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莲花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莲花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连铸机 试验 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2-0080-01
连铸机是冶炼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钢铁企业的生产提供保障,既是基础又是核心。因此,连铸机的试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试验数据能够检验出连铸机在制造工艺、组装技术、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可使连铸机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长寿命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国防领域的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利用计算机管理各类项目已成为发展趋势,本文着重阐述如何利用计算机管理连铸机试验数据,并给出了相关的系统设计图表等内容。
1、连铸机试验业务过程分析
1.1 原始数据准备
试验原始记录完成记录和审核签字后,由实验室按照试验记录编号规则对原始记录单进行编号。
1.2 原始数据录入
录入员将实验原始记录(纸质)数据逐项录入到系统的 工作数据表。此过程中,数据可随时调整修改。录入完成并确认无误的数据卡,可在系统中将该数据采集卡标记为“已确认”。“已确认”数据卡的数据不允许再进行修改。
校对员将系统中“已确认”的数据卡,与实验原始记录数据逐项比对无误后,将该数据卡标记为“已校对”。系统应记录每个数据卡的校对人员信息。
1.4 数据提交(审核)
实验主管在系统中逐个选择本次需提交审核的“已校对”数据卡,按确认后,生成一个审核任务单,记录本次提交的数据卡项数和总记录数,以及提交审核操作人信息,并由系统将这批数据卡标记为“已提交”,实验室打印出本次审核任务单,并将数据卡所对应的原始记录复印件一起提交给监理机构。
1.5 数据审核
监理机构收到审核任务单后,监理主管应将任务单上所列的待审核数据卡与系统中待审核数据卡的数目和编号进行核对,内容无误后签收,并在系统中确认,系统将这部分数据卡标记为“待审核”。监理机构监理员打印出待审核的数据卡(打印件),与本批实验原始记录(复印件)逐一进行核对,无误的数据卡标记为“已通过”,有错误或异议的数据卡标记为“不通过”,并在系统中对有误的试验数据标红(同时用红笔在数据卡打印件上标红问题数据记录)。系统应记录审核人及审核时间信息。待本次审核任务单所有数据卡均已完成审核后(没有待审核项),由监理主管在系统中确认结束本次数据卡审核任务,在任务表中记录已通过和不通过的项目,同时应记录审核确认人及确认时间信息。监理机构打印本次审核任务反馈单,与“不通过”并用红笔标识的数据卡一同交还给实验室。
同时:
(1)系统将“已通过”的数据卡状态标定为“已固化”,“不通过”的标定为“已退回”。
(2)系统将本次审核通过的数据卡复制到正式数据表中。
1.6 数据修改
数据录入员可在数据未确认前修改本人录入的数据;工作数据表中“已退回”的数据卡,由校对员对相应记录进行修改,系统保留修改人与修改时间,并在显示该数据项时将其标注为红色,同时将该数据卡标记为“再校对”,“再校对”的数据卡可与其他“已校对”的数据卡一同进行后的流程。
1.7 原始记录更改
试验原始记录如需修改,应填写“原始记录修改单”,履行修改程序,在原始记录的修改处加盖实验室签章;将修改后的复印件交监理机构;监理机构将原保留的试验记录复印件标注“作废”字样;此时如果该数据卡已录入提交给监理机构,监理机构应将该数据卡在系统中按有问题数据进行“退回”操作;如该数据卡已通过审核并固化,则应对正式数据表中的该数据记录进行“作废”操作:将该数据记录标注为作废,同时将工作数据表中该数据记录标注为“已退回”,实验室对此数据记录进行修改,并重新提交审核。
2、连铸机试验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连铸机试验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连铸机试验数据的填写、复核、查询、统计及打印等操作或流程进行管理与应用,其数据可作为专家评标的基础性依据。
2.1 系统流程设计
根据实验室对连铸机试验数据的管理要求,试验数据从纸质原始单据到合格的流程如图1所示。
(1)制定试验计划。根据连铸机试验的要求,制定试验计划,计划包括参加试验项目名称、试验条目名称等信息。
(2)录入试验数据。根据试验计划以及纸质原始数据单,将连铸机参加各类试验的数据录入到系统中,试验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卡编号、检测结果数值、检测结果说明、符合判定以及相关图片信息等。
(3)校对试验数据。将录入的数据信息与原始数据单据进行逐一校对,如发现错误,则重新录入正确信息,确保录入无误。
2.2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对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得出连铸机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1)试验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对连铸机试验数据的录入、修改、校对、组单、复核进行流程管理,各用户都具有自己的权限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共同完成网上无纸化办公,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今后专家评标提供决策支持。
(2)试验计划管理模块;主要对连铸机试验数据进行计划性管理,有效避免录入无效、重复的试验数据。
(3)查询模块;查询模块中的4个子模块均支持多条件查询,以便为监理人员充分了解试验数据的各种情况。
3、结语
本文所述的连铸机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已经投入使用了半年以上,辅助管理了整个试验流程,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魏刚,陈浩光.设备管理采办制度概论.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关于莲花的诗句范文2
我要到庐山去,一刻也不迟疑。我离开她太久了。一排排时间与树木,一排排大路和谣曲,在我面前倒下。我越过历史和书籍,楼台或车仗,去赴历代诗人的约会。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凡诗人都是嗜酒的,凡诗人都是爱花的,只要有酒有花的地方,就该是诗人的故乡。或许应该说,诗人的故乡,就是有酒有花的地方。
那年,命运落在你头上,纷乱为一根根风中的发丝,你唱着《归去来兮辞》返回庐山脚下的故里,所有的花和草,树和溪流,在山谷里举行空前的盛典,掩盖了你来时的道路。
你放牧,你耕作,你带月荷锄归;你采菊,你醉酒,你登高赋新诗。一杯酒在胸膛燃烧着另一杯酒,你的叹息,使一溪清流落英缤纷。你日渐衰弱却不失勤勉的手,抓牢了农家的劳作之锄,愿后世的人们,在桃花源的风景里男耕女织。你的心则随风景而去,苍茫不可知。你不止于静穆,因为你伟大。一首伟大诗篇的诞生,也就是一个诗人的永生。没有人会不知道,那个丽日蓝天的上午,你悠然面对南山采摘的,便是性灵和诗歌的本质。你蹲下身子的时候,自己就成了一株悠然的。不知是该你采菊,还是该菊采你。也许本该是你生在疏落的篱下,而让菊在篱外开花。其实你们都很清楚:世界很大很大,大自然才是你们心灵栖息的田园。因此你们彼此相约:在一个百花萧瑟的季节,笑傲天下。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面芙蓉般的金色的山,露出青天削出的身段。我要和色彩、音韵、云雾以及树林一起,投入山的怀抱;我要接受诗歌的桂冠和祭酒之司,涉过天才与诗的河流,把酒奉给李日。
松色如暮。一袭洁白的衣冠,在江南透明的斜照里时隐时现。你的目光越过壁立的山峰,宽大的棉袍里,藏着锋利的笔和剑,你举手若电,从汹涌的云海里,抓住一剑铿然。豪气在刹那间逼近,照亮了语言。
唐朝宜酒宜诗不宜诗人。从蜀道向长安,从长安向庐山,你一生好人名山游,却是一条平平仄仄的命运之途。从世俗到灵魂,只隔着一层薄得看不见的门。李白在里面经营意境,偶尔取出一些,就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一柄寒气逼人的长剑,从诗歌的战场划过,一步一诗,把内心的痛苦与盖世的才气,轰轰烈烈地走出一首首千古绝唱。
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把心灯祭起,把心香焚起,千丘万壑,紫烟茫茫去不还。长袖临风,一扫漫天阴霾。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弹琴的人在水已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目!是一个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从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今夜,谁在那一钩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王玉指和轻弦上泛漫。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浔阳江水在琵琶上翻滚流淌,白司马搁下酒杯,用悲怆在琴弦上定音。一曲终了,弹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于是,载满秋怨的小舟随琴声的消逝而永远消逝。而诗人则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经典。两行长长的泪水,垂在历史的脸庞,再也无法抹去。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居士不是居住在坡上,居士谪居在自己的诗文里。他其实骄傲,却衷心佩服陶潜。赋闲的时候到处游荡,用蜡烛寻找先贤的身影;在乡间,他跟陶潜一样生活,用浓重的四川话,哼着陶潜的诗句,摇摇晃晃走向幽深的庭院。他写诗,说自己的前生一定是陶潜。他跟陶潜一样喜好喝酒、吟诗、漫游以及跟和尚聊天。聊到尽兴处,打个喷嚏也是诗。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最深的奥秘。哪怕那奥秘埋藏在庐山似乎不可穿透的神秘诡谲的云雾深处。
庐山是一个挤满了诗人的所在。诗人们在庐山攀爬、喝酒或赏花。然后上马沉吟,下马写诗。不写诗的时候,看看风景也是文化。
我要到庐山去,乘灵感的快马,在诗人的森林里出入。千年的诗,千年的月,千年的云雾和流泉中的胭脂如火焰。千年的历史,千年的风流,千年的莲花开了又落。庐山,庐山,你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你就会有多么悠久的风流。
名篇品读:
文章以中国古过有关庐山诗句的几位大诗人的名字为小标题,引用他们的诗并作分析,显得结构新颖,思路清晰。
三处“我要到庐山去”的反复使用不仅把作者想去庐山的强烈思想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且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关于莲花的诗句范文3
遇见荷,遇见有关荷的一切,我知道,千山万水总有一份牵挂与思念。
看荷,在正午
那一年越过重重群山来到黔西南安龙,最急切想去邂逅的是招堤,是招堤的荷塘。
一路问着去的路径,当杨柳依依,当正午的阳光无遮无拦地给一切明目的光影,走近,一片绿意。深深呼吸,有清香;放眼,看不见尽头的翠叶田田。
正是荷花盛开的夏季,在荷塘里的桥径上漫无目标地闲走,不怕迷路,不怕耀眼的阳光,那满满的绿,那交织着夏虫的鸣叫,那随微风轻轻摇曳的花朵,还会担心什么呢?
想起“诸神静默”这句话,想起那些关于荷各种各样的文字词句,最后什么都不想,大美,很多时候,是语言文字描绘不尽,书写不完的动人心魄。
多想待到夜晚再离开,我想在月色下在荷塘旁的半山读书亭里,轻轻地诵读《荷塘月色》,一如当初第一次知道的那样,有一颗简单明澈的心。
路,在您离开后,自己走的更多,又似乎每一次步伐都是在您的注视下落下。虽然千山万水,虽然时空辽阔,但是,母亲,我所有的游荡不过都是在慢慢,慢慢填满失去之后的空白。我固执地认为,您留给我的是一个长长的论述题,需要不断地书写属于我当交给您评阅的答卷。
在招堤有不尽的荷叶花朵相伴,什么都不想,心就空出来一大块地方,那不是空落落的寂寥,那是一种可以微笑,可以释然的轻松惬意。
正午阳光下,荷塘的景色是热闹下的清凉。淤泥可以蕴育出如此清逸的植物,那么,再耀眼的阳光也只是背景,所有的喧嚣,所有的躁动,也不过越发衬托出荷塘此刻的安宁。
看荷,在雨里
大学时代的花溪公园,还是一个自然亲切的地方。公园的一角有一个不大的荷塘,长满莲花。莲花也是荷花的一类,花朵花叶娇小罢了,那种娇小也有一番风情,莲叶平平地贴着水面,花朵浮在叶面之上,很安静,很自在的一种存在。
和室友尤其喜欢在雨季里去公园里那一处荷塘发呆。
几个人撑着伞,就算鞋面裤脚被溅落在地上的雨水打湿,还沾上细细小小的泥土,但是却很少放弃雨天里看荷的机会。踩着地上的雨水,沿着泥泞的小路向荷塘走去,当雨水敲落在莲叶花朵之上绽放水花,我们看到在雨中孤寂的荷塘,它们何尝不是遇见年轻却似乎有着无尽心事的我们。
我们一路上会嬉笑,但是在荷塘边上,就会找不到话。伴着雨滴跌落在伞面的声响,每个人静静地望着荷塘,想着自己的心事。遇上雨大的时候,就到荷塘边上的六角亭里躲雨,依旧可以望着亭外的荷塘发愣。
这样的经历,有很多次,似乎成为大学时代夏季雨天的固定节目。若干年之后,四散的我们曾经相聚过一次,有人唱起《那些花儿》,我想到了那些陪伴我们在雨天发愣的花儿,它们到哪儿去了?是不是也像我们散落在天涯?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不言语的时空,有一样可以寄托的物件在那里伴着我们静静不语。公园里的那片荷塘,在今天是不是只能够存在于我们的心田?又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了可以长时间面对只有雨声的时光?
当繁忙成为是否具有社会价值和位置的标杆,那种静谧成为奢侈,成为一种遥想,成为一种怀念以及纪念,纪念,我们有过却已经遗落的美好时光。
看荷,在初秋
“留得残荷听雨声”,觉得是《红楼梦》里最能够体现黛玉脾性的一次话语。原作者李商隐,一生也充满孤寂与郁郁寡欢。那种彰而未显的清寂落寞,就当写出这样直指人心的诗句。
去花溪路上的董家堰有一片荷塘,紧挨着花溪河,秋天到这看荷,没有公园游客的打扰,夏季过去已经没有到这儿避暑纳凉人群的嘈闹,这是贵阳近郊看残荷不错的地方。
初秋的贵阳,阳光金灿灿的,但是近傍晚已有凉意,这个时候去董家堰看荷,又是另一番景象。
荷塘里,荷叶已经开始衰败,未采摘的莲蓬重重垂立着,偶有几朵晚开的荷花还在晚风里轻摇。这片即将谢幕的灿烂,只是传递一个简单的规律,四季循环,花开花落,是再自然不过的轮回,不要因为这一季的落幕,而忘记明年花季的相约。
遇上雨天当然是极好的,你可以在荷塘中心的竹亭听着雨声,带上落寞,于千百年之后与李商隐相遇;也可以隔着雨帘,看着荷塘,想着“病树前头万木春”,明年的荷塘又将是一片绚烂。
这个时候,最应该的是有一个可以携手的同伴。或许人生难得的不是辉煌时在你身边的人,而是能够与你一起看衰落、面对孤寂的那个人。
尤其喜欢近傍晚时到这里,太阳的热力减去已经滑落在山边,余晖给残败的荷叶镀上灿烂的光,为数不多还屹立的几朵荷花也有了炫目的光彩,荷塘里的水因为少了荷叶的遮挡泛着盈盈的光。这个时候,风是凉的,荷塘还饱有的生命力用别样的方式呈现。
可以孤寂,但是要相信,生命的每一段都是一种精彩,都是一道风景。
关于莲花的诗句范文4
家乡的池塘,无论大小,都是野塘,归生产队所有。而且都有好听的名字,比如村头的柳烟塘,村尾的沙鹤塘,还有村外的菱角凼,以及稍远一点的子母塘,妇孺皆知,很远的人都晓得。
其实,很长时间我都不清楚柳烟塘名字中柳烟两个字怎么写,也不知道是什么含义。直到上初中我才懂得“柳烟”两个字其实是很有诗意的,因为那时我已读过柳永的诗词,晓得“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的大概意思。我总是揣想,柳烟塘这名字是不是源于柳永的诗词?如果是,这里面肯定就有故事了。于是,我便常常蹲在柳烟塘的旁边,看柳条戏水,看白云落在水里,看塘中的小鱼在水草丛里游弋……经常是母亲的呼喊声惊醒了我的痴情与遐思。走了,回眸里还拉下长长的一线目光。
沙鹤塘没有鹤,有沙。或许早些时候有鹤,要不,塘名中怎么会带个鹤字?我的记忆中只有白鹭,它们时常在塘里追逐浅水里的小鱼儿。但塘底有沙也好,从这边走到那边脚上几乎不沾泥,所以我们就喜欢在沙鹤塘洗澡。一到夏天,我们这些浪里白条就是这塘里的鹤群。说来也怪,那个时候并不像今天这样重视溺水,可也没有经常听到有什么人被水淹死。倒是家长的默许,才使得我们练就了基本的游泳技能。现在偶尔在城市的游泳池里,或是去三亚的海里一试身手,无疑是小时候得了像沙鹤塘这样天然水域的好处。
菱角凼比柳烟塘和沙鹤塘要大些,在一片冲田的上头。夏日里,多远就能嗅到青幽幽的香味,即使再热的天,近了凼边就有说不出的惬意。半塘菱角半塘荷,这是画里看不到的,书上读不到的,而我们却能身临其境,享受野趣。那荷纤纤地摇,若仙子凌波,让人恍惚;那菱簇簇的拥,仿佛是绿波中的旋涡,令人生畏。口吐莲花的感觉真是美,暗香盈口,如饮甘露。采菱的过程却很麻烦,弄不好就让菱角菜缠住了腿脚。最妙的是潜水,看着身子沉下去,却不知人在何处出来,冷不丁会在一片菱角菜中,或是一扇荷叶下冒出个头来。有时,手里还会举着一爿蚌壳。
然而,记忆里的这些美好,现实中已不存在了。清明节回老家,我看到的是一片失落。沙鹤塘的塘底已和脚下的路基差不多高低,路那边小山上流失的沙土把沙鹤塘填平了。现在这里,不仅没有鹤,连白鹭也看不到。柳烟塘就更糟,原先的塘址上盖上了一排楼房。没有了柳树,没有了鸭群,没有了洗衣女的腰肢……尽管楼房很漂亮,但给我的感觉却是一片迷茫。
幸运的是,菱角凼还在,可是已面目全非,不知什么时候,这里变成了蟹塘。四周围起的塑料尼龙墙,圈起的是一汪浑浊。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儿时的菱角凼么?
同样,子母塘也未能避免遭受乱开发的创伤,不远处的大烟囱正把烟雾向这边释放。原本呈子母相拥状的塘形完全变了模样,从上埂源源不断流下的污水染得塘面混浊不堪,远远的,就能闻到呛鼻的气味。我似乎看到子女在哭泣,听到母亲在,一息长叹在耳边回响……
很是后悔不该来看这些池塘。原先,每每读到“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样的诗句,我总会想到乡下的老家,总会骄傲地向人炫耀。可现在还能吗?
也许,我从此将不再读关于池塘的诗句,就让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纸上波光潋滟吧。老家逝去的仅仅是柳烟塘,菱角凼,而我失去的却是岁月的清波,生命的记忆……
鸟叶
那是冬季的一个午后,我站在阳台上,忽然发现银杏树上又绽放出许多叶片。
这是一棵成年银杏,估摸着有我这般年龄。每次和它相对,或是走过它的身边,就像生活里的诸多细节,给我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是那天,我居然有了这个发现。黄黄的,碎碎的,就像是一地落叶又飞回曾经的枝头。
银杏是落叶的,我知道;这棵银杏树叶已落尽,我也知道。是从秋末的某一日起,银杏树用这种特有的方式诠释着自然规律。
一阵风起,扬起我的视线,也扬起满树的碎叶。银杏树上的叶片像鸟儿一样飞舞起来,几个回旋,遂向天空腾去。我忽然明白,那就是鸟,一群黄雀。
鸟叶,我很奇怪地冒出这个词语。一树黄雀,一树鸟叶,形象而又诗意。于是,我便想出鸟和叶的许多关联来。
难怪鸟雀那么恋树,原来它本身就如此像叶。当然,冬天树干上的鸟,就不只是单纯的栖息,也不只是貌似叶片为树作点缀,我想,那应该是鸟儿在给树传递春的信息。轻轻的,鸟儿拍打着羽翅、划动着脚趾,把树叶的骨朵缓缓拉出。
夏日里的树,繁叶缀枝,鸟儿隐进去,不露身躯,衬一份茂密,加一份沉重。让树的本色绿秀人间,让树的重心更靠近大地。每一个走出树下浓荫的人,想到的都是叶的美和叶的好。
前些日,也是一个午后,我又站在阳台,正好看见一群黄雀飞进银杏树的枝叶。遂即,一阵悦耳动听的鸟语从枝叶缝里传过来。我极目望去,只闻鸟声,不见鸟影,那么好听的声音就像是由树上的某片叶子发出的。似乎,满树叶子变成了满树的鸟,满树的鸟儿就是满树的叶。
以后的日子,我便常常观察黄雀飞近银杏树的情景。当鸟儿飞临的时候,满树的叶儿都在颤动。我没看见风,但我感觉风的存在。是鸟儿扇动羽翅所致吗?是树叶急促的呼吸所致吗?或许是,或许都不是。我感觉鸟儿和树叶在用某种特定的语言交流。
我忽然想,叶落的时候鸟儿是什么感觉?当一片枯黄别离母枝潸然落下,悬浮在树干上的鸟儿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曾看见这样的情景:一只鸟儿迅即飞落地下,衔起那片落叶飞向天空……
关于莲花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园林;花木;花木文化;花木特征;植物配置
园林作为休憩和赏景的场所,在人们休闲娱乐和审美情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中国的园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今的园林建设中,传承中国的园林文化,并使其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是我们园林设计者应当承担的责任。花木是建园的基础,是园林的灵魂,园林设计必须发挥花木在园林中优化环境和美化环境中的作用。这就需要了解花木文化和花木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运用到园林植物配置中,既达到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又达到它的艺术性,营造园林的优雅环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1.花木在园林中的作用
园林就是人们利用改造天然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局,形成供人们观赏、游憩和居住的环境。也就是说,园林是人对自然界改造的结果,是人类营造的自然环境。而山水、花木和建筑,三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构成园林的3大要素。其中花木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园林中如同画龙点睛之笔。据说,汉武帝在修上林苑时,群臣曾自各方献名果异卉3000余种。可见,园林的营造离不开花木的种植,也可换句话说:造园就是以种植花木而起家,以花木为基础。有了花木,园林才舒适宜人、惟妙惟肖。
1.1美化环境作用
按照美化环境的需要,园林中的山水、建筑和花木,要相互搭配、融为一体。而花木的作用,就是把山水和建筑联系起来,达到装点山水、衬托建筑的目的。园林的美化,就是借助花木的颜色、形态、气味等,呈现给人们美景。正如杨鸿勋在《江南园林论》中所提出,园林花木具有九大造园功能:“隐蔽园墙,拓展空间;笼罩景象,成荫投影;分隔联系,含蓄景深;装点山水,衬托建筑;陈列鉴赏,景象点题;渲染色彩,突出季相;表现风雨,借听天籁;散布芬芳,招蜂引蝶;根叶花果,四时清供”。这是对花木美化环境作用比较全面的概括。
1.1.1视觉景观。花木的色彩和形态为人们提供视觉美感,人们对色彩的需求不是单调的。花木色彩的多样性,恰恰满足了人们对色彩的需要。绿色是生命之色,它有益于人们开阔视野;红色是热烈之色,它使人们感情奔放;白色是纯洁的象征,给人以淡雅和清新的感觉;紫色是神秘的色彩,给人高雅的感觉。另外,花木的姿态参与园林视觉景观的形成,为人们提供形态美感。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种特性显得大巧若拙。柳以柔为美,微风拂来,垂柳依依,“轻盈袅袅占年华,舞榭妆台处处遮”。总之,花木的色彩和形态,为人们提供了视觉美感。
1.1.2听觉、嗅觉等景观。花木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观。例如,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留听阁”,可领略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情,也体现了荷叶“听雨”的功能;“听雨轩”取“雨打芭蕉淅沥沥”之意,是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花木的香味沁人心脾,令人身心爽朗。将花香用于园林造景,更可以悦性怡情,倍增游兴。例如苏州园林留园中的“闻木樨香”,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和“远香益清”(远香堂)等景观,无非都是借桂花、梅花、荷花等的香气袭人而得名的,从而吸引游人前来分享花木的芳香。
1.2优化环境作用
花木在园林中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意义,还具有优化环境的作用。花木在净化空气、改善小环境的气候、净化水源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1.2.1花木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大气的污染表现在气体灰尘增加上,随之而来的是细菌的繁殖。而花木正是通过滞留、吸附、过滤灰尘,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凡是有花木的地方,气体中的尘埃量可减少56.7%,使霉和细菌减少50%。郁郁丛生的花木之所以能给人带来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的感觉,是花木净化空气作用的体现。
1.2.2花木有改善小环境气候的作用。人们的生存环境,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工业大气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为了缓解,则需要借助植物的力量。花木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种植花木,可以使气温降低3-5%,可以使空气的湿度提高10%-20%。在炎炎盛夏,凡是花木繁茂之处,都会为我们带来清爽宜人的感觉。
1.2.3花木有净化水源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存环境需要优质的水源。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我们生活用水的质量下降。治理水污染,净化水源,除了遏制污水的排放之外,就是借助于花木。许多花木是通过吸收水中有害物质来净化水源的。有些花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这样污染物质就作为营养成分储藏到植物体内,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和改善。
2.花木文化与花木特征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外部事物认识的成果。花木文化就是人对花木认识的成果。花木文化的形成,需要人们认识花木的特征,并对其产生美的感受。研究花木文化,了解花木特征,才能实现对园林植物的最佳配置。
2.1花木文化
所谓花木文化,就是花木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文化门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与花木关联而又独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的总和。花木文化,是人们在对花木的本质与特征的认识以及人们对自身美好愿望的表达中产生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植物,这些植物成为我们欣赏的对象,也成为构建花木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说花木文化是美丽的花朵,而花木则是支持花朵生长的水分和营养。此外,人们对情感的抒发和对理想的追求,往往是借助于花木来实现的。比如,我们经常说,“姑娘像绽放的花朵,美丽动人”;“英雄如挺拔的松柏,意志坚强”,这实际上都是通过花木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愿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花木文化,可见,花木文化是人和花木相结合的产物。
花木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文学艺术是其中一种。我国的古诗充满了对花木的赞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对柳树的赞美,把柳比作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美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满地黄花堆积”等,这些诗句都是通过描写的特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除了诗句外,还有许多成语,如““胸有成竹”、“出水芙蓉”、“人面桃花”等都是借助花木达到对人的姿态和品质的赞誉。民俗节日和生活习惯,也是花木文化的表现形式。“母亲节”往往和康乃馨相联系,为了表达母爱,人们将康乃馨献给伟大的母亲;“情人节”和婚礼仪式总是和玫瑰、百合相伴随,情侣和爱人之间,用这些花卉来表达爱的热烈和永恒的感情;赠送老人牡丹或翠柏,以表达健康长寿的祝福;在外交活动中,常以橄榄表达和平的愿望。这些都是最为常见的花木文化表现形式。
2.2花木特征决定花木文化
花木文化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多的是花木本身令人惊奇的造化。花木文化是以对花木特征的认识为基础的,当然在花木文化中也渗透了人的许多情感。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因为人们把这3种植物视作具有共同的品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因此在园林中常用于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竹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植物,它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诗词中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来赞赏梅花不畏的独特气质、虚心奉献的精神以及象征其坚贞不屈的品格。
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合而观之,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于是,它们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其中,兰被认为最雅,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雅。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赞赏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
另外,莲花被誉为品德的高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高洁,体现了有道德的人是十分可贵的。“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表现出作者清新素雅的居住环境,突出了其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景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正是因为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像人形的臃肿的根,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才使得鲁迅留恋在百草园中自由快乐的童年;正是因为白杨树的伟岸,参天耸立,不折不挠,人们才高度赞美白杨树平凡的形象,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正是因为凤仙花的美丽和迷人的香气,才使得泰戈尔在诗中写到“这是三月的明月之夜,风仙花的芳香在空气中弥漫,我的长笛被丢弃在地上,你的花环还没有编完”。这样美丽的诗句。总之,花木文化反映了植物特征。
3.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以上的论述表明,花木文化是人们在认识花木中逐渐形成的,又对园林的植物配置发挥了引导作用。我们所进行的园林植物配置,就是把花木文化应用到建园中。如何使花木文化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得到充分体现,实现植物配置的合理与审美需要,就要遵循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在园林设计中,对于植物的配置,应当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使植物适应生态环境,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植物的意境美。
3.1科学性原则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是园林植物配置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特殊的要求,群体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相互关系,这就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因此,如果要对风景林进行改造,必须尊重土壤的理化性质。在城市土壤中,多砖砾瓦块、钢筋水泥、石灰,一方面要选择对这种土壤抗性强的树种,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改良这种土壤。由于城市土壤密实度很高,土壤中缺乏空气,很多植物的须根扎不下去,就从铺装、砖缝中钻了出来。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土壤中如果没有一点砖砾瓦块,对根系的生长并不利,但是过多的砖砾瓦块又导致灌溉水的流失。研究表明:土壤中砖砾瓦块的含量在20%-30%比较合适。又如,城市中高层建筑林立,由于冬夏太阳的高度不同,一天当中从早到晚的光照强度和四季的光照强度不同,因此建筑四周阴影里的光照情况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地点的光照情况,以及需要栽植在阴影里的植物所需光度,才能事先判断该植物是否能正常生长发育。
3.2艺术性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中的艺术性,就是把形式美的法则应用到植物配置之中,以便给人们提供美的享受。这就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2.1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的原则。植物配置时,树的形态、颜色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但如果平铺直叙,又会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街道绿带中的行道树,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
3.2.2对比与调和的原则。植物配置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分为形态的对比和色彩的对比。如南京中山陵两侧用高大的雪松与雄伟庄严的陵墓相协调,又如绿篱中紫叶小檗与金叶女贞的搭配,色彩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
3.2.3对称与均衡的原则。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给人以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稀疏的植物,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在路右侧若种植1棵高大的雪松,则邻近的左侧须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3.2.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在植物配置中,要掌握有规律的变化原则。无论是植物的颜色还是形态,以大体等距离的时间或空间重复出现,都会产生节奏。而韵律又表现出一种特有的韵味和情趣。如相隔50m或100m就配植1棵高大的行道树,人们在沿径游赏时,就会有韵律感的变化。
3.2.5比例与尺度的原则。世界上事物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关于事物形体的比例也是多样的。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恰当的比例关系,就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0.618:1)。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曾断言:宇宙之万物,不论是树木花草,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在植物配置中,必须处理好植物距离的比例关系,使之尽可能地符合黄金分割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植物之间的和谐美。
关于莲花的诗句范文6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一段连绵阴雨天气,这就是梅雨。“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日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梅雨也被叫做“霉雨”。
从地理和气候上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然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在二三千米的低空,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梅雨锋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时期,正是东亚广大地区大气运动发生两次跳跃性变化之间的~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冷暖空气长时间相遇在长江中下游,双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处于拉锯状态。致使这条锋面及其降雨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稳定,从而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了持续的阴雨天气,形成梅雨。
如果你亲眼看见过江南的细雨,会日月白何以有“烟雨”之说。从室内望出去,你以为那不过是弥漫着的轻烟。风轻雨斜,云蒸雾罩,朦胧如诗。
因为多雨,在江南的传统文化中,油纸伞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油纸伞,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使用历史有1000多年。古代匠人用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
油纸伞的故事,以许仙和白蛇的故事最为著名,谁都能津津乐道地说出许仙与白素贞因一把油纸伞结下的情缘。行走于江南悠长的里弄,最适合背一首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今天,油纸伞只存在于风景区的小摊上。油纸伞的技艺,也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目前,杭州会做油纸伞的老工人约有10多人,但年龄都在七八十岁左右。在江南烟雨中,撑着油纸伞的古典,早已消失不见。
古运河,不曾远去的黄金年代
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河道棋布、湖泊众多,有中国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和江浙两省的太湖。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又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连,所以历来就享有“水乡泽国”的美誉。
江南有中国最早最老的运河和运河体系,无锡古运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
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40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3000年前,周太王长子泰泊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河(即无锡古运河)。
金秋十月去无锡古运河,古运河不是想象中的宽阔,只有约20米宽,河上遍布小桥,水中不时有画舫穿行,两岸灯火辉煌,一轮明月高挂夜空。淡淡的月光洒在河面上,和着岸边灯影、画舫流光,在细密的水波里荡漾。偶尔,河中飘过几盏河灯,一种古典的浪漫随着薄薄的水汽在河面氤氯,亦梦亦幻。
运河岸边如今是繁华的步行街,不过没有高楼,酒吧、茶馆、歌厅、商店……沿河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且大多造型独特,古典端庄。步行街虽然也人来人往,不过并不似其他景点那么喧嚣和无序,在这里来往的人多是本地居民,偶有复古的三轮车夫拉着客人跑来跑去,也丝毫不会改变这原味的休闲时光。
夜色中,一位美得惊艳的外国女郎独坐在街边喝茶,面对镜头,她爽快地摆起姿势。原来她来自俄罗斯,她虽然不会说中文,却不承认是“外来人”,她说自己的丈夫就是无锡人,她已经爱上了这里的生活。
绮丽而真实,是古老运河给我最深的感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的诗句道出历史沧桑,当初承载运输的功能在今天虽然渐渐淡化,但运河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江南的骨髓,历史化为淤泥沉入水底,她仍然哺育着两岸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那《清明上河图》的黄金年代不曾走远。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
江南河道密布,人们临河而居,因地制宜,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象。
多年前,著名画家陈逸飞的一幅《故乡的回忆》让很多人认识了周庄,驳岸、拱桥、水巷、古宅,古风古韵,诗情画意。
江南民居,为适应江南的多雨气候,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了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人们俗称的江南六大古镇有周庄、同里、角直、南浔、乌镇、西塘。而城市中,最具有江南水乡风情的也许是绍兴。白墙青瓦的黑白绍兴,就是一幅典型的水墨画。
两次踏足绍兴,走在青石板的街巷,绍兴黄酒和臭豆腐的香味杂陈。出得陆游的沈园,走入鲁迅的百草园。“八百里湖光此地收,长桥水接鉴湖流”的绍兴,因了陆游、鲁迅、周作人等众多名士的存在,长街小巷间飘着的都是陈厚的文化味道。
走出三昧书屋,迎面即是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前静静地流过。石桥旁,几条乌篷船一溜排开,悠闲地停泊在那里。
乌篷船是旧时江南水乡的独特交通工具,人们出去种田、捕鱼捉虾、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这小小的乌篷船。乌篷船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可坐可卧。
在绍兴,乌篷船被称为“绍兴水上三绝”(另外两个是白篷船和乌篷脚划船)。鲁迅先生的《社戏》、《故乡》、《阿Q正传》等不少以绍兴为背景的小说、散文中,都写到乌篷船。
上得乌篷船,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从水乡泽国穿过,耳边是潺潺流水和“嘎吱嘎吱”的浆声,想象当年的鲁迅也曾这般坐着乌篷船,偷罗汉豆、看社戏。在这烟雨蒙蒙的江南里,乌篷船一路哼着咿呀的越调从旧时缓缓摇来。
醉里吴音相媚好
行走江南,耳边是让人很难听懂的吴语。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和普通话有很大区别。人们说“吴侬软语”,妙就妙在一个“软”字。
这样的“吴侬软语”从江南女子的口中发出来,更见江南的温婉和情致。
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曾描绘了一位思人的女子,虽未画其音容笑貌,但足以给人无限想象:“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想象中的江南女子,应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有着楚楚动人的清婉和幽深,宛转蛾眉,巧笑信兮,美目盼兮。慢启朱唇,是糯糯儿的吴侬软语,不疾不徐,媚入骨髓。
这样的吴音唱出来的“越剧”,优美动听,唯美典雅。越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白蛇传》、《西厢记》、《红楼梦》都是最为经典的越剧剧目。虽是“看越剧”,但我以为更是“听越剧”,唱腔优柔婉转,妩媚动人,教人神思缠绵。
十里秦淮,桨声灯影
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江南,一直是富庶之地。无形中形成了江南文化中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性格。同时,江南地区虽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但是远离北方的伦理化的政治文化中心,民间风俗轻狂,相较于北方的礼教文化,江南的文化更为性情、率真。
江南多文人雅士,才子佳人多传奇故事。最具和风流的地方也许是秦淮河。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在文人笔下,秦淮河畔简直就是富贵温柔之乡,闻名于世的秦淮画舫,夜色中桨声灯影,分外动人。明清以来,秦淮河畔的名媛名妓比比皆是,“一带妆楼邻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孔尚任《桃花扇》)。十里珠帘,香风美酒,画舫凌波,诗书琴筝,才子佳人,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秦淮烟花图。
朱自清的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写到了他对秦淮河上歌妓的好奇和抗拒,他甚至也“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今天许多游人来到南京,都会首先沿着秦淮河畔,看秦淮风景,追寻那已逝去的秦淮旧梦。
秦淮河是一个旧梦,江南又何尝不是。就像如今很多古镇只是因为商业经济而存在,江南的“鱼米之乡”也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消失。
那些河道纵横的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是现代化的郊区城镇。农房变成了碎砖瓦砾,稻田被推土机推成了荒地。当我驱车从杭州到宁波,杭甬公路两旁,已经基本看不到农田。无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发达,更多的是得益速发展的制造业。
怀念那个水墨诗意的江南,也许只能再读一遍白居易的《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