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籍数字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籍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范文1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保真

古籍数字化的保真问题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要客观地反映古籍原貌,另一方面要真实地传递其中蕴涵的知识信息。关于保真问题,业内专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但目前古籍数字化的保真工作仍未完全摆脱机械性的束缚和技术依赖的误区。本文在众多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希望能为古籍数字化的保真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古籍数字化保真问题的由来

历史的变迁、地域的差异、传抄刊刻过程中的讹误,以及人为地增删篡改,都给后人阅读古籍造成了障碍,因此书非校不能读也。通过校勘训诂修正错讹,还原古籍中所要传达的真实信息,同时忠实地记录下古籍原来的面貌,以供后人进一步研究甄别,这种校勘训诂的严谨态度,尤以清代学者著称。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当代的古籍整理工作,古籍数字化载体的优势为古籍的保真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是今天古籍数字化保真问题的由来。

古籍数字化保真的现状

古籍数字化的保真问题,突出体现在古籍载体转换和数字化古籍两个环节。

1.古籍载体转换环节的保真问题

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第一步是完成传统载体向数字化载体的转换,这一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实现汉字的数字图形向数字字符的映射。然而古籍中异体、避讳、通假、俗字、繁体等文字现象,以及传抄刊刻过程中的错讹,造成大量非标准汉字的存在,给这一过程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出现了以下两种倾向。

转换过程过于机械。比如古籍中的异写字:“半”上的两点或作八,“疽”字下的且或作旦,再如古籍中的缺笔避讳字:“通”缺中间一竖,“丘”缺中间一竖等。对于这种字形上稍有变化的字都要求反映在数字字符上。陈力先生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就发现,如果按照这种“依样画葫芦”的做法,即使Unicode字符集扩展到十万字以上也不能完全满足这种机械性的古籍数字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机械性的保真将影响到检索的可信度和精度,并造成数据库在开放、共享方面的困难。因为使用者在检索时并不清楚某部书中某字的具体写法,甚至一部书中同样的字也可能有许多种变体[1]。

另外古籍中的通假字,只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才有能力甄别,比如:《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本句中,“虫”通“痋”,亦即“疼”字。如果照搬原文,直接转换为“虫”字,那么普通读者读到此处时仍然会是一头雾水。

还有古籍本身的错误,比如:乾隆集思堂本《尚论后篇》“在太阳则寒伤管之症”,“管”字实为“营”字的讹误。“大不后,六、七日不大便”,“不”显为“下”字之讹。像这种错误如果不加甄别地转换到数字文本中,反而会使原书失真,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学术困惑,甚至产生新的错误。这样的保真名为负责,实际上是一种失职,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无论古籍中的字写成什么样,甚至不管对错,都要求找到一个与之字形一致的数字字符相对应。技术人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机械性的方式显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转换过程过于随意。古籍数字化工作中的技术人员往往不太懂古籍,他们生怕改动古籍的一点一画,只好千方百计发挥自己的技术潜能,希望能将古籍原原本本地转换为数字文本,而不太考虑读者的实际需要。一旦技术水平达不到完全保真的程度,他们就会做一些“大胆”的变通处理,结果就难免错乱。

技术人员的变通方案无非“形近替换”,但形体近似者未必功能相同,形体差别很大的有时反而功能相同。比如:敦煌医药卷子《灸图法》中有一字,形近“念”(第四笔的横折为横,第五笔的点为横),但此字跟“念”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俞”字写作“愈”后再草写讹变而成[2] 。再如:《四库全书》中“惠”字有三种写法,除通行体外,一种写法没有“心”上的挑和点,中间的竖画下面不出头,另一种写法也没有挑和点,但中间竖画出头。字符集中只有通行体和竖画不出头的编码,遇到竖画出头的那种写法时,根据“形近替换”的原则,要用竖画不出头的写法替换,而不是选用通行的“惠”来替换。这种做法实际上并未达到保真目的,反而忽视了规范原则。

其他变通的方案,一是将这些没有编码的字不做处理,在数字文本中暂时空缺。但这样的话,我们就人为地为古籍制造了一个“数字残本”,古籍数字化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或是保留图像添补到数字文本中的空缺中,这样表面上是保证了古籍的完整性,但计算机是“读不懂”这些图像的,因此也就无法进行检索、统计等处理,这样将来就无法精确实现数字化古籍的“研究支持功能”[3] 。

2.数字化古籍环节的保真问题

首先说明一点,数字化古籍的形式有多种,比如各种类型的检索系统。但本文所讨论的专指以提供古籍阅览为目的的形式。

目前数字化古籍比较理想的形式是“图文对照”,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实现古籍图像与电子文本之间的切换。数字版文渊阁《四库全书》以及“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等就采用此种形式,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目前这种形式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是对古籍外形的刻意模仿。一些制作精美的数字化古籍产品,其电子文本采用繁体竖排的形式,有些甚至做出了翻转书页的动画效果。笔者认为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此似乎没有太大必要。若从逼真再现古籍的角度考虑,古籍图像是理所当然的首选,然而这种“仿制品”显然不能满足古籍专业研究的需要,也不能作为一次文献来引用。而对于习惯于简体横排的普通读者,又多少显得艰涩。品评数字化古籍优劣的标准,并不在于它与古籍有几分形似,而是要看它是否真正体现了古籍的文化意蕴。

其次,笔者注意到,目前数字化图像采集的范围大都只限于古籍的书页,而古籍的书脑、书根、书脊、版心上也很可能存在版本信息,而这部分内容尚未引起技术人员的重视。再有,古籍的保存环境,比如存放古籍的书函,包裹古籍的锦缎等,它们是古籍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关于古籍的重要信息。但据笔者了解,这部分内容似乎也没有纳入古籍数字化研究的视野,而缺乏了这部分内容的数字化古籍还不能算做是真正完整的。

古籍数字化难以实现保真的根结

1.古籍整理环节的缺失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古籍数字化的本质就是古籍整理,但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对于古籍数字化,我们并没有以古籍整理的态度来对待,也没有将古籍整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数字化工作中。困扰数字化古籍实现保真的根结就在于古籍整理环节的缺失。

转贴于

文渊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工程最初尝试利用扩展字符集的办法解决保真问题,但工作很快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制定了字形“认同-代换及异体字、外字处理规则”,即凡是字库中已有编码的字符都让它保真,而没有编码的外字就不保真而用已编码的异体字或形近字替换。 此时才开展整理工作,未免有些被动。“如果不对数字对象进行文本校勘正形,将会更加大不同版本、数字化与非数字化古籍内容的差异,对古籍的使用甚至中华文化的传承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如果我们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单纯从技术角度寻求解决的方案,那么我们的工作就陷入了误区。

2.古籍数字化工作缺乏文献学专家的主导

技术只是形式,内容才是核心,内容决定采取何种形式,形式只能服务于内容,而不是相反。因此,“只有熟悉对象(古籍)内涵的主体,即内容专家,才有能力决定实现古籍数字化的基本路向和基本框架,技术专家的作用是在既定的框架内如何最便捷、最优化地实现目标。……IT技术永远是工具,没有内容专家的构建和引领,再好的IT技术也难以带来真正的利益”[6] 。然而当前的数字化工作中,技术专家占据了主导和优势的地位,参与其中的文献学专家凤毛麟角,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据参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工作的李运富先生介绍,文献学专家是在工程的中途才介入的,虽然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错误得以修正,但有些问题已积重难返,加之古籍专业人员太少,无法对整部《四库全书》的用字作全面整理,因而该电子版本的用字仍然难免存在混乱和错误。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解决古籍数字化保真问题的新思路

1.加强古籍整理工作

为了解决古籍数字化工程中的保真问题,我们必须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扎实做好古籍的校勘训诂等整理工作。通过整理的古籍,从形式上看没有保真,但从内容上看,却保留了原作的“语言事实”,消除的只是“文字障碍”[3] 。实践工作表明,经过整理的古籍,数字化实现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2.载体转换过程中采取更为合理的映射策略

有了古籍整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载体转换过程中采取更为合理的映射策略。笔者设想的映射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一对一的映射。对于古籍中绝大多数的汉字,我们都可以实现古今一对一的映射。

多对一的映射。改造错别字、恢复避讳字、整理异体字,将同一汉字的多种非标准形态统一映射为标准汉字的数字字符。比如:“為、爲、沩、溈、儰、蒍……”均为“为”字的异体写法,我们统一映射为通用的标准汉字“为”的数字字符。

一对多的映射。对于难以识别的、存在争论的汉字,以及不同版本间存在差异的汉字,、进行一对多的转化。即一个汉字图形可以映射为多个汉字的数字字符,将取舍的权利留给读者。比如:《素问·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聂”字《黄帝内经太素》作“慑”,《黄帝针灸甲乙经》作“摄”。将图像“聂”映射为等效的“慑”、“摄”两个数字字符。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两种特殊的映射方式,是在“改而留迹”的原则下进行的。对繁体、通假、避讳、异体、俗字等文字现象,以及各版本间的差异,均做标记,这样不仅解除了人们对于古籍保真的担忧,同时将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也表达了出来。这样,古籍数字化产生的将是一个不失原貌的标准电子版本。在此标准版本的基础上开发的古籍数字化产品才能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好的开放性。

3.针对不同用户提供最佳的保真方案

针对专业学者,我们提供包括古籍保存环境在内的高品质数字化图像,力求不遗漏关于古籍的任何信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摩挲古籍的感觉。针对普通读者,我们提供内容可靠、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的古籍数字化文本,最大程度地消除现代人阅读古籍的障碍,便利使用。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两种阅览方式的切换。

结 语

古籍的保真问题应当分为内容保真和形式保真两个方面辨证地看待,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保内容之真,形式保真为的是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整理。整理与保真实为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古籍整理为古籍数字化保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将保真问题带出了技术的误区,为古籍数字化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 力.中文古籍数字化方法之检讨[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5,(03):11~16.

2 沈澍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3 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21~26,41.

4 李运富.谈古籍电子版的保真原则和整理原则[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01):1~7.

古籍数字化范文2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资源;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053-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古籍,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普遍关心的问题,各高校图书馆除了进行馆藏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外,还加大了古籍电子资源的购买数量。加强馆藏古籍资源的揭示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解决古籍数字化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深化古籍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调查的时效性,最近笔者主要通过上网、电话咨询和文献查阅的方式,对目前国内古籍藏量较多的49所211院校的古籍数字化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

1 古籍数字化的调查

通过对国内49所211院校古籍数字化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馆藏古籍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只有清华大学图书馆[1]、北京大学图书馆[2]、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3]等15所大学建有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约占31%。重庆大学图书馆[4]、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5]、大学图书馆[6]、新疆大学图书馆[7]、南京大学图书馆[8]、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9]、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10]等31所大学没有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通过馆藏书刊目录数据库查询馆藏古籍,约占63%。苏州大学图书馆[11]没有建设自己专门的馆藏古籍数据库,部分古籍特藏可通过馆藏书目检索系统查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12]、四川大学图书馆[13]都没有建设自己专门的馆藏古籍数据库,通过访问高校古文献资源库查找馆藏古籍。其次,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只有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4]、南开大学图书馆[15]、兰州大学图书馆[16]等8所大学,约占16%,其中武汉大学图书馆[17]还建有古籍馆网站。最后,在购买的古籍电子资源方面,数量不一,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18]、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14所大学购买了4个或以上的古籍电子资源,其中,南开大学图书馆最多,有14个。13所大学购买的古籍电子资源在4个以下。还有22所大学未购买古籍电子资源。

2 古籍数字化的特点

2.1 古籍数字化的地区发展不同

东部比西部发展快,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快,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19]、武汉大学图书馆不仅对馆藏纸本古籍资源进行了很好的揭示,还拥有丰富的古籍电子资源。而西部,除了云南大学图书馆[20]等少数几个建有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购买了4个古籍电子资源,绝大部分大学在馆藏古籍的揭示和古籍电子资源的购买方面都不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2.2 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发展不同

综合性大学比专业性大学发展快。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不仅建有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以及和古籍有关的特色数据库,还拥有丰富的古籍电子资源。中央财经大学[21]、中国农业大学[22]、北京林业大学[23]、中国政法大学[24]、天津医科大学[25]等专科大学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古籍数据库,古籍电子资源也极少。

2.3 古籍数字化程度不同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都建设古籍书目数据库,提供浏览或检索,而且非常具体细致,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目录采用类分类法,即甲:总类;乙:哲学;丙:自然科学;丁:应用科学;戊:社会科学;己:历史地理;庚:文学;辛: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古籍数据库,提供题名、主要责任者、出版信息、版本类别、四库类名、主题、典藏号等多途径进行检索。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早期建有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现正在将这些简编的基于卡片的数据加工成详编的数据,放入馆藏目录数据库中,并提供古籍的行款、尺寸、牌记、序跋等信息。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书目查询系统,著录了书名、卷数、作者、抄刻者、抄刻时间、函册数、开本、版框、行款、牌记、刻工、序跋、藏印、存缺情况等项目内容,几乎涵盖了古籍所有的著录项,对于古籍的查询、阅读以及整理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津大学图书馆还著录书目的内容摘要。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有“秘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有专门的系列元数据标准配套施行,而且对金石拓片还能进行时空检索。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建有图书馆古文献珍品数据库,清华大学图书馆建设了馆藏精品展示数据库,不仅展览古代文化典籍,还详细分类展览文物。至于馆藏纸本古籍的全文数字化,目前只有清华大学图书馆自建的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资料库建有科技典籍全文库,但是无法在线观看或下载,站内于2010年6月13日的留言也是“好像无法在线观看或下载吧?”。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中也仅对部分资源提供书目检索与浏览,部分资源提供检索与全文浏览。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6]自建的东北地方志数据库仅可以在线浏览正文前18页。也有个别图书馆的某个自建数据库标明为全文数据库,可是无法打开或浏览。

2.4 建设的专题数据库不同

以馆藏特色为基础,根据学校教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自建的专题数据库往往不一样。清华大学图书馆建有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资料库,包括科技人物资料库、科技典籍目录库、科技典籍全文库、科技史图像动画库、中国工程发明史专题库、科技史研究论著目录库、科技名词术语库、科学家专题资料库,内容十分丰富。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家谱文献是其特色馆藏之一,数量上在天津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为了满足家谱文献阅读使用需求的日益增加,充分发掘馆藏家谱文献的价值和利用率,建设家谱研究文献数据库;此外,为在校学生普及古籍版本知识,结合馆藏善本图书的版本特点,建设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网;还结合馆藏古籍书刊建设南开话剧研究专题数据库。复旦大学图书馆[27]诗经类图书、清人文集、弹词唱本、古钱币书和方志收藏较系统,建设的“专题书目”分“明人文集书目”、“清人文集书目”、“影印本方志书目”。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建设有东北地方志数据库、蒙古族特色文献数据库、满族特色文献数据库。苏州大学图书馆以较多的人物图像类古籍、吴文化与地方文献、明清时期江南医家的医古籍等构成了馆藏古籍主要特色,建有苏州方志库。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地方志收藏较为丰富,其中西北地区志及陕西省各县县志的收藏较为齐备,建成西北地区志数据库特色库。兰州大学图书馆在文史古籍收藏上系统完整,具有特色,建有敦煌学数字图书馆。

2.5 拥有古籍数据库的数量不同

各大学古籍数据库的数量,差别很大,其来源一方面是自建,另一方面就是购买,这两者应该相辅相成。自建数据库较好的大学往往购买的电子资源也很丰富,如南开大学图书馆自建家谱研究文献数据库,同时购买了14个古籍电子资源数据库。有少数自建数据库很好,但购买的古籍电子资源不多,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建有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馆线装方志书目数据库、馆50年来整理出版清代诗文集书目、馆全元文篇名作者索引、馆古文献珍品数据库共5个,购买的古籍电子资源数据库只有4个。也有没有建设自己专门的馆藏古籍数据库,仅购买古籍电子资源,如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8]就没有建设自己专门的馆藏古籍数据库,购买的电子数据库仅《文渊阁四库全书》1个,重庆大学则购买了《中国基本古籍库》等6个。还有很多大学既没有建设自己专门的馆藏古籍数据库,也没有购买古籍电子资源。

3 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 搞好古籍普查,避免重复建设

由于一些大学还没有建设馆藏古籍数据库,一些虽建有数据库,但只提供简单的卡片信息,即使有一些大学正在进行数据详编,但是缺乏版本比对所必须的书影,造成古籍版本难以确定,古籍普查任重道远。

古籍与别的文献不同,不同的版本就算不同种类,即便这样,重复种类也很多。比如地方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有8 200多种,武汉大学图书馆有1 000余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2 200多种,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2 400多种,再加上地方志收藏较多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地方志数量已超过一半。如果每个图书馆都独自进行自己的数字化建设,那重复量还是很大的。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先让各个图书馆对本馆的古籍资源进行普查,将馆藏古籍进行数据详编,同时提供版本鉴定所必须的书影,然后统一规划,充分考虑各馆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将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相近的图书馆分为一组,共同商讨,仔细核对,合作开发,避免小作坊式的重复。可以让古籍收藏较多的图书馆牵头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然后各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共建共享,既保护了古籍,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地方志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让地方志收藏较多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联合起来共同建设,仔细统计地方志共有多少种,各馆承担多少,其它图书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共建共享,互惠互利。

3.2 编码标准化问题

编码标准化问题是古籍数据加工的一个重要问题。古籍文献中的文字相当繁杂,不仅有写法不同的甲、金、篆、隶、楷、行、草等,更有书体差别的繁、简、古、今、异、俗、讹、新、旧等,即使同一种书体,其汉字的数量也很难有一个标准字库可以解决。我国大陆多用GB2312码,台湾地区多用BIG5码,而微软所用的GBK是GB与BIG5等的超集。复旦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29]使用GBK码的繁体字检索,有些字如抄和钞、考和禕、和录等,尚不能通检。古籍数字化应遵循国际化的准则,目前,国际标准150/IEC10646(GB13000,unicode)把迄今为止尚存的语言按照其文字统一编码,制定出全球通用的编码字符集标准,它的码位所容纳的汉字囊括《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它包含少数民族文字和外国文字,使得数字化的古籍可在中文简体、中文繁体、德文、日文、韩文、英文等视窗平台上运行,这种跨语境关联的检索系统,极大的方便了使用不同语种用户的检索,是未来古籍数字化的方向。

3.3 古籍数字化中知识发现功能的实现

古籍是按四部分类的,在分类浏览时应考虑古籍的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按籍贯、生卒年、生平履历、家族谱系、文风特点等对人名字段进行描述;丰富关键词,文献的主题、版本类别、四库类名、典藏号、卷数、抄刻者、抄刻时间、函册数、开本、版框、行款、牌记、刻工、序跋、藏印、存缺情况等特征也要当作关键词来提取;检索时除了题名、责任者、关键字词语检索的传统特征检索以及由这些特征构成的布尔组配检索外,还应实现繁简、正异、通假、正讹、新旧字形、满蒙、中日等不同文字的关联检索,实现由一个字到另一个字、由一个词到相关内容、由作者到其作品、由相关作者到相关作品的关联检索,并且还提供一些相关的小型电子工具书。总之,古籍数字化就是要建设一个增值了的信息库,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图书馆[EB].http:∥/dra/,2012-02-12.

[2]北京大学图书馆[EB].http:∥/portal/index.jsp,2012-02-19.

[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2-23.

[4]重庆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3-29.

[5]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3-14.

[6]大学图书馆[EB].http:∥/index.aspx,2012-03-13.

[7]新疆大学图书馆[EB].http:∥/szts/,2012-03-25.

[8]南京大学图书馆[EB].http:∥/docs/main.php,2012-03-04.

[9]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3-15.

[10]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3-06.

[11]苏州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4-02.

[12]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EB].http:∥/structure/index,2012-03-20.

[13]四川大学图书馆[EB].http:∥202.115.54.22,2012-03-10.

[1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EB].http:∥/index.jsp,2012-02-27.

[15]南开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3-01.

[16]兰州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4-08.

[17]武汉大学图书馆[EB].http:∥/web/default.asp,2012-03-26.

[18]天津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3-19.

[19]山东大学图书馆[EB].http:∥/portal/index.aspx,2012-04-04.

[20]云南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4-10.

[21]中央财经大学[EB].http:∥,2012-03-17.

[22]中国农业大学[EB].http:∥,2012-03-08.

[23]北京林业大学[EB].http:∥/newlib/index.php,2012-03-27.

[24]中国政法大学[EB].http:∥/tsg,2012-03-05.

[25]天津医科大学[EB].http:∥,2012-04-13.

[26]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4-06.

[27]复旦大学图书馆[EB].http:∥,2012-02-14.

古籍数字化范文3

关键词:中医古籍;数字化;共享平台

自上世纪90年代我馆开展古籍数字化研究工作以来,在各级课题的资助下先后建立"珍善本中医古籍档案管理系统"、"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馆藏中医古籍书目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古籍管理系统"、"中医养生数据库"和"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不断地推进我馆中医古籍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工作。然而随着数据库数量的增加,在利用这些数据库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用户查询不便利 不同的数据库资源是相对独立的,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在对古籍信息进行全面查询时,需要将每本古籍在每个数据库里都查询一遍。这样查询起来十分的繁琐,工作量也很大。

1.2内容和功能存在重复 由于都是中医古籍数据库,除了各自特有的功能外,都会对古籍的基本内容进行描述或查询,甚至是用户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这样就会造成重复建设,而且增加了存储空间。

1.3更新不同步 不同的数据库由不同的管理员来管理,一个数据库的信息被更新后,其它的数据库管理员很难及时得到这些信息并对所负责的数据库进行及时有效地更新。这种不同步很容易造成查询结果的遗漏。

此外,如果把各个数据库的管理与自身发展看做是纵向的,那么,组建一个横向的共享平台将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将各个数据库的资源串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类似矩阵管理的结构模式。而且随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馆藏中医古籍数字化共享平台的组建在技术上也是切实可行的。

2 总体设想目标

为了实现馆藏中医古籍的资源共享和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服务,通过对现有的馆藏中医古籍数据库(主要包括"馆藏中医古籍书目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古籍管理系统"和"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三个数据库)的整合,组建一个面向用户需求的集数据加工管理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古籍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该平台以交互性强、简捷方便为特点,具有良好的信息导航、数据管理和在线服务等功能,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实现用户和管理员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传递。

3 具体组建结构

该平台可由数据管理系统和对外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每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可根据实际需要分设不同的子系统。

3.1数据管理系统

3.1.1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管理系统是指对有关中医古籍的各种数字资源,包括文本、图片,甚至是视频、3D模型等,进行存储和管理。这部分是整个共享平台的基础。

内容管理系统可分为存储模块和管理模块。存储模块是指对各种数字资源进行存储和备份,也对数字资源的各种元数据进行存储。这样既可以保护各种资源,也可以保存各个媒体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诸如用户对某个资源拥有的权限等关系。管理模块是指对各种数字资源进行描述、分类、核查、加工、整合以及统计分析等方面的管理。

3.1.2用户管理系统 用户管理系统是指对各种用户进行信息描述和需求分析的管理。各种用户包括不同数据库的数据库管理员和不同层次的外部用户,主要是指外部用户。

用户管理系统可分为用户信息模块和用户需求分析模块。

用户信息模块主要包括用户元信息和个性化特征的信息。如用户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联系地址、专业、职业、职称等;用户的收藏书目;用户的请求历史;用户每次的检索记录等等。

用户需求分析模块主要是针对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用户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包括:通过用户描述,获取用户请求;对用户注册资料、使用习惯等个性化信息进行分析,主动跟踪用户平时感兴趣的信息,调整系统个的角度和内容,建立用户个性化需求模式;维护用户的数据信息等。

3.1.3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对整个共享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数据库定义、数据装入、数据库操纵、数据库控制、数据库维护、数据通信等等。这是整个共享平台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3.2对外服务系统

3.2.1检索服务系统 检索服务系统是通过友好的用户检索口直接面向用户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检索服务,包括简单检索、组合检索、智能检索等等。这部分是共享平台的主要服务窗口。检索服务系统要简便、易操作,对于登陆平台的任何用户都可以提供服务。

3.2.2个性化服务系统 个性化指根据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定需求,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信息内容和功能的一种服务。个性化服务系统是根据用户的定制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界面设置、个性化的信息环境以及个性化的信息快报。特别是用户可以定制个人馆藏,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从而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是与用户管理系统相连接的。

3.2.3用户交流系统 用户交流系统是指利用群组软件等协同工具给不同类型或不同兴趣的用户提供一个共享和交流空间。通过用户彼此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整合组织所有资源,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提升组织信息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其目的在于实现不同子系统的信息同步,提供知识共享,利用开放的环境,促进不同用户之间的群体合作。

4 组建方法

4.1数据库比较 对"馆藏中医古籍书目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古籍管理系统"和"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三个数据库的结构、内容和功能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各自的特色功能。

4.2资源整合

4.2.1结构整合 对于结构相同的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对于结构不同的数据,可以兼容的,进行字段合并,并对每条数据进行补充;不可以兼容的,进行结构重建,并对每条数据进行修改和完善。

4.2.2内容整合 对于内容相同的数据,进行完善、去重;对于内容不同的数据,进行修改和补充。

4.2.3功能整合 对于相同的功能,进行去重;对于不同的功能,尤其是各自的特色功能,进行改进和优化。对于以前没有的功能,尤其是用户个性化服务功能,进行补充。

4.3开发平台选择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主要考虑3个因素:①是成本因素,指开发系统需要部署产品的许可费用、购买开发工具的费用及其他开发费用;②是时间因素,可以从学习时间和开发时间来衡量;③是安全性因素,是指信息在保存处理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因素。

结合我馆的实际情况,馆藏中医古籍数字化共享平台的具体服务方式可采用B/S多层架构体系,即整个的应用服务由基于Web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服务器和后台数据仓库组成。系统对外服务的主服务器、镜像服务器选用LINUX;应用服务器上的数据库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编程语言采用PHP和JavaScript语言,Web服务器采用Apache Web服务器。这几种技术都有免费开源的特点,而目功能强大、互相集成,易于建设、维护、提高使用效率和保护后台数据。

4.4系统 该平台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网上进行。这样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中医古籍信息,也方便用户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

5 总结

馆藏中医古籍数字化共享平台的组建和运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服务用户、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配合与支持,才能形成一个简捷方便的网络共享平台,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为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服务,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范文安.徽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及其建设方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2):113-114.

[2]干冬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3):22-23.

[3]朱义华,郭昭辉,武港山.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框架的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5):214-217.

古籍数字化范文4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 古籍保护 “明别集丛刊”项目

“明别集丛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和黄山书社合作的大型古籍影印项目,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明人别集丛书,选取明代近2000位作者的诗文集,占现存全部明代作者及其别集的三分之二强,基本囊括了明代重要作者的重要别集。该项目选取了1500多种原书,200多种胶卷,共扫描50多万筒子页(包括胶卷还原),其选目与扫描工作已经完成。笔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就职,参与了选目工作,并承担该项目的复核和后期处理工作,对于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有一些粗浅体会,今整理如下。

1数字化前的底本甄选工作

选择好的底本,这是古籍数字化的重要前提。据笔者参与此项工作的体会,在选择底本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底本应有较大版本价值

底本应选取刻印年代较早、流传稀少、具有代表性、是此后诸本的祖本,等等。这个问题主要属于版本目录学和文献学的范畴,这里不展开讨论了。

1.2版本鉴定应保证准确性

注意核查,给出所选底本的正确版本信息。在确定某一古籍的版本时,最好参考《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与其中所载条目相对照,看是否相符。出于历史原因,我馆古籍目录存在着一些错漏或不准确的地方。如果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不相符,需细查原因——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有误,还是我馆的目录不准确?还是各有正误之处?一般说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版本著录正确性较高,但也有缺陷。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0947条“荣木堂集三十二卷明陶汝鼐撰清顺治康熙递刻本”,本馆原书为三十七卷,自然要遵从原书。再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9859条“范文忠公初集十二卷明范景文撰年谱一卷清王孙锡撰清康熙四十年范毓秀、范绳祖等刻本”。关于刊刻年代,我馆目录作“清康熙十二年”,据原书序跋,该书刻于康熙十二年,康熙四十年的序为后加,故不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明别集丛刊”中所采用的约700种善本书,笔者曾一一查阅其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的著录。每当遇到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不符合之处、且从原书中无法判断正误的情况,笔者尽量去我馆之外的藏馆查阅原书,如果没有条件看到原书,则寻找书影,来对照是否同版。书影的获得,基本有三种方式。第一,本馆所藏影印本,如“四库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丛书”、“四库续修丛书”、“丛书集成”,等等。第二,某些图录类图书,如《中国版刻图录》;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已经出版的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各大图书馆的古籍善本图录,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图录》、《南京图书馆馆藏图录》等;古籍展览图录,如《册府撷英——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2009)》、《楮墨芸香: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2010)》等。第三,相关网上搜索。三者结合起来,对版本确定有很大帮助。

1.3同一版本有不同复本者

在选目过程中,如遇到同一版本有不同复本者,应综合考虑古籍内容、印刷状况、装订情况、纸张条件,等等,尽量选择内容完整、无缺页或者缺页较少、刷印清晰、断版、补版较少的书。不能选中缝较紧的书,如果中缝太紧,扫描时,靠近装订线的文字容易变形,甚至有可能根本扫描不上,需要拆书,才能达到理想的扫描效果。但如果两种书都中缝紧,而其中的一种有包角的话,则尽量选择没有包角的书,因为包角还原起来较困难。总之,想尽办法避免拆书,尤其是尽量不拆有包角的书,以保持古籍的原貌。

纸张方面,尽量选用白棉纸或皮纸等较厚而坚韧的纸张,尽量不选薄竹纸,特别是薄而脆的黄色竹纸古籍。从保护古籍来看,在扫描过程中,要翻页,要按压,竹纸的书更容易受损。从扫描效果看,同样的内容,在黑白扫描的情况下,白棉纸或皮纸等的扫描效果更清晰;另外,古籍纸张太薄的话,容易透出反面的字,在黑白扫描的情况下,这些透字会变成图像上的底灰,处理起来较困难。至于透字问题,有用下列方法处理的:即扫描时加衬纸,夹在筒子页内,把两个半页隔开,从而避免透字。不过,古籍纸张多较松脆,衬入的纸张易把书口划破。所以,这次“明别集丛刊”扫描时,我们没有采用衬纸。透字问题则希望扫描公司来处理。

选书时,如果仅选用该书的部分内容、需要插入纸签标明起止的话,尽量用软而薄的手工竹纸,千万不能用厚而硬的机械制纸,以免损坏古籍原本。另外,有些宣纸虽然是手工制造,但比较厚而硬,也尽量不要选用。纸签上的说明文字尽量用铅笔,以免污染古籍原本。

1.4卷页单一定要做好

选择好版本后,一定要做卷页单,也就是页次记录单,逐页记录序跋、卷次、附录等,计算总页码。卷页单是扫描的依据,要详细记录缺页、半页等情况。如果古籍的某些页有损坏,也要记录下来,这不但是为了检查图像扫描的准确性,也是为了在扫描结束后,与扫描公司交接古籍原本时,作为点收依据。当然,也是为了以后的修复需要。卷页单是非常重要的,“明别集丛刊”项目采用了部分胶卷,我馆请扫描公司还原胶卷时,未提供卷页单,导致还原出了错:有时好几种书在一个胶卷上,可能只有一种书为我们所用,而扫描公司的操作员分辨不出来,或者还原得太多,或者只还原了一部分,或者根本就没有还原。结果,只好在提供卷页单后,重新还原。另外,需提醒扫描公司的操作人员,即使卷页单有错误(比如计算总页码错误,或者记录个别卷次的页码错误等),也不许擅改,一定得告知参与选目的相关工作人员后,才能改动,以避免造成扫描图像错误。

2图像化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2.1尽量保证不损伤古籍

为了保护古籍,和扫描公司交流好非常重要。因扫描公司人员流动大,操作员的素质与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在扫描前提醒他们一些扫描原则。古籍扫描与普通书扫描有很大不同:古籍一定要轻拿,轻放,轻翻;而且,一定不能像扫描普通书那样,用带有螺旋纹的指套,因指套上的螺旋纹易刮伤古籍纸张。在进行大型数字化项目的时候,扫描公司一般会派一个组长。这位组长一定得认真负责,如果事事处处只顾及扫描速度,而不管古籍是否受损、扫描效果是否良好,这样的组长不能用。如对扫描组长不满意,我们可以督促扫描公司换人。如果操作员不爱护古籍,我们也要请他离开。最好和扫描公司就古籍保护问题,签订一份合同,详细规定古籍扫描有哪些规矩,违反了的话,或者损伤古籍的话,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另外,要告知扫描公司,没有取得我们同意,不能私自拆书。又,某些古籍的封面最初印刷时,覆有薄的透明纸保护,须告知扫描公司,尽量不要撕开覆纸,可用彩色扫描,如果彩色扫描也不清楚的,宁可不扫描封面,也要保持古籍原貌。

2.2确保扫描效果良好

这也是立足于保护古籍的需要。如果扫描效果不好,又无法进行后期处理的话,很可能需要重新扫描,而多次扫描原书,对古籍损害很大。古籍扫描效果是否良好,与扫描仪器、扫描参数设置、扫描的颜色模式等等,都有关系。

“明别集丛刊”项目采用了3种图像化设备:柯美(MINOLTA)PS7000扫描仪、数码相机、虹光(Avision)FB6080E扫描仪。FB6080E是平板式扫描仪,其图像效果在3种设备中最好,但因为与古籍直接接触,可能对纸张松脆的古籍有损,而且扫描速度较慢。其他两种复制设备速度较快,扫描时只需页面朝上,平放于托书台,但也需要操作员手动翻阅古籍,并按压,对古籍还是可能有微损。而且,有的古籍较厚,用后两种复制设备时,扫描图像可能会变形。最好采用既能与古籍零接触,又能保证图像效果的扫描仪器。

除了选择好的扫描仪外,还要调整好相关扫描参数,如分辨率、焦距、亮度、对比度、图像文件格式等。如果设置不当,在扫描过程中,容易造成图像细节丢失,即使后期通过图像软件进行处理,也无法获得理想效果。“明别集丛刊”项目采用的分辨率是400dpi,文件格式是tiff。

颜色模式的选择。在古籍图像化中,通常有彩色、灰度以及黑白3种扫描类型。“明别集丛刊”项目基本采用黑白扫描。笔者发现,黑白扫描有较大局限性,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适合。首先,还原胶卷时,不适合用黑白模式。“明别集丛刊”先是用黑白模式还原胶卷,但发现效果很不理想,很多时候,底灰重得挡住字了,或者底灰遮住了版心。后来,只好换用灰度模式,效果好多了。其次,黑白扫描模式无法完整再现古籍原件上的红色字迹或图像。批校本、评点本、彩色套印本等等,最好采用彩色扫描。比如:“明别集丛刊”选用的《丹崖集》,该书是清研古楼抄本,李盛铎批校。李用朱笔校改了上百处,用黑白扫描模式,校改痕迹非常模糊。李盛铎为此本所做的朱笔跋语,“癸丑霜降后五日,假友人藏钞本校,改正如右”,用黑白模式扫描不出来。由于黑白扫描失真得厉害,该书换用了彩色扫描。再如:日本延宝五年刻本《永觉和尚禅余外集》,书上有大量的红色圈点,书眉及行间有大量朱批,用黑白模式扫不清晰,只好换用彩色模式。另外,四库底本一般在首页钤有“翰林院印”的红色满汉文大方印,用黑白模式扫描不清。有的四库底本有红色眉批,还贴有飞签,部分飞签上钤有四库分校官的朱印,也在黑白模式下,无法体现。此外,版画不能用黑白扫描,即使是黑白版画也不适合。因为黑白扫描层次不丰富,无法体现出版画的细腻笔调。黄山书社准备用单黑印刷“明别集丛刊”,所以,还得把彩色图像转化成黑白图像。因此,在用彩色模式扫描个别书的时候,要注意颜色深浅,颜色过深,转化成黑白图像后,有些字会被底灰遮住;颜色过浅,转换成黑白图像后,又不太清晰。

笔者认为,彩色扫描是最保真的方式。但彩色扫描速度慢,而且比黑白扫描总额贵。因此,采用哪种扫描模式,要和出版社多沟通,问询出版社需要达到什么扫描效果,并灵活掌握。最好先试扫描一部分,找出最好的扫描方式后,再进行大规模扫描。

3图像化之后的处理问题

扫描完成后,需要做图像后处理,在以下两个环节容易出问题:

3.1拼版环节

扫描完成后,需要对两个半页进行拼接,形成一个筒子页。如果操作员不认真,容易出现以下错误:左右拼版颠倒,以致版心到了边上;缺半版;左右两个半版有部分叠加,从而挡住版心;左右拼版歪了,以致两版之间出现夹角。需要对扫描公司特别说明的是:有的筒子页半页有字,另半页是空白,这半个空白页也必须拼上,不能删除。否则,容易把这半页和下一个筒子页的前半页拼在一起,从而导致整本书的拼版错误。

3.2裁切环节

扫描公司在处理图像数据时,会对图像边缘进行裁切,以去除多余部分。不特别说明的话,扫描公司一般默认为以版框为裁切依据,也就是说,去掉天头、地脚以及左右边框外的内容。但是,有很多古籍是评点本,评点者在版框外写评语;还有的收藏者,在版框上或者在版框外钤印。以上内容如果被裁切掉了的话,古籍图像就失真了。应告知扫描公司,以古籍原书页面的边缘为裁切的依据。

以上是笔者参与“明别集丛刊”项目中,关于古籍数字化与古籍保护的一些初步想法。挂一漏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参考文献

古籍数字化范文5

    论文摘要: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故障的调查、分析与诊断的过程也就是故障的排除过程,一旦查明了原因,故障也就几乎等于排除了。因此故障分析诊断的方法十分重要。 

    一、故障的调查与分析 

    这是排故的第一阶段,是非常关键的阶段,主要应作好下列工作: 

    1、询问调查在接到机床现场出现故障要求排除的信息时,首先应要求操作者尽量保持现场故障状态,不做任何处理,这样有利于迅速精确地分析故障原因。 

    2、现场检查到达现场后,首先要验证操作者提供的各种情况的准确性、完整性,从而核实初步判断的准确度。由于操作者的水平,对故障状况描述不清甚至完全不准确的情况不乏其例,因此到现场后仍然不要急于动手处理,重新仔细调查各种情况,以免破坏了现场,使排故增加难度。 

    3、故障分析根据已知的故障状况按上节所述故障分类办法分析故障类型,从而确定排故原则。由于大多数故障是有指示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对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诊断手册和使用说明书,可以列出产生该故障的多种可能的原因。 

    4、确定原因对多种可能的原因进行排查从中找出本次故障的真正原因,这时对维修人员是一种对该机床熟悉程度、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的综合考验。 

    5、排故准备有的故障的排除方法可能很简单,有些故障则往往较复杂,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工具仪表的准备、局部的拆卸、零部件的修理,元器件的采购甚至排故计划步骤的制定等等。 

    下面把电气故障的常用诊断方法综列于下。 

    (1)直观检查法 这是故障分析之初必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感官的检查。 

    ①询问 向故障现场人员仔细询问故障产生的过程、故障表象及故障后果,并且在整个分析判断过程中可能要多次询问。 

    ②目视总体查看机床各部分工作状态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例如各坐标轴位置、主轴状态、刀库、机械手位置等),各电控装置(如数控系统、温控装置、装置等)有无报警指示,局部查看有无保险烧煅,元器件烧焦、开裂、电线电缆脱落,各操作元件位置正确与否等等。 

    (2)仪器检查法 使用常规电工仪表,对各组交、直流电源电压,对相关直流及脉冲信号等进行测量,从中找寻可能的故障。例如用万用表检查各电源情况,及对某些电路板上设置的相关信号状态测量点的测量,用示波器观察相关的脉动信号的幅值、相位甚至有无,用PLC编程器查找PLC程序中的故障部位及原因等。 

    (3)信号与报警指示分析法 

    ①硬件报警指示这是指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在内的各电子、电器装置上的各种状态和故障指示灯,结合指示灯状态和相应的功能说明便可获知指示内容及故障原因与排除方法。 

    ②软件报警指示如前所述的系统软件、PLC程序与加工程序中的故障通常都设有报警显示,依据显示的报警号对照相应的诊断说明手册便可获知可能的故障原因及故障排除方法。 

    (4)接口状态检查法现代数控系统多将PLC集成于其中,而CNC与PLC之间则以一系列接口信号形式相互通讯联接。有些故障是与接口信号错误或丢失相关的,这些接口信号有的可以在相应的接口板和输入/输出板上有指示灯显示,有的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在CRT屏幕上显示,而所有的接口信号都可以用PLC编程器调出。 

    (5)参数调整法数控系统、PLC及伺服驱动系统都设置许多可修改的参数以适应不同机床、不同工作状态的要求。这些参数不仅能使各电气系统与具体机床相匹配,而且更是使机床各项功能达到最佳化所必需的。因此,任何参数的变化(尤其是模拟量参数)甚至丢失都是不允许的;而随机床的长期运行所引起的机械或电气性能的变化会打破最初的匹配状态和最佳化状态。此类故障多指故障分类一节中后一类故障,需要重新调整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参数方可排除。 

    (6)备件置换法当故障分析结果集中于某一印制电路板上时,由于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扩大而要把故障落实于其上某一区域乃至某一元件是十分困难的,为了缩短停机时间,在有相同备件的条件下可以先将备件换上,然后再去检查修复故障板。

    鉴于以上条件,在拔出旧板更换新板之前一定要先仔细阅读相关资料,弄懂要求和操作步骤 之后再动手,以免造成更大的故障。

    (7)交叉换位法当发现故障板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故障板而又没有备件的情况下,可以将系统中相同或相兼容的两个板互换检查,例如两个坐标的指令板或伺服板的交换从中判断故障板或故障部位。这种交叉换位法应特别注意,不仅硬件接线的正确交换,还要将一系列相应的参数交换,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产生新的故障造成思维的混乱,一定要事先考虑周全,设计好软、硬件交换方案,准确无误再行交换检查。 

    (8)特殊处理法当今的数控系统已进入PC基、开放化的发展阶段,其中软件含量越来越丰富,有系统软件、机床制造者软件、甚至还有使用者自己的软件,由于软件逻辑的设计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会使得有些故障状态无从分析,例如死机现象。对于这种故障现象则可以采取特殊手段来处理,比如整机断电,稍作停顿后再开机,有时则可能将故障消除。维修人员可以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摸索其规律或者其他有效的方法。 

    二、电气维修与故障的排除 

    电气故障的分析过程也就是故障的排除过程,因此电气故障的一些常用排除方法 在上一节的分析方法中已综合介绍过了,本节则列举几个常见电气故障做一简要介绍,供维修者参考。 

    1、电源电源是维修系统乃至整个机床正常工作的能量来源,它的失效或者故障轻者会丢失数据、造成停机。重者会毁坏系统局部甚至全部。西方国家由于电力充足,电网质量高,因此其电气系统的电源设计考虑较少,这对于我国有较大波动和高次谐波的电力供电网来说就略显不足,再加上某些人为的因素,难免出现由电源而引起的故障。 

    2、数控系统位置环故障 

    ①位置环报警。可能是位置测量回路开路;测量元件损坏;位置控制建立的接口信号不存在等。 

    ②坐标轴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产生运动。可能是漂移过大;位置环或速度环接成正反馈;反馈接线开路;测量元件损坏。 

    3、机床坐标找不到零点。可能是零方向在远离零点;编码器损坏或接线开路;光栅零点标 记移位;回零减速开关失灵。 

古籍数字化范文6

【关键词】配电线路;故障分析;自动化技术;应用问题

0.引言

配电线路是从降压变电站,通过线路把电力送到配电变压器或将配电变压器的电力送到用电单位的通路。配电线路电压一般为3.6kV~40.5kV,习惯上称为高压配电线路;把配电电压不超过1kV、频率不超过1000Hz、直流不超过1500V的线路,称低压配电线路。馈线是配电网中的一个术语,它可以指与任意配网节点相连接的支路,可以是馈入支路,也可以是馈出支路。馈线自动化是指变电站出线到用户用电设备之间的馈电线路自动化,馈线自动化技术,是指对配电线路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的技术,在故障发生后实现快速准确定位和迅速隔离故障区段,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以下用FA表示)。对于系统中两种类型输电线路而言,架空线路自动化技术实现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是主站集中性、电压电流型、电压时间型和分布智能型等;对于电缆线路,其自动化技术的实现方式则只有主站集中性、电压时间型和分布智能型三种。这些自动化技术能够快速完成线路故障的定位、隔离和复电功能。在配电线路中,针对架空线路、混合线路和电缆线路的故障停电,现在常用的最佳解决原则是就地智能处理原则,采用这种处理原则,从技术上分析具有免维护,不依赖通信和主站的优点,从经济上分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在技术上实施简便等优点。

1.配电线路的应用现状分析和应用

1.1国内配电线路的应用现状

在城市的主城区,配电网的线路以电缆线路居多,它们常用地下电缆;在一般偏远城区,城市远郊区和农村常以架空线路居多,在主城区与一般城区的交界处则是架空和地下电缆混合线路,架空线路多数是开关本体,基本不具备自动化接口和改造条件。

1.2国内配电线路的故障类型分析

配电线路要实现配网的自动化,就要对各输电线路故障进行正确的分析、隔离和复电,通过理论及实践总结,对配电线路的故障类型进行分析。

1.2.1架空线路故障类型特点的介绍

架空线路如果出现故障,常常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馈线故障频繁,容易造成大面积停电;第二,是瞬时性故障和单相接地故障多,容易造成停电,甚至破坏绝缘,损坏设备;第三,是用户故障不断增加,容易使用户出现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

1.2.2电缆线路故障类型特点的介绍

架空线路如果出现故障,它的故障类型常常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馈线故障概率小,停电次数少;第二,是永久性故障至大面积停电居多;第三,是多分布在配电站点内和电缆接头处,属发展性故障,破坏绝缘甚至损伤设备;第四,是用户故障不断增加用户故障会造成大面积停电。

1.2.3混合线路故障介绍

架空线路和架空电缆混合线路的故障停电问题则是配网自动化就地智能处理重点解决的问题。

2.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结合配电网的故障类型和特点,为提高配电网发现、隔离、恢复故障的能力,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现阶段主要的配网自动化实现方式如下:

2.1主站集中型FA技术的实现

2.1.1 FA技术的工作原理

主站系统根据配电终端检测的故障告警信息,结合变电站保护动作信号综合判断,确定故障类型和故障区段,自动或手动隔离故障点,恢复非故障区段供电。

2.1.2 FA技术的特点

FA技术的特点如下,第一,线路类型无限制,架空、电缆、混合都适合;第二,不要求变电站重合闸配合;第三,无须保护配合,便实施,管理简;第四分段不受限,扩展灵活;第五,主干线路开关采用蓄电池为后备电源,分界开关配置超级电容为后备电源;第六,依赖通信及主站,投资较大,每次故障,整条线路存在短时停电。

2.2 分布智能型FA技术的实现

2.2.1分布智能型工作原理

配电馈线主干线上各个相邻开关的配电终端通过通信网络,相互交换电压/过流、开关位置和故障状态等多种信息。发生故障时不需主站参与控制快速隔离;而后通过通信获得相关的开关已经隔离故障信息,按预定的恢复机制恢复正常区间供电的一种馈线自动化系统。

2.2.2分布智能型的特点

第一,DTU可自行收集处理相关故障信息并进行控制决策;第二,不会对系统造成多次过流冲激;第三,架空与电缆线路都适用;第四,不依赖于主站完成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动作速度快;第五、对通信的速度、稳定、要求比较高;投资比较大运维要求高。

2.3电压时间型FA技术的实现

2.3.1电压时间型FA技术工作原理

主干线分段及联络开关采用" 电压-时间型"负荷开关,与变电站重合闸配合,自动隔离故障,恢复非故障区间的供电。当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变电站保护跳闸,第一次重合闸,开关得电后逐级延时合闸,当合闸到故障点后,变电站再次跳闸,同时 FTU 通过电压-时间逻辑判断出故障点并闭锁两端开关;故障隔离后,变电站二次重合,恢复故障点前段线路供电,联络开关延时合闸,自动恢复故障点后段线路供电。

2.3.2电压时间型FA技术的特点

电压时间型FA技术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关采用"来电即合、无压释放"的原理,无蓄电池,真正免维护;第二,是不依赖通信及主站实现就地智能保护功能;第三,是资金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第四,是适合城郊或农村架空中压配电;第五,需要变电站重合闸配合,用户受短时停送电影响。

2.4电压电流型FA技术的实现

2.4.1电压电流型FA技术工作原理

电压电流型馈线自动化是在电压-时间型基础上,增加了故障电流辅助判据。使非故障区间分段开关在第一次重合闸后闭锁分闸,减少第二次重合闸后恢复供电时间。 其次主干线设置带时限和二次重合闸的分段断路器,其后端线路发生故障自行切除,大大减少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的跳闸次数。

2.4.2电压电流型FA技术特点

电压电流型FA技术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减少 50%变电站出线断路器跳闸,缩小故障引起的停电范围;第二,是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重合成功率大幅提高,可达到90%以上;第三,是减少重合闸恢复供电时逐级合闸时间,减少非故障区段停电时间;第四,是无通信可对故障就地迅速隔离;第五,是适用于10kV架空、电缆等结线。

3.结语

采用FA就地智能故障处理,可实现对线路运行状态的管、监、控、优的管理,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配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配网中某条线路的小故障若不及时切除将会影响到其他线路,甚至演变成为三相短路,扩大故障的影响范围,实现配网自动控制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保障小康社会的用电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