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读书的手抄报题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题目范文1
中年级学生对作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幼小,语文功底弱,基础词汇掌握的少,写起作文来还是会比较吃力。本文将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的研究,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式。
【关键词】
小学 中年级 作文 教学 指导
小学中年级一般是指小学三年级到四年级的阶段,这个时间段的同学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并且也已经拥有了一些语文写作基础。这时,进行写作教育便成了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任务之一。小学写作的教育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需要加强训练的项目。经过一二年级略微的接触,此时的中年级学生对作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幼小,语文功底弱,基础词汇掌握的少,写起作文来还是会比较吃力。本文将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的研究,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式。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育学家经常说到: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当年龄幼小的小学生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兴趣之后,就会自主地去探究和学习,这对于老师来讲也是一件可以减轻负担的好事。在保证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因此提高,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升。在此,我们将激发中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教育指导的第一位,既可以将前期工作做好,减轻老师后期教学的负担,又可以让同学们在更好的状态下进行写作学习,提高写作的水平和效率。那么,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呢。首先我们要考虑到中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学习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是进行写作教学的前提,老师可以利用板报、手抄报、剪贴画等辅助工具来进行学习情景的创设。中年级的学生阶段,正是思维逻辑发生转变的阶段。由原来的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上的过渡,需要老师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正确可行的指导。创设情景作为一个引导手段,实行办法有很多种。例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板报、手抄报、剪贴画等等。
小学语文苏教版的教材中,三年级的作文题目有一个是《我的老家》,老师可以收集一些各地有特点的风景建筑的照片,张贴在教师的墙上或者分发给各个同学们轮流观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小学生们在图像的视觉刺激下,勾勒出自己家乡的风景画。除此之外,多媒体也是一个可以好好利用的辅助工具,给同学们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图像、幻灯片等资料,都可以激起同学们写作的兴趣,当然,激发兴趣的前提是创设好情境,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
二、重视平时写作积累
重视生活中的积累可以丰富同学们写作时的素材,还可以培养同学们发现美的眼睛。中年级的小学生们,年龄尚小,在生活方面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因此,在进行作文描写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对事物进行描写,作文写得也不够丰富,内容缺乏真实感。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平时的积累。注意积累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种效率最高的方法――1.坚持记日记;2.坚持摘抄名篇佳句。这两种方法实行起来简单有效,对中年级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莫大的帮助。
四年级上册的佳句积累中,有很多可以运用在作文中的句子。例如与读书有关的句子: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这些句子流传时间久,且意义深远,如果中年级小学生可以在写作中加以运用,那么一定可以为作文增色不少。不管是什么方式的积累,需要的都是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积累的东西再好也没有什么效果。在这个积累的阶段,老师要做好监督工作,将日常积累的任务布置下去,先强制性的让同学们去做,然后慢慢培养成习惯之后可以让同学们自主积累,自主写作。积累名篇佳句是如此,坚持写日记也是如此。任何与学习相关的事情,都需要坚持,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坚持一定不会成功。
三、渗透学生写作技巧
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应当根据同学们自身对写作的理解,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进行。小学中年级阶段是一个过渡和转变的阶段,小学生们对于写作没有完整的定义,不知道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点滴渗透。从原来的学写字、造句,到学写一段话、写作文,这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渗透学生的写作技巧,需要老师的实时讲解和督促。例如在小学生上交作文之后,老师找几个典型的例子向大家进行讲解,以此来渗透同学们的写作技巧。
例如四年级的同学对玫瑰花的描写:我表姐的小花园里种了许多花,有海棠花、杏花、桃花……姹紫嫣红,它们迎着三月和熙的春风,徐徐摆动,有的含苞欲放,犹如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绽放开来,热烈奔放……那白的纯洁高雅,紫的高贵张扬,黄的轻盈典雅……一朵朵,一串串,在春天绚丽多彩的阳光下竞相展示自己的曼妙的舞姿,而那灼灼如火的玫瑰更是春天的宠儿。这位同学对玫瑰花的观察细致入微,并且利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作文写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老师可以以这篇作文当作优秀范文来讲解,给同学们渗透写作技巧。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上面所提到的是针对三到四年级的中年级小学生现状所总结出的建议。学习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无论是语文作文还是其他别的科目,想要进步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知识就像一片大海,我们就是海上的船只,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不到边际,但是却会见识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小学作文启蒙教学【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8(01)
【2】任祥春.当前小学作文的症结及改变策略【J】. 科学大众, 2007(05)
【3】庞益菲.小学作文误区解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2)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题目范文2
一、端正家长的认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目前,许多家长目光仍具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家长将课外阅读“一棍子打死”,担心读“乱七八糟”的书会影想孩子学习成绩。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帮助家长端正认识是开展课外阅读的首要工作。
要做到这点并不难,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及个别交谈的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意义和影响,与家长探讨教育形式与教育目标,向他们宣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探讨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家长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泛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课外阅读的积累,认识到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自身修养的行成和他从小到大读过的书籍分不开时,他们会乐意做一切有益孩子阅读的事情。这时,我们可要求家长尽量做到:1、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投资,建立家庭图书库。每天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并交流,创造家庭读书的氛围。2、周末带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选择合适的图书购买或阅读,帮助他们尽快的熟悉并学会利用这些资源搜集信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3、配合班级开展的读书活动,督促孩子完成相应的读书任务,并将孩子每天的读书时间和篇目如实记录。4、在活动初期,对孩子的阅读活动切忌“拔苗助长”,在图书的选择上尊重孩子,可结合孩子的兴趣,以娱乐性,故事性为主,内容宜短小,语言应通俗易懂。明确本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兴趣,在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帮助引导选择一些高层次,高质量的图书。
二、创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引发强烈的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以说,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大力激发他们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兴趣相联系。应该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1.以“读好书”主题活动为契机,在教室的布置上优化读书的环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搜集有关“读书”的小故事及格言、警句,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交流,并集体参与,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理想书屋”,以便让我们置身于此,能安心读书,热心读书。如:教室的前后墙可张贴学生喜爱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办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或内容。设立新书推介栏,再有学生共同动手,设置一个图书角,里面放满学生捐助的琳琅满目的图书等。如此一来,布置的教室令学生耳目一新,获得感官上的强烈刺激,因而,很容易激发起读书兴趣。
2.略施小计,引“鱼”上钩。孩子都爱听故事,都有探究新奇事物的愿望,还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略施小计,引“鱼”上钩。如抽时间(最好是星期五)教师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地儿童故事和学生感兴趣的其他文章讲给学生们听,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戛然而止,从而引起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愿望,也可让个别学生以这种形式向同学推荐一些他喜欢的书,然后告诉学生这本书(文章)的书目或题目,并让他们知道阅读是知道结果的唯一途径,也是最好的途径。
3.巧用教材,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教师应巧用教材,带领学生就课文涉及到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延伸、拓展,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课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有方向性的选择读物。如在学习《》这首词时,让学生搜集有关时期的故事资料,学生搜集兴趣很高,搜集到的资料也很多。我充分利用课内资源,有力结合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4.开张“每日读书30分钟”活动。即每天课外阅读时间至少要达到30分钟。其主要目的是让读书活动“习惯成自然”。习惯,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而动作在向习惯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动力,这动力主要是成功的体验,是成功的体验带给学生的自信。而习惯从另一方面讲,它的形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候过程甚至是痛苦的,需要外力的监督指导,甚至强制。因而,在课外阅读上,我们不妨以尊重兴趣为主,以强制手段为辅。如每天阅读30分钟,内容不限,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图书阅读,并设计一个读书小本,让家长签名,如实记录读书时间和篇目,邮组长或老师监督。如果有特殊原因未读,就如实在读书记录本上写明原因,之后定期对此进行点评。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自然形成了习惯;书读多了,自然就感受到了读书的兴趣,也提高了品味。教师、家长这时稍作点拨,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图书上就会由娱乐性图书向经典文学转变。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题目范文3
一、激发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提高能力。
农村的学生在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的观念都是以“挣钱”为中心,总是认为我只要把课本和老师讲的内容学好就可以了,而认为课外阅读是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还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几乎一无所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来改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故事诱导激趣,引发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浓厚兴趣。我小的时候,每天中午都要听收音机里单田芳说的评书,原因是他确实说的精彩,更重要的当然是每天正当他讲到最关键的时候他都会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第二天你只能早早的打开收音机等待他的接续,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有一本书一口气把它看完多好啊!所以我觉得老师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一旦听到老师要讲故事,都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老师可利用课间休息、自习课等时机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嘎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想知道更精彩的情节,请阅读以下书籍……”这样让学生在一种求知的欲望中主动去阅读,使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奇妙境界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大增,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其次是榜样激励,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的榜样呢?当然书中学到的大家名人肯定是,但他们的榜样作用只是理论上的,要转化为现实是需要过程的,在这里我觉得身边“小人物”的榜样作用更为明显,尤其是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更为重要。举例子说吧,一般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是其他同学追捧的对象,老师所说的话比家长说的话要管用的多。
二、让孩子掌握方法,学会阅读,提高能力。
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增强自学能力。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事先准备过程,而预习的目的就是在课堂上能够解决预习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让自己对课文有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而教师则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形式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稍微灵活一点的家庭作业就不知道怎么做。这个能理解,毕竟孩子还小,还要教师指导教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们预习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会节约不少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让课内的时间进行课外的阅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三、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让他们去读,他们就不会觉得困难,就愿意去读。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记得有一天,我带学生进入图书室。学生看到那么多书都很兴奋,都想云抢书看了。但是当我选择了一些关于科学探索方面的书发给他们时,让我大失所望(选这类书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更好的类别的书,上次的拼音读物,学生基本看过了,另外的拼音读物又很少)。学生翻了一下书,看到没有彩色的图画,文字也较多,且比语文书中的字要小些,行距小些。看了一会儿,很多人就没看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语文课本上的字体都较大,一页的文字量也不大;故事性较强,内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而且很有趣;再配上有彩色的图画,所以学生喜欢读。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得选对书。一两次的读书经历,不能让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限。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多去读课外书,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读课外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我们就如老子所说的,授给学生以方法,让其自己去捕获自己喜欢的“鱼儿”吧。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题目范文4
三年级知识学习广泛了,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拼音、生字、词语读几遍抄几遍,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肯下功夫记,一般不成问题,但是,现在可就有点不同了,因为现在除了以上的基础知识以外,作业本上有更多比较“活”的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些题目是没有什么最标准的答案,可以是一题多解,不像学生字、拼音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还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内容增加了,并开始练习写作文,如果基础方面不扎实,写作也就困难了,因为写作文必须要有事实的语言,如果积累少了,写作文时就没话说,这就要辛苦我们各位家长,要辅导孩子进入中年级,顺利过渡到高年级。因此,有一些学生因为不想学,为了逃避写作业在家长面前说:今天老师没布置作业,或者说:“在校已经做好了。”这就要我们家长检查一下是否已经完成,为什么有的孩子越来越想学,成绩越来越好,而有的孩子越来越差,除了孩子的主观原因以外,相应的还要我们家长多抽点时间看看孩子的作业,辅导一下他们的学习,让他们把成绩搞上去。
二、语文学习方面的年级特点以及家长如何配合
1、关于写钢笔字。
本学期开学初各个班的老师就已经布置学生准备了钢笔,这就是本学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项——写好钢笔字。学生由写铅笔字过渡到写钢笔字,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执笔方法不对、写字姿势不正确、笔顺写错、出现错误很难修改和无法保持作业本整洁等。钢笔的正确执笔方法应该是食指与拇指执住笔杆,用中指抵住笔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却是将食指弯曲,让食指的指甲背压住笔杆,再用大拇指紧紧包住,握紧了拳头写字。用这种执笔方法写字,不仅样子难看,而且费力,速度慢,还阻挡视线,写字累且慢了。此外,少数学生执笔时,手腕向外翻出,手心向内,其状如同画素描中的线条一样,力不在指上、掌上、而在向外翻出的腕上。这样写出来的字,特别难看。这种情况必须及时纠正。另外,写错了字,该怎样去修改订正呢?通常情况下,我们推荐学生选择的是用橡皮擦或是用透明胶带粘这两种方法,而不推荐使用修正液和涂改液。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都会在作业上留下痕迹,影响作业本的美观,因此在我们要叫他们先动脑筋想好了再下笔,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写一个字看不合适了再擦掉重写。
2、关于语文作业方面的要求
从我们发下去的作业本,家长们可以看出,三年级不但课程增加了,作业本也增多了。就我们语文学科来说,每学完一课,需要完成的作业就有:《补充练习》、《习字册》、《练习与测试》以及内容包括抄写生字词语、造句、抄写段落、小练笔等多种形式的《笔记》,除此之外,学生们每两个星期要完成一片精心写就的作文,还有我们例行的周末练习。其中,《练习与测试》和《笔记》是家庭作业。这些作业我们也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即:所有作业开始用钢笔完成,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作业的整洁度上多下功夫;《笔记》本的书写要按照各班老师要求的格式,尽可能做到整齐美观,写完后再后面画上记分格;写作文要先打草稿,草稿经反复修改后才可以誊写到作文本上;所有的课堂作业不可以带回家,这一点还要请家长们特别注意。
(一)关于阅读:
有些家长一些苦恼孩子的作文写的不好,想尽了一切办法为孩子找补习班等,结果还是见不到效果,其实,孩子头脑中空空的,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让孩子写出好的作文,就要增加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的语句,要让孩子们朗读背诵。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读中学写,增长知识,丰富语言。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例如,孩子每天临睡前留出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进行读书,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孩子的自觉行为。在这当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因为孩子本身的身心特点发展有过程,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动、自主性差,所以这一点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监督措施和奖惩措施,从而更好地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3、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环境要安静;作息要定时;学习地点要固定;养成默读的习惯。
4、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
5、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孩子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孩子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6、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我们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常常和孩子一起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孩子们谨记在心。
7、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
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如: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以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以搜集资料为目的,可以跳读等。
8、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
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教师在课堂上要边说边示范,并让学生做,逐渐习惯成自然。
关键一点,我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量增加了,有的家长又有新的烦恼了:我的孩子看了很多书,家里也有很多书,怎么见他的阅读能力、作文水平提高呢?我想,阅读和作文都不是一步登天、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反复曲折的历程。
(二)关于写作:
这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二点。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正式开始起步,这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决定学生走稳习作之路的关键一步。尤其是三年级,作为作文时代的开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作文和语文水平发展。要写出好文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从平时做起,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积累等等。
提高习作水平除阅读之外,最重要的还要写好“两记”:读书笔记和日记。写读书笔记就是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所以要让孩子们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作好课外读物的读书笔记,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写日记也是一项有效的训练措施。日记形式灵活,内容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
另外,我始终坚信: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在孩子们作文刚刚开始起步阶段就应培养他们自主修改习作的习惯。
三、送给各位家长朋友的几点温馨提示。
1、每天请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家庭作业,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坚持不懈。检查完后作业本上请签名。
2、必须掌握字词句部分。
3、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每天与孩子进行亲切交流,和他们谈谈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哪篇新课文,知道哪些道理,今后打算怎样做,交谈时,要有耐心,不能简单粗暴。
4、定期与教师进行沟通,对孩子的优点、不好的习惯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可以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
5、经常带孩子们接触社会、研究社会的各种现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双休日、假期交好朋友、参加有益的社区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做小实验、搞小发明、编手抄报、编作文集等,使孩子们全面发展。)
6、让学生多读书,家长给孩子舍得买有关学习和课本上有关的作家的书籍。多读作文选。
7、多让学生写观察或纪实日记,指导孩子的习作,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8、教育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上学习,做好笔记,课下有选择的做阅读练习,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9、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家长必须辅导,把知识补上。
10、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做好每一次考试的分析和改进措施。
总之,我将和各位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好你的子女,我的学生。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为了我们的理想,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理想,而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即使苦累,我也会感到欣慰。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题目范文5
朱熹说过“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可见,能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一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端正心态,培养作文的兴趣
在平常学习与生活中经常可发现,同学之间互通信件时,即使是平常一写作文就倍感头痛的学生,给同学好友写起信来,却往往能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几页纸。原因何在?有话说,且同学好友之间无拘无束,有什么说什么,毫无顾忌。而一旦老师让其把写信当成作文时,他们便立刻紧张起来,害怕起来。难怪叶圣陶曾这样揭示写作与写信不同的心里效应:“平常写信给朋友,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内容决定形式,技术上也乐于尽心,而且也容易安排。待老师出了《致友人书》的问题后,他们的错觉以为这是‘作文’,与平常写信给朋友是两回事,不免做些拉扯套合的工夫,于是写下来的文章不着拍了。”因此,要让学生作文中有良好的作文心态,从而转变其为作文而作文的不良心理,从而克服生搬硬套、胡编乱造的写作态度,培养作文的兴趣。
二、给予导引,激发写作欲望
没有欲望,就不能产生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想写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的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一定是最佳境界的作文。
本人在教学中,在每接手一届学生后,总是有针对性地、有系统性地给学生进行写法的指导。首先,加强作文写作的生活指导,引导学生时时带着写作的目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和思索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有棱角的感受。其次,在写作命题时,要紧紧扣住时事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社会,使命题具有鲜明的现实生活特征,从而激发学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热情。如结合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日记及其败诉案事件,我发动学生,命题写作“给东史郎先生的一封声援信”,这类写作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次,在命题上,还要注意紧扣课本,从语文的本身寻找学生们感兴趣的命题。例如引导学生对适宜的课文进行续写、改写或扩写等,这类作文命题我曾采用过“宏儿回故乡”(《故乡》)、“重庆采访王奶奶”(《小橘灯》)、“老杨真是咱们的知心人”(《老杨同志》)、“课本剧《最后一课》”、“课本剧《变色龙》”、“杨柳依依”(《送元二使安西》)、“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北国冬景”(《沁园春・雪》)等。
三、巧用评价,激发写作兴趣
一般教师对作文教学总是采用学生写,老师改,然后评的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结果作文本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苦不屑一顾,作文本弃之一边。针对这种现象,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认真批阅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标准简洁学生利于操作,比如“先读全文,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运用不当之处;再读全文,审视是否完整,有无精彩的词语和段落。”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我看到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批得很认真,评的有板有眼,不当之处老师再指导,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老师的认可,又体会到了自己的成功,从而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自信心,并深刻地认识到一些优点与不足,有利于今后写作中的改进与提高。
四、善借他人,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是求知欲望特别强的个体,他们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推荐一些名篇佳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写作关于父母之爱的作文课堂上,我首先朗读了《一碗馄饨》和《秋天的怀念》两篇佳作,让学生们先感受到他人的肺腑之言,然后再说说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尤其抓住心理感受等细节场景去述说,这样学生在泪眼婆娑中说出了一个个平时不太关注的动人场面,并用上了许多精彩的情感词汇,在这种情绪下,马上让他们自拟题目写出一文,于是我又读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学生学会模仿,然后再去创造,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替他们插上有力的翅膀,让他们今后能在作文的蓝天下自由的飞翔。
五、多加鼓励,提高内驱力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无数事实证明:没有鼓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鼓励,教育就失去了动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同样需要注意这一点。
1、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成功地修改作文。修改可采用自己修改、学生互改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修改作文中看到自己作文的成功与不足,学生只有在不断弥补不足,改正错误的基础上才有进步。当学生看到自己修改后的作文明显好于初稿时,就等于直接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就,此时,喜悦之情定是溢于言表,而与此同时对作文的兴趣定然油然而生。
2、对于学生作文中的优秀习作,或要及时表扬,同时还可鼓励、推荐学生把优秀习作拿去参加竞赛。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奖或发表出来后,激动、兴奋、喜悦的同时,定然也会增加对写作的兴趣,而其他同学受到影响,也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
六、交流展示成果,增强写作兴趣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题目范文6
关键词:品德课堂;广闻博采;多彩情境;反思得失;优化;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44-03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在一般意义上,课堂是一个场所;在深刻意义上,课堂则是一种生活,而且这种生活并不等同于一般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特点,因而,品德课堂不仅要像泉水一样生动鲜活,滋润儿童的心灵,更要如陈酿意味绵长,让愉快的心灵体验有效指导生活实践。如何优化教学,创建充满活力的有效课堂,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课外广闻博采――功在课下,利在课上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和源泉,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既不是死教条,也不是人们凭空制造出来的,都源自生活的需要。品德教学也应该从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问题、困惑出发,创设与时俱进的课堂。
(一)教师应紧抓时代脉搏,为课堂注入不竭的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课前广闻博采,集纳于心,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读书,是最便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课余闲暇、周末午后、睡前灯下都是读书的好时光,一卷在手,思接千载,视通古今,丰富着我们的生命体验,为课堂上挥洒自如做足准备。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尤其是关于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我们品德教师,人文社科、少儿文艺、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要涉猎,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奇风异俗》、《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常识》、《世界上下五千年》等都应是案头必备。
(二)师生一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关注时事,为课堂做好铺垫
1. 利用学校广播站营造氛围,引导儿童关注时事。农村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较少接触报刊杂志,电视机成为儿童收集各类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它收集时事新闻、社会风尚、科技动态等各类可利用信息,生成教学资源。同时,我们学校广播站每天早晨有“5分钟播报”,播放时政新闻、社会风尚、科技动态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时事意识。环境可以改变人,学生每天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不但丰富了时事知识,而且部分学生能主动收集重要时事新闻,客观上为品德教学做好铺垫。2012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神九飞天、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伦敦奥运、中国首艘航母和之争、7.21北京特大暴雨、十胜利召开……这些鲜活的时代音符,成为教材以外更具时代感的活教材。如7.21北京特大暴雨期间,我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渠道关注这个话题,一直探究并追问,把大暴雨的发生、受灾情况、救援情况、怎样避难等问题努力搞清楚,试着跟老师探讨,给同学讲解。慢慢地,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风格和品质,变成了这个话题的小专家。因为有了充足的材料准备,在教学《面对自然灾害》、《地震中的避难》等内容时,学生的相关知识脱口而出,自主学习和探究,感受灾难,懂得珍爱生命,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水到渠成。
2.指导学生留意民风民俗,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学校即社会,课堂即生活。华北大平原民风淳朴,民俗多样,社火、秧歌、舞狮、剪纸、皮影等民俗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学生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引导学生随时留意并收集相关资料,用相机拍摄或办手抄报,学校定期展示不同主题,利用学校宣传栏展出。这类活动通过小小的课堂映射出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激发起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利用资料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堂情境多彩――实施活动,预约心灵
新课标提出:品德课应“回归儿童真实生活,深入学生心灵,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创造具有震撼力的课堂”。因此,一堂好的品德课应该是一道美味佳肴,慰藉着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让成长的快乐在每一个孩子心灵间传递。
(一)课上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品德教材处处体现着活动性、开放性特征,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供了平台。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多彩的民俗》时,根据我们班汉、回、满三个民族的学生齐聚一堂的特点,事先布置各个民族学生课前请教长辈,了解自己民族的民风习俗,并欢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时穿戴民族服饰来上课,结果当天的课上,满族的小姑娘带来一套长裙,回族的小男孩戴来洁白的回回帽,他们分别介绍了清朝满族妇女的“旗头”、花盆底鞋、回族的、开斋节等风俗,还邀请几个汉族同学进行了模拟民俗表演活动,使儿童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加深对书面知识的感悟。整个课堂情趣盎然,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懂得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各具特色,亲如一家。小合作有小成绩,大合作就会有大成就,这节课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
(二)课下组织实践,让生活成为儿童成长的大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教材中,文字和图片只是知识,社会才是最真实的课堂。品德教师应该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把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品德教学带入学生生活,让课堂向生活,向社会延伸。
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乘务员辛苦了》这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了一次慰问活动,带领学生带着纯净水、毛巾、抹布等走进每天为我们服务的公交车,向司机和乘务员问好,为他们倒一杯水,并帮助他们打扫、清理车厢。恰巧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的爸爸正是这趟车的司机,在我的鼓励下女儿为爸爸轻轻捶起了背,爸爸高兴得一个劲地笑,直夸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夸奖我们老师教导有方。这次实践活动,学生真正走进了司乘人员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辛苦和劳累。那一刻,心里的理解化作实实在在的感恩行动,思想品德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植根学生心灵。
再如,2013年3月,我校掀起了“创建绿色校园”的热潮,形成了“创建绿色校园,人人做贡献”的浓厚氛围,这正是践行品德教学成果的良好时机。我们班以“手拉手建绿色,红领巾在行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利用宣传单、黑板报宣传创建绿色校园的重要性;清理校园垃圾;拍摄身边的一些保护环境的行为,以宣传报的形式展出。虽然这些活动占据了大家很多休息时间,但孩子们为“绿色校园”的创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丰富的教育活动与少先队建设相辅相成,品德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寓思想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
三、课后反思得失――完善教学, 改进提高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任亚南教授在《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一文中指出:当前,中小学正处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法,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教学反思备受重视。然而,如何开展品德教学反思?特别是,如何结合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实际,开展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教学反思活动,成为当前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焦点话题。
从我执教的一节失败的观摩课说起吧。十月,我县一年一度的“名师名课”观摩活动如期举行,我承担了《品德与生活》执教任务,两天里分别给我县两所小学各讲一节课。我选择的是冀人版二年级上册《夸夸我自己》。第一天的教学,陌生的授课教师和坐了半个教室的听课教师,使没怎么见过大场面的几十个农村孩子顿时紧张起来,无论我怎么调动,孩子们都被紧张感包围着,整节课死气沉沉,学生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展示任何优点。课堂糟糕透了!课后,我心潮起伏,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苦苦思索,重新审视原来的教案,寻找教学中的问题、遗憾。分明是要孩子们张嘴夸奖自己的课,却上得“鸦雀无声”,我到底失败在哪里?又该怎样引导他们学习?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压抑自己,不敢张扬个性?明天的课怎样改进?――调整教学思路,改变角色、改变和孩子交流的方式,这是当下我能够做到的。只有最贴心的交流,才能触动孩子们心灵最细微之处,激发自信,唤起他们内心对自己的赏识。
当晚,我进行了二次备课。导课环节中,针对农村孩子生性内敛、腼腆的特点,充实了大量我的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富有乡土气息的真实照片,拉近距离;授课过程中,结合农村孩子阅读面窄、知识面有限、多数没有特长的情况,设计问题目标具体表达明确,引导孩子从自身实际发现长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整堂课评价性语言不能空泛,力求每一句提示学生都顺藤摸瓜,每一句夸奖都夸到学生心坎里。第二天,我换上鲜亮的裙装精神抖擞踏进课堂,愉快的交流驱散了学生内心的紧张,课堂果然生机盎然,孩子们随我一起 “踏上”了寻找优点的快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