为食品行业及相关产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沿着“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促发展,以特色创名校”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食品产业链,努力做强优势专业群。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食品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在课程体系架构时除了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公共课,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技术、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我们还在人文素质拓展课中融入了优秀食品企业的员工培训类课程,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等,并聘请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总经理助理等管理人士作为这些课程的兼课教师,建构同学们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融合优秀食品企业文化内涵,丰富课堂内容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她建议各类职业学校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校企共建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营造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可见,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合优秀食品企业文化是提高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笔者在讲授《食品质量管理》这门课程时,经常提到禾丰集团的6个“永远不”质量方针,即“永远不采用不合格原料;永远不使用不正常设备;永远不允许不规范操作;永远不生产不达标产品; 永远不忽视不满意客户;永远不容忍不完善服务”。在讲授《食品原料与加工技术》这门课程时,经常提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新希望集团的经营宗旨,“耕者”是指广大的农民朋友,是企业员工,是农牧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耕者谋利”就是帮助农民朋友富起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合作伙伴发展;“食者”就是全国食品消费者,“为食者造福”就是作为肉、蛋、奶食品的制造者和供应商,肩负起历史和社会的责任,让全国人民吃到更多的放心肉、放心奶、放心蛋。

(四)吸纳食品企业元素,重构校园实物文化

高职院校兼有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双重属性。高职院校不能复制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环境模式,要吸纳先进企业文化元素进行实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侧重宿舍、食堂、普通教室、实验实训教室等生活学习场地的建设,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努力营造校园环境的企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

在校园实物景观建设中,可借鉴中大型食品企业建设经验,利用独特的食品雕刻艺术展现高职食品人严苛精准的职业文化素养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文化精神;在学校主干道上创建“企业文化灯箱”,将教学楼群、道路、广场等用食品企业冠名,多方位展示食品企业的价值理念、用人标准、发展趋势等职业内涵;在教室、实验室、实训室悬挂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家寄语、行业成功人士资料、著名食品企业的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等;在阅览室、校史陈列室布置卓越食品行业校友的事迹资料等。

(五)创建“灵活型”订单班,优化班级育人文化

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提出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笔者所构想的“灵活型”订单班可以突破专业、年级和规模的限制,进行灵活组合,学生平时按照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或假期接受企业根据需要设定的集中培训。笔者所在的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就设立了“候鸟型”订单班,以适应食品行业淡旺季明显的特点,即淡季时学生在学校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到旺季时学生在相关企业接受先进企业的生产管理与文化熏陶。“灵活型”订单班既可以满足学校教育的规模化、周期性和标准化需要,又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小批量订制、即时性和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是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与食品企业深度合作的可选之路。

(六)模拟企业真实情景,拓展实习实训文化

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要重视仿真实训环境的营造,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工作氛围,使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体会企业文化的要义。在多次调研蒙牛集团、洋河集团、双汇集团、雨润集团、卡夫、喜之郎等大型食品企业的基础上,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12000平方米的“校中厂”—食品科技园,园中设立了焙烤食品生产车间、乳制品生产车间、肉制品生产车间、饮料生产车间、发酵调味品生产车间、啤酒生产车间、黄酒生产车间、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生产性实训车间,这是目前全国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食品类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在这些生产性实训车间里,不仅学到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真切、客观地感受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环境熏陶,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生产安全的食品,注重遵守规章制度,杜绝非规范性操作,注重清洁卫生,注重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按时就餐、接受消毒等行为细节,增强学生对食品行业的认同感,自觉养成科学文明的工作生活习惯。

(七)集聚多种社会资源,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地方高职院校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以及地方高职院校之间深度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地方高职院校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设置有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食品科学和营养科学方面的专业优势,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与食品企业共同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合作开展食品加工新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营养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食品安全教育,帮助设计营养健康食谱,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八)以活动为载体,深度开展文化交流

一是学校在举办文化活动时,可以邀请若干优秀食品企业到学校进行企业文化展示,向师生传递企业文化的内涵,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二是与食品企业合办文化活动,宣传先进企业文化;三是鼓励、支持食品企业承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命名或冠名活动;四是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食品企业里去,也可以邀请企业到学校来开展企业的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师生到食品企业参观、下厂定点实习等,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校企文体比赛、企业家报告会、学生技能作品汇报展示会、学生生涯规划与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等活动,邀请食品企业界人士走入校园,搭建学校、企业多方位的交流平台。

随着近年来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技术革新的不断加速,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先进食品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办好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同时也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它需要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提炼升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