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钟书杨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钟书杨绛范文1
他说:“我和他一样。”
她答:“我也一样。”
相视一笑后,他们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爱情最初的模样和光芒。
钱锺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钱基博是近代著名的古文家,钱锺书自幼钟情于书,恰恰应和了他的名字。他1932年春考入清华大学,入学前已全校闻名。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钱锺书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年。清华园里流传着这位才子的各种传说,他与、颜毓蘅并称“三杰”。
杨绛也是江苏无锡人。在苏州,杨家也是有名的书香门第,父亲杨荫杭是著名的律师。她的家世背景丝毫不逊于他。
十七岁那年,杨绛高考。那时候,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不巧的是那一年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退而求其次,去了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停课,她毅然放弃了留学的机会,去了清华大学当借读生。
也许是命运的指引,冥冥之中安排了她和他的相逢。后来她母亲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清华大学男多女少,加之杨绛才华出众,她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久就吸引了众多异性的目光。据称:“杨绛肄业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求为偶者七十余人,谑者戏称杨为七十二煞。”
才女手中的橄榄枝并没有垂青于众多追求者中的任何一个,直到他的出现。
1932年3月,在朋友的引荐下她认识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杨绛初次见到他,只觉此人“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压根儿就不是传闻中的翩翩佳公子,与之前的想象相去甚远。然而,在交谈中,钱锺书诙谐的谈吐,机敏的头脑,渊博的学识,还是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就是那么惊鸿一瞥,他却对她念念不忘。他曾在诗歌里追忆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二人虽是擦肩而过,但彼此已心存牵挂。但杨绛听说钱锺书已经订婚,钱锺书更是听说杨绛有了男朋友,双方都开始犹疑,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
再三思量之后,钱锺书决定说清楚,主动给杨绛写信约她见面。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他看到她,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
从此两个人交往频繁。钱锺书是名满清华园的大才子,杨绛的才华并不输于他,两个人同是爱读书不喜忙碌于世俗之事的人,性格上的相似加之文学上的共同追求,使得两人愈加惺惺相惜。
每一个人都是孤单上路的,一生所求,就是能遇到另一个“同类”。
他们并没有急于确定恋爱关系,直到学校放假,后知后觉的两个人才发觉到心里对彼此的深深眷恋。杨绛曾在文章里写道:“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坠入爱河了。”
他们在清华一起度过了一年。1933年夏天,钱锺书毕业。婉拒了校方留校继续攻读硕士的盛情邀请,他回到了父亲执教的光华大学。杨绛还没有毕业,继续留在清华读书。
他离开后,写了许多信给她,几乎是一天一封。 可能是钱锺书写信写得太勤,父亲看出了端倪,有一天,老先生趁他不在,擅自拆了杨绛的回信,展信阅罢,对杨绛大加赞赏。原来那封信是杨绛和钱锺书讨论婚嫁问题,她写道:“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父亲看完,被女方的明理懂事打动,提笔给杨绛回了一封信,郑重其事把儿子托付给她。
他和她正式确定了婚恋关系,双方父母依循旧礼,为两人举办了订婚仪式。
订婚后,钱锺书仍在光华大学授课,杨绛回到清华继续念书。
1935年春,钱锺书参加了教育部公费留学资格考试,顺利拿到了去英国牛津大学进修的名额。消息传来,杨绛极为高兴,她毫不犹豫地中断清华学业,决定陪他远赴海外游学。
那一年7月,他们正式结婚。一个月后,夫妻二人离开江南,从上海起航,乘船去了英国,开始两个人六十多年默然相守的生活。
他在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学位,而她因为文学院的名额已满,做了旁听生,悉心照料他的生活。
让她意外的是,满腹经纶的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拙:他不会系表带,不会系鞋带上的蝴蝶结,甚至连拿筷子也是一手抓……面对这样一个生活上的“低能儿”,杨绛开始学习洗衣做饭,翻墙爬窗,修灯理柜,处理生活里的一切杂事。昔日的大小姐卸下所有的尊宠,甘愿做一个为丈夫洗手做羹汤的“巧妇人”。钱锺书的母亲也夸奖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而钱锺书这位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幼受仆人照料的书生,也开始学着做饭。在杨绛住院生女期间,他亲手炖了一锅鸡汤,还包办了三个人的早餐,据说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老。
细水流长的岁月里,他和她把日子过得既诗情画意,又充满平常人家的烟火味,他们是红尘中的佳偶,也是精神上相通的伴侣。
他在牛津拿到学位之后,他们又一起去了法国巴黎大学念书。一直到1938年秋天,因杨绛的母亲突然离世,他们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到了硝烟弥漫的中国。
回国后,钱锺书在西南联大执教。杨绛为了陪伴悲伤的父亲,带着女儿独自回到上海,任振华分校的校长。
他和她,一个在昆明,一个在上海,战火硝烟中颠沛流离,相互牵挂,各自生活。
一直到1941年,他回到上海,一家三口才再次团聚。不久,日军攻占了上海,振华分校也解散了。为了维持生计,她做了工部局半日小学的代课老师,而他在震旦女子学院授课,还收了两个拜门的学生。她赶很远的路去郊区上课,包揽了一切家务,自己劈木柴,和他一起自制煤饼,他也一再要求震旦给他加课。这期间,他们唯一的女儿得了骨结核,差点死去。
他们彼此支持,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岁月。在后来的采访中,她这样剖白那段日子:“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到委屈。为什么?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爱是什么,爱是恒久忍耐,爱是相互扶持,爱是从彼此的眼中看到希望。
这样困顿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49年战争结束,他们重返清华校园。原以为生活可以就此安定下来,两个人一起安享这静好的岁月,却不曾想被卷入了另一场劫难中。
“”结束,他们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为了弥补浪费掉的光阴,夫妇俩决定什么地方也不去,在家读书写字。两个人把整颗心扑到著书立说上,他先后写出了《管锥编》、《也是集》、《谈艺录》、《七缀集》、《模糊的铜镜》、《槐聚诗存》等一部部经典,这其中也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深不见底的爱。
1994年,钱锺书生病住院,不久,女儿也病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杨绛拖着病弱的身体奔波在两家医院,八十高龄的她经常累得瘫软在椅子上。
她说,她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
1997年,他们唯一的女儿去世。一年后,钱锺书病入膏肓。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轻轻地帮他合上了眼睛,陪伴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静静期待若干年以后的重逢,她相信,在另一个世界,他定会等她。
也许,异类可以瞬间相互吸引,但能够相守下去的,还是同类。
钱钟书杨绛范文2
我曾问杨先生:“您和钱锺书先生从认识到相爱,时间那么短,可算是一见倾心或一见钟情吧。”杨先生答:“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
“1932年3月在清华古月堂门口,我们第一次见面。我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瘦瘦的,书生模样。孙令衔告诉我,他表兄(钱锺书)已与叶恭绰的女儿叶崇范订婚。
我曾听姐姐们说,这位叶小姐皮肤不白,相貌不错,生性很大胆淘气;食量大,所以绰号‘饭桶’(‘崇范’二倒过来)。
“我第一次见到钱锺书时,就想到了这位淘气的‘饭桶’,觉得和眼前这个穿青布大褂,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的书生是不合适的。当时只闪过这个念头而已。”
“你们初次见面后,怎么互相联系的呢?”我问。
“钱锺书见我后,曾写信给我,约在工字厅见面,想和我谈谈。他带我进客厅坐在一张大桌子边上,他要说清一个事实,孙令街所说不实,他并未订婚。孙令街和我一同走回燕京的路上,曾告诉我说:他告诉表兄,我是一的女朋友。所以我说我也并非的女朋友。他说起身体不好,常失眠。我介绍他读OutwittingOurNerves,他介绍我读HenriBergson的Time-andFreeWill。”
“你俩都是无锡人,用家乡话交谈?”我又问。
“大约讲国语,不讲无锡话,没那么亲密。我们只是互相介绍书,通信用英文。那时清华园内有邮筒,信投入邮筒,立刻送入宿舍,通信极便。他的信很勤,越写越勤,一天一封。
钱锺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儿和我的志趣还比较相投,他也常到古月堂约我出去散步。我不走荷塘小路,太窄,只宜亲密的情侣。我们经常到气象台去,气象台宽宽的石阶,可以坐着闲聊。有时我和好友恩钿散步回屋,我就知道屋里桌上准有封信在等我,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爱上他了……
学期终了,锺书要我留校补习一两个月,考入清华研究院,两人就可再同学一年。他放假就回家了,他走了,我很难受,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love了。认识才短短几个月,岂不太造次呢?”
阿季(杨绛原名杨季康)没有钱锺书那么热切,更没有他的急切,她还不想结婚呢。所以,钱锺书要求订婚,阿季写信说,不能接受他的要求。暑假报考清华研究院她还不够格,得加紧准备,留待下年。钱锺书一心想和阿季同学一年,不赞成她本年放弃投考清华研究院,何季无暇申辩、就不理他。钱锺书以为阿季从此不理他了,大伤心,作了许多伤心的诗。他曾用“辛酸一把泪千行”形容此时自己的伤心。《壬申年秋杪杂诗》中,多半是他的伤心诗。现将若干首抄录如下,或许有助于了解和体会年轻的钱锺书此时的心情。
著甚来由又黯然?灯昏茶冷绪相牵;春阳歌曲秋声赋,光景无多复一年。
海客谈瀛路渺漫,罡风弱水到应难,巫山已似神山远,青鸟辛勤枉探看。
颜色依稀寤寐通,久伤沟水各西东;屋梁落月犹惊起,见纵分明梦总空。
良宵苦被睡相谩,猎猎风声恻寒;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
困人节气奈何天,泥煞衾函梦不圆,苦雨泼寒宵似水,百虫声里怯孤眠。
峥嵘万象付雕搜,呕出心肝方教休,春有春愁秋有病,等闲白了少年头。
“钱先生当时这样伤心,您就一点儿无动于衷吗?”我又问杨先生。“我虽然不写信,还是很想念的。恩钿知钱锺书伤心,劝他再给我写信。他写得很诚恳,我很感动,就又和他通信了。”
我们仨
婚后钱锺书和阿季同赴英国留学。一年后,阿季怀孕了,锤书的潜心研读并没有影响他对怀上孩子的阿季格外关心和体贴。锺书开始学做家务,分担一些劳动之余,也说点儿痴话;他对阿季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就像你这样的。”
1937年春,锺书早早就到牛津妇产医院为阿季定下房间,预约接生大夫。
女院长问:“要女大夫?”
锺书答:“要最好的。”
5月18日清晨,分娩有迹象了,锺书忙陪阿季乘了汽车住进医院。19日,阿季竭尽全身力气也无法使婴儿出生,医生不得已对阿季施了麻醉,用产钳把婴儿夹了出来。可能大夫的产钳夹红了婴儿的脸,她感到委屈,哭得特响。护士们因她啼声洪亮,称她MissSingHigh;阿季后来为女儿译意为“高歌小姐”,译音为“星海小姐”。
不过此时阿季因为用力过度又施了麻药,全身疼痛,昏昏欲睡,什么也顾不上。可怜锺书这天来看阿季4次,公交车不能到达,他步行来回。上午他来,知道得了一个女儿,正合他的心意。想看望阿季,医院不准许。第二次来,知道阿季麻醉还没醒来。第三次见到了阿季,昏昏地睡,无力说话。下午茶过后,锺书又来,阿季已醒过来,得知他已来回走了7趟,怕他累坏,让他坐汽车回去。
护士特为锺书把娃娃从婴儿室抱出来给爸爸看。锺书看了又看,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阿季记住了锺书的“欢迎辞”,女儿长大后,阿季把爸爸的“欢迎辞”告诉女儿,她很感激。
女儿懂事后,每逢生日,爸爸也总要说,这是“母难之日”。锺书没要第二个孩子,他曾很认真地对阿季说,我们如再生一个孩子比阿圆好,而喜欢那个孩子,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除了对女儿的用情专一,其中是否也包含不忍阿季再受生育的艰难和痛苦呢?
阿季体弱难产,几乎是在医院坐完的“月子”。她向护士学会了给婴儿洗澡、穿衣、换尿布。
这段时间,锺书一个人在家过日子也真是不容易。常不经意闯些小祸,用他自己的话说,“又做坏事了”。
钱钟书杨绛范文3
一、吃透教材,为教学创设生活情境
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用生活中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教学“简均数”时,我从我们学校用水情况入手设计问题。出自学校用水统计表:
月份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吨数
2020
2100
2120
提问:①前3个月的平均用水量是多少?你从表中前三个数据上发现了什么?②如果学校要使前四个月的用水量不超过8000吨,12月份的用水量是多少呢?由于讲的是自己学校的情况,学生倍感亲切,于是大家列式(2020+2100+2120)÷3=2100(吨)。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发现:我校用水量太大了,而且一个月比一个月多,应该节约用水。于是我叫同学们解答1:2月份的用水量是多少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我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所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1、让数学走入生活,使数学问题演变为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如:小明要买5kg大米,可身边没有秤,只有能装15kg和10kg大米的两个桶,你有什么办法卖给小明5kg大米?用15kg和10kg的桶可以卖多少不同斤两的米呢?学生思考解答:第一问:15-10=5(kg);第二问:除了可以买5kg的米,还可以买10kg、15+10=25(kg)、10×2=20(kg)、15×2=30(kg)……同学们讨论发现:没有用秤称,照样能够量出米的很多不同重量,我立即启发:“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身边有很多东西可以拿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如我们可以用尺子测量桌子,还可以用绳子、手、铅笔盒、图本等好多东西来测量桌子的。同学们找到了不少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东西,如有体积标注的密封盒、标有ml的饮料瓶……
2、让每一个生活问题都能变成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桔子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6个桔子,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桔子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了3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桔子,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桔子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桔子。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3、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10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6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百分之十。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1:按每张10元购买,要花10×37=370元。
方法2: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60+10×7=250(元)。
方法3:买4张团体票,只花60×4=240(元)。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优化意识,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水平。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的家庭人口,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
钱钟书杨绛范文4
但有没有想过,凭什么男人就要做女人的宿主,任你贪得无厌地吃干抹净?
不久前过世的杨绛,恰恰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对于杨绛最好的注解,不是什么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也不是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应该是一个“老妈子”。
杨绛在回忆钱钟书的作品《我们仨》里是这样描述他的:
他会半夜里起来帮自己的猫打架,还多次打了林徽因的猫而伤了两家和气;
他会每天晚上把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是砚台、毛笔藏进女儿的被窝,还想把扫帚、畚箕也塞进去;
他会趁妻子、女儿熟睡的时候用墨汁给她们画鬼脸……
面对这样一个心智有些不成熟的爱人,杨绛快速成长为钱钟书的“老妈子”,照顾他的衣食住行。
很多人为杨绛的牺牲感到不值。
杨绛成名比钱钟书早,家里又是无锡书香门弟,父亲曾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过的本应是白富美的生活。而且,她是个高材生,从小到大读的都是启明、振华、清华这样的好学校,谁知最后给钱钟书家做了不花钱的“老妈子”,辜负了自己的才华。
文化圈里都称钱钟书为“杨绛的丈夫”,但杨绛始终认为老公所从事的事业更有价值。
为了全力支持老公,她辞掉女佣节省开销,千金大小姐亲自洗手做羹汤。劈柴时被木柴扎破手,做饭时被烫出了泡,却无半点怨言。钱钟书几乎被她“惯”坏了!
我们总是以门当户对的标准来衡量两个人配不配。钱钟书最后写出了《围城》《谈艺录》《管锥篇》这样的名作,我们就觉得他配得起杨绛。然而,就算钱钟书最后没有成功,对杨绛来说又有什么分别呢?她爱的是这个人,不是要分享他的胜利果实。
今天,我们在杨绛去世后,讨论她的爱情。我们向来反感女人给男人当老妈子,为什么会欣赏杨绛这样爱着钱钟书?其实,我们反感的是给不愿意成长的自私小男人当“老妈子”。杨绛这样的老妈子,明明是在把丈夫培养成一件“艺术品”,享受大作出在自己手中的成就感。
钱钟书并不是自私的小男人,他对杨绛的付出是有所回应的。
出身在重男轻女的旧式家庭的他,为杨绛学划火柴、学蒸年糕;杨绛生了钱瑗之后,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她吃;他怕杨绛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虽然洗得一塌糊涂;他知道杨绛上街买菜难为情,一向孤僻的他陪她去逛菜市场,有说有笑地买菜……
这不正是一个理想丈夫该有的模样吗?
钱钟书杨绛范文5
“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她是来自民国的才女,上世纪40年代上海很火的戏剧都出自她之手;她是新世纪的文学大家,男女老少都爱读她的文集、名句;她也是为数不多的、被尊称为“先生”的杰出女性。
杨绛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现代作家钱钟书的妻子。
时光退回到几十年前,杨绛初见钱钟书时,只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彼此竟相互难忘。后来两人见面后,钱钟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两人就这样慢慢来往,最后走到一起。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杨绛随之从大小姐过渡到了“老妈子”,干粗活,下厨房。她并不感觉委屈,因为她爱丈夫,胜过自己。
今年杨绛105岁了,身体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她有着什么独特的长寿秘诀吗?
纵观杨绛的百岁长寿经,正应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1、心胸开阔,知足常乐
杨绛笔健高寿,这得益于她达观的人生境界。百年来,她经历过很多人世变故、天灾人祸,如老年女儿病逝、丈夫去世。但她却总能本着一份处乱不惊的乐观心态安然度过。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她认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2、淡泊宁静,童心未泯
杨绛的一生,低调是出了名的。她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还常和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的两个孙女一起玩,耐心地给她们讲童话故事;和她们一起玩电动玩具,一起玩“挑绳”……如此高寿的杨绛真是童心未泯,一片天真。
3、投入写作,全然忘我
丈夫钱钟书离世,杨绛的痛楚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半年之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翻译外国著作,她“试图做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呢!”其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时隔四年后,96岁的杨绛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走到人生边上,她愈战愈勇,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今年面世……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
杨绛的写作,果真如她自己所说,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此,全身心地投入超然忘我的境界,烦恼也就无从生起了。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和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她为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4、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杨绛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因此体检各项指标都合格,就是血脂偏低。
她经常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黑木耳,以保持骨骼硬朗。现在的她还能弯腰两手着地,这是许多人难以达到的。
钱钟书杨绛范文6
【关键词】阅读;人物传记;方法
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王肖潇 田亮
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年的地方。院子外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岁的杨绛静悄悄隐身在一片喧闹中。
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近来,邻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杨绛,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钟书的任何冒犯。去年,她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钟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4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20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
还有一件事,杨绛已坚持13年。2001年,她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书,将钱锺书和她当年上半年所获稿酬72万元及其后他们发表作品获得的报酬,全部捐献给母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爱好读书的清寒子弟完成学业。随着钱、杨稿酬的不断累积,“目前本金达到1400万元”。而且,杨绛还会和获得奖学金的“小友”“读书的种子”见面聚谈。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1938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锺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锺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天之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锺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 归国后,抗战、内战、“”、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见识。
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一部分人在利诱之下做了汉奸,另一部分坚持抗日的,过着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前者杨绛绝不会做,后者杨绛又不能做。钱钟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钟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她当过中学校长,给富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后来,日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立即辞职,跟随几个朋友创作剧本,解决家里营生。
为支持钱钟书的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又辞掉女佣节省开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灶下婢”。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少了,又不经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的衣服。钱钟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后来,公公病重,问婆婆:“我死后,你跟谁过?”婆婆说:“跟季康(杨绛字季康)过。”杨绛之贤,由此可见一斑。
1998年12月19日凌晨,钱钟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钱钟书已经合上一只眼,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轻轻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如今,“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着原文译,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2000年,中译本《斐多》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之后,在那张钱钟书曾伏案工作的写字台上,杨绛完成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2003年出版3卷《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2011年出版20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现在,还有100多册外文笔记等待整理出版。一位103岁的老人,仍在坚韧地、静默地“打扫现场”。
(节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阅读指津】阅读人物传记一定要明确写作对象,理清行文思路。为某个人物立传,说明传主有可“传”之处,总的来说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功业成就与人格品质。因而,不少传记就从这两方面来记叙传主事迹,刻画人形象。但是,我们发现伟大的人物往往都是二者兼具的,因为任何成就的取得常常源于优秀的品质与习惯,高尚的人格与品质会铸就人生的辉煌。而一个人的思想人格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生活经历、成长坏境、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还有不少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纲,截取传主人生经历中的几个关键时期的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但是,这篇传记似乎摈弃了常规的写作思路,而有其内在的行文线索。
那么如何把握此类传记的行文思路呢?必须回到传记的根本――“人”,即传主身上来。人物传记无论是写成就,还是叙人生,归根结底都是要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因而所选材料也必然为表现其精神世界服务,可以说抓住了作者对传主精神世界的定位评价,就抓住了文本的纲领。本篇标题“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就是作者给予杨绛先生高度的评价,正是全文的纲领。这个标题有两层含义:一杨绛先生是一位隐士,二她为这个时代所惦记。全文正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一突出杨绛先生之“隐”,二突出杨绛先生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段开篇点题,引用东坡之语,古今辉映,点出杨绛先生“万人如海一身藏”,静悄悄隐身在一片喧闹中,大有“大隐隐于世”的味道。
第二段进一步交代杨绛先生的“隐”不是因为年事高,而是一种人生常态,人生追求。同时和当今社会那些热衷于功名的所谓“专家”进行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她的这种“隐”在这个浮躁喧闹的功利化社会尤显弥足珍贵,因而最为人惦记。
三、四段看似与“隐”有矛盾之处,实则匠心独运,此处也很可能是阅读考查的重点。这两段是很有必要的交代,恰恰让传主人物形象更丰满。它让我们看到先生的隐是低调,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拍卖公司的叫板则是不容对丈夫钱钟书的冒犯,是对假与恶的抗争;长达十几年的捐款资助以及对文学“小友”栽培呵护则是善的传递,文化的传承。在当前这个社会,人心浮躁,很多学者稍有一点名气就置身于各种社交场合,置学问于不顾,而杨绛先生看淡功名利禄,坚守自己内心的追求,一心投入学问之中;当下知识分子,大多明哲保身,不能勇敢站出来向恶人丑事宣战,而杨绛先生义无反顾向与假与恶作斗争,传播真善美。无论先生的“隐”还是“不隐”都体现的是对道德、对文化的坚守,这就是一个有良知的知R分子人格的坚守与抗争。无论先生的“隐”还是“不隐”都在静悄悄的影响这个世界,影响这个时代。
后面几段主要围绕先生的“不晕船”生活哲学与智慧,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先生的“隐”。杨绛先生既能隐于环境,适应环境,又能坚持自己的气节与操守;既能隐于丈夫身后,甘做“灶下婢”,又能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晚年丈夫离世,先生闭门谢客,孑然一人,隐于翻译作品、整理丈夫遗作之中,用最难的学问,忘记最深的痛苦。
杨绛先生一生在文学史上的成就绝不容忽视,可本文不谈成就,以一“隐”字统领全文。我们抓住了标题,抓住了“隐”字,就抓住了线索,就找到了破解本文的密码。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筛选事迹、概括传主形象都不是难事,而在结构、内容安排上的鉴赏难点也迎刃而解。
总之,一个“隐”字,就是杨绛先生的精神实质,它活画出先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坚守气节,坚守文化,坚守良知,传递真善美的“隐士”形象。这样的隐士在这个时代最让人惦记!
作者简介:程晓蓉(1975-),女,汉族,湖北省远安县人,高中语文高级教师,单位: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