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轼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范文1

20世纪之初,科学家们认为人体内的所有控制信号都是由电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的。后来贝利斯和斯塔林发现(称为激素的)化学信使和电信号一起引发身体器官发挥作用。这一令人吃惊的发现开创了医学的一个全新领域:内分泌学。它使生理学发生了重大变革,被称为有史以来与人体有关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激素被发现并投入商业生产以后,在市场上一出现便被奉为灵丹妙药。肾上腺素(发现后的第一种激素)是20世纪第一种“一鸣惊人”的药物。其他的激素紧随其后。

激素是怎样发现的?

激素的发现要归功于贝利斯和斯塔林。然而我们必须把这份荣誉也分些给几年前实际上已经发现了第一种激素的人们,只不过他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的真正意义罢了。

1894年,经过一系列漫长的动物实验,英国生理学家爱德华・艾伯特・・谢弗表明:如果把从肾上腺中提取的液体注射到动物的血管中,血压会升高。他认为这一发现很有趣,但是并没有看到它的实际价值。1898年美国药理学家约翰・亚伯认识到了这种物质的药用价值,便开始研究它的来源和化学性质。他把这种液体中的关键化学成分分离出来,并命名为“肾上腺素”(EPINEPHRINE,来自于希腊语“肾之上”的意思,因为肾上腺就在肾的上面)。

两年后,日本企业家兼化学家高峰让吉在纽约成立实验室,制造纯水晶形式的合成肾上腺素,准备投入商业生产。1901年他成功了,因为这种天然的化学物品来自肾上腺,所以他把产品命名为“肾上腺素”。高峰让吉虽然认识到自己产品的商业价值,而且把产品名称和工艺都注册了专利,但是他忽略了找到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管把启动信息传递给器官的生物意义。

1902年,伦敦大学学院的两位教授开始研究消化液。一个是40岁的威廉・贝利斯,他的搭档是他的小舅子――34岁的厄恩斯特。

医学科学家们知道,食物一进入小肠胰腺就开始分泌消化液。但是那个时候,胰腺是怎么知道应该分泌消化液的呢?大家都认为是电信号沿着神经细胞发出的。贝利斯和斯塔林决定检验这一理论。

他们把一条实验用狗的通往胰腺的神经切断了。然而胰腺经刺激还能发挥功能。经过仔细检查,他们发现胃酸流到狗的小肠内膜时,那里就会分泌一种液体。这种液体(他们称之为分泌素)经血管流到胰腺,发出信号指示胰腺立即行动。

与高峰让吉不同,贝利斯和斯塔林马上就意识到这种情况非比寻常。以前信号都是沿神经纤维通过电传播,而这次却是通过身体用化学的方法传递。这是有记录的第一例。他们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科学界赞叹不已,颇感兴奋。

贝利斯猜想还有很多这样的化学信使未被发现。他刚读到关于高峰让吉研究的报道,便意识到他分离出的是另一种化学信使,属于同一组。

苏轼的古诗范文2

一、诵读古诗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想情操。

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力较强的时期,开展各种朗读、背诵、演唱、讲演等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文听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能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古代的诗词,内涵丰富,主旨深远,有许多是诗人内心崇高精神的自然流露,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思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告诉我们人生要追求什么,“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劝诫我们要珍惜时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叫我们要珍视父母之爱,及时回报。通过读这些古诗,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比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囫囵吞枣、口干舌燥的硬塞要有效得多。

二、诵读古诗词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当前,随着语文教育改革讨论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应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诵读古诗,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词,情感丰富,语言凝练,往往短短几十个字,就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旷远的意境,“诗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维”(别林斯基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阅读这些古诗,可让学生从有限的语言文字的建构中引出无限的想象,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如《天净沙・秋思》,这篇小令短短二十八个字,学生每读一句就会想象出一幅画面:枯萎的蔓藤、僵老的古树、无精打彩的乌鸦――败落凄厉的背景画;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充满安谧与生机的图画;荒郊古道上一匹精疲力尽的马冒着凛冽的西风在踯躅而行;日暮途穷,一个羁旅之人在悲哀地仰天叹喟。一句话就是一幅画,通过诵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子里构成了一幅幅特色独具的画面,从而培养了想象力。

三、诵读古诗词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给写活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通过诵读诗歌,可以让学生认识美,享受美 ,从而创造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于自然的色彩、声息、动态细致入微的表现,构成一派有声有色、新鲜优美又愉悦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了一幅清新自然、宁静纯朴的山中美图,诵读这样的诗歌,学生在受到陶冶的同时,同样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自然也就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诵读古诗词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代的诗词,无论哪一首,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出诗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带领学生去学会品味诗歌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与遣词造句的方法,就是对学生再创造能力的培养。

修辞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以拟人居多。诗人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这些妙用辞格的地方往往正是诗人精心铸炼的诗眼。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诗眼在于“知”字,雨本无知,因人而知,诗人同样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植入人之情感,用一“知”字写善解人意之春雨,顿生妙趣。

苏轼的古诗范文3

1、《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2、《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来源:文章屋网 )

苏轼的古诗范文4

古代的肉食最初是以牛、羊、猪为主,其次为狗。后因牛被广泛地用于犁耕,狗被用于看家护院,食用牛肉、狗肉就逐渐减少。此外,鸡、鸭、鹅等家禽和鱼、龟、鳖、蚌等水族动物,也是古人的肉食来源。

古人制作的肉食方法主要有炙、脍、醢、羹、脯等。

炙,即烤肉。这种肉食加工方法,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在汉代画像砖石上,常见以炙为题材的画面(图1)。

脍,即将用于生吃的肉切成极薄的片或极细的丝。这种饮食习俗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到春秋时期就已十分流行。孔子就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脍,需要高超的刀工技艺。唐代就有一位擅脍的高手南孝廉,“善斫脍,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段成式《酉阳杂俎・物草》)。据说,一次南孝廉正在切肉片,突然狂风大作。一声惊雷响过,所切的生鱼片全部化作蝴蝶飞走了。

脍和炙这两种肉食加工的方法在先秦时期就已是家喻户晓,被人们广泛的接受,而成为两种重要的饮食习俗,故有“脍炙人口”之说。唐代,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密切,脍、炙也传入日本、高丽。逐渐为这些国家的民众所接受,成为本国的饮食习俗。今天日本料理中的三文鱼刺身、韩国料理中的烧烤,都与脍、炙有内在的联系。

醢,即肉酱。古人制作醢的原料除羊、猪、牛肉外,还有兔、鹿、鱼、蚌类等肉。醢的制作比较复杂。先要将肉晾成干肉,铡碎后,再加入粱制成的酒曲和盐,以及一些调味品进行搅拌。之后盛入瓮或罐中,倒入好酒浸泡。经密闭百日后,即可食用。其味道极鲜美。

羹,即用肉加五味熬煮成的肉汁。五味,为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也泛指各种味道。古人很重视五味,“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第十二章》)。“以五昧、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味:醢、酒、饴蜜、姜、盐之属”(《周礼・天官・疾臣》。可见,古人加工羹特别注意各种口味的搭配,以使羹更加美味、可口。   脯,即腌制的肉。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保存肉的方法(图2)。待食用时,还需再煮食。

古人对肉食的制作加工不仅注重精细,还注重口味。通过不同的脍法,改善肉质和口感。“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麋鹿为菹,野豕为轩,皆聂而不切:为辟鸡,兔为宛脾,皆聂而切之。切葱若薤,实之醯以柔之”(《礼记・少仪》)。这里提到在加工肉食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动物肉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牛、羊、鱼等比较腥臊的肉,需要先脍成薄片,再切成细丝;麋鹿和野猪则只需脍成薄片;獐和兔的肉,脍的方法与牛、羊、鱼相同。另外,再将葱和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可食用)切成细丝,浸泡在醋里,用来伴肉,可去除腥气,使肉更加鲜嫩。

在古人的菜肴中,还有许多蔬菜。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已种植白菜、芥菜、蚕豆、葫芦等蔬菜。甲骨文中,亦有葱、菲、葵等菜蔬名称。在以后的历史中,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品种又陆续被用作蔬菜。其间,还有一些外来的蔬菜品种,如芹菜、菠菜、洋葱、胡萝卜等。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在中国传统的饮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豆类的产量较高,即能作为粮食,也可以作为蔬菜。但因大豆在储存时,遇潮湿极易发芽,也易腐烂,古人便发明用盐腌制的方法。经盐腌制后的豆,称为豉。汉代以后,人们在腌制大豆时,还加入五味,豆豉的味道更加鲜美,成为人们日常饮食必不可少的菜肴和调料。这种方法一直沿袭至今。时至今日仍深受人们的欢迎。

在制作豆豉的基础上,到宋代时,人们在腌制大豆时,还配以水及麦粉,与煮熟的大豆搅拌在一起。待其生霉后盛入缸中,使其继续发酵,便生产出豉油,即今天的酱油。

古人在使用大豆时,必先要将它煮熟。豆子被捞出后,浓稠的豆汁会慢慢凝结。而古人在制作豆豉时,常加入盐卤。不过,盐卤与豆汁相遇。不仅使豆汁的凝结速度加快,凝结后还更加紧凑。于是,在西汉时期又发明了豆腐。由于豆腐这种食品制作简便,物美价廉,深受人们喜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

古时,人们一日两餐。第一顿饭称为朝食,亦称饔或早餐。时间在隅中之前,约为今时9时左右。第二顿饭称为铺食,亦称飧。时间在申时,约为今时4时左右。在古汉语中,“饔飧”一词就是指一天的饭食。由于古人的劳作主要集中在两餐之间,时间并不多,所以就没有“昼寝”,即午睡的习俗。孔子的弟子宰予就曾因昼寝,遭到孔子的斥责。称其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治长》。

苏轼的古诗范文5

一、关于我国的古建筑装饰的雕塑形式

(一)空间造型1、装饰雕塑空间造型的均衡性世间万物,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均衡性原则。当然,古建筑也不例外。我们四周都有好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故宫的建筑,亭台楼阁的设计等等,都会是对称的,给人一种有条理,舒适的美感。但难免会让人缺乏趣味,于是人们开始在均衡的基础上打破对称,进行大胆的创造。均衡是原则,而具有表现力的形态特征应当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概括。将不同形式的均衡应用到装饰雕塑中,比如调和与对比的均衡、多样与统一的均衡、概括与提炼的均衡,是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的。2、装饰雕塑的夸张与变形在雕塑作品中,将主观感受与情感需求贯穿,运用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坚持以美为原则,进行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进行装饰雕塑的创作,来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雕塑家的情感,生成一场视觉盛宴。3、装饰雕塑的空间和环境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包括建筑都是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关联,装饰雕塑与周围空间连为一体,比如像园林中的垃圾桶,都会做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样式,不仅不会显得突兀,还会与那里的环境融合,加强园林主题,精美、灵巧、多样化,别有一番情趣。

(二)装饰雕塑的颜色装饰雕塑的颜色并不是指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材料本身的颜色,而是雕塑家根据材料本身的属性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来刻画出的雕塑的成色效果。在雕塑作品时,主色调的运用非常重要,一般以纯色为主,而修饰色多采用对比色调,亦或是像橙色与蓝色这样的冷暖色调。这样不仅使雕塑作品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又可以吸引人的眼球。

二、关于我国古建筑的装饰雕塑的作用

(一)装饰雕塑与古建筑雕塑可以分为两大类,它并不是单单指建筑物自身,还有另一种因而存在的装饰雕塑,比如龙门石窟,和众多的寺庙。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普通民众显得有些愚昧落后,人们崇拜和敬畏自然,并将自身所想与自然联系在一起,一代代相传,终成为无可考究的神话。人们又将自己的信仰文化赋予在雕塑中。装饰雕塑不仅承载着人们的与社会意识,还是人们智慧的缩影。早期的雕塑艺术如石雕、木雕、砖雕等等甚至石壁上的纹饰等等都有的印记。

(二)装饰雕塑与审美在以前,像栏杆桑的石雕、门窗上的木雕等这些建筑中的装饰雕塑,都是由纹饰图案组成的,不仅能可以增添美观程度,还可以点缀建筑物。单单是建筑物本身未免会显得单调乏味,缺少情趣,在一些意境美的亭台楼阁中,常常会有纹饰图案作为修饰,让人们在感受建筑物庄严肃穆的同时,又可以看到它充满温情与友好的一面。在好多古代的寺塔中,它的四壁就会被人们装饰上浮雕。此外,有的雕塑比如小型雕塑和器皿等功夫一拼还具有实用性,还有一些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和唐代的唐三彩,是作为殉葬品的。

苏轼的古诗范文6

其中,我最佩服的还是生活在16世纪的一位英国化学家——达夫里·戴维。戴维出生、成长在一个英国的小城,后来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在英国皇家科学院。在此,戴维简直成了工作狂人,每天工作18个小时。每当凌晨5点到来时,他准时开始一天的实验,然后连续工作直至深夜。由于他艰苦不懈的努力,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发现了5个新元素,而他也因为长期过度的劳累,终至一病不起。

我被戴维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对照自己感到一些惭愧——因为我正缺少他那样的坚持不懈和坚忍不拔。

那一次,我在家里联系毛笔字。妈妈建议我要练习的时间要在前几天的基础上再延长一些,我自己也暗下决心,决心这次要坚持3小时,不把18页纸张写完决不罢休!刚开始还行,练得还算认真。可是,渐渐地我变得烦躁起来,总想着休息会儿。结果当天只练习了10页纸,用时不过2个小时。与戴维的毅力相比,我真替自己感到羞愧。

还有一次,我在家写作文。但是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本动物小说,它像有股魔力始终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使我不能专心于写作文。结果可想而知,整整半天时间过去了,我的作文只写了不到一页纸。而动物小说却看了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