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1
本文就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谈谈笔者使用的几种方法。
一、跨越不同学科,联系比较,提出疑问
不同的学科由不同学科教师组织教学,彼此看似无关系;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思想认识上,却处于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整体中,狭隘的学科观念会禁锢学生自由的思想,隔断创新的联想,僵化认识的活力。于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力求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融合成各学科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要有机地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开阔视野,在联系中提出疑问,提高学习实效。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母亲河――黄河”一课的导入中,笔者首先播放了《黄河颂》的MV,有声有色的视频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安排,是因为笔者课前了解到语文学科刚学了《黄河颂》这首诗词。当学生兴奋地听着语文课上学习过的这首诗歌时,笔者提示:“同学们已经在语文课上学过这首诗歌,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现请你们把语文书拿出来,边听边看边思考:《黄河颂》中所指的‘高山’是什么山,黄河为什么奔向‘东南’,又奔向了什么之边……找找社会书与语文书在表述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喊道:“语文课讲‘奔向黄海之边’。老师,为什么语文书讲的和社会书上‘注入渤海’不一样?”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质疑:难道语文书印错了?还是作者没有学好相关知识?……你一言我一句,议论纷纷。笔者见时机成熟,便及时引导:“两本书和作者都是对的。你们要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母亲河――黄河’一课,只要认真听,听完你就会明白了。”
在上述例子中,笔者运用的新课导入方式能迅速地把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为“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沙”这一教学难点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笔者的导入让学生发现自己一直信任和学习的教材居然因学科不同而表述不一。虽然一度误认为教材印错了,但敢于质疑权威的自主意识敞开了学生的创新之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有价值。
二、跨越教材编排,联系旧知,加强实效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不可否认,初中生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只专心于本册本单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不会联系、回顾已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已学相关知识点框架,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新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增强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一框“辽阔的疆域”讲得是中国的位置和范围。笔者问:“中国是不是一个区域?”得到肯定的答案后,继续追问:“如何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联系了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这一课内容。见机会成熟,笔者立即用PPT呈现了当时上课时使用的板书。(如下图)
因为在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教学中笔者曾要求学生将该板书誊写到书上,所以大部分学生有印象,再次见到觉得眼前一亮,表示“很眼熟”,纷纷对照着这个熟知的板书查找文本和地图,探究活动自然展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自己像一名数学家思考数学,像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让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过程,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更好的效果。
除了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加强在学知识的效果,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同单元知识加强本课教学效果,更应该成为常用且可信手拈来的一种方式。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母亲河――长江”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类似前一课“母亲河――黄河”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基础知识由学生利用小组学习自主解决。然后,笔者先用PPT出示表1。
表1
待学生对照地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后,笔者进行过渡:“北有黄河孕育中华文明,南有另一条母亲河,是长江。”随后出示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8分钟之后展示结果。
表2
表2形式有点类似文本,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操作,展示结果时学生也显得信心十足,因为看似“依葫芦画瓢”的新课导入具有精妙点化的功效,很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点,接下去的教学只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即可。这种找就近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乐趣和自信心,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三、跨越课堂时空,巧引时政,延伸教学
社会中发生的很多事件往往和教材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敏锐地捕捉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时下热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地克服课堂局限,拓展教学的路径与时空,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问题。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无视历史,声称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在明治十七年(1884)发现该岛。由此引发争端。后日本又对编写初高中教科书指南进行修改,把与中韩有争端的和竹岛(韩国称独岛)明确表述为日本“固有领土”。争端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争议焦点。现代媒体这么发达,在校的中学生早有耳闻而且普遍很感兴趣,但限于能力,一些事非无法明辨。于是,笔者结合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 认识宝岛台湾”教学,引导学生提升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