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会计服务器 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4、 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研究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得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呼之欲出。[3]
4、2 集成管理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新内涵
集成管理概念的提出,给会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各种商业信息,与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都由这个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的,因此作为会计系统,财务数据要首先与其他信息形成集成管理;其次,集成管理要求会计系统不仅要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兼顾一个管理系统的角色,充分发挥会计功能本身具有的预算、决策、资金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功能;第三,“管理信息系统(mis)由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is)等组合而成,但毕竟还没有从各个独立的分支有效的升华为一个整体,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仅仅是信息化的雏形阶段。
4、3 供应链管理扩大了会计管理外延
随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竞争,同时传统的职能部门管理也随同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型,
在新的竞争需求下,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各联结企业间的会计协调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三流集成”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各企业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是具有各自不同组织结构和等级制度企业的联结,缺乏独立企业中绝对权威和强制规范的约束。其次,在供应链协议中,体现的是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为了所谓的整体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利益。供应链是一个靠协议约束的虚拟组织,没有更高一级的管理和凌驾在各成员间的机构,其合作是松散的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暗中相互的竞争对手,在信息资源和管理协调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共享和透明。同时由于资金管理无论在各个缔结企业还是在整条供应链中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只有加大资金的监控力度,保障资金管理,才能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与各个联结企业你饿不资金管理相比,整个供应链中资金流的协调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庞大。因此,针对业务环节中的资金活动,要奉行“管控结合,以控为主”宗旨。在各联结企业享有独立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资金流动信息透明化,在链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会计管理,这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信息管理的未来是知识管理,会计管理应迅速捕捉这种发展趋势,借助管理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利用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等技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端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万军.会计电算化[j].
[2] 王凡林.基于界面管理的会计控制研究[j].
[3] 王开田.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
管理信息化范文2
1、电子化的认识
所谓档案电子化,就是以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1、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1.2、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
1.3、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
1.4、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2、电子化的现状
2.1、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
2.2、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2.3、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2.4、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2.5、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电子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
3、电子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3.1、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
3.2、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信息和数据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检索和对外利用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4、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5、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益处
5.1、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
5.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5.3、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可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
5.4、档案信息电子化,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将拷贝成果送到领导及各个部门,就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宽了服务范围,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5.5、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
二、电子办公到项目信息化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进度、质量、合同、风险、图纸文档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它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做好事前分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动态的眼光来预测分析工程实际情况;还需要重点对成本、进度、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
信息化管理指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及时准确的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信息,以便对外界的变化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其本质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信息沟通和数据采集的效率,可以把大量繁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任何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夸大和低估都会为公司的发展带来风险。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的分析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2、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
2.1、沟通:从一般意义上讲,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最关心的是项目的成本、效益、进度、质量和合同,其实质就是信息的沟通问题。由于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传统的沟通方法如开会、发文等方式,信息的传递效率很低,应该讲大部分的问题,首先出现在沟通方面。
2.2、数据:工程项目的有关进度、成本、质量和合同等的数据量大、繁杂,能够掌握动态数据,有一定的困难。另外工程项目的图纸、竣工资料等量大且一般以纸介质形式保存,查找和保存起来也非常困难。
2.3、不确定因素:由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这些不确定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成本、进度等因素,造成了计划跟不上变化的情况,使管理难度加大。
3、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3.1、业务化:计算机只是个工具,要让它发挥作用,就必须与具体的业务整合,同时也必须与管理的模式紧密结合。
3.2、电子化:信息化管理要求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文件和图纸要用相应的软件生成,纸质资料必须通过扫描等手段进行电子化,这样计算机才能帮助大家进行管理。
3.3、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必须借助于网络化环境才能实现,通过网络才能实现方便的沟通信息、共享数据,由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的网络工作平台是信息化管理软件运行的载体。
3.4、规范化:规范化不仅仅指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对输入系统的信息也要规范化,计算机无法处理凌乱的数据。
4、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主要因素
4.1、管理模式: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而不是计算机技术。项目的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如:成本、质量、进度、合同、物资材料等,对于这些信息的快速处理需要项目各部门的协作,打破原来的部门堡垒。
4.2、对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认识:由于信息技术是十分专业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迅猛,新概念和技术层出不穷往往难以把握。不同部门只是站在各自部门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由于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部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交换和共享,因此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提出整体的框架,在整体的框架之下解决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如达不成对整体框架的共识,部门之间就会存在很多分歧,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很难推进。
4.3、人员素质:工程项目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员工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模式,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如果不经过对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起来就很困难,对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就难以适应。信息是为管理、为人的科学判断和分析服务的,信息化系统的生存基础是对知识的共享和重复使用。如:如何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数据重复使用到招投标中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事情,要避免以往档案中大量信息无法利用和经验随有关人员的离去而带走的现象。
5、主要意义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实施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项目管理的基础信息,这些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5.1、成本信息:主要是各种成本统计与分析数据。
5.2、合同信息:主要是各类合同,包括分包合同、变更;
5.3、技术信息:主要是各种施工工法、先进工艺使用记录等。
5.4、安全信息:主要是安全培训、事故记录等;
5.5、质量信息:主要是各种质检记录,质量事故及其处理等;
管理信息化范文3
1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信息化管理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得出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员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耗费掉很多时间。现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就使得管理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对管理数据只需要进行系统输入,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总结。这些功能都大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后期数据整理等工作中,系统也会智能化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2)降低工作难度。传统的管理大多数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材料整理,例如商城货物管理,用传统的货物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货物种类繁多、商品数量繁多等等因素,不仅仅在管理方面难度大,还会出现很多人工错误。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使管理工作的难度降到最低,对货物进行管理的系统中会有出货与进货的相关数据。因此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大大的降低管理工作者的难度,同时增加信息管理的正确性,毕竟机械化的智能管理比人工管理出错的概率低。(3)信息查阅方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变得主流。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的一大优势就是它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对系统中的内容进行查阅。依旧以商品管理为例子来说明,进行货物信息查阅的时候就不用像传统仓库管理那样到仓库中去找货物,只需要在系统中搜索商品的信息系统就会给出对应的展示。(4)信息流通快速。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例如公司内部上下传达通知的时候,不需要每次都召集人员进行口头通知,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给每个工作人员的系统内发送通知。
2信息化管理的弊端
信息化管理能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存在风险,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信息被破坏或者被窃取,网络安全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较大的弊端。在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旦有价值的信息被黑客窃取,将给公司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2)信息泄露问题。信息泄露多数是因为信息系统存在漏洞,漏洞会被黑客利用,造成信息泄露等后果,这一点是信息化管理最大的弊端。(3)软件的局限性。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口,同时软件在应对商业市场以及业务变化时无法灵活应变。一旦发生变化就涉及到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数据库更新问题,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3信息化管理的改进建议
硬件方面。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空间上需要加强针对性,也就是说在构建系统的时候要针对单位企业的特征,同时也要在存储空间上不断进行扩展,加强存储空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安全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的安全密钥不断加强,并且能够实现定期对系统网络进行病毒查杀,同时检查安全漏洞并及时的打上补丁;可靠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升级,以及后期良好的维护,不断增强设备的可靠性。软件方面。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要符合单位的具体要求,技术上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开发出来的软件要具备很强的安全保护措施,软件的安全性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的重点。所谓的软件在这里还特指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人员,要提高他们在管理上的认识,并定期加强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虽然已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必然方向,它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是我们能否继续应用信息化管理最大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点,这条路任重道远!
作者:罗程 单位:江西省安福中学
参考文献:
[1]董可青.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之利弊[J].中国科技纵横,2009(10).
[2]吕翮鸣,李冰.试论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的利弊[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6):52~53.
[3]海平.试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档案,2016(8).
管理信息化范文4
这些年,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广泛应用、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其实出现这些“孤岛”,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没有理顺和贯通整体业务流程。如何进行流程优化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是眼下众多企业在转型时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BPM 是一种让优异的绩效变成常态而非侥幸的方法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 Hammer说:“对于21世纪的企业来说,流程将非常关键。优秀的流程将使成功的企业与其他竞争者区分开来。”实际上,他的这句话隐藏着四个意思:一是企事业单位的使命是为顾客服务或者服务对象创造价值;二是创造价值的是企业流程畅通,而不是哪个部门或个人;三是企事业单位的成功来自于优异的流程运营;四是优异的流程运营需要有优异的流程管理。因此,在企业管理里建立和落实规范的业务流程体系,同时又能够评估流程的运作绩效,建立流程持续优化的机制,必将成为企业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很多集团型企业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中面临着两大核心问题:集团管控和供应链集成。在集团管控上,众多集团型企业都在朝多元化发展,传统OA在向信息门户平台演进,在这一过程中,流程信息化将是集团管控的重要方面;同时,在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企业间的重组并购将成为常态,这时,流程信息化、流程标准化对于集团管控来说,势在必行。在供应链集成上,今后的制造型企业尤其是特大型企业,生产链上的某一环节,例如物流,必定逐步走向外包服务。在外包模式下,势必需要全链条的无缝集成来实现物流服务的全程可视化,这也是企业管控里非常关键的一环。
但是就目前的传统流程管理(即纸质、OA)而言,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实现困难重重!归结起来,有五大难点: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智慧化真正落地还很困难;强力集团管控和效率存在矛盾,随时随地审批成为关键;流程在流转过程中的环节控制和处理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别、不同企业个性化非常高;供应链核心在ERP系统中实现,但流程化审批却在日常办公自动化中;两化深度融合要求流程审批过程中信息关联应用,审批结果能够自动进入各应用系统。
所有这些难点都能用BPM来克服,它可以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通过建模、自动化执行、管理监控来实现制度的优化。BPM可以达成管理流程可控、流程时间可控、管理可持续改进、从“人找事”到“事找人”的转变目的。如果管控合理,可以使企业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利润大幅增加。因此,Michael Hammer把BPM归结为是一种让优异的绩效变成常态而非侥幸的方法。
建立一个随需而变、全面集成和持续优化的BPM系统
一个企业如果还在使用某种工作流,符合下列六类标准之一的:不能跟Exchange直接连接,无法自动化创建会议邀请;不能无代码实现80%以上人工类流程;不能与某个文档处理系统集成;粗劣的统计和分析系统,而不是全面的业务流程考核;流程和制度并存;无法清楚地度量出每个岗位为客户提供的价值;流程系统只为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业务服务;那么,这个企业的IT水平要落后于平均水平至少5年。
不可否认,目前很多企业都或多或少符合着这六类标准。在今天的两化深度融合中,我们需要缩短这5年的差距,需要一种能够随需而变、全面集成和持续优化的BPM系统。相对应的,BPM系统的实施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流程表单和审批环节可视化建模,结合模拟测试使得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具有快速适应性;二是办公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尤其是ERP集成,全流程监控、追溯成为现实;三是流程效率和业务数据统计分析,灵活可变的流程设计使得企业管理问题症结一目了然和解决办法信手拈来。
针对集团型企业,一个适宜的BPM系统必须具备六个基本功能:流程引擎稳定可靠;流程建模可配置;流程归档;统计分析;移动办公支持;消息集成。同时,它也有一些差异指标,如取回、传阅、多人协作、征询、流程干预等的流程环节处理方式,一人多职情况下的组织架构支持,外部多账户写入单账号的异构系统集成等等这些差异指标,往往涉及到软件的一些核心问题,工作流上是实现不了的。
从BPM选型的路径上来看,可以从OA提供商中选择,也可以从BPM提供商中选择。两者相比较,OA提供商中的产品在门户、办公、流程、知识一体化等方面较强,但流程引擎总体偏弱;而BPM提供商的产品关注的是流程引擎,在信息门户、协同办公、知识管理等方面偏弱。
管理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项目信息化;管理研究;传统项目管理
Abstract: the project 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 more and more be project management into management agenda i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more and more appar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pattern and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bring to the building project large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the project 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Tradi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目前国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可以讲企业的信息化是势在必行。同样,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为建筑企业提供及时、有用的数据,更好地为项
目管理服务。如何做好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探索出切实有效的适应当前新形式的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成为项目管理面临的―个重大课题。
1传统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特点
目前我国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就建筑承包方而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存在的项目管理模式如下所述:
(1)从管理层次上划分
根据工程对象特点和经营管理水平,一般采用两级或三级管理模式。两级管理制:公司项目部工程队。目前施工企业一般都采用此方式,由公司直接和项目部签订经营承包合同,它既能减少管理费开支,还能使资源配置优化。三级管理制:公司分公司项目部,工程队。对于企业规模较大,承包工程点多,而且工期又较长时,才采用此种方式在工程集中的地区设立分公司。它不具有两级管理的优点还消耗企业利润。
(2)从管理体制上划分
根据放权程度,分为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集权制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分权制模式。前者把项目变成生产成本中心,公司总部就是利润结算中心;后者则是比较彻底地放权给项目部,项目经理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上交负全部责任。
(3)从承包方式上划分
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包方式的不同。分为工程项目总承包、工程项目联营承包、项目班子风险承包模式。这些传统的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飞速发展的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迫切要求我们将信息化的管理思想引入到项目管理中来。
2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进度、质量、合同、计量、财务、物资材料、风险、图纸文档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需要在以往传统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做好事前分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动态的眼光、定性的数据来预测分析工程实际情况;还需要重点对成本、进度、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在三者之间作出平衡与抉择。
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指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及时准确地为建筑项目的决策提供数据信息,以便对外界的变化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其本质是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人才培训、咨询服务、方案设计、网络设备采购、网络建设、应用选型等相关过程。
3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难点
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难点突出表现如下几点:
(1)沟通
从一般意义上讲,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最关心的是项目的成本、效益、进度、质量和合同,其实质就是信息的沟通问题。由于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传统的沟通方法如开会、发文等方式,信息的传递效率很低,已经很难适应建筑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大量的沟通交流。
(2)数据
建筑工程项目的有关进度、成本、质量和合同等的数据量大、繁杂,要获得动态的数据,有一定的困难。另外工程项目的图纸、竣工资料等一般以纸介质形式保存的信息,查找和保存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行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项目信息化管理数据库的建设。
(3)不确定因素
由于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这些不确定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成本、进度等因素,造成了计划跟不上变化的情况,使管理难度加大。
4 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基于项目信息管理的难点,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难点分析我们进行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1)业务化
计算机只是个工具,要让它发挥作用,就必须与具体的业务整合。同时也必须与管理的模式紧密结合。
(2)电子化
信息化管理要求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文件和图纸要用相应的软件生成,纸介质资料必须通过扫描等手段进行电子化,这样计算机才能帮助大家进行管理。
(3)网络化
信息化管理必须借助于网络化环境才能实现,通过网络才能实现方便的沟通信息、共享数据。可见,需要开发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的网络工作平台,以便提高更好的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运行的载体。
(4)规范化
规范化不仅仅指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对输入系统的信息也要规范化,计算机无法处理凌乱的数据。
5 影响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主要因素
概括起来影响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有:
(1)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而不是计算机技术。工程项目的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如:成本、质量、进度、合同、物资材料等,对于这些信息的快速处理需要项目各部门的协作,打破原来的部门堡垒。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在国内基本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另外由于国情的差别我们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企业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只能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观念。
(2)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由于信息技术是十分专业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迅猛,新概念和技术层出不穷,非信息领域的人员往往难以把握。不同部门只是站在各自部门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由于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部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交换和共享,因此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提出整体的框架,在整体的框架之下解决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如达不成对整体框架的共识,部门之问就会存在很多分歧,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很难推进。
(3)人员素质: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员工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模式。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如果不经过对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起来就很困难,对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就难以适应。另外对于管理来讲,信息只是基础的原料,信息是为管理、为人的科学判断和分析服务的,信息化系统的生存基础是对知识的共享和重复使用。
6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收集的信息资源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实施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对项目实施高效动态管理;准确、快速地反映工程项目部的经营、管理、进度、财务状况;能够建立有效的工程质量、工程技术、机械设备、合同、分包等数据库;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监控和考核;能够协助实现以项目成本费用控制为主,进度和质量管理为辅层层落实项目经营目标的责任机制。要搞好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收集以下信息资源:
(1)劳资信息:主要是各种人员的基本信息;
(2)合同信息:主要是各类合同,包括分包合同、变更;
(3)物料信息:主要是生产所用的各种材料、设备等;
(4)安全信息:主要是安全培训、事故记录等;
(5)质量信息:主要是各种质检记录,质量事故及其处理等;
(6)生产信息:主要是各种计划信息,实际进度情况记录等;
(7)技术信息:主要是各种施工法、先进工艺使用记录等;
(8)成本信息:主要是各种成本统计与分析数据;
(9)资金信息:主要资金计划信息,资金到位信息。
7结语
总之,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探讨适合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方法,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建设方的责任意识,强化管理职能,健全组织机构、注重程序、节点控制,严格履行建筑施工合同,狠抓建筑工程质量,加强施工安全,促进工程进展。以便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要武.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会斌等.企业项目管理实践 [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 何丰.学习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管理信息化范文6
电子档案是由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的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是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以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图像、图表、符号等显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
二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1.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后,部门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可以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和编研工作,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2.有效地提供服务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科技人员可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查阅档案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和开发,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使档案管理的职能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而是公司内部的信息中心。
三 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1.建立规范体系
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历史原因,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信息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专业,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同时,档案信息化使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档案的整理、分类、著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避免出现“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情况,要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实施。
2.完善安全制度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实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人是档案信息化安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为此,要提高档案人员的警惕性,从根本上铲除黑客对信息系统的威胁。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
3.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档案信息化发展方向,组织制订和修改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法规、规章与标准;负责监督和检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施政策引导;负责指导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和安全管理。将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为档案馆(室)目标工作考核、评比先进的条件,并逐年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权重。档案局加强对各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行政监督和宏观指导。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安全,严防违反档案法律法规行为。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稳步开展。
4.电子档案的有效、实用
目前,虽然许多单位、部门的信息化进程在逐步推进,但往往忽视了档案信息化后的实用性。我们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档案服务,而一些单位的电子档案修改机制尚不完善,一些档案被修改后(如声音的清晰化处理、图像的清晰化处理、文字录入错误纠正),只保留修改后的档案,而将原始数据进行了删除,降低了电子档案的留存价值,甚至对部分档案来说已丧失全部价值。还有一些单位,为了所谓的加快信息化进程,擅自不按标准操作,将存储扫描的清晰度降低,从而加快扫描速度、减少存储空间,致使所存档案不清晰或信息缺失,不能达到实际使用的要求,多数档案仍需实地查询入库的纸质资料。为了提高电子档案的实用性,我们不仅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进行保障,还要从计算机技术上加以规范和限制,如管理软件对操作者的权限限制,软件中对于存储图像分辨率的强制要求,通过使用计算机的签署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实现对管理者的操作行为进行记录及约束。总之,需要我们通过各种行政及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高电子档案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5.人才储备原则
由于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档案馆(室)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