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经验交流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管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学校管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大学区管理”模式分为“紧凑型”、“松散式”两种,下面就“松散式”的“大学区管理”以及我们进行的尝试和探索谈谈我的体会。

一、 “大学区管理”的四个特点

(一)“大学区管理”巧在因地制宜

“大学区管理”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指导和引导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从另一角度来讲,是薄弱学校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学习、汲取优质学校的管理经验,以弥补薄弱学校管理上的不足,同时发挥薄弱学校自己的长处,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但是,绝对不是在所有的成员学校中,全面“翻版式”的推广学区长学校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及方法,不是用一所学校的管理制度、方法同化另外几所学校。因为没有万能的管理方法。学校管理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况且学校不同、生源状况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教育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不同,所以不能照搬另一学校的管理模式。正确的方法是先找出本校工作的主要差距、不足,然后大家一起从优质学校的管理中寻找有益的管理方法,研究具体的对策。同时发挥薄弱学校的优势,引导外校的管理经验与本校的管理长处结合,创造性地进行学校管理的探索,以促进成员学校快速发展。

(二)“大学区管理”活动难在“量”的“适度”

大学区教育活动并非越多越好,特别是大型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成员学校之间的有一定的距离,领导和老师们过分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必然打乱本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老师们就不能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扎实细致的工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宜经常打破。如果大学区的大型活动过多,且老师们全体或者大部分老师调课参加,必然影响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大学区的“活动量”把握适度性原则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大学区的大型活动一学期不应该超过两次,特别还要禁止全学区的老师全体停课参加活动。若要开展全学区老师参加的大型活动,应该放在周末。在周内的大型活动,各学科只能派代表参加。如果需要全校各学科派出代表参加的活动,一学期一般不能超过两次。大多数活动的开展应该在网上交流,建立各学校处室主任、教研组长和老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平台,尽量避免领导和老师奔波于校际之间。否则,看起来活动轰轰烈烈,其实效果并非扎扎实实,不但没有促进工作,反而影响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大学区管理”妙在主抓“重点工作”

学区长学校对成员学校的带动与引导应该从重点工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分清轻重缓急,而不是事无巨细,全面开花。也不是大学区管理工作越细越好,更不是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而应该先抓重点工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影响一个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是什么呢?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影响其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有: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教学常规管理和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德育工作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课题研究工作。大学区管理工作应该先从上述重点工作开始,逐步推进,由点到面,最终达到全面带动,全面发展的水平。

(四)“大学区管理”贵在校长工作主动

所谓贵在校长工作主动,就是学区长学校的校长和成员学校的校长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学区活动,达到“双主动”的理想状态。

在“大学区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都要有积极性。对于学区长学校而言,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胸襟,乐意把自己学校所有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全部拿出来与成员学校共享。同时全心全意地为成员学校提出有益建议和帮助,且善于发现各成员学校的长处和闪光点。还要有一种平等、民主、学习的态度,而不能以名校自居或者以领导者自居,对成员学校横加指责。学区长校长要充分调动成员学校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相信成员学校的校长,依靠各个校长做好各个学校自己的工作,履行好校长的职责。

对成员学校而言,校长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虚心好学的精神更为重要。如果成员学校的校长事业心差,且不虚心好学,那么,该校的工作面貌就无法改变。为了调动成员学校校长的积极性,应该确定每学期召开一次各学校工作改进总结会,制订出学校工作创新发展评价体系。此体系由大学区内所有学校共同制订,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

二、我们“大学区管理”的具体实践

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我们基于上述四点思考,开展了以下工作,成员学校的面貌变化比较大,老师收获也比较多,效果比较显著。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主动到各校了解情况,制订大学区活动计划

今年四月份,西安市雁塔区管理制度文件下发后,我带领我校教务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分别到各成员学校去了解成员学校的情况,征求成员学校校长意见,制订出大学区活动计划初稿,然后再召开第一次大学区管理的校长会议,会上讨论了大学区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一学期活动次数以及注意的问题。

(二)“大学区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1.学校管理制度及老师考核办法交流。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考核评价办法,对一所学校的管理尤为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我们要求各学校将本校的管理制度、教师考核办法进行校际之间交流。各学校学习兄弟学校的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吸取其有益的内容,完善本校的管理制度。这一工作从上学期期末开始到本学期期初结束。

2.教师培训工作。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以校本培训、网上交流培训为主,学校派代表参加大学区培训为辅。这样,各校的培训大家都可以共享,而且不会影响各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上学期我们举行的培训有:

(1)请市课改办专家作课改工作报告,在高新三中举行,成员学校派代表参加。

(2)请陕西省宜川中学原政教主任作“学生自主管理”的报告,我们全程录像,将其内容上传至高新三中校园网的“大学区活动专栏”,供成员学校下载观看,以培训各校班主任。

(3)上学期高新三中还举行了教师师德演讲活动,讲述我们学校和教师身边发生的故事,内容非常感人,教育意义很大。我们全程录像,制成光碟,发给各成员学校,由各校选择观看。

(4)在暑假期间,各校对老师都进行了培训,我们把专家所作的培训报告录像制成光碟在校际之间进行交流。

3.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这一活动我们主要放在年级组和教研组这一层面进行,注重学科对应、年级对应,注重实效。我们上学期开展了:

(1)初三年级复课研讨会。各学校派出初三教师参加高新三中初三复习观摩教学活动,并请省教科所专家点评分析,最后大家一起研讨,参加活动的老师普遍评价很高,效果很好。

(2)由学区长学校及成员学校派出优秀教师,到各校上示范课,大家一起研究点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各教研组自行安排,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到兄弟学校听课,极大地调动了教研组和学科组积极性。

4.教学常规检查及交流。本学期,我们组织学校教务主任对每所学校的教务工作和教学常规进行检查,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后形成总结材料,以促进各校的教务工作。

5.政教工作计划交流,组织各校政教主任完成。

6.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各校自己先组织本校的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选出优秀班主任,在各校巡回作经验介绍。

7.小课题研究交流活动。

8.建立考试评价体系(以自我评价为主)。

(1)每学期期末用统一试题考试,然后统计成绩下发,各校内部分析,寻找差距,制订下学期的奋斗目标,大学区不予评价,也不排队。

(2)每学期,各学校要进行一次大学区工作总结,自己评价一学期来本校工作有何变化、创新,然后大家一起交流共享,以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上述活动的开展,既抓住了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又不会给老师带来过重的工作和思想负担,既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能稳步促进各校快速发展。

三、对“大学区管理”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笔者认为,我们目前所进行的工作,还只是“大学区管理”初始状态的工作,是对我们现有学校管理机制的改良和改进,要真正实行教育制度的改革,真正达到教育公平化,同时促进各个学校整体优化发展,就必须以大学区管理制为契机,最终促进教育管理机制的彻底改革。改革的思路如下:

(一)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

落实校长的负责制,就是落实校长对学校人权和财权的管理制度。其方法是:在大学区管理的促进下,各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在选好校长的前提下,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财务进行预算管理,具体使用由校长支配,每年至少审计一次。在人事管理上,上级领导主要抓人事计划工作和老师招聘条件的把关工作。学校人事管理由校长负责,同时制订出校长考评办法,对校长进行年度考核和任期制的管理。

(二)对教师进行流动性管理

即每个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时间为6~10年,工作满6年后就可以流动,工作10年后必须离开这一学校,校级领导也是如此。离开学校的教师在区内进行竞聘上岗,各校校长组织专家团队按一定程序招聘考核教师,上级行政部门监督。这一方法对每位教师都有压力,同时也能激励教师平时加强业务进修和师德修养。

(三)从政策上对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倾斜

学校管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一、仔细了解研究学生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具体来讲既要了解学生个体又要了解学生群体;既要了解学生的现在,又要了解学生的过去。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曾说的:“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先全方面地了解人。”具体来说,对个体而言,主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个人经历、身体素质、品德表现、学习态度、成绩方法、兴趣爱好、社会交往、个性特征和特殊缺陷等,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学生群体,主要了解和研究群体的共性特点、传统和作风,班级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总的思想、学习动态和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应用以下方法了解学生:1.书面材料:主要指学生登记表、学籍卡、体检表、学生成绩表(包括思想品德鉴定)、作业本、试卷等,还有班级日志及其他记载材料。2.观察:班主任要善于通过日常接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劳动等各种活动,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但对观察中的感性认识要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再经过验证,最好做出正确评价。3.谈话:谈话是了解学生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包括个别谈话、集体谈话和对话,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思想动态、认知水平,或有目的地对学生发问、征求学生意见。4.调查:调查是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可以进行访问调查、书面调查、一般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比如,为了了解某些学生经常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原因,可采取家访、调查会和向有关方面发函等方式;为了了解学生偏科现象可采取填写调查表及问卷的方式。5.测量:测量是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进行考察了解的一种方法。班主任要了解班级人际关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学习质量的提高有哪些影响。

二、结合实际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目标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比如,搞一次主题班会,我们有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要求,既要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又要有激励作用,使其对集体和每个成员都发挥作用。

确立班集体奋斗目标就是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集体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等系列,结合班级特点和具体任务分步骤实现,或针对班集体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活动要求。

三、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坚强的集体领导核心是建立和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和条件。班干部应德、智、体全面发展,人际关系好,在同学中具有较高威望,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班主任要放手让班干部开展工作,不要包办代替,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对班干部既要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树立威信。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巩固和发展班集体的重要手段,是班集体团结的“黏合剂”,包括师生关系、班干部之间的关系、男女生之间的关系、班级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际关系的思想性。如果班集体成员奋斗目标一致,志同道合,就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因此,加强共同的理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集体成员之间产生共同认识,就会有效提高人际关系的思想性。

2.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交往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手段,合理的交往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大影响。班主任在提高人际关系交往水平方面应注意做好下列工作:第一,提高学生修养,增强人际吸引力。第二,创造条件提高交往频率,如举办座谈会、谈心会、联欢会、野游、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第三,经常了解班级小群体的动态,引导逆反性群体向群体靠拢。

3.改善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只有沟通渠道顺畅,才有助于集体内部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方式有:发扬民主,敢于讲话,相互谈心,开展讨论,交流经验,互通情报,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学生相互帮助,增进彼此感情。

五、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活动是集体存在的生命,是实现集体目标的有效形式,是团结、教育学生的有力手段。建立良好班集钵,必须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这将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青少年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各种活动之中。班级活动类型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目的,在不同时间选择不同形式。

六、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气氛

班集体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为了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应高度重视积极性心理气氛的营造。积极性心理气氛的营造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改变领导作风。班级领导特别是班主任采用同志式的工作作风,帮助形成融洽、和谐、欢乐、上进的班级心理气氛。

2.加强正面教育。班主任要善于发现班级中的积极因素和在各项活动中取得的良好成果,并及时予以宣传、表扬和鼓励,使班集体成员经常处于欢乐与成功的幸福之中。

学校管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对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诉求,也是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日益开放和活跃,价值观、是非观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生源相对复杂,对高职院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挑战,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用足够的勇气去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开拓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

一、夯实学生管理工作基础,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我院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区高校学生工作、就业指导、资助管理、维护高校稳定综合治理等四项工作“先进达标学校”,证明我院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了扎实的工作基础。我们必须在坚持继承原有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方法基础上,将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全过程,打牢学生管理工作的根基,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管理方法的创新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整体下滑,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有高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中专毕业生、民族预科班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理想信念缺失,组织观念、责任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吃苦耐劳、勤奋学习的精神大不如以前,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样的受教育群体,迫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与工作方法,既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采取以毒攻毒的形式,对学生实施高中式的管教,也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那种放羊式的管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的落榜者,多数同学从小到大被边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做学生心灵的工作。实际工作中要因材施教,通过创新管理工作方法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标准的创新

高职生的自卑心理问题相对突出。从国家教育政策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但是大多数人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学生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无奈选择。这种观念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差异,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或者过分不冷静,走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形成某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了道德知行分离。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对人才的定义与评价标准发生变化,学历不等于能力,过去的评价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可见,日后的职校学生不仅可以读本科,还有可能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所以,当务之急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全面提升职校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需要。我们要让学生增强信心,摆脱自卑心理,发挥高职院校成才的典型人物榜样示范与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由专业学习向职业岗位技能转化,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一技之长,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以德为先、技术至上的评价标准。

3.管理载体的创新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开放,因为所处的年龄阶段,信息获得的途径较多,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将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出去,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学生接受教育管理,促进成长成才。为此,过去的那种单纯地通过教室、宿舍等环境进行教育管理已经难以抵挡信息大爆炸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载体是深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形成主渠道与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主渠道就是通过学工处与各院系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发挥着基础稳定作用,辅渠道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校园、QQ群、微博、微信、校园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各种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工作室等为载体,将广大学生分类组织在一起,通过老师的正面教育引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调整学生管理体制机制,优化高校育人环境

一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得越好,学校的管理也就越好,调整体制、机制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我院于2003年由中专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升格后,我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原有中专管理模式优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了区内外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一年严管,二年协管,三年自管”的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路,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学院高职办学理念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以及生源的不断变化,我们必须在总结过去十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体制、机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环境。

1.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

辅导员是学院日常大学生思想教育、行为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引领者。强化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更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近几年,学院陆续充实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经过几年的培养,这支队伍已经基本熟悉了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趋于稳定。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因为班主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基本处在一种维持状态,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缺乏学习,缺少创新,不善于摸索积累经验,长时间消防员和保姆式的管教方式方法也使队伍中的很多人身心疲惫,为此要通过调整机制、体制激活这支队伍,激发大家积极工作的热情,推动管理工作上水平。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班主任、辅导员管理能力,胜任岗位工作需要,使其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严格自律的能力。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主任、辅导员是直接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是直接面对学生并服务学生的,其自身的行为往往成为学生的标准和规范,班主任、辅导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身教”,也是“言教”的有效保证。所以,班主任、辅导员应当注意加强职业修养,以良好的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其次要建立健全培训学习与经验交流机制,采用派出去、请进来、内部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共同学习和总结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不断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充电加油;最后要建立班主任、辅导员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要通过量化工作指标,把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按照班级、专业、系部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评比,引导班主任、辅导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正面调动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每学期要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并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业绩排行等方式建立竞争机制,配合相应的制度进行奖励和处罚,最终使班主任、辅导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

2.积极探索院系两级管理和职业化工厂的管理思路

学生管理工作事无巨细,要想做好,就需要进行总体设计,明确分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逐步构建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即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处为一级管理机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工作部署,把各项工作划分到各系;各系为二级管理机构,把各项工作划分到班级,责任到人,完成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在解决充满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问题时,可以通过部门协同工作,充分实现各工作部门的优势互补。比如可以将学生处、社科部、团委工作交集的部分整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方便了合作,便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筹划及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对待一些特殊问题,例如民族预科班的学生可以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办公室,使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安排的各项工作要做好督促、检查、指导,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积极组织推动建立职业化工厂的管理思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化工厂即将学生置身于企业岗位工作的环境中去,在此环境下把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融入进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职业技能的强化,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与职业工作岗位适应能力,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工作状态向积极主动的方向转移。

3.构建以学分制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与育人通道

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全过程。教书育人,更多强调的是“育”字。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都要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深入发掘蕴含在所教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如潜入夜的春雨,滋润学生而细无声。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人不能如同用一个统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态的材料压成一模一样的东西。一些高职院校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许多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还有必要帮助学生设定发展目标,以引导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育管理学分制就是以学分计量为手段,以学生必须接受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学分制包括教育学分与管理学分两部分。教育学分项目包括军训、入学教育、人文素质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诚信行为、社会实践、自律活动、技能比赛等;管理学分项目包括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自我管理、违纪情况等。我院每学期进行的学生综合测评就是教育管理学分制的一个雏形,它把教育与管理的内容量化为德育、体育、智育成绩,分别制定分值比例,建立学生的学分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与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教育管理学分制实质上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工作的一个升华,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和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和监督检查,其核心是配合上述的评价标准构建以学分制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与育人通道。教育管理学分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需的教育活动,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三、发挥制度文化育人功能,推动教育工作再上水平

制度建设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调整体制、机制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而作为一名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制定一个符合实际,贴近师生,易于操作的制度。然而教育的工作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单纯的制度约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文化建设是制度建设最好的剂,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够为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最终的目标是为广大师生营造符合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文化建设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是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这样,通过多年在建设过程中无形积淀的文化氛围,慢慢凝聚成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1.创建微校园信息平台,建立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

学生工作上水平,不仅是管理上水平,更重要的是服务上水平,文化上水平。面对网络时代和当前的90后以至于即将到来的00后的大学生思潮,管理和服务工作要与时俱进,建设微校园信息平台适应当前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需要。微校园是基于网络的校园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以特有的互动群功能,为以班级群、社团群、教工群为主的群内成员互动、文件共享,重要信息传递等提供及时、便捷、快速的校园信息传递,交流互动,学生可以分享优质学习、娱乐信息,了解学校动态,可以便捷地寻找到校园讲座、活动、招聘信息、学习等一系列的应用服务,是学校活动信息的综合展示,也是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微校园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高效信息推送手段,是师生沟通及活动组织的工具,同时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体现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2.把学生从教室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

长期的高职办学实践经验表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高考的失败者,从小到大,在学习上较为被动,可以说学习对他们来讲是很痛苦的事,所以进入大学,学生对老师课堂上讲的东西不感兴趣,整天无所适从被圈在教室里,作为管理者要考虑到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学生不爱学习并不代表学生的智商、情商低,也不代表学生没有能力就业,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一直以来,我院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被动管理,从早操到上课再到晚自习,学生一直是在被动地接受安排,虽然取得了基础稳定的作用,但学生个体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事实上,真正勤奋好学和有着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是不需要强制管理的,所以,与其把不爱学习的学生圈在教室里,不如把学生从教室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并支持学生自主开展社团活动、建立专业兴趣小组、成立工作室等途径,发挥以校园为载体的实践活动作用,使学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发挥自己作用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使学生在各项活动及工作中受到教育,得到成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通过强基础、调机制能够不断推进我院学生管理工作上水平,逐步促进教育融入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建立教育与管理互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崔立勋,黄晓峰.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2]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