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事新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趣事新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趣事新闻

趣事新闻范文1

摘要:从2004年公共新闻的概念引入国内以来,学界和业界对公共新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就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人都把公共新闻当成民生新闻的发展来对待。近两年来,国内主要媒体尤其是地市报纸都把社区当成民生新闻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地来对待。社区新闻是民生新闻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公共新闻的理念,同时也是地市报纸在同上一级媒体竞争时的法宝。

关键词:公共新闻 地市报 社区新闻

公共新闻的核心内涵及中国化实践

公共新闻理论的提出者纽约大学Jay Rosen教授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①伴随着公共新闻理论提出的是美国新闻界的积极行动。我国学者蔡雯认为公共新闻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报道对象是公共事件或问题,二是报道方法以发动公众参与、共同讨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主。②

从公共新闻的实践上看,中国的公共新闻更多的是与民生新闻挂钩。最早打出公共新闻旗号的是江苏卫视的新闻栏目“1860新闻眼”。它曾宣称:“我们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我们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我们创造公共新闻话语,我们搭建社会和谐的公共平台。”③该栏目曾以直播的方式报道厅级干部的“公推公选”,推出诸如节水、节电的公共话题并广泛发动市民参与,掀起了一股“中国公共新闻”的热潮。此后,报纸媒体也在有意无意地践行公共新闻的内涵。一方面,民生新闻在国内的发展为公共新闻的出现提供了环境和基础,公共新闻本身也包含了民生话题。另一方面,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上发展公共新闻也是新闻媒体发挥公共领域功能、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资源受限,导致像《洛阳晚报》这样的地市报很难在公共新闻报道方面有其他大报那样的大幅度动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市报就不能朝着公共新闻报道方面努力。相反,地市晚报却通过社区新闻报道践行了公共新闻理念。

地市晚报的社区新闻实践

地市晚报是相对于中央级、省级报刊而言的地市级报刊。在报业纵向结构中,地市晚报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它面向的受众主要是本市读者。相对于面向全国经营和全省经营的大报而言,地市晚报无论是新闻资源还是受众资源都比较少。劣势有时候就是优势。地市晚报虽然资源少,但是和其他大城市动辄N报同时、同城、同质竞争的局面相比,很多地市只有一家晚报,这反而造成了该报在本市一家独大的局面。和其他大报动不动就搞向外扩张政策不同,地市晚报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耕耘,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显著的成绩就是社区新闻的发展。

社区新闻的出现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化发展取得的最显著的成就就是社区取代单位、组织和企业,开始成为城市居民最重要的居住形式。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社区建设工作。社区新闻也就成了各级报刊关注的重点,甚至还成为了一些地市晚报的富矿。从概念上来看,社区新闻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从地域范围来看,它所报道的主要是城市居民小区;从报道对象上来看,它报道的对象是社区居民;从报道内容上来看,它主要反映的是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因此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社区新闻理解为是民生新闻的一种。

社区新闻是地市晚报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优势。一方面,社区新闻关注的内容和报道的对象符合地市晚报的主要读者和服务对象的要求。另一方面,地市晚报对社区新闻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更能够满足本市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因此,社区新闻成为地市晚报和其他级别报纸竞争的重要法宝,也是在本市市民中铸就新闻品牌和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武器。

《洛阳晚报》于2009年6月1日起推出《洛阳·社区》版,开始社区新闻报道。社区新闻的主要栏目有“社区·话题”、“社区·面孔”、“社区·故事”、“区区小事”等。

新闻来源。该报社区新闻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主要是驻社区记者,该报在洛阳市主要的五个区派了五名驻社区记者并在报纸上公布每位记者的联系电话,定期到社区与社区居民见面访谈,了解民情。另外就是社区“新闻官”。这些社区“新闻官”有些是热心的读者,有些是社区干部。像《洛阳晚报》曾经报道过的刘本善(《热心的小区“新闻官”》2009年6月23日)就是一个经常向报社提供新闻线索的读者。还有就是社区网络。洛阳信息港、洛阳新闻网论坛也是了解社区居民生活的好地方,尤其是年轻的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网上采访。

报道内容。该报社区新闻报道的内容有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纠纷和社区建设等,也就是说只要是“社区里有意思的人和事”,“人不必高大完美,事不求惊天动地,只要能感动你我,启迪你我,有助你我”都可进行报道。正是这些你我身边的“新鲜事、感人事、突发事、有趣事、烦心事”构成了《洛阳·社区》流动的风景。读者们在这里既参与了《广告进小区 收益应归谁》(2009年6月2日)的话题讨论,还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寻常的社区人物。在一些关于邻里关系、楼上楼下纠纷、小区环境建设等方面,又让读者看到了大家建言献策、开诚布公讨论社区事务的参与精神,以及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行动力量。

报道方式。该报社区新闻的报道方式也有别于以往的硬新闻报道。在报道角度上,更加平民化,小人物、平凡故事都是社区记者关注的对象,但该报又没有流于肤浅化。许多新闻处理得很有深度,经常以小人物、小事情为切口来反映大社会、大时代。像《一场百家宴 浓浓邻里情》(2009年9月28日)《和睦相处十一载 老人难舍邻里情》(2009年9月30日)等之类的文章都从小处折射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社区新闻就是要写夫妻爱情、家庭亲情、邻里感情、社会爱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关系之美好和谐的生活图景”。④因此,社区新闻报道的语言都是带有情感的语言,更加亲切、更加温暖。另外一点就是,该报社区新闻报道的语言还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例如“老娘舅”等词语的使用,会使洛阳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在大的广泛性问题的报道上,报社经常扮演引导者或者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大家参与到事务的讨论中。比如,在关于个别人在小区空地里种菜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不同的社区,连续发表了四篇报道(2009年10月12日至25日),从社区居民到社区管理者到法律专家再到园林局等各方人士,纷纷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发帖子等方式参与该问题的讨论,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另外就是后续报道,像邻里纠纷、居民困难等方面的报道都不是只报道了就完事,而是一直进行追踪报道,直到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报道目标。社区新闻实践一方面为地市晚报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就是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明洛阳的重要工作之一。该报通过社区新闻报道,弘扬社区精神,讴歌社区先进人物,反映社区文明事迹,解决社区矛盾纠纷,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报纸反映社区问题,提供交流平台还提高了社区居民对自身周围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媒介素养和公民素养。

用社区新闻报道来照亮公共新闻理论

虽然地市晚报在社区新闻报道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报道题材过于琐碎,报道内容过分雷同,选题不够公共等,但是社区新闻报道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担负了公共新闻报道的责任。公共新闻是美国学界和业界根据美国国情提出的新闻报道理念和运动,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和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公共新闻。社区新闻是我国媒体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闻报道之路,地市晚报的社区新闻报道既符合报纸发展的实情又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同时还弥补了报纸由于自身资源有限而不能进行大规模公共新闻报道的缺陷。地市晚报用社区新闻报道照亮了地市晚报践行公共新闻理论的道路。

注 释:

①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1)。

②蔡骐、蔡雯:《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趣事新闻范文2

关键词 体育新闻评论 趋势 写作手法风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New Tendencies of the Physical News Comments

Zhang Ganghu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Journalism Educatio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430079)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ndencies of the sports news comments, includ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news style, a variety of artistic styles, the coexistence of professional and popular sports news comment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in-depth comments.

Key words sports news commentstendencywriting way style

随着体育事业与体育媒体的发展,作为新闻评论重要分支的体育新闻评论独树一帜,非常繁荣。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为体育新闻评论提供了一个广阔且有稳定受众的生存空间,网络媒体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体育新闻评论和“评论员”队伍的数量。体育新闻评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进步。几乎任何重大体育事件体育都会从各个角度进行评说。随着体育新闻评论的影响力的扩大,体育新闻评论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也在不断适应读者新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体育新闻评论的新趋势有:

一、“新闻化”特色不断增强

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体育新闻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追求强烈的时效性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体育媒体在新世纪更为重视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许多体育报纸开辟了评论员专栏或专版。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而网络上的体育评论其时效性就体现得更为突出,往往是比赛一边进行,网络们的评论就已经“出炉”,不受刊发时间和版面的限制。

2.讲究现实针对性

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 “体育时评”盛行,是体育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的一大表现。一些市场化报纸如《体坛周报》等新能取得成功,体育新闻时评功不可没。

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 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兴趣不在,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受众梳理与解析体育事件。

3.“新闻性信息”与评论相结合

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体育新闻评论和体育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

在版面编排上,体育新闻评论常常与体育新闻报道同时见报。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体育新闻评论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体育新闻评论依托体育新闻报道而发表,如时评、评论员文章、按语等,以发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写作手法上看,报纸体育新闻评论常常在写作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体育新闻评论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体育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有时很难区分新闻稿件与评论的界限。

二、“多元化”趋势明显

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广泛,“评论员”身份“多元化”

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不仅有体育赛事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评论员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还会邀请名人,明星或者业余撰写评论。同时注重吸引体育迷参与评说,各媒体也把受众参与作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2.体育新闻评论的角度和意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各种的话题,进行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有正面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受众欢迎。

三、“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

如今,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媒体群。这对体育新闻评论写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家型”的评论员是各大体育媒体竟相争夺的对象。“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新闻评论是体育媒体的标志和旗帜,也是体育媒体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并存是体育评论的一大特色。两者的目标受众群并不重合,传播目的也不相同。体育专业人员,专家,职业记者所做的评论针对的是资深的体育迷和体育专业人士的受众群体,目的是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准。,而“平民化”甚至“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评论针对的是更为广阔的普通受众和市场,目的是为了普及知识,培养受众以及增加评论的趣味性,开发体育新闻评论的多样价值。许多大型赛事举办期间,报纸都会策划风格各异,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评论专栏。专业人员侧重理性分析,而非专业人员的“感性宣泄”也会获得很多读者的欢迎。

四、“解读”趋势――深度评论发展迅速

新闻信息已经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体育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例如,

“对艾东梅不得已出售体现自己过往人生价值的奖牌一事,公众普遍表示了同情。不出意外,艾冬梅将能赚到她所预计的租个柜台卖童装的启动资金。……

然而,此事虽然有光明的一面,更多的却是带给人们的沉重思考。目前我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在非奥运年有近万名运动员退役,奥运会年的退役规模则更大。但得到“妥善安置”的却仅有千人左右。其他都只能进行所谓‘一次性补偿’,补偿金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可以说,艾冬梅的境遇很有代表性。许多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由艾冬梅卖奖牌谈“举国体制”》 2007年04月12日,来源:新华网)

这篇评论由一个运动员的经历,引申到对于我国体育体制的探讨,对于事件发生的根源和造成个人境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深刻且独到。

趣事新闻范文3

一、新疆农牧区新教师入职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困难及其表现

新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农牧区地处偏远、基础教育及其支撑能力十分薄弱,师资短缺。一些非本土或非本民族的新教师(以下简称“新教师”)在入职初期,由于文化、地域、饮食等方面的不适应延缓了其专业成长,有的甚至离开本地区,严重影响了新疆农牧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1.交际中的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主要是指进入到新的、陌生的文化环境后产生的不适应现象。通常来说文化休克有负面效果。在新疆农牧区,文化休克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新教师来到牧区的新环境中,由于农牧区生活习惯与自己以前的生活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使他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新教师在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有关处理各方面关系和问题的知识,突然间变得不适用了,甚至有些新教师的一些行为都不能被当地少数民族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使新教师开始对新环境产生怀疑,加之语言障碍和价值观的异同,新教师很容易把相同文化背景人际圈子看做是“心灵的避难所”,逃避或拒绝与当地文化接触,从而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2.饮食适应困难

饮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特有文化。新疆牧区主要以哈萨克族为主,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馕、奶茶、奶油、酥油等奶制品。哈萨克族人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一顿不喝奶茶头疼”。笔者在阿勒泰支教时有次坐车,一个中年哈萨克妇女给司机说,路过她妈妈家门口的时候停下车,她捎个东西,司机停车时嘱咐,“快点,不要喝奶茶啊”。另外,由于牧区处在高寒地区,冬季漫长,所以牧区的人多爱饮酒,而且敬酒被视为对别人的尊敬。再者,农牧区主要以牛羊肉为主,这对于来自内地或城市的汉族教师来说很难适应。这种饮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许多新教师在入职过程中难以适应,以至产生拒绝或回避现象。

3.生活环境不适应

新疆有着独特的地域环境,北疆地区以畜牧经济为主,南疆则以农耕经济为主。牧区主要在山区,远离城市,经济发展落后,生活节奏慢。例如新疆阿勒泰、塔城的一些牧区,冬天风雪较大,只有开春才能走出牧场。春天积雪融化,洪水泛滥,经常给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不便。笔者在阿勒泰支教时,一些偏远乡镇一年只有几个星期不刮风,有些乡镇水质盐碱化非常严重,又苦又涩,不能饮用;夏天蚊子、“小咬”肆虐。新教师从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来到牧区后,因为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适应,个别新教师出现焦虑、水土不服等问题,严重的甚至生病,无法正常工作。

4.民族习俗难以认同

农牧区少数民族在特殊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中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新教师在入职过程中由于民风习俗的差异,存在对入职地少数民族习俗认同困难问题。

首先,新疆牧区人口居住分散,长期的游牧生活使牧区人们养成了性情直率、热情诚恳、好客大方的品格,他们经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聊天。在学校,少数民族教师依然保留了这种传统,而新教师可能会认为这是打扰别人的表现。新教师由于受汉民族或本民族文化影响,一定时间内也很难做到对这种文化的认同。

其次,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除蒙古族外,几乎都信仰伊斯兰教,猪肉被列为禁忌,所以和少数民族同事同吃同住时,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同时在语言当中禁止说猪之类的话。作为汉族的新教师,对这种民俗较难适应。

再次,牧区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对于新教师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比如对于主人给的食物都要高兴接受、不能夸孩子等等。

5.文化资源存在差异

新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文化、教育资源的享用上存在城乡间的不平衡。来自城市或发达地区的新教师,已经习惯了网络、书店、报纸、杂志的生活,同时城市里教育体系完备,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教育信息、及时参与各类学习培训。然而这些教育资源在偏远的农牧区还未能全面实现。这种工作与学习环境的差距,也难免使一些新教师产生失落感。

二、新疆农牧区新教师文化适应困难的原因探析

1.文化的多元性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47个民族,其中13个世居民族,每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多元文化并存,从古至今一直是新疆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当前,新疆农牧区新教师来自全疆各地甚至疆外,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新教师对农牧区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产生困难。

2.心理上的落差

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未来的教师生活充满了憧憬,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反差。当新教师来到农牧区后,几个人住一个宿舍,没有电脑、网络,甚至洗澡都要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浴室,一些人因此会出现失望、沮丧、甚至悲观的情绪,把这种情绪归结为少数民族文化所致,因此会主动疏远民族文化,延缓了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3.社会支持减弱

每个人到一个新环境都需要得到亲人、朋友、同学的问候、鼓励、安慰。新教师来到农牧区,由于信息不畅通,与父母、朋友之间的联系不能像以前一样方便及时,孤独感油然而生,戒备意识增强,最终导致了他们产生少数民族文化适应问题。因此,让新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是加快他们文化适应的关键。

4.文化参与度低

笔者在阿勒泰牧区支教时,发现新教师参与当地少数民族各项文化活动的程度与其农牧区文化适应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能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新教师,就能较快地得到当地民族、同事、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能快速融入到农牧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去。反之,一部分新教师由于习惯和性格上的原因,对参与农牧区社会文化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只是为了面子上能过的去而被动参与,实际上心理隔阂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此,他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中去。新教师的文化参与程度与其跨文化适应能力存在紧密关联。

5.对农牧区文化虚假适应

跨文化适应的表现不是简单的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而是如何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其他文化进行理解和接纳,如何减少先入为主的文化偏见,学会心胸开阔和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新疆农牧区新教师一方面对自身的文化存在优越感,对牧区文化了解甚少,不愿或不敢与民族文化进行更多的交流;另一方面,有些新教师不懂装懂、自以为是,认为他们对农牧区的文化有一定的把握。事实上,他们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并没有充分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隐性文化。

三、新疆农牧区新教师文化适应的路径思考

1.正确认识农牧区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把我国民族文化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多元一体”模式,这是我国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基础。纵观历史,我国各兄弟民族团结、和谐、宽容、繁荣、合作始终是主流。社会稳定团结,是各民族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承认的结果。民族、宗教、语言和其他文化和生态方面的差异,并没有成为现实各民族正常接触的障碍,反而成为促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的语言系统、不同之间相互理解的内在动力。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区域,各民族世世代代杂居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文化多样性特征表现得比较突出,各民族拥有相对稳定的适用于自身文化特点的自然地理位置、民族风俗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多样性接触频繁,形成了相对“稳定对立”的多元文化结构。因此,新疆农牧区新教师要积极树立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感。

2.多渠道积极主动适应农牧区文化

(1)加强农牧区文化认同

首先,要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民族文化当中,通过语言的学习、工作中的互助、生活上的帮助等方式,寻求少数民族文化个性化的认同与整合。

其次,建立“同伴互助”体系。“同伴互助”是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扶助方式,发挥有过同样文化适应经历的老教师的积极作用。因为在同伴之间交往,没有阶层间的区分,新教师更有认同感。“同伴互助”能为新教师的文化适应提供帮助。

再次,新教师要积极参与农牧区经济文化生活,通过参与活动,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同。

(2)在差异中寻求和谐

在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的今天,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是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前提。各民族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都能够保持并促进存在于该文化领域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正常运转。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是新疆各族人民在独特的历史环境下创造出来的,是新疆各民族共同的财富。农牧区新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看待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尊重民族等习俗。

3.适应并弘扬农牧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农牧区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比如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及其思想,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积极培养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使民族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形成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新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农牧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总之,正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新疆农牧区新教师文化适应问题,不仅能使新教师尽快熟悉并适应农牧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利于新疆农牧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并由此促进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族人民间的团结进步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万明钢.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3]赵荣光,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范碧鸿,陈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岭南学刊,2009(2).

趣事新闻范文4

【关键词】电视栏目;播音员;播音语速;提速;信息量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视媒体为了加大单位时间的信息量,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速度有越来越快的趋势。一些台盲目的将播音语速加快,甚至超越了电视新闻播音语速合理的限度,最终导致传播质量大打折扣。那么,在传播信息的快速、准确、全面的前提下,什么样的语速才是合理的呢?一味地“提速”并不能满足大众对信息接收“快”的需求,只有结合节目的总体风格、节目内容和掌握好自身业务素质等具体情况,把握新闻背景以及受众心理的“提速”,才能真正达到受众要求的速度“快”。

一、新闻播音“提速”的合理性分析

虽然现在的播音员语速比以前快了很多,但是仍有受众觉得“还可以再快点”。在有图像补充信息的电视媒体中,要求新闻播音“加速”的呼声就愈加强烈了。人类的生理构造对每分钟发音300字左右的播音速度是否有“提速“的空间?

从人的生理上来看,舌头与口腔内牙齿、上腭等部位的配合形成语音。经科学训练使发音系统器官进一步灵活运用从而使语速加快。但据科学研究表明:人耳接收语音辨析率仅为4.6个字/秒,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在保证能听清楚的情况下,人接收语音的程度是每分钟260―300个字左右。超过人耳辨析率的播讲速度,不但不能使受众听清楚播讲内容,同时因为播音员语速刻意加快,吐字归音不到位,甚至出现“吃”字等现象,会严重影响受众收听收看效果。无法听清内容的语音成了噪音,让人产生反感。

二、新闻节目的特殊性质决定合理的播音语速

第一,首先这是由汉语的音节构成特点决定的。特点一,在汉语的音节中元音占大多数,使得汉语发音通畅响亮,同时又容易使本不响亮的辅音黯然失色,影响字音的清晰度,因此汉语吐字的开头必须注意辅音的力度;特点二,汉语的音节结构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在吐字的过程中,对这三部分的处理分别叫出字、立字、归音。这就使得汉语大部分音节的发音,口腔由闭到开,再到闭,两头小,中间大,构成了汉语吐字的客观基础条件,同时也要求其发音有一个圆动的过程;特点三,语音中的韵母有四呼之分,四呼的发音与唇形的圆展直接相关,因此唇形的运动变化在语流中非常积极。

第二,这是由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特点决定的。电视新闻节目不同于广播,电视新闻声画结合,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具有“线条性”的特点,观众对播音员任何一个细节的漏听都可能造成节目后面内容的无法衔接。我们的节目虽然并不需要观众将全部内容都记住,但最起码语言要清晰,让观众通过收看节目,在播音员的语音播报中应该有掌握时事、获得信息的收获。因此,我们的播音就要给观众留下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三、电视新闻播音的新形式

播音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最基本、最重要的新闻播报方式。这种方式适合纯新闻类新闻节目,它进行单向传播,主要强调着媒体的权威性。我国新闻媒体遵循的新闻主导理论是新闻媒介,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这一前提下,新闻中播音员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而“播”新闻这种播音形式也因为自身的特点在我国新闻节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在新闻播音类型的分类中,现在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把新闻播音类型分为“传统的类型”、“播报式主持”、“说新闻”、“播报”、“较完全意义上的主持”等。但是在新闻播音样式中,“播”依然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播音方式,“说”是播音形式创新的结果。在“说”的形态中,将“说”的写意与“播”的工整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新闻节目中,播音、播报和主持三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通常情况下,新闻主持基本等同于新闻播报,然而新闻播报较之传统的播音,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论是新闻播报还是新闻主持,都是把有声语音的表达当作自己的主要工作,也就是说播音是主要任务。因此,无论是播报还是播报式主持以及其他,都属于播音员的范畴,新闻播音是这一类型的总称。“说”在已经建立的播音理论中也是播音的一种类型。《中国播音学》阐述播音表达类型有四种:宣读式、播报式、讲述式、谈话式。所以“说”新闻,只不过是新闻播音类型的一个分类而已。

2、生活化的说新闻

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在日益加剧。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新闻传播只有求新、求快,才会有竞争力。说新闻以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顺应了这一要求。同时新闻传播的平民化成了现今一大特点。新闻平民化要求传播者的对象感更强,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拉近,体现出了平等交流的亲和力。

“说”新闻的方式适合于杂志类、专题类、综合性的新闻节目,以强化播音创造主体个性形象,来进行双向交流、深层次沟通为目的的。“说”新闻要求语言口语化,大量运用短语句式、语气词,很好地诠释了“三贴近”的原则。“说”新闻是指节目主持人用讲话的语体对新闻节目进行传播的口语化表述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说新闻”以一种平等、轻松、接近口语的表达样式进行新闻的播报,给人明快、新鲜、轻松的感觉,表现为新闻故事化、语言口语化、内容平民化。

参考文献

[1] 肖涵:《普通话语音教程》,海南出版社,2002

[2] 应天常:《节目主持人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 陈京生:《电视播音与主持》,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趣事新闻范文5

要说这个春节,我过得别有一番滋味,趣事嘛,就像天上得繁星,多得都数不完了!我就和大家说说我其中得两件趣事吧!

大年初一的上午,小舅妈去朋友家拜访了,两岁的小表弟就没人照顾了,我只好暂时充当他的“小保姆”了。要说这个表弟吧,在平常不怎么淘气的,可是他今天就是不听话。本来他在床上乖乖地看电视,可一眨眼的功夫就爬到了椅子上,唉!真没办法,但是更糟糕的是,他不小心脚一滑,滑到了椅背的缝隙里,卡在里面了,在声嘶力竭、嚎啕大哭。最后还是表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拉了出来。最让我伤心的是:他趁我不备,一把抓过圆珠笔三下五除二,把我的《开心寒假》的封面画成了“花猫脸”害得我捶胸顿足。时近中午,表弟突然开口说道:“泡奶奶睡觉眯眯,泡奶奶……”哦,我晕!他不会是要喝奶奶了吧?我可不会泡啊!就在这时,“救星”小舅妈回来了,哦耶!我终于解放咯!

还有呀,初一下午,我和表妹拿着一大堆烟花、爆竹出去放,也许你会想:女孩子怎么也敢放烟花呀?!告诉你吧,我的胆子可是比老虎还大哦!对了,要说数量呀,我们带了四十几根“金鞭子”和六七个“地雷炮”、“摇钱树”、“导火索”等等,还有五根“冲天炮”,足以把屋顶给“掀翻”了!因为是白天,我们便拿着到地下室去放了。我先拿出“摇钱树”,小心地用打火机点燃,然后撒腿就跑,要知道被炸到的滋味可不好受哦!“吱—”导火线燃完了,只听“嘭”地一声烟花在半空中炸开了,像一棵金光闪闪的大树,慢慢地,出现了一个个银亮亮的金币,怪不得名叫“摇钱树”呢!接着,我又拿出了两支“烟花棒”,点着了,过了几秒,烟花棒喷出了烟花,我挥动着它,烟花也在空中舞动着,像一个个姑娘穿着五颜六色的舞裙,在空中翩翩起舞,她们的裙子一闪一闪的,像缀满了宝石,闪闪发亮,有趣极了!

春节的趣事可真多呀!要是每天都是春节,那该多好呀!

趣事新闻范文6

(一)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与访谈,本区域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现状如下:

1.从区域情况来看我区共有13所幼儿园,12所小学,16所中学(包括九年一贯制及完中),一线教师2900多名。区教育局一直把教育人才的建设作为夯实教育基础的基石,依据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战略定位,遵循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为人才资源的培养构筑了良好的政策平台和发展氛围。区教育学院作为区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业务机构,开发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项目,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即属于该系列项目之一。同时我区也一直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完善设备和技术,“十五”期间对我区中小幼教师的计算机技术作了普及培训,“十一五”期间作了信息技术培训与学科整合培训,“十二五”期间作了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大力倡导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使学校的教学逐步走上现代化的轨道。

2.从参训教师角度来看教师普遍认同信息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希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各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从以往的培训来看培训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教师原有的信息素养能力基础不同;不同学段、学科、教龄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同;培训模式目前仍然大多沿袭着“教师讲—学员练—考试”的传统模式;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调动;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互难以开展,很难形成很好的研修氛围;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等。

4.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以往学员参加完培训后,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深入实践培训成果等各方面原因,其学习活动也就随之结束,其信息素养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关的信息素养,才谈得上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回顾前面提到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接受培训的现状却是:教师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自己却在接受应试教育。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信息素养培训课的学员是来自本区域中小幼的学科教师。教师不同于一般的学习者,他们有更丰富的经验与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愿,具有更多样性的学习特点,这对他们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混合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具备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根据教师学习所具有的特性及其鲜明的个体差异,运用混合学习模式,创建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开放性的多元教学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员在培训中进行协作学习,不仅能达成教学目标,还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层教学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混合学习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什么内容通过面授,什么内容在线学习,面授内容与在线学习内容的比例设置及相互之间如何衔接,这些对于课程的顺利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笔者的区级课题“区域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课程的内容主要为以下三个模块:教育信息化新趋势、教育技术技能和教育信息化推进下的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化新趋势”模块以网络教学为主;“教育技术技能”模块以面对面教学为主;“教育信息化推进下的课堂教学”模块,面授与网络教学各占一半。在个模块中并不是仅采用一种教学模式,整个教学由始至终都是以面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贯穿的,区别仅在于哪种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在课程实施时,这些比重也会根据学习者的前期分析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四)学习环境的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协作活动以及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应运而生,其中许多都具备创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功能。因此,笔者从教师的学习特点出发,根据社会性软件的不同功能,筛选出部分,构建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多元教学环境。运用问卷星进行培训前期、中期的调查问卷及培训结束后的反馈问卷;QQ群视频运用于在线讲授及互动;微信公众平台用于教学资源的及学员学习反馈;QQ群作为协作学习、交流的平台;等等。虽然各个社会性软件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同时使用多种社会性软件也有可能会造成学员学习时由于工具太多而不知道应该使用哪个的局面,故笔者使用新浪博客作为整个混合式教学的资源整合平台。学员的学习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学员在多元学习环境中也可按需选择学习工具与资源。

二、案例实施与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1

(一)案例设计

“教育信息化推进下的课堂教学”模块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一直是学员非常欢迎的活动。以往常常采取带学员到某个学校,现场观摩一节课,然后听讲课教师说课,再进行现场研讨这种传统形式。采用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1”活动中,改成借助QQ群视频开展基于网络的观摩活动。案例实施步骤一:自主学习,内容引入。学员事先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教育能见度”第70期介绍的“未来@已来”项目组在杨浦区六一小学举行的第二场系列活动的相关信息。步骤二:QQ群视频,网络授课。通过QQ群视频功能,向学员介绍“未来@已来”项目的相关情况、所做的研究。

(二)案例小结

Singh&Reed提出混合学习的三维分类方法:教学媒体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混合和学习内容的混合。在本案例中笔者使用了微信公众平台、QQ群视频、网络硬盘以及问卷星网上调查问卷等多种媒体。学习模式有学员自主研习、网络视频授课、自主探究学习、小组研讨等模式。学习内容包括项目的相关介绍、课堂实录片段学习、相关主题小组研讨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一直是学员非常欢迎的内容。以往常常采取带学员到某个学校,现场观摩一节课,然后听讲课教师说课,再进行现场研讨这种传统形式。采用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后,学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自主研习,在观摩前就对整个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QQ群视频,教师将课堂观摩切割成几个模块,在教师引导下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摩;课堂实录观摩结束后,学员通过网络硬盘上的相关资源进行拓展探究;最后组织学员进行有主题的小组研讨。学员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与传统方式相比更能激发学员的深层次思考。

三、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