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匆匆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匆匆课文范文1
我们只是一些匆匆过客
我们只是一些忙着赶路
忙着逃避的过客
从来都不会停下脚步
去珍惜所拥有的幸福
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时候
当暴风雨毫无征兆来临时
其实
我们已经错过了一个有一个驿站
我们都不属于彼此
鱼儿不属于天空
飞鸟不属于大海
蝴蝶再美
始终飞不过海洋
就像我们
始终走不到一起
我们只能站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徘徊
在地上画了一个有一个圈圈
一起坚守着最初的承诺
渐渐的明白了
是自己的永远不会被抢走
不属于自己的永远不会得到
看着距离变大而无动于衷
等待天使的来临
时间的流逝没有冲淡那些美好
我们只是过客
匆匆的无法看清彼此的过客
一切的美好
将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
人的一生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
与最遥远的距离
这样才会有意义
即便
我们的未来
将用为追捧的代名词
也要相信自己
相信未来
匆匆课文范文2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14・江西卷第14题第1问)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⑴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解析】这首诗歌虽然是选自课外,但提问转向了课内,是打通课内课外的一道好题,它测试的完全是考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四子侍坐》。《四子侍坐》这篇课文既在高中必修课本中出现过,也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出现过,考生对之应该是不陌生的,是比较熟悉的。如果认真学好了课文,回答这一问是非常轻松的。
【参考答案】《论语》或《四子侍坐》
例二,“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2014・北京卷第7题第2问)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析】本题虽然是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但也直接牵连着课文内容。对于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名句,和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名句,初中、高中课本里均学习过,是不陌生的。“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也同样运用了互文手法。采用互文手法的诗句还有,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水村山郭酒旗风”“栗深林兮惊层巅”。
【参考答案】A
例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2014・福建卷第6题第2问)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⑵“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一看见“月出惊山鸟”,就知道是出自课文的。课外的知识和课内的联系起来考查,解答这样的高考题是一定要首先熟悉课内知识的。“惊”的起因各自是“云”与“月”。起因不同,但两句的表达效果是相同的,都是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幽雅。联系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这就是学好课文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 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例四,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014・天津卷第5题)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 ②班固 ③屈原 ④苏轼
B①韩愈 ②司马迁 ③屈原 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 ②司马迁 ③贾谊 ④苏轼
D①欧阳修 ②班固 ③贾谊 ④李清照
【解析】对于以上四位作家、诗人,在初中、高中课本里多次接触过,多次学习过他们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说的是韩愈;“幽而发愤著成信史”,说的是司马迁受到宫刑而发愤著成《史记》;“九歌”,是指屈原的《九歌》诗作;而女词人,无疑就是指李清照了。只要平时认真学课文,这些知识是一定知晓的。
【参考答案】B
例五,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2014・江苏卷第25题第2问)
【解析】鲁迅先生的《故乡》,是课本里的重点文章,老师一般都会着重讲解的,同学们一定印象深刻。当然,这个高考题所设计的问题,引申一步,需要思考两句话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一看就知道是前后不一、前后矛盾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前后不一、前后矛盾的心态呢?当然是作家自身的问题,可能是作家思想迷惘、迷茫等等原因吧。
【参考答案】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
在高考语文卷中,这样的考题是非常多的,在这里只是罗列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据此说明,要答好高考题,一定要学习课文,熟悉课文。
匆匆课文范文3
一、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时文思枯涩,无话可说,于是胡编乱造,产生了令人生厌的“假、大、空”的文章。其实,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在学习课文中或者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练笔,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习作训练。
在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到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出女娲是怎样找五彩石的。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练笔,要求学生就“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写几句话。有的学生写:“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来到枫树林里,在每一颗树底下仔细地寻找,终于在一堆石头中找到了一块红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历尽千辛万苦,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大海边。她毫不犹豫地潜入海底,越潜越深,水的压力使她的耳朵嗡嗡直响,但她依然不放弃,就在海底最深处,她看到了一块块蓝颜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就小心翼翼地游过去拿了。”……在小练笔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而且女娲的形象也更丰满、更高大了。
实践证明,从课文中挖掘素材,充分挖掘文中的略点、隐点和续点,进行习作训练,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对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
二、从课文中习得技巧,及时迁移
每篇课文各有各的闪光点,或文章结构巧妙,或修辞手法恰当,或精当剪裁……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只要把握其中一点,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技巧。
“翠鸟”第一自然段这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本段从“颜色”“体态”两个方面详细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尤其是段中运用形象的比喻,不仅突出翠鸟羽毛颜色的鲜艳,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这一精彩的片段,是极好的仿写范例。在教学“翠鸟”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边默读边观察图,思考本段描写翠鸟哪几个方面的外貌特征(爪子、羽毛、眼睛、嘴);其次,指导学生默读课文,逐句与图对照,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抓住了翠鸟外形的颜色和样子,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再次,我让学生将课文的比喻句换成陈述句并进行比较,体会用比喻句的优点;最后,引导学生懂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翠鸟外形的:整体顺序是从下往上,先写爪子,再写羽毛,最后写眼睛和长嘴。局部写羽毛的顺序是从上到下,先写头上,再写背上,最后写腹部。还让学生明白翠鸟的外形与翠鸟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外形的这种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敏捷、迅速。
通过对翠鸟外形描写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言之有序”及“言之有物”。与此同时,我还出示了小白兔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学生互评及互相补充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形象。这样,有了说的铺垫,再让学生写,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还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三、从课文中仿写语言,增加文采
学生阅读面较狭窄,平时积累的词汇较少,写起作文来语言干巴,味同嚼蜡,无法激起读者的兴趣。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如果在教学中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一定能增添学生的作文文采。
“火烧云”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匆匆课文范文4
Abstract: Dozing is normal around the world, but few countries like the Japanese doze whether in a crowded tram or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meetings. We all know Japan is a hard-working nation and even fatigue. However, are dozing Japanese hardworking? Why do Japanese love dozing? What does the Japanese sleep away? This paper analyzes Japanese social culture hidden from the dozing.
关键词: 勤劳;睡眠不足;加班;网络
Key words: diligent;lack of sleep;overtime work;net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36-02
0引言
“我的梦想就是每天睡到自然醒!”这是日本上班族的心声,据调查,二三十多岁的上班族,男人每天睡6小时,女人每天睡5小时48分。睡眠不足、睡眼惺松变成日本上班族的共同特征,所以电车里看报的越来越少,睡觉的越来越多。坐着睡的,站着睡的,日本人大概是世界上睡觉技术最高超的国家。难道日本人真的就那么困吗?据统计,日本人的睡眠时间在全世界是最短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夺走了日本人的睡眠呢?
1日本人真的困吗?
1.1 为了缓解睡眠不足的打瞌睡据NHK国民生活时间调查显示,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从1970年到2000年,呈大幅减少的趋势。但是,睡眠时间缩短,并非因为劳动时间延长了,而是因为1990年开始的周休两日的实施,周六的劳动时间分配到平日里,结果导致夜间的活动时间被分割到工作中去了。据问卷调查很多日本人回答:因为工作疲劳或睡眠不足等原因,经常在电车上打瞌睡。通勤时间长,属于非生产时间,很多人认为在公共交通上打瞌睡是有效利用时间的好方法,而把通勤途中的打瞌睡当作是补充睡眠的日课。但是,单把睡眠不足当作打瞌睡的原因显得有点牵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应该在全世界普及打瞌睡了。
1.2 历史上打瞌睡的习惯调查近代以前的文献显示,午睡、打瞌睡的习惯,在平安时代、镰仓时代以及江户时代都已经在所有的阶层普及了。也就是说,打瞌睡并不是繁忙的现代社会的产物。其中平安贵族打瞌睡的习惯决不是规定的。据说光源氏和友人在娱乐过程中打瞌睡。阿者梨(天台宗真言宗的僧人)在灵前守夜过程中打瞌睡。在镰仓时代的《石山寺缘起绘卷》里的一幅画很有意思(这是根据藤原道纲之母写的《蜻蛉日记》中记载的一个场景画的):大白天里,在很大的廊檐下两个男侍卫和一个女仆坐着打瞌睡。这样看来,日本无论古代还是现在,与工作量、睡眠时间不足等没有关系,人们认为只要觉得有必要随时打瞌睡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1.3 社会隐身衣除了有意识的打瞌睡和无意识的打瞌睡外,还有一种打瞌睡的方式,就是装作睡觉的样子闭着眼睛的“假寐”。从打瞌睡的社会功能来分析,假寐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是不是真的在睡觉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在场的人认为你在睡觉。在公共场合睡觉,闭上眼睛就可以让自己远离社会生活,或者说是有“不在社会上”这样重要的功能――眼不见心不烦。有人把这个叫做“社会隐身衣”。例如:在电车或者公共汽车上,有老人或者孕妇上车了,应该让座。但是,如果闭上眼睛的话,即逃离了社会性,所以就不会卷入相关的事情中。有趣的是,东京的地铁“礼貌宣传海报设计比赛”中,针对在车内假寐,呼吁给老人让座的作品取得了第一名。可见,假寐的人还是很多的。在远距离的交通工具上,特别是有指定席的时候,给人让座的道德压力要小些。但是担心旁边的乘客搭话造成麻烦(有时候甚至是好几个小时),所以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避开这些事情,立即制造个人空间,确保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打瞌睡也是逃避社会义务的很方便的“隐身衣”。
1.4 打瞌睡与勤劳正如前面所讲到的,打瞌睡是缓解睡眠不足的手段,也是劳动过度的证据。勤劳是评价很高的美德,特别是日本人比其他国家更勤劳好像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日本与欧洲在勤劳上所包含的意义不同。在欧洲,主要以工作的结果来评价是否勤劳。而在日本,则是怎么卖力地来做交给的工作,也就是看你的努力程度来评价勤劳。换言之,欧洲重视输出,日本重视输入。在日本,长时间留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到筋疲力尽为止被认为是勤劳。正因为如此,虽然工作中打瞌睡是被禁止的,但是如果谁疲劳至极睡着了很多日本人还是可以理解的。由于疲劳而打瞌睡,是让自己勤劳的品质赢得社会认可的很好的手段。而且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很适合日本的美学。在出席会议、听演讲或者其他类似的活动时也是一样,努力的过程比努力的结果受到更高的评价。有人说“日本人有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
2是什么夺走了日本人的睡眠?
2.1 认真根据统计资料(中国的统计资料是大中城市居民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为8小时37分,而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4分,中国人竟比日本人每天多睡一个多小时。美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为8小时18分,英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为8小时30分,都与中国人的睡眠时间差不多。看来不是中国人睡的太多了,而是日本人睡的太少了。
日本人为什么睡得这么少呢?中国人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是5小时44分,日本人是6小时16分,中国人每天平均比日本人少工作32分;中国人每天干家务事的平均时间为2小时21分,日本人为2小时42分,中国人每天平均比日本人少干21分钟的家务事。日本家庭的电气化程度比中国高得多,日本商场也大量出售简单加热就可以吃的半成品饭菜,按道理日本人做家务应该比中国人花费时间更少才对,可为什么日本人做家务的时间反而更多呢?原来日本人做事格外认真。比如吃完饭后洗碗,中国人大多简单地冲一冲、涮一涮完事,而日本人不仅每个碗碟都认真洗过,还要擦干摆好。由于擦桌子扫地这样的简单家务事日本人干起来都很认真,每做一件事所花费的时间都比中国人长,因此日本人做家务的时间就长了。同样日本人上班工作更是格外认真,中国人一小时干完的工作,日本人往往就要干一个半小时,日本人的认真态度把自己搞得整天十分忙碌,自然不得不压缩睡眠时间来应付。可以说日本人的睡眠不足,其实是做事过分认真的性格所造成的。
2.2 裁员压力过大,主动加班“假”忙碌在日本,下班不走,自觉泡在公司里加班,曾经是一种十分推崇的企业文化。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人力机械化等原因,日本企业中存在大量职务危机感的员工。他们或者由于年龄等原因无法熟练使用新技术,或者年轻缺乏资历,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始终处于担心失去工作的焦虑之中。他们对加班不敢拒绝,而且往往会主动寻找加班的机会,以便通过工作证明自己在公司里的价值,来避免失去工作的命运,加班成为他们心理安慰和维护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努力。在日本的公司中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上司没有走,下属就没有先下班的道理。无论工作是否紧急,都在座位上做出一副努力工作的样子。以前,日立的员工考评,主要依据的是员工的工作态度而不是业绩,而加班恰恰是工作态度的一个明显体现。最近几年,公司进行变革,考核员工改成了60%看态度,40%看业绩,态度依然是评判一个员工称职与否的关键要素。所以说日本人对工作,与其说是拼命,还不如说是要造成拼命的印象。不加班说明在公司里不受重视,饭碗岌岌可危,回到家老婆会担心,在家人面前很没面子。所以,索性耗在公司,装出一副忙碌的样子。
2.3 社交活动占用了很多休息时间虽然日本的大多数公司是朝九晚五的周休两日的工作制度,但是真正下午5点就下班的几乎没有。加班到很晚后还要和同事们一起去喝酒(日本集团主义强,和大家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处世方式,如果不去会受到集团排挤),往往回到家已经是23点左右了。据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白书平成19年版》统计表明,东京的父母61.5%的人是在20点以后回家,其中22点以后回家的占39.7%,0点以后回家的占9.2%,可以说东京的公司职员是全世界回家最晚的。再洗洗泡泡,上床睡觉也就差不多凌晨1、2点了。由于公司离家远,早上又不得不早起去赶拥挤的电车。坐电车时,常常有人熟睡地靠在邻座客人身上,或是睡得口水都流出来等等,睡觉的脑波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看到车厢里很多人睡觉就不足为怪了。
2.4 网络与“扒金库”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2008年3月做了“日本人的资讯行动调查”,发现最近让大家睡眠越来越不足的一个元凶是互联网。如今日本的网络人口已达到25%,生活形态随之大为改变,其中有1/3的人睡眠时间减少,另有1/3的人看电视时间减少,有1/4的人是打电话的时间减少。很多日本人喜欢通宵娱乐,还有一部分人通宵上网购物、聊天、打游戏使睡眠得不到充分保证。
还有一个大量吞噬日本人休息时间的就是在日本经久不衰的灰色产业――パチンコ(音译为“扒金库”)。无论男女老少都热衷于这种赌博娱乐,有的人经常通宵达旦地泡在那里,把日本人的勤劳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这般,疲劳过度,睡眠不足也是理所当然了。2006年10月总务省统计局《社会生活基本调查》日本都道府县各地“扒金库”人口比例,全国平均是11.8%,其中鹿儿岛县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15.4%,东京的比例相对较低是9.8%,主要是因为东京其他娱乐项目的人口很多。另外,总务省统计局《服务业基本调查》(2004年3月)显示,日本“扒金库”的收入额1989年是15.3兆日元,而1994年达到30.5兆日元,后来受泡沫经济影响,稍有回落,但是2004年仍然达到了27.6兆日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扒金库不仅扒掉了日本人的金库,也同时扒掉了日本人的睡眠。
日本是个勤劳甚至“过劳”的民族,以至于日本人在解释“过劳死”一词时不无自嘲地说:“在外国人眼里,过劳死是日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日本人爱打瞌睡除了与自古以来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外,还与社会的个人的因素有关。爱打瞌睡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反映了诸多社会问题,要想减少这种现象,需要日本全社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白书平成19年版,2007.
[2]日本人工作压力确实大.新世纪周刊,2007年04月19日.
匆匆课文范文5
话要从沙皇俄国说起,那时乌克兰和俄罗斯还是一个地方。好些作家是那里的人,但当时不叫乌克兰作家,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是果戈理。他是乌克兰人,有波兰血统,但主要文学活动是在今天俄罗斯的地界,现在乌克兰和俄罗斯还在争到底他算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作家。
有两个概念,凡是关于“小俄罗斯”的,还有关于“哥萨克”的,都是写乌克兰的。哥萨克不是一个种族,而是一种人,从事一种职业或者具有一种生活习惯的人,骑马、剽悍、爱打仗。乌克兰这个地方,总是牵涉到和俄罗斯的关系、和波兰的关系。那个地方发生过多次战争,很多作品都写哥萨克人的英勇豪壮。可以说,乌克兰人曾有那么一种精神,从文学作品里能体现出来。
这个书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其他还有很多。总的来说,这些小说都牵涉到几场战争:俄国和波兰的战争,苏联的内战,还有卫国战争。核心的题目就是“哥萨克”。从文学上看,似乎乌克兰最重要的事件是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那段时期。俄国沙皇曾用哥萨克人当兵,在内战中,大部分哥萨克人偏向白军,小部分偏向,侧重写这边的,代表作品有《红色骑兵军》;侧重写白军这边的,有《白卫军》和《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苦难的历程》里描写过的彼得留拉、马赫诺,都是白军首领,当时是作为坏人来写的,但现在在乌克兰对他们恐怕就是另外一种看法了。历史是很复杂的,过去以红白分界,现在未必对了。
在这些作品中,有乌克兰人写乌克兰的,有非乌克兰人写乌克兰的。谁是真的乌克兰人,未必说得清。果戈理是有波兰血统的乌克兰人,柯罗连科、谢甫琴科、冈察尔是乌克兰人,布尔加科夫生于基辅,阿赫玛托娃生于敖德萨,这都是乌克兰的地方,但他们都是俄罗斯人。这些作家中,谢甫琴科是地地道道的乌克兰诗人,其他就有点难以断言了。
我们列的书单,其实是写乌克兰或与乌克兰相关的文学作品。这里要注意三点:
第一,这些作品多半是围绕哥萨克来写的。假如从“乌克兰”中去除了“哥萨克”,那么好像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匆匆课文范文6
偌大的厅堂,布满青纱白幔,灵堂前青烟弥漫,外公的照片就挂在最醒目的地方,笑着。外公今年九十多了,那爬满皱纹的脸上,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外公的前半生很是劳苦,家里有一群孩子要拉扯,从十几岁开始,凡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所可以干的,能干的,他都干,上山入海,无所不做。后来,几个儿女长大,嫁的嫁,娶的娶,他劳碌了大半辈子,直到六七十岁,走不动了,才得以安享晚年……
这就是外公在我脑海里的全部印象,是平时偶尔从妈妈的唠叨里听来的。外公,对我来说,近乎只是一个概念,因为我拥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从小玩着长大,在我的生活里,外公的角色基本上是缺失的。
慢慢地,孩子们个个都长大了,外公也逐渐衰弱,老去。他的晚年没得什么老人病、富贵病,感冒咳嗽也少,最后的几年时光,还是过得轻松自在的。简单的人生中,没有太多的波折,历史的变迁,在这个平凡的老人身上,几乎找不到痕迹。他就这么睡着,睡着,躺在床上,睡过去了,没有痛苦,也没有未了的夙愿,走了。
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寿终正寝吧。是他的福气。也是晚辈的福气。
因此,外公的去世,在我看来,好象并不是太大的悲伤……
音乐起,妈妈说要起身了,儿孙子女们要绕外公的棺材转圈,送他最后一程。于是,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一圈披麻带孝的,开始绕着转……
鞭炮声,吹打声,哭声,围观的议论声,齐响……
好熟悉的场面……
记得五六年前,是我大二那年,我赶来参加奶奶的葬礼。当晚,来到灵堂,看着奶奶表情安详地躺在冰柜里,我没有恐惧,伫立许久,那一刻,心里出奇得平静。
生与死,一直是困扰每个活着的人的精神枷锁,一辈子该怎么过?生或死,到底该怎么对待?史铁生,那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作家,在满目苍凉的地坛,终日思索:人为何要承担苦难?而他为何偏是上帝选中的一个?死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一个失魂落魄的人,用一生,阐释,终得解脱。
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明白:或许,死也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庄子之妻亡,他击缶而歌。死生契阔,人间常事,所以,生者不必悲伤,死者已无牵绊……
“妞妞,阿太走了,你知道去哪里了吗?”
“天上。”三岁的小侄女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天空。
“天上?”我迷惑不解。
“天上,那里,‘多美丽’。”
“多美丽”是小侄女平常最喜欢去也最想去的地方。在小侄女纯粹的小脑瓜里,人没了,就是到一个好吃好玩的地方去了。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