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现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范文1

论文关键词:物理,现象教学,特征

1.目的性

任何一节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现象教学都需要明确的目的性。物理现象教学并不是对物理学家研究的物理现象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使物理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以探讨物理问题的最适宜的物理环境。

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考虑要不要进行物理现象教学,选择什么样的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设计包括物理现象在内的教学过程都必须先从教学目的出发。没有观察目的或者观察目的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教学是低效的、失败的教学行为。

在引入课题时运用物理现象教学,其目的往往是侧重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尽可能新奇、生动、有趣。例如:光的折射现象引入时观察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所出现的现象或者“硬币重现”的现象。

在形成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用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因此要求这类物理现象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质的联系,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物理图像。例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中要提供多种不同情景,以供学生思考力产生的共同特征,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提供支持。

通过有目的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才便于学生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2.广泛性与多样性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便于观察的,有不便于观察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演示法:这是物理课堂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现象教学方式。

例如:惯性现象的演示

如果具备条件,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知。

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多媒体法:

对有些不便于演示或观察,存在安全问题的物理现象多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例如:进行压力概念的教学时,为便于学生对压力形成正确认知,而需提供的各种具体情景现象。再比如:用二氧化氮演示气体扩散。

3.科学性

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最具有物理学研究特点的教学行为之一。物理现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认识、分析物理规律,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特征,具有很强的思维引导性,所以科学性是物理现象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物理现象范文2

实验把刚煮熟的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 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垫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的熟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去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熟鸡蛋被压入瓶内。

实验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蛋浸入清水中时,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将下沉。当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将上浮。

实验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

分析生鸡蛋的壳内是液状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壳上旋转时,蛋清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而熟鸡蛋内蛋清已凝固成蛋白,与壳形成一个整体,外力作用时旋转时,整个蛋就能迅速转动。

实验选用一只生鸡蛋,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清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滑入一块重物。以蛋壳的大头端为底部,扶好蛋壳。点燃一只蜡烛,滴入烛油,把重物封存在蛋壳底部。浊油大约封存至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壳推倒后,蛋壳能自动立起。制成一个“不倒翁”。

分析在空蛋壳的底端封存的重物和烛油,使整个蛋体的重心移近蛋壳的底部,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当蛋壳倾斜,偏离平衡位置时,使蛋体的重心升高。因为蛋壳底端是球形的,在蛋体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蛋体又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上。

实验外壳完好的蛋,埋入食盐中腌制一段时间,可以制成一只咸蛋。虽然蛋壳仍然完好,但连内部的蛋黄都变咸了。

物理现象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例教学;物理现象

千百年来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总是从现象开始,物理是一门传统的自然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以现象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认识物理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最终迁移知识生成技能。物理课程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初中物理课程对知识内容的三级主题中的绝大部分条目明确提出了“通过实例”进行教学的要求。实践证明,如果一线教师能有效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实例教学,能做到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

一、现象实例教学的意义

学习物理知识其实就是我们挖掘物理现象并对其进行剖析、加工、推理和归纳的过程。首先,现象实例教学体现了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物理知识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心理自我体验的过程,而最贴近学生发展区的就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因此,我们通常在物理教学中结合他们固有的生活经验,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入探索。其次,通过生活实例可以引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再次,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可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学习力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举重和拍手时自己的感觉,进而分析力是如何产生的,并能初步总结力的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实例教学,有目的地矫正学生生活中仅凭肉眼的观察和经验推理而得出的错误感性结论,如,生活中看到重的物体下沉就要分析其下沉的原因,轻的物体上浮要想到其上浮的原因等。这样也从客观上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物理现象教学实例

笔者认为物理现象实例教学不应该只是蜻蜓点水,而是要抓住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渗透,下面笔者将课堂分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通过实例教学开展学习。

1.课堂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学习氛围的开始阶段,如果沿袭以前一上讲台就滔滔不绝地宣讲的方式学生肯定厌烦,导致整节课振作不起来,课堂效率无法提升。笔者建议课堂伊始我们就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中可见的物理现象实例来进行引导和问题启发。

如,在教学液体压强时,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问题设置导入:(1)在游泳池里我们潜水胸口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到胸闷?(2)深海生活的鱼类为何到了浅水区就会死亡?(3)大家到水库玩的时候见过大坝是什么形状?工程师为何设计成这样的形状呢?

开课这样设问,牢牢牵引了学生的兴趣。大家都有在游泳池玩的经验,潜水时候那种胸闷的感觉特别明显,这是对液体压强最直观的、最形象的感受;学生也都见过超市卖的深海鱼类,但是都是死的,为何深海鱼在浅水中活不了呢?这给学生带来了探索的兴趣。水库大坝学生也都见过,横切面是上窄下宽的梯形,但是之前没有考虑过为何这样设置,导入时这样一问,驱动学生产生结合压强进行探索的好奇心。

再比如,学习“压强”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提同样的重物时用宽带提得舒服还是用细绳子提得时候舒服,这样让学生从直观的感受中体会压强是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力的大小的物理量,得出了压强的概念。还可以拿小挂钩的“吸贴”让学生观察和实践,大家对挂钩不陌生,用力拍在光滑的墙上就掉不下了,这也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如此课堂伊始就通过形象、直观的现象实例导入,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正课探究奠定基础。

2.现象实例引导课堂探究

自然学科需要学生通过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来迁移知识,生成能力。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通过物理现象实例来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课堂探究。

比如,我们在学习“光的反射”时,讲解完光的反射规律后,为了强化学生对反射规律的深化理解和认识,笔者就设置了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实例来进行探索与研究。让学生结合现象分析:(1)雨后,借着模糊的月光走路,我们看到光亮的地方有积水还是黑暗的地方有积水呢?学生根据经验可能就知道积水的地方反射月光明亮。我们可以将教室窗帘拉上模拟黑夜,在地上泼水,让学生来亲自探索和认知。(2)月亮不会发光,但是晚上我们怎么能看到明亮的月光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现象来模拟实验来探索:拉上窗帘,用手电照射一个抛光球体,我们会发现球体会反射出微微的光芒,这就是月亮反射阳光生成月光的原理。通过这些现象实例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但可以深化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产生深刻认识,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反射定律是光学的基本定理,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另外,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常见的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诸如汽车观后镜、潜望镜等都是利用的反射原理。

探索需要兴趣的驱动和目标的牵引。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案例来牵引学生探索能激活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可以使物理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全面认知、了解物理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生成能力。

3.援用实例指导课后总结

课后反思是对课堂知识的回味和总结,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生成技能的重要阶段。通常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都是借助习题结合问题回顾法来总结,这里笔者提议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援用物理现象实例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知识反思。例如,在学习完“蒸发”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大家熟悉的生活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反思:(1)打针或输液的时候医生给我们用酒精消毒,我们会有怎样的感觉?为什么?(2)跑步出汗后,风一吹我们就有凉爽的感觉,为什么?(3)为何洗完衣服我们放在外面需要很久才能干,而用洗衣机甩五分钟就差不多干了?(4)电扇不能降低室温,那么为何吹电扇我们会感到凉快?

设计这样切近生活的物理现象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不但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的题海战术束缚,还可以有效落实课标要求,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培养他们养成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

上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物理教学经验,分析了物理现象案例教学的意义,并分阶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现象案例教学进行的探索与研究。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情绪,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教学方法。而现象案例教学法恰恰符合了这个特点,它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和认知,从而落实新课程改革“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目标。对于不易理解的实例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加以说明,如制作飞机机翼模型加以演示,说明飞机升力的产生。力、功、压强等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操作体验的形式,对于音调和音色的区别,可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发声。如此引导才能面面俱到,让学生从物理现象实例教学中认知物理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林荣.范例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61).

[2]吴建琴.中学物理教学的导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物理现象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代;玩具;物理现象;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O4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209-02

提到玩具,我们总会产生许多联想,它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丰富着儿童的视野,玩具中蕴含的各种知识也可以加强我们对学习书本上的了解,对我们的生活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玩具不仅存在于我们现代社会,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玩具的广泛存在,古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玩具,包括魔壶、公道杯等,它们在古人的生活工作之余起着重要的作用。下文从物理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玩具的诸多内涵,探讨物理知识在古代玩具中的应用。并给出玩具的独特意义所在。

1 饮水鸟

饮水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益智类的玩具,它的神奇之处让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深表惊叹。饮水鸟由一根玻璃管和上下两个较薄玻璃球组成,两个玻璃球分别作为饮水鸟的头和躯体,并且内部装有乙醚类的易挥发液体,玻璃管与两个玻璃球相互连通,构成一个较为密闭的容器。同时鸟的四周包有一层比较容易吸水的棉布,在正常的状态下,鸟的身体会略微前倾。因为乙醚较容易挥发,所以当饮水鸟的头部浸水时,布上的水就会蒸发吸收大量热量,从而使其头部的乙醚饱和气在降温的同时降压,而这样又会使得蒸汽相互饱和,最终上下两个玻璃球的温差致使饮水鸟产生内部气压差,导致下球的液体在气压作用下上升,饮水鸟重心的上移,致使原有平衡被打破,鸟身随上升的乙醚液体前倾,使得饮水鸟嘴部接触液体,出现饮水状。当饮水鸟的身体倾到一定程度时,受重力的作用又会回到原始位置,如此进行循环。

在饮水鸟的工作原理中,包含许多物理知识。首先它涉及到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充满奥秘的冒牌永动机是符合能量守恒的定律的。它的机械能来自于饮水鸟头部的水蒸发所吸收的周围空气的热量,从而导致内部气压产生变化,转化成了重力势能。其次是气体压强与分子的扩散现象,分子扩散是质量传递的一种基本方式。当浸水的上球在水分的蒸发后带走热量,上面玻璃球内部的气体就会冷却,分子数量相应的减少,导致压强相对于代表饮水鸟身体的下玻璃球变小。由菲克定律可知,一定条件下,压强越小,分子扩散系数即分子的扩散能力越强,这使得下面玻璃球中的液体沿着玻璃管上升,使得重心发生变化。此外还有物态的变化等物理现象,具体表现为吸热、放热和蒸发,蒸发速度的加快会使饮水鸟饮水的次数增多,玻璃球内液体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吸热、放热与蒸发,带来不同的效果等。这些不同的物理现象在古代玩具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

2 走马灯

走马灯也是一种古代较为有趣的玩具,它又叫“马骑灯”,走马灯的发明对于现代喷气式飞机发动机起到了借鉴作用。走马灯首先需要用牛皮纸做风车的叶片,在叶片的中心用细铁丝勾住,并将铁丝的上段部分用细线挂在铁架台上,在使用彩色的纸围绕风车叶片的直径做成圆柱,将圆柱粘在纸风车上。在走马灯之下点燃酒精灯,会看到走马灯转动起来。

走马灯中的物理现象表现为对热能知识的使用,当走马灯的灯亮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热能,这些产生的微弱热能以及热气流会带动走马灯叶片的转动,再带动整个走马灯的整体的旋转。

3 公道杯

公道杯这一古代玩具中也存在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它主要采用的是物理知识中流体力学方面的内容,当向公道杯中倒入水时,五成满的水时是不会流出,当七成满时会发现也不会有任何实质性变化,而当马上公道杯中的水达到十成满时会发现有一股细长的水流从杯子底部的小孔中迅速流出。公道杯最早发明于我国的宋代,以此来劝诫一些贪杯的人。

公道杯的设计过程中巧妙的运用了物理知识中的流体力学的虹吸原理,当水从高处通过一条拱起的弯管,先向上再向下流到低处,因其弯管要呈倒U字形且一端比较长,使用时管内首先充满液体。公道杯里面和外面两孔是相连的,当杯中的水低于或平于小圆突点时,水不能漫过弯道而泄流,当超过小圆突点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其通过虹吸的原理导致水流流出公道杯。

4 魔壶

说起魔壶,首先要说一下倒流壶,它的壶身是桃子形状的,顶部密封没有壶盖,将壶倒置,下面会有一个黄豆大小的孔洞,孔洞与壶内的隔水管相互连接,水可以从孔洞中灌进去,从而流到隔水管外的空间。因为壶嘴的位置设有挡板,所以注水时可以保证壶嘴不出水。注完水后,再将壶倒过来,此时又由于隔水管上端高于壶内的水位,所以仍旧滴水不漏。它最早在游牧民族中广泛使用,采用物理学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

而魔壶,原名叫“鸳鸯壶”,它可以倒出两种不同的液体,原由就是魔壶中有两个壶胆,两个壶胆分别有不同的入口,但是共用于一个出口,当两个壶胆盛有不同的酒时,按住一个入口,另一种酒就会从出口倒出,加入壶中有多个胆,就可以倒出多中酒类。魔壶中运用的是物理中气压的原理,采用不同的大气压产生不同的效果。

5 竹蜻蜓

说到竹蜻蜓,这种古代玩具现如今也可以看到,是我们大众娱乐的工具之一。相传竹蜻蜓在一千四百多年的中国就广泛存在,它是用竹片削成的,竹蜻蜓的叶片比较像螺旋桨,在叶片中间插上一根竹竿,当玩耍的时候,用手用力搓竹竿,叶片就会升起来,从远处看竹蜻蜓,好似一只活灵活现的真正的蜻蜓,也因此而得名。

竹蜻蜓的叶片上下的表面空气的流速是不相同的,它就是利用物理中“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的原理,通过产生上下两种不同的压力,作用后形成向上的升力,促使竹蜻蜓飞起来。相传在明朝时期竹蜻蜓传到法国,并称之为“中国陀螺”,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就曾玩过竹蜻蜓。

6 陀螺

陀螺也是一种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玩耍的玩具之一,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石质陀螺的出现,陀螺的物理现象表现在其转动的过程中,当陀螺不转的时候,由于重心的原因常常会向一侧偏转,而在D动的过程中,陀螺会由于重心偏转而沿圆周转动,这样就不会倒下,因此陀螺转的越快越不容易倒下。

在陀螺的高速运转中,无论地面是否平整,陀螺都会转的十分稳,保持转轴方向不变,这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定轴性”的原理,使用这种特点可以用来指示方向。当前陀螺运用广泛,尤其在导航上,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古代的玩具,更是“指南针”式的工具。

因为陀螺的运动由两个运动合成:绕中轴的自转和中轴绕垂线的反向圆锥运动。选取陀螺上最靠近中垂线(图中和平面垂直那条线)的一个质点和最远离中垂线的一个质点最为参考,反向的圆锥运动使得两个质点一个加速另一个减速,因此造成水平上的离心力不平衡!通过上述对饮水鸟、走马灯、公道杯、魔壶、竹蜻蜓以及陀螺等古代玩具的介绍,以及这些玩具中蕴藏的物理原理,我们可以发现物理现象其实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这些玩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在古代它在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的同时,会是人们得到诸多的启示。玩具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单单只将其当做娱乐工具,更要发挥玩具的教育意义,有意识的选择益智类的玩具,活动儿童的大脑,培养其动手的能力,让玩具中的科学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学习之余轻松的掌握书本知识,增强对物理的理解能力。其次,在原有玩具的基础之上,可以使儿童模仿制造,并进行大胆的创新,丰富视野,发挥玩具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季倬.对"气压类科学玩具"课程化的研究――科学玩具物理教育功能开发和研究系列之四[J].物理通报,2009年10期 .

[2]邱为钢,陶涛,俞嘉玲.玩具中的物理:镶嵌雪花片的滚动轨迹[J].物理教师,2014年9期.

[3]季倬.对"碰撞反冲类"科学玩具课程化的研究――科学玩具的物理教育功能开发和研究系列之九[J].物理通报,2010年5期.

[4]江德斌.“太空授课”重在激发好奇心和创新力[J].湖南教育(上旬刊),2013年7期.

[5]王中立.浸塑EPVC的高性能化及工艺的研究[J].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合肥工业大学.2012(学位年度).

物理现象范文5

一、 需要教师演示的实验一定要演示

有些实验,受器材的限制,学生课后没有条件自己完成,还有些实验,对于教师讲解知识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根据教学的需要,这样的实验一定要演示.

在学习“透镜对光的作用”时,通过光学实验演示仪能把抽象的光学概念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我认为这个实验必须演示.用红色的激光分光器,让三束跟凸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凸透镜,会看到折射光线向主光轴靠拢了,这就是会聚作用;再让三束跟凹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凹透镜,会看到折射光线远离主光轴了,这就是发散作用.接着介绍“焦点和焦距”,也可以继续使用这个仪器,分别让几条跟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凸透镜,用铅笔画出它们的轨迹,找出交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然后介绍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还可以用该仪器,我觉得,通过实验演示介绍这三条光线比直接告诉学生这三条光线更形象、直观.

二、 学生能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去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实验,就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千万不要替代包办.

在学习“光的传播”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来进行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器材,每小组一个红色激光手电筒、白纸板、毛玻璃片、矿泉水瓶、蚊香、盛水的烧杯,少量牛奶、平面镜、金属片.将红色激光射出后,只会在对面墙壁上留下一个红点,但是看不到光传播的路径,要研究光的传播,首先要想办法显示出光传播的路径.教师可以先演示激光手电筒沿白纸板照射,显示出光传播的路径,接着让学生利用器材想办法也来显示光传播的路径,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尝试,学生基本上能得到下列方法:让激光手电筒沿毛玻璃片照射;用激光手电筒在充满烟雾的矿水瓶内照射;激光手电筒照射混有少量牛奶的水.根据大家刚才的观察,能说出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吗? (有的学生说:沿直线传播,也有的说:曲线或者折线)下面请学生利用器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哪些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在哪些情况下,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改变? 学生通过下列实验:激光射到平面镜上和金属片上发生反射,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能做出下列回答:当光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也会发生改变,当光只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路径是直线.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三、有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实验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用心钻研教材,会发现有些演示实验如果改为学生实验,效果会更好.在学习“液体压强的特点”时,课本上有一个通过压强计来得出液体压强特点的演示实验,把它改为学生实验效果要好一些.记得刚毕业的时候进行这节课,我是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特点的,课后听学生说不太清楚压强计的结构和使用,后面的学生也看不清实验现象.现在看来不如把该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更好,因为压强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也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获得了感受,自然就搞清楚了,而且能近距离观察到实验现象,印象更深刻.这样一次实验就把该解决的问题都搞明白了,从整体教学来看,并没有浪费时间.

三、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物理小制作

通过物理小制作,使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是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完“平面镜成像”之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制作潜望镜.有的学生很感兴趣,自己做不好,回家后就让家长帮忙,曾经有一个学生家长帮学生用木板制作的潜望镜很精美,带到班级里学生传着看,拿着它蹲在窗台下就能看到窗外的物体.有了使用潜望镜的经历,掌握它的结构和原理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课本中的模型照相机和小孔照相机,都可以鼓励学生课前或课后自己制作.

四、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现象展示方式

要展示现象,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展示方式: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电脑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投影播放.这几种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通过实验展示的现象,最真实最直观,学生亲眼所见,印象深刻;其中的学生实验,由于是学生亲手操作的,有的还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又是近距离观察,所以有亲身体会,感受最深;演示实验,由于是教师操作的,又是远距离观察,效果就稍差一些;因为受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完成某些实验(例如,托里拆利实验),所以只能通过多媒体播放录像来重现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由于学生不能身临其境,效果肯定没有做实验好;有的现象不方便直接观察(例如,内燃机的结构和四个冲程的工作过程)或者用肉眼观察不到(例如,分子的运动情况),就只能通过动画来模拟展现了,不到非用不可的程度我们一般不采用.

综合比较来看,我们的原则是:学生能完成的就采用学生实验,学生不能完成的就采用演示实验,无法实验的再采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最后才考虑采用动画展示.

参考文献:

[1]张艳华.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摘要.三联书店出版,2002.

物理现象范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78-01

自然界中许多物理现象都蕴藏着无穷的奥秘,而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充满乐趣,这也是物理课程的构建和设计的关键。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物理课程只有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本质的特点。而实现高中物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并非将社工获得零散片段牵强的搬进教室,而是通过将生活化知识进行加工和提炼,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学的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

一、利用生活实例,巧妙引入新课

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而生活的实际问题是具体存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看见过有经历过,因此,教师巧妙利用生活实例引入物理新课,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和学以致用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这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比比谁的力气大”这样的游戏引入,通常情况下男生要比女生力气大,在游戏之前,教师准备好两瓶水,一瓶是自来水,一瓶是肥皂水,让女生用两个手指头将瓶子提起来,然后让男生将手指头在肥皂水中浸泡一会后,再用两个手指头将瓶子提起来,结果是女生可以轻易的提起瓶子而男生却不能将瓶子提起,接着教师提出新课题“摩擦力”,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这时候学生就会充满好奇心,想要解答心中的疑惑,从而提高了听课效率。

二、结合生活经验,创建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其实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都可以反映一定的物理概念,是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高中生在生活实际中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由于对物理知识的不了解,经常对一些物理现象熟视无睹,更不会深入思考这些现象的来龙去脉。教师通过切入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现象还原出来,并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然后提炼出现象的共性和特点,从而创建新概念。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例如,学习“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经验,像人推车、手提重物、握手以及拉拉力器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一起对这些生活经验分析,并思考和总结出这些现象的共性,从而可以顺利的进入教师的概念教学中。

三、通过生活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所谓物理规律,是指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经过大量实验并进行归纳、推理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一种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论。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物理规律用到生活中,通过生活现象来创建和理解物理规律,实现物理规律的形象化和人性化,使学生感受到物理规律的实际意义。例如,在讲解《波的衍射》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比喻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波长可以比作人的步子,腿长的人们在走路时遇到小障碍,会很轻易地越过,但是腿短的人在走路上遇到大障碍,越过去就比较困难。因此,可以通过加长步长的方式或者减小障碍物的尺寸解决,保证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步长,才能顺利通过障碍物。这样的生活实例,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波的衍射条件,帮助教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真正实现物理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因此,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物理教学,让学生养成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习惯,能够灵活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激发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自发地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在学习《功 功率》的时候,举两个搬运工搬运水泥上楼的实例,让学生分析两个人为什么所用时间不同,但是却做功一样。再例如,学习完《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在家设计侧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领会生活中物理现象,从而养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物理问题的好习惯。

总之,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习惯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精心设置课堂问题,将物理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实例挖掘出来,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习用物理思考实际问题的兴趣,另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分析,通过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最后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物理学习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耀方.情境化.生活化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4, 32(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