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实践活动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实践活动交流材料范文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要恰当而有可研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但必须认识到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建立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基础上的,以帮助学生探索健康愉悦、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在选题中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选题不能过大,这样易使得活动内容面面俱到,活动主题不明确,研究活动不易操作。
此外,在选题时还要有可研究性。学生通过开展连贯性的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学校及周边社会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处理归纳及调查,发表和讨论等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培养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传统的学校活动是有区别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课程,它具备课程的三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稳定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而学校传统活动内容是限定在班团队的活动、晨会、体育锻炼、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活动的目标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艺训练上,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实际关注不够,学生生活与社会依然脱节。而且活动中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常常处在被安排、被设置的“配角”地位。这些都不符合综合实践课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及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可见,传统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变学生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课程观念强调:
第一,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情境包括课堂活动情境和开放的社会活动情境。
第二,实践的课程观强调的实践不是指人类一般的、普遍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以学习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这种实践依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第三,实践的课程观注重的实践不纯粹强调实践的实际产品,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树立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方法指导。
在每个阶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本阶段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搜集到了哪些材料,不知道什么,还需要搜集什么材料,从而在活动过程中根据目标适时调整方案,让研究的方向更明确,避免时间的浪费和组内学生搜集材料的重复性。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小组内已知的材料和信息,确定未知材料和信息的搜集。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要明确课程综合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教师要做到几个“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一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二是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三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参与;四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参与;五是让学生在竞争中参与;六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参与。
学习实践活动交流材料范文2
一、计划要求
1、个人自学。全体党员干部要联系岗位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边学习边思考,每个专题要形成个人学习成果,以心得体会方式记录。2、科室讨论。各科室围绕专题,安排专门时间开展集中讨论,每名成员都要围绕专题进行发言,并在讨论基础上形成支部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报活动专班。3、中心组学习交流。中心组成员要在自学和调研基础上,事先准备发言提纲,交流时要紧紧围绕讨论的专题,紧密联系本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注重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全体党员集中研讨。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专题研讨会,开展集中交流。并邀请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基层群众代表参加。分局讨论形成的成果,要在专题研讨会上作交流。
二、检查情况
好的方面:一是组织严密。各科室及时召开科务会,传达学习4号文件及计划要求。在工作之余,专门安排时间组织科室讨论,针对业务科室实际工作情况,对照专题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明确了工作规章制度。二是态度端正。在讨论活动中,每名党员干部都能思想重视,积极参与,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自我反省,查找差距,每个专题都撰写了个人学习体会。三是材料齐全。科室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记录了详细的会议讨论记录,上报了科室讨论成果材料。大部分党员干部按照要求撰写了质量较高的心得体会。组织讨论较好的科室:办公室、法规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检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党员的认识不到位。个别党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不强,参加讨论态度不端正,具体表现在笔记记录随意、参与科室讨论发言有走过场的现象。二是成果材料和心得体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内容篇幅较短、不结合工作实际、不按照专题讨论,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成果材料质量不高。三是讨论内容落实不全。有的科室和个人没有按照计划要求,而是选择其中内容组织了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落实完学习讨论内容。
三、下步工作要求
1、继续完成“6个专题”讨论内容。未完成六个专题讨论的科室和个人按照要求继续完成讨论内容,成果材料收集整理好上报活动专班。
学习实践活动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实践课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方面
比如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慰问老人和儿童,为他们提供服务;成立爱心助学会,扶贫帮困等。
(2)社会实践方面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珊瑚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就)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如《远离噪声污染》的学生课题来说,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实地观察、实验观察、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宣传动员等活动。他们观察、采访、录音,在观察中学会了较为科学的统计方法;他们上网查资料,用《我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来衡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是否符合要求,用此来警示人们保护我们的声音环境;他们利用声级计测试数据;他们访问居民,访问有关专家;他们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总结。最后他们宣传动员,发“倡议书”,设想出5种有效的对策。这种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情感的内化是任何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社会交际、科学统计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六、评价模式
1、档案袋评价
在教育评价中,档案袋已从原来的工具演化为评价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其实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所取得的各种行式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汇总,展示自己的发展轨迹。
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如:展示知识成果的材料、展示过程成果的材料,展示应用资料的材料、展示自我反思的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程性。
2、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便捷、有效。教师、同学、家长等注意实践者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深入、创新。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句恰倒好处的指点,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它一定是肯定,是点拨,是启发,是鼓励……
3、描述性评价
学习实践活动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实践活动;应用能力;情境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发展。我是一名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是学以致用的秘密武器。首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些活动都是与实践密不可分的。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我总结了以下四项。
一、生活实践——数学无处不在
实践活动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各种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才能更好地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像操作类的。如,学了面积、周长与体积的计算后,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或对生活用品进行估测:有几个包装好了的礼品盒,如何装进一个体积一定的大箱子。熟悉了混合运算后可以开展有关价格与购物活动的计算;学习了利率后,把自己的部分零花钱存入银行或提取自己的存款,请教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讲解存款单和利息清单上的有关内容等。这就是调查实践活动,在调查实践中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探索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索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在理解数学、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操作性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上,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去主动认识分数;又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班上活动,利用松动的桌椅来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自己动手修理松动的桌椅。经过“学习—思考—应用—实践”这一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实践活动——知识运用的舞台
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
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投入。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问题能撞击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怎样旅游更省钱?”“压岁钱怎么花?”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不仅具有现实性、趣味性,而且有思考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也真正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数学化,数学知识在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但可以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例如,组织学生到商店观察购物情况后,回到教室中展开角色模拟游戏,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活动中掌握运算法则。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四、合作交流——使实践活动更加深入
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数学交流,使实践活动更加深入进行。
数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应用广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精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在数学学习中,交流能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所以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的。在活动中,教师要看到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并能引导学生善于相互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并要学会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活动中的交流,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有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就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以外的其他人进行调查和访谈,以获取相关信息和材料,或者开启自己的思路,以求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创设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能锻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实践活动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创新;综合实践;课程;主题;探究;搭建;展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实践活动又是创新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就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 做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所以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必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充分地动起来,这样才能完全彰显课程的精彩。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设计、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充分动起来呢?
一、 确定主题——要让学生心动
所谓确定主题,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所以,确定主题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好活动的主题。
记得教育学者顾泠沅曾在报告中说:“在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因此,在选题阶段,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出发,根据选题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心动,逐步萌发不可压抑的探究兴趣和和活动欲望。如,为了引导学生研究家乡的野菜资源,在活动前,我出示家乡民谣:“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筋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 读后让学生思考:读了这首儿歌,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向了家乡的野菜,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野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又相机出示一些家乡野菜的图片,请同学说出它的名称。由于学生对家乡的野菜并不陌生,他们大多数都能比较兴奋地叫出野菜的名字,就是遇到不认识的,我也引导学生先记住它的形状,鼓励他们课后自主去研究它、认识它。这样我就顺势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野菜飘香》。这时,我又引导学生讨论:关于我们家乡的野菜,你想了解哪些知识,研究什么内容?再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归纳分类,最后形成研究子课题:
1.野菜的种类 2.野菜的生长 3.野菜的吃法4.野菜的营养价值5.野菜的经济价值
学生围绕研究子课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自行推选课题小组长,自主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二、 实施探究——要让学生行动
毕竟“心动不如行动”, 因为行动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会更加精彩。所以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活动欲望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走进一个更加开放的时空,让学生在这开放的时空里,通过调查、参观、访问、整理、研究、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活动,尽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完全展示自己的才华,使他们在多种活动中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多种探究的能力。
如学生在开展《野菜飘香》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研究课题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探究活动。研究野菜种类的小组,先成立采访小组,通过采访有经验的老农或自己的长辈、邻居,了解家乡到底有多少种野菜,然后组织小组成员,到田野里、小河边、马路旁、山坡上去采摘各种野菜,把它制作成植物标本,再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采访他人或查阅资料,了解所采摘野菜的名称、特点以及生长环境等。研究野菜吃法的小组成员,他们先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各种野菜的吃法,然后再成立调查小组,去调查家长、邻居或厨师,了解其它各种野菜的吃法。最后他们通过相互交流或查阅资料,编写出家乡野菜的菜谱,并自己亲自动手,在家里制作一道自己最拿手的野菜佳肴,和自己的家人或同学分享。
三、体验交流——要让学生互动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还要关注活动的过程,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生在开展《野菜飘香》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组织了学生课题研究中期的汇报交流。通过引导,各小组不仅汇报了自己的活动经过,还交流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如何解决与克服的?在活动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与感受?小组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不下去是怎么做的?采访时被人拒绝如何应对的等等……通过充分的互动,学生不但交流了活动的过程、探究的方法,还交流了活动的体验和收获。
四、成果展示——要让学生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过程,兼顾结果”,每一个主题活动基本结束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成果展示。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成果展示?首先要先让学生正确认识成果展示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地想去表达自己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地把成果当成一种“作业”。其次,成果 展示的方式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与爱好特长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可引导其口述活动的经过与活动的收获;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让其展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制作的相关作品;擅长表演的学生,可引导他们用小品或歌舞等形式来展示他们的活动收获……不同的活动主题,应该有不同的展示方式。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的类型特点,引导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最优化的展示形式。如:小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观察日记、实验演示、演讲辩论等形式来展示;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作品展览、过程展示、讲解说明等形式来展示;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可以采用辩论会、直观图表、调查结果分析、情景再现等形式来展示;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采用展示资料集,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开交流会,办一份小报等形式来展示。
成果展示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环节,学生在主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交流了探究的方法,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丰富了情感的体验。在整个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和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样就逐步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学习实践活动交流材料范文6
根据中央部署和部党组的要求, 农业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农业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在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抓住“三农”工作特点,创新活动方式,精心谋划和实施好“自选动作”,将三个环节的活动内容细化为“学、走、评、改”四个步骤。
一是“学”——学习理论交流体会,把握群众路线实质。采取党员自学、党小组讨论、集中学习、座谈研讨、撰写心得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报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等材料,鼓励党员干部撰写学习体会,参与座谈讨论,积极投稿交流。
二是“走”——走基层进乡村,践行群众路线要求。举行一次以“贴近群众转作风,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为主要内容,以走入农村、走访农户、走进田间地头为主要形式的主题党日活动,向农民群众学习,在基层接受教育,提高对党的群众路线和“中国梦”的认识。结合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赴地方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基层同志进行调研座谈,面对面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围绕司里重点研究课题,把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基层调研,进一步研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三是“评”——评议“”,查摆问题剖析根源。紧紧围绕“”问题,有针对性地向农口部门财务司局及粮食主产省区财政厅征求意见,了解他们对我司作风建设、廉洁自律、完善支农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征求全司党员干部对司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谈心活动,司级和处级干部对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查摆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