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先“丢”后“拾”,皆为顺应学情

 

2011年5月26日、27日,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教科院举办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执教老师都能启发学生运用数方格方法得到圆面积的多少,并且不约而同地要求学生填好书上表格,以期发现圆的面积与它半径的关系。

作为听课者,我当时头脑中不自觉地冒出如下疑惑:上面教学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数出圆的面积。表格中却给出“正方形的面积”,甚至最后一栏还要算出“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是先知的老师强拉着学生“鼻子”走,还是学生内在探究要求?

二、我的尝试

师:(呈现3个大小不同的圆)哪个圆的面积最大?哪个圆的面积最小?

学生轻松回答。

小结:圆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师:(手指第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面露困难色。

师:我们上学期怎样研究自己手掌面积的?

有相当部分学生争着说:数方格论文怎么写。

生1:(似有所悟)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圆的大小。

教师顺势在圆上蒙上方格透明膜,并说明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圆面积大小。

师:对用数方格方法研究圆面积的大小,你有什么看法?

生2:可以数出圆面积的大约数据。

师:(追问)怎么是大约的数据呢?

生2:(急切地)整格很准确,把不满一格当成半格就不够精确。

师: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算出圆的面积有多大?

(接下来,教师激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经验,启发引导学生把圆剪拼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我的追问

上面的尝试实践,我感觉教学过程顺畅了许多。从小学生认知特点来看,运用学生已有的数方格经验得出圆的面积小学数学论文,进而反思结果不够精确,产生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的内在要求。但我心中的“结”并没有解开,教材例题中“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真的毫无价值吗?

四、且行且思

【练习环节】:

出示课本“练一练”:

学生尝试解决后汇报做法和结果。

教师小结:知道圆的半径,直接用公式计算;知道圆的直径,先求出圆的半径,再用公式计算。

师:(追问)如果知道圆的周长,你又会怎样求出圆的面积呢?

生3:也是先求出圆的半径,再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再示例9:

教师引导学生文图对照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又示:

左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小学数学论文,

求圆的面积有多大?

多数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推想:边长×边长=4(平方厘米),边长是2厘米,圆的半径也是2厘米,圆的面积为22×3.14=12.56(平方厘米)。

改上题为:

左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

求圆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读题,思考,教室里一片安静论文怎么写。

师:(富有挑战地)不就是把上题的“4”改成“5”嘛,怎么不好做呢?

生4:边长×边长=4(平方厘米),边长是2厘米,圆的半径也是2厘米;现在边长×边长=5(平方厘米),边长是几没法知道,也就是圆的半径不能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

(其他学生点头称是)

师:(反问)要求圆的面积一定要知道圆的半径吗?

(经过一段思考)

生5:这题可以这样做:5×3.14=15.7(平方厘米)

师:(假装)我没搞明白小学数学论文,你们清楚他的做法吗?

生5:(急切地)知道圆的半径,也要先算出它的平方,再乘3.14,求出圆的面积;现在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也就是半径的平方为5平方厘米,直接乘3.14,就是要求的圆面积了。

(从学生表情看,我知道大部分学生已经搞懂了,还有少部分同学似懂非懂。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反思S=πr2 , r2 在图中指什么?S在图中指什么?这里,圆的面积和正方形面积有着怎样关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题做法的道理。)

五、我的收获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在实施教学时,我们尊重教材无可厚非,但更该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因为教学的终结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教学的第一要义。“圆的面积”教学中小学数学论文,我用学习者的眼光审视教材,丢掉“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的探索,直接由数方格结果的不精确,引入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研究,顺乎自然。练习环节,学生思维定势于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我毅然拾起丢掉的“宝贝”,反思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结合图示让学生明白:这里,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π倍,从而知道用正方形的面积乘3.1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2

1.1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数学课题

课题的选择关系到学生们能否胜任、学习上升的空间以及研究的空间价值有多大等问题,选择课题要从“浅“入”深”,课题选择要简单,切口要小。要从一个小切口能引申相关其他知识点的课题才是符合要求的课题。如若课题选择方向过大,则不好把握研究方向;课题选择过难,则没有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那就更谈不上探究学习了。因此,要选择既能表达数学概念,又能有深层次东西挖掘的小入口课题。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学习”作为课题方向,比如,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为2:3:4,问里面可以放置多少个小正方体?这个课题答案可以有很多个,可以从这个简单的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建立学习共同体

由于整体教学数学课程的设计的特殊性,必须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整体教学是一个联系课内课外的综合体,需要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和各科教学成果,因此,就必须建立饱含数学学科、其他学科以及整个小学教师团队的教学共同体,并推选一名指导人进行整个教学的进程和任务安排指导,这样才能使各方资源服务于整体性教学,才能利用各学科的优势帮助数学学科更好地升华。

1.3提供有趣的课程材料

课程材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示灯”,有了课程材料学生才能更好地着手学习探究。文字性或是公式性太强的课程材料过于枯燥乏味,因此,要让学生们更乐于数学探究,就必须选择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课程材料,而且课程材料要具有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参考价值的要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握好学生们的学习进程,对整体有一个统筹,合理安排进程,并指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知识点,引领学生自主将各种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1.4做好分工、交流和合作工作

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需要做好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学生团队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做好合理的分工,可以选择部分学生找资料,部分学生向老师寻求经验,部分学生验算,只有合理分配每一个职责,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得到锻炼。此外,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进行访问和观察,了解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教师也需要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更好地促进整体教学的贯彻实施。

1.5评定学习成绩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经过仔细探究和认真思索,最终得出一个小组答案和研究成果,这就需要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小组内部的分工上也需要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可以从小组表现和个人表现两方面进行成绩评分,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各占五十分。小组成绩看的是小组研究的成果,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迁移性、联系性等方面进行考查判定。个人表现主要来源于个人在小组的能力体现。教师基于这两方面给予最终学习成绩的评分。这不仅能实现教学目的,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集体意识。

2结语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师,课堂语言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起着正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学生往往会以教师的话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有时甚至终身难忘。我们也经常听到学生会这样说:“某某老师就是这样说的。”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慎言”,因为你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学生心中播下一粒种子。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锤炼课堂语言。

一、 语言的科学性

也许很多教师会认为自己的课堂语言缺乏一些艺术性,但不至于不科学,在语言上不会犯科学性的错误。而实际上,往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分析不透,以及在专业知识上的缺失,就会带来语言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教师都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而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在操作方法上的错误或在操作上的误差导致探索结果离圆周率相去甚远。此时,我们教师往往会以这样的话引导学生:“由于我们测量的不精确,因此得不到3.1415926……。”试问:再精确的测量、计算就能得到3.1415926……吗?测量出圆的的周长、直径均为有理数,两个有理数相除是不会得到无理数的。而这里的操作活动应该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过程。

二、 语言的规范性

教材是有众多专家精心编排而成,教材中的每一句文字表述都值得我们去揣摩、推敲、领悟。而数学教师往往不注意这些细小的语言表述,带来教师课堂上语言的不规范。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中表述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会表述成: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与“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一样吗?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可以乘或除以一个整数、小数、分数等,而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仅仅指的是扩大1倍、2倍、3倍……显然,由于教师的数学语言不规范,使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涵发生了改变。

三、 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学科知识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严密性。数学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注重数学知识和自身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如:《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句话,有的教师习惯将它表述成: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从逻辑上说既是三角形,不论哪两条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因此“任意’二字可以省去。而在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时,语言必须表述成: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长度。这里的“任意”二字却不可省,从逻辑上说,此时仅仅就是三根小棒,只有添加“任意”二字,这三根小棒也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

四、 语言的严谨性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的语言细节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更要精雕细琢自己在课堂教学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注意语言的严谨。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圆柱的体积》一课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在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之后,执教教师追问学生:“要计算一个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必须要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此时教师满意的点了点头,对这名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殊不知,教师的提问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断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提问无疑告诉学生:自古华山一条道!要计算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是两个必要条件。要计算圆柱的体积,难道真的必须要知道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吗?在圆柱沿底面平均切成若干份,拼成一个长方体后,只要把长方体横下来放,我们就会发现:圆柱的体积在计算时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

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准确研读教材,正确把握知识之间的错综联系,努力锤炼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在灵动的课堂上尽情的欢唱。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现就如何把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

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小学数学论文,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地发挥作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统计”内容时,我设计课件引入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在比较真实的展现教学过程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记录的重要、方法的多样,进而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用手指指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网上点击预览,需要的话直接下载到指定的地点就可以使用了。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 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龙源期刊。多媒体凭借其特有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掌握数学知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贴近生活实际。

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小学数学论文,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学校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小学数学论文,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向,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的进行练习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龙源期刊。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的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任意点击课件动画图中的任意景物,问题和答案是不惟一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均得到训练,这一点光靠教师是很难做到的。

在练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小学数学论文,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也能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应努力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5

一个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而导入不仅要自然、直接,更要让学生能够抽象出概念。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直接导入、激趣导入等。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导入要跟新知识自然衔接。有的教师为了开头能够出彩,而使导入的部分与新知识脱节。例如,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情境图比较多,很多教师会利用情境图导入,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为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对任何学生观察到的内容都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导致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只是观察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而不是观察到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情境图导入,切不可喧宾夺主。很多人认为,复习导入或者直接导入比较枯燥,但有的学习内容需要使用这两种导入方法才有效。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入,这样不仅可以复习先前所学的相关计算方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知识之间有紧密关联的最好用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的优点在于迅速进入主题,节约时间,让学生一下子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导入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导入只有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导入。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关圆的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在车轮不是圆形的情况下车子运动情况的视频,初步让学生感受圆形的奇妙,主动去探索关于圆的知识。

(二)提问技能一堂课中应始终贯穿着提问,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学中,有时出现教师提问一个不算难的问题,而学生却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水平低,而常常是因为教师提问得太泛,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明确、准确,让学生明白教师到底要问什么。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有教师一直问学生能不能根据以前学习“9加几”时使用的“凑十法”,来想想“十几减9”可不可以也用类似的方法呢?这样提问,学生一定很难想出“破十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以前学“9加几”时,是把9变成10,那计算十几减9是不是也可以把其中一个数先变成10再拿去减呢?这种提问方式比前一种提问方式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思考。又如《认识图形(一)》这堂课,在让学生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征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类物体———长方体的特征时会说:“长方体有四个尖尖的地方,还有六个平平的长方形。”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便不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怎样描述才算完整准确,然后让学生描述第二类物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就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体的特征打下基础。提问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问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的有效方法,所以提问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课堂学习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课时,可以先安排路程一样、所需时间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接着安排所需时间一样、跑的路程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最后安排在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问学生谁跑得快。这样提问,就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形式多样化。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有的时候一直是教师在提问,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如果课堂上夹杂着学生提问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层次更丰富,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节课快要结束前,让学生针对这节课给同学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解答。又如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再在课上向别的小组提出问题。在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总结,不经意间学生就获得了知识。

(三)讲解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教师细心讲解。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交流合作。④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讲解技能,帮助学生学习。举一反三,适时归纳总结。讲解知识点时,不仅仅讲其中一种情况,而要讲多种情况,注重“变式”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梯形时,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教师在黑板上要画出几个大小不一样、视觉角度不一样的梯形,让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看上去不一样,但都满足梯形的定义,所以它们就是梯形。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正确答案,而要关注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巧妙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所以,讲解时不仅要举一反三,还要适时归纳总结。讲解要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教师一味地讲,也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倡让学生自学,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教师适时指导、点拨。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教师可以先拿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再提问学生直线、射线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讲解。讲解要有条理性。讲解的线索要清晰,对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了然于心,要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备课充分。讲解的条理性不仅仅体现在顺向思维上,还可以充分利用逆向思维辅助教学和学生学习。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学习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时,除了强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外,还要强调10角等于1元,10分等于1角。这样讲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者的关系,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讲解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讲解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讲解技能,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是一堂课有序进行的保证。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还要考虑细节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破坏课堂的秩序,这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经历中积累经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数学活动。小学一年级必不可少的学具就是学具盒,在认识各个数、数的加减法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都应用到了学具盒里的小棒,这需要教师先利用小棒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9加几》这堂课,学习“9+5”时先要让学生摆两堆小棒,一堆9根,另一堆5根,接着从5根小棒中移动1根小棒到9根小棒中凑成10根,最后让学生理解“凑十法”。这两堆小棒的颜色如果没有区分就不容易理解“凑十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一堆小棒用一种颜色,另一堆小棒用另一种颜色,这样学生可以一眼看出9变成10是从另一个数中拿了一个1过来凑的。这虽然是个小细节,但如果忽略了,学生摆小棒时颜色多种多样,就容易造成思路混乱。学生有了“凑十”这个基本思维活动经验后,学习后面的《8、7、6加几》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凑十法。合理掌控课堂局面。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喜欢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混乱。所以,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讲清楚规则,越是低年级越要讲清规则。例如上《9加几》这堂课,教学第一个知识点“9+4”时,不能一下子放手让学生摆小棒计算,教师要一步一步指导,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楚左边摆几根小棒,右边摆几根小棒,让学生跟着一起摆,到了第二个活动时就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摆小棒计算了。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越是低年级越要重视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只有在第一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有效完成、积累了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后,后面的数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显然,教师只有经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合理掌控课堂局面,才能组织好一堂课。

(五)结束技能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6

(一)以问题激趣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巧妙地提出问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展开主动的探究,从而为探究性学习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游戏激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爱玩耍,运用游戏教学机制,正是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游戏中来学习,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故事激趣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可以改变以往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从而在无形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探究条件

(一)民主的教学氛围

专制的教学,只能将教师与学生置于教与学的对立面上,而陷入教学的机械灌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本无法展开。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教学氛围之上。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探究主体身份来展开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这样的探究活动才不会只是做表面功夫,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让探究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二)充分的感知材料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一个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充分的感知材料,能够将学生的生活积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材料,这样才能为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来收集和制作了许多常见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五角星、圆以及各种三角形与梯形等图形。这样学生在探究中便可以通过亲自动手来深入地体会图形的特征,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哪些图形对称、哪些不对称,这样便可以推动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来总结规律性认知。

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做中学。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也要引导学生让动手操作中来完成,这既符合学生的天性,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同时也利于学生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剪切几个圆形纸片,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来求解圆的周长。学生通过积极动手与动脑,总结出了许多求解方法,如绳测法、滚动法等。此时再让学生思考,黑板上的圆、现实生活中足够大的圆能否用上面的两种方法来进行测量。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这两种直接测量法的局限性,进而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探究热情,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这样再次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生便可以在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中来完成探究。

四、运用赏识激励学生探究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一个不断强化、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评价在这其中正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与否定,那么就很容易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让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与激情,而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这样的探究活动就无从开展。而表扬与鼓励,会强化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感受到探究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探究充满激情,对数学充满喜爱,学生才会以源源不断的激情与动力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实施以赏识为主的激励评价机制,不要吝惜表扬,要以赞赏的话话、表扬的目光、的动作来给予学生正面肯定,带给学生正能量,激起学生正面情感。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有更足的把握来学习数学,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取得成功。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