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包装的学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包装的学问范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重、难点:找出各种包装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得出节约包装纸的最佳策略。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感悟,加上适当的课件演示及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
教学准备:课件、盒子(录音带与牛奶盒每人一盒)、包装纸、实验记录表(正反都有)。
教学过程:
一、创情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再过两天就是母亲节了,你们想怎样为妈妈庆祝节日呢?(生交流,师评价)老师录了一些话及泉州讲古的节目在录音带里,想把自己一颗感恩的心,送给在厦门的母亲(课件出示图片) ,希望她健康长寿。我想把它包装一下,你们愿意帮忙呢?(观看学生包装,根据学生包装作评价,引出课题并板写:包装的学问)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明确包装纸的大小就是物品(长方体)的表面积
1)老师包装这盒录音带,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其实就是要求什么?(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什么有关呢?(它的长、宽、高)请动手量出再告诉老师。(生测量、汇报;师板写)
3)(小组合作)算一算包装这盒录音带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接口处不计)
4)生汇报师板写
5)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多麻烦啊,我们暂时约定:上下面叫A面,前后面叫B面,左右面叫C面。A面的面积是(生说师写A面= × = B面= × = C面= × = )
2.探究节约包装纸的方法
1)两盒
①两盒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同桌合作摆一摆。
②生汇报(大屏出示温馨提示:可看着自己的摆法说出怎样摆及这种包装方案需要几个A面,几个B面,几个C面)师课件出示三种方案
③猜猜看,这三种方案,哪种最省包装纸?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④既然是猜测,我们就要(验证),数学是用数字说明问题,我们怎样验证呢?(计算)(我们不忙着计算,讨论一下哪种计算方法最简单)(生讨论、交流,再计算,最后交流结果)
⑤引发思考:从包装两盒录音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生说师板写:重合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所用的包装纸最省。)
2)3盒(即时反馈:3盒包成一盒,包装纸最省。)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两盒包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省纸,那么三盒包成一包,有几种方案?(生猜测、动手验证、汇报、课件出示)
②启发:你能不用计算,运用刚才的发现,直接判断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呢?(生答师评价)
3)4盒(对比辨析,加深理解:4盒录音带与4盒牛奶)
①把4盒录音带及牛奶包成一包,有几种方案呢?小组合作,组长记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②生交流汇报师评价。
③不用计算,你能马上淘汰几种浪费包装纸的方案?并说出理由。(生说师评价)(引导至4种)
④哪种包装方案最省?(引起争论,再要求用计算来证明)
⑤生计算,得出结论。
⑥引导对比小结:包装四盒录音带时,只要将最大的面重合了,重合面积就最大,也就最省包装纸。而包装四盒牛奶的最省包装纸却不是,你又有什么发现?(根据长宽高的具体数据选择合适的包装方法。)
反思:在完成本课教学后,我认为我做得较好的是:
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首先是开头的创设情景,上课是在5月5日,周末是母亲节,我就以此作为情景材料,用问题引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引出给母亲送礼物庆祝节日,在学生帮忙老师包装录音带的时候,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装漂亮、快速等,说:“其实包装礼物中有许多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包装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设计的课外练习题,用彩纸包装一套上、中、下集的同样3本书,怎样最节省包装纸,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注重动手操作,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以便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包装1盒录音带”、“包装2盒录音带”、“包装3盒录音带”和“包装4盒录音带及4盒牛奶”这些内容。首先出示1盒录音带,让学生包装,提问:“要求包装这盒录音带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其实是求什么?”学生有实际操作,他们很快就回答出来。“2盒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学生只是通过自己头脑中的想象是很难把摆放的方案一一列举出来的。在学生出现这个问题时,肯定迫切需要比想象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操作实践活动的运用理所当然地解决了学生的这个难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放,不仅体验到策略的多样性,还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猜猜看,这三种方案,哪种包装最节约用纸?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猜。”因为有动手操作的经验,我的话音刚落,连平时基础最落后的袁毛机同学,也举手要发言,我忘了后面坐着校长等好多老师在听课,竟指明让他回答,他说:“重合A面的最节约,理由是重合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最省。”
三、针对教材的缺陷,重组教材,补充教材
首先是教材中用的糖果盒,大多数同学没有办法准备,即使有,也会大小不一,因此我利用学校淘汰的音乐盒,使得人人一盒。其次,教材中的包装方案,都是只要重合最大面就是最节省包装纸。因此我增加了包装4盒录音带与4盒牛奶,让同学比较,防止产生思维定势。
包装的学问范文2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包装材料入手,苏州地处江南,包装材料可以考虑就地取材的自然界中的天然材料,如竹、木、藤、麻、葫芦、粽箬、芦苇叶等,这些自然材料只需经过较为简单的加工或干脆不作任何加工就能应用。适合设计制作出具有返璞归真意境及地方特色的包装,能准确地传达商品地地域信息。传统的天然包装材料,以原始状态、简单加工、精心设计的产品包装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人的环保意识。如用竹材,剥削其皮后再编制成器用以盛放苏州土特产品,这种从自然材料的视觉、触觉的感受中亲近大自然,这是任何现代高科技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手工制作所体现出的人性温暖而倍受青莱,既可成为馈赠亲友的旅游纪念品,特产食用完,盒子也具有收藏留念价值。学生通过选择天然材料的加工过程,从中体悟到传统手工艺本身散发出特殊的气质,经过设计后使包装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形态。
二、从表现形式上来考虑
用本地民间文化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学生到一些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地区进行学习考察,从学生易于接受、接触较多的本地民间文化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参观苏州桃花坞博物馆,并请民间艺人为同学们介绍当地历史文化风情,引导学生对当地传统艺术和造物文化进行收集、记录,为包装设计创作做准备。我们在着手进行传统风格的包装设计时,就应针对传统产品这一被包装的对象,充分挖掘那些蕴含着深厚而鲜明的中国民间特色的色彩、构图、造型等视觉语言要素来进行创意构思。如选择“桃花坞”传统图形作为元素,运用现代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对“桃花坞”主题原图形进行重新组构和变形处理。对元素进行二次抽象、重购、提炼、分解和创意。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视觉感受力和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再从“桃花坞”年画的色彩意境为基础,适当弱化造型、结构、肌理等元素,进行色彩的提取与归纳研究。这些具有地方特征的原貌风景、民风民俗、民族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既能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的可读性,同样也是吸引旅游消费者的最佳点。当然并不是一味地模仿,照搬就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尊重和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传统本土文化,将其变成一种信念,变成一种设计的语言,才能在作品中体现本土文化的底蕴。
三、地域文化与创意更好地融合
要想设计出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传统产品包装设计不仅要体现地域性文化,同时还应体现当代人的现代文化需求。好的创意可以不断勾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对现有的产品包装进行创意性的改良和优化设计。崇尚现代潮流的群体总是对时尚、精致、个性、漂亮的包装设计感兴趣。在传承苏州特色老题材的同时,利用传统工艺设计出一些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办公用品,如名片盒、文具用品、U盘等现代器具,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充分利用传统、本土的文化符号,重构和现代性提升相结合,才能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国际性与地域性等辩证关系,从而体现出苏州商业设计艺术的地域性和个性特色。
四、结语
包装的学问范文3
一、 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语文课堂包装
一定的教学行为总是一定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有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课件的华丽,把那些流行的教学方式,如合作探究、项目教学、自主学习、课程整合等,生搬硬套地罗列于语文课堂,再加上课前的多次彩排,课上自然演绎着“别样的精彩”。这种语文课浓妆艳抹,师生配合天衣无缝,那令人“高山仰止”的热闹场面,那令人“望尘莫及”的精妙时间把握,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媒体呈现,那“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足以让那些专家、评委欣赏之、好评之。这种已经是“演练”了多次的预约精彩,这种包含众多人心血的“浓装”带给教师的也许是获奖的喜悦,而学生却没有把“特别的爱” 给表演的你,因而这种“收获”是虚化的、功利性的,也是有违教学规律的。应该说,语文课堂精彩是需要预约的,但更需要的是创造,教师要因时、因需、因生、因情而变,加强现场捕捉,将课堂实情与教学内容合理契合,将教师情感与学生情绪融为一体,一举一动总关情,借题发挥做“文章”,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
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语文课堂包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语文课的特点,从学生的心理、认知、情感出发,精确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包装形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享受学习、快乐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包装,必须把理论与内容,内容与形式,形式与生成合理整合,统一包装,发挥教材的指导性,追求形式的新颖性,讲究包装的高雅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师享受于教学,陶醉于教学。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课堂包装,还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的教学包装,使学生喜闻乐见、心驰神往、乐不思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甚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包装效果。
二、 用鲜明的个性进行语文课堂包装
一个没有独特教学风格的人,尤其是从事语文教学的人,他的课堂是缺少灵气和“高度”的,无论怎样包装其效用都是低下的,其过程都是乏味的,这也是目前语文课堂包装中存在的通病。因为一堂语文公开课经过各类人的反复多次探讨,对语文教学环节精雕细刻,其教学理念一定是新的,理论依据一定是实的,教学结构一定是紧凑的,教学细节一定是到位的。“打磨课”磨掉的是个性,上这种“打磨课”的语文教师仅仅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演员,他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方案,复制既定的教学过程,追求既定的教学效果,“磨课”变成了“模课”,完全无视真实教学现场,完全漠视学生涌动的情感,完全封闭自己独到的见解、想法,对课堂中的另类生成、意外、灵动视而不见或巧妙忽略,体现了“功夫全在课外”。这种语文课其实无论换哪位“演员”上,效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种语文课是可以随意复制的,是缺乏生命力的,是彰显不了教学个性的。教师花大量精力来制作课件,追求画面的华丽、动感;花大量时间来设计活动,追求课堂上的交互、热闹;花大量心血来研究评分标准,追求教学过程的和谐、完美。这种包装课就好比拿着一个万能的精美礼盒去装不同的礼品,虽然外表漂亮,却华而不实,也未必合身得体,学生往往乘兴而来,热闹过场,收获寥寥。
个性是课堂包装的灵魂,也是保证包装无法复制的前提,个性化的课堂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设计不同的包装,这种包装应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它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喜好为基础,情感为依托,价值观为考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特长各异的学生;个性化语文课堂还必须紧紧围绕语文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量身定做,充分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是必须打上深深烙印的个人制造,是属于自己的别人无法抢注或盗版的专利;个性化的包装应该吸取古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并融进个人课堂的“杂交品种”,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教学境界,达成“风景这边独好”的教学效果。
三、 用美妙的意境完成语文课堂包装
语文课堂包装有别于其他包装,它是一种生成包装,是一种知识呈现方式的包装,它不是某一教学片断的包装,而是对整堂语文课的包装,甚至是若干课的系列包装,是一种意境的包装。而平时我们惯于创设情景,惯于多媒体课件,惯于专题学习网站,惯于合作探究,这些显然都只局限在知识呈现和教学形式上的局部包装,是对某一教学片段的包装,是浅层次和不成体系的。有的语文教师在创设情境上下苦功,千方百计抢抓学生的心,俘虏学生的眼球,效果固然不错,但这种课堂情境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心理学告诉我们,每节课学生的有效注意只能维持15-20分钟。于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总是用一个个问题串成问题链,一步步地诱使学生能专注于自己的教学,效果固然更好。然而,无论是创设情景还是织成问题链,都局限于如何调动学生,使学生能跟上自己的教学节奏,使学生的思维能跟上教师的思维,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时间长了,学生定会收获思维疲劳,抑或引诱效率降低,更何况一旦“链”接失败,那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导航而迷走于课堂,最终可能“引不住”、“诱不上”。
语文课堂包装仅靠“引”和“诱”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语文教学意境上下工夫,用意境来完成课堂的包装。大凡教书匠,他们往往自认教法一流,对知识的呈现随意而为,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往往在苦苦的等待中盼望下课的铃声;大凡优秀教师,他们通过创设情境或一个个问题链诱导学生学习,学生会在紧张、忙碌和思考中迎来下课的铃声;大凡大师,他们的意境包装已经内化在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课堂的45分钟,不知铃声之既响。追求自然的意境包装,摈弃纯粹形式的包装;追求绿色的意境包装,摈弃纯粹高科技的堆积;追求生态的意境包装,摈弃表面热闹、重课不重生的演练,还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自然的天地。自然的课堂是任何造作和排练都无法达到的,也是所谓“完美”所无法比拟的。
包装的学问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文报刊;翻译
一、引言
2013年教育部下发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短文翻译已经正式加入到改革后的新题型,权重为总分数的15%。这对于英语基础本来就很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来说,简直是难上加难。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的题型和学生考试的分数分布来看,英语翻译仍是独立学院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由此可见,努力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势在必行。
英语报刊的语篇短小、精悍,题材多样化。相对于英语课文,英语报刊翻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翻译能力,自2012年开始实施了英文报刊翻译及辅导测试这一举措。每学期初,向大一及大二的每位学生发放一份5000词左右的英文报刊,其内容经过英语教师精心挑选,主要来源为china daily,Shenzhen daily,Shanghai daily等英文报刊。报刊涉及经济、娱乐、体育等多领域的文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并成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辅导测试中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英语报刊翻译进行辅导测试。
本文拟对当前笔者院校学生英文报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报刊翻译能力提出了几点策略。
二、独立学院学生英文报刊翻译现状分析
(一)新闻标题翻译不规范
新闻标题通常具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在词汇方面常用缩略词,如:NPC(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人大;GDP(GrossDome―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新闻标题中还会出现一些节缩词,如:AD(advertisement)广告,coper(helicopter)飞机;新闻词汇中也会出现一些新词,如:Taikonaut(中国宇航员);英文报刊标题的句法成份经常会出现省略,比如省略be动词等;英文报刊的新闻标题还会常常采用一些修辞方法,如:夸张、双关等。然而,笔者发现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未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汉语翻译。一些学生在翻译时并未确切地解释出缩略词或一些外来新词的含义,而是直接按部就班地用英文代过;另一些同学在翻译时没能把修辞含义表现出来,而是根据字面意思直译。如:Dortmund turns to Friedrich中,一些同学单纯的根据字面意思把新闻标题翻译成:多特蒙德队转向弗里德里希。然而根据全文的理解,标题的真正含义是:多特蒙德队里又一位球员弗里德里希受伤,此处的turn是一语双关。
(二)选词时出现错误
学生在报纸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生单词,并且很多单词的含义多种,甚至个别单词的词性也是多种,那么学生要根据单词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选词。然而,一部分同学不能根据单词所在的句子给出正确的解释,经常选错词意或仅凭自身对单词的已知含义进行生搬硬套,导致翻译的不通顺或偏离了原文的真正含义。例如:新闻标题China mulls new measurest0 avoid‘middle income trap’,其中mull是“思索”的意思,但很多同学却未经考虑,按mull的常规含义“碾碎”来翻译,翻译结果和原文含义相差甚远。再如:Swindle’s many faces netted him1.3m yuan中,net应译为“捞到”或“净赚”,然而很多同学却误译为“罩住”。诸如此类的翻译错误都是由于学生选词不当而引起的。
(三)专业名词翻译错误
学生在报纸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体育、经济等方面的专业词汇。一些学生对英文专有名词并不理解,并且不愿花时间去多查字典进行学习,从而导致专有名词乱译,语句不通顺,且完全偏离原文的真正表达含义。如:0ff―side在体育术语中是“越位”的意思;out―side是“出界”的意思,很多同学把上述词汇翻译成“出去”、“出局”等;shot在体育术语中应翻译成投篮,一些同学却根据一贯的理解翻译成了“发射”;playoffs在体育术语中应翻译成“延长赛、季后赛”,而一些同学想当然的却译成了“淘汰”。
(四)正文翻译语句不通顺
此方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报刊口头翻译测试时了解到,学生能够理解英文报刊上的英语句式,但由于汉语功底的薄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对应的汉语翻译,导致语篇缺乏连贯性,语法病句等情况出现。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由于缺乏对中英两种不同语言结构的理解及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的输入,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不能进行两种思维的转换,导致部分同学在把英文报刊内容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出现死译、硬译、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等现象。如:原句Atfirst,I swept the floor of my home at least twice a week,using along―handled broom so that 1 wouldn’t bend my back.被W生译为:首先,我是每个星期至少打扫我家的地板两次,由于使用长柄的扫帚,我不至于回想起以前。
三、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英文报刊翻译能力的策略
根据学生在英文报刊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相应的策略:
(一)提倡多阅读汉语经典名著,加强汉语言文化修养
学生在英文报刊翻译的过程中,不光是要具备足够的英语功底来确保看得懂英文的句式结构、单词含义,还应把对原文的理解用通顺的汉语表达出来。因此,没有扎实的汉语功底是完不成英汉翻译这项任务的,学生在报刊翻译中出现译文的不连贯、语法病句等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语表达能力差而造成的,也就是学术界常说的“汉语失语症”现象(。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汉语言功底并不让人乐观,一部分人的汉语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翻译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学好大学国文课,平时多阅览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及修养。
(二)介绍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共性和个性,传授必备的翻译技能
要想提高翻译能力,理论知识的传授是提高翻译能力最基本的保障。英语教师在测试辅导时,应根据学生英文报刊的翻译成果,有针对性地多给学生介绍英汉语言的对比知识及一些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词义的选择、词类转译法、增词法、省略法、长句及难句的拆译法等。尤其是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并不规范,不易看懂,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翻译中熟练掌握英语新闻标题的写作特点,并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去重新审视新闻标题。英语报刊的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国内读者不太熟悉的有关信息、文化背景知识,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变通,并使其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三)结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提高翻译的实践教学水平
以往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直接让学生或由教师本人大篇幅的进行课文翻译,学生不经过思考,死记硬背老师的翻译答案。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翻译能力薄弱的问题。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适当的传授翻译的基本技巧及方法,还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翻译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机会。如:让学生划出英语精读篇章中出现的长句、难句,让学生先是进行生词的猜测或查阅,试着去筛词、选词,紧接着学生试着学会分析句型结构,再结合翻译的实际理论组织语言进行汉语翻译表达。教学中应尝试着多给学生翻译练习的机会,教师多进行辅导提示即可。这一过程的练习会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翻译理论联系实际,既不空洞,又十分有效。
(四)形成翻译分数等级差别,重视测试辅导手段的激励作用
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辅导测试时,应根据学生报刊翻译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分数,尽量让翻译好与翻译差的同学在分数上形成一定的等级差别,这样才能尽量杜绝一些同学在报刊翻译过程中的应付和偷懒心理。当然,在报刊翻译的过程中,很多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面对信息量大的新闻报刊会产生畏惧甚至厌烦的情绪,教师在对其进行测试辅导时应遵循“赏识教育”的原则,注重“情感”和“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师应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对待学生的翻译稿教师应抱着鼓励的态度。尽管翻译的成果有时会不尽人意,但只要是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教师都不应给予过多的批评,而是应多给予学生建议与帮助,让学生对待翻译练习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包装的学问范文5
关键词:粽子;包装设计;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94-01
粽子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它还承载着很多民族情怀,而对粽子进行包装设计,能更好地宣传粽子文化。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粽子包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教学中,教师要以包装设计的文字、图形、色彩、结构为设计中心,将粽子的传统文化特点发挥到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通过文字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主要是浏览产品的文字信息,从包装上的文字获取品牌名称、产品型号、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等。也就是说,在包装中,文字是介绍与宣传商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文字信息去了解商品,是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粽子包装的品牌名称的字体选择非常重要。包装中常用书法体、印刷体、广告体和美术体,其特点是识别性和艺术性强。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品牌名称可以利用书法体展现其传统文化,以书法体作为基本框架,再在组合上加以设计,如运用连体、字体大小、笔画的粗细、颜色变化,使其在视觉传达上有着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包装上的产品型号、批号、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的字体一般使用印刷体进行排版,按信息的重要等级,将字体大小进行变化,体现其主次和强弱之分。
二、通过图形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图形可以直观告诉消费者产品的卖点。当今很多设计师模仿动植物表皮肌理对产品进行包装。比如橙汁饮料,设计师在包装图形上运用橙子的表皮纹理,这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大概知道这是什么。在粽子包装设计上也可以融入一些肌理的感觉,如运用粽叶的纹理,结合粽子本来的三角形的结构,同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知道这是粽子,还增加了商品的情趣,加强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可知性。这样,就将中国千年的粽叶元素很好地融入到了粽子的包装设计当中。单一的包装已经不能适应整个市场,为了提升竞争力,系列包装的地位不可忽视。同样粽子包装也是如此,既可按口味设计包装图形做成系列包装,也可将屈原故事融入到粽子包装图形设计中。同时,还可以根据大人、孩子食量的不同,将粽子的规格、容量进行改变,按大、中、小系列,以便适应消费者对用量的需求。
三、通过色彩的运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的色彩应该考虑色彩象征性和人的心理因素。红色象征节日喜庆,绿色象征着新生命,黄色象征泥土和大地,蓝色象征天空等。在用色上粽子的包装用明度和纯度相对艳一些的颜色,如以红、黄、绿为主色调,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通过色彩,人们常常可以幻想成不同的食物,味蕾也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色彩赋予包装的魅力。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在食品包装上,怎么运用色彩体现色香味,让消费者不品尝,只看包装就知道其味道呢?粽子的包装用色上应该多考虑人的民族情感,使用一套色彩艳丽明快颜色的色调。按风味象征的颜色进行包装设计,在融入当代元素的同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得恰到好处。
四、通过粽子构成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内包装和外包装在结构上应该具备多样性。粽子的内包装可以考虑:微波杀菌包装、无菌包装、真空包装、脱氧包装等。不同的复合材料可以将食品有效地进行保护,对于企业可以延长其销售期,对于消费者可以延长其保质期。粽子外包装结构设计上可以使用中国古代的锦盒、竹筒、篮子等作为外包装。包装材料可以选择环保健康、并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的材料。使用纸材料做粽子的外包装,在塑造外包装形态、印刷和销售中均占优势。纸材料可以出设计四边体、六边体、八边体和圆柱体等各种形态的外包装形态,并可以设计成有中国韵味的锦盒。竹子同样是环保材料,在包装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使用竹筒作为粽子的外包装,既复古、唯美又可以当装饰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设计包装的题材上多考虑到传统文化元素,将两者融合并得到很好的升华。同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强粽子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颖,杨猛.包装设计中“五感”应用的探究[J].包装工程,2011(12).
[2]王建民,王葆夷.论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有效信息传达[J].包装学报,2013(01).
包装的学问范文6
一、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吟诵方面的基本现状及其相关(东北师大附中):
(此部分由陈鹏、杨仕玉完成)
通过对学生所填问卷的初步统计和对教师的访谈,我们得知,目前初一初二阶段(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初中阶段,因为初三基本上所有的时间用到了准备中考上,教学方面的时间留的不是很多)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以下手段进行古诗词的吟诵教学:
首先是教师自己根据诗意和诗歌的节奏给学生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其次是,教师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名师朗读的录音和一些结合古诗词意境所设置的视频、flash、幻灯片等等。
目前主要是凭借这两种手段进行古诗词的吟诵教学。这样的现状表明,即就是像师大附中这样的软硬件设施都属于一流的名校,他们目前针对古诗词的吟诵教学仅仅只是涉及到了“诵”这一个方面,即我们所说的“朗诵”,换句话说,最高也只能是神情并貌的朗读而已。在师大附中,一般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要“朗读过关”的,显然,这也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重视。
我们知道,“古诗词吟诵”决不仅仅是诵读诗词,他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之一。“吟诵”其实是包含了两层意思的,一是“诵读、朗诵”;二是“吟唱(力求原生态)”,即就是像古音乐那样把古诗词演唱出来。针对这个理论方面的问题,我们从师大附中语文教师那里了解到了一些情况。语文组备课组长a老师说:如果现在要对古诗词进行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吟诵”教学的话,是个好事,很多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也会对此极感兴趣的,但这个做法就目前来说只能局限在“兴趣的范围之内”,而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大范围推广的的可能。究其原因,老师讲到:一方面是因为原汁原味的古诗词吟诵文化已经基本失传,现在仅见的几家吟诵方法和理论体系只是冰山之一角,况且各持一套,没有规范性,这样就基本上决定了目前还没有关于古诗词吟唱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没有那种所谓的话语环境了(一个很好的原因,根本性的)。所以,这个东西无法存在于正常的“齐步走”课堂教学中(此可思索处),如果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型的辅助手段,肯定是很受欢迎的,只要你的东西做得好,有人感兴趣,毕竟这个东西是个新鲜的“玩意儿(意味深长)”。
可见(仔细琢磨),尽管很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还是不能对“古诗词”的吟诵研究抱以灰心的态度。事实上,作为一种兴趣性的研究,这个是大有前途的。如果做一个设想的话那就是:把可吟诵的古诗词配乐配谱吟唱出来,制作成多媒体软件材料,带进学生的课堂,作为正常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一项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辅助资源和材料,这应该是很现实的。好东西总是会有人来买的。
考虑到目前课题组的工作现状,我们应该鼓足勇气,放手一搏,吟诵团要继续做强做大,争取让人们承认它的价值,最终将古诗词的吟诵带进课堂,为目下的语文教育添枝加叶。
二、“与师大附中语文组教师的访谈”文字记录(以窥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为目的):
(以“课题组”和“附中教师”为说话人)
课题组:目前学校用的古诗词教学文本是?
教 师:现在主要用的是在孙立权老师《中学生古典诗词500首》框架下修订的“古典诗词三百首”,另成一册,取名曰《高山流水》,这是附中的 “校本教材”,是根据原来的五百首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情况编定的,有专门的一个古诗词三百首编写小组,这个作为学生古诗词的教学的辅助文本,类似于“在教师督促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而原则上的讲授仍以(大本、小本)教材为主。
课题组: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教 师:一般的孩子都能完成300篇的背诵,在毕业之前。另外,肯定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记背的更多。这个校本教材所有学生都是人手一本。
课题组:我们现在有个关于“古诗教”的课题,就是先秦孔子那个“诗教”……
教 师:(对另一个老师讲)他们说的是“古诗教”,不是诗歌教育(用疑惑的口吻,满脸疑惑:是不是弄错了,会错意了)……
课题组:(解释)不是不是,“古诗教”只是一个“源头理论”,现在我们谈的仍然是“古诗词教学或者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