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宝宝的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岁宝宝的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岁宝宝的教育

三岁宝宝的教育范文1

关键词:年龄;关键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66-01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虽然孩子都在接受教育,这教育的质量可就大相径庭了,正像大学中既有哈佛牛津、北大清华等名牌学府,也有不计其数的杂牌学校;既有知识渊博的知名教授,也有误人子弟的江湖术士一样。

一、做孩子的朋友,去爱护他们

正常的宝宝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去看、去听、去闻、去模仿、去记忆,只要家长不把他圈起来,孩子学习的冲动我们拦都拦不住。两个月的宝宝就会转动头和眼睛跟踪走动的人,不到半岁的宝宝听到声音就会找寻声源,一岁的宝宝看电视你若关掉他就闹,两岁的宝宝最喜欢帮妈妈扫地洗碗……孩子每时每刻都在调动自己的智慧吸收新知识,这也是早期教育

可是这么小的孩子却又那么多的东西要教,家长如何下手呢?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的规律,现代儿童心理学众多的研究让我们对宝宝有了更丰富和深刻的理解,这里面有一些是家长容易认识的,比如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从上到下,所以先教抬头,然后翻身、坐、爬、站,熟练后再联系走、跑、跳,但如果倒过来先走先爬然后再学坐,就违反了规律,就会令孩子的发展出现问题。动手、语言、认知、交往等等能力的发展也都各自的规律,家长应该用心学习并按照规律办事。

宝宝另外的一些能力相对比较抽象,它们更像一种素质,比如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素质对孩子的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和长期的影响,其中的规律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掌握起来相对较难一些,这时就体现育婴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作用了,同时家长也可以多在一起切磋交流,必要时可以经常向专家请教,以免影响孩子发展。

二、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区分教育

早期教育除了遵循共同规律,还要特别重视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也就是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孩子天生活动量高、运动能力强,有的则耳聪嘴巧天生的语言大师,他们的“教材”和教育方法就不能互相照搬。动作能力强的应注意动中求静,先进带动后进促进能力全面发展;语言能力强的则可以更多通过交流和提示的办法引导宝宝向前发展。

奥地利习性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斯最早发现了印制现象。他观察到出生后几个小时的小鸡、小鸭会追随它们第一次见到的移动物体,无论那是母鸡、母鸭还是劳伦斯本人,但如果生后最初的1―2天没有遇到追随对象,它们就丧失了这个能力,再也不会去追随谁了。劳伦斯据此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人类幼儿同样存在类似的关键期现象,也就是很多能力必须在特定时期得到环境帮助而获得发展,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影响发展的水平,甚至失去发展的可能。

所以掌握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相对于教什么,怎么教是更深的学问。教材是死的,老师是活的,就像送孩子上学一样,同样的一套教材,家长总是千方百计的让孩子上好学校找好老师,因为粮食出高徒。作宝宝早期教育的良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始终走在宝宝前面,提前一步引导他充分发展。教宝宝最重要是提前一步,提前得太多会让宝宝感到压力,甚至造成伤害。始终走在宝宝前面,不断地激发孩子的潜能,就能让他获得充分的发展。

2.一定要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灌输的方法。早期教育既是教能力,更是培养素质,引导的方式可以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真正提升本领,而灌输则只是提供了一些智力素材。

三岁宝宝的教育范文2

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

翁虹注重培养女儿开朗、外向的性格,从小就开始引导女儿适应新环境。小水晶一岁多的时候,别看在家活蹦乱跳的,在外人面前,反倒“矜持”起来,不爱言语了。对此,翁虹不急不躁,陪着小水晶慢慢适应,她给孩子报了亲子班,并亲自陪孩子上课。有妈妈陪伴的游戏,让小水晶放松了下来,玩着玩着也开始冒汗。现在,翁虹也会抽出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多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小水晶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环境里交朋友,和小伙伴合作做各种游戏。

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

翁虹的女儿活泼乖巧,一直是翁虹的骄傲,只要她不工作的时候就和女儿待在一起。谈到自己的育儿经,翁虹认为对于教育小孩子,不能娇惯,但也不能过于苛刻地给她一个对错的界限。当妈妈要多和孩子交流,也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不能因为觉得她们的想法和行为比较幼稚,而一味地去教育和管教她。她说:“现在小水晶还小,我都会尽量抽时间陪她去上亲子早教班,在家陪她玩,带她出去溜达,多一些和她的互动,并调动她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多一些沟通。”

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

翁虹在照顾好家庭和事业的同时,也一直在做一些慈善公益活动。翁虹经常带小水晶出席慈善活动,她认为带孩子一起做慈善活动,可以让她耳濡目染,从小就懂得分享和帮助别人的快乐。在翁虹夫妇的影响下,三岁多的时候,小水晶就已经懂得照顾比她更小的小朋友了。有一次,翁虹带着小水晶去看望一位刚生了宝宝的朋友,看到可爱的小宝宝,小水晶更是一本正经地当起了小姐姐哄小宝宝睡觉,把翁虹哄她睡觉的全套动作都学得有模有样。这让翁虹很开心,女儿对小朋友有爱心,懂得关怀和友爱他人,让翁虹觉得很欣慰。

三岁宝宝的教育范文3

关键词:早期教育;影响;九件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23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53

“教育无小事”,尤其是在孩子三岁之前,这九件小事可能影响决定孩子一生。中国俗语说:“三岁看八十”“三岁看老”等说法,也是这个道理。而那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再教育”“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的想法和做法可能会贻误孩子一生。

一、生产方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生产方式上,随着医学的发展,当作为产妇或者婴儿的病理性需求的补救手术――剖腹产,给母子带来平安的同时也给母子带来了隐患和害处。孩子的生产方式,是人生第一课,让孩子克服困难,配合妈妈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不要人为地让孩子逃过这一课,这一课是没有办法补课和重来的。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表明,剖腹产增大了孩子产生问题的几率。1.剖腹产的男婴免疫力更低。2.剖腹产婴儿容易患感觉统合失调症。3.剖腹产的婴儿易患小儿多动症。在一组多动症孩子的求治人群中,剖腹产的孩子占八成。4.剖腹产的孩子适应能力差。5.剖腹产使“湿肺症”婴儿增多。6.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

二、学走路

孩子一周左右,开始蹒跚学步。当孩子在走路的过程中,可能会跌倒,也可能会碰触到桌椅家具什么的。传统上,特别是老年人帮助带孩子的情况,大人会非常心疼孩子,第一会上前赶紧把孩子扶起来或者是抱起来,第二赶紧拍拍孩子身上的尘土,紧张地检查孩子有没有伤着,第三,会拍床,跺地,接着说:“我打你,看你怎么把我们宝宝摔倒了!”这样过度保护,诿过于“地”的做法,容易给孩子建立错误的认知模式,遇到困难认为都是别人的问题,进而逃避推卸责任。

适当的做法是,第一,在足够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马上给予帮助,这个时候问题是孩子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寻找方法解决。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路要自己走,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第二,可以提供参考解决方案。一位妈妈在公园跟孩子散步,孩子在前边不小心摔到了,挣扎着不知道怎么爬起来,回头看妈妈,竟然发现妈妈“不小心”也摔倒了,孩子看着妈妈慢慢一步步爬起来,模仿妈妈的样子自己爬了起来。第三,更进一步的做法。一位爸爸在看到孩子不小心碰到了桌子角,提醒孩子,是我们不小心碰到了对方,而不是对方碰到了我们,我们需要给桌子道歉:“对不起!”

三、学吃饭

孩子在大约一岁半,就差不多可以模仿大人的样子,自己鼓捣着吃饭了。有的大人不喜欢孩子自己吃,怕孩子弄的桌子、地上撒的哪儿也是,就很热心地继续喂孩子饭吃。殊不知,这是让孩子错过了人生第三课,“饭要自己吃,事要自己做”。孩子开始自己吃饭,大人还要多些耐心指导正确地握筷子的姿势。孩子食量小,需要加餐,可以一天让孩子吃四到六顿饭。

以下三种帮助孩子吃饭的方法需要警惕,一个是大人围着孩子转着喂饭,一个是孩子边玩大人边喂,一个是随时吃饭喂饭吃零食。

四、会分享

中国有个好传统“尊老爱幼”,家中有好吃的,好玩的,一般会优先照顾到老人和孩子。这个时候,人生第四课就开始了,“给孩子与家人一起分享的机会”。比如,有了好吃的,先给孩子吃,大人会有些逗孩子的意思说,“宝宝,让叔叔吃一口。”,孩子天真地把好吃的递到大人的嘴边,这个大人假装“噢”,咬了一口,嘴里还说着“嗯,真好吃!宝宝真乖!宝宝吃吧。”这是不是错失了“会分享”的良机了呢?我们抱怨孩子们自私自利,虚情假意,不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时候想想这个吧。

五、转移注意力的哄

小孩子哭闹耍脾气,证明孩子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告诉给大人看,大人不耐烦,或是急于让孩子安静下来,会引开孩子的注意力:“宝宝,看那边有什么好玩的?”“咱们去玩旋转木马去吧。”“走,妈妈给你买好东东去。”这个时候大人无形中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一个心智模式,逃避问题,逃避麻烦,不去面对和了解问题的实质。问题是问题还在那里,下一个类似的情境出现了,孩子仍然陷在里面无法自拔和解决。

给孩子多一些关注,并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欲望和需求。很多情况下,只需大人用心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用理解的语气告诉孩子他“有些伤心”“有些失望”,再给出有选择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法就可以了。这是给孩子的人生第五课,“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逃避和打岔”。

六、哭闹时的诉求

小孩子为了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或者事情,在大人不能及时满足时,会大声哭闹。这个时候,一方面是看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是孩子什么样的一个需求导致的。一方面是考验大人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人生第六课:满足需要有原则。而被满足时如果使用哭闹手段,即使是正当的需求也不可以允许孩子通过“哭闹”这种手段来达到。

七、父母的耐心

人生第七课,父母的耐心带给孩子自立自强的成长空间。在孩子初次学习掌握很多本事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支持,少一些代替。例如,孩子刚开始学会穿衣服,耐心等待孩子自己系扣子,哪怕开始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孩子需要的是方法,不是抱怨。孩子因为好奇、好玩帮忙做家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耐心等待孩子完成他承担那部分家务,父母在孩子很多很多的第一次,要耐心等待孩子拔节成长,孩子从中获得信任支持的心理营养会比他获得的本事强许多倍。

八、我从哪里来

小孩子三岁以后,可能会问这个经典问题:“我从哪里来?”大人如果说,“你是从路边捡来的。”“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你大了就知道了。”这对孩子的自尊自信无疑是不利的。

“宝贝,你是爸爸和妈妈生的呀。”“我们一起看看绘本《小威往前冲》吧。看了以后你就知道一些了。”“我们一起看看宝宝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动画或者视频吧。”回答孩子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越科学越好,越早了解夫妻这个最亲密的非血缘关系越好。这还可以让孩子们在“过家家”游戏中明确:宝宝是爸爸妈妈生育的。

三岁宝宝的教育范文4

新昌县实验幼儿园

何霞萍

第一课时

 目标:

介绍国内外0~3岁早期教育发展情况及早教研究的重大理论依据,引发家长对这一新兴教育事业的关注兴趣、认同感及高度重视。

主要内容:

一、介绍国内外0~3岁早期教育发展概况。

1.经济发达国家对早期教育的高度关注。

2.上世纪末,婴幼儿早教开始在中国兴起。

二、支持0~3岁早教事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发现及理论依据。

1.哈佛大学加登纳博士对脑科学的研究为0~3岁早期教育提供了最新的科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发现的关键词:突触连接、大脑营养细胞及髓

加登纳博士由此提出了与婴幼儿教育相关性的理念:对0~3岁婴幼儿进行丰富、适度的有益刺激,可帮助婴幼儿建立良好的早期经验。

2.蒙泰梭利早年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研究,所提出的关于婴幼儿成长九大敏感期问题。

蒙氏语:许多事实表明,天赋优越只提供了发展优秀才能的基础,天赋优越的婴幼儿长大以后不一定能成为卓越的精英,而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大都在婴儿期深深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

3.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发育与成长后期的心理健康相关密切,在现代社会中,格外引起人们关注。

试议儿童焦虑症、多动症及自闭症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第二课时

 

目标:

让父母或抚养者了解早期教育的真正内涵,明白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同时纠正一些社会上对早期教育的错误理解。

主要内容:

一、0~3岁早期教育的实际内涵

1.帮助父母了解婴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理解孩子,获得良好的教养知识和技巧,从而与之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知道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婴幼儿有自己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父母要读懂这本书。

2.给予婴幼儿丰富、有益的环境刺激,帮助婴幼儿积累早期经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育。

二、纠正误解与偏见

要区别三个不等同               早期教育≠提早教学

早期教学≠幼儿教育             早期的丰富刺激≠过度刺激

 

 

 

 

 

 

 

 

 

 

 

 

 

第三课时

 

目标:

依据3岁前宝宝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了解3岁前的宝宝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以及成人的支持方法及态度。

主要内容:

一、三岁前宝宝具有主动学习的巨大潜能

因为三岁前儿童的学习是生存、成长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他们需要全方位的学习。

1.运动身体,发展动作。

运动能力发展是婴幼儿成长和健康的主要表征。

运动帮助孩子奠定健康心理基础,促成快乐成长。

实例:婴幼儿的爬行,对其身心发育促进,脊椎颈椎部位健康发育,前庭平衡发育,四肢及躯干动作协调,有益语言发展。

2.运用感官探索世界。

视、听、嗅、触摸觉的发展和运用

各种感官的运用刺激神经末梢,作用于大脑,使孩子更聪明

早期经验获得的最佳途径。

越小的孩子越是由行动决定思维,思维存在于行动之中,鼓励婴幼儿触摸各种物品,发现婴幼儿的练习性游戏。

3.学听学说,表达自我。

婴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语言  语言的学习早从胎教时开始  成人用规范语句与婴幼儿交流  如何发现婴幼儿的语言障碍

4.学习生存,尝试独立

16个月龄(左右)的宝宝,开始有独立进餐的需求。

2岁的宝宝开始表达自己的需求。

3岁半左右进入第一个心理反抗期,这些都表明婴幼儿的成长,为日后的独立自理做准备,作为抚养者要放手让孩子学习,不要替代孩子的生活需求。

举列:让宝宝自己学习进餐

5.学习基本礼议,学习简单社会生活规则

一岁半是婴儿(事物)秩序敏感期,它和婴幼儿的生活规律,事物进行顺序记忆相当密切,教会孩子学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先敲门后进门)

二岁半是社会规则敏感期,在该时期帮助孩子学习简单社会生活规则,如与他人共处,先来后到的意识对帮助宝宝进入集体生活十分重要。

第四课时

目标:

依据3岁前宝宝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了解三岁前宝宝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以及成人的支持方法及态度。

主要内容:

一、亲子活动课程介绍

1.实施早教的社会途径

以社区为中心的家庭指导

以幼儿园为基地向0—3岁拓展的早教部分

专业的早教机构

2.早教课程例举

关于对课程理论基础的认识:不管你赞赏哪种教育流派,推崇哪种教育理论,首先,现代早教要建设0—3岁婴幼儿早教课程,共同基于两个方面,即现代脑科学的发展和实施,研究的发展成果及对婴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一)以本土化早教理念指导为基础的课程

(1)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教养理念是:

l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儿童,赋予亲情,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婴幼儿开心、开口、开窍。

l关注发育顺应发展,强调全面关心、关注、关怀婴幼儿的成长过程。

l重视婴幼儿在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差异,提倡更多地实施个别化教育,提供适宜刺激,诱发多种经验,开启潜能,推进发展。

(2)介绍新昌实验幼儿园绿太阳早教亲子学苑与宝宝玩科学:

课程内容与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汇编综合而成。

早期引进澳大利亚GymbaRoo运动训练中心的经验,强调儿童体能发育,感官和神经系统的刺激,溶肢体训练、器械运动、益智活动为一体,婴幼儿的身体运动贯穿始终。

l借鉴南京亲子教材的精华,进行五块组合。

l结合园本课程特点,编制2—2.5岁幼儿宝宝玩科学教材,活动案例简介。

(二)婴幼儿多元智能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类智能发展的领域,而智能对每个人来说有优势和滞后的差异。评价儿童的聪明与否,不再以单纯的数学、语文学业成绩来衡量,加登纳教授“零岁计划”的实施研究,更为早教提供了优秀范例。

l课程特性

1、理论支持的多元性和统一性。多元智能理论是指导核心,吸纳蒙氏儿童早期经验的理论和HIPPY早教家庭指导要素,融合于婴幼儿潜能开发课程中,保证课程实践的可行及丰满。

2、课程实践的先进性和新颖性。课程核心——教学活动的模式、内容、操作材料初步构成完整序列。

3、教学模式的并列性和互动性。作为婴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与父母在并列的角度,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学习,除了设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外,提供针对个别婴幼儿设计的成长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计划。即HIPPY家庭指导经验。我们的口号:指导婴幼儿,即指导父母。

 

 教师、父母与婴幼儿进行多纬度的交流互动,呈如下状态:

(三)金宝贝育乐课程和音乐课程

3.幼儿园亲子活动指导要点

l充分利用场地及活动设施的有利条件,为亲子活动提供最大空间及适度的空间变换。

l婴幼儿亲子活动强调个别化,任何一项活动游戏材料均需人手一份,可由专人准备,婴幼儿共用,及时反馈意见,改进提高。

l亲子课程涉及内容既要考虑能促进宝宝的身心发育,同时兼顾亲情交流、互动及生生互动。

l早教指导师的双重指导性十分重要,切记指导父母即指导婴幼儿(方也哥哥的现场指导经验)

l活动过程的指导语包括三个要素:对家长的行为组织指导;该活动针对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具体意识及现场评价;与婴幼儿的对话沟通。

l助教应依据活动需要,随时变换角色身份,以呼应主教者的教学流程变化(扮演父母、孩子及其他角色、协助组织)。

l对参与亲子活动的家长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

l设立家长学校,开展0—3岁婴幼儿专题讲座,提交咨询,提高早教的理论指导及品牌意识。

二、成人的态度

1.在观念上需明确,支持婴幼儿发展绝不是包办,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创导“儿童在先,父母在后”要学会放手。

2.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与孩子共同玩耍,支持孩子的游戏,充当玩伴。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三岁宝宝的教育范文5

关键词:婴幼儿 音乐启蒙 早期教育 左右脑开发

一、什么是早期教育。其重要性是什么?

什么是早期教育呢?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正常健康宝宝的智能发育,以上是我翻阅辞海上的解释,但该如何理解早期教育,很多学者和刊物上将早期教育提到0岁,一般3到6岁是学龄前教育(幼儿教育),在这之前叫做早期教育。这个阶段。实施的通过游戏,通过生活的良好的安排,对孩子的一种交流,促进他发展的活动称作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效果不是要求宝宝认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算术的能力又如何的牛,而是看孩子的适应能力怎么样、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和他人的沟通等等。

早期教育这个问题越发的重要,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什么早期教育这么受人重视呢。美国心理学家币鲁纳曾说过,“一个孩子到四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30%到八岁时发育完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过,“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上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教育基础主要是五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过程的90%。”来自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言,中国有句老话更是能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一岁看大,三岁看老”。

我怀着好奇心。和极大地热情,去搜集这方面的书籍和论据,让我惊奇和兴奋地是,目前比较前沿和科学的学术都是可以论证上面的观点的,三岁之前,孩子发展的“黄金期”。“在生命的头两年,脑细胞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生长和发挥影响力一两岁大小孩的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比成年人高出一百五十。”在伦敦的伯克贝克大学“大学及认识能力发展中心”的莱斯利塔克解释说。

从生理上来看孩子生后的脑重量只有370克,在一年的时间内神经结构和机能方面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是出生后发展最快的时期,脑重迅速增加近900克。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然而到了七岁,就发展的特别缓慢了。科学家学者就提醒年轻的家长,把握好前三年的“关键期”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因此开发大脑潜能必须尽早。我们知道,出生时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之后不再增加。

这就说为什么一般的人脑的潜能只发挥了不到10%,而90%以上的潜在能力被浪费掉,我们下面就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关键期”的开发的问题,

二、“关键期”是怎么一回事。在0~3岁怎么关注“关键期”

1.“关键期”的讨论。

“关键期”的提出是获诺贝尔奖的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研究小鸭小鹅的习性时发现的,小鸭子和小鹅它们在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就当做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并追随其后,洛伦兹称印象为“印刻”(imspingting),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为“关键期”,关键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人和动物都有这么一个敏感的时期,及“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某种能力就很难建立,或最终难以获得。

对于错过“关键期”的例子特别的多,我们最为熟悉且深刻的例子就是“狼孩”的故事。狼孩错过了关键的学习语言,发展人类智慧的关键期,就很难再恢复成“人”。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再比如中国“猪孩”王显凤的例子,当人们去解救这个9岁的王显凤的时候,对其做了心理和智力的检查。得出的是,她,不辨男女,不识颜色,不分大小,不懂高低,词汇极为贫乏,情绪极不稳定,多见哭、笑和恐惧,没有悲伤,无羞耻感,不懂礼貌,孤独冷漠,不与人交往。智商测试为39。和猪的习性接近。是个智障儿童。

2.0~3岁孩子的耳朵最具敏感,听力,婴幼儿最早感知的。

上面一部分介绍了,0~3岁是儿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阶段,那么这个阶段什么放在首位呢,我现在清楚地告诉大家,开发听力是首要。

在婴儿的感觉中,发展得最早的是听觉,它几乎与婴儿的诞生同时出现。科学家表明,孩子在肚里5~6个月还是胎儿的时候就能感受音乐的能力。怎么说这么肯定呢,有这么个实验:孩子出生后在哭闹时,给他播放胎教的音乐,孩子“似曾相识”就不哭了。出生一周左右的新生儿,在平卧时就会将头转向有声响的音乐的方向,两个月的婴儿就可以静静地躺着听音乐。两三月就可以区分音高。三四个月就可以区分音色,六七个月双手就可以随着音乐摆动。耳朵在这个时候的敏感性最强,它会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明显地发育起来,并逐渐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听觉能力。然而如果没有受到过刺激,其听力将得不到发展,即遵循才能递减法则。因此父母应在孩子一出生就和他说话,以后还要不断多说话,激起孩子的发言兴趣。这样,不但使孩子有一对灵敏的耳朵,还可充分发展孩子的语言,提高说话能力。

孩子的听力的天生敏感性,是有目共睹的,并天生具有音乐的耳朵。在三岁之前给孩子讲道理,他们是不懂的。但是给他们听音乐,他们真的可以听“懂”。婴幼儿听音乐不存在“理解”、“听懂”,而在于“熏陶”和“感染”。内容就选择轻松、柔和、节奏稍慢、旋律优美的乐曲。

三岁宝宝的教育范文6

我个人在女儿早教的过程中,比较多地用到了音频这种形式,实践下来感觉良好,不仅让女儿避免了对电视、碟片等电子产品上瘾的风险,还对女儿的智力开发多了一个她乐于接受的渠道。

关注音频:依依带来的震撼

女儿刚出生不久,好友小丁带着女儿依依来看我们。初次相见,刚满三岁的依依就让我震撼了:小小的她,竟然随身带了一本白纸黑字的童话书,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虽然语速比较慢,其流畅程度却不输给一个刚读小学的孩子!一个小屁孩儿竟然可以认识这么多字,真是把我吓了一大跳,忙好奇地问好友是怎么教的,结果好友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说:“我也不知道啊,但我想可能跟她出生后一直听磁带有关系。”

深聊后得知,依依出生后不久,小丁就给她买了一本配着磁带的故事书,有空就放给依依听,没想到小家伙非常喜欢,听到就满脸愉悦的样子,于是小丁就天天给她重复播放,结果,播放到小家伙两岁左右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有一天,依依突然拿起那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起来!好友觉得可能依依只是在“背书”――经常听那盘磁带的依依,只是把内容背下来而已,未必真的认识上面的字。

然而,从此依依却对那本小书发生了兴趣,心血来潮了就拿过来看,有时候还会一个人打开录音机,坐在床上捧着书听,而且经常能非常专注地听一个多小时,听完还喜欢反复读那本书。再后来,小家伙开始对周围的生字感兴趣了,动不动就问妈妈这个念什么,那个念什么,以至于到了三岁左右,就能拿着小人书自己读了!再后来,依依入园入学后,一直都是个“小学霸”,不知道与开蒙较早有没有关系,当然,这是后话。

受益音频:“背景音”的神奇效果

受好友小丁的启发,女儿才几个月,我就学着给她播放一些音频当家里的背景音,最初只是给她播放一些经典中英文儿歌、简单的故事等,没想到女儿对这些内容很喜欢,有时候哭着哭着,听到就不哭了。到了一岁多的时候,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安排,在客厅里玩的时候,如果哪天没有音频出现,就会好奇地朝我放音频的电脑张望。无疑,伴随她长大的音频已经成为她生活秩序感的一部分。这个发现让我感到惊喜,因为我不打算给她看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媒体早教素材,怕伤眼睛,也怕她养成被动思维的习惯,但音频不会带来这些风险。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更加用心地给女儿播放音频素材,但从来不在意她是否听懂,或者吸收了多少。

播放到第二年,两岁左右的小家伙开始喜欢学着唱歌,无师自通唱的第一首歌竟然是经常听的英文字母歌!大约三岁多的时候,有一次二姨和表姐瑶瑶来看她,小家伙和瑶瑶姐姐在大厅里玩过家家,边上照旧放着英文音频,二姨听着听着,忽然问:“桐桐,你到底听没听到电脑里播放的什么呀?”没想到小家伙头也不回地玩着手里的积木说:“刚才念的是cookie,曲奇的意思!”看来,小家伙一边在那里玩,一边小耳朵也在听呢。

玩转音频:让音频为纸质阅读开路

发现音频对于纸质阅读的影响,是从一部叫《长袜子皮皮》的长篇小说开始的。当时一个朋友发来了这个音频,没想到三岁的女儿一听就喜欢上了,记不清听了多少遍之后,有一次去社区图书馆,发现了纸质的同名著作,几乎没有什么插图的大部头,密密麻麻的小黑字,估计连小学生看了都有点发怵,女儿竟然欢喜异常。借回家后,小家伙白天在大厅里听,晚上就缠着我陪读,读了一遍还不过瘾,要求读第二遍,但读第二遍的时候,小家伙经常心血来潮给我“念”,这时我才发现,多日来频繁听讲这部故事的她,很多段落都记得滚瓜烂熟,不仅如此,整个篇章结构也已经熟记于心,随便说出哪个章节的标题,她都能顺着说出来下面该讲什么了……

受这件事的启发,有一次小雪阿姨送给女儿一套“玛蒂娜的故事”系列绘本,加上配套的贴纸,整套有70多本,谁知女儿并不感兴趣。如果不看,岂不是辜负了小雪阿姨的一片心意?再说,这套来自国外的经典十分值得一读!急中生智,我忽然想起小家伙经由音频爱上《长袜子皮皮》,连忙找到小雪阿姨发过来的玛蒂娜故事音频,果然,小家伙很快就爱上了这套音频,并由音频开始爱上那套宝贝读物。

现在,“音频过渡法”已经成为我引导女儿阅读经典的好办法,给她推荐经典读物时,如果她不喜欢,我就从网上搜索相关的音频,先放音频给她听,一般来说,她听了音频之后,就会跟我讨要相关的纸质读物,我再把书拿给她。《希利尔讲世界史》《爱丽斯漫游仙境》等经典童书,她就是这样阅读起来的。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