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利其然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利其然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利其然也范文1

论文关键词:资源开发,外部性,可交易许可证,“庇古税”,综合治理

一.资源开发企业负外部性与制度需求

环境治理往往体现在对企业污染、排放的控制和处罚上,尤其侧重在通过各种手段对污染“事中”和“事后”所带来的负外部性进行治理。在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中,因从事开发企业的“国有”属性,其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往往难以如实反应在市场价格中,这也是资源开发企业缺乏经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如何运用现有政策手段对资源开发企业负外部性进行有效治理,便格外引人关注。

资源开发的产出既包括产出量和初级加工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也包括拉动地方就业以及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但是,矿产资源开采会造成尾矿堆积、矿井废弃、资源枯竭,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污染成本发生在市场交易之外,没有被纳入经济决策中,便会造成社会损失,即资源开发存在负外部性(如图1所示)。

由于供给代表生产的边际成本,需求代表消费的边际收益,而两者都以内部决策为基础,因此在资源开发市场上,可以将供给函数定义为边际私人成本(MPC),将需求函数定义为边际私人收益(MPB)。假设边际外部成本(MEC)的函数为MEC=kQ“庇古税”,即斜率为k时,该产业污染的边际外部成本(MEC)是其产出的k倍(通常,k

MSC曲线由MPC和MEC垂直加总得到,MSC和MSB的交点决定了效率均衡水平下的Pe和Qe。在不进行任何治理的情况下,资源开发企业的负外部性应为图1中点状阴影部分和灰色阴影部分之和,但因点状阴影部分所产生的社会损失已由企业负担,因此真正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灰色阴影部分。为了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均衡,均衡点必须由E0转移到Ee,而这个转移过程,承担资源开发功能的国有企业不会主动进行站。

为了能够在整个社会实现公平的环境管理,应将对资源开发中的外部性补偿落实到制度建设上,通过由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设计来避免社会福利被这类国有企业所侵吞,同时减少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一般来说,治理环境的负外部性通常有强制性命令控制、可交易许可权和征收庇古税等三种政策工具,但因资源型产业在区域经济的独特地位和其开发企业的国有属性,导致某些常用的治理工具未必有效。

二.治理负外部性的政策工具解析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会针对环境破坏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与治理模式,某些以政府计划、指令、管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采用一些强制性手段,通过技术规制或设定排污标准来弥补市场失灵。如在捕鱼、狩猎等领域,一般采取强制性的技术限制,禁止通过炸药或氰化物来进行生物资源的获取,也往往禁止使用照明或声波仪器来吸引鱼群和兽群(思德纳,2005)。而在核工业、重化工业领域,政府也会通过制定某种水平的污染排放标准,若超过这一污染水平,企业就要面临经济或刑事处罚。

但对于资源开发企业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并不是很奏效:首先,对于规模不同的资源开发区域显然不能通过统一的污染标准或开采标准来约束,而若进行差异性标准设定,则政策制定者无法具体而准确地了解企业每项运营的污染水平和社会成本,并为其分别制定污染标准;其次,政府制定政策所依据的大量经济指标和数据需要经过数年统计才能完成,这种政策时滞使政府确定的治理目标往往偏离帕累托标准;最后,指令性控制只规定各个资源开发企业的最大开采水平“庇古税”,而没有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使这些国有产业成为制度的被动遵守者,其带来的约束效应也远高于激励效应。因此,从长期来看,对于资源开发企业而言,政府指令性控制的控制成本较高,灵活性不够,激励作用有限,并不是弥补市场失灵、治理负外部性的持续有效的方法。

另一种常用的治理方法是侧重于通过市场来解决环境问题,具体方法是明晰产权(Ronald Coase,1988)和建立可交易的许可证市场(John Dales,1968)。近年来,该方法在各国应用广泛,John Dales最早建议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建立能够出售水体“污染权”的机构,由地方政府根据企业的污染需求和成本状况决定污染权的分配。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环保局也逐渐开始推行排污量交易计划并逐渐在企业中付诸实施。除此之外,智利对圣地亚哥工业点源中的特殊污染物质、荷兰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英国对碳排放等均先后运用可交易许可权进行负外部性治理。

通过建立交易许可证制度,政府对某个地区定出排污或消耗自然资源的最大限量,然后将污染权限以许可证的形式赋予企业或个人,同时允许相互之间进行交易,让市场决定其价格。在交易之前,企业或个人会对治污投入进行核算,使排污减少。在此基础之上,企业或个人可以将富余的“污染权”以高出治理投入的价格进行交易,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并起到激励生产者控制污染的作用。其治理的机制如图2所示。

在初始状态下,均衡点为E1,在此处边际社会成本(MSC)大于边际私人成本(MPC),此时的负外部性会导致社会净福利的损失(即图中黑色部分面积)。若政府设定一个排放标准,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许可证价格之和(MPC+Pt)、边际社会成本、边际收益三条曲线交于E2点。在E2点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社会处于最优状态。在该点,因资源开发而产生的负外部性为图中点状阴影部分加上黑色阴影部分,但企业所支付的成本为图中点状部分,因此可交易许可证制度并没有完全使负外部性内部化。

尽管许可证交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治理负外部性,但对治理我国资源开发企业却未必见效。首先,产权无法真正清晰界定,尤其是矿产、油田等资源开发污染的主要对象是海洋、土地、大气等“庇古税”,而没有任何企业或个人有权利去分配这些公有资源,当然也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去保护它。其次,与一般加工型企业不同,资源开发企业大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所开发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在短期内往往呈刚性,致使许可证对某些亟需通过资源开发而获得发展的地区,约束效果并不明显。以许可证交易为主的外部性治理模式更适合应用于一般的排污型企业(如化工厂、冶炼厂等)或者是常见的污染源(如废水排放、碳排放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征收庇古税。庇古认为,外部性导致社会资源不能达到最优配置,社会福利也就不能达到最大化,因此主张,针对负外部性对厂商征税或收费,使之降低产量,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庇古,2006)站。

运用庇古税对外部性治理,实质是治理成本的承担问题,通过税费的收取,限制这些企业的产出,并将征收的税费应用于环境治理与生态补偿,其治理机制如图3所示。

在政府征税之前,企业均衡点为E1。征税之后,企业均衡点由E1变为E2。图中AE1E2所组成的三角形为在E1均衡点处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此时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社会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在E2点处,企业生产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为图中点状部分,而企业由于产生负外部性而支付的成本为图中黑色部分加上点状部分(大于点状阴影部分),因此如果庇古税征收得当,则可以将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完全内部化。

庇古手段存在两个显著问题,一是政府获取企业外部性的信息成本问题,二是由征税而引起的抑制产出问题。由于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在测定和了解这类国企的外部性时,所需的信息成本要远低于一般私人企业,由此在国企设定并征收庇古税时引起的交易成本较低。但另一方面,资源开发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和营运方式,使得在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有资源开发企业征收庇古税,那么对于小型的矿山、油田而言“庇古税”,由征税而带来的抑制效应会使企业减少开采量甚至退出资源开发市场,这无疑不利于保护地方经济。

三.资源开发负外部性治理的制度设计

综上所述,由于资源开发型产业在资源占用、运营模式、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独特原因,包括污染标准(指令性控制)、可交易许可证和庇古税在内的几种治理外部性的方法应用起来各有利弊。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星罗棋布,为了能够有效地对因资源开发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和补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那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负外部性成本较高的小型国有资源型企业(如那些功能单一、规模较小的稀有矿产资源或小型气田)因征收庇古税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我们设想,可以对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治理机制进行设计,综合运用指令性控制与庇古税(图4)。对污染水平在污染标准之下的资源开发企业,考虑到区域发展因素而免征庇古税,通过国家补贴或征收资源权利金的方式尽量对资源开发进行补偿,而对污染水平在污染标准之上的企业,则依据其外部性成本征收庇古税,使开发企业自行把污染量减小到污染控制成本等于不控制污染所缴纳的排污税的水平,激励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资源开发。

庇古税结合排污标准的外部性内部化手段如图4所示:市场的均衡点从E1移到E2点。在E2点,社会的福利水平达到最优。设定一个排污标准E(这个标准使得图中AME2部分的面积与MBC部分的面积相等),资源开发企业污染水平在这个标准之下不征收庇古税,而超过这个标准则开始征税。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开发型企业所缴纳的庇古税税额(ACDE2部分面积)刚好与由于其负外部性而造成的城市福利损失(BDE2面积)相等,从而使整个城市(社会)的福利水平实现帕累托标准,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经济和资源型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第561-572页。

[2]布鲁斯·米切尔.资源与环境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5,第534-553页。

[3]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107-142页。

[4]John Dales.Land, Water and Ownership[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8, (1):791-804.

父利其然也范文2

关键词:自然资源禀赋;资源耗减成本;使用者成本法;石油勘探开发企业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55-05

一、引言

根据美国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的定义,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数量也不增加,而且其减少的数量正好等于人类开采的数量,就称这种资源为可耗尽资源 [6]。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可再生资源。匡耀求等通过不同行业增加值率的比较计算后指出,2005年中国自然资源开发行业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总值7 241.68亿元,自然资源利用行业占用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租金总值4 679.07亿元,二者合计占用自然资源价值11 920.75亿元,占当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总额的16.51% [7]。而这其中作为中国“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对于石油开采,勘探开发企业的利润贡献又是多少呢?本文将尝试对此做出定量的计算。

二、石油资源禀赋价值的计算公式

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但“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 [8] 因此,地下的石油资源的价值应该等于人类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合成这种资源所需的必要的社会生产成本。但是由于目前人类还不能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合成这种资源,所以按这种方法还无法计算这种资源的价值。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深度和广度的扩大,石油资源的稀缺性的日益显现,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性理论,由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的石油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使得石油资源产生了价值。稀缺性理论合理解释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价值的形成。指出了资源的价值来源于其有用性和稀缺性的统一。而边际革命的发生使经济学界对于自然资源价值在理论上有了定量确定的办法。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兹•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理性生产者的生产活动是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的,即尽力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由此,与边际收益相等的边际成本的值就决定了生产要素的市场价值或价格(P),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石油资源的价值由以下公式决定:

P=MPC+MUC+MEC

P就是市场价格,即边际收益。

综合边际生产力理论以及石油作为非可再生资源的自身特点,其边际成本决定于以下三个部分:(1)边际生产成本(MPC),它包括了勘探,开采的成本并包括了生产者应该获得的合理利润;(2)边际使用者成本(MUC)结合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和难以完全替代的特点,在此可解释为:将石油资源看做资本时,为了弥补石油开采造成的资源损耗以维护原有资本存量完整所需的支出,即石油资源耗减成本,这个成本体现了石油资源禀赋的价值;(3)边际外部成本(MEC)即石油的开发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以及对他人造成不利影响。

三、关于石油资源的使用者成本(UC)以及计算

上式中边际使用者成本(MUC)体现了石油资源禀赋的价值。由于在市场中石油资源的价格包含了使用者成本,因此判定使用者成本在毛收入中的比例就可以有效地判定石油资源禀赋的价值对于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利润的贡献了。

使用者成本概念最早由马歇尔(1936)提出,现代常常被用于分析可耗竭资源的时际生产流问题。其基本理念在于将资源作为一种有价资产并考虑其折旧。因此,石油资源的使用者成本就是假设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有价资产其价值在各个时期的折旧大小。也是石油资源禀赋价值的耗减成本。这里就存在一个使能源分配代际效用最大化的最优使用者成本问题。在最优使用者成本下,自然资源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霍特林(1931)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可耗竭资源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要做到不同时期资源利用效用最大化,必须使资源租金(资源的市场价格减去其开采成本)等于实际利率。由上不难得知,确定最优使用者成本即可耗竭资源在每一个时期内最优折旧,(折旧是资产价值转移入产品的大小),也就确定了每一个时期可耗竭资源最优价值转移的大小。然而,本文在确定使用者成本时,是基于现时石油资源的耗减状况做出的计算,在分析中并不涉及最优使用者成本的讨论。加之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并无证据表明是最优的,因此,本文的计算将采用El Serafy (1981)提出的使用者成本法 [9]。

(一)使用者成本计算公式的推导

El Serafy于1981年提出的使用者成本法是霍特林(1931)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但并不是以动态优化模型为基础,他讨论了石油开采的毛收入不应完全看做收益,基于本文的计算需要并根据使用者成本法(El Serafy,1981)的相关假设,将企业的市场销售毛收入R 分解为真实收入(X)和使用者成本(UC)两部分。同时该方法中并不涉及最优假定,且其中数据较易获得,符合本文的分析目的,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运用于考察非可再生资源的资产价值折耗。因此本文中关于使用者成本的有关计算也将以该方法作为基础。

根据El Serafy使用者成本法:对于一种给定的资源,补偿使用者成本后,其每期真实收入保持X不变,因此:

无穷期真实收入(希克斯收入):V==(1)

其中,r为折现率,V为无穷期真实收入X的现值。

面对给定的资源其在有限的开采年限中每年毛收入(即未补偿使用者成本即资源耗减成本以前的收入)R的现值W为:(其中毛收入R包括了真实收入X与使用者成本)

W==R (2)

其中,T为可耗竭资源的不包括基准年在内的剩余可开采年限。

若根据El Serafy的假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每年必须投资R-X(使用者成本),以保证资源的耗减得到补偿从而保证每年X的持续真实收入。在这种假定状态下,由于市场有限开采年限中的毛收入的值中使用者成本已经得到补偿,此时毛收入的现值应该等同于真实收入的现值。于令V= W,化简得下式:

X=R- (3)

其中,使用者成本R-X的大小就是

由(3)式变换可得:

= (4)

式(4)的左边就是使用者成本(R-X)占企业毛收入(R)也就是市场收入的比例,计算这个值就可以算出自然资源的价值对于勘探、开发企业毛收入的贡献程度了。由式(4)可知,它只与折现率r和剩余可开采年数T有关。

(二)对于折现率与可开采年数的实证分析计算

查阅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中石油)2008年的年度报告 [10]得到关于保有石油储量和开采速度相关数据(如表1)。

对于每年的新增的探明储量可以在今后的计算中逐年进行修正。目前探明储量大约可开采十三年。同年天然气产量按照1桶原油=5 800立方英尺天然气(按平均热值计算)换算约合28百万桶石油,相当于石油开采量的3%~4%。

根据2008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的年度报告,该公司2008年原油产量296.8百万桶,天然气产量2 930.6亿立方英尺。2008年底公司油气资源剩余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为4 001百万桶油当量。如果按照1桶原油=5 800立方英尺天然气(按平均热值计算)来换算2008年开采天然气约相当于50.5万桶石油,则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油气资源剩余可开采年份为11.5年。新增储量也可在今后的计算中逐年修正。

根据张宏民的有关数据,2007年中国石油资源的储采比仅为12年 [10]。因此,综合以上数据并考虑到今后的开采规模可能会随新探明储量的增长而扩大,本文将中国石油的剩余可开采年数(T)定为12年。

折现率r 的确定则要困难一些。折现率又称期望回报率,其本质是一种考虑了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一特性的投资回报率。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折现率的计算公式为:折现率=无风险回报率+风险回报率+通货膨胀率

由于计算的复杂以及相关数据不易取得,这里不做详尽计算。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006年第3版,社会折现率被推荐为8%。对于石油等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一旦建成投产,其市场风险较小,可以不用考虑风险回报率。因此,可以将社会折现率设定为5%~6%。

取开采年数T为12年,折现率r为5.4%,由式(4)算得,资源耗减成本占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毛收入的比例大约为50.5%。由此看来,一些国际石油巨头在中东地区开发石油将毛收入与当地国家政府对半分成确实是有利可图的。

四、石油资源禀赋价值对勘探、开发企业的利润贡献的实证研究

(一)纵向比较

观察200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年报可以看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生产的利润占合并主营业务利润的90%以上,而炼油部门甚至出现了亏损。由于当年的天然气产量按热值换算后只相当于石油产量的不到5%,对利润贡献率有限。且由报表得知国家征收的资源税仅为每吨14元~30元,尚不及原油销售价格的1%(按照2007年石油价格每桶约70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5,每吨石油为7.33桶计算) [10],矿产资源补偿费仅为销售收入的1%,另外,从2006年3月26日起,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领域和所辖海域独立开采并销售原油的企业,以及在上述领域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开采并销售原油的其他企业,均应按规定对因原油价格超过40美元/桶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五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的方式,缴纳石油特别收益金,按照2007年石油价格每桶约70美元计算,特别收益金占原油销售价格的13.6%。已用于补偿石油资源耗减成本的补偿金合计不足16%,远远低于应补偿的石油资源耗减成本。因此不难得知表2主营业务利润中极大一部分来源于石油资源禀赋价值的贡献。

表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利润表

从表3中则可更直观的看出,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的毛利率高达45.1%和27.2%,远远高于炼油、化工等部门。由于天然气与石油一样属于可耗竭资源,因此其高利润率不难解释。

对中国石化公司2008年和2007年的报表分析也可以得出相似结论。

由纵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石油资源禀赋价值对于石油勘探、开发部门毛收入的贡献率达50.5%,石油勘探、开发部门获得了化工、炼油部门无法获得的石油资源禀赋价值。这是石油勘探、开发部门巨额利润的主要来源。如果全额扣除石油资源禀赋价值,石油勘探、开发部门也和化工、炼油部门的毛利率会大幅减少。

由于天然气的开采量按热值换算时只相当于石油开采量的3%~4%,本文在计算考虑资源原始成本补偿后的修正后毛利时未做精确计算。将其勘探、开采收入归入石油勘探、开采收入。经过修正,中石油2008年石油勘探、开采部门的利润应该是:609 890-609 890×50.5%-236 403=65 492.55元。进一步算得修正后毛利率(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为10.7%,远远小于修正前的45.1%。用同样方法算得2007年和2006年的数据综合如图1(数据来源与中石油2008、2007年年报相关数据)。

图1使用者成本对勘探,开采部门毛利率的贡献率

表4中石油勘探,开采部门毛利率调整表

与石油勘探,开采部门的毛利润调整计算相似,总毛利率也可在考虑进资源耗减成本的补偿后进行调整计算。根据中石油年报相关数据计算得图2。

图2 使用者成本对于合并毛利率的贡献率

表5中石油合并毛利率调整表

此外,经过对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年报数据的计算。2006―2008年石油资源禀赋价值(未补偿的资源耗减成本)占企业调整前总利润的比例分别大约为113%、80%、75%。结合柱状图直观的表现,可以看出石油资源价值对于该企业利润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压力,显然不利于企业控制生产成本。由于未考虑自然资源禀赋的价值,造成了虚假的非常高的毛利润率,使得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出现了巨大的漏洞,以致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过程(从2006―2008年)中调整后的毛利率逐年大幅下降,2008年下降到了-5.76%(表5)。

(二)横向比较

本文以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上市公司作为横向比较的对象。原因首先在于这两家公司皆为世界500强企业且在中国石油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用这两家公司作为例证分析具有代表性。其次,这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中侧重点各有不同,便于比较分析。最后,由于这两家公司皆为上市企业,本文所需相关数据可通过相关年报获得。

表6即为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年报数据汇总并经过相关计算得到的各项数据。

由于国内油品的市场价格为统一定价,可大致认为两公司的销售单价相同,因此通过对主营业务各部门的销售收入的对比可以间接对比出两公司相同部门之间规模的差异。经过基于表格的进一步计算得知以下关系: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公司的总业务收入的比例关系大约在6∶10~7∶10之间;石油开采量与勘探、开采部门收入的比例大致相当,为3∶1左右(这也印证了统一销售单价的假设);两公司的化工、炼油、分销部门收入比例则大致为1∶2。且不难看出,表中列出的两大部门体系(石油勘探、开采部门与化工、炼油以及营销部门)在两个公司中的总收入贡献率都超过了100%,且观察原始报表也不难得知它们是各自公司收入的根本源泉所在。

因此,在两公司总业务收入比例相对接近,作为石油公司两大业务主体的石油勘探、开采部门和化工、炼油及营销部门的收入比例两公司各占一极,且恰恰是勘探、开采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中石油利润率远远高于化工、炼油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中石化。结合在纵向对比中已经证明的两公司的利润贡献主要来源于勘探、开采部门这一事实,本文不难得出结论,两公司的毛利率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公司主营业务的侧重点不同,中石油由于其主营业务侧重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自然资源禀赋价值,因此,获得了较中石化高得多的毛利率。而与此相反,中石化则因为侧重点在石油天然气的化工、炼油与分销部门,获得自然资源禀赋价值的贡献相对较少。如表6可以看出,由于化工和炼油部门的亏损,中石化的净利润贡献主要来自于勘探、开采部门与营销部门。因此,无法获得与勘探、开采部门占主体的中石油那样的高毛利率。

表7中国石化各部门营业利润表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禀赋的价值,实际上还包括与石油性质一样是可耗竭资源的天然气,对于石油勘探、开采企业的利润贡献是巨大的,单就石油勘探、开采这个中国两大石油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部门讲,石油资源禀赋价值对于毛收入的贡献率达50.5%,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中国未来可预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石油供给减少和石油需求增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在无理想替代能源的前提下,石油资源的禀赋价值对于毛收入的贡献率还将在未来不断增加。

五、相关的政策建议

针对石油企业主要利润来源于石油资源禀赋价值这一研究成果,为了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促进石油提炼、化工技术的革新,使企业炼油与石油化工的经济效益增强以应对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增强中国石油部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促进企业自觉增加旨在节约资源的技术投入,以及相关的政策调整。国家应适量征收自然资源禀赋价值的补偿税,压缩石油开采与勘探部门的“虚假”利润,促使企业技术进步。具体的征收值应尽量保证在补偿税征收后企业利润接近于计算出的调整后毛利率,排除了资源禀赋价值贡献的因素后,企业的技术以及制度的改进将直接体现在企业的毛利率的增加上,此时国家可适量根据利润值增加判定企业的改革发展成果,并给予奖励以进一步推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民.石油市场和石油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22-257.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年度报告[R],2007―2008.

[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度报告[R],2007―2008.

[4]章铮.边际机会成本定价――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1996,(4):108-112.

[5]张云.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6]阿兰 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M].施以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3.

[7]匡耀求,黄宁生,赵细康.试论自然资源对工业与经济增长的贡献[J].广东经济,2007,(5):25-28.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8.

[9]El Serafy Salah. Absorptive Capacity, the Demand for Revenue, and the Supply of Petroleum.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父利其然也范文3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来源:文章屋网 )

父利其然也范文4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下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和从前的名声相当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已经成为普通人了。”

父利其然也范文5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恣:这理是顺心自在的意思。⑤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久而益敬”中的“益”是 的意思。现代汉语成语中还保留着这一意义,例如成语“ ”。

2.用现代汉语说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一句的意思。

3.“正行此事”一句中的“此事”指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有的同学认为陈元方关于“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一番话没有回答袁公“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之问,有点言不对题。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①,若议其善否②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③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④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池北偶记》)

[注释]①矫首画指:抬头,(用手)指指画画。②否:差,不好。③一过:一遍。④直:同“值”,价值。

1.说出下列句子中黑体代词“之”所指代的对象。

(1)使之弹( )

(2)因请观之( )

(3)詹乃从之学( )

2.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

3.用现代汉语说出“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一句的意思。

4.文中的詹懋举和木工都能给我们以启示,请分别简述。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②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注释]①仕:做官。②席:酒席。③啖:吃。

1.“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一句中的“坐”是

“ ”的意思,唐朝杜牧所作诗《山行》“ ”一句中的“坐”也是这一意思。

2.用现代汉语说出“并壳者,欲以去热也”一句的意思。

3.文中的北方人是怎样理解“北土亦有此物否”一句中“北土”这一词语的意思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4.如果用孔子的一句名言赠给文中的北方人,与之共勉,你认为哪一句最为贴切?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于成龙缉盗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释]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选出下列句中黑体词意思相同的两项( )

A.适巨绅家将嫁女/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B.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C.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一鼓作气,再而衰

D.吏目守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将文中画线句用斜线“M”断句。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用现代汉语说出“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一句的意思。

4.在盗贼作案而“刺史无术”之时,于成龙采取了哪些措施迅速破案?这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有删改)

1.解释下更句中的黑体词。

(1)故不为苟得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4)贤者能勿丧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举例说明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文章为什么开篇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5.结合现实生活或者你平时的积累,给本文的论点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六、阅读《惠子相梁》一文,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g,子知之乎?夫g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g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1.解释下面句中的黑体字。

(1)或谓惠子曰(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译文:

3.下面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C.庄子来,欲代子相

D.惠子相梁

4.指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

(1)g:

(2)鸱:

(3)腐鼠:

5.本文表现了庄子什么样的品质?

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余 闻 之 也 久

(2)非 复 吴 下 阿 蒙

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不能称前时之闻(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即更刮目相待(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范文6

一、精心预设,积蓄生成

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形成弹性化方案,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遇变不乱。

如在教学《伤仲永》时,分析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预设,其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有个学生却说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他应该对自己负全责。我静心细想,解释道:“方仲永满足于自己先天的才能,没有继续后天的学习,使自己最终‘泯然众人矣’,他自己应负责任;他的父亲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带着他四处拜访,不让他接受后天教育,其父应负主要责任;邑人得知他年幼能做诗后,以好奇的心态邀请他父亲带着他参加宴会,花钱请他做诗,使其父想到利用他的才能来生财,因此邑人也应负一定的责任。”这样,学生的提问受到了尊重,教师的回答也得到了认可。整个课堂动态十足,充满着和谐的气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诱发生成

教师可通过实物、音乐、图画、影视等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妙的情境中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想象,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张扬。

如在教学《金色花》时,课前我播放视频,展示一组母子的生活照片让学生欣赏。通过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出亲情、母爱的话题。接着出示泰戈尔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走近泰戈尔,认识泰戈尔。还播放了课文的配乐朗读视频,引情入境,陶冶学生的身心,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快下课前,还播放《感恩的心》视频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歌唱,学会感恩。这样的情境创设,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促进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

三、质疑探究,推动生成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倡导学生积极质疑探究,建立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灵活自由、动态开放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才会被激活,课堂才会不断生成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有一个学生问:“孔乙己穷困潦倒,可身材高大的他为什么不去找工作呢?”我提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了什么?”学生说:“‘站着喝酒’,说明他生活贫困,经济拮据,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说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恐失去读书人的身份。”我接着问:“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怎样的思想?”学生回答:“说明他四体不勤,好逸恶劳,爱面子,总想摆读书人的臭架子。”我总结说:“孔乙己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他骨子里总是鄙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认为自己再穷,也总比干体力劳动的强,而不肯去找工作谋生。”对学生的质疑,我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质疑中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多元的理解,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

四、捕捉细节,有效生成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关注并恰如其分地处理课堂细节,才能使课堂变得魅力无穷。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