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语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语文化

英语文化范文1

People in most cultures believe in superstitions. From earliest times, the English, for instance, have believed in certain symbols and customs which could bring good fortune as well as ward off evil spirits. Old customs seldom die, so don’t be surprised because some of these customs are still practiced daily in today’s society.

Horseshoe

The horseshoe is considered a lucky symbol in English customs. It resembles the other symbols associated with good fortune in other cultures such as the crescent, half circle or“U”. Crescent or“U”shapes are often said to be the symbol of fertility and also possesses power to ward off evil spirit. As it is made of iron and used for horses, horseshoes are also linked to strength and power. As such, combining all these signs of good luck, the horseshoe is regarded as a powerful device to bring fortune and keep evil spirits away. It is usually nailed to the front door to protect the household from uninvited visitors like witches and evils. However, the horseshoe must be placed in an upright“U”position so that the good fortune will be retained by the household. Rabbit’s Foot

In the old English custom, the hare (not rabbit) was said to have an evil eye, whose glance can only be countered by people who own a hare’s hind foot. In the olden days, it was said that the warrior Queen Boadicea of Norfolk, East Britain, brought a hare with her to ensure luck in battle against the Roman Empire who had invaded her kingdom. This brought people to believe that the hare had miraculous powers. However, the pagan practice of worshiping the hare eventually stopped after most Britons were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in the 6th century by the firs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Nevertheless, many Britons carried hare’s feet in their pocket or purse. Later, rabbits were introduced in Britain from the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and since rabbits can be caught more easily than hares, the rabbit’s foot replaced the hare’s foot as a lucky charm.

英语文化范文2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试题 文化测试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66-01

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内容,学习语言就必须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01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定位为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五个方面。在各类英语测试中,或多或少都有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的考核。鉴于此,笔者结合实例,就初中英语文化测试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初中英语文化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综合分析最近几年各地的各类初中英语文化测试题,笔者发现:文化测试题蕴含着各种英语文化信息,不论在纯粹性测试中还是融合性测试中都是如此。其内容涵盖了标志物、日常交际、历史、地理、文学、常识、地域文化等。而且将文化测试融入了听力、阅读、写作,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从总体上看,文化测试的重心在文化,因此,只有将文化内容作为考点,或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答题造成决定性影响的才能算文化测试题。比如:

1. 填空题:On which continent is the Amazon rain forest?

2.选择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ntries is the world's largest consumer of oil? ①United States ②China ③Russia ④India等等。

在在测试内容方面, Valette( 1986)认为文化测试应包括文化意识、社交礼节、文化差异(包括社会习俗、语言的文化差异等)、文化价值观、目的文化分析等。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初中生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和英语文化测试的内容不可能包括诸如价值观、目的文化分析、对他文化的态度等深层文化的内容。因此,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教学的内容,将初中英语文化测试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化知识,即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饮食习俗、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人际交往习恪、文娱和体育活动、节假日及庆祝方式等;第二类是文化意识,即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英语文化的实际功能的理解,如体态语中的手势、表情等;第三类是文化技能/行为,即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和赞扬、请求、致歉等的表达与反应。这些日常交际属于言语行为,其中文化差异内容更是测试的重点。在文化测试的方法上,传统的方法就是纯粹性文化测试,即用一套测试题来测试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近年来,将文化测试融入到语言测试中,即融合型文化测试这一趋势日益明显。它是将文化测试的内容融入到语言测试中去,运用阅读、听力、翻译、写作等方式来进行。从题型上看,英语考题中的文化测试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等,主观题主要包括简答题、翻译题、作文题等。

二、初中英语文化测试的相关建议

(一)内容方面的建议

从笔者近年来的统计和一些学者的数据来看,尽管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至今已有5年的历史,但各地方历年来的英语测试中的文化测试题量都不多,而且各地文化测试不平衡,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比如:祖瑞(2014)对江苏省13市2013年中考英语文化考查的统计说明,其文化考查的题量不足。钱美华(2015)对华东地区六个省会城市及上海市2014年中考英语文化考查的统计也说明,其文化考查的权重较低可见。鉴于此,为测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促进初中英语文化教学,首先必须增加英语测试中文化测试的题量,确保英语试题中的文化测试最少达到10%到15%,而且保持平衡和稳定。其次,必须扩展测试的内容。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的要求,仅仅考查日常交际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将各类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和文化技能的测试都融入到各类英语试题中去。

(二)方法方面的建议

在测试方法上,目前常见的英语文化测试有两种,一是使用纯粹性文化测试米测试日常交际文化,其题型上主要有选择题和配对题两种;二是将日常交际文化融入听力、阅读、写作中的融合型文化测试。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值得运用,一方面,我们要用适当的纯粹性试题来测试学生的知识文化与文化意识;例如: which is the capital city of Britain.

A. London B. Berlin C. Rome D. Washington

同时,为适应新时代教学的需要,要更多地将文化测试融入到语言测试中,即将文化知识与文化意识融入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写作等题型中去。

例如::Sarah is in____.

A. Australia B. China C. America

(2011年某市中考英语卷第72题)

这是一道阅读理解题,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说出Sarah在哪个国家,但是文章中谈到Sarah在Hawaii,而Hawaii是属于美国的。假如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地理知识,无法选择出正确答案。

再例如:He lived with his family in a village and there were two big and___mountains near his house.

英语文化范文3

一、英语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制约和影响。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他们的文化功底。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化知识,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社会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 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知识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英语文化导入应包括的几个方面内容:

1、考虑干扰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想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先要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我们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

2、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去哪儿?”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lunch?”,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如果你向英美人“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会认为是触犯对方隐私,英美人是会不高兴的。而“Hello.”“How are you?”等话题是比较适宜的。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涉及以上内容的用语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

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3、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更要借题发挥,尽量补充中英语文化反差很大的知识。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说,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如“Micky mouse”。

4、语法、句法的渗透

汉语句子注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比较注重句子结构上的完整和逻辑上的合理。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 and 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我们在理解英语长句时就要分析出句子的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谓宾核心,把长而复杂的句子拆分为几个短句。

5、借助信息差,结合模块任务与内容顺势导入英语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范文4

一、英语文化提升课堂趣味

小学生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积极性高但是情绪不稳定,而课堂趣味性则是解决之一难题的灵丹妙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缺乏趣味的英语操练活动往往会使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消极情绪,导致朗读的声音拖拖拉拉,举手的学生稀稀拉拉,课堂气氛沉闷,不仅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师也教得疲惫不堪。由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西方文化因素,把它作为调剂课堂气氛的调味品。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Unit 8“Dolls”时,为了顺其自然地导入“dolls”这个教学话题,笔者以外国儿童主题乐园――迪士尼(Disneyland Park)导入教学,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呈现了那些陪着我们成长的经典卡通形象,如米老鼠(Mickey?Mouse)、唐老鸭(Donald?Duck)、白雪公主(Snow?White)、小熊维尼(Winnie?the?Pooh)、跳跳虎(Tigger)、辛巴(Simba)、贝儿公主(Belle)等,旨在通过这些熟悉可爱的卡通形象激发起学生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dolls”的形象更加直接生动,为本课的英语教学添上一抹童真的色彩,激发学生们对玩偶的喜爱之情,从而让教学更加顺利更加有趣。在学习外国卡通形象的基础上,笔者由此及彼,转换镜头,播放一些国产热播动画形象,如喜羊羊、灰太狼、光头强、海绵宝宝、大耳朵图图等,从文化的跳跃,拉近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之源。

二、英语文化助力知识理解

中高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认知中开始出现模糊的抽象成分,但是知识理解与概括的能力还不成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借助一些浅显易懂、联系生活实际的文化现象,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书面上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亲切感,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如教学Unit2“Let’s make a fruit salad”时,笔者发现“salad”这个音译词对于学生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西餐厅都有“fruit salad”(水果沙拉)这道甜点,很多学生都见过、吃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在我们家庭生活中,往往没有做水果沙拉的习惯,只是简单地将水果切片摆盘,学生们对如何制作沙拉以及沙拉的真正含义很模糊。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特地帮学生“恶补”了有关salad(沙拉)的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还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这道“洋味十足”的呈现了各式各样的沙拉,如水果沙拉、蔬菜沙拉、鸡肉火腿沙拉等,让学生们大开眼界!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走入“沙拉的世界”,增进了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英语文化促进教学互动

生动活泼的互动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极力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无疑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主动权往往攥在教师手中,互动处于单向的被动状态,一般是教师“说”,学生做出相应的“反应”。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有“话”按捺不住地想要去“说”,有“冲动”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做”,实现了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互为渗透。

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8“How are you?”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学生能运用英语电话用语询问对方的健康情况”展开,考虑到中英电话用语有着本质的差异性,为了扭转学生的语言学习,降低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笔者设计了“Let’s make a call”的互动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引导班级学生认真观看动画视频(Watch the cartoon),然后以前后桌为单位,用大拇指与小拇指做出接电话的手势,尝试模仿动画,与小组成员互打电话(make a phone call to your partner)。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模仿得有模有样,不仅电话姿势比得一本正经,就连询问的口气也模仿得非常到位,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英语文化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文化教学;客观地位;应用策略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教育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素养和理论技能外,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从当前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看,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意识,加上学生自身未能形成体系化的语言应用习惯,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效果。结合当前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全面要求,完善融入多样元素,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就成为整个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当前英语文化教学活动开展的背景分析

1.1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需要教学创新

结合当前学生英语学习的具体状况看,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存在诸多认知问题:比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将重点放在了知识技能教学上,忽略了文化元素的全面有效融入,以及学生重视考试,忽略英语知识的实践应用等等一系列不足,这些从根上看,是片面学习观影响的结果,尤其是在整个学生人文素养综合培养过程中,完善教学理念的教学,注重英语教学创新发展,从而实现理想效果。从当前整个英语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状况看,其未能融入必要的文化机制,同时也未能将学生自身的学习认知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就当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状况看,其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创新英语教学机制。

1.2学生学习状况需要进行教学创新

当前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恰恰也是学生学习观念形成的过程,因此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整个课堂如何设置、内容怎样选择,都关系到整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当然,这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就当前学生自身学习的实际状况看,由于其整个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参与,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其课程进度、教学安排都是从学生整体出发,未能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要求,从而限制了学生自身参与学习。因此,就这一状况看,必须立足学生培养实际,对整个英语教学进行模式上的创新和内涵上的优化完善。

1.3教学活动开展状况需要教学创新

结合当前英语文化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看,过分看重课堂教学,忽略了文化教学的效果与作用,同时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够等等,都成为当前制约英语文化教学改革推进的重要因素。就目前学生的实际教学状况看,由于缺乏文化理念的有效融入,加上对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价值把握不到位,从而限制了具体教学效果。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这一客观要求看,想要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就需要从革新英语教学活动的理念内涵入手,通过充分注重融入学生自身的兴趣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深化。

2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

茶文化元素多样,在当前茶文化不断复苏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社会大众的关注点,还是整个文化理念的影响力,与以往相比都有了重大提升,而在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实际上成为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的元素内容。从现阶段多元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这一客观背景看,茶文化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文化交流体系中的重要元素。结合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来说,我们有着浓厚的茶文化环境,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交流趋势。不仅如此,在我国整个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其还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是很多元素中充满了人文内涵和历史特征,当然也充满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内涵,尤其是其中也有些元素中展现的是茶叶的生产与制作工艺特点。我们可以说,茶文化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茶叶,同时其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理念和社会化生活历程的展现与诠释,因此想要实现内涵认知,就需要从整个文化体系的内涵认知,通过诠释该文化的形成历史以及独有的文化内涵,从而传承该文化。

3茶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地位

结合当前整个英语文化教学活动开展的全面要求看,完善融入多样元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就成为整个英语文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往英语文化教学活动,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词汇和语法上,但是从客观上看,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也就是说,语言的应用性明显优于其词汇内容和语法应用,所以文化理念和实践应用应该是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核心与重点,但是从现阶段整个英语教学活动开展实际来看,文化元素的忽略和不足,大大制约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结合茶文化理念的价值与内涵看,其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同时其能够从本质上推动英语文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时展过程中,我们逐渐认知到文化传承与承载体之间的密切度不断提升,而任何一种文化元素在发展应用过程中,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要素应用。当然英语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应用,从文化传承发展与具体融入这一视角看,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想要实现有效传播与准确认知,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载体。所以,茶文化是英语文化教学的内涵,同时也是重要平台。

4茶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对于英语文化教学来说,不仅要注重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教育,同时也要将文化理念综合融入其中。当然,开展英语文化教育,实际上也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要求。当然,在整个教学机制中,应用茶文化理念元素,将从根本上优化该教学活动开展要求,实现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素养培养。

4.1创新考核体系,全面认知英语综合教学机制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考核体系的完善性,以及考核机制的实际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活动的效果与质量,当然,考核机制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导向。在以往教学考核过程中,其更关注的是客观的成绩,忽略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学习。更关键的是,成绩导向,不能真实有效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因此在融入文化内涵构建英语文化教学体系过程中,要配合教学模式的转化,完善具体的考核机制和方法,进而客观、具体地了解学生掌握英语素养的实际状况。

4.2选择合适元素,提升两种文化融合度

如今茶叶产品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元素,而是一种世界性元素。通过对茶进行准确翻译,从而帮助世界其他地区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认知。当然,在整个交往过中,可以借助英语交际活动的具体思路和内涵来开展文化与产品交流。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不同文化体系背景下,文化之间的应用价值和实质性内涵,尤其是任何文化体系在发展应用过程中,其都与文化体系之间有着重要关联。所谓文化语境,其更重要的是语言应用环境和氛围,以往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语境,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具体应用和理解。

4.3从学生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

学生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从传统的教学机制看,其更多情况下,完全是由老师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所以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较差。但是结合学生培养的实际状况看,完善选择教学元素,特别是从学生自身各项素质出发,选择合适的英语文化项目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从学生兴趣这一基础点出发,选择合适的项目,完善教学内容。

5结语

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包含诸多元素,除了合适的教学项目外,最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就是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就成为整个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与重点。在英语文化教学机制中,要注重充分发挥各项教学资源的作用价值,通过集中整合多样化资源,从而实现教学的创新完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通过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机制,进而实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棠.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开展茶文化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22):279-281.

[2]陈冰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02-306.

英语文化范文6

论文摘要:英语习语的“不定性”会产生出许多临时变体,这给国内学习者带来极大的学习困难;同时英语习语浓厚的文化色彩与其语义上的隐喻性又是造成学习难度的另一大因素。文章提出英汉词典对英语习语文化信息处理时应正确关注:对应词中的文化色彩、例证与例证翻译中的文化味及文化背景的注释。

一、习语的可变性与英语学习者的对策

虽然习语是相对固定的复合词汇单位,但许多习语有变体形式,对学习者来说颇具难度;另外,人们在使用习语时,常常为了更好地达意,或为了追求语言的睿智与幽默而即兴对它改头换面,或增词、或减词、或替换、或改变结构等,由此产生出许多临时性的变体,这更给学习者造成了理解与使用上的障碍。

习语虽然可活用,但万变不离其中,几乎所有的变体中都保留着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渊源,有典故,了解这些关键词是掌握习语变体的关键。因此,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对英语习语的成因有一定的了解,对各种变体的掌握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例如,掌握习语to fight like Kilkeny cats的关键是地名Kilkeny:据说从前Kilkeny这地方的士兵以观看两猫撕斗为乐,故此习语意为“殊死搏斗”。知道Kilkeny为所指,该习语再怎么“变”,再怎么“活”,读者都能一眼识破天机:

It was a Kilkeny fight.

They looked like Kilkeny cats, ready to fight to death.

The city became another Kilkeny when the rabble collided with the police.

如习语the writing on the wall可被如此活用:

Don’ t you see the writing? It’ s coming~.

I saw the trace of coming disaster, like the Babylonian finger on the wall.

You wait and see ; there was writing on very wall.

知道writing, Babylonian finger的来龙去脉会很容易理解以上三个句子的。

二、英汉词典对英语习语文化信息的处理

习语虽有多种变体,但其中许多变体是使用者的即兴之作,且有其特定的语境和特殊的语用功能。词典中收人的习语的变体通常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被“规定”了的形式。词典无需也无力对所有可能的变体提供描写。词典所能做的是正确合理地描写习语,提供充分有效的文化信息,让读者在掌握词典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达到理解与活用的目的。

无论语言学家们强调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有多重要,许多国内读者仍然倾向于使用能够快速理解词义的英汉词典。在对习语的描写上,英汉词典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更是显而易见。习语是语言中民族性很强的一个成分,通常以比喻的方式来表情达意。不同的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产生出对同一经验的总结,但因其方式不同,造成不同民族之间在理解上的障碍。英汉词典对英语习语提供汉语对应词的方法使英语习语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直接联想,并进行对号人座,找到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习语。另外,习语的文化局限性很强,其形成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常常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宗教事件,而英汉词典用读者本族语来解说文化成因的方式显然比单语词典要容易理解得多,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在英汉词典中提供习语的文化信息应注意有效性与针对性,使之真正调动读者的积极性,达到正确理解与活用的目的。为此,笔者建议英汉词典在描写习语时应从对应词的提供、例证的使用与文化背景的注释上着手,通过提供恰当的文化信息来帮助读者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使读者能坦然面对习语的各种变体,且能恰到好处地活用习语。

1.对应词中的文化色彩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是文化局限词,其中的习语作为特定的历史、地理、宗教条件的产物,更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许多习语背后有着悠远的故事,文化味颇浓。英语习语的文化味如果能在汉语对应词中体现,使二者在语义基本对等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重现,让汉语读者能够通过对英语习语文化色彩的玩味达到理解目的。英语习语的文化色彩在汉译中体现可采用直译的办法,但这种译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习语,只能用于翻译容易通过字面义来理解实际意义的习语,以及已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习语。如: to pull sb’ s chestnuts out of fire—代某人火中取栗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说人人到,说鬼鬼到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

ivory tower—象牙塔

大部分的英语习语都通过比喻的方法指称,习语的字面义常常让读者不知所指,而习语的喻义则有时会误导读者,使其望文生义。在这种情况下,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可以使读者把习语的字面义与喻义对应起来,通过解读字面上的文化信息,更好地理解习语的真正所指。如:to cut the Gordian knot—断戈尔迪之结;断然地解决棘手的问题

baptism of fire—炮火的洗礼;初次考验

feet of clay—泥足;缺陷

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临头的危险

the new Jerusalem—新耶路撤冷;理想的境地

2.例证与例证翻译中的文化味

用Kasimi的话来说,例证的主要功能是展现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习语作为复合词汇单位,其产生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在语义上多以喻达意,在语法上常有悖于正常的语法规则,其用法比一般词汇更具难度,更需要用例证来说明。

自创例或引用例在英汉词典中的使用各有优势。自创例语言简单易懂、针对性强,适用于学习型词典,但常为说汉语者所造,可靠性有待推敲;引用例是对语言使用的真实记载,主要来自较权威、可靠的口头或书面材料,真实反映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向读者展示多彩多姿的文化图景: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学、民间习俗、艺术形式等,但引用例取之不易,且经常篇幅过长,并时有针对性不强,为例而例之嫌。但权衡二者,笔者认为对英汉词典中的习语提供引用例优于自造例,原因有三:

(1)英语习语难度大,意义特殊、语法不规范,文化局限性强,引用例可保证权威性和精确性。

(2)引用例常来自名家作品,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吸引读者,提高其阅读兴趣,增强对词典的信任程度。

(3)引用例是对语言真实使用的证据,展现语言的本土环境和文化语境,反映本族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习惯,因此,更具信息量,更具教育性,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以下一例来自(英汉大词典),其中的例证为引用例,很有文化气息:

in full force①完全有效,在全面实施中:At the time-soxship was still in full一in Italy.当时意大利尚在全面实施新闻检查。②充分发挥威力:the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in its full一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最严重阶段。

引用例在提供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展现英语习语的文化语境上功不可没。而英汉词典对习语例证恰到好处的翻译亦能加深读者的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下两例来自《综合英汉成语词典》。

Brother Jonathan乔纳森大哥(指美国、美国政府或典型的美国人)。" Not content with his own naffve religious machinery ,the British bourgeois appealed to Brother Jonathan, the greatest or-ganizer in existence of religion as a trade, and imported from A-merica revivalism(F. Engels," Socialism ; Utopian and Scien-tific" , Special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Edition of 1892)英国的资产者…不满足于他本国的宗教机关,还求助于当时宗教买卖的最大组织者“乔纳森大哥”,从美国输人了信仰复兴运动……。

( as ) poor as Job穷得和约伯一样;一贫如洗…/Having entered his first ministry under Louis Philippe poor as Job, Thieisleft it a millionaire.(K. Marx,“the Civil War in France",ch.I)梯也尔第一次当路易·菲力浦王朝的大臣时,穷得和约伯一样,而到离职时已经成了百万富翁。以上两个例证均为引用例,文化色彩颇浓,而例证的译文亦颇具“洋味”。若把Brother Jonathan在例证中译为“美国人”,或把as poor as Job在例证中译为“穷得象叫化子”可能就少了些许文化味道,也不会在读者脑海里造成那么深刻的印象了。

3.文化背景的注释

概括说来,在英汉词典中提供习语的文化背景好处有三:

(1)帮助理解习语。

(2)激发学习兴趣。

(3)扩展知识面。

上一篇工作励志语录

下一篇胯下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