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机协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机协同范文1

关键词:校企协同;软件工程;探索

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机制,但知易行难,应与企业展开什么样的合作,使得这样的机制不流于形式。结合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华广)软件工程专业的工作实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校企协同育人建设的思路。

1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决心

对于身处IT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在校企合作上是有先天优势的,一方面可选择的合作企业很多,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获得企业的直接指导甚至赴企业现场实习。既然有了这种优势,校企协同育人就不应该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不能简单的采用和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把一些项目实践的课程交给企业来指导等方式,这样的话企业只是被动的迎合学校的需求,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恰恰正是学校的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一致。因此,把企业请进学校,让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华广计算机工程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积极的尝试,于2014年建立了学校第一个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吸引了东软、中软、华三等公司加入到联盟中,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邀请联盟企业代表参加培养方案研讨会,对整个培养方案的知识体系构成、课程分布进行细致的梳理。而企业也会根据培养方案中的前期课程安排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课程的课程内容,对接做得越好,企业越有动力将一些真实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拿来与学生分享,教学效果则越好。

2认真选择合作企业,保证协同育人的效果

正如前文所述,相当一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因此,近年来,许多IT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主打的课程就是所谓的项目式开发课程,号称能短时间内提供学员的动手能力,并使得学员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很强的竞争力。本文对这些培训课程的效果不做评价,但实事求是的说,为了吸引学生参加动辄一两万的实训课程,许多这样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对高校进行更深入地渗透,也开始打着校企协同育人的幌子来找高校寻求所谓合作。它们把自己包装成普通IT企业的样子,抓住部分高校急于完成找企业帮助实践教学任务的心理,承诺帮助高校完成部分实践课程。但由于其最终目的还是想吸纳更多学生参加其培训项目,对与高校合作的课程,则往往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讲师在课程中花很多时间贬低高校本身的课程体系,为自己培训课程大做广告的行为。可想而知,高校选择这样的机构合作,是很难得到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的,甚至还变相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容易招致学生和家长的质疑。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对于许多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有些高校虽然是二本层次,但眼里只有微软、IBM这样的企业,国内也只看得上腾讯、百度。虽然这些企业并非只跟985或211的高校合作,但确实不会把太多的资源投向一般的高校。其实对于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大多数的毕业生毕业时所选择的就业单位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一开始未必一定要选择非常顶级的IT公司,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很多时候更为合适。(2)要找准合作的切入点,搞清楚双方之所需。在进行协同育人合作时,双方各自的诉求是什么,双方各自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目前来看,有两类企业的合作效果会比较好,一是以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人才储备目的的企业,二是以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而让学生能参与公司项目开发的企业。

3校企协同育人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

二本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高有低,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有的学生以混毕业为基本目的,毕业后也未必从事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对提高动手能力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毕业后打算从事相关行业工作,但基础相对较差,软件开发水平提高得比较慢;而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力已达到重点大学学生的水平,希望获得更好的实践机会,接触更高深的开发知识。因此,在协同育人上,不可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内容,相应地,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也展现其多样性。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比较好的协同育人形式就是与企业共建软件开发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吸收一部分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工作室,企业和学院各派出开发工程师和教师进行日常的指导。工作室承担一定的项目研发任务(项目主要由企业提供),在帮助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学生也得到比较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专业也把学生的这部分工作,纳入到个人拓展计划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工作室的工作,得到相应的学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比较好协同育人形式就是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即将进入毕业实习阶段之前,与企业合作开设若干项目实践的课程。由企业派出工程师,用一些真实的实例,让学生完整地走完一个软件项目的流程,让学生从会编程转变为会开发。当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后,就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实习企业了并尽早适应企业的实践环境。

4以是否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检验标准

客观地说,在类似珠三角这样的IT发达地区,IT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是有比较多就业机会的。以高就业率来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其实是有一些自欺欺人的。对于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就业方面最大的短板往往不在就业率,而在于就业质量。毕业生能进入知名大公司的较少,能在IT行业内创业的较少。因此,校企协同育人也应有精准的定位,不要把协同育人简单当成程序设计的后续课程,无非是做一个更大一点的程序开发罢了。工作室类型的合作模式,就应该着眼于在工作室工作期间,努力促进学生创业团队的孵化,项目实践类的合作模式,则应该尽可能地向软件架构等高层次应用靠齐,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考虑加入云计算或大数据技术相关的项目实践。

5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应用型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在实施上若做不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盲目跟风,敷衍了事,协同育人的效果是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的。只有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内容、目标等进行细致的规划,才能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点,促使企业投入更多力量到合作中,同时也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项目中,获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人机协同范文2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全面协同育人机制 探索与思考

201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成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的标志。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最初产生于美国。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将创业教育称为“第三本学习护照”,要求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则创造性地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的概念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被确定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教育部提出给予政策及经费支持,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正式启动。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盛行于西方,这与西方人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想的教育观念相关联。而我国也是近年来提倡以人为本,高校提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却未能落实到位,而是更倾向于以社会需求为本,相对而言,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师资队伍匮乏。

我国没有创业学专业的开设,所以没有成批的、接受过系统化教育和专门训练的学者担任创业学课程的教师。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大多是依托于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管理类的课程或讲座。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大都是依托学生处、团委和辅导员组织的创业动员、创业演讲和创业计划大赛等。

3.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数量质量均有待提高。

创建创业基地、营造创业氛围和创造相应的实习实训条件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途径。但由于高校扩招、经费紧张,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实习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另外,企业从自身市场的竞争风险来考虑,总是不太欢迎“外人”的介入,导致高校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尽管由于某种关系企业从表面上接受了大学生实习,但实质上大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4.政、校、企之间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配合,更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已开拓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但政府、企业、学校等方面的参与水平与参与方式仍然局限于人才培养的个别环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全面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案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1.“两园”对接,“三堂”互动的协同育人案例。

“两园”指大学校园和大学科技园,“三堂”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企业课堂。“两园”对接、“三堂”互动是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全过程。其中大学校园为大学科技园提供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人才;科技园利用其孵化器功能,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保障;第一课堂通过设置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实习实践课程及创新创业模块、前沿性课程等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第二课堂通过组建素质拓展学校、课外实践等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模拟创业项目,体验创业全过程,获得创业经验、提高抗风险能力;企业课堂指科技园相关政策、资金的保障下,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成创业项目,开展创业活动。另外,利用科技园中许多企业的资源,大学生完成第一课堂所需的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

2.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案例。

教授行业专家专业负责制。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教育教学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学校推出专业建设教授行业专家专业负责制。要求所有专业负责人必须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教授来担任,让教授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等专业建设方面享有充分的主导权,以激发专业建设的凝聚力与活力。在校内教授专业负责制的基础上,吸收聘请两名以上校外行业专家,共同商讨和把握专业发展方向。

工程师入校讲学。我校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施过程中,包含聘请企业工程师入校讲学的基本环节,特别是来自能源电力行业一线的知名企业家、工程师、知名学者。学校继续投入一定经费用于扩大行业企业工程师入校讲学授课的规模,将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先进技术系统介绍给广大学生和在校教师。

拓展实践实习基地。在推进学生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过程相结合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利用行业特色背景,大规模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积极筹备投运校内实习实践基地。通过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满足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我校与中广核、国网等集团公司,广泛开展企业订单式人才,每年在全校范围内通过报名、选拔一批优秀学生,以组班的形式直接进入企业,开始企业授课环节,通过学分比对等措施,既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满足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快速投入生产一线的需求。

四、全面协同育人的进一步思考

1.达成校内协同育人共识。

协同效应是指复杂系统内的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自身单独作用而形成的整个系统的聚合。全面协同育人机制就是需要学校所有岗位的教职工具备明确的“育人首位”意识,自觉主动地承担育人责任,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充分挖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工作的育人功能,并互相配合,交叉合作,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及其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科研能力、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和引导为主要目的的灵活的、弹性的、连贯的、和谐的制度和体系。以系统集成为手段,以课程、教师和平台等关键要素为纽带和支撑,把原先相对分散的资源集成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之中,促进资源充分共享并发挥“1+1>2”的集聚效应,搭建起校内资源共享机制和协同育人体系。

2.建立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要将参与主体―学生的感知和满意度融入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信息的及时反馈来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满足、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总之,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地方工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发展的机遇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家华.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徐蓓.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5(9).

人机协同范文3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分布式平均一致性;最速下降法;牛顿法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4603

0引言

“一致性问题”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网络、分布式传感器网络、无人机协调控制等领域。很多研究都致力于找出一种高效、快速的一致性算法。俞辉等采用加权平均决策值以增强控制器的灵活性,同时考虑了时间延迟的情况;F.Richard等将分布式协同一致性应用于认知无线电的频谱估计;Olfat等对有向网络拓扑分别在离散时间以及连续时间的情况进行了研究;Xiao.L等提出了运用分布式快速线性迭代法分析一致性问题,并用内点法求解快速线性迭代的问题,并运用最速下降法和牛顿法求解最小均方误差的一致性问题。

由于深衰落、阴影效应及噪声的影响,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由单个认知用户进行频谱估计的准确率较差。同时在实际网络中,认知用户规模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最速下降法和牛顿法的联合算法,以解决不同规模下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一致性问题。将最速下降法能够快速寻找极小值点的优势,与牛顿法在极小点附近收敛性好、速度快的优点相结合使用。在保证收敛速度的同时也适用于不同规模下的多智能体系统。

1系统模型

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设在一定区域里分布了I个主用户和J个认知用户(简称CR用户),它们的位置是预先定义的,各个CR用户与主用户的距离不同,受到不同的频率选择性衰落、阴影效应等。

每个CR用户将进行本地的频谱判决结果和本地的SNR信息以广播形式发给邻居CR用户,每个CR用户再将接收的SNR与阈值比较,选取最优的合作对象。然后按照平均一致算法进行判决结果的融合,得到最后检测结果。

图1系统模型

假设无线电网络结构G(N,ε)是由结点(CR)集合N={1,…,n}和边集合ε组成,其中边{i,j}∈ε,结点i的邻接成员集合表示为Ni={j|{i,j}∈ε}。Ni的元素的个数表示为|Ni|,并称之为结点i的度。每个结点i具有一个初始标量值xi(0)∈R,可以将xi(0)看作是分配给结点i的一定的资源量,系统的初始值矢量表示为x(0)=(x1(0),…,xn(0))。整个网络中结点之间允许通信的条件:当且仅当两结点是邻接点。

对于任意结点i,j∈N,设xi(t)∈R表示不同时刻结点i上的资源量。对任意i∈N,当且仅当xi=xj时,称结点i和j是一致的。设x=(x1,…,xn)T表示所有结点的值,总体表达式为:xi(t+1)=Wiixi(t)+∑j∈NiWijxj(t),i=1,…,n(1)其中,t=0,1,2,…是离散时间,Wij是xj在结点i上的权值矩阵,当i=j时,即Wii表示权值矩阵的主对角线元素,是结点i上一时刻值xi(t)对下一时刻值xi(t+1)的影响;当j∈Ni时Wij=0,表示结点j对结点i下一时刻的值没有影响。将它写成矢量表达式为:X(t+1)=Wx(t)(2)对于稀疏形式的矩阵W有:W∈S

S={W∈Rn×n|Wij=0当{i,j}∈ε且i≠j}。为了使整个分布式网络能达到一致性,本文采用算术平均决策函数,即Ave(x)=112n∑n12i=1xi,这里的xi用它的初值来代替,即xi(0)。所以,本文中的一致性就是使所有结点通过与邻接点通信,使决策值最终达到(1/n)∑ni=1xi(0)。

2问题描述

由(2)式可以得到:对于所有t,x(t)=Wtx(0),要找到一种权值矩阵W使得对于任意初始向量x(0),x(t)都能收敛到一个平均矢量x=(1Tx(0)/n)1=((1/n)11T)x(0),即:limt∞x(t)=limt∞Wtx(0)=11T12nx(0)(3)也就是要找到一个矩阵W使满足:limt∞Wt=11T12n(4)满足(4)式的充分必要条件:1TW=1T(5)

W1=1(6)

ρ(W-11T/n)<1(7)(5)式表示对所有的时间t,有1Tx(t+1)=1Tx(t),向量1是矩阵W关于特征值1的左特征向量。结点每一次迭代后的值都将保存下来。(6)式表示对于任意的输入量,1都是线性迭代中确定的点,式中1是矩阵的右特征向量。由以上两个条件,得出(7)式表示1为矩阵W的一个特征值,且矩阵的其它所有特征值的大小都必须小于1。此外定义以下相关因子:

渐进收敛因子:γasym(W)=ρ(W-(1/n)11T)

相关收敛时间:τasym=112log(1/γasym)

单步收敛因子:γstep(W)=W-11T/n2

均方偏差:δss(W)=∑n12i=21121-λi(W)2

这里的ρ(·)代表一个矩阵的谱半径。设A是一个n×n的矩阵,λi是其特征值,i=1,2,…,n。

ρ(A)=max{|λi|,i=1,2,…,n}为A的谱半径,A表示矩阵A的范数。由此,可以将分布式线性平均一致性问题描述为如下最小化问题:minρ(W-11T/n)

人机协同范文4

协同办公系统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用户所认可和验证,而软件供应商也在根据新的技术趋势和新的应用需求不断完善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以人为中心

9月5日,在致远V5协同平台及新品全国巡展北京站现场,致远软件公司(简称致远软件)助理总裁兼北京区总经理王化福指出,无论是公共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致远V5协同平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业务为导向、企业模型驱动、可快速构建企业内外统一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王化福认为,无论在设计理念上,还是技术实现上,V5协同平台都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UC中心是V5协同平台的一大亮点。“UC中心整合了WebIM、优化协同精灵、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短信、传真等工具,并通过提供工作微信方式,让企业内部的员工之间随时沟通,让组织成员工作更灵活、便捷,通信更安全。”致远软件高级顾问司飞介绍。

记者了解到,除了UC中心外,V5协同平台还拥有协同工作、业务集成、移动互联、知识社区等15项应用和百余项技术应用创新。致远软件研发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文杰介绍,致远软件希望通过V5协同平台建立一个高绩效组织的统一管理平台,为员工打造一个高效的工作入口。

记者在活动现场亲身操作了V5协同平台的PC桌面端和BYOD设备应用,该平台在灵动管理、智慧工作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郎酒集团的协同利器

很多企业已经受益于致远协同办公系统,郎酒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郎酒集团的协同办公系统于2012年10月上线。此前郎酒集团已应用了ERP、CRM、邮件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但是他们在应用中遇到一些问题:ERP系统并非全体员工应用,而且系统访问速度较慢,业务管理和日常管理衔接困难;财务预算、日常费用管理在ERP系统中不能做到过程控制、过程沟通,强制性约束机制不能有效落地;ERP系统中的合同管理功能较弱,难以满足审批要求……

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完善企业信息化应用,郎酒集团选择了致远软件企业版的协同办公平台。郎酒集团的协同办公系统上线后,实现了与ERP系统的整合,郎酒集团和三大子公司以及下属子公司共计8000人应用了协同办公系统,最大并发人数高达2000人。

人机协同范文5

(1. 韶关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韶关学院 软件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3.韶关学院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摘 要:针对地方院校面临转型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引入国际化资源、知名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与企业、院校、地方政府、行业多方一起开展协同育人,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切实做到人才培养的国际教育本土化、应用型人才国际化。

关键词 :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合作办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粤教高函[2014]97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机制体制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GDJG20142436);首批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粤教高函[2014]122号);韶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方高校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 SYJY20131404)。

第一作者简介:霍英,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14929099@qq.com。

1 背 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培养模式等,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实提升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及学生综合素质,使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跟上国际趋势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1-2];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办学模式,还可以强化我国的师资力量,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大大促进地区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由于历史、地域和现实的原因,在我国高校中占多数的地方性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或者说开展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能令人满意,地方院校在对外交往中还存在着国际交流观念和意识不够、高层次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少、国际交流接待条件严重不足、留学生规模小、层次单一等问题[3],这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跨越发展。因此,如何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拓展地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和渠道,打破地方院校地方性局限,将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地跨越式发展,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将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根据教育部网站[4] 2014 年1月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与港澳台合作办学)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42个,其中本科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了586个,约占所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 80%。2012年底的数据表明,广东拥有国家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港澳台地区)分别为2个和 10项(2013年增加3项),而同期北京有4个和 59项,上海有7个和86项,江苏有 2个和 40项[1,4-5]。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引进与广东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急需学科专业的合作项目或机构来开展教育国际化,这也是广东优化高教结构,提高高教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与依存关系越来越明显,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一方面,国内企业要融入国际交往就要按照国际标准或通行的范式组织生产和经营,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看重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需要懂国际规则、国际语言和不同文化习俗的国际化人才[6]。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T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急需提高,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近年中国IT市场人才缺口接近100万,懂IT、熟业务、精管理、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的人才已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

2 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人才培养(本科类)建设项目说明》指出,支持高校与海内外高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以二级院系为单位建立30个省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首批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通过协同育人平台的培育和建设,推动高校与国际育人力量等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落实教育国际化,也为适应我国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结合广东省对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求及学校的办学定位,韶关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以及学术文化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澳大利亚联邦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联合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商务专业,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2011年,学校被列为广东省八所教育国际化评价的试点院校之一,被教育部列为内地首批63所免试招收香港学生高校之一。

在开展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双方教育体制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差异有效进行师资管理,强化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建设成效,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充分引入社会力量、企业力量;在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过程中,扩大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范围,加大项目建设成果应用与推广力度,更好地进行协同育人,真正做到国际教育本土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等方面,我们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2.1 建立多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

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涉及主体不仅包含中外合作院校,还包含国内外跨国企业、国内相关院校、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多方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同时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开展项目协作交流、合作研讨会、定期进行项目审计等多种形式建立规范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动力机制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2.2 优化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案

以国际视野了解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及运作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调研国内外软件产业人才现状和国内外软件企业对人才培养素质的需求,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确立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国际化理念、国际化IT企业的实习经历、熟悉国际标准、熟练掌握外语应用的毕业生。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外相关行业和企业工作环境,同时具备境内外就业能力,使得人才培养规格更加注重国际化的视野和观点,人才成长过程更加凸显国际化理念。

2.3 建立校校、校企共建、共享的团队培养机制

采取国际教师引入和校内教师培训相结合,构建一支由专职教师、企业教师、外籍教师和资深业内专家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双语型教师,以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同时造就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

2.3.1 专职教师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我们加大培训力度,组织专职教师参加引进课程培训、企业项目培训,选派学院骨干教师到澳大利亚联邦大学等国外院校进修、利用假期到跨国企业进行项目学习与实践,以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2.3.2 企业教师

通过在校企深度合作单位(包括中软国际、深圳软件园、长沙蓝狐网络技术公司等多家企业)遴选优秀的项目经理,承担新技术应用类课程教学工作,担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化教育理念,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

2.3.3 外籍教师

结合中澳合作办学项目,提高境外教师的授课比例,除了相关英语课程由澳方授课之外,每学年至少4门专业课程也由澳方派教师来学院授课,讲授最新专业技术经验,更好地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环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外语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通过外籍教师与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互动,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

2.3.4 资深业内专家

坚持聘请国际和国内著名IT企业的IT专家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将其企业经验与企业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参与本项目的兼职开课,开展行业动态专题讲座,指导论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案例授课或合作开发,使学生尽早建立工程理念,熟悉工程实况,造就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

2.4 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满足中外双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结构设置的国际化水平是高校国际化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国际化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整优化的主要内容一是将其更好地适应于我国生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在语言能力、通用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达到双方的学历认证标准;二是调整优化中外双方课程结构,一方面制定本土化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增加课程中的国际内容,开设涉外礼仪、企业文化、外包英语等交叉学科课程,提供更多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学习平台;三是在全球化课程观念引导下,适时更新课程内容,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包括学习慕课(MOOC)的方式及内容,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注重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文化知识补充、融入到课程当中;四是采用基于CMM3开发规范的Whizible项目管理软件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严格按照CMM3开发规范进行项目实战,在每个阶段进行严格控制和评审,达到国际化软件人才的要求。

2.5 将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习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研究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以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采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等多样化的形式授课。打破以笔试为主要手段的单一考评模式,考评重能力,重过程,形式多样,将学生课堂口头展示、作业成绩、小组作业、小测验、学术性论文等纳入考评内容,通过这种综合评价方式,尽可能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6 通过校企共建,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共享教学资源

目前,我们已经与国际和国内著名IT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与跨国企业中软国际共建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开设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欧美市场。分别与多家企业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基地,其中与中软国际共建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获国家级与省级立项。同时,与多家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甚至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组织一系列专业竞赛,使得学生有机会进入国际著名IT企业参观、实习。近年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2.7 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平台

通过此平台,使得国外与国内院校、院校与企业、院校与院校、院校与地方之间能够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与交流,在提升管理效能的同时,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及时为地方、企业服务。院校能够根据国际国内发展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教学环节的调整,院校之间能进行有效协同。

3 主要特色

3.1 建立多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建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和教学资源为社会服务的互动新机制,开创开门办学的新模式。本项目能够积极引入国际化资源和知名企业的先进技术及经验,与地方院校、地方政府多方一起进行协同创新,开创了国际化办学+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新模式。立足地方,拓展合作平台,互为补充、互为完善,共同开展校内外理论与实践教学建设、课程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促进IT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2 以育人贡献为主导,行业引领为核心,区域发展为目标,面向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项目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及运作模式、调研软件产业人才现状和国内外软件企业对人才培养素质的需求、跟踪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基础上,面向产业需求制定培养开放式、国际化、工程型、高水平、高素质软件人才的目标和培养方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意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探索软件人才成人成才的科学规律,注重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掘,注重服务社会、发展自我能力的培养,与国外高校及知名IT企业合作搭建并营造有利于软件人才全面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氛围。

3.3 注重培养过程的“三个不断线”

为适应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实践教育不断线、素质教育不断线”三个不断线。改革外语课程的设置方案,在1—2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及雅思课程, 3—4年级开设服务外包英语,重在培养学生使用外语应用能力。开设大量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课程,安排综合课程设计、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实践题目主要来源于实际项目,并由企业工程师指导。注重软件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包括有法学教育、知识产权、企业文化等课程;建立社会服务量化考核体系,促进学生自觉增强综合素质的凝练与提高。

4 结 语

在针对地方高校的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协调育人过程中,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如下成效:

(1)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IT人才培养国际化,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

(2)强化了师资力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国际化双语双师型教学人才,拓宽了教职员工的视野。

(3)培养的人才能填补外资企业及国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4)打造了新型的国际化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 美国高等教育对广东教育国际化的启示[J]. 高教探索, 2013(1): 57-60.

[2] 尹楠, 于瑞云, 朱志良. 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4 (11): 50-53.

[3] 新华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2014-11-2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2.htm.

[4] 教育部. 教育部网站[EB/OL]. [2014-10-16].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8/201402/163890.html.

[5] 教育部. 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EB/OL]. [2014-12-10].http://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人机协同范文6

【关键词】 人工鼻;应用;护理体会

正常时,鼻、咽、喉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具有加温加湿的作用。建立人工气道后,使患者失去了鼻腔等上呼吸道对吸入气的温湿度的调节作用。气体直接进入气道内,并且机械通气时被送入流速、容量大的气体,使呼吸道失水,痰液变粘稠;损伤黏膜纤毛系统的功能,使清除气道分泌物的能力大大降低,痰液不宜排除,甚至阻塞气道。因此,人工加温、 加湿,保护呼吸道黏膜纤毛及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常见的气道湿化方法有:蒸汽加温加湿器、气管内直接滴注生理盐水加湿、雾化吸入加湿、人工鼻(又称温-湿交换过滤器)的应用[1]。人工鼻是由数层吸水材料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装置。原理:当气体呼出时,呼出气内的热量和水分就保留下来,吸气时气体经过人工鼻,热量和水分重新被带入气道内。人工鼻对细菌有一定的滤过作用,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自2009年1—6月以来,我科在机械通气时就应用人工鼻来进行气道的管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4例均为2009年1—6月收住ICU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包括术后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其中87例机械通气时间在3天以内,26例机械通气时间在3~10天,11例机械通气时间在10天以上。其中呼吸机使用在3天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0%左右。我们把机械通气时间最初3天作为研究时间,124例分为两组:人工鼻组和对照组。3天以后全部改用蒸汽加温加湿。

1.2 方法 人工鼻组采用人工气道与呼吸机之间接人工鼻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利用呼吸机上的加温加湿装置进行机械通气时的湿化,湿化罐内接输液器滴注灭菌注射用水至水位线,连接电源进行加 热湿化。一般水温设定在36℃~37℃,温度40℃,会造成气道的烫伤。使用时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至水位线。

1.3 监测

1.3.1 痰液的粘稠度 两组痰液粘稠度都在Ⅰ~Ⅱ度之间,Ⅰ度(稀痰):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管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粘痰):痰液外观较Ⅰ度粘稠,吸痰后,玻璃管内壁上有少量痰液滞留,易被水冲洗干净。两者在气道湿化效果上差异无显著性。

1.3.2 痰培养 使用机械通气3天人工鼻组痰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3.3 护理工作量 对照组每日更换湿化罐及灭菌注射用水,并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至水位线,倾倒冷凝水,冷凝水的消毒,所用的护理时数明显较人工鼻组多,人工鼻使用方便简单。

1.3.4 感染控制 对照组在添加无菌水,倾倒冷凝水过程中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导致交叉感染。冷凝水中的细菌培养阳性率86.7%,其中痰培养细菌的84.6% 可在呼吸机管路中培养出,说明冷凝水无疑是一个细菌留置及繁殖的场所。人工鼻对细菌有一定的滤过作用,能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和呼吸机设备的污染[2]。

2 护理体会

2.1 人工鼻使用注意事项 人工鼻不能用于COPD 痰液较多的患者,最好24h更换,人工鼻使用

2.2 加强监测 监测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心率、 气道压力。当人工鼻阻塞时,会引起气道压力的升高,肺顺应性下降,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躁动等。密切观察痰液的性状,当出现Ⅲ度粘痰(重度粘痰)时,痰液的性状表现为痰液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吸痰后,玻璃管内壁上有大量痰液滞留,不易被水冲洗干净。表示气道湿化严重不足,应立即停止使用人工鼻,给予主动加湿,如蒸汽加温加湿器、气管内直接滴注生理盐水加湿、雾化吸入加湿。平时工作中要监测湿化效果,除观察痰液的性状外,注意人工鼻内侧的雾状水滴,越多说明湿化效果越好。

3 讨论

人工鼻对于机械通气时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