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1

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题型分:选择题,非选择题。试题简单,但是涵盖了第一单元几乎所有重点内容。

二、试卷分析

本份试卷共30分,选择题10个共20分,非选择题1个共10分。考试时间25分。

试卷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从这次考试中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选择题的第2、4、5、6题;学生对时间和事件的把握不够准确。材料分析题主要考的是唐太宗,学生没有读清题意,导致后面的几问都答错。从总的来说,本份试卷难度适中,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阶段评价。

关于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具体阅卷中,我们也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还是基础知识问题。尽管是阶段总结性考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如第5题考的是科举制正式诞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有一部分同学会选错。

其次是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甚至混淆了时间概念,尽管答得有条有理,但不能得分,实在可惜。如11题第三问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很多学生答成开元盛世。

最后,不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不明题意,或思维模糊,当然无从答起。

三、关于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知识是能力之源。要加大学生做题力度,把讲练相结合。强化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新课时注意细化知识点,复习时则要突出重难点,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

(2)初中历史教学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概念。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但有一个误区必须要避免:即由开卷考试可能带来的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要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分析归纳,组织语言的能力。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2

答题情况

班级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八一班 93.8 100% 84%

八三班 63.4 58% 32%

八四班 67.7 63% 32%

八一班为住宿班相对来说成绩比较突出,其他三个班没有住宿的优势,成绩比较弱。各个题目的答题情况如下:

选择题

选择题共33分,平均得分在24分左右,错题主要集中在4、10两题

2、填空题

填空题共26分,平均得分18分左右,错题主要集中在14、17两题

3、作图实验探究题

4、计算应用题

计算应用题共11分,平均得分7分左右

三、每个题的考查意图

四、发现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学习知识提高成绩,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发现的问题才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通过本次试卷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第4、10、14题都是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力的定义、惯性、二力平衡、平衡力、相互作用力、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判断浮沉等知识考查,这几道题错的最多,说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对基本的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不能用所学的只是解决最简单的问题。

2、审题不认真

每一次考试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大的程度上也考查了学生是否细心、认真。有些题目是每个学生都会的,但是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够得分,有的学生却不能得分呢?最关键的就是做题不细心、不认真。由于审题不细心,计算不仔细导致失分。

3、实验探究能力差

实验探究题是物理考察的主要题型,也是学生之间成绩拉开档次的关键题型,做好这类题要对出题者的意图了如指掌,对他所提示的实验思路理解的清晰透彻,很多同学在没有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盲目的做题,对实验没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不能很好的做这方面的题目,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差。

4、计算能力差

计算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同学物理知识运用的很好,但是计算的结果错误,导致注这类题失分,计算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五、总结经验,改进措施

为了做好期末的复习工作,我运用了几种可行的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每节课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发给学生一张小试卷,考一道题。由于每次都是考试要给出成绩,所以学生做的非常认真仔细。课下我会将学生所答题目批阅选出组长,让组长利用课下时间给组员讲解,组员听懂后再给组长讲,我会对组员进行抽查。每次考试组长都是不确定的,由做对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们想要当组长的欲望,每次考试都会认真仔细,想办法把题弄会、弄懂。

2、当堂做、订正、讲解

在复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答题,我在课上发下试卷对不同的题型限定不同的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马上出示答案,学生自己对照,因为是刚刚做的题目,头脑中还有些印象,对错误的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如果遇到不会的,举手提出来,先前后左右互相讨论,还不会的举手示意让其他同学讲解,最后不会的教师点拨解答。这样做既提高了做题的效率,。还省去了原来的学生早就做完了订正时对题目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教师在讲解时不知所云。

3、采用专题性训练

专题性训练能够对某一类题目深刻的理解,我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训练,基础知识、易错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一步的理解、运用。

改进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抓基础是提高成绩的关键,所以要多利用课余时间抓基础,将基础知识砸实。

2、提高计算能力,平时多做计算类型的题目,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3、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对每次的实验探究都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如果学校无法完成的实验可改为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举行小制作活动,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八年级物理试卷分析(二)

一、试题分析

本次八年级期末物理试题,共六个大题:选择题、填空题、作图连线题、实验探究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由于所学知识所限,计算题要求较低。所以与中考题相比,缺少一定的难度。 60 分钟试卷,共设置了 32 个小题,题量适中。保证试题有一定的信度,又不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考试负担,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

本试题从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试题的设计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改的动向,整份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体现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考察,且灵活多变。

2 .体现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考查。

3 .体现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4 .体现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5 .体现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6 .知识覆盖面较全,重点突出。

二、试卷分析

2. 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从卷面上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比较好。卷面工整,作题规范。

2、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明显提高。本次考试与以往的考试在试题的难易程度和灵活性、综合性等方面都做了适当的调整。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学生思维比较开阔,思路准确,能联系实际并举一反三,从中反映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所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加强。

3、平均分和优秀率需再提高。平均分和优秀率是检查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尽管有很多因素可能在通过卷面考试左右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教学目标的制定细化,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水平,试题的提示词、材料、情景的指示程度、正确答案的清晰程度与错误答案的迷惑程度,评分标准的宽严程度等都是导致分数偏低的因素,我们还是要本着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从基础抓起,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试题做答及答题失误情况分析

1、选择题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普遍回答的较好,个别失分表现为常见的电路分析。

2、填空题考查的知识面广,并且具有基础性、灵活性和适当的开放性,普遍存在失误的是第 4 小题,是书后的一道练习题,对此两次结果分析语言表述不清,对电路的故障问题也有不清的地方。

3、探究和实验题注重了应用性。作图题由于这方面训练较好,失分不多,而且规范准确。实验探究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重点考查学生实验的基本能力,适当增加了猜想、比较、说理等方面的题,学生回答时存在不准确,判断失误的地方,第 25 题对可能发生的现象分析及理论依据答题上来,学生对新题型的理解不深刻。

4、计算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电路计算,题型功能突出,难度适当,公式运用熟练,计算较准,解题步骤规范。

五、对教学反思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反思我们的物理教学,使我们对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充满了希望,课改以后,我们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对《课标》的理解不断加深,大胆尝试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对新教材也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步品味到新教材的“新”之处,逐步习惯了用《课标》指导教学,所以教学质量也正在逐渐的走出低谷,向高质量、高效益攀升。针对这次试卷分析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教师参考。

1、开展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

利用集体备课共同学习《课标》、理解教学总目标及三维的课时目标、明确。一、二级主题对教学的要求,弄清教材中每个具体问题编排的指导思想及意义,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手段、实验探究等主要方面及策略达成共识,每位教师也可根据自己及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式及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问题,教师之间要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2、注重双基教学,强化学以致用

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不变的主题,在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知识和技能仍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有了扎实的基础,才有分析,处理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才能冲击深层次的物理问题,才能谈到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在平时教学中,要防止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从练习到练习的教学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的实际,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境理性化,让物理教学丰富多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有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强化科学探究,注重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参与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着综合功能,教师要深度体会并研究如何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方法”、“精神”和创造性劳动,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起始阶段可以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策略,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科学思维程序,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处于无可取代的作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试卷分析(三)

一、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八年级物理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范围是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至第四章第四节,考试时间为90 分钟。整张试卷分为四个大题,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及计算应用题。

2、题型特点 :

( 1 )基础题仍占较大的比例。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的简单应用。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都是学生基础掌握情况。

( 2 )重视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选择题中考查的知识内容主要是:速度图像和速度计算、长度的估读、音调和响度,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些都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命题特点:

本次期中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全面贯彻《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把考查物理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题目知识难度中等,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实验探究和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基本体现了考试对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和物理教学的导向作用。

二、学生答题基本情况分析:

三、存在的问题:

(一)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

(二)错题分析:

1、学生对一些基础问题概念和理论,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掌握和应用导致答题错误。

2、学生对一些基础的物理实验操作和技能掌握不牢,实验分析,迁移能力,没有很好的形成,导致不能正确完成解答实验题。

3、学生在解题步骤中不写公式不带单位,且不进行单位换算。

四、今后的教学注意事项: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时,切实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要认真把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物理概念的教学不过分强调严密性,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更重要。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3

2006年天津市初中生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且考试名称变更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与往年相比稳定中有变化,题目难度既满足毕业考试要求,又兼具区分度.主要特点如下.

1.基础题所占比重大.

试卷中的10道单选题,多选题中第11~14题,填空题中第15~26题,作图和简答题中第28题,实验题中第29题,综合题中第31、32、34题,均为复习资料或课本上的原题(或稍加改动).这些题的分值加起来约占总分的85%.

2.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如作图和简答题中第28题,是实验探究题.实验题中第30题,是一道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较高的难题,要求考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的同时,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并分析实验误差.

3.考题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如实验题中第29题,研究对象是生活中搬运重物上楼的小车.综合题中第34题,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高压锅的问题.这类题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考生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用物理方法去解答.

4.加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如综合题中第33题,是关于斜面的问题,属信息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运用物理语言解释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虽然考题中基础题所占比重很大,但基础题的得分率并不理想,说明考生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掌握得还不够牢固.例如第24题:

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_____发生的.

这道题难度不大,正确答案是“磁场”.但有些考生却填写了如“电荷”、“电流”、“磁极”、“磁体”、“地磁场”等错误答案.这说明考生复习得不够全面,有漏掉的知识点.

2.审题不清.

例如第28题:

某同学猜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以下因素有关:(1)磁场的强弱;(2)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3)切割磁感线的导体的长度.为了验证猜想,该同学首先用图1(甲)的装置做实验,然后将导体棒ab换成一个与ab棒电阻近似相等的由一根导线绕成的多匝线圈做同样的实验,其他条件及做法不变,如图1(乙)所示.你认为他做的这两次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上述哪种因素的关系?

题中说明了要从给出的三个因素中选出一个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正确答案应是“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切割磁感线的导体的长度的关系”.但有些考生的答案中却写出了这三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内容,如“磁场的方向”、“电流的大小”等,说明考生没有审清题意就忙于答题了.

3.各方面能力有待提高.

(1)计算能力不强.为数不少的考生解题思路和方法正确,最后却因运算结果不准确而失分.如第15、20、21、22、25、26、29、31、32、34等题,都有这样的情况.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例如第27题:

图2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搬运重物上楼的小车,其中M、M′两处为轴连接,图3中的A、B、C描述了小车搬运重物(煤气罐)上楼的过程,请分别在A、C两幅图中确定杠杆的支点(用O表示),并画出动力臂(用l表示).

这是一道“生”题,题中涉及的这种小车大多数考生在生活中没有用过甚至没有见过.这就给考生把实际的小车抽象成杠杆模型,再结合有关杠杆的知识进行分析增加了难度.其实,题中已经把小车的使用过程用图表示得很清楚了,但还是有很多考生失分,原因是不会读图,不会分析,找不出或找错了支点.支点O的正确位置应该如图4所示.

但是有很多考生认为支点O的位置如图5所示,支点找错了,力臂自然画得不正确.

题中要求“分别在A、C两幅图中确定杠杆的支点(用O表示),并画出动力臂(用l表示)”,而有的考生却在所有的图中都画上了支点和力臂,可见没有看清题目要求.

(3)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较缺乏.例如第30题:

小明想测量一枚合金戒指(约10g左右)的密度.来到实验室,物理老师拿给他以下器材:250cm3、100cm3、50cm3的量筒各一个,量程为5N、最小刻度值为0.1N的弹簧秤一个,最小砝码为1g、标尺的最小刻度为20mg的托盘天平一台(已调平),如图6所示.另外,还有小烧杯一个,足量的细线和水.老师让他从这些器材中选用一部分进行测量.请你帮助小明设计一个最佳的实验方案,使测量结果尽量精确.要求:①写出选用的器材;②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③推导出计算戒指密度的公式.

大多数考生看本题比较眼熟,就直接按照常规的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密度”的思路来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①器材:天平、50cm3的量筒、水、细线

②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出戒指的质量m;

b.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c.将戒指用细线系住没入量筒中的水里,测出总体积V2.

③公式:

上述方法确实是测量形状不规则、密度大于水且不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一般方法,但是对于解决本题并不适用.因为上述方法并没有注意到要先估计出这个戒指的体积,再选用适当的测量仪器.由于戒指的实际体积较小,即使用给出的分度值最小的50cm3的量筒也没有可操作性,根本测不出体积来.因此,如何选取适当的测量仪器,如何优化实验方案以减小实验误差,如何提高实验精度,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器材:天平、小烧杯、细线、水

②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出戒指的质量m;

b.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中添加砝码使天平平衡,测出质量m1;

c.用细线系住戒指,将戒指没入烧杯中的水中(不触及杯底),在天平的右盘中添加砝码,使天平重新平衡,测出质量m2;

③公式:

(4)阅读理解能力和从信息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例如第33题:

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如图7所示,一个重物在沿斜面的拉力作用下,被沿斜面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的过程中,拉力做了功.为了测定该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请你用所测量的物理量推导出该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数学表达式.

本题是一道信息题,涉及的内容考生不熟悉,再加上题目文字较多,有的考生一看就蒙了.在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①基本概念不清楚.如不知如何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分不清机械效率η和功率P这两个概念,而去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t.

②推导过程不完整,物理符号使用不规范,语言表述不准确.

正确的推导过程如下: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物体的重力G,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斜面的长度L,斜面的高度h.

有用功为:W有用=Gh

总功为:W总=FL

机械效率为:η=

有的考生因为仅写出了η=GH/FL,而没有公式和推导过程,导致失分.

③物理模型建立不正确.

a.认为物体沿斜面匀速上滑时,拉力等于摩擦力(须知,这与解本题无关);

b.认为有用功等于总功(W有用=W总),推导出机械效率η=1;

c.认为斜面的长和高相等(L = h),甚至重力等于拉力G=F,推导出机械效率η=1.

(5)语言表述能力较差,解题规范性存在问题.例如第34题: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提高烹煮食物的温度,缩短烹煮的时间,人们利用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的性质制造出了高压锅.某种规格的高压锅出气口的直径为3.2mm,计算出它的面积约为8mm2.要使锅内的气压达到2个标准大气压,请你帮助计算该高压锅应配的限压阀的质量为多少克?(设外界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取105Pa,g取10N/kg)

本题并不难,在复习资料和平时的考试中也有类似的题目.正确答案如下.

设出气口的面积为S,外界大气压为p0,锅内气压为p,限压阀质量为m,则

有的考生尽管计算结果是对的,但在解题过程中将p写成了p,导致本题失分.

4.其他问题.

(1)错别字较多,有些关键字不会写.例如第17题:

电荷量的单位是_________.

有的考生把电荷量的单位“库仑”写成了“酷纶”、“库仓”等.这样因写错别字失分的问题同样出现在了实验题第30题中.

(2)连接实物电路图的基本功较差.例如第29题:

根据图8所示的电路图,将图9中的实物图用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起来,在闭合开关后,如果A1的示数为0.5A,A2的示数为0.3A,通过L1、L2的电流各为_______A、_______A.

正确连接如图10所示.

有的考生连蓄电池的电源两极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居然把线连在图中表示电源正、负极的“+”、“-”号上;还有的考生不知道如何连接电流表,把正、负接线柱接反了.这样的答案当然会被扣分.

三、200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建议

1.一定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紧扣课本和复习资料夯实基础.复习阶段要注意回归课本,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注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物理过程,用规范的格式书写解题过程.在解题过程中尽量画出相应的简图(如受力分析图、等效电路图、物理情景图等),这对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很有帮助.注重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针对具体问题,不仅要心中明白,还要能用简练、准确的物理语言把问题说明白.

3.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提高物理基本素养.对于学过的物理知识应该做到深刻理解,并能灵活应用,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联系,看清事物本质,找出物理规律,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重视实验复习,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新情境中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对于设计性实验,最好能够实际操作,动手测量,以加深印象并亲身体会出实验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避免纸上谈兵,把实验变成单纯的做题.多次实验操作练习后,才能在设计实验时根据测量的精确程度,选择出合适的仪器,设计出更好的实验方案.

5.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建立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努力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抽象出物理模型并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4

关键词: 2010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 分析 问题

2010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考试内容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必修教材与选修3教材,该卷的生物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既体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又重视了科学素养的考核。试题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重视能力立意,但个别试题或答案在科学性或明确性等方面有待商榷。

1.考试范围分析

分析上表可知,生物试题着重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并重视“试题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命题不拘泥于考试大纲”的命题指导思想(如选择题6、30(1)第二空等)。必修1、2、3和选修3四本教材与实验的占分比(17.5∶35∶32.5∶15∶15)与课时比存在一定的关系。Ⅱ级与Ⅰ级要求的知识内容比例比上年更高(有对应知识内容的比例分别为60%和15%)。

2.命题立意分析

2.1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考核。选择题1主要考查考生对抗原、疫苗、抗体、淋巴细胞间相互关系的理解。选择题2主要考查考生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概念、特点的理解。选择题4主要考查考生对动物细胞培养特点的理解。非选择题30(1)主要考查考生对染色体主要成分、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2.2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核。非选择题29Ⅱ主要考查考生对“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必修1教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迁移应用;考查考生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设计能力,从而实现对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的有效探究;考查考生运用渗透作用的知识预测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结果的原因。

2.3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核。选择题3主要考查考生从某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随季节变化规律曲线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运用“逻辑斯谛增长规律”进行分析。选择题5主要考查考生从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图中分析膜电位的变化原因及其特点,并运用“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的知识进行分析。非选择题29Ⅰ(1)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光照强度对不同培养基中的试管苗的影响图解的比较、分析能力;(2)主要考查考生特定环境条件下(密闭、无糖培养基、适宜温度)的试管苗CO2浓度变化的有关信息提取、运用,并解释CO2浓度变化原因,比较d点培养瓶内的CO2与大气CO2浓度大小,分析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3)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获取提高试管苗光合作用能力的准确信息的能力。

2.4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选择题6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存在或产生部位及作用”等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无根非洲菊幼苗培养结果的正确推测。非选择题30(2)主要考查考生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数据的分析、推理能力,并结合所学的遗传规律正确判断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所在位置、推测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基因型的种类;(3)主要考查考生对纯合子或杂合子基因分离规律的检测、推理,并对假设作出合理的判断;(4)主要考查考生对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情况比较,以及基因连锁所出现的遗传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推理得出相关的原因。

当然,以上分析只是从主要的考查目标入手,而事实上许多试题的考试目标是多元的。例如:每个试题基本上都包含着理解能力的考查,选择题3、5与非选择题29Ⅰ(1)包含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29Ⅱ和30(3)包含着表达能力的考查。

3.值得商榷的问题

3.1考试目标超标。“其它植物激素”这一内容,考纲的考试要求属于Ⅰ级要求,但从命题立意分析中可知,选择题6的考试要求属Ⅱ级。此外,“非洲菊”这一知识背景,以及植物各结构产生的激素浓度是否达到促进相关器官的生长等情况,教材未曾出现,这些也是造成考生易错的重要原因。

3.2试题或答案表述问题。选择题3中A选项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交代不清楚,因为“变化”是不确定因素,可以是一般的微小变化,也可以是极端的巨大变化(如类似于恐龙灭绝的毁灭性环境变化),若是后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化就不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同理,D选项的“年龄结构变动”也是不确定因素,若幼年个体大量灭绝,就有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而使种群数量变化不再遵循逻辑斯谛增长规律。

非选择29Ⅱ(2)小题参考答案中的“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表述不明确,宜改为“与兔血浆等渗的NaCl溶液”。“红细胞吸水、红细胞失水”也应分别改为“进入红细胞的水分子数大于渗出红细胞的水分子数、进入红细胞的水分子数小于渗出红细胞的水分子数”。

非选择30(3)题干应明确用几种方法检验,否则易使部分考生写出多种检验方法而影响考试时间。在参考答案的解释中,“反之”表述也欠妥,因为“抗螟”的反之为“不抗螟”,故宜改为“若F1出现性状分离”或“出现抗螟和不抗螟两种性状”。

3.3参考答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选择29Ⅰ(2)第一空“细胞内糖积累量过少使细胞呼吸减弱”与(3)小题“适当延长光照持续时间”等答案不得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价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邵万亮.2009年高考浙江理综卷生物试题分析.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8):64-65.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5

【关键词】物理中考试卷 题型 考点分布 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10-01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密切关注中考备考动向,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适应中考试题的变化,透彻理解中考试题所体现的对学生物理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加强日常教学,让备考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指导方向,将备考与日常学生物理双基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本文通过对比2014年广东省及佛山市两地物理中考试卷,对2015年物理学科的中考备考提供一些方向。

一、两地物理中考试卷题型对比分析

对比2014年广东省及佛山市两地物理中考试卷进行题型分析,对比如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地试题在题型比例分配上是非常接近的。两地中考物理试卷秉承“稳中求变,变中求进”和“选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命题原则。整个物理试题重视对学生的“双基”考查,试卷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广,题目也很新颖,起点较低,难度分布适宜,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查。

二、两地物理中考命题思路对比

1.依托教材考双基

新人教版物理课本图片、小实验、课后习题等素材很丰富,它不仅丰富了课本内容,又能图文并茂,使学生比较直观理解物理知识。同时也是中考命题人丰富试题手段之一,近几年两地中考物理试卷中都有试题体现了这一点。

以佛山物理中考试题为例,2014年中考题中以教材图片为载体编制的试题:如题2、题3、题4、题6、题13、题16、题17;题25;2013年中考中以教材图片为载体编制的试题:题3、题4、题9、题16、题19、题20、题26;这些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给考生亲切感。很多问题都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所以我们在新课教学及复习中应以教材和基础为主,夯实基础。

分析近几年两地试题可以发现,命题中利用课本素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利用课本素材图片命制试题,这种题目往往难度不高,教材对图片相关知识有详细解释,学生只要能弄懂书上相关物理知识,就很容易获得正确的答案。②提炼教材文字改编为试题,命题者往往从课本的物理概念、规律、定律、结论中抓取关健词,编制成试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从课本文字中提炼问题,引导学生重视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学生只要具有在概念、规律中提取相关物理知识的能力,就应该很容易做出此类题目。③从课本课后练习中改编为试题,新人教物理课本中都编有一定量课后习题,目的是辅助学生对本节课程内容掌握和进一步对内容提升,题量不多难度也不大,但很有针对性。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作为随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但很多老师不够重视,谁知这又往往是命题者出题素材之一,近几年试题中都出现了由课本练习题的图稍加添加、修改或由图形涉及物理知识提练成文字而成的题目。

2.突出重点考力、电

两地中考试题都以电学和力学为主要板块,2014年广东省卷中力学版块占41%以上,电学占34%,两大板块接近占总分的75%,而且贯穿各个题型,充分体现出力学和电学在初中物理中的地位。

3.构建三维考素质

新课程改革一个突出标志是由原来强调“知识”一维目标,考试把学生当容器,看你装有多少知识,转变为“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中考试题中也越来越强调这一点。如2014年佛山中考25题,试题素材新颖,不仅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能量的相互转化这些知识进行了考查,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考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2014年广东省卷的第23题是一道开放性实验题,遵照了新教材“体现开放性,培养实践能力”的编写理念。该题的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也开放,既考查了学生对现象和规律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用文字清晰描述实验步骤和物理规律的能力,也是整个试卷当中具有一定区分度的试题,对于平日只注重课本知识不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同学来讲,很容易折戟沉沙。

4.联系实际考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越来越明显。纵观两地物理中考试题,理想化、模型化、死记硬背试题已经很少了。佛山2014年中考题中:14题“高压蒸汽压力控制装置”;24题“直流电铃”;25题“汽车中的物理现象”等素材与应用实际相结合,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突出了物理与“STS”的联系。

三、两地中考试卷命题比较对2015中考备考的启示

1.在复习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渗透STS的观点,从社会的热点问题入手,关注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

2.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估测、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排除故障以及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重视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对于密度、平均速度、机械效率、电阻、电功率测量等20个学生实验进行必要的变化。同时要重视课本上的课后小实验的设计和具体操作,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规律创造性的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6

试题所涉及知识内容(见表1)覆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各部分主干知识。从表中可以看出突出考查了必修力学、选修电磁学部分,总分为82.8%,再加上选修3-4中振动和波部分,则力电部分占总分的84.3%。

试题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必修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且更加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的观点”、“能量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在今年试卷中占69分,为总分的78.7%,这充分体现了考查主干知识和学科主要思想方法的命题思路,且今年更加注重的是“力和运动的观点”,整卷占52分,体现了命题更加注重基础性。

例1.(第25题)如图1所示,建立Oxy坐标系,两平行极板P、Q垂直于y轴且关于x轴对称,极板长度和板间距均为t,第一四象限有磁场,方向垂直于Oxy平面向里。位于极板左侧的粒子源沿x轴向右连续发射质量为m、电量为+q、速度相同、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在0~3t0时间内两板间加上如图2所示的电压(不考虑极边缘的影响)。已知t=0时刻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恰好在t0时刻经极板边缘射入磁场。上述m、q、l、t0、B为已知量。(不考虑粒子间相互影响及返回板间的情况)

(1)求电压U0的大小。

(3)何时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最短?求此最短时间。

解析:(1)t=0时刻进入两极板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匀变速曲线运动,t0时刻刚好从极板边缘射出,在y轴负(3)方法1:在0~t0时间内进入电场的带电粒子离开电场时速度斜向下,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大于半个周

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的轨迹图如图3所示,圆弧所对的圆心角为?兹=2?琢,带电粒子在磁场运动,由牛顿第二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为最大tm=t0。

所以在2t0时刻进入两极板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短。

方法2:如图3所示,设带电粒子进入磁场时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为?琢,圆弧所对的圆心角为?兹=2 ?中向下偏转程度越大,进入磁场时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为?琢越大,运动时间越长;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上偏转程度越大,进入磁场时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为?琢越小,运动时间越短。所以2 t0时刻进入两极板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短。(以下解答从略)

点评:本题设计巧妙,考查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无场区域、匀强磁场中运动。有些考生看到题目的阅读量大、过程复杂、字母较多时,望而生畏、望题兴叹,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题虽过程复杂,但只要掌握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模型、在无场区域的匀速直线运动、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即可正确解出前两问。而最后一问是一个极值问题,利用物理分析的方法找到极值条件是解此问的关键,这一问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论证和文字运算能力。

2.单一物体的多过程问题成为新课标区物理计算题命题的主要题型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2009年高考命题突出了新课程理念的领航作用,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考查。在注重对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通过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相联系,巧设问题情景,回归经典模型,降低试题难度,设置单一物体的多过程问题情景,在考查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实验等五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力度。

例2.(第24题)如图4所示,某货场将质量为m1=100kg的货物(可视为质点)从高处运送至地面,为避免货物与地面发生撞击,现利用固定于地面的光滑四分之一圆轨道,使货物由轨道顶端无初速滑下,轨道半径R=1.8m。地面上紧靠轨道依次排放两块完全相同的木板A、B,长度均为l =2m,质量均为m2=100kg,木板上表面与轨道末端相切。货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滋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滋=0.2。(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取g=10m/s2)

(1)求货物到达圆轨道末端时对轨道的压力。

(2)若货物滑上木板A时,木板不动,而滑上木板B时,木板B开始滑动,求?滋1应满足的条件。

(3)若?滋1=0.5,求货物滑到木板A末端时的速度和在木板A上运动的时间。

解析:(1)设货物滑到圆轨道末端时的速度为?淄0,在货物的下滑过程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设货物在轨道末端所受支持力的大小为F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联立以上两式代入数据得FN=3000N ③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货物到达圆轨道末端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3000N,方向竖直向下。

(2)若滑上木板A时,木板不动,由受力分析得

?滋1m1g≤?滋2(m1+2m2)g④

若滑上木板B时,木板B开始滑动,由受力分析得

?滋1m1g>?滋2(m1+m2)g ⑤

联立④⑤式代入数据得0.4

(3)方法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

?滋1=0.5,由⑥式可知,货物在木板A上滑动时,木板不动。设货物在木板A上做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滋1m1g = m1a1 ⑦

联立①⑦⑧式代入数据得?淄1 = 4m/s ⑨

设在木板A上运动的时间为t,由运动学公式得

?淄1=?淄0-a1t ⑩

联立①⑦⑨⑩式代入数据得t=0.4s。

方法2:(应用动能定理和平均速度公式)

设货物滑到木板A末端是的速度为?淄1,由动能定理得

设在木板A上运动的时间为t,由平均速度公式得

联立{11}{12}式代入数据得t=0.4s。

点评:本题以货场运送货物为背景,巧设问题情景,考查了圆周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全面考查了力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求解圆周运动某一点的受力情况,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也可以应用动能定理,必要时可以用图象来表达物理过程。此题是经典的滑块冲上木板型的问题,虽问题经典但设问角度新颖。可见,此题通过“过程型”计算题较好的考查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拓展:若?滋1=0.5,货物滑过木板A后,货物能否滑到木板B的末端?货物在相对地面静止时,货物发生的位移是多大?

3、以生活、科技、社会、环境为背景,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

在考试大纲中指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在此套高考试卷中,呈现了大量的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环境的试题。

例3.(第22题)图5示为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动系统。斜面轨道倾角为30°,质量为M的木箱与轨道的滑下,当轻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自动卸货装置立刻将货物卸下,然后木箱恰好被弹回到轨道顶端,再重复上述过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m=MB. m=2M

C. 木箱不与弹簧接触时,上滑的加速度大于下滑的加速度

D. 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解析:由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可知,下滑时加速度为gsinθ-?滋gcosθ,上滑时加速度为gsinθ+?滋gcosθ,选项C正确。设下滑的距离为l,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滋(m+M)glcosθ + ?滋Mglcosθ = mglsinθ ,解得m=2M,选项B正确。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和摩擦体间的内能,选项D错。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BC。

点评:本题以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动系统为背景,体现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又与生产、生活相联系,考查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重要力学规律,注意本题容易漏选选项B和错选选项D,体现了命题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有较高的区分度和难度,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例4(第18题)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入航天飞行并实现了航天员首次出舱。飞船先沿椭圆轨道飞行,后在远地点343千米处点火加速,由椭圆轨道变成高度为343千米的圆轨道,在此圆轨道上飞船运行周期约为90分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飞船变轨前后的机械能相等

B. 飞船在圆轨道上时航天员出舱前后都处于失重状态

C. 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度速度大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

D. 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的加速度

解析:飞船点火变轨而加速,有除了万有引力以外的其他外力做功,变轨后的机械能增加,选项A错。飞船在圆轨道上运动时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航天员出舱后仍在原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航天员出舱前后都处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度速度大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选项C正确。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时和BC。

点评:本题以航天科技中的“神舟”七号飞船为背景,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考查了飞船在变轨、运行过程中的机械能是否守恒、超重和失重、角速度、加速度等问题。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匀速圆周运动模求得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加速度、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明确机械能守恒和物体处于超重、失重的条件。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区分一般卫星和同步卫星,弄清卫星的发射、变轨、运行、返回等过程的原理。

此类问题还有,如第19题以生活中的远距离输电为背景,考查输电原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如第23题以节能和环保为背景,考查实验能力,如第24题以生产中的运送货物为背景,考查力学的主干知识和重要方法。

4.图象问题仍是命题的重点,考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今年试题加大了图像、图形和信息题的考查力度,从而增加了试题的相对难度,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该份物理试卷共有20幅图,且有8副图象,高考物理命题常常利用图示或图象反映物理信息和物理规律,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识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例5.(第17题)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ν-t图象如图6所示,据此判断图7(F表示物体所受合力,x表示物体的位移)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解析:由图可知前两秒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受力恒定;2s-4s向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受力恒定且为负;4s-6s向负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受力恒定且为负,2s-6s内的加速度不变,受力恒定;所以选项A错;6s-8s向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受力恒定且为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的形状是抛物线,所以选项CD错。本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用速度图象表示物理过程,分析速度图象提供的信息,弄清物体的加速度、合外力、位移的变化情况,再利用图象表示这些物理量的变化,从而做出选择。处理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速度图象的特点和所表示的物理过程的规律。速度―时间图象特点有:①速度是矢量,速度图象上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两个方向,t轴上方代表的是“正方向”,t轴下方代表的是“负方向”,所以速度图象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规律,不能画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度图象;②速度图象中图线上每一点的斜率表示该点的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③速度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t轴上方为正,t轴下方为负。另外还要弄清图象的截距和拐点(或交点)的物理意义。

5.实验仍以电学实验为主力学为副,考查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实验命题仍以电学实验为主,由前两年的一道单一的组合式命题变化为两道小型组合式命题,23第(1)小题利用家中的生活用具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考查了“实验原理和方法,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23第(2)小题以节能环保为背景,考查了利用图表、图象处理所给数据的方法,并得出结论,考查了“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实验。”

例6.(第23题)请完成以下两小题。

(1)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8所示,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

①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像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②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实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节能和环保,一些公共场所使用光控开关控制照明系统。光控开关可采用光敏电阻来控制,光敏电阻是阻值随着光的照度而发生变化的元件(照度可以反映光的强弱,光越强照度越大,照度单位为lx)。某光敏电阻Rp在不同照度下的阻值如下表:

①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9给定的坐标系(见答题卡)中描绘出阻值随照度变化的曲线,并说明阻值随照度变化的特点。

②如图10所示,当1、2两端所加电压上升至2V时,控制开关自动启动照明系统,请利用下列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给1、2两端提供电压,要求当天色渐暗照度降低至1.0(1x)时启动照明系统,在虚线框内完成电路原理图。(不考虑控制开关对所设计电路的影响)

提供的器材如下:

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

定值电阻:R1=10k?赘,R2=20k?赘,R3=40k?赘(限选其中之一并在图中标出);

开关S及导线若干。

解析:(1)①要完成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需要知道三条橡皮筋的弹力和方向,由胡克定律F=kx得,要测量三条相同的橡皮筋(劲度系数相同)的弹力,可以用三条相同的橡皮筋的形变量代表弹力的大小,所以选项a错,选项bc正确;还要记下结点O的位置,实验选项d正确。本题正确选项为bcd。

②要改变条件再次实验证,只需改变橡皮筋的弹力,所以可采用的方法是更换不同的小重物

(2)①将光敏电阻的阻值和对应的光照值在给定的图象中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拟合成如图11所示的曲线,即为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变化的曲线;光敏电阻的阻值随照度变化的特点是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非线性减小。

②当1、2两端所加电压上升至2V时,控制开关自动启动照明系统,给1、2两端提供电压,要求当天色渐暗照度降低至1.0(1x)时启动照明系统,由图表可知,此时光敏电阻阻值为20k?赘,两端电压为2V,而电源电动势为3V,所以应加上一个分压电阻,由串联电路电压分配关系知,分压电阻阻值为10k?赘,即选用R1。电路原理图如图12所示。

点评:使用仪器,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获取实验数据后,作出图表、图象,分析图表、图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是近几年新课标区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也是高考能力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突出考查了实验的“思想与方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6.选考部分难度降低,突出考查“Ⅱ级要求”考点

新课标区高考命题的重心前移,突出考查力学和电学中的主干知识和重要物理思想和方法。对选考部分的要求降低,由于选考部分的命题仅限于模块内综合,所以在试卷中选考部分命题难度在逐渐降低,每一模块的命题方式、难度系数基本相当,一般将考试大纲中的“Ⅱ级要求”考点作为命题的重点,以体现选考的公平性。

例7(第36题)[物理―物理3-3]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状态B变为状态C,其中AB过程为等压变化,BC过程为等容变化。已知VA=0.3m3,TA=TC=300K、TB=400K。

(1)求气体在状态B时的体积。

(2)说明BC过程压强变化的微观原因

(2)微观原因:气体体积不变,分子密集程度不变,温度变小,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减小,导致气体压强减小。

(3)Q1大于Q2;因为TA=TC,故AB增加的内能与BC减小的内能相同,而AB过程气体对外做正功,BC过程气体不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Q1大于Q2

点评:本题考查了理想气体实验定律,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热力学第一定律。考查考生的理解、表达、推理能力。

例8(第37题)(物理―物理3-4)

(1)图13为一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介质中的质点P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4sin5?仔,求该波的速度,并画出t=0.3s时的波形图(至少画出一个波长)

解析:(1)由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可知?棕=5?仔rad/s,t=0时刻质点P向上运动,故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由波形图读出波长?姿=4m,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可得?淄=10m/s。

t=0.3s时的波形图如图15所示。

点评:本题的第(1)问考查了简谐运动的波动图象,根据波动图象和某一质点的振动表达式求周期、波速,由波形图确定下一时刻的波形图,考查考生的识图、用图的能力。本题的第(2)问以生活用具薄壁圆柱形玻璃杯为背景,考查了光的折射、全反射和折射定律,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计算能力。

例9(第38题)[物理―物理3-5]

①上述核反应方程为___________。

②质量亏损为_______________kg。

(2)如图16所示,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木块,A、B、C,质量分别为mA=mc=2m,mB=m,A、B用细绳连接,中间有一压缩的弹簧(弹簧与滑块不栓接)。开始时A、B以共同速度?淄0运动,C静止。某时刻细绳突然断开,A、B被弹开,然后B又与C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最终三滑块速度恰好相同。求B与C碰撞前B的速度。

(2)设共同速度为?淄,滑块A和B分开后,B的速度为?淄B,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A+mB)?淄0=mA?淄+mB?淄B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