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合作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合作社范文1
2006年4月,协会经过组织形式转换,正式成立了宜昌市晓曦红柑桔专业合作社。完成了从国有企业、行业性协会到专业合作社的“三级跳”。
依照由合作社制定的《章程》规定,合作社建立股份制度,设立股本金人民币1.2万元,合作社在内部已发行投资股1万股,每股股值50元,共50万元。为了增强能人的牵头作用,合作社组织7名有能力的成员,投资70万元。兴办了合作社打蜡厂。
在组织建设上,合作社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合作社坚持以果农为本位,以行业相关对象为补充,现有以柑农为主体的个人成员480名,以从事柑桔加加工、销售、运输、生资供应等相关企业主为补充的团体成员10个。成员实现了跨行政区域的突破,由专业生产地向周边乡镇农户辐射延伸,在组织结构上改变了以往以生产者为主体的单一性结构,将柑桔加工、销售、生产资料供应等人员吸纳入社,增强了合作社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同时,合作社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专职驻社和成立“柑桔技术服务大队”,广泛为社员开展入户进园专项技术服务。
合作社初步建立起“合作社统筹,民主决策,股份运作,行业自律”的管理体制和“理事牵头,代表牵线,订单服务,分层经营”的运行机制以及“柑农+合作社+品牌+利益共同体”的运行模式。创新了合作社的利润分配方式,按有关规定提取了公积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风险保证基金之后,所剩盈利按成员交易额及贡献人小和按股份分红的分配形式兑现给成员。整体形成了“单项定额,统一核算,联系效益及贡献计酬”的分配制度。
在生产经营上,合作社订立了《合作社社员公约》,从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日常经营秩序、合作社纪律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合作社依托“晓曦红”商标抓品牌建设,组织柑农实施标准化生产。坚持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方向,推行《无公害食品晓曦红牌柑桔》。围绕“五个一”的内容去开展工作。实行测土配肥一张表,人手一份无公害柑桔生产病虫防治历,信息传递一份刊、农资配送一条龙、一户培训一名科技明白人,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聘请6名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顾问组,直接服务生产;二是创办《夷陵柑桔》内部专刊定期发放,向成员提供技术经济信息;三是通过“阳光工程”平台,为成员培训技术;四是兴办晓曦红柑桔打蜡厂,组织柑桔产后加工增值。
合作社范文2
见到北京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维国,他一脸笑容。“合作社的草莓在元旦期间就成熟了,这一个月草莓采摘和销售不错,一个月的销售额有300万元。社员家里种的草莓价格不错,比去年的销售价格高了一倍,效益好得很!”
成立于2008年3月的北京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果品生产、销售以及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于一体的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只有5户社员。短短几年时间,现在入社会员达到了243户,辐射带动草莓种植户超过400户,发展成为百家北京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崔维国介绍,合作社拥有525亩优质果园,提供大桃、柿子、杏、李子、京白梨、沙果等四季水果采摘;按照无公害生产模式利用日光温室棚间空地进行蔬菜生产,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节省资源,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合作社内建有3个标准化鱼塘,提供垂钓服务;利用45亩果园进行柴鸡散养,原生态的散养方式。发展至今,合作社已累计投入各项资金500余万元,2011年销售肥料520吨,农药7250公斤,种子500公斤,农膜3500公斤,培训成员820人。
谈到合作社的发展秘诀,崔维国笑着说:“我种草莓有十几年了,当初成立合作社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最主要的是利用我多年的技术、管理、销售优势,让身边的这些种植户都富起来,‘共富’是我的目的。”
崔维国介绍,草莓种植户普遍都是一两个温室,规模小,技术跟不上,销售也靠个人“单打独斗”,发展起来很困难。合作社采取了多种手段扶持社员发展。“销售是最让种植户头疼的事,我也是先从销售入手,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崔维国说。合作社采取帮销的产品销售模式,协助社员寻求销售渠道,在社员出现销售困难的情况下,帮助销售,提高收入,减少因销售渠道不通造成的损失。同时,为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合作社积极与大型超市合作,在草莓销售滞后阶段,与大型社区建立农产品进社区的销售平台,将合作社内的优质农产品带进社区,促进销售。为了促进合作社内各社员采摘业务的均衡发展,合作社根据采摘团队的大小来划分,50人以上的团队,采取分户、分片采摘,由合作社统一价格,统一管理;50人以下的团队,根据顾客需求选择种植面积、果品质量来分配采摘。去年,合作社为农户安排采摘销售80余次,实现收入20万元,促进了合作社和社员共同增收致富。
“向草莓要高效益,就是要把好技术关,达到增产提质。”崔维国介绍,合作社主动与区农委、区经管站、区农服中心等部门进行联系,寻求技术上的指导帮助。在草莓种植的关键时期,如土壤消毒、起垄、草莓定植、田间管理等阶段,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并将指导内容无保留地转达给社员,为社内成员的共同发展起到很大作用。2008年,合作社组织合作社社员参加昌平区农服中心组织的赴西班牙草莓研修团,远赴西班牙取经,学习草莓生产大国的生产理念。“俗话说,‘水大肥勤,不用问人’,这是传统种植方法,现在看是不正确的,还得科学种田。”研修团成员、北京市昌平区农服中心张宇说。学成归来,合作社代表把学到的技术和理念无条件向社员公开,适时组织社员观摩学习,并针对重点问题,如病虫害防治等,带社员到温室中进行免费技术辅导。合作社不少社员都说:“长见识,还是得科学种草莓!”
“种植是要算成本的,单个种植户在农资购买上都是自己管自己,没有形成‘团购’,增加了种植户的种植成本。”崔维国说,为了帮助合作社内外农户发展精品草莓产业,合作社积极建立与冠县现代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在草莓种植期,以出厂价为广大农户供应大棚棚膜,合作社支付相应车费等将棚膜送至农户手中,累计销售农膜达3500公斤。在草莓花授粉的重要阶段,积极帮助农户购买优质价低的蜂箱,累计帮助农户近300家。另外,由于合作社农户较多,尤其是一些零散农户,不便于前往定点农资站购买,合作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区农业服务中心的协助指导下,在合作社院内成立了鑫城缘农资供应站,为农户购买农资提供了便利,并且可以享受昌平区的补助政策。2011年,合作社累计帮助近500多农户。
2011年6月,崔维国的脑子里又有了新想法,通过农信机的便捷服务把信息传给社员。“其实很简单,利用电脑的群发功能,把一些种植相关信息发到种植户的手机上,这样技术人员和种植户不用来回跑,方便、快捷。”崔维国说。
农信机服务主要包括平均每周向社员户和带动农户发送2-4条栽培技术信息,提供草莓、果树、蔬菜栽培技术推广服务;恶劣天气、天气骤变时,向农户发送天气预报,以注意农业操作;在草莓种植的适当时期,向农户发送订购棚膜、地膜、蜂箱等信息,方便农户咨询;合作社自繁草莓种苗,在种苗销售及种苗定植期,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在技术人员入户的基础上以短信的形式发送技术要点。
合作社范文3
XX村种养合作社简介
XX年X月,XX村成立XX种养专业合作社。XX种养专业合作社是XXX首家由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合作社,率先探索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党支部牵手,党员联手,能人拉手的抱团发展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致富。贫困户将扶贫资金、土地、劳动力以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实现利益分红。“输血”变“造血”,贫困户变身合作社的股东,增加了归属感,得到了实惠。
XX村种养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成员X名,其中X名为党员。过去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烤烟种植和外出务工,加入合作社后,经过集思广益,成员们在XX亩土地上种植XX,并按照“立体经营,高低兼作,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发展了XX亩的XX种植。在党支部的积极申请和争取下,市合作总社共发放了X台XXX、X部XXX、X部XXX等先进机械设备,帮助XX种养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管理。
合作社的最大优势在于以“留守妇女自主、专业合作社带动、优秀妇女扶助、妇联组织引导、兴趣爱好凝聚”的模式引导合作社里的X名留守妇女贫困户组建互助组,开展互帮互助活动。通过互助组让留守妇女团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合作社不但负责提供烤烟房和技术员,还以高出市场价的价位负责产品回收和市场营销,妇女们承包烤烟房后,只管一门心思搞好日常管理、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妇女互助组的成员们尝到甜头,管理起来很尽心,在技术员的耐心指导下使出浑身解数从事日常管理,普遍尝到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带来的甜头,有望在未来X年脱贫奔小康。
合作社范文4
关键词 烟农合作社;规模;单位效益;规模效益
中图分类号 F321.42;F32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330-03
烟农合作社以为广大烟农提供服务为宗旨,这既是合作社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构建烟草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具体要求[1]。其中,业务规模直接关系到合作社的经营收入和生存发展,合作社经营如果没有一定的业务量作保证,即使再大的单位效益,也无法长期生存和发展,更不能起到普惠社员和达到自我服务的目的[2]。如何创造烟农对合作社作业服务的需求量,引导更多的烟农加入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社员聘请专业化服务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所在。但规模过大,必然会增加合作社的内部交易成本,并导致合作社内外交易成本之和反高于农户单户经营交易成本总和,从而导致合作社出现负效率[3-5]。因此,在烟农合作社的经营过程中,要求有一个适度的社员及业务规模,使得合作社的规模合理化。笔者对烟农合作社的单位效益与规模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现总结如下。
1 数据来源
采取发放问卷和现场问答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针对烟农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服务半径以及合作社服务人员数量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7月上旬至10月下旬。调查问卷共发放1 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18份,有效问卷率为87%。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农对服务质量和扩大服务的看法
由表1可以看出,合作社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只有部分内容得到了认可(经深入询问,服务较好的内容为育苗、机耕、烘烤、分级4个环节)。在服务质量上,合作社还应加大专业队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由表2可以看出,76.8%的烟农认为合作社有必要扩大服务范围;17.6%的烟农认为合作社没必要扩大服务范围;还有5.6%的烟农不清楚是否有必要扩大服务范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作社有扩大规模的潜力。
2.2 烟农对专业合作社服务内容的期望
就烟农希望合作社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有1 007位(占82.7%)的烟农希望合作社提供育苗、烘烤、植保、机耕、分级专业化服务;有100位(占8.2%)的烟农希望合作社提供物资运输与农机维修服务;有82位(占6.7%)的烟农希望合作社提供基础设施管护与土地整理服务;有25位(占2.1%)的烟农希望合作社能够调节烟农与烟草公司的矛盾;最后有4位(占0.3%)的烟农选择了其他(图1)。
调查结果表明,烟农对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期望值最高,但对合作社提供物资运输与农机维修、基础设施管护与土地整理的服务也有较高的期望值。因此,就烟农对合作社服务内容的要求来分析,合作社在服务内容上可以增加服务项目。
2.3 烟农合作社的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关乎2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意味着其服务覆盖区域越广,即涉及种烟主体越多,或是种烟土地越多;另一种情况是意味着种植主体不集中,且设施分散,合作社交易成本较高[3]。但无论怎样,合作社在确保单位作业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应尽可能扩大服务半径,以增加服务收入和自我服务面。
2.3.1 种烟土地连片情况。由表3可以看出,回答种烟土地具备构成连片条件(包括自有土地连片或者与其他人土地连接成片)2 hm2以上的有889位,占调查对象的73.0%。当问到具备连片条件的烟田实际种烟连片状况时,163位回答种烟土地基本实现连片种植(连片规模6 666.67 m2以上),324位回答种烟土地多数实现连片种植,56位回答种烟土地基本未实现连片。结果表明,烟农土地基本具备连片种烟条件,但实际仅有1/2左右的烟田构成了连片种植。
2.3.2 服务社员对一个联合组种植连片面积的看法。所谓联合组,也就是农民联合组织,是指一定数量的烟农以土地连片为依托进行联合,通过调整轮作布局实现异户连片种烟,联合组统一聘请合作社服务、统一接洽服务时间和内容、统一验收和付款,以降低合作社交易成本和服务价格[6]。在调研时,向合作社作业人员详细解释了关于联合组的概念和组建目的,在此基础上询问其对联合组连片种植的意见。当问到“您认为一个联合组种植连片面积多少适宜”时,80.5%的服务队员认为是6.67~33.33 hm2;16.4%的服务队员认为是33.33~66.67 hm2;2.3%的服务队员认为是6.67 hm2以下;0.8%的服务队员选择的是66.67 hm2以上。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服务人员都认为一个联合组种植连片面积在6.67~33.33 hm2较适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向33.33~66.67 hm2发展。
2.3.3 服务社员对一个联合组烟农户数的看法。关于一个联合组应该为多少户烟农服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787位(64.6%)服务社员认为应该是20~50户;218位(17.9%)服务社员认为应该是50~100户;200位(16.4%)服务社员认为应该是20户以下;13位(1.1%)服务社员认为应该是100户以上。调研结果表明,现有烟叶种植的连片化程度有待提高,而组建联合组是实现不同烟农土地连片种烟的有效措施。联合组以联合主体20~50户、连片面积在6.67~33.33 hm2为宜。
2.4 烟农合作社服务人员的数量
合作社的本质是为了追求社员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意味着使其成本最小化,其性质和公司企业是一致的[7],相应的在合作社的经营过程中,必然要求有一个适度的社员规模,使得合作社的规模合理化。
2.4.1 对合作社人员数量的调研。当问到“当前情况下,您认为以下哪种服务环节应该增加服务人员”时,429位(35.2%)的服务社员选择了机耕服务;382位(31.4%)的服务社员选择了植保服务;352位(28.9%)的服务社员选择了分级服务;22位(1.8%)的服务社员选择了其他服务;只有14位(1.1%)和19位(1.6%)的服务社员分别选择了育苗服务和烘烤服务。
调查结果表明,合作社在育苗和烘烤方面比较成熟,服务作业的人力基本得以保证;而在机耕、植保及分级上服务力度还有待加大。对于目前合作社缺乏什么样的人员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67.5%的服务社员认为缺少提供服务的作业人员;17.3%的服务社员认为缺少高素质管理人员;15.2%的服务社员认为缺少监督人员。
2.4.2 对合作社作业人员数量的调研。关于“66.67 hm2烟田至少需要多少机耕手服务”的调查,结果表明,67.2%的服务社员认为是10~15位机耕手;27.6%的服务社员认为是5~10位机耕手;4.2%的服务社员认为是15位机耕手以上;最后有1.1%的服务社员选择了1~5位机耕手。
调查结果表明,就烟地而言,对机耕手的需求量还是挺大的。但目前由于山区烟地小而散的特征,烟农更愿意采取耕牛犁地。因此,合作社在机耕手扩大方面受到了限制。事实上,如果集中作业进行机耕,周期短时就需要较多的机耕手来完成,但是较多机耕手又给合作社带来较大的成本问题;周期长时机耕手数量可以相应减少。如何选择适合的机耕手数量,不仅要考虑到作业时间问题,还要考虑到合作社的管理成本问题。关于“66.67 hm2烟田至少需要多少植保队员”的调查,结果显示,62.0%的服务社员认为是10~15位植保队员;34.0%的服务社员认为是5~10位植保队员;3.2%的服务社员认为是15位植保队员以上;最后有0.8%的服务社员选择了1~5位植保队员。关于“66.67 hm2烟田至少需要多少烘烤队员”的调查,结果表明,1.5%的服务社员希望是1~2位烘烤队员;18.6%的服务社员希望是3~4位烘烤队员;42.7%的服务社员希望是5~6位烘烤队员;最后有37.2%的服务社员选择了7位及以上烘烤队员。对烘烤作业人员期望值的不同,同时也反映了烟农对烤房设施集群建设、集中作业的愿望差异。关于“66.67 hm2烟田至少需要多少分级队员”的调查,结果表明,1.2%的服务社员认为是100位以下,29.5%的服务社员认为是100~150位分级队员;39.0%的服务社员认为是150~200位分级队员;23.8%的服务社员认为是200~250位分级队员以上;最后有6.5%的服务社员选择了250位及以上分级队员。
3 结论与讨论
3.1 现阶段增加服务内容的策略
针对传统烟农服务合作社烟农聘请专业服务积极性不高、合作社经营收入渠道不多、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8-9],可创新发展“5+N”服务模式,合作社在烟叶生产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5个环节开展全程、全面服务,同时依托烟草公司的丰富信息资源、建设需求和强大组织能力,在物资运输、有机肥加工、设施建设与管护等N个方面开展选择,整体经营,分环节核算,按交易量返还盈余,环节间以盈补亏,确保微利。
3.1.1 全程服务,促进专业分工。烟农服务合作社建设应根据当地特点,按照“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思路,采取“五统五分”的综合型服务模式,对技术要求较高、劳动强度较大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5个烟叶生产环节统一实施专业化服务,移栽、中耕、施肥、打顶、采收等5个环节仍由烟农作业。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减工降本的核心任务,为烟农及时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构建烟叶生产全程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动烟叶生产专业化分工。
3.1.2 拓展范围,促进收益增加。为增加合作社业务量,满足服务对象个性化需求,增强合作社发展能力,应积极引导合作社拓展业务范围,推动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由服务单一环节向“综合服务”转变、由服务少数烟农向服务全单元转变、由服务烟叶产业向服务大农业转变。同时,将合作社服务内容与烟草部门有关工作相结合,形成集商品化育苗、机械化耕作、集中式田间管理、专业化分级、集群化烘烤、统购烤烟专用物资、统一农机维修及设施管护、资金借贷、保险以及土地流转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的综合。当前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个结合:一是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烟草部门可将年度机耕道建设、烤房建设等工作交由合作社,以此增加其工作业务和综合收入。二是与设施管护管护相结合。可将基地单元内的机耕道管护交由合作社承担,费用由管护经费开支。三是与农机维修服务相结合。建议引导协调当地所有烟草农机供应商联合组建烟草农机服务协会,依托合作社在每个基地单元建立农机维修服务点,提高农机培训和维修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四是与秸秆发酵加工相结合。可将秸秆堆积发酵工作交由合作社,作物秸秆及运输费用由烟农承担,烟草部门向合作社免费提供生物发酵菌剂,并支付加工费。五是与资源流转服务相结合。可引导合作社成立土地和劳动力流转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对资源供需双方按片区登记,协调对接和会面,并提供合同签订指导。六是与烟田土地整理相结合。可将烟田土地整理的部分任务有偿交由合作社承担,合作社租赁机器开展工作,以减少整治工作中的常发矛盾。
3.1.3 创造条件,促进业务需求。围绕作业环境、交易对象、设施利用等方面,为专业化服务创造良好条件,降低合作社的服务成本。一是创造连片作业条件。通过优化种植布局和轮作制度,重点打造13.33 hm2以上连片烟田,多个片区以机耕道和农机入田口相贯通,并配套集群烤房或烘烤工场,形成“小集中、大贯通”的种植布局,增强专业化服务需求。二是创造集群作业条件。改变传统基础设施分散建设和利用方式,围绕基本烟田,依托轮作制度,集群建设育苗和烘烤设施,综合考虑作业风险和运输半径,集群宜大则大,提高散户独立作业成本,提高集中作业效率,满足专业化服务需求。三是创造集中服务条件。以烟地连片为依据,将每20~100户烟农联合起来,引导建立烟农联合组并推选组长,依托联合组统一聘请合作社服务、统一接洽服务时间和内容、统一验收和付款,降低服务交易成本。四是创造设备需求条件。在农机补贴购置上,改变以往单家独户补贴方式,集中补贴合作社,原则上对散户购机不予补贴,将有限的农机补贴集中投入到合作社设备配置上。一方面增强合作社装备实力和农机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散户专业化机耕服务需求。五是创造设施综合利用条件。在“以烟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设施、农机设备和基本烟田,实行市场化运作,在闲置期开展多种经营,采取“公司+基地”模式,培育与烟互补的配套产业,拓展合作社经营范围。引导发展温室大棚花卉种植、密集烤房菌类种植等设施综合利用途径,帮助合作社协调争取种植订单。
3.2 把握服务半径的策略
从调研情况来看,烟农对于服务半径的看法比较集中,并表示合作社的规模有扩大的空间。烟农已经逐渐具备了规模经营意识,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政府和烟草公司应该把握住烟农的心理,关注他们最主要的需求,对他们采取多方位的扶持政策,2个方面一起合作,才能使意愿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上。
烟农土地基本具备连片种烟条件,但实际仅有1/2左右的烟田构成了连片种植,需要合作社加强引导烟农进行土地连片种植,调整烟叶种植布局和采取统一轮作制度等,做到集约化连片种植,提升服务效率、服务半径和服务规模,让烟农们看到好处与希望。
合作社的最佳规模应该是使该合作社达到盈亏平衡点时,略微调整规模达到有些微利的规模,计算此时各种资源利用量的数值,从而根据即将加入合作社的社员的生产能力和资源需求量,确定组成合作社的社员数量,这就是合作社的最优规模[10-11]。因此,合作社必须根据合作社内部社员的异质性进行合理的分配,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从而使合作社实现最优规模。
在我国现有农村土地政策及产业结构条件下,提升烟农户均种烟规模难度较大,但可以通过提高连片种植度来提高服务半径和规模。一是提高烟叶种植相对连片度。大多数烟叶种植都布局在山区,户均规模小、土地不平、连片度差,无法做到大规模连片。然而,通过调整烟叶布局和统一轮作制度,也可形成多个连片小区域,只要贯通以机耕道,同样可以做到集约化连片种植和服务。二是组建烟农联合组。其核心内容是以几十户烟农(或以村为单位)以土地连片为依据组建烟农联合组,以联合组为单位统一聘请专业化服务。考虑到黔西南州烟叶生产多集中于土地零星分布、道路条件较差的山区,加之烟叶生产本身环节多、技术性强,几万亩的服务面积对于一个合作社而言,服务半径相当大,经营管理的难度也较大。为此,烟农合作社须采取统分结合方式,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合作社作业效益。总的说来,可采取3种组织形式:一是依据服务内容设专业服务分社,分社独立运行、单独核算,总社相当于专业服务分社联盟,发挥组织、指导和管理的作用。二是依据服务区域设置
分社,分社为服务区域内的种烟主体提供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独立运行、单独核算。三是依据环节设置专业队,由烟农合作社统一核算,但要建立不同环节专业队的考核机制,提高专业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然而,有些环节(如育苗、机耕、植保)因技术相对成熟、作业效率较高,可跨单元、甚至以县为单位组建服务社,以增大服务规模和范围。由于只提供一个环节的专业化服务,专业性强、业务单一,管理要求不高,在合作社的发展初期,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3 合作社服务人员数量控制建议
关于合作社的规模是否扩大应当取决于当地植烟面积的大小、地区经济发展、机械化水平和烟农素质水平。然而,在合作社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会得到提高,就是规模经济效益;但是当生产规模扩张到一定规模,也就是临界规模,合作社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即所谓的规模不经济[12]。
同样,合作社根据自身资产规模和社员平均面积数来科学地制定社员数量,同时根据调研数据科学地制定合作社服务人员和作业人员数量。事实上,合作社人员需求与集约化种植程度呈负相关,即烟叶种植集约化程度越高,合作社所需作业人员数量就越少,反之则越多。因此,要精简服务人员,需做好3点:一是提高烟叶种植布局和设施建设的集中度,减少运行成本;二是精简作业工序,在兼顾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作业用工;三是优化合作社作业的监督管理,提高作业效率。
4 参考文献
[1] 李智勇.烟农专业合作社1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 陈小磊,郑建明.基于C-D模型的信息产业细分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情报科学,2009,27(9):1305-1310.
[3] 白鹏,郝玉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与探索[J].农经研究通讯,2008(3):34-48.
[4] 陈训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品牌培育[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8-11.
[5] 党德宣,林何莺,王引斌,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83-487.
[6] 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9):52-54.
[7] BAUMOL W J,PANZAR J C,WILLING R O.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
[8] 韩国明,周建鹏.交易费用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分析[J].农村经济,2008(12):112-115.
[9] 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7:1-9.
[10] 刘婧,王征兵,倪细云.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济与适宜社员规模研究[J].财贸研究,2011(6):27-31.
合作社范文5
应当说,合作社这样的组织古已有之,但其大发展应当是在十九世纪的欧美,其时形成了声势颇为浩大的合作社运动。在合作社运动中,可以看到两大类型的合作:主要由农民资格的生产者合作社,及主要由非农业人口组成的消费者合作社。目前各地政府鼓励发展的,正是前一类合作社,这类合作社的目标是以某种合作的方式销售农产品,有的时候,也共同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甚至农户所需的消费品。
合作社形成的潜在动力是农民自发的合作倾向。与城市人口的生产、生活形态大不相同的,每个农户像企业一样经营,每个成年农民就是企业家。他必须仔细地安排家庭的生产、经营、消费活动。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就会进行某些合作,比如在农忙时互相帮助。随着现代市场秩序扩展,农民必须在远距离市场中与来自城市的大型企业打交道。从农民角度看,其谈判能力较低;从城市企业角度看,与每个农民打交道成本也太高。因而,这个时候会在城乡之间形成某种组织合作的交易管道,它或者采取一般企业形态,即由专业农产品营销公司收购农民的产品再向外地出售;或者农民自己组织起来,一方面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提高谈判能力。
因此,自从解体、恢复农户个体经营之后,乡村就出现了各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只不过是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并给予法律、政策上的保障而已。
当然,不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合作社的出现也始终与社会运动有密切关系。合作社运动中所主张的合作社,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企业。对于农民来说,成立合作社是农民组织生产活动的最佳形态。具体是不是这样,农业生产通过企业形态组织是否可行,这可以讨论。但有一个事实是确定的:不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理论上看,合作社从一开始就有别于一般企业。似乎也正是因为这一事实,政府也给予获得注册认可的合作社以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收。这些优惠政策,正是由合作社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合作社毕竟不是一般工商企业。
然而,从目前的情形看,整个社会似乎尚未接受合作社这种组织形态,尤其是在中国经历过五十年代大规模强制性合作社的历史之后,人们现在已经很难理解自愿性合作社的性质。政府各个机关并未充分意识到合作社作为一种法人组织的特殊性。目前各地在执行合作社法时,往往没有区分清楚合作社的性质。
合作社范文6
今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在江苏大地,记者处处感受到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喜人景象,鼓劲增压、大干快上、争创一流已经成为广大供销合作社人的自觉行动。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党组书记袁静波欣喜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系统累计建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88个,入社农户达24.5万户,带动农户96.7万户,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57.7亿元。”
典型示范促发展。榜样的力量无穷尽,树典型、学典型,是江苏省供销合作社打造精品合作社的鲜活经验。在全系统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下,东台市民星蚕业合作联合社、射阳县庆缘康蜂业合作社、丹阳市城墅村白菜合作社、连云港绿灌禽业专业合作社、溧阳市天目湖伍员春茶果合作社、泗洪县西南岗西瓜合作社、盱眙县兴农鸭业合作社、常州横山桥砂梨合作社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全省学习的标杆。据统计,仅2006年,全系统共有50个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涌现出了“固城湖”牌螃蟹、“星云”牌干茧、“星彤”牌真丝制品等全国知名品牌。
产销对接拓市场。举办洽谈会,帮助农民搞销售,是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助推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多年来,省社举系统之力,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举办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座谈会、对接会,搭建平台,产销见面,开辟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进城入超的快速通道。去年,江苏省社成功举办“江苏农业龙头企业与大型超市对接会”、“江苏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现场签约达17亿元;南京、南通、苏州、盐城、连云港等地也都发挥自身优势,形式多样地举办各种农产品洽谈会,在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和大型超市中间架起了一座金桥。
专业合作社在兴起,供销合作社在发展。我们看到,在广袤的江苏农村,蓬勃发展的专业合作社日益成为供销合作社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既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助农增收找到了支点;另一方面,供销合作社通过牵头兴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在改造基层服务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为农服务体系,实现了横向服务与纵向服务、综合服务与专业服务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