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卫生与健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卫生与健康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卫生健康

School of health and health education on pupils' health and the health.

Chi Tian yi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income, health problems become the most concern of the people, especially elementary student's health and the health, has receiv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Government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in China and also gave attention to them but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cannot be ignored.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o find and improve the method and thinking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ealth; health

1.论文研究的目的

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小培养,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人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注重这方面对孩子的培养,"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小学生由于年龄低,对卫生和健康的概念非常的模糊,更谈不上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就要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培养和教育,防止不好的卫生习惯渗入孩子的思想,那时在改变就会非常的困难。从小学生就抓起他们的健康教育,让良好的习惯伴随他们的一生。[1]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和研究小学生卫生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的策略,为以后这方面的卫生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论文是以我国的小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中开展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本文的论题,选取了学校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卫生健康方面的专家和医生作为访谈对象,重点是结合本文的论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是从各种报刊资料以及对图书馆查阅,法规及历届的相关论文,同时还查阅大量有关学校卫生健康方面教育的案例,小学生的卫生与健康培养等文献书籍。

2.2.2.访谈法

本人到小学生的家里对家长和小孩的一些卫生习惯实地进行了走访;对此类学校的小学生卫生健康的负责人进行访谈,与上小学生卫生课的教师进行交流,在社会上做一个小学生的卫生情况的调查,以便更好的了解小学生卫生健康教育的情况。

2.2.3系统分析法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从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利用卫生与健康重要性、小学生各册三生课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提出各种有效可行的对策,选择最佳措施和策略。

3.小学生卫生与健康的调查结果

3.1成长阶段卫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学生,这当中小学生就有一半。他们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保证,是我国人才储备的希望[1]。只有加强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卫生、健康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够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更好的去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2加强宣传和教育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阶段,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非常的强,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如果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帮助下,他们能够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出健康的体魄,有着丰富的卫生健康知识。[2]因此,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去积极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学校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保证每个学生都受到教育。家庭、社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也是如此,深入的开展和普及保健知识,全社会也要去开展这项活动,为我们下一代的身体素质,健康的成长奠定基础。

4.小学生存在的卫生与健康分析

4.1学生常见病问题

当前我国的许多地方的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常见病症,主要表现在视力下降,体能跟不上,农村孩子营养不良等。结合体育老师调查的数据得知,许多小学生肺活量、爆发力以及体能都在逐年的下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原因有很多,但是课业负担重、体育课程的减少、体育锻炼跟不上是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孩子的饮食无规律,摄入了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和垃圾食品,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没有有效的截至,也是孩子营养不好的原因。

4.2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健康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健康也是关键和重点,因为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成影响[2]。我国当前社会节奏快,人们的观念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也在增加,每年都在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受社会的影响和课业负担的影响,他们的情绪低落、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和他人发生矛盾。学习不积极,困惑等多种表现。这其中包括了社会、教育部门、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跟不上,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父母没有能够好好的引导,三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因素等等。

4.3学生个人卫生习惯问题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个人的卫生习惯是一个人修养和文化水平高低的体现。[3]我国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小学层面上的教育更是如此,在实际的生活中孩子表现出来的,孩子在吃饭和饮食的过程中不洗手,直接用脏手去拿食物。手指甲过长,衣服不经常换洗,袖口、领口非常的脏。还有时写字和看书时的姿势不正确。还有就是孩子的公共卫生意识非常差,随地吐痰,乱让瓜果皮屑,喝不干净的饮用水等。

4.4学生运动时间不足问题

学生的运动时间不足也是问题的根源,学校和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总是要求他们学习,报一些课外补习班。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造成了运动时间的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知识学生的好活动时间减少,还有就是有的学校缺少场地,导致学生们对运动缺少兴趣。体育器械的落后和不足也是问题之一。只有教育部门和社会、家庭转变观念,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小学生卫生健康淡薄,常见病发生多。小学生卫生习惯极差,缺乏健康知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造成体质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疾病等健康问题。

5.1.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其一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

5.1.3小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及锻炼时间不足。小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没有形成,很随意,很邋遢。学生每日的锻炼时间不足,原因有二,其一是课业负担过重,其二就是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情况更为明显。

5.2建议

5.2.1针对学生体能、视力、营养不良的问题,加强其危害性的宣传和教育。

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让他们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从己做起,多运动、注意用眼卫生和饮食;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常见疾病的监控,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的改变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也要增加财政的补贴力度,改变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坐姿和书写姿势[4];国家应该继续实施给小学生的营养餐计划,并把这项工程持续下去,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周边小卖部的监督力度,对一些三无食品严格监督,杜绝上市;教育部门应该督促到位,教师应该减少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的数量,增加孩子的活动时间,。家长要控制好孩子对网络游戏、电视、电脑的依赖,增加他们的体育锻炼。

5.2.2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每个小学都应该贯彻实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设立专门的学校卫生人员。建立学校里面的心理咨询室,及时和老师沟通,发现孩子出现心理的健康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4]。增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多锻炼舒缓他们的课业压力。经常组织班会让学生多发言、多交流,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不要让家长过分的要求学分,给孩子以充分的空间去发挥,培养他们独立的性格。

5.2.3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在社会、学校等公开场所进行大量的宣传。也可以进行专门的个人卫生习惯知识讲座,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教育环境,也可以利用板报和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表彰个人卫生好的个人,鼓励卫生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荣辱观。参加社会层面的卫生、健康活动,让学生参与更为广泛的卫生宣传,培养他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观念。

5.2.4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学校还要建设宽敞的健身环境,购置花样繁多的建设器材,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积极锻炼。在户外可设置健身休闲设施如上肢牵引器、单双杠、扭腰踏步机等等,有了到处可见的体育运动器材,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致和意志就会增强。学校还可以组织多样的体育运动形式,组建学生体育运动社团,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安排一些运动类的比赛项目如跑步接力赛、拔河、球类等。学校还可以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创编出活泼有趣又安全可行的体育游戏、健美体操等。

6.结语

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今后应该认真注重宣传教育,注重实践体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努力上好每一节卫生与健康课,不断提高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质量,让全体师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卫生纰漏引起疾病的防治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学校卫生预防工作,使全体师生讲卫生、有健康、懂健康,能够度过一个安康、祥和的岁月。

参考文献

[1] 侯虹霞.谁为中小学生的健康买单[J].山西教育,2009(12).

[2]徐春英.中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J].职业与健康,2009(9).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2

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人们内向深处的心理活动往往都是通过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教师要敏锐地去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状态,感知他们的行为。在上课的时候进行观察,在课间也要注意发现,在课外活动交往中还要查看。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爱好兴趣、接人待物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教师可以建立一个档案记录本,对他们每时每刻的变化都要记录研究,建立这种心灵的对话本,可以不时地发现他们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调理、解决。

二、与孩子们交朋友

要想让孩子们能够听从你的意见和建议,信任你所说的话,使你的话在他们那里发挥效应,就要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最佳的选择就是和学生交朋友。通过交朋友可以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细微变化,及时地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是能够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交流谈心的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孩子们思想上的问题的教师。和孩子们交朋友就要实实在在地去交,要用爱心诚心去感化学生的心。要与孩子们进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交流,要像春天般的温暖,春风化雨。要察言观色,要随机应变,及时获得第一手信息材料,为解决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建立宽松和谐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轻松愉悦,紧张的环境会使人紧张压抑。存在心理障碍的孩子们往往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较大导致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舒心畅快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身心愉悦,茁壮成长。首先,作为教师要转换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先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放下“架子”,不能再以“师道尊严”而自居,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给学生施以高压,导致学生心理上难以接受,产生抵触甚至对抗。我们要满怀爱心地走近学生,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到师生平等的幸福。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尽量减少那些所谓的“规定”,就是这些“规定”使孩子们非常恐惧,经常有一种焦虑、恐惧、压抑的感觉,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废除那些“规定”,让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在阳光的温暖下茁壮而快乐地成长。

四、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针对学生们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日趋严重的问题,学校要培训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办公室。给那些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提供疏导的场所,让他们可以倾吐内心郁结,使他们那些因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而形成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能得以释放和发泄。克罗姆布鲁兹曾经说道:“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所以,通过心理咨询可以给学生一缕阳光,给学生带来温暖,让他们知道光辉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改变,走上正常人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们还可以多开展一些健康的心理活动,举办一些心理健康的讲座等等。

五、发挥家庭的作用

学生在家的时间很多,父母和学生在一起的生活也占主要部分。家庭的影响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学校和家长要及时沟通,紧密配合,发现学生心理上有问题要及时沟通,疏导教育,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孩子才会向家长敞开心扉。家长要鼓励孩子们广交朋友,不要过多地干涉、指责、痛斥孩子,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3

关键词 人体微生物;焦磷酸测序;宏基因组;法医鉴定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120-02

从19世纪初的谈菌色变,到人类运用抗生素、疫苗等医疗手段来遏制微生物对人体所带来的疾病,再到近年来专注于人体微生物的各项研究,不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阐释人体微生物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出资1.5亿美元正式启动“人类微生物研究计划”(HMP),旨在揭示人体健康、疾病状态与人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和新一代测序方法的相互作用,HMP将为进一步研究人体相关微生物群落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研究者的思维是缜密且发散的,在研究人体微生物维持人体健康的同时,任何新的发现都会有着科学的新思考,2010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人体皮肤微生物研究报道了其与法医鉴定之间的新发现,当人触摸物体时,会在物体表面留下手上的细菌,而研究结果证实这些细菌却是独一无二的,细菌的个体差异性相当显著,那么一定程度上就可像指纹那样用于身份识别。

1 人体微生物影响人体健康

人体正常微生物群是指栖息在人体皮肤或粘膜上并伴随宿主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微生物群落。人体内部或体表活跃着超过200万亿个(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总重量超过1千克(占人体总身体质量的1%~2%)的微生物个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特定环境,生理上近似的部位寄生的微生物也大致相同,而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的区域,则生活着截然不同的菌群。健康的人体微生物群落在维持机体生物、化学、免疫屏障以及对宿主营养、健康、抵御致病微生物侵袭、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当然,并非人体所有微生物都是有益的,我们知道,初生婴儿在分娩前体内是没有微生物的,此时婴儿的免疫系统尚不健全,根据最近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产道分娩和剖腹产的婴儿出生后所携带的微生物群落是不一样的,前者携带的细菌和母亲阴道里的微生物匹配,而后者携带的则是常见的皮肤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一方面在体内繁衍,另一方面帮助婴儿塑造免疫系统,但就在建立免疫系统的同时,一些有害菌则趁机而入,此时则需要发生激烈的斗争,健康菌群会战胜有害菌群,而那些生下来就体弱多病的婴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携带了不够强大的健康菌群,所以孕妇阴道微生物构造与婴儿的初始微生物群落有很大关联。有些早产婴儿很容易受到胃肠道细菌的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慢性腹泻和坏死性肠炎,当婴儿长到6个月大时,从开始在产道中携带着100种微生物到获得约700种微生物,到3岁时,每个孩子的身上微生物群构成和自身基因组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每套成熟的微生物基因组也同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增强了抵御外界环境病原菌侵袭的能力,维持健康,促进生长发育。

人体微生物影响着人体健康,共生菌能诱导产生某一免疫细胞,支持着人体的免疫系统,体内丰富的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菌具有抗炎症作用,可以抵抗克罗恩病的复发,Bacteroides fragilis菌能够防止老鼠患结肠炎。根据06年在《自然》杂志上的一则报道,尼科尔森小组对同一种遗传品系的小鼠进行了喂药实验,在服食高剂量同种药物后,其中一组小鼠出现了肝中毒症状,而另一组小鼠则安然无恙。因为通过肠道微生物产生的尿液代谢物检测可以区分遗传特性高相似度的个体,所以得出结论,未中毒的小鼠肠道里的特定微生物群落将药物毒性进行了分解,从而保护了宿主。最近,此研究团队同样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高血压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具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戈登小组06年在《自然》杂志上同时报道了肠道微生物产生的某种因子很有可能是机体启动肥胖的必需物质。吉布森小组07年在《糖尿病》上报道了高脂食物显著减少了保护肠道屏障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明显增加了可产生内毒素的细菌数量,导致进入血液的内毒素增加,最终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疾病。人体结构异常的肠道菌群很可能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饮食结构不当造成的代谢性疾病的直接诱因。另外,有益菌补给是近年来宣传改善机体健康最为火热的一部分,但目前还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显示益生菌补充剂或是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对健康的人有益,由于不同个体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同样的摄入不一定有着同样的效果,有益有害,难以定论,当然,如果机体本身就有营养不良或者消化不良的症状,体内有益微生物群落的优势必然大大削弱,影响身体的健康。对于个体来说,精良健康的体内微生物群落会像一个清洁工,扫除体内的各种代谢垃圾,也像一台动力十足的马达,充分吸取营养物质精华,保持活力,提高新陈代谢能力。

近年来,基因组学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能更准确高效的获得人体微生物的信息,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人体微生物研究计划”和欧盟的“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已得到阶段性的实施,其研究思路都采用了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与宏基因组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索人体微生物多样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但技术的发展暂时还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目前的测序技术能力还不能识别全部的人体微生物群落,下面主要介绍人体微生物研究新技术的一些进展。

2 人体微生物研究新技术进展

2.1 16sRNA-识别微生物遗传信息的独特指纹

微生物r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 rRNA。5S rRNA基因较短,呈现微生物多态性位点较少,而23S rRNA则较长,无法顺利进行测序,而16S rRNA长度适中约1500个nt,包含足够的遗传信息,且在所有的细菌中都存在,有8处高度保守区和9处可变区域,保守区序列有助于设计测序引物,而可变区序列用于分析种属关系,为鉴定与分类提供了便利,所以16S rRNA是微生物群落分析,进化及分类研究最常用的靶分子。通常情况下,实验时一般提取微生物DNA进行后续工作,因为rDNA是rRNA分子的对应的DNA序列,也就是编码16S rRNA的基因,DNA提取容易,也比较稳定,将测序完的16S rDNA序列信息上传到数据库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序列相似性在98%以上的可以认为是同种,97%以上可以认为是同属,小于96%~97%的可以认为是不同种,小于93%~95%的可以认为是不同属。但比对出来的信息都是数据库中已有的物种信息,针对一些未知的或未发现的菌则无法检测出来。

2.2 焦磷酸测序技术

继sanger测序法之后,目前最为重要的测序技术就是焦磷酸测序技术(Pyrosequencing),其核心是由4种酶催化的同一反应体系中的酶级联化学发光反应,这4种酶分别为:DNA聚合酶、ATP硫酸化酶、荧光素酶和双磷酸酶,反应底物为5′-磷酰硫酸、荧光素,反应体系还包括待测序DNA单链和测序引物。在每一轮测序反应中,只加入一种dNTP,若该dNTP与模板配对,聚合酶就可以将其掺入到引物链中并释放出等摩尔数的焦磷酸基团。焦磷酸基团可最终转化为可见光信号,并由焦磷酸测序仪器转化为一个峰值,每个峰值的高度与反应中掺入的核苷酸数目是成正比的。然后加入下一种dNTP,继续DNA链的合成。每一个dNTP的聚合与一次荧光信号的释放偶联起来,以荧光信号的形式实时记录模板DNA的核苷酸序列。焦磷酸测序技术的建立与应用使得高通量准确测定特征序列、有效进行微生物的分型鉴定成为可能。

2.3 宏基因组学研究

宏基因组(metagenome),指环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总和,由Handelsman等1998年提出。而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是一种直接对无需培养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的方法,该方法直接提取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的总基因组,并克隆到合适的可培养微生物宿主中,从而真实地反映该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资料。简单地说,宏基因与16S rRNA有着显著的区别,宏基因针对整个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基因,为了检测环境中有哪些基因,而16S针对的是物种所属。宏基因组学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微生物环境中的基因组组合,直接分离未培养微生物基因组DNA,将其克隆到可培养的微生物中,最后筛选出所需的。宏基因组学方法可以得到

16S rRNA的序列,但在确定细菌种属问题上的准确性不如特定用16S rRNA方法高。

3 人体微生物在法医鉴定中的新探索

21世纪末,法庭科学中作为生物物证之一的微生物物证检验逐渐兴起,微生物物证主要为细菌、病毒、真菌等可能涉及犯罪的微生物,其种类可分为三种:1)作为恐怖的生物武器,通过美国“911”之后的炭疽杆菌信件攻击事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此类微生物制剂的非法传播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2)作为生物犯罪手段,生物犯罪是指故意使用致病微生物导致人、动物和植物发病,威胁人类健康,破坏农畜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如艾滋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毒,导致他人患病等;3)作为犯罪的见证者,即微生物物证可在案犯实施犯罪过程中发生转移,将现场特定微生物与罪犯携带的部分相同现场微生物进行比对分析,可将嫌疑人与犯罪建立联系。

随着人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一定程度上人体微生物扮演着犯罪见证者的角色。人的皮肤上生活着许多微生物,有细菌也有真菌,维持它们生存的营养物质便是人体汗液中的无机离子和有机物,平均每平方厘米的干燥皮肤上有1千个细菌,湿润的地方甚至多达1百万个,皮肤上的微生物容易被水洗脱,但洗脱后的8小时内又会迅速恢复到之前的正常稳定状态。2010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用无菌棉棒从3台电脑的键盘上提取到表面细菌,抽取细菌DNA后进行了焦磷酸测序,序列递交数据库比对后确定细菌种类,然后将被调查者的手上细菌进行同样处理,序列比对分析后,他们成功地找到了电脑的主人。另一实验中,研究人员同样提取了9个鼠标上的细菌,也成功地找到了其使用者。并且,在和人类手掌微生物数据库中的270份样品进行比较后,研究者发现鼠标上的细菌菌群样本更接近其使用者,另外,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每个人手掌微生物在承载客体上留下印记后,在室温下可保留两周,期间对承载客体上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和人手掌上的微生物相一致,这种细菌指纹可以将单独的个体从群体中分辨出来,并且不会出现误判的问题,利用个体的皮肤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性可以进行法医鉴定。细菌指纹相对于DNA指纹来说也有它的优势:一是在现场无法找到可以进行DNA鉴定的物质时,细菌取得较为方便;二是细菌作为人体第二套基因组,并没有泄露被检测人员自己的基因信息,符合法律和道德;三是作为一种新的鉴定方法,可对其他鉴定方法比如指纹鉴定做侧面的论证,其鉴定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可靠可信。

4 结语和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较为深刻地了解到人体微生物和人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疾病包括身体机能下降都和自身微生物群落失调有关,如何进一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对人体微生物加以深入研究,留给了科学工作者更多更广泛的研究空间,另外,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测序成本不断降低,更多的基因信息终将浮出水面,目前难以解释的科学问题到时也会迎刃而解,但科学无止境,科学的发展总是在不断摸索的道路上前进的,期待有一天,通过科学调理自身微生物群落,我们的食欲会大增,吸收能力增强,不会过于肥胖或消瘦,保持健康的身体,精力充沛,远离亚健康。当然,在不久的将来,人体微生物作为新型的破案利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它找到罪犯,还可以通过现场遗留的微生物知道嫌疑人更多的身体秘密,比如他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程度等等,而这个秘密的告发者就是他自己,因为从出生那一刻起,微生物便要和他共度一生,形影不离。

参考文献

[1]Costello EK , et al. 2009. Bacterial community variation in human body habitats across space and time. Science 326:1694-1697.

[2]Karen E. Nelson et al. 2010. A Catalog of Reference Genomes from the Human Microbiome. Science 21; 328(5981): 994-999.

[3]Elizabeth P. 2010. Body’s Hardworking Microbes Get Some Overdue Respect. Science. 330(6011): p. 1619.

[4]Fabrice A, Didier R. 2009. Exploring Microbial Diversity Using 16S rRNA High-Throughput Methods. J Comput Sci Syst Biol 2: 074-092.

[5]Michael Tennesen. 2011. The Trillions of Microbes That Call Us Home—and Help Keep Us Healthy. Discover magazine Health & Medicine.

[6]J. Gregory Caporaso et al. 2011. Global patterns of 16S rRNA diversity at a depth of millions of sequences per sample. PNAS. 108: 4516-4522.

[7]Hamady M, Walker J, Harris J, Gold N, Knight R. 2008. Error-correcting barcoded primers allow hundreds of samples to be pyrosequenced in multiplex. Nat Methods 5: 235-237.

[8]翟仙敦,刘之江,侯一平.焦磷酸测序技术及其法医学应用[J].中国司法鉴定,2009,45.

[9]Narayan Desai, Dion Antonopoulos, Jack A Gilbert, Elizabeth M Glass, Folker Meyer. 2012. From genomics to metagenomics.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3:72-76.

[10]Junjie Q, Ruiqiang L et al. 2010. 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ue 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 NATURE 464: 4.

[11]刘海燕.宏基因组学及在人体微生物研究上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005-8982.08-0051-04.

[12]张幼芳.微生物物证检验进展[J].基础科学,2010:1674-6708.32-0134-01.

[13]Noah Fierer, Christian L. Lauber, Nick Zhou, Daniel McDonald, Elizabeth K. Costello, Rob Knight. 2010. Forensic identi-cation using sk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PNAS vol.107, no.14, 6477-6481.

[14]Valerie J McKenzie, Robert M Bowers, Noah Fierer, Rob Knight, Christian L Lauber. 2012. Co-habiting amphibian species harbor unique sk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wild populations. The ISME Journal 6, 588-596.

[15]Fierer N, Hamady M, Lauber CL, Knight R. 2008. The influence of sex, handedness, and washing on the diversity of hand surface bacteria. PNAS 105: 17994-17999.

作者简介

徐超(1985—),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学生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确 角色定位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特点,升入大学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一项重要工作。

一、对高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素质的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是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正变得更加激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又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还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会感到不适应、迷茫、困惑,加重其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需要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对学生的学习、就业、经济及心理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课题。学生正处于青少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也有部分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现象。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革和创新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

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一支精干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他们在开展工作中有很多优势。

(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关心学生。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对他们了解最多,很多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学生对他们充满了信任,这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提。

(二)高校辅导员可以最直接最充分地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能更好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可以定期指导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现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思想困惑和外在表现,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他们既扮演教师角色,又扮演管理者角色和服务者角色,在高校整体育人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再从思想引导角度入手,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倾向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他们在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所以他们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应该是最全面的,掌握的信息应该是最多的。首先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就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档案信息动态管理。其次,要建立各班级的心理联络员制度。学生入校后,班级心理联络员要对容易引起学生巨大心理变化的事件、时间特别关注,如考试前后、恋爱前后、家庭变故后、冬春交季等时候。要形成早发现、早汇报、早预防、早干预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最后,辅导员要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对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早联系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危机干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与班级之间心理健康信息的相互沟通及交流。

(二)辅导员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充分的指导。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健康成长,因此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辅导员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健康心智、完善人格。指导学生选修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学生的性格气质与心理健康、挫折与自信、人际交往与人才成长、学习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知识。在上课时老师会进行学会沟通和建立信任训练、交往形象训练、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训练等,使学生实现沟通、表达、交往等能力的运用自如。上课时老师还要结合学生常见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案例给同学们多方面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心理自助与助人能力的学生骨干队伍,更好地推进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指导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现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外在表现。鼓励他们广泛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健全班级心理联络员制度,定期对学生干部和心理联络员进行培训。

(三)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个别学生一旦受到挫折,再缺乏适时引导,往往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引发焦虑不安,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事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性不强、“一刀切”等问题,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疏导方式,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了解人的气质特征,因人施教;掌握人的性格特征,个别施教;注意人的能力特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四)坚持从内心深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础好的学生,有时也可能消沉,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帮助他;基础差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有闪光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能抓住这一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鼓励他。心理健康工作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产生。但每解决一个新问题,就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心理健康教育学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不错过任何一个时机,持之以恒,循循善诱。辅导员要深入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心理特点,了解事情真实面目,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讲道理,以理服人。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谈话艺术,增强感召力。要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讲话富有人情味,这样,才易于被教育学生接受。辅导员要根据不同挫折状况,从心理健康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矫正“挫折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要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心理情境,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可采取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为受挫者提供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教育者引导时要有针对性,要从受挫者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使其心灵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

总之,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是学生事务的服务者,更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使学生拥有一颗不断向上的心、宏伟的目标和昂扬的斗志,不断完善自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咨询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2]罗明亮,张学军.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5

【关键词】未婚人流患者;健康知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5-02

1.未婚人流患者逐年增加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社会对婚前的看法有所转变,比以前更加宽容,再加上别有用心的商家的推波助澜,婚前开始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年轻人以为无痛人流不仅耗时短,而且没有痛苦,因而不愿意或者不积极采取相关避孕措施,如此一来,造成未婚先孕的情形更加司空见惯[1]。

未婚人流是个人行为,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目前已经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性知识的缺乏。在国内教育环境中,智育教育是重点,很少有人关注生殖健康教育,无法满足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2)家庭因素。父母本身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因而很难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3)社会因素。黄色刊物、不良网站以及等方面的负面刺激使得未婚人流问题更加严峻。

2.未婚人流的危害

由于相关医学知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人流的危害,再加上受不良广告或宣传的影响,没有规范就诊,因而有可能发生人流并发症。常见的术中并发症有吸宫不全、漏吸以及子宫穿孔等,尤其是大月份的引产危害更甚,可能出现羊水栓塞以及宫颈裂伤等问题。另外,术后近期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如人流不彻底、流血时间超过正常标准以及发生子宫内膜炎等炎症。

据相关文献报道,未婚人流女性受到的身心伤害往往远远大于已婚人流女性。另外,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流危害性名列前茅[2]。由上述分析可知,人流危害巨大,控制并降低人流发生率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

3.健康教育

若想有效降低人流发生率,则有必要重视并做好女性生殖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做好避孕知识的最大化普及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让广大女性深刻认识到人流的巨大危害。

3.1健康教育的内容

3.1.1对于女性的生殖健康教育以及性知识教育

落实该部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女性性心理健康教育;2)女性性生理健康教育;3)女性卫生知识健康教育;4)女性性道德教育等。通过上述教育让广大女性意识到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要让她们深刻了解未婚人流将会给青春期女性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要求她们防患于未然,避免事后的追悔莫及。

3.1.2对于女性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教育

首先,应以患者为教育对象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预防感染的意识,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预防有较大几率发生的以继发输卵管梗阻为代表的一系列并发症,指导并帮助患者科学规划个人饮食,重视并做好所需营养的及时和适量补充,帮助她们树立正确性生活的意识;其次,应指导患者学会科学避孕,除了掌握科学避孕的方法之外,还应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避孕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安全[3]。

3.2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施

3.2.1从学校做起

学校应积极担负起相关教育职能,以生理卫生课以及心理教育课为根据地,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设置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如性心理教育、性生理教育、生殖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自我保护教育等[4]。借助上述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对早恋以及人流等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严于律己,保护自己和他人,坚持婚前安全。

3.2.2增强对未婚人流危害以及避孕知识的教育

长期以来,避孕知识教育工作主要以已婚夫妇为目标对象,忽视了对未婚人士的关注,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无必要开展全面的避孕知识教育仍旧是一个较为敏感且争议颇大的话题。现阶段,青少年由于避孕知识不足或者未能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而导致未婚人流趋势不断加重。为实现对青少年未婚先孕以及性疾病感染的有效控制,对该群体予以系统的避孕知识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母亲有责任和义务告之女儿未婚人流的危害以及相关避孕知识。学校以及社区应借助一系列现代化途径和渠道(如网络等)向青少年提供必要的避孕知识[5],尤其是的正确使用,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降低未婚人流的发生率。

3.2.3开展社会的综合治理

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妇联以及学校等应齐心协力,严厉打击以传播文化制品为代表的相关社会犯罪活动,重视并做好对性病以及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积极开展和落实性观念以及性道德教育工作,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加大对性知识以及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懂得自尊、自爱以及自强,最终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理想社会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落实,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未婚人流的危害,从而自觉自发地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如此一来,便可实现对未婚人流以及已婚人流的发生率的有效控制和降低,这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温且木・阿布都拉. 无痛人流术后闭经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044.

[2]李雯,杨秋生,查文婷. 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及影响因素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0,07:1278-1280.

[3]李国正,张亦心,吕丽华,张素芝,任丽娟,张婉萍. 未婚人流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及避孕知识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2:3446-3447.

谈谈卫生与健康范文6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

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的状态质量。对于高中生而言,他的性格特点,也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趋向和学习质量。在塑造一个人形成良好个性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怕苦、怕累,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的高中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抗自卑、抗压力、抗挫折的能力,提高自我的认识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解,改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而且还具备了预防和自愈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于外部的诱因,对于社会的行为规范,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正确的评判和指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调动

外界的环境只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归结于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因此,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除了改善外在环境之外,还要借助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即学生自我矫正,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主动精神。我始终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一件事情,一项行为,都是要在这两者的斗争之后,显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只是学生的消极因素略占上风罢了。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搜索并看到本质,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积极的、闪光的、靓丽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消极因素作斗争,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