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月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含有月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含有月的诗句

含有月的诗句范文1

要鉴赏古诗,应了解它的基本特征。古诗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意境美、个性美、建筑美、音韵美。其中,个性美是指诗中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形象、诗中描写的景与物的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之美。

根据《考试大纲》,古诗鉴赏一般要求鉴赏形象(人物、事物和景物形象)、语言(炼字、诗眼、语言风格)、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思想感情以及观点态度。

本节主要谈如何把握古诗的诗眼。

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或最关键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而这个字一般是诗中的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曾提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而“词眼”一词,现存文献资料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可根据诗眼的含义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①全诗的主旨所在的诗句;②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③全诗最精彩或最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练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如:黎简的《小园》一诗:“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这首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问题锁定在首联,所以应重点分析首联。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园内之景,一正写,一侧写。小园内有一小池,池水清澈,池边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倒映池中。傍晚时分,微风乍起,池中树影摇晃,婆娑荡漾。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山光”泛指山中各种景物。山光虽美,小园中的景物却更具风情,故有“山光窥短墙”一句。本为小园的主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光”因好奇园中美景而探头探脑,窥视园中。“窥”字不但写活了“山光”的神情,而且从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富有魅力。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精练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字。如王勃的《咏风》一诗:“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这首诗的诗眼应是颈联中的“有情”,具体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这里将风拟人化,构思新奇。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备鉴赏古诗的一般常识,了解诗人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背景,吃透诗中所用典故,抓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情感。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其作用主要有:

第一,用以翻出新意。如张乖崖的诗句“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不同。

第二,借以增添情趣。如曾吉甫的诗句“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中的“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第三,增强形象性。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的色彩;秦观的诗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来勾画出线条轮廓。

赏析诗眼(炼字)的题型一般有以下三种:

1.定向赏析型,命题人已将诗句中的某字选出,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定向赏析题可按以下四步来作答: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考虑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含有月的诗句范文2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章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们背诵积累优秀的诗篇,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古诗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且经久而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从而奠定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是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的重要补充和扩展。优秀作品的阅读量越大,人的视野越开阔,精神境界越高。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古诗文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理解,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如背诵《望庐山瀑布》时,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除了规范背诵语气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如含有“美丽芬芳”意思的,学生会背起有关“花”的诗来,一时间桃花、杏花、荷花、、石榴、海棠、梅花五彩缤纷,争芳斗艳,有《惠崇春江晚景》、《题》、《海棠》等;含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意思的,学生会背起“言志”的诗:《石灰吟》、《无题》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根据时令进行分类背诵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记忆深刻。如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从《江南春》、《春江花月夜》、《春夜喜雨》到《夏日》、《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从《秋浦歌》、《秋思》、《枫桥夜泊》到《冬景》、《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背诵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

转贴于

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形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含有月的诗句范文3

诗眼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最传神最精炼的字或诗句,也就是指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主要是靠炼字(包括炼字和炼句)和炼意体现出来的,正因为反复的锤炼,才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称道的妙词佳句。一方面诗眼可以加强诗歌的形象性。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另一方面诗眼还可以使诗意更精确,比如齐己《咏早梅》的诗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由此看来,发现和抓住诗眼,就找到正确理解诗歌的关键。

诗眼可以分为“句中眼”和“篇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是指关键词,是指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致“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大多是诗人着意锤炼的句子中的某个字。“句中眼”并无定位,但它往往是奇妙之字,是平凡质朴之中的别有深意的字。它往往可以使整个句子乃至整首诗都会增色,从而焕发新意,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在阅读杜甫的《蜀相》时,有人往往忽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恰恰是“句中眼”,只有读懂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准确地体会到祠堂的凄凉、冷落的气氛,才能更准确地领悟诗人的感情。

所谓“篇中眼”即是关键句,是全诗中最为传神的,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或是具有统摄全文作用的诗句。此句如人的心脏,可集人身之血液;又如人之骨骼,可支全身之血肉。“篇中眼”的位置也不固定。注意区别“篇中眼”与名句,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但它只是对别后之苦的设想,并不是统摄全篇的关键句。

理解诗词,需要抓住“诗眼”,那么“诗眼”又应该如何从诗歌中找寻呢?

一、注意“句中眼”的词性

从词性来看,它们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是副词、数词。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就是此诗中的“句中眼”。“又”有何深层含义呢?表面上看,是在写二人重逢之后的喜悦,不要忘记诗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落花时节”,它包含了对景物、人物、情感的一种另外的情感――物非、人非、情非的慨叹。这是以“乐”写“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弄”,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均属于“句中眼”。注意词性就要注意词类活用,尤其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名词动用、形似动用等。词性的变化必然带来词义以及意境的变化,上面的例子中的“绿”就属于词类的活用。

二、注意“句中眼”“篇中眼”的修辞

含有月的诗句范文4

一、基础色彩教学,提升能力感知美

在进行古代诗歌的色彩感知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看到诗歌色彩的时候能够产生特定的感受,就需要让学生学习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诗歌色彩的创作要素进行了解,让学生在看到色彩词的时候,能够像条件反射一样来理解诗歌中的意思。在我国古代中色彩不仅代表着人们的主观感受,还标志着权利的大小,比如在周代,红色被古代人们认为是正统的颜色,到战国时期紫色也开始成为帝王衣服的主要色彩,而到了隋朝的时候开始认为黄色是正统的颜色。此外,色彩还具有性格的特征,黑色代表正直,黄色代表善战,而白色代表诡计多端等。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来理解诗歌色彩背后所体现出的美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内容。

比如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中,就通过天、莲、花、叶以及日落等意象的色彩互衬,将荷花在夕阳中的美感表现了出来,在诗歌中既有碧叶,也有夕阳红日。在李清照的《怨王孙》这首词中有“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这样的诗句,在诗句中就将梨花的雪白和月光的银白结合起来,在月光的照耀下,梨花的更加的莹白透亮,学生此时若是将白色的纯洁善良的意思结合起来,就能够通过这两句诗来感受到词人善良、纯洁的心境,但是通过透过白色也能够感受到作者些许的忧伤。古代诗歌中的色彩世界格外绚丽多彩,要通过表面的色彩文字来看到作者内心的情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抓住文章主旨,反复诵读感受美

古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单纯地描写诗歌中的色彩,而是要通过色彩来表达某种意、情以及韵,许多诗歌只能够大概了解主要内容,是不能够深究的,因此为了感受诗歌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就需要反复诵读这些含有色彩字眼的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的学生就能够提出出诗歌中所沉淀出来的情感。中国诗歌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注重心理感受,而对形式较为忽略,这也就为反复诵读提供了依据,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学生在诵读中来感受色彩词的运用,去体会中国文字的奇妙组合。

比如在杜甫创作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一句绝佳的运用色彩词的好诗,诗句中使用了黄、翠、白、青这四个色彩词,色彩之间相互衬托,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听着黄鹂声,仰看白鹭,远眺千山,近看千帆,通过色彩词的衬托,能够将作者那种畅快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在杜甫另一首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也是大量运用了色彩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对这些色彩词进行反复吟诵,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能够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能够不仅仅局限于诗句中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诗句看到信的东西,这样才能够达到更高的阅读境界。

三、进行大胆想象,冲破束缚体会美

在进行诗歌赏析的时候,需要通过大量的想象来对诗歌的美感进行题目,如果没有想象,那么纯粹就是字词的学习,是不可能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提倡的就是要人们进行尽情的想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诗句中展现出的画面,尤其是包含色彩词的诗句,画面感更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与诗句有关的画卷让学生感受美。

含有月的诗句范文5

这种“反愚公”现象甚至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个别老师和学生大肆批判愚公破坏生态环境,甚至说愚公道德败坏,因为他使用童工(“始龀”“遗男”),他还与寡妇(“孀妻”)有瓜葛。

凡此种种,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吗?这样的引导对学生是否有益?是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是培养了学生反传统的驳辩精神?依我看,这只能是对优秀文本的亵渎。

无独有偶,近来,批改学生练习,发现一则很古老的笑话: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这则笑话中的“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不知变通,固然可笑;而那位“老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胡乱指挥,弄巧成拙,不仅可笑,而且有害。

这则笑话讽刺了既蠢笨又不肯动脑筋的鲁国人和同样愚蠢却又自作聪明的老人,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开动脑筋多想想,不能轻信盲从。而在学生的作业中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答案,有多位学生赞扬“老父”爱动脑筋、乐于助人,这岂不大错特错了?

前不久,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课上,老师列出了一系列古诗句,让学生辨别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了哪一季节的景物特征。当问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诗句时,不少同学说是写春季的,但是有几位同学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读诗要看得仔细全面,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绝句》,《绝句》的后两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既然有雪,就应该是冬季。”这位老师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真的未领会此诗的意思,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居然点头默许,听课的所有同学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怎么会是这样呢?明显描写春天的诗句怎么变成描写冬天的了?我不知这位老师在备课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这首诗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柳里鸣叫,一行白鹭正飞上蓝天。从窗口可以望到远处西山上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边停泊着行程万里而来的东吴的船只。

我们应该明确,即使是夏季,那高山巅上尚有积雪,何况春天或早春呢?诗句中含有“雪”字不一定是写冬景,诗句中含有“春”字未必就是写春景。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中虽然含有“春风”“梨花”,但它写的是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虽然含有“二月”“花”,但它写的是秋天霜染枫林的景象。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需要慎重去对待。在对文本解读时,应注意文本的全貌,否则就会闹笑话。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深挖作品主题,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这无可厚非。我就经常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以便透彻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巧改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兴致盎然。如在教学《一面》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对其中一句话做了改动,把“竹枝似的手”改为“树枝似的手”,学生在浅浅一笑后思考:为什么把鲁迅的“手”比作“竹枝”而不是“树枝”“小棍”呢?通过思考,学生明白“竹枝”象征了一种气节,这里的“竹枝”不能用“树枝”“小棍”等来代替。有个学生当场就吟诵了赞颂竹子的一首诗:“根生大地,叶拍苍天,未曾出土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再如在诵读《,你在哪里》一文时,通读课文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诗人要面对‘高山’‘大海’‘森林’‘大地’这些物象而呼唤呢?是否可以把这些词语改为‘轿车’‘房子’‘美女’‘钞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边大笑,一边纷纷查阅资料,反复诵读原文,深入评析语言,明确了“高山”“大海”“森林”“大地”这些意象体现了一种崇高美,充分展示了总理的宽广胸怀。通过设疑答疑,故意改换课文内容,不断与文本对话,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意义,由读者决定,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但是,拓展应注意立足文本,不能走火入魔,过分标新立异,东拉西扯,偏离主题。

含有月的诗句范文6

古典诗词的形象鉴赏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3年来,高考对形象类进行直接考查的情况情为:2011年有6处,2012年有5处,2013年有4处。

下面拟就近几年高考真题来具体探究古诗词形象类鉴赏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鉴赏诗中某些意象

意象既可以理解为“意加象”,也可以理解为“意的象”。诗人艾青认为: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指诗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鉴赏某一意象,就是挖掘物象所蕴含的主观情感。所谓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鉴赏诗歌,通过跳动的意象去捕捉诗人的情感、思绪。可见,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中介与途径。

(一)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2012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耐,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分析诗词的意境

众多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12湖南卷第10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三、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形象(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1.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一)提问方式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身份)。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2013年辽宁卷)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①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上一篇改写人生

下一篇职称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