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龙标过五溪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闻道龙标过五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闻道龙标过五溪范文1

2、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翻译:

闻道龙标过五溪范文2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两首小诗,按要求答题。

(甲)(乙)

墙角的花!空中的鸟!

你孤芳自赏时,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

天地便小了。你自有你的天地。

3.这两首小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4.选择其中一首,作简要评析。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其中一首,进行仿写。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 意(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②席:竹席。

6.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7.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8.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欣赏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朵野花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10.阅读全诗,简要说说诗中的“野花”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诗,并简要谈谈欣赏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张 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

12.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9.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然后答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16.从“_________”到“_________”,写出了词中女子等待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17.“_________”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极度痛苦和哀伤。

(九)阅读下面词作,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8.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_。

19.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春晚(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2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二)3.冰心

4.A.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B.言简意丰,蕴含哲理; C.运用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

5.示例:(甲)a.墙角的花!/你迎风摇摆时,/忧愁便抖落了。b.田里的谷穗,/你弯腰俯首时,/心里便踏实了。(乙)a.空中的鸟!/何必羡慕飘浮的云呢?/你自有你的灵性。b.地上的蜗牛!/何必与壮硕的水牛比力气呢?/你自有你的能耐。

(三)6.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梦(答“深深”、“满”、“一声”也可以,答出两点即可)

7.清凉。

(四)8.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9.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五)10.平凡,乐观,自信,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11.略。(理由符合诗意即可)

(六)12.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3.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意思对即可)

(七)19.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15.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八)16、梳洗斜晖

17.肠断

(九)18.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19.破、鸣、点。

20.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亲近、欣赏、流连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十)21.吟余小立阑干外。

闻道龙标过五溪范文3

从小时候开始,宋代平就怀有一种“湘西情节”。这种情结不仅仅是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其祖父的影响。宋代平的祖父七十年代在贵州大学教中文,后回到家乡在中学任教。他也是用文化人的方式从小教养孙子。宋代平清楚记得,祖父曾要求他仔仔细细把沈从文的《边城》读了好多遍。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宋代平对湘西文化的理解热爱已经深深植根到了骨子里。他说创办民俗博物馆的初衷就是被湘特的文化吸引,由此产生了如此独特的情怀。想来容易,做起来却费时也费力,不过对于宋代平而言,拾捡这些“文化碎片”会让他“做梦也笑出声”来。宋代平清楚记得自己读初中一年级时,一次去隔壁邻居家玩,偶然看到了一件盛放糖果的青花瓷器。他对这件瓷器特别钟爱,于是用压岁钱买回了这件瓷器。这是他的第一件藏品,也是五溪源民俗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后来,他从军营退伍后,萌生了创办一家民俗博物馆的念头。从那时候开始,他凭着一己之力,行走贵州、广西、云南、湖南等地,向有经验的老人取经,访问学者、画家和收藏家,陆续为博物馆搜集了2万余件展览品,为该馆赢得了“湘西文化的缩影”的称誉。

在丰富自己的博物馆的同时,宋代平还将一些重要的文物捐献给了其他兄弟博物馆和纪念馆,如民国33年芷江军事地图、抗战标语笔筒、抗战标语瓷坛、日军地雷等,都经由他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我老婆还曾经埋怨过我,说这些都是我辛辛苦苦搜集来的,都捐出去做什么?但是我觉得,只要有一人捐,到时候观展的人看到‘此物为芷江宋代平捐献’后,也会有捐献文物的想法。算是一种文化引导吧!”宋代平诚恳地说。在搜集过程中,宋代平不仅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和藏品,对当地民俗的认识也更为深厚。在他的眼里,不论是哪一件藏品,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宋代平还半开玩笑说,曾经有人硬要问他馆中哪一件藏品最值钱,他觉得这问题完全没有回答的必要,便随手指了指一楼展厅展出的扁担,说扁担就是最值钱的。

不同于常见的竹制圆筒形,湘西人民曾经用过的扁担很有特色:两头以铁铸成,尖锐锋利,向上翘起,状如牛角,中间用一根木棍相连。“怎么能说哪件最值钱呢?应该问哪件最有价值才是!”他觉得有些好笑,然后解释道:“就这根扁担,怎么不具有文化价值呢?以前山上有野兽出没,一根扁担既能挑担,又能防身自保,可见湘西人的智慧啊,你说是不是?”宋代平还认为,这些物品凝结着人们的汗水心血,蕴藏着制作者的技艺,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他举例说,比如苗族祭祀所造的神台造型大气,展示了苗族人威猛雄霸的性格;而侗族的房屋建筑形如蜘蛛网,成放射状,反映出他们崇拜蜘蛛的文化现象;同时侗族人习惯建造亭台、风雨桥,供来往行人歇脚避雨,也体现了他们和善的性格。谈起这些建筑、用具等等,宋代平信手拈来,他说这些了解是除了书本理论之外、自己不断考证和发掘出来的。五溪源民俗博物馆从2005年创立至今,已是步入第十个年头。

闻道龙标过五溪范文4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赠汪伦》

2,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3,青海长门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4,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10,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13,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18,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9,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闻道龙标过五溪范文5

关键词:历史 时空交接 语言写意 审美特质

一、从远古走来的语言审美特质

关于语言写意审美特质的最早论述应该是庄子。孔子提出著名的“辞达而已矣”,就是说语言能表达意思就行了。庄子认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通过这种类比,庄子表述了文艺创作中由言而意的审美过程:“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随之出现了陆机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文赋》)刘勰的“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文心雕龙?神思》篇),二人都表现出了语言在达意这个审美特质存在距离的苦痛。

先看唐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烟花三月,长江碧空,一派繁花似锦,春色潋滟景象,又是去到又是一年春草绿,柳絮满天飘的扬州,李白应该为朋友孟浩然高兴吧,可是“多情自古伤离别”,虽然不是冷落清秋节。朋友的归期,与朋友的再见仿佛就像滚滚而去的长江水,让人惆怅伤神。这种情绪,正是语言写意的审美特质。

再看李白素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李白惊闻王昌龄被贬到荒凉野蛮的龙标之地,用扬花落尽、子规啼鸣遥寄愁心;托付明月、伴君夜行等朴实的语言传达了作者李白心绪悲凉、内心抑郁、爱莫能助等复杂的意蕴,使诗歌呈现出特有的美感,使文学绽放出特有的生命之花。正如蓝海耕所言,“广泛地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则你周身会涌流着大大小小无数思想感情的生命泉:热爱故乡、祖国、人类,珍惜青春、友谊、爱情,理想美好,意志坚强,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富有爱美向善之心……这泉水将滋润你的心田,渗透到你内体和精神的每个细胞,悄悄地一点一滴的改变你的气质,使你和真善美靠得更近,与假恶丑离得更远。” 这句话完全可以概括为正是文学写意带给人美的享受,提升人审美的情操。

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把“荆溪、山路 ”两处地方。“天寒、空翠”两种天气,“白石、红叶”两种景物,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红叶稀、原无雨、湿人衣”这样一种惬意满怀、自由舒畅的意蕴。王维的许多诗看似单纯描绘自然美景,其实借助语言传达了内心深处不可言传的意绪。

二、与现代交接的语言审美特质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确实道出了学者文人的心声。心有戚戚却文字不足是文人作家的共同苦痛,以至眼前有景、情却道不得。同样的语言用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不同的意绪下、不同的审美主体下,表现出了不同的美感和审美特质,而高明作家的神奇之处就是他能找出最适合的语言来表达此情此景特有的意绪,使之呈现出特有的美感。贾平凹的散文尚简、尚淡、尚无意、尚偶然,语言写意显得别有韵味、别有情致。所以在许多文章中,我写我的出生地绝不写是贫困的山地,而写出生的地方如同韶山,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到,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如此普普通通的几句抒情加议论的语言似乎率真地流露出了作者不会“说话”,放弃“说话”内心的苦楚与悲凉。与前文的“后来想,都不说普通话,我也不说了。”遥相对应,一正一反、一讽一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意蕴跃然纸上。但是作者所有的定格、所有的铺垫、所有的特写却不是在此,借用一和尚的话道出了天机, “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的女儿在她的卧房里也写了这八个字的左右铭,但她写成:‘心系一处,守口如平’,平是我乳名,她说她也要守口如爸爸。” “心系一处,守口如瓶”这八个平常如许的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啊,也许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却是仁智所共有的,那就是不去 “说话”。不是别的,是沉默是金。正当读者察言观义的时候,作者直率地道出了不会说话的真正原因,“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好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世上有流言和留言,――流言凭嘴,留言靠笔。――我不会去流言,而滚滚流言对我而来时,我只能沉默。”语言用它质朴的本性,靠文人诗性的发现,是作者倾诉的对象,是读者认识作者的桥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从一个角度对语言极高的评价。

最后我们来读一首外国诗歌。苏联诗人鲍罗杜林的《刽子手》“刽子手……充满了绝望神情的眼睛。孩子在坑里恳求怜悯:‘叔叔啊,别埋得太深,要不妈妈会找不到我们。’”“没有比喻,没有夸张,没有正衬反衬,没有曲折回环,有的只是诗人热得发冷的感情(痛苦和愤怒燃烧而成的火的冰)和像生活一样质朴无华的语言。然而,此诗令我们灵魂震颤,过目难忘。” 为什么过目难忘,简单的语句“叔叔啊,别埋得太深,要不妈妈会找不到我们”,凶残无性的刽子手,天真无邪的孩童,即使刽子手最残暴野蛮的行径,在孩子的眼里仍然是那么无知美好。真正的悲哀也许就在这儿,作者用热得发冷的感情、冷得发火的语言表达了五脏都要激喷而出的意蕴情感,这些正是语言所表现出的特有的审美特质。与《刽子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有中国作家张爱玲的散文《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他穿一身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 轻轻的说了一声:‘唉,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了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唉,你也在这里吗?’”

文学为什么能如此牵动人的心,为什么能在不同的时空中有着同样的惊栗灵魂的魅力。说白了,正是语言的写意,而这个意就是人类共有的情绪意绪。不论是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还是中外的诗歌散文,它都靠以情动人,靠语言写意所特有的审美特质来感染人。其实语言写意就是在斑驳的时代里,展现复杂的生命意蕴,可以说是人生的艺术浓缩。王兴华说:“写意,即写心,它主张摆脱一切世俗烦恼去表现主体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心灵。”

笔者这几年涉猎了一些艺术门类,最触动心灵庄园的认识就是意识到,人心是这世上最绚丽多彩的艺术基地,语言写心当然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与审美特质。可以说,它就是语言写意审美特质的内核和真谛。

参考文献:

[1]蓝海耕:《品味文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闻道龙标过五溪范文6

关键词: 古典诗歌的鉴赏 “情” 剖析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是较难的阅读、鉴赏、再创作活动,对阅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敏感度要求甚高。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对诗的理解常常与创作者的意旨相去甚远。“诗者,根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正确解读了诗歌的情感,才谈得上对诗歌其他方面的解读。难怪不少学生发出“敢问‘情’在何方”的感叹。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及教学积累告诉大家“情”在脚下,下面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个“切口”,帮助大家迅速剖析诗歌情感。

一、拈出感情语言

有感彩的词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对读者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揣摩作者的心境有直接作用。

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长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根据这首词中加点的直抒胸臆的词语,可以探知诗人创作的感情动机,即孤寂、悲痛。那么诗人为何悲伤呢?联系作者及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悲叹。如此一来,就一下子掐准了诗歌的情感。

又如,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夜郎均为地名。五溪,五条大河。

显而易见,诗中直接反映诗人情感的词是“愁”,那么为何而“愁”需要我们由果溯因,围绕题目及相关诗句,进一步探究。在杨花飘零、子规哀啼的暮春时节,朋友远贬他乡,惆怅、伤感,关切、同情不言而喻。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不仅要知道感情语言是什么,而且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搞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探求景中之情

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抒情诗,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从景物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景有乐景,也有哀景;情有乐情,也有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惯用的手法。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里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这是一首写景诗,得搞清楚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样的景物。细读诗句可以知道,这个画面上有:粉红的带着雨露的桃花,依依绿柳,蒙蒙雾霭,缤纷的落花,清脆的莺啼,熟睡的山客。如果我们处身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首先,这地方是美的,红的花,绿的柳,白的雾,黄的莺,色彩缤纷;其次,这个地方很安静,莺啼正是有声衬无声;再次,这个地方是清闲安逸的,山客睡得那么惬意,了无心事;最后,“花落家童未扫”,试想如果家童“刷刷”地扫,岂不打破了这份和谐自然?再来体味画面中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恬静、闲适的情趣尽在其中。

当然,这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等等。古典诗歌也不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诗篇。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清新亮丽的画面:芳草萋萋,碧水流转,春鸟啼鸣,绿树鲜花,美不胜收。此情此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优美、宁静、欢快的,但“自”“空”两字表明花开无人欣赏,鸟叫无人倾听,明确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失意、伤感的情怀。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无限感伤,惆怅、落魄之情更显浓烈。正如古人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类似的还有: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探求景中之情,要仔细地琢磨:什么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构成怎样的意境,从而一步步地导出诗人的情感。还得抓住关键词,注意情与景是否对应。

三、玩味典型细节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不少内涵深刻、意韵丰富的细节,令我们刻骨铭心。比如:葛朗台“瞪着金子”“像老虎扑向婴儿一样扑向女儿的梳妆匣”,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阿Q临刑前画圆的动作,等等。这些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对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主旨有重要作用。诗歌亦然,分析诗人精心捕捉的细节,追根求源,可准确把握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旨。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个精彩的场面描写,是在写军情紧急吗?非也,送荔枝。诗中加点处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何以选取杨贵妃见荔枝而“笑”这么一个细节?原来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大修宫殿,从广东到长安,千里之外,日夜兼程,运送新鲜荔枝,荒误国这个主旨不言而喻。这个细节实在是妙,小中见大,含蓄深远,托讽不露。我们再来看看一首诗歌赏析: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刻画了诗人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四、揣摩象征语言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咏物诗,那么对于咏物诗的主旨,又该怎样来把握呢?如果囿于诗中的内容,就往往不得其旨,脱离诗歌探求,更是“空中楼阁”。我们知道咏物诗惯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充分感知物象,由物的某些特征联想到人的某些思想品格,是把握诗歌意旨的一条捷径。如:

虞世南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q,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一看诗题便知是咏物诗,那么诗中写了一只怎样的蝉呢?它有“垂q”,结合注释可知,蝉的触须如同古代官吏或贵人帽顶上的缨带,说明有身份,有地位;蝉吃的是“清露”,古来就有蝉“食洁”的说法;蝉声嘹亮,不需要凭借秋风,自能将声音远播。蝉的这些特征跟人有什么联系呢?这里的蝉既是自然之物,更是诗人情感人格的化身。自然会想到:立身品格高洁之人,不需要外在凭借,不需要攀附什么,自能声名远播。当然是否会延伸、会联想,跟我们的阅读量、知识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