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匆匆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匆匆课文范文1
我们只是一些匆匆过客
我们只是一些忙着赶路
忙着逃避的过客
从来都不会停下脚步
去珍惜所拥有的幸福
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时候
当暴风雨毫无征兆来临时
其实
我们已经错过了一个有一个驿站
我们都不属于彼此
鱼儿不属于天空
飞鸟不属于大海
蝴蝶再美
始终飞不过海洋
就像我们
始终走不到一起
我们只能站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徘徊
在地上画了一个有一个圈圈
一起坚守着最初的承诺
渐渐的明白了
是自己的永远不会被抢走
不属于自己的永远不会得到
看着距离变大而无动于衷
等待天使的来临
时间的流逝没有冲淡那些美好
我们只是过客
匆匆的无法看清彼此的过客
一切的美好
将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
人的一生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
与最遥远的距离
这样才会有意义
即便
我们的未来
将用为追捧的代名词
也要相信自己
相信未来
匆匆课文范文2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14・江西卷第14题第1问)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⑴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解析】这首诗歌虽然是选自课外,但提问转向了课内,是打通课内课外的一道好题,它测试的完全是考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四子侍坐》。《四子侍坐》这篇课文既在高中必修课本中出现过,也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出现过,考生对之应该是不陌生的,是比较熟悉的。如果认真学好了课文,回答这一问是非常轻松的。
【参考答案】《论语》或《四子侍坐》
例二,“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2014・北京卷第7题第2问)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析】本题虽然是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但也直接牵连着课文内容。对于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名句,和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名句,初中、高中课本里均学习过,是不陌生的。“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也同样运用了互文手法。采用互文手法的诗句还有,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水村山郭酒旗风”“栗深林兮惊层巅”。
【参考答案】A
例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2014・福建卷第6题第2问)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⑵“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一看见“月出惊山鸟”,就知道是出自课文的。课外的知识和课内的联系起来考查,解答这样的高考题是一定要首先熟悉课内知识的。“惊”的起因各自是“云”与“月”。起因不同,但两句的表达效果是相同的,都是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幽雅。联系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这就是学好课文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 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例四,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014・天津卷第5题)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 ②班固 ③屈原 ④苏轼
B①韩愈 ②司马迁 ③屈原 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 ②司马迁 ③贾谊 ④苏轼
D①欧阳修 ②班固 ③贾谊 ④李清照
【解析】对于以上四位作家、诗人,在初中、高中课本里多次接触过,多次学习过他们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说的是韩愈;“幽而发愤著成信史”,说的是司马迁受到宫刑而发愤著成《史记》;“九歌”,是指屈原的《九歌》诗作;而女词人,无疑就是指李清照了。只要平时认真学课文,这些知识是一定知晓的。
【参考答案】B
例五,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2014・江苏卷第25题第2问)
【解析】鲁迅先生的《故乡》,是课本里的重点文章,老师一般都会着重讲解的,同学们一定印象深刻。当然,这个高考题所设计的问题,引申一步,需要思考两句话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一看就知道是前后不一、前后矛盾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前后不一、前后矛盾的心态呢?当然是作家自身的问题,可能是作家思想迷惘、迷茫等等原因吧。
【参考答案】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
在高考语文卷中,这样的考题是非常多的,在这里只是罗列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据此说明,要答好高考题,一定要学习课文,熟悉课文。
匆匆课文范文3
一、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时文思枯涩,无话可说,于是胡编乱造,产生了令人生厌的“假、大、空”的文章。其实,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在学习课文中或者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练笔,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习作训练。
在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到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出女娲是怎样找五彩石的。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练笔,要求学生就“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写几句话。有的学生写:“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来到枫树林里,在每一颗树底下仔细地寻找,终于在一堆石头中找到了一块红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历尽千辛万苦,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大海边。她毫不犹豫地潜入海底,越潜越深,水的压力使她的耳朵嗡嗡直响,但她依然不放弃,就在海底最深处,她看到了一块块蓝颜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就小心翼翼地游过去拿了。”……在小练笔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而且女娲的形象也更丰满、更高大了。
实践证明,从课文中挖掘素材,充分挖掘文中的略点、隐点和续点,进行习作训练,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对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
二、从课文中习得技巧,及时迁移
每篇课文各有各的闪光点,或文章结构巧妙,或修辞手法恰当,或精当剪裁……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只要把握其中一点,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技巧。
“翠鸟”第一自然段这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本段从“颜色”“体态”两个方面详细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尤其是段中运用形象的比喻,不仅突出翠鸟羽毛颜色的鲜艳,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这一精彩的片段,是极好的仿写范例。在教学“翠鸟”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边默读边观察图,思考本段描写翠鸟哪几个方面的外貌特征(爪子、羽毛、眼睛、嘴);其次,指导学生默读课文,逐句与图对照,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抓住了翠鸟外形的颜色和样子,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再次,我让学生将课文的比喻句换成陈述句并进行比较,体会用比喻句的优点;最后,引导学生懂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翠鸟外形的:整体顺序是从下往上,先写爪子,再写羽毛,最后写眼睛和长嘴。局部写羽毛的顺序是从上到下,先写头上,再写背上,最后写腹部。还让学生明白翠鸟的外形与翠鸟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外形的这种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敏捷、迅速。
通过对翠鸟外形描写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言之有序”及“言之有物”。与此同时,我还出示了小白兔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学生互评及互相补充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形象。这样,有了说的铺垫,再让学生写,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还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三、从课文中仿写语言,增加文采
学生阅读面较狭窄,平时积累的词汇较少,写起作文来语言干巴,味同嚼蜡,无法激起读者的兴趣。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如果在教学中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一定能增添学生的作文文采。
“火烧云”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匆匆课文范文4
[关键词]星巴克;霍华德・舒尔茨;文化自信;管理文化;营销文化
当前,咖啡受众群体的年龄层范围正在拉大,这无疑给咖啡的消费市场带来无限的潜力,而星巴克便是整个咖啡行业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其创造和树立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它的企业文化,包括它的自身文化内涵、管理文化和营销文化,不仅仅是一杯咖啡的企业文化,而这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慢节奏生活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的一种消遣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1星巴克的蜕变到文化建立
星巴克的文化自信,首先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第一,《大白鲸》中的Starbucks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大副,喜欢喝咖啡,这与星巴克所处的咖啡行业相关联;第二,星巴克的标志象征,是来源于一幅15世纪纳维亚的双尾美人鱼图案,代表对咖啡内涵的执着追求,该标志由最初的棕色变成了现今的绿色,更呈现出星巴克休闲、安静与放松的特质,同时也放弃了标志原有的文字,显得更加自由。
星巴克的文化自信,不仅仅表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还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形象。1971年,第一家星巴克店坐落于西雅图市中心的鱼市派克市场,主要用于出售高质量的咖啡豆和咖啡器材,而在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收购星巴克之前,星巴克在西雅图仅有的6家店铺也只卖咖啡豆,由此来看,霍华德・舒尔茨的到来,给这个原本经营形式单一的企业注入了新的创造力和管理模式,重新定位了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企业文化品牌的树立。1994年,霍华德・舒尔茨聘请莱特・梅西对全球的连锁店进行重新设计,力图把星巴克做成美国版的意大利咖啡屋,致力于向顾客提供具有休闲性质文化的“星巴克体验”,它所标志和销售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杯简单而又普通的咖啡,更是一种体验式的文化。对于文化的本身,星巴克依靠其独有的“咖啡宗教”特质,轻易突破了全球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界限。
2星巴克发展中的管理文化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说过: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管理体系,便是企业本身的一种管理文化,星巴克的管理文化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性管理”。对于舒尔茨来说,童年特殊经历培养出一种平和、从容、成熟的心态,使他在企业员工管理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把员工放在第一位,以员工为上。
2.1全员医疗计划
在霍华德・舒尔茨关于童年的记忆中,是一名卡车司机的父亲,由于一时疏忽,在工作中摔伤了自己的脚踝,而且在当时根本就不存在工伤赔偿这一医疗保障制度,让原本经济条件就不好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窘境。正是这一特殊的童年经历,让舒尔茨在管理星巴克的员工时为他们提供了医疗福利保障,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将医疗保险覆盖给那些24小时工作的兼职员工。自1988年以来,星巴克已经实施对所有的兼职人员支付医疗保险费用。
从长远上看,星巴克的全员医疗计划对于企业本身来说算得上是一项“投资”,毫无疑问地,对于员工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福利。全员医疗计划是企业关于员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优惠政策,其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对于它的热爱,最终的结果使得星巴克员工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员工的潜意识里形成了属于星巴克的管理文化形象。
2.2“豆股票”计划
由于父亲的贪婪酗酒,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好感的霍华德・舒尔茨,在1953年父亲的离世之后,开始对他的看法有所改变,逐渐明白是当时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促使父亲走向衰颓,这也给他在管理星巴克员工过程中带来了启发: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绝大多数取决于员工本身,而员工的积极性来自于企业带给他们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分红。
2.3独特的人员管理方式
企业的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人员管理,人员管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星巴克对于人员管理也是十分注重的。相较于一些人员管理机制还不是特别成熟的企业,星巴克的人员管理模式便从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咖啡行业乃至世界所有企业的代表。在当时,身为星巴克CEO的舒尔茨,不惜花费大价钱去培训新来的员工,比起其他公司只是表面上的形式流程,星巴克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可以说得上是一丝不苟。到目前,星巴克的分店已经遍布全球,员工数量也随之不断大幅度增加,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管理效果,针对这现状,星巴克公司的内部设有独立的星巴克监察委员会,用来确保各个分店管理人员将公司秉持的爱护员工、尊重员工的理念贯彻落实。
3星巴克崛起中的营销文化
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提供给具有需求欲的消费者,并从中获取自己应得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星巴克而言,把香醇的咖啡出售给消费者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提供,更多的是要做到带给顾客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这才是它创办的理念所在。舒尔茨的“将心注入”说的就是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尽可能给他们创造一种美的享受,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能有放松的场所,而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星巴克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品牌文化逐渐深入消费群众的心里。
3.1“第三空间”的定位文化
星巴克的人性关怀,是对企业员工的关怀,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关怀,俘获了消费者的内心是成功的关键之处,它将消费者脑中的情感区域牢牢抓住,对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致力于为他们提供第三个生活的场所,放松和闲谈的场所,这就是“第三空间”,一个感性的空间,吸引顾客长久光顾的真正所在之处。
3.2营销中的广告创意
文化和精神上的体验已经成为星巴克咖啡品牌直抵消费者内心的关键要素。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星巴克并没有花大价钱请明星来为自己的品牌代言,而是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由其发展成为自己的广告特色之一,来吸引大众的眼光。其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广告要素就是由星巴克公司自己开发、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音乐传播模式。音乐是作为一种最没有沟通障碍的世界文化,星巴克通过它来传递一种轻松、舒适的经营理念,触碰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更是吸引了大量的顾客。由此可见,星巴克在营销过程中的音乐广告创意是一种成本低但效益高的方式,也是它在营销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
参考文献:
[1]任健.“全方位植入”:星巴克文化营销的内在逻辑[J].现代企业文化,2010(3):48-49.
匆匆课文范文5
话要从沙皇俄国说起,那时乌克兰和俄罗斯还是一个地方。好些作家是那里的人,但当时不叫乌克兰作家,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是果戈理。他是乌克兰人,有波兰血统,但主要文学活动是在今天俄罗斯的地界,现在乌克兰和俄罗斯还在争到底他算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作家。
有两个概念,凡是关于“小俄罗斯”的,还有关于“哥萨克”的,都是写乌克兰的。哥萨克不是一个种族,而是一种人,从事一种职业或者具有一种生活习惯的人,骑马、剽悍、爱打仗。乌克兰这个地方,总是牵涉到和俄罗斯的关系、和波兰的关系。那个地方发生过多次战争,很多作品都写哥萨克人的英勇豪壮。可以说,乌克兰人曾有那么一种精神,从文学作品里能体现出来。
这个书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其他还有很多。总的来说,这些小说都牵涉到几场战争:俄国和波兰的战争,苏联的内战,还有卫国战争。核心的题目就是“哥萨克”。从文学上看,似乎乌克兰最重要的事件是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那段时期。俄国沙皇曾用哥萨克人当兵,在内战中,大部分哥萨克人偏向白军,小部分偏向,侧重写这边的,代表作品有《红色骑兵军》;侧重写白军这边的,有《白卫军》和《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苦难的历程》里描写过的彼得留拉、马赫诺,都是白军首领,当时是作为坏人来写的,但现在在乌克兰对他们恐怕就是另外一种看法了。历史是很复杂的,过去以红白分界,现在未必对了。
在这些作品中,有乌克兰人写乌克兰的,有非乌克兰人写乌克兰的。谁是真的乌克兰人,未必说得清。果戈理是有波兰血统的乌克兰人,柯罗连科、谢甫琴科、冈察尔是乌克兰人,布尔加科夫生于基辅,阿赫玛托娃生于敖德萨,这都是乌克兰的地方,但他们都是俄罗斯人。这些作家中,谢甫琴科是地地道道的乌克兰诗人,其他就有点难以断言了。
我们列的书单,其实是写乌克兰或与乌克兰相关的文学作品。这里要注意三点:
第一,这些作品多半是围绕哥萨克来写的。假如从“乌克兰”中去除了“哥萨克”,那么好像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匆匆课文范文6
偌大的厅堂,布满青纱白幔,灵堂前青烟弥漫,外公的照片就挂在最醒目的地方,笑着。外公今年九十多了,那爬满皱纹的脸上,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外公的前半生很是劳苦,家里有一群孩子要拉扯,从十几岁开始,凡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所可以干的,能干的,他都干,上山入海,无所不做。后来,几个儿女长大,嫁的嫁,娶的娶,他劳碌了大半辈子,直到六七十岁,走不动了,才得以安享晚年……
这就是外公在我脑海里的全部印象,是平时偶尔从妈妈的唠叨里听来的。外公,对我来说,近乎只是一个概念,因为我拥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从小玩着长大,在我的生活里,外公的角色基本上是缺失的。
慢慢地,孩子们个个都长大了,外公也逐渐衰弱,老去。他的晚年没得什么老人病、富贵病,感冒咳嗽也少,最后的几年时光,还是过得轻松自在的。简单的人生中,没有太多的波折,历史的变迁,在这个平凡的老人身上,几乎找不到痕迹。他就这么睡着,睡着,躺在床上,睡过去了,没有痛苦,也没有未了的夙愿,走了。
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寿终正寝吧。是他的福气。也是晚辈的福气。
因此,外公的去世,在我看来,好象并不是太大的悲伤……
音乐起,妈妈说要起身了,儿孙子女们要绕外公的棺材转圈,送他最后一程。于是,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一圈披麻带孝的,开始绕着转……
鞭炮声,吹打声,哭声,围观的议论声,齐响……
好熟悉的场面……
记得五六年前,是我大二那年,我赶来参加奶奶的葬礼。当晚,来到灵堂,看着奶奶表情安详地躺在冰柜里,我没有恐惧,伫立许久,那一刻,心里出奇得平静。
生与死,一直是困扰每个活着的人的精神枷锁,一辈子该怎么过?生或死,到底该怎么对待?史铁生,那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作家,在满目苍凉的地坛,终日思索:人为何要承担苦难?而他为何偏是上帝选中的一个?死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一个失魂落魄的人,用一生,阐释,终得解脱。
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明白:或许,死也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庄子之妻亡,他击缶而歌。死生契阔,人间常事,所以,生者不必悲伤,死者已无牵绊……
“妞妞,阿太走了,你知道去哪里了吗?”
“天上。”三岁的小侄女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天空。
“天上?”我迷惑不解。
“天上,那里,‘多美丽’。”
“多美丽”是小侄女平常最喜欢去也最想去的地方。在小侄女纯粹的小脑瓜里,人没了,就是到一个好吃好玩的地方去了。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