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物的词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带动物的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带动物的词语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1

关键词:汉语;动词;名物化;形态;韵律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5005

根据当代形式句法学理论,名物化(nominalization)指的是动词、形容词通过形态变化等手段用作名词,进而充当名词短语的中心语的现象。目前研究发现,人类语言普遍存在名物化现象,有些语言动词可以直接用作名词,有的语言要求借助于形态变化实现这一功能转变,还有些语言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情况,以英语为例:

(1a)Please don’t change your mind.

(1b)There was a sudden change in the weather.

(2) the failure of an experiment, language investigation, head movement,

(3)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combining the two chemicals.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the combining of the two chemicals.

其中,(1a)和(1b)表明change可以没有词形变化而同时充当动词和名词;(2)中的名词failure, examination和movement分别由动词fail, investigate和move添加词缀-ure, -ion以及-ment派生而成;而(3)中的动名词combining通过动词combine添加屈折词缀-ing而成。不难发现,没有形态变化或添加派生词缀的例(1)、例(2)属于词汇层面的名物化,而添加屈折词缀的例(3)属于句法层面的名物化。这与Chomsky所区分的动名词名物化(gerundive nominalization)和派生名物化(derived nominalization)是一致的。

就汉语而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乏上述类似现象。例如:

(4)圣贤之能多,农马之知专故也。(《韩非子・上于相公书》)

(5)窃自计较,受与报不宜在门下诸从事后。(《韩非子・上郑相公书》)

(6)冀足下知吾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韩非子・答侯继书》)

(7)这份资料的整理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文中部分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CCRL语料库。。

(8)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全厂职工的积极性。

(9)面对死亡,英雄的笑竟如此淡泊而从容。

然而,对于这些现象的认识,国内语法学界存在很大争议。讨论的焦点即汉语是否存在名物化,或者说(4)-(9)中的动词是否发生语法性质甚至词类的转变。简单说,有两种观点:

1.汉语中存在名物化。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五十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以下简称《暂拟系统》)以及史振晔[1]、施关淦[2-3]、胡裕树、范晓[4]。此外,马建忠[5]的词类假借,陈承泽[6]、王力[7]的词类活用以及吕叔湘[8]、陆丙甫[9]本质上都承认名物化的存在,只是各家对名物化范围的认识有所不同。

2.汉语中不存在名物化。熙等[10]认为所谓的名物化现象都是动词自身的性质表现,因此不存在名物化。李宇明[11]支持这一观点并通过“语法位”对上述现象给予解释。

不难发现,与词类划分的讨论相似,对名物化现象的不同认识也是源于汉语中没有诸如英语-ing, -ion, -ness那样的派生/屈折形态标记(derivational / inflectional morphologic marker),以及处于主宾语位置上的成分没有显性的格位标记(case marker)。那么,汉语中动词的名物化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其“标记”何在?陈宁萍[12]讨论词类模式时指出双音节是动词移向名词的必要条件,冯胜利[13]从韵律控制句法的角度提出双音化是现代汉语动词变成名词或兼类词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标记,然而我们看到现代汉语中存在与(9)类似的很多现象:

(10)他的来和去显得有点儿太突然。

(11)去是对的。

(12)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

(13)人们最基本的消费就是吃。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类现象?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单双音节动词名物用法的对比研究印证了陈宁萍[12]、冯胜利[13-14]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汉语单双音节动词的名物用法具有本质区别,前者为句法位置提供的结构式名物化,后者为韵律手段决定的固有式名物化。同一句法功能的实现既可以通过句法手段(结构)实现,也可以通过语音手段(韵律)实现。

一、单双音动词名物用法比较

我们知道,动词名物化(以下简称“名物化”)的两种主要表现:一是在句中充当主宾语;二是受到名词、代词等定语的修饰(带“的”或者不带“的”)。因此,我们通过主宾语两个句法位置、光杆/限定这里的限定形式指名词、代词充当定语修饰动词所构成的限定式结构,即[NP/PRN 的 V]。两种形式比较单双音动词的名物用法,共四类:光杆动词充当主语,光杆动词充当宾语,限定结构(即名词代词修饰限定动词的定中式结构)充当主语,限定结构充当宾语。

光杆动词作主语:

(14)吃要讲究营养搭配。

(15)发展才是硬道理。

(16)讨论应当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

光杆动词作宾语:

(17)现代藏书作为一种高级收藏,注重的是用。

(18)他无可奈何地接受治疗。

(19)政府将对个体营业者给予扶持。

限定结构作主语:

(20a)他的笑大半是假的。

(20b)*他的睡耽误了很多事情。

(21)在日益浩瀚的MTV中,薛芳芳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不甘庸常的个性色彩。

(22)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医学并不比中国早[15]。

(23a)轮胎(的)选择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很大。

(23b)*轮胎(的)选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很大。

(24a)目前,布达拉宫主体建筑部分(的)维修已基本完成。

(24b)*目前,布达拉宫主体建筑部分(的)修已基本完成。

限定结构作宾语:

(25)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打击,就是老舍先生的死。

(26)我永远记得他的笑。

(27a)下雨意味着漫长冬季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

(27b)*下雨意味着春天的来。

(28a)学校负责学生行李的存放。

(28b)*学校负责学生行李的存/放。

(29a)对于无故违反条例者,年末公司将实行奖金(的)扣除。

(29b)*对于无故违反条例者,年末公司将实行奖金(的)扣。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类似的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如:

(30)教材(的)编写,参数(的)设置,身体(的)检查,稿件(的)校对

*教材(的)编,*参数(的)设 , *身体(的)查, *稿件(的)校

盆景(的)摆放,语言(的)学习,垃圾(的)回收,废物(的)利用

*盆景(的)摆, *语言(的)学, *垃圾(的)收, *废物(的)用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动词由于音节单双而呈现出名物化用法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限定结构作主宾语时,单音动词既有合法形式又有非法形式。就目前观察发现,合法形式限于“笑”、“死”、“哭”、“来”、“走”等个别基础词汇,大部分单音动词都不能出现。也就是说,这些用法在单音节动词内部不具有普遍性。这一问题将在下文讨论。

至此,我们无法逃避的首要问题是:在具有语言普遍性的名物化问题上,为什么现代汉语中语义基本相同的单双音节动词会呈现上述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何在?这种差异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二、韵律对双音动词名物化的制约

(一) 名物化的鉴定标准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从名物化的本质谈起,即名物化的标志是什么。如上所述,名物化指动词通过形态变化用作名词,进而充当名词短语的中心语。因此,所谓鉴定动词是否发生名物化的标准也就是鉴定名词的标准。

我们知道,已有文献对动词名物化现象的讨论集中于两点:一是充当主宾语;二是受名词、代词等定语的修饰(带“的”或者不带“的”)。然而,如表1所示,这两条标准无法揭示单双音节动词名物用法的本质差异。鉴于此,本文认为,要考察动词的名物用法,应当紧紧抓住“充当名词短语的中心语(head of NP)”这一关键,换言之,对动词名物用法的鉴定实质上就是对名词短语中心语的鉴定,也就是对名词出现的句法位置的鉴定。据此,本文提出三条补充标准:

a. 受数量短语、指量短语等限定性成分的修饰;

b. 直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

c. 受“大、小、新、老”等性质形容词修饰。

下面,我们将应用这三条标准全面揭示单双音节动词名物用法的对立。

(二) 动词名物化的韵律条件

a. 受数量短语、指量短语等限定性成分的修饰。我们知道,限定性短语(DP)是以限定语(D)为中心语,以名词短语(NP)为补述语。因此,如果一个动词发生了名物化,那么,它必然可以出现在限定语的补述语位置。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汉语的量词(Classifier)属于限定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数量短语、指量短语(指示代词+量词)来考察单双音节动词的名物化用法,结果显示,只有双音节动词可以充当限定成分的补述语,而对应的单音动词用例都是非法的。例如:

(31)去了三次 爱了两年 吃了一次 用了五次 笑了一分钟

*三次去 *两年爱 *一次吃 *五次用 *一分钟笑

三次离去 两年恋爱 一次吃喝 五次使用 一分钟微笑

(32)这种吃法 那种维修 多项检查 几次谋杀 初次试验

*这种吃 *那种修 *多项查 *几次杀 *初次试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数量短语、指量短语之后不能有“的”。一是“的”的性质问题尚存争议,即“的”在整个结构中是否是中心语以及是什么性质的中心语;二是“的”的出现会影响整个短语的句法性质,因此,我们对动词名物化的鉴定必须排除这类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的有效性。

如果说汉语动词名物化与音节单双无关的话,我们如何解释(31)、(32)中的对立?

b. 直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毫无疑问,名词可以直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例如“电脑桌”、“电视屏幕”、“水管”、“人类语言”、“诗歌节奏”等等。那么,如果动词发生名物化,它理应具有同样的用法。然而,我们再次看到单双音节动词的对立表现:

(33)睡觉姿势 死亡时间 吃饭地点 走路方式 说话技巧

*睡姿势 *死时间 *吃地点 *走方式 *说技巧

(34)出租期限 追赶速度 生长环境 栽培技术 运输服务

*租期限 *追速度 *长环境 *载技术 *运服务

如果单双音节都可以发生名物化,那么,为什么单音节动词不能直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而相应的双音节形式可以?反言之,如果一个动词不能充当名词的修饰语,我们又怎能说它发生了名物化?

此外,韵律句法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如Lu and DuanmuLu,Bingfu and Duanmu,San(1991). A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hythm and syntax in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North America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May 3-5. Ithaca.、冯胜利[16]、王洪君[17]都指出,[1+2]式的动名组合只能理解为动宾,而[2+1]式往往理解为偏正关系,例如“印文件”和“复印件”、“租汽车”和“出租车当然,“出租车”有动宾和偏正两种理解,这也恰恰说明了双音节动词的动名兼类性质。”、“换学生”和“交换生”等等,这不能不说是单双音节动词在性质上的一种差异,也就是说,单音节动词只具有动词的性质,而双音节动词兼具动词和名词的性质。这也为我们的“双音动词名物化形态假设”提供了一个佐证。

c. 受 “大、小、新、老”等性质形容词修饰。性质形容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如“大雨伞”、“小房间”、“新手机”、“老房子”等等。那么,这一用法同样应该适用于发生了名物化的动词,然而我们却再次看到单双音动词的对立性:

(35)*大修 *大查 *大产 *大批 *大建 *大献

大修理 大检查 大生产 大批判 大建设 大贡献

*大转 *小破 *小练 *小演 *小攻 *小调

大扭转 小破坏 小排练 小表演 小进攻 小调整

*小爱*新试 *新破 *新改 *新治 *新增

小爱好 新尝试新突破 新改革 新治疗 新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A+V]必须是定中式而非状中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所鉴定的V是发生了名物化的V,而非十足的动词。(34)中的对立告诉我们,定中式[AV]结构中的V必须是双音形式,单音形式不合法。据此我们可以推出,

d. 如果[AV]结构中出现单音动词,那么这个动词必定不具有名物化性质;

e. 定中式[AV]中的双音动词必定丧失动词的特性;

f. 如果双音动词兼具动名两种性质,则由双音动词出现的[AV]结构必定具有定中、状中两种理解。

事实如何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带宾语对前两条推论作出验证。汉语事实告诉我们,[AV]结构中的单音动词可以带体貌助词,也可以带宾语。请看下例:

(36)父亲把他大骂了一顿。

(37)有些房地产公司竞相建造高级写字楼,特别是大建豪华别墅。

(38)中央政府拨款大修寺庙。

与此相反,[AV]结构中的双音动词都不能带宾语,往往自身作宾语。例如:

(39)*中央征服拨款大修建寺庙。

(40)*我国去年新增长产值230亿元。

(41)*保守党的忠实分子则大辱骂欧洲怀疑派“无原则”。

(42)我国远洋科学考察取得新突破。

(43)从政治家到学者,都认为应该对金融制度进行彻底的大改革。

(44)集体可以对承包地作些必要的小调整。

同时,我们说只有双音动词可以发生名物化,并不是说所有的双音动词都发生了名物化,因此,包含双音动词的[AV]结构应当具有两种可能性:定中或者状中。例如:

(45a)城镇新安排16.2万名残疾人就业。

(45b)从此,宁乡县县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日程上多了一项新安排。

(46a)我新认识了一个朋友。

(46b)维尔和德根哈特利用天文望远镜获得了对太阳黑子的新认识。

由此可见,[AV]结构中的单音动词可以附加体貌标记以及携带宾语,是真正的动词,不能发生名物化。只有双音动词才可以在[AV]结构中发生名物化,双音是动词名物化的韵律要求。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现代汉语动词的名物化只在双音节动词内部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只有双音节动词可以发生真正的名物化。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与英语中的-ing, -ion, -ment等音段形态手段不同,动词名物化的形态标志在现代汉语中表现为一种超音段的方式――双音节。我们把这种依靠自身韵律形式变化发生的名物化称作固有式名物化(inherent nominalization)。

三、研究结论及理论启示

如果说名物化是人类语言的共性,而名物化的实现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形态手段,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对于屈折形态丰富的语言,其名物化的手段是音段性成分――屈折语素,如西班牙语中的-o、-os、-a、-as,日语中的-no、-mono、-koto;而像汉语这样屈折形态贫乏的语言,其名物化可以借助于超音段成分――韵律,如我们熟知的“四声别义”,冯胜利[14]将其诠释为“四声别性”,现代汉语中的很多单音节兼类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例如:

(47)铺开-床铺 卷起来-画卷 火种-种玉米

其次,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双音化,这也是现代汉语动词名物化的一种形态手段。

假如上文的分析是正确的,即双音化是现代汉语动词名物化的一种形态手段,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证实:超音段方式和音段方式一样都是人类语言的形态手段[13-14]。如果是这样,汉语语法研究很多问题悬而未解也许正是源于对形态问题认识的不彻底性,而超音段的形态手段为我们重新认识汉语形态问题打开了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也许会发现更多的事实。参考文献:

[1]史振晔.试论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J].中国语文,1960(6):422-425.

[2]施关淦.“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从向心结构理论说起[J].中国语文通讯,1981(4):8-12.

[3]施关淦.现代汉语里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J].中国语文,1988(4):265-273.

[4]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1994(2):81-85.

[5]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

[6]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8]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陆丙甫.名物化问题异议种种[J].语文导报,1985(4):27-28.

[10]熙,卢甲文,马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M].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93-224.

[11]李宇明.所谓的“名物化”现象新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117-120.

[12]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线的考察[J].中国语文,1987(5).

[13]冯胜利.试论汉语韵律的形态功能[C].第15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IACL-15)暨第北美汉语语言学年会(NACCL-19)发言稿,纽约:哥伦比亚大学,2007.

[14]冯胜利.论汉语韵律的形态功能与句法演变的历史分期[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部.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二辑)[C].北京:商务印刷馆,2009.

[15]程工.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J].现代外语,1999(2):128-144.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2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提出来后,班级内积极发言者寥寥无几,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参与到这一语言训练的活动中,训练语言的机会被白白浪费了。在一次口语交际调查中,只有44.6%的学生得到了有效锻炼,而一半以上的学生,或者因为胆子小,不敢张口说话;或者因为自己的准备不够好,怕说出后引同学笑话;或者天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诸如此类,许多学生在课堂提问、口语交际、语句训练中白白浪费了诸多宝贵的训练语言的机会,导致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语句组织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与提高,看了着实令人惋惜。

语言训练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实话实说,大胆练习呢?

一、张口说话,丰富语言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张口说话的思想。语文课就是练习语言的功课,张口说话是练习语言的最好形式,说与不说,效果是不一样的。只有经常性的大胆开口练习,我们才能由说不好到说得好一点儿,到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有水平,并逐渐能出口成章。其次,教师要多示范,给学生作出榜样,让学生有样可借,有踪可循,逐渐练习,语言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另外,还可以让班上发言积极的学生作出榜样,带动大家共同练习提高。同伴的力量是最容易模仿的,对那些性格内向,说得不够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给予正面的评价,使他们树立信心,产生自信,以便大胆地表述自己。再次,语文教师要多创造练习口头语言的机会。课堂上的即兴发言、口语交际、问题的争论、实际事件的评述等,都是进行口语训练的好机会,只要学生们的口头语言丰富起来,他们的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二、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我们经常讲,读写不分家。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和源泉,写作是阅读的自然抒发,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与积累,很难写出一手好文章。纵观千古佳作,无一不是洋洋洒洒、内容丰富、气象万千、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要达到100万字。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在重视阅读中,我们应着重强调两点。首先是向范文学习写作。我们阅读的目的之一便是向大作家学习,学习他人用词用语、遣词造句的方法;学习他人构句成段、开头结尾的安排方法;学习他人表情达意、抒感的表达手法。这样的学习是卓有成效的,因为它探到了语文学习的本源。此外,还应重视专项的积累和鉴赏。如描写春天的词语;描写人物表情的成语;表示看的词语;表示颜色的成语;描写下雨景色的片段;表现激烈运动的场景;描写人物对话的精彩段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等。大家共同鉴赏作者用词、用语的精妙,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度,从而自觉地向范文学习,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语言素养,提升写作水平。

三、勤于观察,善于模仿

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学会把看到的人、事、物用文字描述出来,不少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功,因此作文无话可说,无处下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仿写开始。例如,要求学生描写动物,指导时可先提供一些范文。如课文《翠鸟》:“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的花纹。背上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范文先写了翠鸟颜色的鲜艳,然后按头上、背上、腹部的顺序进行描写,完全抓住了动物的外形特征。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按范文的结构进行描述。这样既有范文,又有实物,学生就有话可说,就能从容落笔了。

描写物品、景物、人物等,都可以采取观察和仿写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这样,基本功练得扎实过硬,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什么像什么,就有了写作的自信。

四、放开手脚,多练多写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让学生动起笔来。万事开头难,初始,教师可以提供参考词语、句子段落等,让学生参考,这样学生有了素材,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习作就容易多了。接着,教师可通过示范“下水文”,评选班级“习作小明星”等形式为学生树立榜样,好文章拿来在全班诵读,与大家共同评议,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对于学生的习作,要多予以鼓励,多给予正面的评价,使学生树立信心,产生兴趣,变得爱写作文;对于作文的形式,可尽量少些限制,文无定法,只要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不要制造条条框框制约学生,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当,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练习,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走上提高习作的快车道,习作教学也会因此而变得轻松、容易起来。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3

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分量。词语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紧密相连。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离开了语境的词语学习显得空洞、枯燥、无力,不利于学生理解,从而影响了学生词语的运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开展语境式教学具有重大价值。

一、还原词语审美情境,体会词语意境美

语文学科的词语中,有一些描述性、形容性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审美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语言的特点,还原词语审美情境,让学生深刻体验词语的意境美。如此一来,词语就能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以学习小学语文《看》这一课为例。课文中有一句:“公园里的,千姿百态。”为了让学生体会词语“千姿百态”的意境美,我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公园里的,千姿百态。同学们想一想,千姿百态是怎么样的一个景象呢?

生:表示种类很多很多。

师:不但种类多、姿态也多。那同学们快点动脑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千姿百态?你能想象出有多少种姿态吗?(提示学生从后文中的“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展开回答,还原词语的意境美)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出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然后利用语言带动学生阅读课文,深入体会千姿百态是怎样的一个景象。教师利用语言刺激学生联想,加深了学生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因此,在这类词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还原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大意的基础上,融入审美情境,体验词语的意境美。

二、丰富词语教学方法,利用语境呈现词语

在利用语境式理论展开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结合词语学习需要和课堂实际,在语境中呈现词语,让词语教学栩栩如生,鲜活且富有生命力。

1.利用图片,形象呈现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呈现,加深学生对词语中的形、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例如,动物类词语、写家庭成员的词语、描述天气的词语等。以学习小学语文《月亮和云彩》这一课为例。题目中的月亮和云彩,比较难利用实物来进行教学。因此,我搜索网上的图片,利用图片形式呈现给大家。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就知道了月亮和云彩这两个词语。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多种多样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圆圆的月亮等。云彩的颜色也是变化多端的,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画出云彩,并给云彩上颜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定夺颜色。如此一来,词语教学不再单调,而是在真实的图片情境中进行,使得词语教学更加鲜活起来。学生动手绘画,画出心目中的云彩与月亮,增强了词语与实物之间的联系。

2.联系课文,还原语境

虚词是词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这类词语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虚词基本没有对应的实物。如果仅凭教师呈现出词语意思,学生很难掌握其运用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应联系课文,还原这类词语的语境,让学生体会这类词语的抽象意义。以学习小学语文《月亮和云彩》这一课为例。原文中有一句:“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为了让学生理解“果然”一词,我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是“果然”?

生1:因为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

生2:是为了证明丁大勇所说的是错的。

师:那你们能说说“果然”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生3:果然就是意料中会发生的事情,结果事情真的是这样。

师:非常棒。那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果然”说一个句子吗?

生4:昨天妈妈说要帮我买漂亮的衣服,今天果然帮我买了。

……

在这个案例中,语文教师让学生融入课文情境中思考“果然”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造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还原词语动作情境,揣摩词语表现力度

表示动作的词语有很多。学生有时能够明白动作词语的意思,但是其表现力度则很难体会。针对此,教师可以还原动作情境,让学生揣摩词语的表现力度,从而更好地掌握词语。以学习小学语文《月亮和云彩》这一课为例。本课中有一个动作词语——穿行,原文如下:“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那么,怎样才算“穿行”呢?教师演示:自己一个人在讲台穿行。引导学生思考:能这样表达吗?学生摇摇头。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继续演示:火车在隧道中穿行;我在人群中穿行;小伙伴们穿行在油菜花里。此时,学生开始慢慢体会到了“穿行”的意思。有学生说:“哇,我明白了什么是‘穿行’。例如,我在大街人流中穿行。”有学生说:“放学后,学校的学生在车流中穿行。”教师灵机一动,让学生上台演示这些动作。经过观看、对比、思考、分析,利用多种演示方法还原词语的动作情境,学生瞬间明白了“穿行”的意思。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4

一、显“趣味”,读活故事的情节

低年级学生酷爱童话,读起来有滋有味。此时童话中的形象仿佛就是他们自己,喜怒哀乐,在他们身上还原了。教学苏教版一上《北风和小鱼》一课,首先要让故事读进学生们的脑海,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教师可以用图片、声音营造故事氛围,把学生带进故事里,再通过示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象:北风呼呼地向草地、梧桐树、小鸟“吹一吹”的情景,再学一学小鱼说“我们就不怕”时勇敢的样子,使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趣味盎然的具象。之后,配上音乐,让同学们接力讲这个故事,使故事流淌在同学的口里、心中。

二、悟“意味”,读透童话的象征含义

童话故事看起来是超现实的,但它处处折射着现实生活,渗透着做人的道理,传达着人情,蕴含着“意味”。苏教版二上《狐狸和乌鸦》一文,通过乌鸦因为陶醉于狐狸的奉承话中,结果失去了自己食物的故事,告诉大家要仔细辨别好听的话,不要上当吃亏。这篇童话暗示同学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到的类似的问题。而《小鹰学飞》和《青蛙看海》则蕴含着学习要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深刻道理,同时也说明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往往离不了“老鹰”“小松鼠”这样的人的关怀和帮助。要注意的是,这些较深刻的意义必须让学生在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从童话人物的表现中感悟出来,要让道理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学生心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获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童话教学要重视“读”。从读正确、读通顺,到读熟、读好,真正读进去,才能有所悟。如教学苏教版二上《小鹰学飞》这篇童话,从“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这句话的阅读中,要让学生们体会到鹰能够飞得很高很高。可是鹰不是一出生就能飞得这么高的,这只小鹰是如何学会飞行本领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跟着老鹰学飞行……”“又跟着老鹰向上飞……”“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这些句子,来体会小鹰正是不断努力地“跟着”老鹰学习,听从了老鹰的教导,才越飞越高。再让同学们想一想,这只小鹰能像那几只鹰一样在“白云上面”自由飞翔吗?大家坚信:会的,因为这只小鹰不怕吃苦,勇于挑战,不断超越。这样层层深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懂得要像小鹰一样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的道理。

三、品“韵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韵味”,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品字品词,低年级童话故事虽浅显易懂,语言却不失准确、生动,是学生们积累词语的范本。如苏教版一上《北风和小鱼》和《小河与青草》,题目中一个用“和”字,一个用“与”字。其实,在这里两个字是一个意思。教师启发问:“把《小河与青草》的题目改成《小河和青草》,好吗?”学生多读几遍后会发现:两课若连着用“××和××”,感觉重复,而且“小河和青草”中“河”“和”读音一样,读起来不顺口。这样一品味,就发现了教材编者的用心,也体会到了词语活用的好处。

四、留“余味”,带动课堂之外的学习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5

【摘 要】在俄语中动物词汇被视为成语及俗语的一部分,而成语、俗语本身源于俄罗斯民族的日常生活,因此动物词汇具备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不言而喻的,文章主要以动物词汇所体现的修辞特点及俄罗斯传统文学作品中这类词汇的运用为切入点,以实例论述了动物词汇的来源,运用及特点。

【关键词】动物词汇;修辞;比喻;童话;寓言

俄语中相当多的成语与动物有关,这些动物的象征意义往往与人类周边的人、物、现象等休戚相关。人类古老的祖先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总存在着一种亲缘关系,因此,各部落、民族的人为自己选定了某种动物,将其奉为祖先,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图腾文化,被奉为祖先和神灵的动物自此便不能被随意杀戮和食用。图腾文化在一段时间内盛行于欧洲各民族文化中,现今与此相关的民俗也渐渐融入各民族的文化或宗教当中。此外,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和动物的各种频繁接触也使得人类得以观察研究动物,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与动物相关的词语、表达方式。

一、动物词汇在俄语中的修辞特点

俄语中的动物词汇在构成上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转义,借喻,对比,夸张,押韵等。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状态,行为方式的好坏,甚至人的面部特征也在动物词汇中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必要的感彩。如:мокраякурица(湿漉漉的母鸡),指人可笑又可悲的样子;драннаякошка(被剥皮的猫),指极度瘦弱憔悴的女人;слон в посуднойлавке(餐具店的大象)指笨拙、行动迟缓的人;змея в корсете(穿紧身衣的蛇)则指代身材过于瘦小的人。

动物词汇中的比喻手法可以以语义对比的方式,在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中得以呈现,通常会使用喻词“似乎”“好比”(какбудто, словно и т.д.),例如:человекбезродинычтосоловейбезпесни(没有祖国的人就好比不会唱歌的夜莺);матьпридеткахчтоптица в клетке(有孩子的母亲就如同笼中鸟)。这类句子中前半部分的语义并不带任何感彩,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而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评价及感彩。当对比围绕两种语义之间某种共有的特征或行为时,在句中或词组中则会出现形容词或动词,如:онголоденкакволк(饥饿如狼);онпоеткаккурскийсоловей(他唱歌犹如库尔斯克夜莺)。俄语中另一种比较固定的对比方式则借助了情态副词нужен(需要、要求):нуженкаксобакепятаянога(就好比狗要求第五条腿);нуженкакрыбезонтик(就如同鱼需要伞一样);нуженкакслонуперчатки(就像大象需要手套般)等等。

从语句所表达的感彩来看,俄语中借用动物词汇的传统比喻手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带正面及负面色彩的比喻。其中带正面色彩的比喻又分为两类:诗意化的比喻;生活化的比喻。诗意化的比喻力求向读者描绘一幅极具表现力的画面,使得读者能产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例如:плыветкаклебедьбелая(像白天鹅般游荡在水面)。而后者则旨在向读者展现出生活化的画面,帮助读者从逻辑上理解本体,如:воеткакволкнаморозе(如同冬日里的狼嚎);крутитсякакбелка в колесе(忙活得如同车轮上的松鼠);плаваеткакрыба в воде(如鱼得水)等。

带负面色彩的比喻也是以惯用结构常见,其中动物词汇会带有指责性、讽刺性或嘲笑等修辞色彩,从比喻的字面意思便能体会出对本体的贬低或是斥责。比如:грязенкаксвинья(脏得跟猪样);любиткаксобакапалку(喜欢的跟狗改不了吃屎一般);зверемсмотреть(禽兽般观望着);надулсякакмышьнакрупу(生气到犹如老鼠对大米发火样)。当然俄语中也会借助动物的一些特征对本体予以有表现力的讽刺:устойчивкаккорованальду(笨拙得像头冰上的牛);говориткаклошадьхомуттащит(跟老马拖枷锁般不紧不慢地说着)。

俄语中带动物的词汇对于其修饰的人或物而言本身具有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功能,且这种性质特点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而不是偶然或暂时的特征。因此相对于与其他人、物等个体相比较而言,以动物为喻体的成语、俗语中具备了通用性、固定性、情景再现性、准确的表达性等特点,在情感表现力上也极具优势。在俄罗斯的日常用语及文学作品中常能看到以下隐喻的用法:пуститькрасногопетуха(松开红公鸡)代指“纵火”;птицаневысокогополета(飞不高的鸟)代指“不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不足为题的人物”;горародиламышь(大山里的小老鼠)代指“空予承诺,却鲜少实现或做到的人”;гусьлапчатый(有蹼的鹅)代指“狡猾的人”;медвежийугол(熊的角落)代指“偏远之地”;канцелярскаякрыса(办公室的老鼠)代指“因循守旧的政府或其它企业办公人员”;свинья в ермолке(戴着帽子的猪)代指“贪婪、龌龊、不学无术的人”。这些带有隐喻的成语、俗语就好像给我们所要描述的人、物、现象穿上了衣服,让他们立刻有了物理触感,更加形象化,能让人更好的理解。

在俄语中还存在与动物相关的特殊动词,比如:обезъяничать(模仿),该动词源于名词обезьян(猴子);лисить(耍心计、耍诈、狡猾)与лиса(狐狸)是同根词。这些特有的动词在俄语中被视为人类和地球相互关联下产生的言语符号,也就是说他们将活生生的大自然与人类联系在一起。此外,这些动词也大多源自斯拉夫语,除了带有动词特征,还同时展现了动作的方式、目的、强度等信息。例如:ишачить这个词除了字面上的“如牛马般的劳作”之外,还暗指工作繁重而劳作者却无怨无悔地顺从着;павлиниться(自高自大),源自павлин(孔雀);бычиться(闷闷不乐),源自бык(公牛);петушиться(怒火中烧),源自петух(公鸡)。这些动词在发展过程中也无一例外的借助了比喻、比较等修辞手法。

二、动物词汇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动物词汇,尤其是与动物有关的寓言和童话故事中,作者借助动物词汇形象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虽然作品中所描绘的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但由于作品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的对动物的性格特点有程式化的认定。就好比俄罗斯童话和寓言中常将狐狸描述成狡猾奸诈的动物,却没有一个动物学家能准确说出狐狸之所以具备该性格的依据,实际上,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狡猾的一面。然而,正是这些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反应出了人类的真实世界:激情、贪婪、机警、蠢笨、奸诈、友爱、信任、感激等一切与人类的情感和性格甚至习俗相关的东西。俄罗斯童话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不仅具有原始的特点,还有独具一格的性格特点。俄罗斯人认为他们所描绘的动物都保存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因此通过动物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则更为鲜明、中立,总是充满了善良、怜悯和无私,而西方童话故事中却时常会出现互相仇恨和敌视的场景。可以说,与动物相关的童话故事是基于现实基础上按照人类意识编纂的反应人类一定心理和愿望的故事。

与动物相关的成语、俗语在俄罗斯寓言、童话故事中的运用也不在少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克雷洛夫寓言集》,在他之前莱蒙诺索夫,苏马罗科夫,茹科夫斯基都从事过类似的创作,但只有克雷洛夫让寓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高度。正是这些成语、俗语让创作者得以全方位、深入地描绘出了俄罗斯民族勤劳智慧的性格特点。最值得一提的是,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并不单单是某一个或某些人的化身,而是反映出了特定的社会人群的性格特征。作品中的狮子、熊、狼表现出了统治阶级的行为特征,蜜蜂、绵羊则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创作者睿智地借鉴民间俗语、成语、行话创作出了更多的惯用表达语句:попрыгунья-стрекоза(草蜢-蜻蜓)代指轻浮、粗心大意之人,源自寓言故事《蜻蜓和蚂蚁》;слонанеприметить(没注意到大象)代指粗心大意之人,源自《好奇的人》;собачьядружба(狗之间的友谊)指代不牢固的友情、关系,源自《隐士和熊》;свиньяподдубом(橡树下的猪)代指蠢笨、没文化的人,源自《橡树下的猪》;кукушкахвалитпетуха(布谷鸟夸奖公鸡)代指虚假的阿谀奉承,源自《布谷鸟和公鸡》等。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不论从修辞角度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俄语中的动物词汇都体现了其民族和地域特色,对该类词汇的研究既有利于俄语学习者对俄罗斯民族性格、风俗等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与之相应的大量实例。

参考文献

[1] Брославская Е. М. Этнокультурныеособенностизооморфизмов в русском, украинском и английскомязыках.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6

一、音乐欣赏是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从指导学生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因为音乐无时无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他们在欣赏时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欣赏《小鸟》音乐时,他们能够从长笛特有的响亮明朗的音色中,从活泼跳的旋律和节奏中联想到小鸟或其他小动物的形象,并想象出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小动物在游戏、奔跑、唱歌跳舞等。同样是有关动物的乐曲《空山鸟语》,可做暗示性引导,问学生听到了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速度、力度有何不同?让学生欣赏全曲,然后请学生把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这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鸟叫,有的说动物叫,有的说在早晨,有的说在傍晚……这时老师可以做个小结:早晨在空旷的山谷,刚开始听到几只鸟儿在歌唱,到百鸟争鸣,到最后的趋于平静这一系列变化都是通过速度、力度等来体现,唢呐的演奏把鸟语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音乐欣赏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乐器、卡拉OK,纷纷加入普通家庭,为人们的音乐文化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以往的一架风琴或一台录音机就可以的音乐课,现在显得有点落后了。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中,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快捷简便、直观性强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副山水画卷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冉冉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等大自然迷人的景色,这副生动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结合诗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立体强烈的音响效果等刺激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去聆听、分析,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感悟音乐的内涵,使课堂教学呈现平面立体化,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大容量地获得更多知识信息,开阔音乐视野,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形象、全面和深刻。

三、在欣赏中外乐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从中国乐曲《高山流水》《汨罗江幻想曲》《梅花三弄》,到外国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G大调小步舞曲》的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如中国乐曲《高山流水》是一首著名的中国古代琴曲,如果让一个儿童来听这首曲子,是激不起他的兴趣的,因为他们无法理解音乐的流动会和流水结合起来,更不会理解乐曲中所表现的境界与情感。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又反复聆听该乐曲后,他们便对乐曲的真正韵味有了领悟:钟子期能准确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的内涵,并以音乐为纽带一见如故,结为知音的深刻意义,才能为乐曲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委婉缠绵到波浪起伏,由涓涓细流到浩浩荡荡的美的境界所叹服,才能进入音乐的“真、善、美”的艺术境界。这样,欣赏乐曲时受到美的熏陶及对美好事物、生活的追求,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又如外国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根据音色特点可分为四组乐器: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可以播放每组乐器主题音乐给学生听,让学生分辨音色,感受主题音乐,最后播放全曲。由于音乐的多解性,当播放到打击乐器时,有的说大鼓的敲打像暴风雨来临,有的说大鼓的敲打像汹涌澎湃的大海……这时学生的想象空间非常开阔,创新意识也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